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1)
關燈
小
中
大
善,在清式建築中已不見這種智巧靈活的做法,官式規制更守住呆闆辦法删除特種變化的結構,殊可惜。
正殿階基頗高,前有月台、階基及月台角石上,均刻蟠龍,如《營造法式》石作之制;此例雕飾曾見于應縣佛宮寺塔月台角石上。
可見此處建築規制必早在遼明以前。
後殿由形制上看,大概與正殿同時,當心間補間鋪作用斜拱斜昂,如大同善化寺金建三聖殿所見。
後殿前庭院正中,尚有唐代經幢一柱存在,經幢之旁,有北魏造像殘石,用磚龛砌護。
石原為五像,彌勒(?)正中坐,左右各二菩薩脅侍,惜殘破不堪;左面二菩薩且已缺毀不存。
彌勒垂足交胫坐,與雲岡初期作品同,衣紋體态,無一非北魏初期的表征,古拙可喜。
霍縣西福昌寺 西福昌寺與東福昌寺在城内大街上東西相稱。
按《霍州志》,貞觀四年,敕尉遲恭監造。
初名普濟寺。
太宗以破宋老生于此,貞觀三年,設建寺以樹福田,濟營魄。
乃命虞世南、李百藥、褚遂良、顔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等為碑文。
可惜現時許多碑石,一件也沒有存在的了。
現在正殿五間。
左右朵殿三間,當屬元明遺構。
殿廊下金泰和二年碑,則稱寺創自太平興國三年。
前廊檐柱尚有宋式覆盆柱礎。
前殿三間,歇山造,形制較古,門上用兩門簪,也是遼宋之制。
殿内塑像,頗似大同善化寺諸像。
惜過遊時,天色已晚,細雨不辍,未得攝影。
但在殿中摸索,燃火在什物塵垢之中,瞻望佛容而已。
全寺地勢前低後高。
庭院層層高起,亦如太清觀,但跨院舊址尚廣,斷牆倒壁,老榭荒草中,雜以民居,破落已極。
霍縣火星聖母廟 火星聖母廟在縣北門内。
這廟并不古,卻頗有幾處值得注意之點。
在大門之内,左右廂房各三間,當心間支出垂花雨罩,新穎可愛,足供新設計參考采用。
正殿及獻食棚屋頂的結構,各部相互間的聯絡,在複雜中倒合理有趣。
在平面的布置上,正殿三間,左右朵殿各一間,正殿前有廊三間,廓前為正方形獻食棚,左右廊子各一間。
這多數相聯絡殿廊的屋頂;正殿及朵殿懸山造,殿廊一面坡頂,較正殿頂低一級,略如東福昌寺大殿的做法。
獻食棚頂用十字脊,正面及左右歇山,後面脊延長,與一面坡相交;左右廊子則用卷棚懸山頂。
全部聯絡法至為靈巧,非北平官式建築物屋頂所能有。
獻食棚前琉璃獅子一對,塑工至精,紋路秀麗,神氣生猛,堪稱上品。
東廊下明清碑碣及嵌石頗多。
霍縣縣政府大堂 在霍縣縣政府大堂的結構上,我們得見到滑稽絕倫的建築獨例。
大堂前有抱廈,面闊三間。
當心間闊而梢間稍狹,四柱之上,以極小的闌額相聯絡,其上卻托着一整根極大的普拍枋,将中國建築傳統的構材權衡完全颠倒。
這還不足為奇;最荒謬的是這大普拍枋之上,承托鬥拱七朵,朵與朵間都是等距離,而沒有一朵是放在任何柱頭之上,作者竟将鬥拱在結構上之原意義,完全忘卻,随便位置。
鬥拱位置不随立柱安排,除此一例外,唯在以善于作中國式建築自命的慕菲氏所設計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得又見之。
