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宋·遼·金之都市宮殿(1)
關燈
小
中
大
裹梁,金飾木,寓龍負之辂以升。
……修宮使以下及營繕掌事者,鹹賜以衣帶金帛”。
此宮興作之嚴重,實為特殊,此後真宗其他建置莫能及,但南熏門外奉五嶽之會靈觀,及大内南,奉聖祖之景靈宮(宮之南壁繪趙氏事迹二十八事)則皆制度華美,均以丁謂董其事。
京師以外,宮觀亦多宏大,且诏天下州府,皆建道觀一所,即以天慶為名。
仁宗之世(公元一○二三至一○六三年),夏始自大,屢年構兵,國用枯竭,土木之事仍不稍衰,但多務重修。
明道元年(公元一○三二年),修文德殿成,宮中又大火,延燒八殿,皆大内主要,如紫宸、垂拱、福甯、集英、延和等殿。
“乃命宰相呂夷簡為修葺大内使,發四路工匠給役,又出内庫乘輿物及缗錢二十萬助其費。
”先此兩年(天聖八年),玉清照應宮因雷雨災,時帝幼,太後垂簾泣告輔臣,衆恐有再葺意,力言“先朝以此竭天下之力,遽為灰燼,非出人意;如因其所存,又複修葺,則民不堪命。
……”于是宮不複修,僅葺兩殿。
二十五年後(至和中),始又增繕兩殿,改名萬壽觀,仁宗末季,多修葺增建,現存之開封琉璃塔,即其中之一。
名臣疊上疏乞罷修寺觀。
歐陽修上疏《上仁宗論京師土木勞費》中雲:“開先殿初因兩條柱損,今所用材植物料共一萬七千五有零。
又有睦親宅,神禦殿,……醴泉觀……等處物料不可悉數,……軍營庫務合行修造者百餘處。
……使厚地不生它物,唯産木材,亦不能供此廣費。
”又雲:“……累年火災,自玉清照應,洞真、上清、鴻慶、祥源、會靈七宮,開寶、興國兩寺塔殿,并皆焚燒蕩盡,足見天厭土木之華侈,為陛下惜國力民财……。
”終仁宗朝,四十年間,焚毀舊建與重修勞費,适成國家雙重之痛也。
英宗在位僅四年(公元一○六四至一○六七年),土木之事已于司馬光《乞停寝京城不急修造》之疏中見其端倪。
蓋是時宮室之修造,非為帝王一己之意,臣下有司固不時以土木之宏麗取悅上心。
人君之側,實多如溫公所言,“外以希旨求知,内以營私規利”之人也。
神宗(公元一○六七至一○八五年)行新政,富改革精神,以強國富民為目的,故“宮室弗營,池籞苟完,而府寺是崇”。
所作蓋多衙署之建置:如東西兩府禦史台、太學等皆是也。
元豐中,繕葺城垣,浚治壕塹,亦皆市政之事。
又因各帝禦容散寓宮中,及宮外諸寺觀,未合禮制,故創各帝原廟之制。
建六殿于景甯宮内,以奉祖宗像,又别為三殿以奉母後。
熙甯中,從司天監之奏,請建中太一宮,但僅就五嶽觀舊址為之。
遵故事“太一”行五宮,四十五年一易,“行度所至,國民受其福”,實不得不從民意。
太宗建東太一宮四十五年,至仁宗天聖建西太一宮,至是又四十五年也。
哲宗(公元一○八六至一一○○年)制作多承神宗之訓,完成禦史台其一也。
又于禁中神宗睿思殿後建宣和殿。
末年則建景甯西宮于馳道西,亦如神宗所創原廟制度,及崩,徽宗即位續成之。
宮期年完工,以神宗原廟為首,哲宗次之。
哲宗即位之初,宣仁太後垂簾,時上清太平宮已久毀于火,後重建,稱上清儲祥宮,以内庭物及金六千兩成之。
蘇轼承旨撰碑。
碑雲:“雄麗靓深,凡七百餘間”,宮之規模雖不如太宗時,當尚可觀。
迨徽宗立(公元一一○一至一一二五年),以天縱藝資,入紹大統,其好奢麗之習,出自天性。
且奸邪盈朝,掊剝橫賦,倡豐亨豫大之說,故尤侈為營建。
崇甯大觀以還,大内朝寝均麗若瓊瑤,宮苑殿閣又增于昔矣。
其著者如“政和三年辟延福新宮于大内之北拱宸門外;悉移其地供應諸庫,及兩僧寺,兩軍營,而作焉”。
宮共五位,分任五人,各為制度,不務沿襲。
