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1)
關燈
小
中
大
少有的。
汾陽縣小相村靈岩寺 小相村與大相村一樣在汾陽文水之間的公路旁,但大相村在路東,而小相村卻在路西,且離汾陽亦較遠。
靈岩寺在山坡上,遠在村後,一塔秀挺,樓閣巍然,殿瓦琉璃,輝映閃爍夕陽中,望去易知為明清物,但景物婉麗可人,不容過路人棄置不睬。
離開公路,沿土路行可四五裡達村前門樓。
樓跨土城上,底下圓券洞門,一如其他山西所見村落。
村内一路貫全村前後,雨後泥濘崎岖,難同入蜀,愈行愈疲,愈覺靈岩寺之遠,始悟汾陽一帶,平原樓閣遠望轉近,不易用印象來計算距離的。
及到寺前,殘破中雖僅存在山門券洞,但寺址之大,一望而知。
進門隻見瓦礫土丘,滿目荒涼,中間天王殿遺址,隆起如冢,氣象堂皇。
道中所見磚塔及重樓,尚落後甚遠,更進又一土丘,當為原來前殿——中間露天趺坐兩鐵佛,中挾一無像大蓮座;斜陽一瞥,奇趣動人,行人倦旅,至此幾頓生妙悟,進入新境。
再後當為正殿址,背景裡樓塔愈迫近,更有鐵佛三尊,趺坐慈靜如前,東首一尊且低頭前伛,現憫恻垂注之情。
此時遠山晚晴,天空如宇,兩址反不殿而殿,嚴肅麗都,不借梁棟丹青,朝拜者亦更沉默虔敬,不由自主了。
鐵像有明正德年号,鑄工極精,前殿正中一尊已傾欹坐地下,半埋入土,塑工清秀,在明代佛像中可稱上品。
靈岩寺各殿本皆發券窯洞建築,磚砌券洞繁複相接,如古羅馬遺建,由斷牆土丘上邊下望,正殿偏西,殘窯多眼尚存。
更像隧道密室相關聯,有陰森之氣,微覺可怕,中間多停棺柩,外砌磚橔,印象亦略如羅馬石棺,在木造建築的中國裡探訪遺迹,極少有此經驗的。
券洞中一處,尚存券底畫壁,顔色鮮好,畫工精美,當為明代遺物。
磚塔在正殿之後,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
這塔可作晉冀兩省一種晚明磚塔的代表。
磚塔之後,有磚砌小城,由旁面小門入方城内,别有天地,樓閣廊舍,尚極完整,但阒無人聲,院内荒蕪,野草叢生,幽靜如夢;與“城”以外的堂皇殘址,露坐鐵佛,風味迥殊。
這院内左右配殿各窯五眼,窯築鞏固,背面向外,即為所見小城牆。
殿中各餘明刻木像一尊。
北面有基窯七眼,上建樓殿七大間,即遠望巍然有琉璃瓦者。
兩旁更有簃樓,石級露台曲折,可從窯外登小閣,轉入正樓。
夕陽落漠,淡影随人轉移,處處是詩情畫趣,一時記憶幾不及于建築結構形狀。
下樓徘徊在東西配殿廊下看讀碑文,在荊棘擁護之中,得朱之俊崇祯年間碑,碑文叙述水陸樓的建造原始甚詳。
朱之俊自述:“夜宿寺中,俄夢散步院落,仰視左右,有樓翼然,赫輝壯觀,若新成形……覺而異焉,質明舉似普門師,師為餘言水陸閣像,頗與夢合。
餘因征水陸緣起,慨然首事。
……” 各處尚存碑碣多座,叙述寺已往的盛史。
唯有現在破爛的情形,及其原因,在碑上是找不出來的。
正在留戀中,老村人好事進來,打斷我們的沉思,開始問答,告訴我們這寺最後的一頁慘史。
據說是光緒二十六年替換村長時,新舊兩長各豎一幟,慫恿村人械鬥,将寺拆毀。
數日間竟成一片瓦礫之場,觸目傷心;現在全寺餘此一院樓廂,及院外一塔而已。