鬥拱單昂四鋪作,令拱與耍頭相交,梁頭放在耍頭之上。
補間鋪作則将撐頭木伸出于耍頭之上,刻作麻葉雲。
令拱兩散鬥特大,兩旁有卷耳,略如Ionic(愛奧尼克式)柱頭。
中部幾朵鬥拱,大鬥之下,用版塊墊起,但其作用與皿版并不相同。
闌額兩端刻卷草紋,花樣頗美。
柱礎寶裝蓮瓣覆盆,隻分八瓣,雕工精到。
據壁上嵌石,元大德九年(公元一三○五年),某宗室“自明遠郡(現地名待考)朝觐往返,霍郡适當其沖,慮郡廨隘陋”,所以增大重建。
至于現存建築物的做法及權衡,古今所無,年代殊難斷定。
縣府大門上鬥拱、華拱層層作卷瓣,也是違背常規的做法。
霍縣北門外橋及鐵牛 北門橋上的鐵牛,算是霍州一景,其實牛很平常,橋上欄杆則在建築師的眼中,不但可算一景,簡直可稱一出喜劇。
橋五孔,是北方所常見的石橋,本無足怪。
少見的是橋欄杆的雕刻,尤以望柱為甚。
欄版的花紋,各個不同,或用蓮花、如意、萬字、鐘、鼓等紋樣,刻工雖不精而布置尚可,可稱粗枝大葉的石刻。
至于望柱柱頭上的雕飾,則動植物、博古、幾何形無所不有,個個不同,沒有重複,其中如猴子、人手、鼓、瓶、佛手、仙桃、葫蘆、十六角形塊,以及許多無名的怪形體,粗糙羅列,如同兒戲,無一不足,令人發笑。
至于鐵牛,與我們曾見過無數的明代鐵牛一樣,笨蠢無生氣,雖然相傳為尉遲恭鑄造,以制河保城的。
牛日夜為村童騎坐撫摸,古色光潤,自是當地一寶。
趙城縣侯村女娲廟 由趙城縣城上霍山,離城八裡,路過侯村,離村三四裡,已看見巍然高起的殿宇。
女娲廟,《志》稱唐構,訪谒時我們固是抱着很大的希望的。
廟的平面、地面深廣,以正殿——娲皇殿為中心,四周為廊屋,南面廊屋中部為二門,二門之外,左右仍為廊屋,南面為牆,正中辟山門,這樣将廟分為内、外兩院。
内院正殿居中,外院則有碑亭兩座東西對立,印象宏大。
這種是比較少見的平面布置。
按廟内宋開寶六年碑:“乃于平陽故都,得女娲原廟重修,……南北百丈,東西九筵;霧罩檐楹,香飛戶牖,……”但《志》稱天寶六年重修,也許是開寶六年之誤。
次古的有元至元十四年重修碑,此外明、清兩代重修或祀祭的碑碣無數。
現存的正殿五間,重檐歇山,額曰娲皇殿。
柱高瘦而鬥拱不甚大。
上檐鬥拱,重拱雙下昂造,每間用補間鋪作一朵;下檐單下昂,無補間鋪作。
就上檐鬥拱看,柱頭鋪作的下昂,較補間鋪作者稍寬,其上有頗大的梁頭伸出,略具“桃尖”之形,下檐亦有梁頭,但較小。
就這點上看來,這殿的年代,恐不能早過元末明初。
現在正脊桁下且尚大書崇祯年間重修的字樣。
柱頭間聯絡的闌額甚細小,上承寬厚的普拍枋。
歇山部分的梁架,也似汾陽國甯寺所見,用鬥拱在順梁(或額)上承托采步金梁,因順梁大小隻同闌額,頗呈脆弱之狀。
這殿的彩畫,尤其是内檐的,尚富古風,頗有《營造法式》彩畫的意味。
殿門上鐵鑄門钹、門釘,鑄工極精俊。
二門内偏東宋石經幢,全部權衡雖不算十分優美,但是各部的浮雕精絕,如須彌座之上枋的佛迹圖,正中刻城門,甚似敦煌壁畫中所繪,左右圖“太子”所見。
中段覆盤,八面各刻獅像。