其殿閣亭台園苑之制,已為艮嶽前驅,“疊石為山,鑿池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築土岡以植杏林,又為茅亭鶴莊之屬”,以仿天然。
此後作撷芳園,“稱延福第六位,跨城之外,西自天波門東過景龍門,至封邱門”,實沿金水河橫貫舊城北面之全部。
“名景龍江,絕岸至龍德宮,皆奇花珍木,殿宇比比對峙”。
又作上清寶箓宮,“密連禁署,内列亭台館舍,不可勝計。
……開景龍門,城上作複道通宮内,……徽宗數從複道往來”。
其他如作神霄玉清萬壽宮于禁中,又鑄九鼎,置九成宮于五嶽觀後。
政和以後,年年營建,皆工程浩大,綴飾繁缛之作。
及造艮嶽萬壽山,驅役萬夫,大興土木;五六年間,窮索珍奇,綱運花石;盡天下之巧工絕技,以營假山、池沼,至于山周十餘裡,峰高九十步;怪石嶄崖,洞峽溪澗,巧牟造化;而亭台館閣,日增月益,不可殚記;其部署締構頗越乎常軌,非建築壯健之姿态,實失藝術真旨。
時金已亡遼,宋人納歲币于金,引狼入室,宮庭猶營建不已,後世目艮嶽為亡國之孽,固非無因也。
宋初宮苑已非秦漢遊獵時代林囿之規模,即與盛唐離宮園館相較亦大不相同。
北宋百餘年間,禦苑作風漸趨绮麗纖巧。
尤以徽宗宣政以後所辟諸苑為甚。
玉津園,太祖之世習射觀稼而已,乾德初,置瓊林苑,太宗鑿金明池于苑北,于是各朝每歲駕幸觀樓船水嬉,賜群臣宴射于此。
後苑池名象瀛山,殿閣臨水,雲屋連簃,諸帝常觀禦書,流杯泛觞遊宴于玉宸等殿。
“太宗雍熙三年,後常以暮春召近臣賞花釣魚于苑中”。
“命群臣賦詩賞花曲宴自此始。
” 金明池布置情狀,政和以後所紀,當經徽宗增置展拓而成。
“池在順天門街北,周圍約九裡三十步,池東西徑七裡許。
入池門内南岸西去百餘步,有西北臨水殿。
……又西去數百步乃仙橋,南北約數百步;橋面三虹,朱漆欄楯,下排雁柱,中央隆起,謂之駱駝虹,若飛虹之狀。
橋盡處五殿正在池之中心,四岸石甃向背大殿,中坐各設禦幄。
……殿上下回廊。
……橋之南立棂星門,門裡對立彩樓。
……門相對街南有磚石甃砌高台,上有樓,觀騎射百戲于此……”規制之绮麗窈窕與宋畫中的樓閣廊庑最為迫肖。
徽宗之延福撷芳及艮嶽萬壽山布置又大異,朱勔,蔡攸輩窮搜太湖靈壁等地花石以實之,“宣和五年,朱勔于太湖取石,高廣數丈,載以大舟,挽以千夫,鑿河斷橋,毀堰坼閘,數月乃至”。
蓋所着重者及峰巒崖壑之締構;珍禽奇石,環花異木之積累;以人工造天然山水之奇巧,然後以樓閣點綴其間。
作風又不同于瓊林苑金明池等矣。
疊山之風,至南宋乃盛行于江南私園,迄元明清不稍衰。
真仁以後,殖貨緻富者愈衆,巨量交易出入京師,官方管理之設備及民間商業之建築,皆因之侈大。
公卿商賈擁有資産者之園圃第宅,皆争尚靡麗,京師每歲所需木材之夥,使宮民由各路市木不已,且有以此居積取利者,營造之盛實普遍民間。
市街店樓之各種建築,因汴京之富,乃登峰造極。
商業區如“潘樓街……南通一巷,謂之界身,并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
娛樂場如所謂“瓦子”,“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中瓦蓮花棚牡丹棚;裡瓦夜叉棚,象棚;最大者可容數千人”。
酒店則“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彩樓歡門。
……入門一直主廊,約百餘步,南北天井,兩廊皆小閣子,向晚燈燭熒煌,上下相映。
……白矶樓後改豐樂樓,宣和間更修三層相高,五樓相向,各有飛橋欄檻,明暗相通”。
其他店面如“馬行街南北十幾裡,夾道藥肆,蓋多國醫,鹹巨富。
