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1)
關燈
小
中
大
廿二年九月間,營造學社同人,趁着到大同測繪遼金遺建華嚴寺、善化寺等之便,決定附帶到雲岡去遊覽,考察數日。
雲岡靈岩石窟寺,為中國早期佛教史迹壯觀。
因天然的形勢,在綿亘峭立的岩壁上,鑿造龛像建立寺宇,動偉大的工程,如《水經注·?水條》所述“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木殿,煙寺相望”,又如《續高僧傳》中所描寫的“面别镌像,窮諸巧麗,龛别異狀,駭動人神……”則這靈岩石窟更是後魏藝術之精華——中國美術史上一個極重要時期中難得的大宗實物遺證。
但是或因兩個極簡單的原因,這雲岡石窟的雕刻,除掉其在宗教意義上,頻受人民香火,偶遭帝王巡幸禮拜外,十數世紀來直到近三十餘年前,在這講究金石考古學術的中國裡,卻并未有人注意及之。
我們所疑心的幾個簡單的原因,第一個顯而易見的,自是地處邊僻,交通不便。
第二個原因,或是因為雲岡石窟諸刻中沒有文字。
窟外或崖壁上即使有,如《續高僧傳》中所稱之碑碣,卻早已漫沒不存痕迹,所以在這偏重碑拓文字的中國金石學界裡,便引不起什麼注意。
第三個原因,是士大夫階級好排斥異端,如朱彜尊的《雲岡石佛記》,即其一例,宜其湮沒千餘年,不為通儒碩學所稱道。
近人中,最早得見石窟,并且認識其在藝術史方面的價值和地位、發表文章、記載其雕飾形狀、考據其興造年代的,當推日人伊東和新會陳援庵先生,此後專家作有系統的調查和詳細攝影的,有法人沙畹(Chavannes),日人關野貞、小野諸人,各人的論著均以這時期因佛教的傳布,中國藝術固有的血脈中,忽然摻雜旺而有力的外來影響,為可重視。
且西域所傳入的影響,其根苗可遠推至希臘古典的淵源,中間經過複雜的途徑,迤逦波斯,蔓延印度,更推遷至西域諸族,又由南北兩路犍陀羅及西藏以達中國。
這種不同文化的交流濡染,為曆史上最有趣的現象,而雲岡石刻便是這種現象極明晰的實證之一種,自然也就是近代治史者所最珍視的材料了。
根據雲岡諸窟的雕飾花紋的母題(Motif)及刻法,佛像的衣褶容貌及姿勢,斷定中國藝術約莫由這時期起,走入一個新的轉變,是毫無問題的。
以漢代遺刻中所表現的一切戆直古勁的人物車馬花紋,與六朝以還的佛像飾紋和浮雕的草葉、璎珞、飛仙等相比較,則前後判然不同的傾向,一望而知。
僅以刻法而論,前者單簡冥頑,後者在質樸中,忽而柔和生動,更是相去懸殊。
但雲岡雕刻中,“非中國”的表現甚多;或顯明承襲希臘古典宗脈;或繁富地摻雜印度佛教藝術影響;其主要各派原素多是囫囵包并,不難曆曆辨認出來的。
因此又與後魏遷洛以後所建伊阙石窟——龍門——諸刻稍不相同。
以地點論,洛陽伊阙已是中原文化中心所在;以時間論,魏帝遷洛時,距武州鑿窟已經半世紀之久;此期中國本有藝術的風格,得到西域襲入的增益後,更是根深蒂固,一日千裡,反将外來勢力積漸融化,與本有的精神冶于一爐。
雲岡雕刻上與漢刻迥異,下與龍門較,又有很大差别,其在中國藝術史中,固自成一特種時期。
近來中西人士對于雲岡石刻更感興趣,專程到那裡谒拜鑒賞的,便成為常事,攝影翻印,到處可以看到。
同人等初意不過是來大同機會不易,順便去靈岩開開眼界,瞻仰後魏藝術的重要表現;如果獲得一些新的材料,則不妨圖錄筆記下來,作一種雲岡研究補遺。
