第六章 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1)
關燈
小
中
大
朵殿
正殿之東西各有朵殿三間。
朵殿亦懸山造,柱瘦高,額細,普拍枋甚寬。
鬥拱四鋪作單下昂。
當心間用補間鋪作兩朵,稍間一朵。
全部與正殿前殿大緻相似,當是同年代物。
趙城縣廣勝寺上寺 上寺在霍山最南的低巒上。
寺前的“琉璃寶塔”,冗立山頭,由四五十裡外望之,已極清晰。
由下寺到上寺的路頗兜峻,盤石奇大,但石皮極平潤,坡上點綴着山松,風景如中國畫裡山水近景常見的布局,巒頂卻是一個小小的高原,由此望下,可看下寺,鳥瞰全景;高原的南頭就是上寺山門所在。
山門之内是空院,空院之北,與山門相對者為垂花門。
垂花門内在正中線上,立着“琉璃寶塔”。
塔後為前殿,著名的宋版藏經,就藏在這殿裡。
前殿之後是個空敞的前院,左右為廂房,北面為正殿。
正殿之後為後殿,左右亦有兩廂。
此外在山坡上尚有兩三處附屬的小屋子。
琉璃寶塔 琉璃寶塔亦稱飛虹塔。
就平面的位置上說,塔立在垂花門之内,前殿之前的正中線上,本是唐制。
塔平面作八角形,高十三級,塔身磚砌,飾以琉璃瓦的角柱,鬥拱檐瓦佛像等等。
最下層有木圍廊。
這種做法,與熱河永庥寺舍利塔及北平香山靜宜園琉璃塔是一樣的。
但這塔圍廊之上,南面尚出小抱廈一間,上交十字脊。
從全部的權衡上看,這塔的收分特别的急速,最上層檐與最下層磚檐相較,其大小隻及下者三分之一強。
而且上下各層的塔檐輪廓成一直線,沒有卷殺(Entagis)圜和之味。
各層檐角也不翹起,全部呆闆的直線,絕無尋常中國建築柔和的線路。
塔之最下層供極大的釋迦坐像一尊,如應縣佛宮寺木塔之制。
下層頂棚作穹窿式,飾以極繁細的琉璃鬥拱。
塔内有級可登,其結構法之奇特,在我們尚屬初見。
普通的磚塔内部,大半不可入,尤少可以攀登的。
這塔卻是個較罕的例外。
塔内階基每步高六七十公分,寬十餘公分,成一個約合六十度的陡峻的坡度。
這極高極狹的踏步每段到了終點,平常用休息闆的地方,卻不用了,竟忽然停止,由這一段的最上一級,反身卻可邁過空的休息闆,攀住背面牆上又一段踏步的最下一級;在梯的兩旁牆上,留下小磚孔,可以容兩手攀扶及放燭火的地方。
走上這沒有半絲光線的峻梯的人,在戰栗之餘,不由得不贊歎設計者心思之巧妙。
關于這塔的年代,相傳建于北周,我們除在形制上可以斷定其為明清規模外,在許多的琉璃上,我們得見正德十年的年号,所以現存塔身之形成,年代很少可疑之點。
底層木廊正檩下,又有“天啟二年創建”字樣,就是廊子過大而不相稱的權衡看來,我們差不多可以斷定正德的原塔是沒有這廊子的。
雖然在建築的全部上看來,各種琉璃瓦飾用得繁缛不得當,如各朵鬥拱的耍頭,均塑作猙獰的鬼臉,尤為滑稽;但就琉璃自身的質地及塑工說,可算無上精品。
前殿 前殿在塔之北:殿的前面及殿前不甚大的院子,整個被高大的塔擋住。
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屋頂單檐歇山造。
鬥拱,重拱造,雙下昂;正面當心間用補間鋪作兩朵,次間一朵,梢間不用;這種布置,實在是疏朗的,但因開間狹而柱高,故頗呈密擠之狀,驟看似晚代布置法。