文水縣開栅鎮聖母廟 開栅鎮并不在公路上,由大路東轉沿着山勢,微微向下曲折,因為有溪流,有大樹,廟宇村巷全都隐藏,不易即見。
廟門規模甚大,丹青剝落。
院内古樹合抱,濃蔭四布,氣氛嚴肅之極。
建築物除北首正殿、南首樂樓巍峨對峙外,尚有東西兩堂,皆南向與正殿并列,雅有古風;廊庑、碑碣、鐘樓、偏院,給人以浪漫印象較他廟為深,尤其是因正殿屋頂歇山向前,玲珑古制,如展看畫裡樓閣。
屋頂歇山,山面向前,是宋代極普通的式制,在日本至今還用得很普遍,然而在中國,由明以後,除去城角樓外,這種做法已不多見。
正定隆興寺摩尼殿,是這種做法的,且由其他結構部分看去,我們知道它是宋初物。
據我們所見過其他建築歇山向前的,共有元代廟宇兩處,均在正定。
此外即在文水開栅鎮聖母廟正殿又得見之。
殿平面作凸字形,後部為正方形殿三間,屋頂懸山造,前有抱廈,進深與後部同,面闊則較之稍狹,屋頂歇山造,山面向前。
後部鬥拱,單昂出一跳,抱廈則重昂出兩跳,布置極疏朗,補間僅一朵。
昂并沒有挑起的後尾,但鬥拱在結構上還是有絕對的機能。
耍頭之上,撐頭木伸出,刻略如麻葉雲頭,這可說是後來清式桃尖梁頭之開始。
前面歇山部分的構架,槫枋全承在鬥拱之上,結構精密,堪稱上品。
正定陽和樓前關帝廟的構架和鬥拱,與此多有相同的特征。
但此處内部木料非常粗糙,呈簡陋印象。
抱廈正面驟見雖似三間,但實隻一間,有角柱而無平柱,而代之以槏柱(或稱抱框),額枋是長同通面闊的。
額枋的用法正面與側面略異,亦是應注意之點,側面額枋之上用普拍枋,而正面則不用;正面額枋之高度,與側面額枋及普拍枋之總高度相同,這也是少見的做法。
至于這殿的年代,在正面梢間壁上有元至元二十年(公元一二八三年)嵌石,刻文說: 夫廟者元近西溪,未知何代,……後于此方要修其廟,……梁書萬歲大漢之時,天會十年季春之月……今者石匠張瑩,嗟歲月之彌深,睹棟梁之抽換,……恐後無聞,發願刻碑。
…… 刻石如是。
由形制上看來,殿宇必建于明以前,且因與正定關帝廟相同之點甚多,當可斷定其為元代物。
聖母廟在平面布置上有一特殊值得注意之點。
在正殿之東西,各有殿三間,南向,與正殿并列,尚存魏晉六朝東西堂之制。
關于此點,劉敦桢先生在本刊(《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五卷二期已申論得很清楚,不必在此贅述了。
文水縣文廟 文水縣,縣城周整,文廟建築亦宏大出人意外。
院正中泮池,兩邊廊庑,碑石欄杆,圍襯大成門及後殿,壯麗較之都邑文廟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建築本身分析起來,頗多弱點,僅為山西中部清以後虛有其表的代表作之一種。
廟裡最古的碑記,有宋元符三年的縣學進士碑,元明曆代重修碑也不少。
就形制看來,現在殿宇大概都是清以後所重建。
正殿 正殿開間狹而柱高,外觀似欠舒适。
柱頭上用闌額和由額,二者之間用由額墊闆,間以“荷葉墩”,闌額之上又用肥厚的普拍枋,這四層構材,本來闌額為主,其他為輔,但此處則全一樣大小,使賓主不分,極不合結構原則。