以前從搜集建築實物史料方面,我們早就注意到雲岡、龍門及天龍山等處石刻上“建築的”(architectural)價值,所以造像之外,影片中所呈示的各種浮雕花紋及建築部分(若門楣、欄杆、柱塔等等)均早已列入我們建築實物史料的檔庫中。
這次來到雲岡,我們得以親自撫摸這些珍罕的建築實物遺證,同行諸人,不約而同的第一轉念,便是作一種關于雲岡石窟“建築的”方面比較詳盡的分類報告。
這“建築的”方面有兩種:一是洞本身的布置、構造及年代,與敦煌、印度之差别等等,這個倒是比較簡單的;一是洞中石刻上所表現的北魏建築物及建築部分,這後者卻是個大大有意思的研究,也就是本篇所最注重處,亦所以命題者。
然後我們當更讨論到雲岡飛仙的雕刻,及石刻中所有雕飾花紋的題材、式樣等等,最後當在可能範圍内,研究到窟前當時,曆來及現在的附屬木構部分,以結束本篇。
洞名 雲岡諸窟,自來調查者各以主觀命名,所根據的,多倚賴于傳聞,以訛傳訛,極不一緻。
如沙畹書中未将東部四洞列入,僅由中部算起;關野雖然将東部補入,卻又遺漏中部西端三洞。
至于伊東最早的調查,隻限于中部諸洞,把東、西二部全體遺漏,雖說時間短促,也未免遺漏得太厲害了。
此文所以要先厘定各洞名稱,俾下文說明,有所根據。
茲依雲岡地勢分雲岡為東、中、西三大部。
每部自東迄西,依次排号;小洞無關重要者從略。
再将沙畹、關野、小野三人對于同一洞的編号及名稱分行列于底下,以作參考。
此文僅就建築與裝飾花紋方面研究,凡無重要價值的小洞,如中部西端三洞與西部東端二洞,均不列入,故篇中名稱,與沙畹、關野兩人的号數不合。
此外雲岡對岸西小山上,有相傳造像工人所鑿,自為功德的魯班窯二小洞;和雲岡西七裡姑子廟地方,被川水沖毀,僅餘石壁殘像的尼寺石祗洹舍,均無關重要,不在本文範圍以内。
洞的平面及其建造年代 雲岡諸窟中,隻是西部第一到第五洞,平面作橢圓形,或杏仁形,與其他各洞不同。
關野、常盤合著的《支那佛教史迹》第二集評解,引魏書興光元年,于五緞大寺為太祖以下五帝鑄銅像之例,疑此五洞亦為紀念太祖以下五帝而設,并疑《魏書·釋老志》所言昙矅開窟五所,即此五洞,其時代在雲岡諸洞中為最早。
考《魏書·釋老志》卷百十四原文:“興光元年秋,敕有司于五緞大寺内,為太祖以下五帝,鑄釋迦立像五,各長一丈六尺。
……太安初,有師子國胡沙門邪奢遺多、浮陀難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皆雲備曆西域諸國,見佛影迹及肉髻,外國諸王相承,鹹遣工匠摹寫其容,莫能及難提所造者。
去十餘步視之炳然,轉近轉微。
又沙勒胡沙門赴京緻佛缽,并畫像迹。
和平初,師賢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門統。
初昙曜以複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于路,……帝後奉以師禮。
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足。
雕飾奇偉,冠于一世。
” 所謂“複法之明年”,自是興安二年(公元四五三年),魏文成帝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太武帝崩後第二年。