上段仰蓮座,各瓣均有精美花紋,其上刻花蕊。
除大相村天保造像外,這經幢當為此行所見石刻中之最上妙品。
趙城縣廣勝寺下寺 一年多以前,趙城宋版藏經之發現,轟動了學術界,廣勝寺之名,已傳遍全國了。
國人隻知藏經之可貴,而不知廣勝寺建築之珍奇。
廣勝寺距趙城縣城東南約四十裡,據霍山南端。
寺分上、下兩院,俗稱“上寺”“下寺”。
上寺在山上,下寺在山麓,相距裡許(但是照當地鄉人的說法,卻是上山五裡,下山一裡)。
由趙城縣出發,約經二十裡平原,地勢始漸高,此二十裡雖說是平原,但多黏土平頭小岡,路陷赤土谷中,蜿蜒出入,左右隻見土崖及其上麥黍,頭上一線藍天,炎日當頂,極乏趣味。
後二十裡積漸坡斜,直上高岡,盤繞上下,既可前望山巒屏嶂,俯瞰田隴農舍,及又穿行幾處山莊村落,中間小廟城樓,街巷裡井,均極幽雅有畫意,樹亦漸多漸茂,古幹有合抱的,底下必供着樹神,留着香火的痕迹。
山中甘泉至此已成溪,所經地域,婦人童子多在濯菜浣衣,利用天然。
泉清如琉璃,常可見底,見之使人頓覺清涼,風景是越前進越妩媚可愛。
但快到廣勝寺時,卻又走到一片平原上,這平原浩蕩遼闊乃是最高一座山腳的幹河床,滿地石片,幾乎不毛,不過霍山如屏,晚照斜陽早已在望,氣象反開朗宏壯,現出北方風景的性格來。
因為我們向着正東,恰好對着廣勝寺前行,可看其上下兩院殿宇及寶塔,附依着山側,在夕陽渲染中閃爍輝映,直至日落。
寺由山下望着雖近,我們卻在暮霭中兼程一時許,至人困騾乏,始趕到下寺門前。
下寺據在山坡上,前低後高,規模并不甚大。
前為山門三間,由兜峻的甬道可上。
山門之内為前院,又上而達前殿。
前殿五間,左右有鐘鼓樓,緊貼在山牆上,樓下券洞可通行,即為前殿之左右掖門。
前殿之後為後院,正殿七間居後面正中,左右有東西配殿。
山門 山門外觀奇特,最饒古趣。
屋蓋歇山造,柱高,出檐遠,主檐之下前後各有“垂花雨搭”,懸出檐柱以外,故前後面為重檐,側面為單檐。
主檐鬥拱單抄單下昂造,重拱五鋪作,外出兩跳。
下昂并不挑起。
但側面小柱上,則用雙抄。
泥道重拱之上,隻施柱頭枋一層,其上并無壓槽枋。
外第一跳重拱,第二跳令拱之上施替木以承挑檐槫。
耍頭斫作螞蚱頭形,斜面微,如大同各寺所見。
雨搭由檐柱挑出,懸柱上施闌額,普拍枋,其上鬥拱單抄四鋪作單拱造。
懸柱下端截齊,并無雕飾。
殿身檐柱甚高,闌額纖細,普拍枋寬大,闌額出頭斫作螞蚱頭形。
普拍枋則斜抹角。
内部中柱上用鬥拱,承托六椽栿下,前後平椽縫下,施替木及襻間。
脊槫及上平槫,均用蜀柱直接立于四椽栿上。
檐椽隻一層,不施飛椽。
如山門這樣外表,尚為我們初見;四椽栿上三蜀柱并立,可以省卻一道平梁,也是少見的。
前殿 前殿五間,殿頂懸山造,殿之東西為鐘鼓樓。
階基高出前院約三公尺,前有月台;月台左右為礓磋甬道,通鐘鼓樓之下。
前殿除當心間南面外,隻有柱頭鋪作,而沒有補間鋪作。
鬥拱,正心用泥道重拱,單昂出一跳,四鋪作,跳頭施令拱替木,以承橑檐槫,甚古簡。
令拱與梁頭相交,昂嘴勢甚彎。
後面不用補間鋪作,更為簡潔。