鬥拱不甚大,每間隻用補間鋪作一朵。
坐鬥下面,托以“皿闆”,刻作古玩座形,當亦是當地匠人,纖細弄巧做法之一種表現。
鬥拱外出兩跳華拱,無昂,但後尾卻有挑杆,大概是由耍頭及撐頭木引上。
兩山柱頭鋪作承托順扒梁外端,内端坦然放在大梁上卻倒率直。
戟門 戟門三間,大略與大成殿同時。
鬥拱前出兩跳,單抄單下昂,正心用重拱,第一跳單拱上施替木承羅漢枋,第二跳不用拱,跳頭直接承托替木以承挑檐枋及檐桁,也是少見的做法。
轉角鋪作不用由昂,也不用角神或寶瓶,隻用多跳的實拍拱(或靴契),層層伸出,以承角梁,這做法不止新穎,且較其他常見的尚為合理。
孝義縣吳屯村東嶽廟 由汾陽出發南行,本來可雇教會汽車到介休,由介休改乘公共汽車到霍州、趙城等縣。
但大雨之後,道路泥濘,且同蒲路正在炸山築路,公共汽車道多段已拆毀不能通行,沿途跋涉露宿,大部分竟以徒步到達。
我們曾因道阻留于孝義城外吳屯村,夜宿村東門東嶽廟正殿廊下;廟本甚小,僅餘一院一殿,正殿結構奇特,屋頂的繁複做法,是我們在山西所見的廟宇中最已甚的。
小殿向着東門,在田野中間鎮座,好像鄉間新娘,滿頭花钿,正要回門的神氣。
廟院平鋪磚塊,填築甚高,圍牆矮短如欄杆,因牆外地窪,用不着高牆圍護;三面風景,一面城樓,地方亦極别緻。
廟廂已作鄉間學校,但僅在日中授課,頑童日出即到,落暮始散。
夜裡僅一老人看守,聞說日間亦是教員,薪金每年得二十金而已。
院略為方形,殿在院正中,平面則為正方形,前加淺隘的抱廈。
兩旁有斜照壁,殿身屋頂是歇山造;抱廈亦然,但山面向前,與開栅聖母正殿極相似,但因前為抱廈,全頂呈繁亂狀,加以裝飾物,愈富缛不堪設想。
這殿的鬥拱甚為奇特,其全朵的權衡,為普通鬥拱所不常有,因為橫拱——尤其是泥道拱及其慢拱——甚短,以緻鬥拱的輪廓聳峻,呈高瘦狀。
殿深一間,用補間鬥拱三朵。
抱廈較殿身稍狹,用補間鋪作一朵,各層出四十五度斜昂。
昂嘴纖弱,入頗深。
各鬥拱上的耍頭,厚隻及材之半,刻作霸王拳,劣匠弄巧的弊病,在此可見。
側面闌額之下,在柱頭外用角替,而不用由額,這角替外一頭伸出柱外,托闌額頭下,方整無飾,這種做法無意中巧合力學原則,倒是罕貴的一例。
檐部用椽子一層,并無飛椽,亦奇。
但建造年月不易斷定。
我們夜宿廊下,仰首靜觀檐底黑影,看涼月出沒雲底,星鬥時現時隐,人工自然,悠然溶合入夢,滋味深長。
霍縣太清觀 以上所記,除大相村崇勝寺規模宏大及聖母廟年代在明以前,結構适當外,其他建築都不甚重要。
霍州縣城甚大,廟觀多,且魁偉,登城樓上望眺,城外景物和城内嵯峨的殿宇對照,堪稱壯觀。
以全城印象而論,我們所到各處,當無能出霍州右者。
霍縣太清觀在北門内,志稱宋天聖二年,道人陶崇人建,元延祐三年道人陳泰師修。
觀建于土丘之上,高出兩旁地面甚多,而且愈往後愈高,最後部庭院與城牆頂平,全部布局頗饒趣味。
觀中現存建築,多明清以後物。
唯有前殿,額曰“金阙玄元之殿”,最饒古趣。
殿三間,懸山頂,立在很高的階基上;前有月台,高如階基。
鬥拱雄大,重拱重昂造,當心間用補間鋪作兩朵,梢間用一朵。
柱頭鋪作上的耍頭,已成桃尖梁頭形式,但昂的寬度,卻仍早制,未曾加大。
想當是明初近乎官式的作品。