關于此書,有《續高僧傳·昙曜傳》中的一段記載,年月非常清楚:“先是太武皇帝太平真君七年,司徒崔皓令帝崇重道士寇謙之,拜為天師,珍敬老氏。
虔劉釋種,焚毀寺塔。
至庚寅年(太平真君十一年),太武感疠疚,方始開悟。
帝心既悔,誅夷崔氏。
至壬辰年(太平真君十三年亦即安興元年)太武雲崩,子文成立,即起塔寺,搜訪經典。
毀法七載,三寶還興;曜慨前陵廢,欣今重複……”由太平真君七年毀法,到興安元年“起塔寺”“訪經典”的時候,正是前後七年,故有所謂“毀法七載,三寶還興”的話。
那麼無疑的“複法之明年”,即是興安二年了。
所可疑的隻是:(一)到底昙曜是否在“複法之明年”見了文成帝便去開窟;還是到了“和平初,師賢卒”他做了沙門統之後,才“白帝于京城西……開窟五所”?這裡前後就有八年的差别,因魏文成帝于興安二年後改号興光,一年後又改太安,太安共五年,才改号和平的。
(二)《釋老志》文中“後帝奉以師禮,曜白帝于京城西……”這裡“後”字,亦頗蹊跷。
到底這時候,距昙曜初見文成帝時候有多久?見文成帝之年固為興安二年,他禀明要開窟之年(即使不待他做了沙門統),也可在此後兩三年、三四年之中,帝奉以師禮之後! 總而言之,我們所知道的隻是昙曜于興安二年(公元四五三年)入京見文成帝,到和平初年(公元四六○年)做了沙門統。
至于武州塞五窟,到底是在這八年中的哪一年興造的,則不能斷定了。
《釋老志》關于開窟事,和興光元年鑄像事的中間,又記載那一節太安初師子國(錫蘭)胡沙門難提等奉像到京都事。
并且有很恭維難提摹寫佛容技術的話。
這個令人頗疑心與石窟镌像有相當瓜葛。
即不武斷地說,難提與石窟巨像,有直接關系,因難提造像之佳,“視之炳然”,而猜測他所摹寫的一派佛容,必然大大地影響當時佛像的容貌,或是極合理的。
雲岡諸刻雖多犍陀羅影響,而西部五
雲岡靈岩石窟寺,為中國早期佛教史迹壯觀。
因天然的形勢,在綿亘峭立的岩壁上,鑿造龛像建立寺宇,動偉大的工程,如《水經注·?水條》所述“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木殿,煙寺相望”,又如《續高僧傳》中所描寫的“面别镌像,窮諸巧麗,龛别異狀,駭動人神……”則這靈岩石窟更是後魏藝術之精華——中國美術史上一個極重要時期中難得的大宗實物遺證。
但是或因兩個極簡單的原因,這雲岡石窟的雕刻,除掉其在宗教意義上,頻受人民香火,偶遭帝王巡幸禮拜外,十數世紀來直到近三十餘年前,在這講究金石考古學術的中國裡,卻并未有人注意及之。
我們所疑心的幾個簡單的原因,第一個顯而易見的,自是地處邊僻,交通不便。
第二個原因,或是因為雲岡石窟諸刻中沒有文字。
窟外或崖壁上即使有,如《續高僧傳》中所稱之碑碣,卻早已漫沒不存痕迹,所以在這偏重碑拓文字的中國金石學界裡,便引不起什麼注意。
第三個原因,是士大夫階級好排斥異端,如朱彜尊的《雲岡石佛記》,即其一例,宜其湮沒千餘年,不為通儒碩學所稱道。
近人中,最早得見石窟,并且認識其在藝術史方面的價值和地位、發表文章、記載其雕飾形狀、考據其興造年代的,當推日人伊東和新會陳援庵先生,此後專家作有系統的調查和詳細攝影的,有法人沙畹(Chavannes),日人關野貞、小野諸人,各人的論著均以這時期因佛教的傳布,中國藝術固有的血脈中,忽然摻雜旺而有力的外來影響,為可重視。
且西域所傳入的影響,其根苗可遠推至希臘古典的淵源,中間經過複雜的途徑,迤逦波斯,蔓延印度,更推遷至西域諸族,又由南北兩路犍陀羅及西藏以達中國。
