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們的首都

關燈
中山堂 我們的首都是這樣多方面的偉大和可愛,每次我們都可以從不同的事物來介紹和說明它,來了解和認識它。

    我們的首都是一個最富于文化建築的名城;從文物建築來介紹它,可以更深刻地感到它的偉大與罕貴。

    下面這個鏡頭就是我要在這裡首先介紹的一個對象。

     它是中山公園内的中山堂。

    你可能已在這裡開過會,或因遊覽中山公園而認識了它;你也可能是沒有來過首都而希望來的人,願意對北京有個初步的了解。

    讓我來介紹一下吧,這是一個愉快的任務。

     這個殿堂的确不是一個尋常的建築物。

    就是在這個滿是文物建築的北京城裡,它也是極其罕貴的一個。

    因為它是這個古老的城中最老的一座木構大殿,它的年齡已有五百三十歲了。

    它是十五世紀二十年代的建築,是明朝永樂由南京重回北京建都時所造的許多建築物之一,也是明初工藝最旺盛的時代裡,我們可尊敬的無名工匠們所創造的、保存到今天的一個實物。

     這個殿堂過去不是帝王的宮殿,也不是佛寺的經堂。

    它是執行中國最原始宗教中祭祀儀節而設的壇廟中的“享殿”。

    中山公園過去是“社稷壇”,就是祭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地方。

     凡是壇廟都用柏樹林圍繞,所以環境優美,成為現代公園的極好基礎。

    社稷壇全部包括中央一廣場,場内一方壇,場四面有短牆和棂星門;短牆之外,三面為神道,北面為享殿和寝殿;它們的外圍又有紅圍牆和美麗的券洞門。

    正南有井亭,外圍古柏參天。

     中山堂的外表是個典型的大殿。

    白石鑲嵌的台基和三道石階,朱漆合抱的并列立柱,精緻的門窗,青綠彩畫的闌額,由于綜錯木材所組成的“鬥拱”和檐椽等所造成的建築裝飾,加上黃琉璃瓦巍然聳起,微曲的坡頂,都可說是典型的、但也正是完整而美好的結構。

    它比例的穩重,尺度的恰當,也恰如它的作用和它的環境所需要的。

    它的内部不用天花頂棚,而将梁架鬥拱結構全部外露,即所謂“露明造”的格式。

    我們仰頭望去,就可以看見每一塊結構的構材處理得有如裝飾畫那樣美麗,同時又組成了巧妙的圖案。

    當然,傳統的青綠彩繪也更使它燦爛而華貴。

    但是明初遺物的特征是木材的優良(每柱必是整料,且以楠木為主)和匠工砍削榫卯的準确,這些都不是在外表上顯著之點,而是屬于它内在的品質的。

     中國勞動人民所創造的這樣一座優美的、雄偉的建築物,過去隻供封建帝王愚民之用,現在回到了人民的手裡,它的效能,充分地被人民使用了。

    一九四九年八月,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會議,就是在這裡召開的。

    兩年多來,這裡開過各種會議百餘次。

    這大殿是多麼恰當地用作各種工作會議和報告的大禮堂!而更巧的是同社稷壇遙遙相對的太廟,也已用作首都勞動人民的文化宮了。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是首都人民所熟悉的地方。

    它在天安門的左側,同天安門右側的中山公園正相對稱。

    它所占的面積很大,南面和天安門在一條線上,北面背臨着紫禁城前的護城河,西面由故宮前的東千步廊起,東面到故宮的東牆根止,東西寬度恰是紫禁城的一半。

    這裡是四百零八年以前(明嘉靖二十三年,一五四四年)勞動人民所辛苦建造起來的一所規模宏大的廟宇。

    它主要是由三座大殿、三進庭院所組成。

    此外,環繞着它的四周的,是一片蓊郁古勁的柏樹林。

     這裡過去稱作“太廟”,隻是沉寂地供着一些死人牌位和一年舉行幾次皇族的祭祖大典的地方。

    一九五○年國際勞動節,這裡的大門上挂上了毛主席親筆題的匾額——“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它便活躍起來了。