在平面上,南面左右第二縫金柱地位上不用柱,卻用極大的内額,由内平柱直跨至山柱上,而将左右第二縫前後檐柱上的“乳栿”(?)尾特别伸長,斜向上挑起,中段放在上述内額之上,上端在平梁之下相接,承托着平梁之中部,這與鬥拱的用昂在原則上是相同的,可以說是一根極大的昂。
廣勝寺上下兩院,都用與此相類的結構法。
這種構架,在我們曆年國内各地所見許多的遺物中,這還是第一個先例。
尤其重要的,是因日本的古建築,尤其是飛鳥、靈樂等初期的遺構,都是用極大的昂,結構與此相類,這個實例乃大可佐證建築家早就懷疑的問題,這問題便是日本這種結構法,是直接承受中國宋以前建築規制,并非自創,而此種規制,在中國後代反倒失傳或罕見。
同時使我們相信廣勝寺各構,在建築遺物實例中的重要,遠超過于我們起初所想象的。
兩山梁架用材極為輕秀,為普通大建築物中所少見。
前後出檐飛子極短,博風版狹而長。
正脊垂脊及吻獸均雕飾繁富。
殿北面門内供僧像一軀,顯然埃及風味,煞是可怪。
兩山牆外為鐘鼓樓下有磚砌階基。
下為發券門道可以通行。
階基立小小方亭。
鬥拱單昂,十字脊歇山頂。
就鐘鼓樓的位置論,這也不是一個常見的布置法。
殿内佛像頗笨拙,沒有特别精彩處。
正殿 正殿七間居最後。
正中三間辟門,門左右很高的直棂檻窗。
殿頂也是懸山造。
鬥拱,五鋪作,重拱,出兩跳,單抄單下昂,昂是明清所常見的假昂,乃将平置的華拱而加以昂嘴的。
鬥拱隻施于柱頭不用補間鋪作。
令拱上施替木,以承橑檐槫。
泥道重拱之上,隻施柱頭枋一層,其上相隔頗遠,方置壓槽枋。
論到用鬥拱之簡潔,我們所見到的古建築,以這兩處為最;雖然就鬥拱與建築物本身的權衡比起來,并不算特别大,而且在昂嘴及普拍枋出頭處等詳部,似乎傾向較後的年代,但是就大體看,這寺的建築,其古潔的确是超過現存所有中國古建築的。
這個到底是後代承襲較早的遺制,還是原來古構已含了後代的幾個特征,卻甚難說。
正殿的梁架結構,與前殿大緻相同。
在平面上左右縫内柱與檐柱不對中,所以左右第一二縫檐柱上的乳栿,皆将後尾翹起,搭在大内額上,但栿(或昂)尾隻壓在四椽栿下,不似前殿之在平梁下正中相交。
四椽栿以上侏儒柱及平梁均輕秀如前殿,這兩殿用材之經濟,雖尚未細測,隻就肉眼觀察,較以前我們所看過的遼代建築尚過之。
若與官式清代梁架比,真可算中國建築中梁架輕重之兩極端,就比例上計算,這寺梁的橫斷面的面積,也許不到清式梁的橫斷面三分之一。
正殿佛像五尊,塑工精極,雖然經過多次的重妝,還與大同華岩寺簿伽教藏殿塑像多少相似。
侍立諸菩薩尤為俏麗有神,饒有唐風,佛容衣帶,莊者莊,逸者逸,塑造技藝,實臻絕頂。
東西山牆下十八羅漢,并無特長,當非原物。
東山牆尖象眼壁上,尚有壁畫一小塊,圖像色澤皆美。
據說民(國)十六(年)寺僧将兩山壁畫賣于古玩商,以價款修葺殿宇,這雖是極不幸的事,但是據說當時殿宇傾頹,若不如此,便将殿畫同歸于盡。
如果此語屬實,殿宇因此而存,壁畫雖流落異邦,但也算兩者均得其所。
唯恐此種計劃仍然是盜賣古物謀利的動機。
現在美國彭省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院所陳列的一幅精美的稱為“唐”的壁畫,與此甚似。