這種不同文化的交流濡染,為曆史上最有趣的現象,而雲岡石刻便是這種現象極明晰的實證之一種,自然也就是近代治史者所最珍視的材料了。
根據雲岡諸窟的雕飾花紋的母題(Motif)及刻法,佛像的衣褶容貌及姿勢,斷定中國藝術約莫由這時期起,走入一個新的轉變,是毫無問題的。
以漢代遺刻中所表現的一切戆直古勁的人物車馬花紋,與六朝以還的佛像飾紋和浮雕的草葉、璎珞、飛仙等相比較,則前後判然不同的傾向,一望而知。
僅以刻法而論,前者單簡冥頑,後者在質樸中,忽而柔和生動,更是相去懸殊。
但雲岡雕刻中,“非中國”的表現甚多;或顯明承襲希臘古典宗脈;或繁富地摻雜印度佛教藝術影響;其主要各派原素多是囫囵包并,不難曆曆辨認出來的。
因此又與後魏遷洛以後所建伊阙石窟——龍門——諸刻稍不相同。
以地點論,洛陽伊阙已是中原文化中心所在;以時間論,魏帝遷洛時,距武州鑿窟已經半世紀之久;此期中國本有藝術的風格,得到西域襲入的增益後,更是根深蒂固,一日千裡,反将外來勢力積漸融化,與本有的精神冶于一爐。
雲岡雕刻上與漢刻迥異,下與龍門較,又有很大差别,其在中國藝術史中,固自成一特種時期。
近來中西人士對于雲岡石刻更感興趣,專程到那裡谒拜鑒賞的,便成為常事,攝影翻印,到處可以看到。
同人等初意不過是來大同機會不易,順便去靈岩開開眼界,瞻仰後魏藝術的重要表現;如果獲得一些新的材料,則不妨圖錄筆記下來,作一種雲岡研究補遺。
以前從搜集建築實物史料方面,我們早就注意到雲岡、龍門及天龍山等處石刻上“建築的”(architectural)價值,所以造像之外,影片中所呈示的各種浮雕花紋及建築部分(若門楣、欄杆、柱塔等等)均早已列入我們建築實物史料的檔庫中。
這次來到雲岡,我們得以親自撫摸這些珍罕的建築實物遺證,同行諸人,不約而同的第一轉念,便是作一種關于雲岡石窟“建築的”方面比較詳盡的分類報告。
這“建築的”方面有兩種:一是洞本身的布置、構造及年代,與敦煌、印度之差别等等,這個倒是比較簡單的;一是洞中石刻上所表現的北魏建築物及建築部分,這後者卻是個大大有意思的研究,也就是本篇所最注重處,亦所以命題者。
然後我們當更讨論到雲岡飛仙的雕刻,及石刻中所有雕飾花紋的題材、式樣等等,最後當在可能範圍内,研究到窟前當時,曆來及現在的附屬木構部分,以結束本篇。
洞名 雲岡諸窟,自來調查者各以主觀命名,所根據的,多倚賴于傳聞,以訛傳訛,極不一緻。
如沙畹書中未将東部四洞列入,僅由中部算起;關野雖然将東部補入,卻又遺漏中部西端三洞。
至于伊東最早的調查,隻限于中部諸洞,把東、西二部全體遺漏,雖說時間短促,也未免遺漏得太厲害了。
此文所以要先厘定各洞名稱,俾下文說明,有所根據。
茲依雲岡地勢分雲岡為東、中、西三大部。
每部自東迄西,依次排号;小洞無關重要者從略。
再将沙畹、關野、小野三人對于同一洞的編号及名稱分行列于底下,以作參考。
此文僅就建築與裝飾花紋方面研究,凡無重要價值的小洞,如中部西端三洞與西部東端二洞,均不列入,故篇中名稱,與沙畹、關野兩人的号數不合。
此外雲岡對岸西小山上,有相傳造像工人所鑿,自為功德的魯班窯二小洞;和雲岡西七裡姑子廟地方,被川水沖毀,僅餘石壁殘像的尼寺石祗洹舍,均無關重要,不在本文範圍以内。
洞的平面及其建造年代 雲岡諸窟中,隻是西部第一到第五洞,平面作橢圓形,或杏仁形,與其他各洞不同。