    在這裡面所進行的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經常受到首都勞動人民的熱烈歡迎,以至于這裡林蔭下的庭院和大殿裡經常擠滿了人,假日和舉行各種展覽會的時候,等待入門的行列有時一直排到天安門前。

     在這裡,各種文化娛樂活動是在一個特别美麗的環境中進行的。

    這個環境的特點有二: 一、它是故宮中工料特殊精美而在四百多年中又絲毫未被傷毀的一個完整的建築組群。

     二、它的平面布局是在祖國的建築體系中,在處理空間的方法上最卓越的例子之一。

    不但是它的内部布局爽朗而緊湊,在虛實起伏之間構成一個整體,并且它還是故宮體系總布局的一個組成部分,同天安門、端門和午門有一定的關系。

    如果我們從高處下瞰,就可以看出文化宮是以一個廣庭為核心,四面建築物環抱,北面是建築的重點。

    它不單是一座單獨的殿堂,而是前後三殿:中殿與後殿都各有它的兩廂配殿和前院;前殿特别雄大,有兩重屋檐,三層石基,左右兩廂是很長的廊庑,像兩臂伸出抱攏着前面的廣庭。

    南面的建築很簡單,就是入口的大門。

    在這全組建築物之外,環繞着兩重有琉璃瓦飾的紅牆,兩圈紅牆之間,是一周蒼翠的老柏樹林。

    南面的樹林是特别大的一片,造成濃蔭,和北頭建築物的重點恰相呼應。

    它們所留出的主要空間就是那個可容萬人以上的廣庭,配合着兩面的廊子。

    這樣的一種空間處理,是非常适合于戶外的集體活動的。

    這也是我們祖國建築的優良傳統之一。

    這種布局與中山公園中的社稷壇部分完全不同,但在比重上又恰是對稱的。

    如果說社稷壇是一個四條神道由中心向外展開的壇(僅在北面有兩座不高的殿堂),文化宮則是一個由四面殿堂廊屋圍攏來的廟。

    這兩組建築物以端門前庭為鎖鑰,和午門、天安門是有機地聯系着的。

    在文化宮裡,如果我們由下往上看,不但可以看到北面重檐的正殿巍然而起,并且可以看到午門上的五鳳樓一角正成了它的西北面背景,早晚雲霞,金瓦翚飛,氣魄的雄偉,給人極深刻的印象。

     故宮三大殿 北京城裡的故宮中間,巍然崛起的三座大宮殿是整個故宮的重點,“紫禁城”内建築的核心。

    以整個故宮來說,那樣莊嚴宏偉的氣魄;那樣富于組織性,又富于圖畫美的體形風格;那樣處理空間的藝術;那樣的工程技術,外表輪廓,和平面布局之間的統一的整體,無可否認的,它是全世界建築藝術的絕品,它是一組偉大的建築傑作,它也是人類勞動創造史中放出異彩的奇迹之一。