……上元夜燒燈,尤壯觀”。
住宅則仁宗景祐中已是“士民之族,罔遵矩度,争尚紛華。
……室屋宏麗,交窮土木之工”。
“宗戚貴臣之家,第宅園圃,服飾器用,往往窮天下之珍怪……以豪華相尚,以儉陋相訾。
” 市政上特種設備,如“望火樓……于高處磚砌,……樓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數間,屯駐軍兵百餘人,及儲藏救火用具。
每坊巷三百步設有軍巡鋪屋一所,容鋪兵五人”。
新城戰棚皆“旦暮修整”。
“城裡牙道各植榆柳,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庫,貯守禦之器,有廣固兵士二十指揮,每日修造泥飾。
” 工藝所在,則有绫錦院、築院、栽造院、官窯等之産生。
工商影響所及,雖遠至蜀中錦官城,如神宗元豐六年,亦“作錦院于府治之東。
……創樓于前,以為積藏待發之所。
……織室吏舍出納之府,為屋百一十七間,而後足居”。
有宋一代,宮庭多崇奉道教,故宮觀景盛,對佛寺唯禀續唐風,仍其既成勢力,不時修建。
汴京梵刹多唐之舊,及宋增修改名者。
太祖開寶三年,改唐封禅寺為開寶寺,“重起缭廊朵殿凡二百八十區。
太宗端拱中建塔,極其偉麗”。
塔八角十三層,乃木工喻皓所作,後真宗賜名靈感,至仁宗慶曆四年塔毀,乃于其東上方院建鐵色琉璃磚塔,亦為八角十三層,俗稱鐵塔,至今猶存,為開封古迹之一。
又加開寶二年诏重建唐龍興寺,太宗賜額太平興國寺。
天清寺則周世宗創建于陳州門裡繁台之上,塔曰興慈塔,俗名繁塔,太宗重建。
明初重建,削塔之頂,僅留三級,今日俗稱婆塔者是。
寶相寺亦五代創建,内有彌勒大像,五百羅漢塑像,元末始為兵毀。
規模最宏者為相國寺,寺建于北齊天保中,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七一一年)改為相國寺;玄宗天寶四年(公元七四五年)建資聖閣;宋至道二年(公元九九六年)敕建三門,制樓其上,賜額大相國寺。
曹翰曾奪廬山東林寺五百羅漢北歸,诏置寺中。
當時寺“乃瓦市也,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庑可容萬餘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
四方趨京師以貨物求售轉售它物者,必由于此”。
實為東京最大之商場。
寺内“有兩琉璃塔,……東西塔院。
大殿兩廊皆國相名公筆迹,左壁畫熾盛光佛降九矅鬼百戲。
右壁佛降鬼子母,建立殿庭,供獻樂部馬隊之類。
大殿朵廊皆壁隐樓殿人物,莫非精妙”。
京外名刹當首推正定府龍興寺。
寺隋開皇創建,初為龍藏寺,宋開寶四年,于原有講殿之後建大悲閣,内鑄銅觀音像,高與閣等。
宋太祖曾幸之,像至今屹立,閣已殘破不堪修葺,其周圍廊庑塑壁,雖僅餘鱗爪,尚有可觀者。
寺中宋構如摩尼殿、慈氏閣、轉輪藏等,亦幸存至今。
北宋道觀,始于太祖,改周之太清觀為建隆觀,亦诏以揚州行宮為建隆觀。
太宗建上清太平宮,規模始大。
真宗尤溺于符谶之說,營建最多,尤侈麗無比。
大中祥符元年,即建隆觀增建為玉清照應宮,凡役工日三四萬。
“
……修宮使以下及營繕掌事者,鹹賜以衣帶金帛”。
此宮興作之嚴重,實為特殊,此後真宗其他建置莫能及,但南熏門外奉五嶽之會靈觀,及大内南,奉聖祖之景靈宮(宮之南壁繪趙氏事迹二十八事)則皆制度華美,均以丁謂董其事。
京師以外,宮觀亦多宏大,且诏天下州府,皆建道觀一所,即以天慶為名。
仁宗之世(公元一○二三至一○六三年),夏始自大,屢年構兵,國用枯竭,土木之事仍不稍衰,但多務重修。