這殿的檐部,也是不用飛椽的。
最後一殿,歇山重檐造,由形制上看來,恐是清中葉以後新建。
霍縣文廟 霍縣文廟,建于元至元間,現在大門内還存元碑四座。
由結構上看來,大概有許多座殿宇,還是元代遺構。
在平面布置上,自大成門左右一直到後面,四周都有廊庑,顯然是古代的制度。
可惜現在全廟被劃分兩半,前半——大成殿以南——駐有軍隊,後半是一所小學校,前後并不通行,各分門戶,予我們視察上許多不便。
前後各主要殿宇,在結構法上是一貫的。
棂星門以内,便是大成門,門三間,屋頂懸山造。
柱瘦高而額細,全部權衡頗高,尤其是因為柱之瘦長,頗類唐代壁畫中所常視的現象。
鬥拱簡單,單抄四鋪作,令拱上施替木,以承橑檐槫。
華拱之上施耍頭,與令拱及慢拱相交,耍頭後尾作?頭,承托在梁下;梁頭也伸出到頭之上,至為妥當合理。
鬥拱布置疏朗,每間隻用補間鋪作一朵,放在細長的闌額及其厚闊的普拍枋上。
普拍枋出柱頭處抹角斜割,與他處所見元代遺物刻海棠卷瓣者略同。
中柱上亦用簡單的鬥拱,華拱上一材,前後出?頭以承大梁。
左右兩中柱間用柱頭枋一材在慢拱上相連;這柱頭枋在左右中柱上向梢間出頭作螞蚱頭,并不通排山。
大成門梁架用材輕爽經濟,将本身的重量減輕,是極妥善的做法。
我們所見檐部隻用圓椽,其上無飛檐椽的,這又是一例。
大成殿亦三間,規模并不大。
殿立在比例高聳的階基上,前有月台;上用磚砌欄杆(這矮的月台上本是用不着的)。
殿頂歇山造。
全部權衡也是峻聳狀。
因柱子很高,故鬥拱比例顯得很小。
鬥拱,單下昂四鋪作,出一跳,昂頭施令拱以承橑檐槫及枋。
昂嘴勢圓和,但轉角鋪作角昂及由昂,則較為纖長。
昂尾單獨一根,斜挑下平槫下,結構異常簡潔,也許稍嫌薄弱。
鬥拱布置疏朗,每間隻用補間鋪作一朵,三角形的墊拱闆在這裡竟呈扁長形狀。
歇山部分的構架,是用兩層的丁栿,将山部托住。
下層丁栿與闌額平,其上托鬥拱。
上層丁栿外端托在外檐鬥拱之上,内端在金柱上,上托山部構架。
霍縣東福昌寺 祝聖寺原名東福昌寺,明萬曆間始改今名。
唐貞觀四年,僧清宣奉敕建。
元延祐四年,僧圓琳重建,後改為霍山驿。
明洪武十八年,仍建為寺。
現時因與西福昌寺的關系,俗稱上寺、下寺。
就現存的建築看,大概還多是元代的遺物。
東福昌寺諸建築中,最值得注意的,莫過于正殿。
殿七楹,鬥拱疏朗,尤其在昂嘴的勢上,富于元代的意味。
殿頂結構,至為奇特。
乍見是歇山頂,但是殿本身屋頂與其下圍廊頂是不連續成一整片的,殿上蓋懸山頂,而在周圍廊上蓋一面坡頂(圍廊雖有轉角繞殿左右,但止及殿左右朵殿前面為止)。
上面懸山頂有它自己的勾滴,降一級将水洩到下面一面坡頂上。
漢代遺物中,瓦頂有這種兩坡做法,如高頤石阙及紐約博物館藏漢明器,便是兩個例,其中一個是四阿頂,一個是歇山頂。
日本奈良法隆寺玉蟲廚子,也用同式的頂。
這種古式的結構,不意在此得見其遺制,是我們所極高興的。
關于這種屋頂,已在本刊(《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五卷二期《漢代建築式樣與裝飾》一文中詳論,不必在此贅述。
在正殿左右為朵殿,這朵殿與正殿殿身、正殿圍廊三部屋頂連接的結構法,至為妥