但在山面,卻不用補間鋪作,這種正側兩面完全不同的布置,又是他處所未見。
柱頭與柱頭之間聯絡,闌額較小而普拍枋寬大,角柱上出頭處,闌額斫作?頭,普拍枋頭斜抹角。
我們以往所見兩普拍枋在柱頭相接處(即《營造法式》所謂“普拍枋間縫”),都頂頭放置,但此殿所見,則如《營造法式》卷三十所見“勾頭搭掌”的做法,也許以前我們疏忽了,所以遲遲至今才初次開眼。
前殿的梁架,與下寺諸殿梁架亦有一個相同之點,就是大昂之應用。
除去前後檐間的大昂外,兩山下的大昂,尤為巧妙。
可惜攝影失敗,隻留得這幀不甚準确的速寫斷面圖。
這大昂的下端承托在鬥拱耍頭之上,中部放在“采步金”梁之上,後尾高高翹起,挑着平梁的中段,這種做法,與下寺所見者同一原則,而用得尤為得當。
前殿塑像頗佳,雖已經過多次的重塑,但尚保存原來清秀之氣。
佛像兩旁侍立像,宋風十足,背面像則略次。
正殿 面闊五間,懸山造,前殿開敞的庭院,與前殿隔院相望。
驟見殿前廊檐,極易誤認為近世的構造,但廊檐之内,抱頭梁上,赫然猶見單昂鬥拱的原狀。
如同下寺正殿一樣,這殿并不用補間鋪作,結構異常簡潔。
内部梁架,因有頂棚,故未得見,但一定也有偉大奇特的做法。
正殿供像三尊,釋迦及文殊普賢,塑工極精,富有宋風;其中尤以菩薩為美。
佛帳上剔空浮雕花草龍獸幾何紋,精美絕倫,乃木雕中之無上好品。
兩山牆下列坐十八羅漢鐵像,大概是明代所鑄。
後殿 居寺之最後。
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阿頂。
因面闊進深為五與四之比,所以正脊長隻及當心間之廣,異常短促,為别處所未見。
内柱相距甚遠,與檐柱不并列。
鬥拱為五鋪作雙下昂。
當心間用補間鋪作兩朵,次間、梢間及兩山各用一朵。
柱頭鋪作兩下昂平置,托在梁下,補間鋪作則将第二層昂尾挑起。
柱瘦高,額細長,普拍枋較額略寬。
角柱上出頭處,闌額斫作?頭,普拍枋抹角,做法與前殿完全相同。
殿内梁架用材輕巧,可與前殿相埒。
山面中線上有大昂尾挑上平槫下。
内柱上無内額,四阿并不推山。
梁架一部分的彩畫,如幾道槫下紅地白綠色的寶相華(?)及鬥拱上的細邊古織錦文,想都是原來色澤。
殿除南面當心間辟門外,四周全有厚壁。
壁上畫像不見得十分古,也不見得十分好。
當心間格扇,花心用雕镂拼鑲極精細的圓形相交花紋,略如《營造法式》卷三十二所見“挑白球文格眼”,而精細過之。
這格扇的格眼,乃由許多各個的梭形或箭形雕片鑲成,在做工上是極高的成就。
在橫披上,格扇紋樣與下面略異,而較近乎清式“菱花格扇”的圖案。
後殿佛像五尊,塑工甚劣,面貌肥俗,手臂無骨,衣褶圓而不垂,背光繁缛不堪,佛冕及發全是密宗的做法。
侍立菩薩較清秀,但都不如正殿塑像遠甚。
廣勝寺上下兩院的主要殿宇,除琉璃寶塔而外,大概都屬于同一時期,它們的結構法及作風都是一緻的。
上下兩寺壁間嵌石頗多,碑碣也不少,其中叙述寺之起源者,有治平元年重刻的郭子儀奏碣。
碣字體及花邊均甚古雅。
文如下: 晉州趙城縣城東南三十裡,霍山南腳上,古育王塔院一所。
