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宋·遼·金之都市宮殿(1)
關燈
小
中
大
北宋之宮殿苑囿寺觀都市
宋太祖受周禅,仍以開封為東京,累朝建設于此,故日增月異,極稱繁華,洛陽為宋西京,退處屏藩,拱衛京畿,附帶繁榮而已。
真宗時,雖以太祖舊藩稱應天府,建為南京(今河南商丘縣(2)),乃即衛城為宮,奉太祖、太宗聖像,終北宋之世,未曾建殿。
其正門“猶是雙門,未嘗改作”。
仁宗以大名府為北京,則因契丹聲言南下,權為軍略措置,建都河北,“示将親征,以伐其謀”;亦非美術或經濟之動态,實少所營建。
北宋政治經濟文化之力量,集中于東京建設者百數十年。
汴京宮室坊市繁複增盛之狀,乃最代表北宋建築發展之趨勢。
東京舊為汴州,唐建中節度使重築,周二十裡許,宋初号裡城,新城為周顯德所築,周四十八裡許,号曰外城。
宋太祖因其制,僅略廣城東北隅,仿洛陽制度修大内宮殿而已。
真宗以“都城之外,居民頗多,複置京新城外八廂”。
神宗徽宗再繕外城,則建敵樓甕城,又稍增廣,城始周五十裡餘。
太宗之世,城内已“比漢唐京邑繁庶,十倍其人”;繼則“甲第星羅,比屋鱗次,坊無廣巷,市不通騎”。
迄北宋盛世,再接再厲,至于“棟宇密接,略無容隙,縱得價錢,何處買地?”其建築之活躍,不言而喻,汴京因其水路交通,成為經濟中樞,乃商業之雄邑,而建為國都者;加以政治原因,“乘輿之下,士庶走集”,其繁榮尤急促;官私建置均随環境展拓,非若隋唐兩京皇帝坊市之預布計劃,經緯井井者也。
其特殊布置,因地理限制及逐漸改善者,後代或模仿以為定制。
汴京有穿城水道四,其上橋梁之盛,為其壯觀,河街橋市,景象尤為殊異。
大者蔡河,自城西南隅入,至東南隅出,有橋十一。
汴河則自東水門外七裡,至西水門外,共有橋十三。
小者五丈河,自城東北入,有橋五,金水河從西北水門入城,夾牆遮入大内,灌後苑池浦,共有橋三。
橋最著者,為汴河上之州橋,正名大漢橋,正對大内禦街,即範成大所謂“州橋南北是大街”者也。
橋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過,其下密排石柱,皆青石為之;又有石梁石筍楯欄。
近橋兩岸皆石壁,镌刻海馬、水獸、飛雲之狀。
“州橋之北,禦路東西,兩阙樓觀對聳。
”金、元兩都之周橋,蓋有意仿此,為宮前制度之一。
橋以結構巧異稱者,為東水門外之虹橋,“無柱,以巨木虛架,飾以丹雘,宛如飛虹”。
大内本唐節度使治所,梁建都以為建昌宮,晉号大甯宮,周加營繕,皆未增大,“如王者之制”。
太祖始“廣皇城東北隅,……命有司畫洛陽宮殿,按圖修之……,皇居始壯麗。
” “宮城周五裡”。
南三門,正門名凡數易,至仁宗明道後,始稱宣德,兩側稱左掖、右掖。
宮城東西之門,稱東華、西華,北門曰拱宸。
東華門北更有便門,“西與内直門相直”,成曲屈形,稱誃門。
此門之設及其位置,與太祖所廣皇城之東北隅,或大略有關。
宣德門又稱宣德樓,“下列五門,皆金釘朱漆。
壁皆磚石間甃,镌镂龍鳳飛雲之狀。
……莫非雕甍畫棟,峻桷層榱。
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樓,朱欄彩檻。
下列兩阙亭相對。