汾陽縣小相村靈岩寺 小相村與大相村一樣在汾陽文水之間的公路旁,但大相村在路東,而小相村卻在路西,且離汾陽亦較遠。
靈岩寺在山坡上,遠在村後,一塔秀挺,樓閣巍然,殿瓦琉璃,輝映閃爍夕陽中,望去易知為明清物,但景物婉麗可人,不容過路人棄置不睬。
離開公路,沿土路行可四五裡達村前門樓。
樓跨土城上,底下圓券洞門,一如其他山西所見村落。
村内一路貫全村前後,雨後泥濘崎岖,難同入蜀,愈行愈疲,愈覺靈岩寺之遠,始悟汾陽一帶,平原樓閣遠望轉近,不易用印象來計算距離的。
及到寺前,殘破中雖僅存在山門券洞,但寺址之大,一望而知。
進門隻見瓦礫土丘,滿目荒涼,中間天王殿遺址,隆起如冢,氣象堂皇。
道中所見磚塔及重樓,尚落後甚遠,更進又一土丘,當為原來前殿——中間露天趺坐兩鐵佛,中挾一無像大蓮座;斜陽一瞥,奇趣動人,行人倦旅,至此幾頓生妙悟,進入新境。
再後當為正殿址,背景裡樓塔愈迫近,更有鐵佛三尊,趺坐慈靜如前,東首一尊且低頭前伛,現憫恻垂注之情。
此時遠山晚晴,天空如宇,兩址反不殿而殿,嚴肅麗都,不借梁棟丹青,朝拜者亦更沉默虔敬,不由自主了。
鐵像有明正德年号,鑄工極精,前殿正中一尊已傾欹坐地下,半埋入土,塑工清秀,在明代佛像中可稱上品。
靈岩寺各殿本皆發券窯洞建築,磚砌券洞繁複相接,如古羅馬遺建,由斷牆土丘上邊下望,正殿偏西,殘窯多眼尚存。
更像隧道密室相關聯,有陰森之氣,微覺可怕,中間多停棺柩,外砌磚橔,印象亦略如羅馬石棺,在木造建築的中國裡探訪遺迹,極少有此經驗的。
券洞中一處,尚存券底畫壁,顔色鮮好,畫工精美,當為明代遺物。
磚塔在正殿之後,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
這塔可作晉冀兩省一種晚明磚塔的代表。
磚塔之後,有磚砌小城,由旁面小門入方城内,别有天地,樓閣廊舍,尚極完整,但阒無人聲,院内荒蕪,野草叢生,幽靜如夢;與“城”以外的堂皇殘址,露坐鐵佛,風味迥殊。
這院内左右配殿各窯五眼,窯築鞏固,背面向外,即為所見小城牆。
殿中各餘明刻木像一尊。
北面有基窯七眼,上建樓殿七大間,即遠望巍然有琉璃瓦者。
兩旁更有簃樓,石級露台曲折,可從窯外登小閣,轉入正樓。
夕陽落漠,淡影随人轉移,處處是詩情畫趣,一時記憶幾不及于建築結構形狀。
下樓徘徊在東西配殿廊下看讀碑文,在荊棘擁護之中,得朱之俊崇祯年間碑,碑文叙述水陸樓的建造原始甚詳。
朱之俊自述:“夜宿寺中,俄夢散步院落,仰視左右,有樓翼然,赫輝壯觀,若新成形……覺而異焉,質明舉似普門師,師為餘言水陸閣像,頗與夢合。
餘因征水陸緣起,慨然首事。
……” 各處尚存碑碣多座,叙述寺已往的盛史。
唯有現在破爛的情形,及其原因,在碑上是找不出來的。
正在留戀中,老村人好事進來,打斷我們的沉思,開始問答,告訴我們這寺最後的一頁慘史。
據說是光緒二十六年替換村長時,新舊兩長各豎一幟,慫恿村人械鬥,将寺拆毀。
數日間竟成一片瓦礫之場,觸目傷心;現在全寺餘此一院樓廂,及院外一塔而已。
文水縣開栅鎮聖母廟 開栅鎮并不在公路上,由大路東轉沿着山勢,微微向下曲折,因為有溪流,有大樹,廟宇村巷全都隐藏,不易即見。