右河東□觀察使司徒□兼中書令,汾陽郡王郭子儀奏;臣據□朔方左廂兵馬使,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五原郡王李光瓒狀稱,前塔接山帶水,古迹見存,堪置伽藍,自願成立。
伏乞奏置一寺,為國崇益福□,仍請以阿育王為額者。
巨準狀牒州勘責,得耆壽百姓陳仙童等狀,與光瓒所請,置寺為廣勝。
因伏乞天恩,遂其誠願,如蒙特命,賜以為額,仍請于當州諸寺選僧住持灑掃。
中書門下牒河東觀察使牒奉敕故牒。
大曆四年五月二十七日牒。
住寺阇梨僧□切見當寺石碣歲久,隳壞年深,今欲整新,重标斯記。
治平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由右碣文看來,寺之創立甚古,而在唐代宗朝就原有塔院建立伽藍,敕名廣勝。
至宋英宗時,伽藍想仍是唐代原建。
但不知何時伽藍頹毀,以緻需要将下寺: 計九殿自(金)皇統元年辛酉(公元一一四一年)至貞元元年癸酉(公元一一五三年),曆二十三年,無年不興工。
…… 卻是這樣大的工程,據元延祐六年(公元一三一九年)石,則: 大德七年(公元一三○三年),地震,古刹毀,大德九年修渠(按即下寺前水渠),木裝。
延祐六年始修殿。
大德七年的地震一定很劇烈,以緻“古刹毀”。
現存的殿宇,用大昂的梁架雖屬初次拜見,無由與其他梁架遺例比較。
但就鬥拱枋額看,如下昂嘴纖弱的卷殺普拍枋出頭處之抹去方角,都與他處所見相似。
至于瘦高的檐柱和細長的額枋,又與霍縣文廟如出一手。
其為元代遺物,殆少可疑。
不過梁架的做法,極為奇特,在近數年尋求所得,這還是唯一的一個孤例,極值得我們研究的。
趙城縣廣勝寺明應王殿 廣勝寺在趙城一帶,以其泉水出名。
在山麓下下寺之前,有無數的甘泉,由石縫及地下湧出,供給趙城、洪洞兩縣飲用及灌溉之用。
凡是有水的地方都得有一位龍王,所以就有龍王廟。
這一處龍王廟規模之大,遠在普通龍王廟之上,其正殿——明應王殿——竟是個五間正方重檐的大建築物。
若是論到殿的年代,也是龍王廟中之極古者。
明應王殿平面五間,正方形,其中三間正方為殿身,周以回廊。
上檐顯山頂,檐下施重拱雙下昂鬥拱。
當心間施補間鋪作兩朵,次間施一朵。
鬥拱權衡頗為雄大,但兩下昂都是平置的華拱,而加以昂嘴的。
下檐隻用單下昂,次間梢間不施補間鋪作,當心間隻施一朵,而這一朵卻有四十五度角的斜昂。
闌額的權衡上下兩檐有顯著之異點,上檐闌額較高較薄,下檐則極小;而普拍枋則上檐寬薄,而下檐高厚。
上檐以闌額為主而輔以普拍枋,下檐與之正相反,且在額下施繁缛的雕花罩子。
殿身内前面兩金柱省去,而用大梁由前面重檐柱直達後金柱,而在前金柱分位上施扒梁。
并無特殊之點。
明應王殿四壁皆有壁畫,為元代匠師筆迹。
據說正門之上有畫師的姓名及年月,須登梯拂塵燃燈始得讀,惜匆匆未能如願。
至于壁畫,其題材純為非宗教的,現有古代壁畫,大多為佛像,這種題材,至為罕貴。
至于殿的年代,大概是元大德地震以後所建,與嵩山少林寺大德年間所建鼓樓,有許多相似之點。
明應王殿的壁畫,和上下寺的梁架,都是極罕貴的遺物,都是我們所未見過的獨例。