近又聞美國堪薩斯州立博物院,新近得壁畫,售者告以出處,即雲此寺。
正殿階基頗高,前有月台、階基及月台角石上,均刻蟠龍,如《營造法式》石作之制;此例雕飾曾見于應縣佛宮寺塔月台角石上。
可見此處建築規制必早在遼明以前。
後殿由形制上看,大概與正殿同時,當心間補間鋪作用斜拱斜昂,如大同善化寺金建三聖殿所見。
後殿前庭院正中,尚有唐代經幢一柱存在,經幢之旁,有北魏造像殘石,用磚龛砌護。
石原為五像,彌勒(?)正中坐,左右各二菩薩脅侍,惜殘破不堪;左面二菩薩且已缺毀不存。
彌勒垂足交胫坐,與雲岡初期作品同,衣紋體态,無一非北魏初期的表征,古拙可喜。
霍縣西福昌寺 西福昌寺與東福昌寺在城内大街上東西相稱。
按《霍州志》,貞觀四年,敕尉遲恭監造。
初名普濟寺。
太宗以破宋老生于此,貞觀三年,設建寺以樹福田,濟營魄。
乃命虞世南、李百藥、褚遂良、顔師古、岑文本、許敬宗、朱子奢等為碑文。
可惜現時許多碑石,一件也沒有存在的了。
現在正殿五間。
左右朵殿三間,當屬元明遺構。
殿廊下金泰和二年碑,則稱寺創自太平興國三年。
前廊檐柱尚有宋式覆盆柱礎。
前殿三間,歇山造,形制較古,門上用兩門簪,也是遼宋之制。
殿内塑像,頗似大同善化寺諸像。
惜過遊時,天色已晚,細雨不辍,未得攝影。
但在殿中摸索,燃火在什物塵垢之中,瞻望佛容而已。
全寺地勢前低後高。
庭院層層高起,亦如太清觀,但跨院舊址尚廣,斷牆倒壁,老榭荒草中,雜以民居,破落已極。
霍縣火星聖母廟 火星聖母廟在縣北門内。
這廟并不古,卻頗有幾處值得注意之點。
在大門之内,左右廂房各三間,當心間支出垂花雨罩,新穎可愛,足供新設計參考采用。
正殿及獻食棚屋頂的結構,各部相互間的聯絡,在複雜中倒合理有趣。
在平面的布置上,正殿三間,左右朵殿各一間,正殿前有廊三間,廓前為正方形獻食棚,左右廊子各一間。
這多數相聯絡殿廊的屋頂;正殿及朵殿懸山造,殿廊一面坡頂,較正殿頂低一級,略如東福昌寺大殿的做法。
獻食棚頂用十字脊,正面及左右歇山,後面脊延長,與一面坡相交;左右廊子則用卷棚懸山頂。
全部聯絡法至為靈巧,非北平官式建築物屋頂所能有。
獻食棚前琉璃獅子一對,塑工至精,紋路秀麗,神氣生猛,堪稱上品。
東廊下明清碑碣及嵌石頗多。
霍縣縣政府大堂 在霍縣縣政府大堂的結構上,我們得見到滑稽絕倫的建築獨例。
大堂前有抱廈,面闊三間。
當心間闊而梢間稍狹,四柱之上,以極小的闌額相聯絡,其上卻托着一整根極大的普拍枋,将中國建築傳統的構材權衡完全颠倒。
這還不足為奇;最荒謬的是這大普拍枋之上,承托鬥拱七朵,朵與朵間都是等距離,而沒有一朵是放在任何柱頭之上,作者竟将鬥拱在結構上之原意義,完全忘卻,随便位置。
鬥拱位置不随立柱安排,除此一例外,唯在以善于作中國式建築自命的慕菲氏所設計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得又見之。
鬥拱單昂四鋪作,令拱與耍頭相交,梁頭放在耍頭之上。
補間鋪作則将撐頭木伸出于耍頭之上,刻作麻葉雲。