廟門規模甚大,丹青剝落。
院内古樹合抱,濃蔭四布,氣氛嚴肅之極。
建築物除北首正殿、南首樂樓巍峨對峙外,尚有東西兩堂,皆南向與正殿并列,雅有古風;廊庑、碑碣、鐘樓、偏院,給人以浪漫印象較他廟為深,尤其是因正殿屋頂歇山向前,玲珑古制,如展看畫裡樓閣。
屋頂歇山,山面向前,是宋代極普通的式制,在日本至今還用得很普遍,然而在中國,由明以後,除去城角樓外,這種做法已不多見。
正定隆興寺摩尼殿,是這種做法的,且由其他結構部分看去,我們知道它是宋初物。
據我們所見過其他建築歇山向前的,共有元代廟宇兩處,均在正定。
此外即在文水開栅鎮聖母廟正殿又得見之。
殿平面作凸字形,後部為正方形殿三間,屋頂懸山造,前有抱廈,進深與後部同,面闊則較之稍狹,屋頂歇山造,山面向前。
後部鬥拱,單昂出一跳,抱廈則重昂出兩跳,布置極疏朗,補間僅一朵。
昂并沒有挑起的後尾,但鬥拱在結構上還是有絕對的機能。
耍頭之上,撐頭木伸出,刻略如麻葉雲頭,這可說是後來清式桃尖梁頭之開始。
前面歇山部分的構架,槫枋全承在鬥拱之上,結構精密,堪稱上品。
正定陽和樓前關帝廟的構架和鬥拱,與此多有相同的特征。
但此處内部木料非常粗糙,呈簡陋印象。
抱廈正面驟見雖似三間,但實隻一間,有角柱而無平柱,而代之以槏柱(或稱抱框),額枋是長同通面闊的。
額枋的用法正面與側面略異,亦是應注意之點,側面額枋之上用普拍枋,而正面則不用;正面額枋之高度,與側面額枋及普拍枋之總高度相同,這也是少見的做法。
至于這殿的年代,在正面梢間壁上有元至元二十年(公元一二八三年)嵌石,刻文說: 夫廟者元近西溪,未知何代,……後于此方要修其廟,……梁書萬歲大漢之時,天會十年季春之月……今者石匠張瑩,嗟歲月之彌深,睹棟梁之抽換,……恐後無聞,發願刻碑。
…… 刻石如是。
由形制上看來,殿宇必建于明以前,且因與正定關帝廟相同之點甚多,當可斷定其為元代物。
聖母廟在平面布置上有一特殊值得注意之點。
在正殿之東西,各有殿三間,南向,與正殿并列,尚存魏晉六朝東西堂之制。
關于此點,劉敦桢先生在本刊(《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五卷二期已申論得很清楚,不必在此贅述了。
文水縣文廟 文水縣,縣城周整,文廟建築亦宏大出人意外。
院正中泮池,兩邊廊庑,碑石欄杆,圍襯大成門及後殿,壯麗較之都邑文廟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建築本身分析起來,頗多弱點,僅為山西中部清以後虛有其表的代表作之一種。
廟裡最古的碑記,有宋元符三年的縣學進士碑,元明曆代重修碑也不少。
就形制看來,現在殿宇大概都是清以後所重建。
正殿 正殿開間狹而柱高,外觀似欠舒适。
柱頭上用闌額和由額,二者之間用由額墊闆,間以“荷葉墩”,闌額之上又用肥厚的普拍枋,這四層構材,本來闌額為主,其他為輔,但此處則全一樣大小,使賓主不分,極不合結構原則。
鬥拱不甚大,每間隻用補間鋪作一朵。
坐鬥下面,托以“皿闆”,刻作古玩座形,當亦是當地匠人,纖細弄巧做法之一種表現。