由美術史上看來,都是絕端重要的史料。
我們預備再到趙城作較長時間的逗留,俾得對此數物,作一個較精密的研究。
目前隻能作此簡略的記述而已。
趙城縣霍山中鎮廟 照《縣志》的說法,廣勝寺在縣城東南四十裡霍山頂,興唐寺唐建,在城東三十裡霍山中,所以我們認為它們在同一相近的去處,同在霍山上,相去不過二十餘裡,因而預定先到廣勝寺,再由山上繞至興唐寺去。
卻是事實乃有大謬不然者。
到了廣勝寺始知到興唐寺還須下山繞到去城八裡的侯村,再折回向東行再行入山,始能到達。
我心想既稱唐建,又在山中,如果原構仍然完好,我們豈可憚煩,輕輕放過。
我們晨九時離開廣勝寺下山,等到折回又到了霍山時已走了十二小時!沿途風景較廣勝寺更佳,但近山時實已入夜,山路崎岖,峰巒迫近如巨屏,谷中漸黑,涼風四起,隻聽腳下泉聲奔湍,看山後一兩顆星點透出夜色,騾役俱疲,摸索難進,竟落後裡許。
我們本是一直徒步先行的,至此更得奮勇前進,不敢稍怠(怕夫役強主回頭,在小村落裡住下),入山深處,出手已不見掌,加以腳下危石錯落,松柏橫斜,行頗不易。
喘息攀登,約一小時,始見遠處一燈高懸,掩映松間,知已近廟,更急進敲門。
等到老道出來應對,始知原來我們仍遠離着興唐寺三裡多,這處為霍嶽山神之廟,亦稱中鎮廟。
乃将錯就錯,在此住下。
我們到時已數小時未食,故第一事便到“香廚”裡去烹煮。
廚在山坡上的窯穴中,高踞廟後左角,廟址既大,高下不齊,廢園荒圃,在黑夜中更是神秘,當夜我們就在正殿塑像下秉燭洗臉、鋪床,同時細察梁架,知其非近代物。
這殿奇高,燭影之中,印象森然。
第二天起來忙到興唐寺去,一夜的希望頓成泡影。
興唐寺雖在山中,卻不知如何竟已全部拆建,除卻幾座清式的小殿外,還加洋式門面等等;新塑像極小,或罩以玻璃框,鄙俗無比,全廟無一樣值得記錄的。
中鎮廟雖非我們初時所屬意,來後倒覺得可以略略研究一下。
據《山西古物古迹調查表》,謂廟之創建在隋開皇十四年,其實就形制上看來,恐最早不過元代。
殿身五間,周圍廊,重檐歇山頂。
上檐施單抄單下昂五鋪作鬥拱,下檐則僅單下昂。
鬥拱頗大,上下檐俱用補間鋪作一朵。
昂嘴細長而直;耍頭前面微,而上部圓頭突起,至為奇特。
太原縣(2)晉祠 晉祠離太原僅五十裡,汽車一點多鐘可達,曆來為出名的“名勝”,聞人名士由太原去遊覽的風氣自古盛行。
我們在探訪古建的習慣中,多對“名勝”懷疑:因為最是“名勝”容易遭“重修”乃至于“重建”的大毀壞,原有建築故最難得保存!所以我們雖然知道晉祠離太原近在咫尺,且在太原至汾陽的公路上,我們亦未嘗預備去訪“勝”的。
直至赴汾的公共汽車上了一個小小山坡,繞着晉祠的背後過去時,忽然間我們才驚異地抓住車窗,望着那一角正殿的側影,愛不忍釋。
相信晉祠雖成“名勝”卻仍為“古迹”無疑。
那樣魁偉的殿頂,雄大的鬥拱,深遠的出檐,到汽車過了對面山坡時,尚巍巍在望,非常醒目。
晉祠全部的布置,則因有樹木看不清楚,但範圍不小,卻也是一望可知。
我們慚愧不應因其列為名勝而即定其不古,故相約一個月後歸途至此下車,雖不能詳察或測量,至少亦得浏覽攝影,略考其年代結構。