令拱兩散鬥特大,兩旁有卷耳,略如Ionic(愛奧尼克式)柱頭。
中部幾朵鬥拱,大鬥之下,用版塊墊起,但其作用與皿版并不相同。
闌額兩端刻卷草紋,花樣頗美。
柱礎寶裝蓮瓣覆盆,隻分八瓣,雕工精到。
據壁上嵌石,元大德九年(公元一三○五年),某宗室“自明遠郡(現地名待考)朝觐往返,霍郡适當其沖,慮郡廨隘陋”,所以增大重建。
至于現存建築物的做法及權衡,古今所無,年代殊難斷定。
縣府大門上鬥拱、華拱層層作卷瓣,也是違背常規的做法。
霍縣北門外橋及鐵牛 北門橋上的鐵牛,算是霍州一景,其實牛很平常,橋上欄杆則在建築師的眼中,不但可算一景,簡直可稱一出喜劇。
橋五孔,是北方所常見的石橋,本無足怪。
少見的是橋欄杆的雕刻,尤以望柱為甚。
欄版的花紋,各個不同,或用蓮花、如意、萬字、鐘、鼓等紋樣,刻工雖不精而布置尚可,可稱粗枝大葉的石刻。
至于望柱柱頭上的雕飾,則動植物、博古、幾何形無所不有,個個不同,沒有重複,其中如猴子、人手、鼓、瓶、佛手、仙桃、葫蘆、十六角形塊,以及許多無名的怪形體,粗糙羅列,如同兒戲,無一不足,令人發笑。
至于鐵牛,與我們曾見過無數的明代鐵牛一樣,笨蠢無生氣,雖然相傳為尉遲恭鑄造,以制河保城的。
牛日夜為村童騎坐撫摸,古色光潤,自是當地一寶。
趙城縣侯村女娲廟 由趙城縣城上霍山,離城八裡,路過侯村,離村三四裡,已看見巍然高起的殿宇。
女娲廟,《志》稱唐構,訪谒時我們固是抱着很大的希望的。
廟的平面、地面深廣,以正殿——娲皇殿為中心,四周為廊屋,南面廊屋中部為二門,二門之外,左右仍為廊屋,南面為牆,正中辟山門,這樣将廟分為内、外兩院。
内院正殿居中,外院則有碑亭兩座東西對立,印象宏大。
這種是比較少見的平面布置。
按廟内宋開寶六年碑:“乃于平陽故都,得女娲原廟重修,……南北百丈,東西九筵;霧罩檐楹,香飛戶牖,……”但《志》稱天寶六年重修,也許是開寶六年之誤。
次古的有元至元十四年重修碑,此外明、清兩代重修或祀祭的碑碣無數。
現存的正殿五間,重檐歇山,額曰娲皇殿。
柱高瘦而鬥拱不甚大。
上檐鬥拱,重拱雙下昂造,每間用補間鋪作一朵;下檐單下昂,無補間鋪作。
就上檐鬥拱看,柱頭鋪作的下昂,較補間鋪作者稍寬,其上有頗大的梁頭伸出,略具“桃尖”之形,下檐亦有梁頭,但較小。
就這點上看來,這殿的年代,恐不能早過元末明初。
現在正脊桁下且尚大書崇祯年間重修的字樣。
柱頭間聯絡的闌額甚細小,上承寬厚的普拍枋。
歇山部分的梁架,也似汾陽國甯寺所見,用鬥拱在順梁(或額)上承托采步金梁,因順梁大小隻同闌額,頗呈脆弱之狀。
這殿的彩畫,尤其是内檐的,尚富古風,頗有《營造法式》彩畫的意味。
殿門上鐵鑄門钹、門釘,鑄工極精俊。
二門内偏東宋石經幢,全部權衡雖不算十分優美,但是各部的浮雕精絕,如須彌座之上枋的佛迹圖,正中刻城門,甚似敦煌壁畫中所繪,左右圖“太子”所見。
中段覆盤,八面各刻獅像。
上段仰蓮座,各瓣均有精美花紋,其上刻花蕊。
除大相村天保造像外,這經幢當為此行所見石刻中之最上妙品。
趙城縣廣勝寺下寺 一年多以前,趙城宋版藏經之發現,轟動了學術界,廣勝寺之名,已傳遍全國了。