    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為我們這“世界第一”而驕傲。

     三大殿的前面有兩段作為序幕的布局,是值得注意的。

    第一段,由天安門,經端門到午門,兩旁長列的“千步廊”是個嚴肅的開端。

    第二段在午門與太和門之間的小廣場,更是一個美麗的前奏。

    這裡一道弧形的金水河和河上五道白石橋,在黃瓦紅牆的氣氛中,北望太和門的雄勁,這個環境适當地給三殿做了心理準備。

     太和、中和、保和三座殿是前後排列着同立在一個龐大而崇高的工字形白石殿基上面的。

    這種台基過去稱“殿陛”,共高二丈,分三層,每層有刻石欄杆圍繞,台上列銅鼎等。

    台前石階三列,左右各一列,路上都有雕镂隐起的龍鳳花紋。

    這樣大尺度的一組建築物,是用更宏大尺度的庭院圍繞起來的。

    廣庭氣魄之大是無法形容的。

    庭院四周有廊屋,太和與保和兩殿的左右還有對稱的樓閣和翼門,四角有小角樓。

    這樣的布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常見于美麗的唐宋壁畫中。

     三殿中,太和殿最大,也是全國最大的一個木構大殿。

    橫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外有廊柱一列,全個殿内外立着八十四根大柱。

    殿頂是重檐的“庑殿式”瓦頂,全部用黃色的琉璃瓦,光澤燦爛,同藍色天空相輝映。

    底下彩畫的橫額和鬥拱,朱漆柱,金瑣窗,同白石階基也作了強烈的對比。

    這個殿建于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年),已有二百五十五歲,而結構整嚴完好如初。

    内部滲金盤龍柱和上部梁枋藻井上的彩畫雖稍剝落,但仍然華美動人。

     中和殿在工字基台的中心,平面為正方形,宋元工字殿當中的“柱廊”竟蛻變而成了今天的亭子形的方殿。

    屋頂是單檐“攢尖頂”,上端用滲金圓頂為結束。

    此殿是清初順治三年的原物,比太和殿又早五十餘年。

     保和殿立在工字形殿基的北端,東西闊九間,每間尺度又都小于太和殿,上面是“歇山式”殿頂,它是明萬曆的“建極殿”原物,未經破壞或重建的。

    至今上面童柱上還留有“建極殿”标識。

    它是三殿中年壽最老的,已有三百三十七年的曆史。

     三大殿中的兩殿,一前一後,中間夾着略為低小的單位所造成的格局,是它美妙的特點。

    要用文字形容三殿是不可能的,而同時因環境之大,攝影鏡頭很難把握這三殿全部的雄姿。

    深刻的印象,必須親自進到那動人的環境中,才能體會得到。

     北海公園 在二百多萬人口的城市中,尤其是在布局謹嚴,街道引直,建築物主要都左右對稱的北京城市,會有像北海這樣一處水闊天空、風景如畫的環境,據在城市的心髒地帶,實在令人料想不到,使人驚喜。

    初次走過橫亘在北海和中海之間的金鳌玉蝀橋的時候,望見隔水的景物,真像一幅畫面,給人的印象尤為深刻。

    聳立在水心的瓊華島,山巅白塔,林間樓台,受晨光或夕陽的渲染,景象非凡特殊,湖岸石橋上的遊人或水面小船,處處也都像在畫中。

    池沼園林是近代城市的肺腑,借以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休息精神;北海風景區對全市人民的健康所起的作用是無法衡量的。

    北海在藝術和曆史方面的價值都是很突出的,但更可貴的還是在它今天回到了人民手裡,成了人民的公園。

     我們重視北海的曆史,因為它也就是北京城曆史重要的一段。

    它是今天的北京城的發源地。

    遠在遼代(十一世紀初),瓊華島的地址就是一個著名的台,傳說是“蕭太後台”;到了金朝(十二世紀中),統治者在這裡奢侈地為自己建造郊外離宮:鑿大池,改台為島,移北宋名石築山,山巅建美麗的大殿。