由汾回太原時我們在山西已過了月餘的旅行生活,心力俱疲,遠帶着種種行李什物,諸多不便,但因那一角殿宇常在心目中,無論如何不肯失之交臂,所以到底停下
朵殿亦懸山造,柱瘦高,額細,普拍枋甚寬。
鬥拱四鋪作單下昂。
當心間用補間鋪作兩朵,稍間一朵。
全部與正殿前殿大緻相似,當是同年代物。
趙城縣廣勝寺上寺 上寺在霍山最南的低巒上。
寺前的“琉璃寶塔”,冗立山頭,由四五十裡外望之,已極清晰。
由下寺到上寺的路頗兜峻,盤石奇大,但石皮極平潤,坡上點綴着山松,風景如中國畫裡山水近景常見的布局,巒頂卻是一個小小的高原,由此望下,可看下寺,鳥瞰全景;高原的南頭就是上寺山門所在。
山門之内是空院,空院之北,與山門相對者為垂花門。
垂花門内在正中線上,立着“琉璃寶塔”。
塔後為前殿,著名的宋版藏經,就藏在這殿裡。
前殿之後是個空敞的前院,左右為廂房,北面為正殿。
正殿之後為後殿,左右亦有兩廂。
此外在山坡上尚有兩三處附屬的小屋子。
琉璃寶塔 琉璃寶塔亦稱飛虹塔。
就平面的位置上說,塔立在垂花門之内,前殿之前的正中線上,本是唐制。
塔平面作八角形,高十三級,塔身磚砌,飾以琉璃瓦的角柱,鬥拱檐瓦佛像等等。
最下層有木圍廊。
這種做法,與熱河永庥寺舍利塔及北平香山靜宜園琉璃塔是一樣的。
但這塔圍廊之上,南面尚出小抱廈一間,上交十字脊。
從全部的權衡上看,這塔的收分特别的急速,最上層檐與最下層磚檐相較,其大小隻及下者三分之一強。
而且上下各層的塔檐輪廓成一直線,沒有卷殺(Entagis)圜和之味。
各層檐角也不翹起,全部呆闆的直線,絕無尋常中國建築柔和的線路。
塔之最下層供極大的釋迦坐像一尊,如應縣佛宮寺木塔之制。
下層頂棚作穹窿式,飾以極繁細的琉璃鬥拱。
塔内有級可登,其結構法之奇特,在我們尚屬初見。
普通的磚塔内部,大半不可入,尤少可以攀登的。
這塔卻是個較罕的例外。
塔内階基每步高六七十公分,寬十餘公分,成一個約合六十度的陡峻的坡度。
這極高極狹的踏步每段到了終點,平常用休息闆的地方,卻不用了,竟忽然停止,由這一段的最上一級,反身卻可邁過空的休息闆,攀住背面牆上又一段踏步的最下一級;在梯的兩旁牆上,留下小磚孔,可以容兩手攀扶及放燭火的地方。
走上這沒有半絲光線的峻梯的人,在戰栗之餘,不由得不贊歎設計者心思之巧妙。
關于這塔的年代,相傳建于北周,我們除在形制上可以斷定其為明清規模外,在許多的琉璃上,我們得見正德十年的年号,所以現存塔身之形成,年代很少可疑之點。
底層木廊正檩下,又有“天啟二年創建”字樣,就是廊子過大而不相稱的權衡看來,我們差不多可以斷定正德的原塔是沒有這廊子的。
雖然在建築的全部上看來,各種琉璃瓦飾用得繁缛不得當,如各朵鬥拱的耍頭,均塑作猙獰的鬼臉,尤為滑稽;但就琉璃自身的質地及塑工說,可算無上精品。
前殿 前殿在塔之北:殿的前面及殿前不甚大的院子,整個被高大的塔擋住。
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屋頂單檐歇山造。
鬥拱,重拱造,雙下昂;正面當心間用補間鋪作兩朵,次間一朵,梢間不用;這種布置,實在是疏朗的,但因開間狹而柱高,故頗呈密擠之狀,驟看似晚代布置法。