鬥拱外出兩跳華拱,無昂,但後尾卻有挑杆,大概是由耍頭及撐頭木引上。
兩山柱頭鋪作承托順扒梁外端,内端坦然放在大梁上卻倒率直。
戟門 戟門三間,大略與大成殿同時。
鬥拱前出兩跳,單抄單下昂,正心用重拱,第一跳單拱上施替木承羅漢枋,第二跳不用拱,跳頭直接承托替木以承挑檐枋及檐桁,也是少見的做法。
轉角鋪作不用由昂,也不用角神或寶瓶,隻用多跳的實拍拱(或靴契),層層伸出,以承角梁,這做法不止新穎,且較其他常見的尚為合理。
孝義縣吳屯村東嶽廟 由汾陽出發南行,本來可雇教會汽車到介休,由介休改乘公共汽車到霍州、趙城等縣。
但大雨之後,道路泥濘,且同蒲路正在炸山築路,公共汽車道多段已拆毀不能通行,沿途跋涉露宿,大部分竟以徒步到達。
我們曾因道阻留于孝義城外吳屯村,夜宿村東門東嶽廟正殿廊下;廟本甚小,僅餘一院一殿,正殿結構奇特,屋頂的繁複做法,是我們在山西所見的廟宇中最已甚的。
小殿向着東門,在田野中間鎮座,好像鄉間新娘,滿頭花钿,正要回門的神氣。
廟院平鋪磚塊,填築甚高,圍牆矮短如欄杆,因牆外地窪,用不着高牆圍護;三面風景,一面城樓,地方亦極别緻。
廟廂已作鄉間學校,但僅在日中授課,頑童日出即到,落暮始散。
夜裡僅一老人看守,聞說日間亦是教員,薪金每年得二十金而已。
院略為方形,殿在院正中,平面則為正方形,前加淺隘的抱廈。
兩旁有斜照壁,殿身屋頂是歇山造;抱廈亦然,但山面向前,與開栅聖母正殿極相似,但因前為抱廈,全頂呈繁亂狀,加以裝飾物,愈富缛不堪設想。
這殿的鬥拱甚為奇特,其全朵的權衡,為普通鬥拱所不常有,因為橫拱——尤其是泥道拱及其慢拱——甚短,以緻鬥拱的輪廓聳峻,呈高瘦狀。
殿深一間,用補間鬥拱三朵。
抱廈較殿身稍狹,用補間鋪作一朵,各層出四十五度斜昂。
昂嘴纖弱,入頗深。
各鬥拱上的耍頭,厚隻及材之半,刻作霸王拳,劣匠弄巧的弊病,在此可見。
側面闌額之下,在柱頭外用角替,而不用由額,這角替外一頭伸出柱外,托闌額頭下,方整無飾,這種做法無意中巧合力學原則,倒是罕貴的一例。
檐部用椽子一層,并無飛椽,亦奇。
但建造年月不易斷定。
我們夜宿廊下,仰首靜觀檐底黑影,看涼月出沒雲底,星鬥時現時隐,人工自然,悠然溶合入夢,滋味深長。
霍縣太清觀 以上所記,除大相村崇勝寺規模宏大及聖母廟年代在明以前,結構适當外,其他建築都不甚重要。
霍州縣城甚大,廟觀多,且魁偉,登城樓上望眺,城外景物和城内嵯峨的殿宇對照,堪稱壯觀。
以全城印象而論,我們所到各處,當無能出霍州右者。
霍縣太清觀在北門内,志稱宋天聖二年,道人陶崇人建,元延祐三年道人陳泰師修。
觀建于土丘之上,高出兩旁地面甚多,而且愈往後愈高,最後部庭院與城牆頂平,全部布局頗饒趣味。
觀中現存建築,多明清以後物。
唯有前殿,額曰“金阙玄元之殿”,最饒古趣。
殿三間,懸山頂,立在很高的階基上;前有月台,高如階基。
鬥拱雄大,重拱重昂造,當心間用補間鋪作兩朵,梢間用一朵。
柱頭鋪作上的耍頭,已成桃尖梁頭形式,但昂的寬度,卻仍早制,未曾加大。
想當是明初近乎官式的作品。
這殿的檐部,也是不用飛椽的。
最後一殿,歇山重檐造,由形制上看來,恐是清中葉以後新建。
霍縣文廟 霍縣文廟,建于元至元間,現在大門内還存元碑四座。