    元忽必烈攻破中都,曾住在這裡。

    元建都時,廢中都舊城,選擇了這離宮地址作為他的新城,大都皇宮的核心,稱北海和中海為太液池。

    元的三個宮分立在兩岸,水中前有“瀛洲圓殿”,就是今天的團城,北面有橋通“萬歲山”,就是今天的瓊華島。

    島立太液池中,氣勢雄壯,山巅廣寒殿居高臨下,可以遠望西山,俯瞰全城,是忽必烈的主要宮殿,也是全城最突出的重點。

    明毀元三宮,建造今天的故宮以後,北海和中海的地位便不同了,也不那樣重要了。

    統治者把兩海改為遊宴的庭園,稱作“内苑”。

    廣寒殿廢而不用,明萬曆時坍塌。

    清初開辟南海,增修許多庭園建築,北海北岸和東岸都有個别幽靜的單位。

    北海面貌最顯著的改變是在一六五一年,瓊華島廣寒殿舊址上,建造了今天所見的西藏式白塔。

    島正南半山殿堂也改為佛寺,由石階直升上去,遙對團城。

    這個景象到今天已保持整整三百年了。

     北海布局的藝術手法是繼承宮苑創造幻想仙境的傳統,所以它以瓊華島仙山樓閣的姿态為主:上面是台殿亭館;中間有岩洞石室;北面遊廊環抱,廊外有白石欄楯,長達三百公尺(1);中間漪瀾堂,上起軒樓為遠帆樓,和北岸的五龍亭隔水遙望,互見缥缈,是本着想象的仙山景物而安排的。

    湖心本植蓮花,其間有畫舫來去。

    北岸佛寺之外,還作小西天,又受有佛教畫的影響。

    其他如橋亭堤岸,多少是模拟山水畫意。

    北海的布局是有着豐富的藝術傳統的。

    它的曲折有趣、多變化的景物,也就是它最得遊人喜愛的因素。

    同時更因為它的水面宏闊,林岸較深,尺度大,氣魄大,最适合于現代青年假期中的一切活動:劃船、滑水、登高遠眺,北海都有最好的條件。

     天壇 天壇在北京外城正中線的東邊,占地差不多四千畝,圍繞着有兩重紅色圍牆。

    牆内茂密參天的老柏樹,遠望是一片蒼郁的綠蔭。

    由這樹林中高高聳出深藍色傘形的琉璃瓦頂,它是三重檐子的圓形大殿的上部,尖端上閃耀着塗金寶頂。

    這是祖國一個特殊的建築物,世界聞名的天壇祈年殿。

    由南方到北京來的火車,進入北京城後,車上的人都可以從車窗中見到這個景物。

    它是許多人對北京文物建築最先的一個印象。

     天壇是過去封建主每年祭天和祈禱豐年的地方,封建的愚民政策和迷信的産物;但它也是過去辛勤的勞動人民用血汗和智慧所創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美麗的建築類型,今天有着無比的藝術和曆史價值。