但在山面,卻不用補間鋪作,這種正側兩面完全不同的布置,又是他處所未見。
柱頭與柱頭之間聯絡,闌額較小而普拍枋寬大,角柱上出頭處,闌額斫作?頭,普拍枋頭斜抹角。
我們以往所見兩普拍枋在柱頭相接處(即《營造法式》所謂“普拍枋間縫”),都頂頭放置,但此殿所見,則如《營造法式》卷三十所見“勾頭搭掌”的做法,也許以前我們疏忽了,所以遲遲至今才初次開眼。
前殿的梁架,與下寺諸殿梁架亦有一個相同之點,就是大昂之應用。
除去前後檐間的大昂外,兩山下的大昂,尤為巧妙。
可惜攝影失敗,隻留得這幀不甚準确的速寫斷面圖。
這大昂的下端承托在鬥拱耍頭之上,中部放在“采步金”梁之上,後尾高高翹起,挑着平梁的中段,這種做法,與下寺所見者同一原則,而用得尤為得當。
前殿塑像頗佳,雖已經過多次的重塑,但尚保存原來清秀之氣。
佛像兩旁侍立像,宋風十足,背面像則略次。
正殿 面闊五間,懸山造,前殿開敞的庭院,與前殿隔院相望。
驟見殿前廊檐,極易誤認為近世的構造,但廊檐之内,抱頭梁上,赫然猶見單昂鬥拱的原狀。
如同下寺正殿一樣,這殿并不用補間鋪作,結構異常簡潔。
内部梁架,因有頂棚,故未得見,但一定也有偉大奇特的做法。
正殿供像三尊,釋迦及文殊普賢,塑工極精,富有宋風;其中尤以菩薩為美。
佛帳上剔空浮雕花草龍獸幾何紋,精美絕倫,乃木雕中之無上好品。
兩山牆下列坐十八羅漢鐵像,大概是明代所鑄。
後殿 居寺之最後。
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四阿頂。
因面闊進深為五與四之比,所以正脊長隻及當心間之廣,異常短促,為别處所未見。
内柱相距甚遠,與檐柱不并列。
鬥拱為五鋪作雙下昂。
當心間用補間鋪作兩朵,次間、梢間及兩山各用一朵。
柱頭鋪作兩下昂平置,托在梁下,補間鋪作則将第二層昂尾挑起。
柱瘦高,額細長,普拍枋較額略寬。
角柱上出頭處,闌額斫作?頭,普拍枋抹角,做法與前殿完全相同。
殿内梁架用材輕巧,可與前殿相埒。
山面中線上有大昂尾挑上平槫下。
内柱上無内額,四阿并不推山。
梁架一部分的彩畫,如幾道槫下紅地白綠色的寶相華(?)及鬥拱上的細邊古織錦文,想都是原來色澤。
殿除南面當心間辟門外,四周全有厚壁。
壁上畫像不見得十分古,也不見得十分好。
當心間格扇,花心用雕镂拼鑲極精細的圓形相交花紋,略如《營造法式》卷三十二所見“挑白球文格眼”,而精細過之。
這格扇的格眼,乃由許多各個的梭形或箭形雕片鑲成,在做工上是極高的成就。
在橫披上,格扇紋樣與下面略異,而較近乎清式“菱花格扇”的圖案。
後殿佛像五尊,塑工甚劣,面貌肥俗,手臂無骨,衣褶圓而不垂,背光繁缛不堪,佛冕及發全是密宗的做法。
侍立菩薩較清秀,但都不如正殿塑像遠甚。
廣勝寺上下兩院的主要殿宇,除琉璃寶塔而外,大概都屬于同一時期,它們的結構法及作風都是一緻的。
上下兩寺壁間嵌石頗多,碑碣也不少,其中叙述寺之起源者,有治平元年重刻的郭子儀奏碣。
碣字體及花邊均甚古雅。
文如下: 晉州趙城縣城東南三十裡,霍山南腳上,古育王塔院一所。
右河東□觀察使司徒□兼中書令,汾陽郡王郭子儀奏;臣據□朔方左廂兵馬使,開府儀同三司,試太常卿,五原郡王李光瓒狀稱,前塔接山帶水,古迹見存,堪置伽藍,自願成立。