由結構上看來,大概有許多座殿宇,還是元代遺構。
在平面布置上,自大成門左右一直到後面,四周都有廊庑,顯然是古代的制度。
可惜現在全廟被劃分兩半,前半——大成殿以南——駐有軍隊,後半是一所小學校,前後并不通行,各分門戶,予我們視察上許多不便。
前後各主要殿宇,在結構法上是一貫的。
棂星門以内,便是大成門,門三間,屋頂懸山造。
柱瘦高而額細,全部權衡頗高,尤其是因為柱之瘦長,頗類唐代壁畫中所常視的現象。
鬥拱簡單,單抄四鋪作,令拱上施替木,以承橑檐槫。
華拱之上施耍頭,與令拱及慢拱相交,耍頭後尾作?頭,承托在梁下;梁頭也伸出到頭之上,至為妥當合理。
鬥拱布置疏朗,每間隻用補間鋪作一朵,放在細長的闌額及其厚闊的普拍枋上。
普拍枋出柱頭處抹角斜割,與他處所見元代遺物刻海棠卷瓣者略同。
中柱上亦用簡單的鬥拱,華拱上一材,前後出?頭以承大梁。
左右兩中柱間用柱頭枋一材在慢拱上相連;這柱頭枋在左右中柱上向梢間出頭作螞蚱頭,并不通排山。
大成門梁架用材輕爽經濟,将本身的重量減輕,是極妥善的做法。
我們所見檐部隻用圓椽,其上無飛檐椽的,這又是一例。
大成殿亦三間,規模并不大。
殿立在比例高聳的階基上,前有月台;上用磚砌欄杆(這矮的月台上本是用不着的)。
殿頂歇山造。
全部權衡也是峻聳狀。
因柱子很高,故鬥拱比例顯得很小。
鬥拱,單下昂四鋪作,出一跳,昂頭施令拱以承橑檐槫及枋。
昂嘴勢圓和,但轉角鋪作角昂及由昂,則較為纖長。
昂尾單獨一根,斜挑下平槫下,結構異常簡潔,也許稍嫌薄弱。
鬥拱布置疏朗,每間隻用補間鋪作一朵,三角形的墊拱闆在這裡竟呈扁長形狀。
歇山部分的構架,是用兩層的丁栿,将山部托住。
下層丁栿與闌額平,其上托鬥拱。
上層丁栿外端托在外檐鬥拱之上,内端在金柱上,上托山部構架。
霍縣東福昌寺 祝聖寺原名東福昌寺,明萬曆間始改今名。
唐貞觀四年,僧清宣奉敕建。
元延祐四年,僧圓琳重建,後改為霍山驿。
明洪武十八年,仍建為寺。
現時因與西福昌寺的關系,俗稱上寺、下寺。
就現存的建築看,大概還多是元代的遺物。
東福昌寺諸建築中,最值得注意的,莫過于正殿。
殿七楹,鬥拱疏朗,尤其在昂嘴的勢上,富于元代的意味。
殿頂結構,至為奇特。
乍見是歇山頂,但是殿本身屋頂與其下圍廊頂是不連續成一整片的,殿上蓋懸山頂,而在周圍廊上蓋一面坡頂(圍廊雖有轉角繞殿左右,但止及殿左右朵殿前面為止)。
上面懸山頂有它自己的勾滴,降一級将水洩到下面一面坡頂上。
漢代遺物中,瓦頂有這種兩坡做法,如高頤石阙及紐約博物館藏漢明器,便是兩個例,其中一個是四阿頂,一個是歇山頂。
日本奈良法隆寺玉蟲廚子,也用同式的頂。
這種古式的結構,不意在此得見其遺制,是我們所極高興的。
關于這種屋頂,已在本刊(《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五卷二期《漢代建築式樣與裝飾》一文中詳論,不必在此贅述。
在正殿左右為朵殿,這朵殿與正殿殿身、正殿圍廊三部屋頂連接的結構法,至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