     天壇的全部建築分成簡單的兩組,安置在平舒開朗的環境中,外周用深深的樹林圍護着。

    南面一組主要是祭天的大壇,稱作“圜丘”,和一座不大的圓殿,稱“皇穹宇”。

    北面一組就是祈年殿和它的後殿——皇乾殿、東西配殿和前面的祈年門。

    這兩組相距約六百公尺,由一條白石大道相連。

    兩組之外,重要的附屬建築隻有向東的“齋宮”一處。

    外面兩周的圍牆,在平面上南邊一半是方的,北邊一半是半圓形的。

    這是根據古代“天圓地方”的說法而建築的。

     圜丘是祭天的大壇,平面正圓,全部白石砌成;分三層,高約一丈六尺;最上一層直徑九丈,中層十五丈,底層二十一丈。

    每層有石欄杆繞着,三層欄闆共合成三百六十塊,象征“周天三百六十度”。

    各層四面都有九步台階。

    這座壇全部尺寸和數目都用一、三、五、七、九的“天數”或它們的倍數,是最典型的封建迷信結合的要求。

    但在這種苛刻條件下,智慧的勞動人民卻在造型方面創造出一個藝術傑作。

    這座潔白如雪、重疊三層的圓壇,周圍環繞着玲珑像花邊般的石刻欄杆,形體是這樣地美麗,它永遠是個可珍貴的建築物,點綴在祖國的地面上。

     圜丘北面棂星門外是皇穹宇。

    這座單檐的小圓殿的作用是存放神位木牌(祭天時“請”到圜丘上面受祭,祭完送回)。

    最特殊的是它外面周繞的圍牆,平面作成圓形,隻在南面開門。

    牆面是精美的磨磚對縫,所以靠牆内任何一點,向牆上低聲細語,他人把耳朵靠近其他任何一點,都可以清晰地聽到。

    人們都喜歡在這裡做這種“聲學遊戲”。

     祈年殿是祈谷的地方,是個圓形大殿,三重藍色琉璃瓦檐,最上一層上安金頂。

    殿的建築用内外兩周的柱,每周十二根,裡面更立四根“龍井柱”。

    圓周十二間都安格扇門,沒有牆壁,莊嚴中呈現玲珑。

    這殿立在三層圓壇上,壇的樣式略似圜丘而稍大。

     天壇部署的規模是明嘉靖年間制定的。

    現存建築中,圜丘和皇穹宇是清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年)所建。

    祈年殿在清光緒十五年雷火焚毀後,又在第二年(一八九○年)重建。

    祈年門和皇乾殿是明嘉靖二十四年(一五四五年)原物。

    現在祈年門梁下的明代彩畫是罕有的曆史遺物。

     頤和園 在中國曆史中,城市近郊風景特别好的地方,封建主和貴族豪門等總要獨霸或強占,然後再加以人工的經營來做他們的“禁苑”或私園。

    這些著名的禦苑、離宮、名園,都是和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分不開的。

    他們鑿了池或築了山,建造了亭台樓閣,栽植了樹木花草,布置了回廊曲徑、橋梁水榭,在許許多多巧妙的經營與加工中,才把那些離宮或名園提到了高度藝術的境地。

    現在,這些可寶貴的祖國文化遺産,都已回到人民手裡了。

     北京西郊的頤和園,在著名的圓明園被帝國主義侵略軍隊毀了以後,是中國四千年封建曆史裡保存到今天的最後的一個大“禦苑”。

    頤和園周圍十三華裡,園内有山有湖。

    倚山臨湖的建築單位大小數百,最有名的長廊,東西就長達一千幾百尺,共計二百七十三間。

     頤和園的湖、山基礎,是經過金、元、明三朝所建設的。

    清朝規模最大的修建開始于乾隆十五年(一七五○年),當時本名清漪園,山名萬壽,湖名昆明。

    一八六○年,清漪園和圓明園同遭英法聯軍毒辣的破壞。

    前山和西部大半被毀,隻有山巅琉璃磚造的建築和“銅亭”得免。

     前山湖岸全部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所重建。

    那時西太後那拉氏專政,為自己做壽,竟挪用了海軍造船費來修建,改名頤和園。

     頤和園規模宏大,布置錯雜,我們可以分成後山、前山、東宮門、南湖和西堤等四大部分來了解它。

     第一部分後山,是清漪園所遺留下的藝術面貌,精華在萬壽山的北坡和坡下的蘇州河。

    東自“赤城霞起”關口起,山勢起伏,石路回轉,一路在半山經“景福閣”到“智慧海”,再向西到“畫中遊”。

    一路沿山下河岸,處處蒼松深郁或桃樹錯落,是初春清明前後遊園最好的地方。

    山下小河(或稱後湖)曲折,忽狹忽闊;沿岸模仿江南風景,故稱“蘇州街”,河也名“蘇州河”。

    正中北宮門入園後,有大石橋跨蘇州河上,向南上坡是“後大廟”舊址,今稱“須彌靈境”。

    這些地方,今天雖已剝落荒涼,但環境幽靜,仍是頤和園最可愛的一部分。

    東邊“諧趣園”是仿無錫惠山園的風格,當中荷花池,四周有水殿曲廊,極為别緻。

    西面通到前湖的小蘇州河,岸上東有“買賣街”(現已不存)(2),俨如江南小鎮。

    更西的長堤垂柳和六橋是仿杭州西湖六橋建設的。

    這些都是模仿江南山水的一個系統的造園手法。

     第二部分前山湖岸上的布局,主要是排雲殿、長廊和石舫。

    排雲殿在南北中軸線上。

    這一組由臨湖一座牌坊起,上到排雲殿,再上到佛香閣;倚山建築,巍然聳起,是前山的重點。

    佛香閣是八角鑽尖頂的多層建築物,立在高台上,是全山最高的突出點。

    這一組建築的左右還有“轉輪藏”和“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