國人隻知藏經之可貴,而不知廣勝寺建築之珍奇。
廣勝寺距趙城縣城東南約四十裡,據霍山南端。
寺分上、下兩院,俗稱“上寺”“下寺”。
上寺在山上,下寺在山麓,相距裡許(但是照當地鄉人的說法,卻是上山五裡,下山一裡)。
由趙城縣出發,約經二十裡平原,地勢始漸高,此二十裡雖說是平原,但多黏土平頭小岡,路陷赤土谷中,蜿蜒出入,左右隻見土崖及其上麥黍,頭上一線藍天,炎日當頂,極乏趣味。
後二十裡積漸坡斜,直上高岡,盤繞上下,既可前望山巒屏嶂,俯瞰田隴農舍,及又穿行幾處山莊村落,中間小廟城樓,街巷裡井,均極幽雅有畫意,樹亦漸多漸茂,古幹有合抱的,底下必供着樹神,留着香火的痕迹。
山中甘泉至此已成溪,所經地域,婦人童子多在濯菜浣衣,利用天然。
泉清如琉璃,常可見底,見之使人頓覺清涼,風景是越前進越妩媚可愛。
但快到廣勝寺時,卻又走到一片平原上,這平原浩蕩遼闊乃是最高一座山腳的幹河床,滿地石片,幾乎不毛,不過霍山如屏,晚照斜陽早已在望,氣象反開朗宏壯,現出北方風景的性格來。
因為我們向着正東,恰好對着廣勝寺前行,可看其上下兩院殿宇及寶塔,附依着山側,在夕陽渲染中閃爍輝映,直至日落。
寺由山下望着雖近,我們卻在暮霭中兼程一時許,至人困騾乏,始趕到下寺門前。
下寺據在山坡上,前低後高,規模并不甚大。
前為山門三間,由兜峻的甬道可上。
山門之内為前院,又上而達前殿。
前殿五間,左右有鐘鼓樓,緊貼在山牆上,樓下券洞可通行,即為前殿之左右掖門。
前殿之後為後院,正殿七間居後面正中,左右有東西配殿。
山門 山門外觀奇特,最饒古趣。
屋蓋歇山造,柱高,出檐遠,主檐之下前後各有“垂花雨搭”,懸出檐柱以外,故前後面為重檐,側面為單檐。
主檐鬥拱單抄單下昂造,重拱五鋪作,外出兩跳。
下昂并不挑起。
但側面小柱上,則用雙抄。
泥道重拱之上,隻施柱頭枋一層,其上并無壓槽枋。
外第一跳重拱,第二跳令拱之上施替木以承挑檐槫。
耍頭斫作螞蚱頭形,斜面微,如大同各寺所見。
雨搭由檐柱挑出,懸柱上施闌額,普拍枋,其上鬥拱單抄四鋪作單拱造。
懸柱下端截齊,并無雕飾。
殿身檐柱甚高,闌額纖細,普拍枋寬大,闌額出頭斫作螞蚱頭形。
普拍枋則斜抹角。
内部中柱上用鬥拱,承托六椽栿下,前後平椽縫下,施替木及襻間。
脊槫及上平槫,均用蜀柱直接立于四椽栿上。
檐椽隻一層,不施飛椽。
如山門這樣外表,尚為我們初見;四椽栿上三蜀柱并立,可以省卻一道平梁,也是少見的。
前殿 前殿五間,殿頂懸山造,殿之東西為鐘鼓樓。
階基高出前院約三公尺,前有月台;月台左右為礓磋甬道,通鐘鼓樓之下。
前殿除當心間南面外,隻有柱頭鋪作,而沒有補間鋪作。
鬥拱,正心用泥道重拱,單昂出一跳,四鋪作,跳頭施令拱替木,以承橑檐槫,甚古簡。
令拱與梁頭相交,昂嘴勢甚彎。
後面不用補間鋪作,更為簡潔。
在平面上,南面左右第二縫金柱地位上不用柱,卻用極大的内額,由内平柱直跨至山柱上,而将左右第二縫前後檐柱上的“乳栿”(?)尾特别伸長,斜向上挑起,中段放在上述内額之上,上端在平梁之下相接,承托着平梁之中部,這與鬥拱的用昂在原則上是相同的,可以說是一根極大的昂。