伏乞奏置一寺,為國崇益福□,仍請以阿育王為額者。
巨準狀牒州勘責,得耆壽百姓陳仙童等狀,與光瓒所請,置寺為廣勝。
因伏乞天恩,遂其誠願,如蒙特命,賜以為額,仍請于當州諸寺選僧住持灑掃。
中書門下牒河東觀察使牒奉敕故牒。
大曆四年五月二十七日牒。
住寺阇梨僧□切見當寺石碣歲久,隳壞年深,今欲整新,重标斯記。
治平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由右碣文看來,寺之創立甚古,而在唐代宗朝就原有塔院建立伽藍,敕名廣勝。
至宋英宗時,伽藍想仍是唐代原建。
但不知何時伽藍頹毀,以緻需要将下寺: 計九殿自(金)皇統元年辛酉(公元一一四一年)至貞元元年癸酉(公元一一五三年),曆二十三年,無年不興工。
…… 卻是這樣大的工程,據元延祐六年(公元一三一九年)石,則: 大德七年(公元一三○三年),地震,古刹毀,大德九年修渠(按即下寺前水渠),木裝。
延祐六年始修殿。
大德七年的地震一定很劇烈,以緻“古刹毀”。
現存的殿宇,用大昂的梁架雖屬初次拜見,無由與其他梁架遺例比較。
但就鬥拱枋額看,如下昂嘴纖弱的卷殺普拍枋出頭處之抹去方角,都與他處所見相似。
至于瘦高的檐柱和細長的額枋,又與霍縣文廟如出一手。
其為元代遺物,殆少可疑。
不過梁架的做法,極為奇特,在近數年尋求所得,這還是唯一的一個孤例,極值得我們研究的。
趙城縣廣勝寺明應王殿 廣勝寺在趙城一帶,以其泉水出名。
在山麓下下寺之前,有無數的甘泉,由石縫及地下湧出,供給趙城、洪洞兩縣飲用及灌溉之用。
凡是有水的地方都得有一位龍王,所以就有龍王廟。
這一處龍王廟規模之大,遠在普通龍王廟之上,其正殿——明應王殿——竟是個五間正方重檐的大建築物。
若是論到殿的年代,也是龍王廟中之極古者。
明應王殿平面五間,正方形,其中三間正方為殿身,周以回廊。
上檐顯山頂,檐下施重拱雙下昂鬥拱。
當心間施補間鋪作兩朵,次間施一朵。
鬥拱權衡頗為雄大,但兩下昂都是平置的華拱,而加以昂嘴的。
下檐隻用單下昂,次間梢間不施補間鋪作,當心間隻施一朵,而這一朵卻有四十五度角的斜昂。
闌額的權衡上下兩檐有顯著之異點,上檐闌額較高較薄,下檐則極小;而普拍枋則上檐寬薄,而下檐高厚。
上檐以闌額為主而輔以普拍枋,下檐與之正相反,且在額下施繁缛的雕花罩子。
殿身内前面兩金柱省去,而用大梁由前面重檐柱直達後金柱,而在前金柱分位上施扒梁。
并無特殊之點。
明應王殿四壁皆有壁畫,為元代匠師筆迹。
據說正門之上有畫師的姓名及年月,須登梯拂塵燃燈始得讀,惜匆匆未能如願。
至于壁畫,其題材純為非宗教的,現有古代壁畫,大多為佛像,這種題材,至為罕貴。
至于殿的年代,大概是元大德地震以後所建,與嵩山少林寺大德年間所建鼓樓,有許多相似之點。
明應王殿的壁畫,和上下寺的梁架,都是極罕貴的遺物,都是我們所未見過的獨例。
由美術史上看來,都是絕端重要的史料。
我們預備再到趙城作較長時間的逗留,俾得對此數物,作一個較精密的研究。
目前隻能作此簡略的記述而已。