”自宣德門南去,“坊巷禦街……約闊三百餘步。
兩邊乃禦廊,舊許市人買賣其間。
自政和間,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兩行,中心道不得人馬行往。
行人皆在朱杈子外。
杈子内有磚石甃砌禦溝水兩道,盡植蓮荷。
近岸植桃李梨杏雜花;春夏之日,望之如繡”。
宣德樓建築極壯麗,宮前布置又改繕至此,無怪金元效法作“千步廊”之制矣。
大内正殿之大緻,據史志概括所述,則“正南門(今大慶門)内、正殿曰大慶,正衙曰文德。
……大慶殿北有紫宸殿,視朝之前殿也。
西有垂拱殿,常日視朝之所也。
……次西有皇儀殿,又次西有集英殿,宴殿也,殿後有需雲殿,東有升平樓,宮中觀宴之所也。
後宮有崇政殿,閱事之所也。
殿後有景福殿,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
凡殿有門者皆随殿名”。
大慶殿本為梁之正衙,稱崇元殿,在周為外朝,至宋太祖重修,改為乾元殿,後五十年間曾兩被火災,重建易名大慶。
至仁宗景祐中(公元一○三四年),始又展拓為廣庭。
“改為大慶殿九間,挾各五間,東西廊各六十間,有龍墀沙墀,正值朝會冊尊号禦此殿。
……郊祀齋宿殿之後閣……”。
又十餘年,皇祐中“飨明堂,恭謝天地,即此殿行禮”。
“仁宗禦篆明堂二字行禮則揭之”。
秦漢至唐叙述大殿之略者,多舉其台基之高峻為其規模之要點;獨宋之史志及記述無一語及于大殿之台基,僅稱大慶殿有龍墀沙墀之制。
“文德殿在大慶殿之西少次”,亦五代舊有,後唐曰端明,在周為中朝,宋初改文明。
後災重建,改名文德。
“紫宸殿在大慶殿之後,少西其次又為垂拱……紫宸與垂拱之間有柱廊相通,每日視朝則禦文德,所謂過殿也。
東西閣門皆在殿後之兩旁,月朔不禦過殿,則禦紫宸,所謂入閣也。
”文德殿之位置實堪注意。
蓋據各種記載廣德、紫宸、垂拱三殿成東西約略橫列之一組,文德既為“過殿”居其中軸,反不處于大慶殿之正中線上,而在其西北偏也。
宋殿之區布情況,即此四大殿論之,似已非絕對均稱或設立一主要南北中心線者。
初,太祖營治宮殿“既成,帝坐萬歲殿(福甯殿在垂拱後,國初曰萬歲),洞開諸門,端直如繩,歎曰:‘此如吾心,小有私曲人皆見之矣’”。
對于中線引直似極感興味。
又“命懷義等凡諸門與殿頂相望。
無得辄差。
故垂拱,福甯,柔儀,清居四殿正重,而左右掖與左右升龍銀台等諸門皆然”。
福甯為帝之正寝,柔儀為其後殿,乃後寝,故垂拱之南北中心線,頗為重要。
大慶殿之前為大慶門,其後為紫宸殿,再後,越東華西華橫街之北,則有崇政殿,再後更有景福殿,實亦有南北中線之成立,唯各大殿東西部位零落,相距頗遠,多與日後發展之便。
如皇儀在垂拱之西,集英宴殿自成一組,又在皇儀之西,似皆非有密切關系者,故福甯之兩側後又建置太後宮,如慶寺寶慈,而無困難,而柔儀之西,日後又有睿思殿等。
崇政初為太祖之簡賢講武,“有柱廊,次北為景福殿,臨放生池”,規模甚壯。
太宗、真宗、仁宗及神宗之世,均試進士于此,後增置東西兩閣,時設講讀,諸帝日常“觀陣圖,或對藩夷,及宴近臣,賜花作樂于此”,蓋為宮後宏壯而又實用之常禦正殿,非唯“閱事之所”而已。
宋宮城以内稱宮者,初有慶聖及延福,均在後苑,為真宗奉道教所置。