關野、常盤合著的《支那佛教史迹》第二集評解,引魏書興光元年,于五緞大寺為太祖以下五帝鑄銅像之例,疑此五洞亦為紀念太祖以下五帝而設,并疑《魏書·釋老志》所言昙矅開窟五所,即此五洞,其時代在雲岡諸洞中為最早。
考《魏書·釋老志》卷百十四原文:“興光元年秋,敕有司于五緞大寺内,為太祖以下五帝,鑄釋迦立像五,各長一丈六尺。
……太安初,有師子國胡沙門邪奢遺多、浮陀難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皆雲備曆西域諸國,見佛影迹及肉髻,外國諸王相承,鹹遣工匠摹寫其容,莫能及難提所造者。
去十餘步視之炳然,轉近轉微。
又沙勒胡沙門赴京緻佛缽,并畫像迹。
和平初,師賢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門統。
初昙曜以複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于路,……帝後奉以師禮。
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足。
雕飾奇偉,冠于一世。
” 所謂“複法之明年”,自是興安二年(公元四五三年),魏文成帝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太武帝崩後第二年。
關于此書,有《續高僧傳·昙曜傳》中的一段記載,年月非常清楚:“先是太武皇帝太平真君七年,司徒崔皓令帝崇重道士寇謙之,拜為天師,珍敬老氏。
虔劉釋種,焚毀寺塔。
至庚寅年(太平真君十一年),太武感疠疚,方始開悟。
帝心既悔,誅夷崔氏。
至壬辰年(太平真君十三年亦即安興元年)太武雲崩,子文成立,即起塔寺,搜訪經典。
毀法七載,三寶還興;曜慨前陵廢,欣今重複……”由太平真君七年毀法,到興安元年“起塔寺”“訪經典”的時候,正是前後七年,故有所謂“毀法七載,三寶還興”的話。
那麼無疑的“複法之明年”,即是興安二年了。
所可疑的隻是:(一)到底昙曜是否在“複法之明年”見了文成帝便去開窟;還是到了“和平初,師賢卒”他做了沙門統之後,才“白帝于京城西……開窟五所”?這裡前後就有八年的差别,因魏文成帝于興安二年後改号興光,一年後又改太安,太安共五年,才改号和平的。
(二)《釋老志》文中“後帝奉以師禮,曜白帝于京城西……”這裡“後”字,亦頗蹊跷。
到底這時候,距昙曜初見文成帝時候有多久?見文成帝之年固為興安二年,他禀明要開窟之年(即使不待他做了沙門統),也可在此後兩三年、三四年之中,帝奉以師禮之後! 總而言之,我們所知道的隻是昙曜于興安二年(公元四五三年)入京見文成帝,到和平初年(公元四六○年)做了沙門統。
至于武州塞五窟,到底是在這八年中的哪一年興造的,則不能斷定了。
《釋老志》關于開窟事,和興光元年鑄像事的中間,又記載那一節太安初師子國(錫蘭)胡沙門難提等奉像到京都事。
并且有很恭維難提摹寫佛容技術的話。
這個令人頗疑心與石窟镌像有相當瓜葛。
即不武斷地說,難提與石窟巨像,有直接關系,因難提造像之佳,“視之炳然”,而猜測他所摹寫的一派佛容,必然大大地影響當時佛像的容貌,或是極合理的。
雲岡諸刻雖多犍陀羅影響,而西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