趙城縣霍山中鎮廟 照《縣志》的說法,廣勝寺在縣城東南四十裡霍山頂,興唐寺唐建,在城東三十裡霍山中,所以我們認為它們在同一相近的去處,同在霍山上,相去不過二十餘裡,因而預定先到廣勝寺,再由山上繞至興唐寺去。
卻是事實乃有大謬不然者。
到了廣勝寺始知到興唐寺還須下山繞到去城八裡的侯村,再折回向東行再行入山,始能到達。
我心想既稱唐建,又在山中,如果原構仍然完好,我們豈可憚煩,輕輕放過。
我們晨九時離開廣勝寺下山,等到折回又到了霍山時已走了十二小時!沿途風景較廣勝寺更佳,但近山時實已入夜,山路崎岖,峰巒迫近如巨屏,谷中漸黑,涼風四起,隻聽腳下泉聲奔湍,看山後一兩顆星點透出夜色,騾役俱疲,摸索難進,竟落後裡許。
我們本是一直徒步先行的,至此更得奮勇前進,不敢稍怠(怕夫役強主回頭,在小村落裡住下),入山深處,出手已不見掌,加以腳下危石錯落,松柏橫斜,行頗不易。
喘息攀登,約一小時,始見遠處一燈高懸,掩映松間,知已近廟,更急進敲門。
等到老道出來應對,始知原來我們仍遠離着興唐寺三裡多,這處為霍嶽山神之廟,亦稱中鎮廟。
乃将錯就錯,在此住下。
我們到時已數小時未食,故第一事便到“香廚”裡去烹煮。
廚在山坡上的窯穴中,高踞廟後左角,廟址既大,高下不齊,廢園荒圃,在黑夜中更是神秘,當夜我們就在正殿塑像下秉燭洗臉、鋪床,同時細察梁架,知其非近代物。
這殿奇高,燭影之中,印象森然。
第二天起來忙到興唐寺去,一夜的希望頓成泡影。
興唐寺雖在山中,卻不知如何竟已全部拆建,除卻幾座清式的小殿外,還加洋式門面等等;新塑像極小,或罩以玻璃框,鄙俗無比,全廟無一樣值得記錄的。
中鎮廟雖非我們初時所屬意,來後倒覺得可以略略研究一下。
據《山西古物古迹調查表》,謂廟之創建在隋開皇十四年,其實就形制上看來,恐最早不過元代。
殿身五間,周圍廊,重檐歇山頂。
上檐施單抄單下昂五鋪作鬥拱,下檐則僅單下昂。
鬥拱頗大,上下檐俱用補間鋪作一朵。
昂嘴細長而直;耍頭前面微,而上部圓頭突起,至為奇特。
太原縣(2)晉祠 晉祠離太原僅五十裡,汽車一點多鐘可達,曆來為出名的“名勝”,聞人名士由太原去遊覽的風氣自古盛行。
我們在探訪古建的習慣中,多對“名勝”懷疑:因為最是“名勝”容易遭“重修”乃至于“重建”的大毀壞,原有建築故最難得保存!所以我們雖然知道晉祠離太原近在咫尺,且在太原至汾陽的公路上,我們亦未嘗預備去訪“勝”的。
直至赴汾的公共汽車上了一個小小山坡,繞着晉祠的背後過去時,忽然間我們才驚異地抓住車窗,望着那一角正殿的側影,愛不忍釋。
相信晉祠雖成“名勝”卻仍為“古迹”無疑。
那樣魁偉的殿頂,雄大的鬥拱,深遠的出檐,到汽車過了對面山坡時,尚巍巍在望,非常醒目。
晉祠全部的布置,則因有樹木看不清楚,但範圍不小,卻也是一望可知。
我們慚愧不應因其列為名勝而即定其不古,故相約一個月後歸途至此下車,雖不能詳察或測量,至少亦得浏覽攝影,略考其年代結構。
由汾回太原時我們在山西已過了月餘的旅行生活,心力俱疲,遠帶着種種行李什物,諸多不便,但因那一角殿宇常在心目中,無論如何不肯失之交臂,所以到底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