廣聖宮供奉道家神像,後示奉真宗神禦,内有五殿,一閣曰降真,延福宮内有三殿,其中靈顧殿,亦為奉真宗聖容之所。
真宗鹹平中,“宰臣等言:漢制帝母所居稱宮,如長樂積慶……等,請命有司為皇太後李建宮立名。
……诏以滋福殿(即皇儀)為萬安宮”。
母後之宮自此始,英宗以曹太後所居為慈壽宮,至神宗時曹為太皇太後,故改名慶壽(在福甯殿東);又為高太後建寶慈宮(在福甯西)等皆是也。
母後所居既尊為宮,内立兩殿,或三殿,與宋以前所謂“宮”者規模大異。
此外又有太子所居,至即帝位時改名稱宮,如英宗之慶甯宮,神宗之睿成宮皆是。
初,宋内廷藏書之所最壯麗者為太宗所置崇文院三館,及其中秘閣,收藏天下圖籍,“棟宇之制皆帝親授”,後苑又有太清樓,尤在崇政殿西北,樓“與延春儀鳳翔鸾諸閣相接,貯四庫書”。
真宗常“曲宴後苑臨水閣垂釣,又登太清樓,觀太宗聖制禦書,及親為四庫群書,宴太清樓下”。
作詩、賜射、賞花、釣魚等均在此,及祥符中,真宗“以龍圖閣奉太宗禦制文集及典籍,圖畫,寶瑞之物,并置待制學士官,自是每帝置一閣”。
天章寶文兩閣(在龍圖後集英殿西)為真仁兩帝時所自命以藏禦集,神宗之顯谟閣,哲宗之徽猷閣,皆後追建。
唯太祖英宗無集不為閣。
徽宗禦筆則藏敷文閣。
是所謂宋“文閣”者也。
每閣東西序皆有殿,龍圖閣四序曰資政崇和宣德述古,天章閣兩序曰群玉蕊珠,寶文閣兩序曰嘉德延康。
内庭風雅,以此為最,有宋珍視圖書翰墨之風,曆朝不改,至徽宗世乃臻極盛。
宋代精神實多無形寓此類建築之上。
後苑禁中諸殿,龍圖等閣,及太後各宮,無在崇政殿之東者。
唯太子讀書之資善堂在元符觀,居宮之東北隅,蓋宮東部為百司供應之所,如六尚局、禦廚殿等及禁衛辇官親從等所在。
東華門及宮城供應入口;其外“市井最盛,蓋禁中買賣所在”。
所謂外諸司,供應一切燃料、食料、器具、車駕及百物之司,雖散處宮城外,亦仍在舊城外城之東部。
蓋此以五丈河入城及汴蔡兩河出城處兩岸為依據。
糧倉均沿河而設,由東水門外虹橋至陳州門裡,及在五丈河上者,可五十餘處。
東京宮城以内布置,乃不免受汴梁全城交通趨勢之影響。
後苑部署偏于宮之西北者,亦緣于“金水河由西北水門入大内,灌其池浦”,地理上之便利也。
考宋諸帝土木之功,國初太祖朝(公元九六○至九七六年)建設未嘗求奢,而多豪壯,或因周廟之制,宋初視為當然,故每有建置,動辄數百間。
如太祖诏“于右掖門街臨汴水起大第五百間”。
以賜蜀主孟昶;又于“朱雀門外建大第甲于辇下,名禮賢宅,以待錢俶”,及“開寶寺重起缭廊,朵殿凡二百八十區”,皆為豪舉壯觀。
及太宗世(公元九七六至九九七年),規模愈大。
以其降生地建啟聖院,“六年而功畢,殿宇凡九百餘間,皆以琉璃瓦覆之”。
又建上清太平宮:“宮成,總千二百四十二區”,實啟北宋崇奉道教侈置宮殿之端。
其他如崇文院、三館、秘閣之建築,“輪奂壯麗,冠乎内庭,近世鮮比”。
“端拱中,開寶寺造塔八角十三層,高三百六十尺。
”塔成,“田錫上疏曰:衆謂金碧熒煌,臣以為塗膏釁血,帝亦不怒”。
畫家郭忠恕,巧匠喻皓,皆當時建築人才,超絕流輩者也。
真宗朝(公元九九七至一○二二年)愈崇道教,趨祥異之說,盛禮缛儀,費金最多。
作玉清照應宮“凡二千六百一十楹,以丁謂為修宮使,調諸州工匠為之,七年而成”。