廣勝寺上下兩院,都用與此相類的結構法。
這種構架,在我們曆年國内各地所見許多的遺物中,這還是第一個先例。
尤其重要的,是因日本的古建築,尤其是飛鳥、靈樂等初期的遺構,都是用極大的昂,結構與此相類,這個實例乃大可佐證建築家早就懷疑的問題,這問題便是日本這種結構法,是直接承受中國宋以前建築規制,并非自創,而此種規制,在中國後代反倒失傳或罕見。
同時使我們相信廣勝寺各構,在建築遺物實例中的重要,遠超過于我們起初所想象的。
兩山梁架用材極為輕秀,為普通大建築物中所少見。
前後出檐飛子極短,博風版狹而長。
正脊垂脊及吻獸均雕飾繁富。
殿北面門内供僧像一軀,顯然埃及風味,煞是可怪。
兩山牆外為鐘鼓樓下有磚砌階基。
下為發券門道可以通行。
階基立小小方亭。
鬥拱單昂,十字脊歇山頂。
就鐘鼓樓的位置論,這也不是一個常見的布置法。
殿内佛像頗笨拙,沒有特别精彩處。
正殿 正殿七間居最後。
正中三間辟門,門左右很高的直棂檻窗。
殿頂也是懸山造。
鬥拱,五鋪作,重拱,出兩跳,單抄單下昂,昂是明清所常見的假昂,乃将平置的華拱而加以昂嘴的。
鬥拱隻施于柱頭不用補間鋪作。
令拱上施替木,以承橑檐槫。
泥道重拱之上,隻施柱頭枋一層,其上相隔頗遠,方置壓槽枋。
論到用鬥拱之簡潔,我們所見到的古建築,以這兩處為最;雖然就鬥拱與建築物本身的權衡比起來,并不算特别大,而且在昂嘴及普拍枋出頭處等詳部,似乎傾向較後的年代,但是就大體看,這寺的建築,其古潔的确是超過現存所有中國古建築的。
這個到底是後代承襲較早的遺制,還是原來古構已含了後代的幾個特征,卻甚難說。
正殿的梁架結構,與前殿大緻相同。
在平面上左右縫内柱與檐柱不對中,所以左右第一二縫檐柱上的乳栿,皆将後尾翹起,搭在大内額上,但栿(或昂)尾隻壓在四椽栿下,不似前殿之在平梁下正中相交。
四椽栿以上侏儒柱及平梁均輕秀如前殿,這兩殿用材之經濟,雖尚未細測,隻就肉眼觀察,較以前我們所看過的遼代建築尚過之。
若與官式清代梁架比,真可算中國建築中梁架輕重之兩極端,就比例上計算,這寺梁的橫斷面的面積,也許不到清式梁的橫斷面三分之一。
正殿佛像五尊,塑工精極,雖然經過多次的重妝,還與大同華岩寺簿伽教藏殿塑像多少相似。
侍立諸菩薩尤為俏麗有神,饒有唐風,佛容衣帶,莊者莊,逸者逸,塑造技藝,實臻絕頂。
東西山牆下十八羅漢,并無特長,當非原物。
東山牆尖象眼壁上,尚有壁畫一小塊,圖像色澤皆美。
據說民(國)十六(年)寺僧将兩山壁畫賣于古玩商,以價款修葺殿宇,這雖是極不幸的事,但是據說當時殿宇傾頹,若不如此,便将殿畫同歸于盡。
如果此語屬實,殿宇因此而存,壁畫雖流落異邦,但也算兩者均得其所。
唯恐此種計劃仍然是盜賣古物謀利的動機。
現在美國彭省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院所陳列的一幅精美的稱為“唐”的壁畫,與此甚似。
近又聞美國堪薩斯州立博物院,新近得壁畫,售者告以出處,即雲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