不僅工程浩大,乃尤重巧麗制作。
所用木石彩色顔料均四方精選。
殿宇外有山池亭閣之設,環殿及廊庑皆遍繪壁畫。
藝術之精,冠于北宋曆朝宮觀。
殿上梁曰“上皆親臨護,……工人以文缯
真宗時,雖以太祖舊藩稱應天府,建為南京(今河南商丘縣(2)),乃即衛城為宮,奉太祖、太宗聖像,終北宋之世,未曾建殿。
其正門“猶是雙門,未嘗改作”。
仁宗以大名府為北京,則因契丹聲言南下,權為軍略措置,建都河北,“示将親征,以伐其謀”;亦非美術或經濟之動态,實少所營建。
北宋政治經濟文化之力量,集中于東京建設者百數十年。
汴京宮室坊市繁複增盛之狀,乃最代表北宋建築發展之趨勢。
東京舊為汴州,唐建中節度使重築,周二十裡許,宋初号裡城,新城為周顯德所築,周四十八裡許,号曰外城。
宋太祖因其制,僅略廣城東北隅,仿洛陽制度修大内宮殿而已。
真宗以“都城之外,居民頗多,複置京新城外八廂”。
神宗徽宗再繕外城,則建敵樓甕城,又稍增廣,城始周五十裡餘。
太宗之世,城内已“比漢唐京邑繁庶,十倍其人”;繼則“甲第星羅,比屋鱗次,坊無廣巷,市不通騎”。
迄北宋盛世,再接再厲,至于“棟宇密接,略無容隙,縱得價錢,何處買地?”其建築之活躍,不言而喻,汴京因其水路交通,成為經濟中樞,乃商業之雄邑,而建為國都者;加以政治原因,“乘輿之下,士庶走集”,其繁榮尤急促;官私建置均随環境展拓,非若隋唐兩京皇帝坊市之預布計劃,經緯井井者也。
其特殊布置,因地理限制及逐漸改善者,後代或模仿以為定制。
汴京有穿城水道四,其上橋梁之盛,為其壯觀,河街橋市,景象尤為殊異。
大者蔡河,自城西南隅入,至東南隅出,有橋十一。
汴河則自東水門外七裡,至西水門外,共有橋十三。
小者五丈河,自城東北入,有橋五,金水河從西北水門入城,夾牆遮入大内,灌後苑池浦,共有橋三。
橋最著者,為汴河上之州橋,正名大漢橋,正對大内禦街,即範成大所謂“州橋南北是大街”者也。
橋低平,不通舟船,唯西河平船可過,其下密排石柱,皆青石為之;又有石梁石筍楯欄。
近橋兩岸皆石壁,镌刻海馬、水獸、飛雲之狀。
“州橋之北,禦路東西,兩阙樓觀對聳。
”金、元兩都之周橋,蓋有意仿此,為宮前制度之一。
橋以結構巧異稱者,為東水門外之虹橋,“無柱,以巨木虛架,飾以丹雘,宛如飛虹”。
大内本唐節度使治所,梁建都以為建昌宮,晉号大甯宮,周加營繕,皆未增大,“如王者之制”。
太祖始“廣皇城東北隅,……命有司畫洛陽宮殿,按圖修之……,皇居始壯麗。
” “宮城周五裡”。
南三門,正門名凡數易,至仁宗明道後,始稱宣德,兩側稱左掖、右掖。
宮城東西之門,稱東華、西華,北門曰拱宸。
東華門北更有便門,“西與内直門相直”,成曲屈形,稱誃門。
此門之設及其位置,與太祖所廣皇城之東北隅,或大略有關。
宣德門又稱宣德樓,“下列五門,皆金釘朱漆。
壁皆磚石間甃,镌镂龍鳳飛雲之狀。
……莫非雕甍畫棟,峻桷層榱。
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樓,朱欄彩檻。
下列兩阙亭相對。
”自宣德門南去,“坊巷禦街……約闊三百餘步。
兩邊乃禦廊,舊許市人買賣其間。
自政和間,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兩行,中心道不得人馬行往。
行人皆在朱杈子外。
杈子内有磚石甃砌禦溝水兩道,盡植蓮荷。
近岸植桃李梨杏雜花;春夏之日,望之如繡”。
宣德樓建築極壯麗,宮前布置又改繕至此,無怪金元效法作“千步廊”之制矣。
大内正殿之大緻,據史志概括所述,則“正南門(今大慶門)内、正殿曰大慶,正衙曰文德。
……大慶殿北有紫宸殿,視朝之前殿也。
西有垂拱殿,常日視朝之所也。
……次西有皇儀殿,又次西有集英殿,宴殿也,殿後有需雲殿,東有升平樓,宮中觀宴之所也。
後宮有崇政殿,閱事之所也。
殿後有景福殿,西有殿北向曰延和,便坐殿也。
凡殿有門者皆随殿名”。
大慶殿本為梁之正衙,稱崇元殿,在周為外朝,至宋太祖重修,改為乾元殿,後五十年間曾兩被火災,重建易名大慶。
至仁宗景祐中(公元一○三四年),始又展拓為廣庭。
“改為大慶殿九間,挾各五間,東西廊各六十間,有龍墀沙墀,正值朝會冊尊号禦此殿。
……郊祀齋宿殿之後閣……”。
又十餘年,皇祐中“飨明堂,恭謝天地,即此殿行禮”。
“仁宗禦篆明堂二字行禮則揭之”。
秦漢至唐叙述大殿之略者,多舉其台基之高峻為其規模之要點;獨宋之史志及記述無一語及于大殿之台基,僅稱大慶殿有龍墀沙墀之制。
“文德殿在大慶殿之西少次”,亦五代舊有,後唐曰端明,在周為中朝,宋初改文明。
後災重建,改名文德。
“紫宸殿在大慶殿之後,少西其次又為垂拱……紫宸與垂拱之間有柱廊相通,每日視朝則禦文德,所謂過殿也。
東西閣門皆在殿後之兩旁,月朔不禦過殿,則禦紫宸,所謂入閣也。
”文德殿之位置實堪注意。
蓋據各種記載廣德、紫宸、垂拱三殿成東西約略橫列之一組,文德既為“過殿”居其中軸,反不處于大慶殿之正中線上,而在其西北偏也。
宋殿之區布情況,即此四大殿論之,似已非絕對均稱或設立一主要南北中心線者。
初,太祖營治宮殿“既成,帝坐萬歲殿(福甯殿在垂拱後,國初曰萬歲),洞開諸門,端直如繩,歎曰:‘此如吾心,小有私曲人皆見之矣’”。
對于中線引直似極感興味。
又“命懷義等凡諸門與殿頂相望。
無得辄差。
故垂拱,福甯,柔儀,清居四殿正重,而左右掖與左右升龍銀台等諸門皆然”。
福甯為帝之正寝,柔儀為其後殿,乃後寝,故垂拱之南北中心線,頗為重要。
大慶殿之前為大慶門,其後為紫宸殿,再後,越東華西華橫街之北,則有崇政殿,再後更有景福殿,實亦有南北中線之成立,唯各大殿東西部位零落,相距頗遠,多與日後發展之便。
如皇儀在垂拱之西,集英宴殿自成一組,又在皇儀之西,似皆非有密切關系者,故福甯之兩側後又建置太後宮,如慶寺寶慈,而無困難,而柔儀之西,日後又有睿思殿等。
崇政初為太祖之簡賢講武,“有柱廊,次北為景福殿,臨放生池”,規模甚壯。
太宗、真宗、仁宗及神宗之世,均試進士于此,後增置東西兩閣,時設講讀,諸帝日常“觀陣圖,或對藩夷,及宴近臣,賜花作樂于此”,蓋為宮後宏壯而又實用之常禦正殿,非唯“閱事之所”而已。
宋宮城以内稱宮者,初有慶聖及延福,均在後苑,為真宗奉道教所置。
廣聖宮供奉道家神像,後示奉真宗神禦,内有五殿,一閣曰降真,延福宮内有三殿,其中靈顧殿,亦為奉真宗聖容之所。
真宗鹹平中,“宰臣等言:漢制帝母所居稱宮,如長樂積慶……等,請命有司為皇太後李建宮立名。
……诏以滋福殿(即皇儀)為萬安宮”。
母後之宮自此始,英宗以曹太後所居為慈壽宮,至神宗時曹為太皇太後,故改名慶壽(在福甯殿東);又為高太後建寶慈宮(在福甯西)等皆是也。
母後所居既尊為宮,内立兩殿,或三殿,與宋以前所謂“宮”者規模大異。
此外又有太子所居,至即帝位時改名稱宮,如英宗之慶甯宮,神宗之睿成宮皆是。
初,宋内廷藏書之所最壯麗者為太宗所置崇文院三館,及其中秘閣,收藏天下圖籍,“棟宇之制皆帝親授”,後苑又有太清樓,尤在崇政殿西北,樓“與延春儀鳳翔鸾諸閣相接,貯四庫書”。
真宗常“曲宴後苑臨水閣垂釣,又登太清樓,觀太宗聖制禦書,及親為四庫群書,宴太清樓下”。
作詩、賜射、賞花、釣魚等均在此,及祥符中,真宗“以龍圖閣奉太宗禦制文集及典籍,圖畫,寶瑞之物,并置待制學士官,自是每帝置一閣”。
天章寶文兩閣(在龍圖後集英殿西)為真仁兩帝時所自命以藏禦集,神宗之顯谟閣,哲宗之徽猷閣,皆後追建。
唯太祖英宗無集不為閣。
徽宗禦筆則藏敷文閣。
是所謂宋“文閣”者也。
每閣東西序皆有殿,龍圖閣四序曰資政崇和宣德述古,天章閣兩序曰群玉蕊珠,寶文閣兩序曰嘉德延康。
内庭風雅,以此為最,有宋珍視圖書翰墨之風,曆朝不改,至徽宗世乃臻極盛。
宋代精神實多無形寓此類建築之上。
後苑禁中諸殿,龍圖等閣,及太後各宮,無在崇政殿之東者。
唯太子讀書之資善堂在元符觀,居宮之東北隅,蓋宮東部為百司供應之所,如六尚局、禦廚殿等及禁衛辇官親從等所在。
東華門及宮城供應入口;其外“市井最盛,蓋禁中買賣所在”。
所謂外諸司,供應一切燃料、食料、器具、車駕及百物之司,雖散處宮城外,亦仍在舊城外城之東部。
蓋此以五丈河入城及汴蔡兩河出城處兩岸為依據。
糧倉均沿河而設,由東水門外虹橋至陳州門裡,及在五丈河上者,可五十餘處。
東京宮城以内布置,乃不免受汴梁全城交通趨勢之影響。
後苑部署偏于宮之西北者,亦緣于“金水河由西北水門入大内,灌其池浦”,地理上之便利也。
考宋諸帝土木之功,國初太祖朝(公元九六○至九七六年)建設未嘗求奢,而多豪壯,或因周廟之制,宋初視為當然,故每有建置,動辄數百間。
如太祖诏“于右掖門街臨汴水起大第五百間”。
以賜蜀主孟昶;又于“朱雀門外建大第甲于辇下,名禮賢宅,以待錢俶”,及“開寶寺重起缭廊,朵殿凡二百八十區”,皆為豪舉壯觀。
及太宗世(公元九七六至九九七年),規模愈大。
以其降生地建啟聖院,“六年而功畢,殿宇凡九百餘間,皆以琉璃瓦覆之”。
又建上清太平宮:“宮成,總千二百四十二區”,實啟北宋崇奉道教侈置宮殿之端。
其他如崇文院、三館、秘閣之建築,“輪奂壯麗,冠乎内庭,近世鮮比”。
“端拱中,開寶寺造塔八角十三層,高三百六十尺。
”塔成,“田錫上疏曰:衆謂金碧熒煌,臣以為塗膏釁血,帝亦不怒”。
畫家郭忠恕,巧匠喻皓,皆當時建築人才,超絕流輩者也。
真宗朝(公元九九七至一○二二年)愈崇道教,趨祥異之說,盛禮缛儀,費金最多。
作玉清照應宮“凡二千六百一十楹,以丁謂為修宮使,調諸州工匠為之,七年而成”。
不僅工程浩大,乃尤重巧麗制作。
所用木石彩色顔料均四方精選。
殿宇外有山池亭閣之設,環殿及廊庑皆遍繪壁畫。
藝術之精,冠于北宋曆朝宮觀。
殿上梁曰“上皆親臨護,……工人以文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