明道元年(公元一○三二年),修文德殿成,宮中又大火,延燒八殿,皆大内主要,如紫宸、垂拱、福甯、集英、延和等殿。
“乃命宰相呂夷簡為修葺大内使,發四路工匠給役,又出内庫乘輿物及缗錢二十萬助其費。
”先此兩年(天聖八年),玉清照應宮因雷雨災,時帝幼,太後垂簾泣告輔臣,衆恐有再葺意,力言“先朝以此竭天下之力,遽為灰燼,非出人意;如因其所存,又複修葺,則民不堪命。
……”于是宮不複修,僅葺兩殿。
二十五年後(至和中),始又增繕兩殿,改名萬壽觀,仁宗末季,多修葺增建,現存之開封琉璃塔,即其中之一。
名臣疊上疏乞罷修寺觀。
歐陽修上疏《上仁宗論京師土木勞費》中雲:“開先殿初因兩條柱損,今所用材植物料共一萬七千五有零。
又有睦親宅,神禦殿,……醴泉觀……等處物料不可悉數,……軍營庫務合行修造者百餘處。
……使厚地不生它物,唯産木材,亦不能供此廣費。
”又雲:“……累年火災,自玉清照應,洞真、上清、鴻慶、祥源、會靈七宮,開寶、興國兩寺塔殿,并皆焚燒蕩盡,足見天厭土木之華侈,為陛下惜國力民财……。
”終仁宗朝,四十年間,焚毀舊建與重修勞費,适成國家雙重之痛也。
英宗在位僅四年(公元一○六四至一○六七年),土木之事已于司馬光《乞停寝京城不急修造》之疏中見其端倪。
蓋是時宮室之修造,非為帝王一己之意,臣下有司固不時以土木之宏麗取悅上心。
人君之側,實多如溫公所言,“外以希旨求知,内以營私規利”之人也。
神宗(公元一○六七至一○八五年)行新政,富改革精神,以強國富民為目的,故“宮室弗營,池籞苟完,而府寺是崇”。
所作蓋多衙署之建置:如東西兩府禦史台、太學等皆是也。
元豐中,繕葺城垣,浚治壕塹,亦皆市政之事。
又因各帝禦容散寓宮中,及宮外諸寺觀,未合禮制,故創各帝原廟之制。
建六殿于景甯宮内,以奉祖宗像,又别為三殿以奉母後。
熙甯中,從司天監之奏,請建中太一宮,但僅就五嶽觀舊址為之。
遵故事“太一”行五宮,四十五年一易,“行度所至,國民受其福”,實不得不從民意。
太宗建東太一宮四十五年,至仁宗天聖建西太一宮,至是又四十五年也。
哲宗(公元一○八六至一一○○年)制作多承神宗之訓,完成禦史台其一也。
又于禁中神宗睿思殿後建宣和殿。
末年則建景甯西宮于馳道西,亦如神宗所創原廟制度,及崩,徽宗即位續成之。
宮期年完工,以神宗原廟為首,哲宗次之。
哲宗即位之初,宣仁太後垂簾,時上清太平宮已久毀于火,後重建,稱上清儲祥宮,以内庭物及金六千兩成之。
蘇轼承旨撰碑。
碑雲:“雄麗靓深,凡七百餘間”,宮之規模雖不如太宗時,當尚可觀。
迨徽宗立(公元一一○一至一一二五年),以天縱藝資,入紹大統,其好奢麗之習,出自天性。
且奸邪盈朝,掊剝橫賦,倡豐亨豫大之說,故尤侈為營建。
崇甯大觀以還,大内朝寝均麗若瓊瑤,宮苑殿閣又增于昔矣。
其著者如“政和三年辟延福新宮于大内之北拱宸門外;悉移其地供應諸庫,及兩僧寺,兩軍營,而作焉”。
宮共五位,分任五人,各為制度,不務沿襲。
其殿閣亭台園苑之制,已為艮嶽前驅,“疊石為山,鑿池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築土岡以植杏林,又為茅亭鶴莊之屬”,以仿天然。
此後作撷芳園,“稱延福第六位,跨城之外,西自天波門東過景龍門,至封邱門”,實沿金水河橫貫舊城北面之全部。
“名景龍江,絕岸至龍德宮,皆奇花珍木,殿宇比比對峙”。
又作上清寶箓宮,“密連禁署,内列亭台館舍,不可勝計。
……開景龍門,城上作複道通宮内,……徽宗數從複道往來”。
其他如作神霄玉清萬壽宮于禁中,又鑄九鼎,置九成宮于五嶽觀後。
政和以後,年年營建,皆工程浩大,綴飾繁缛之作。
及造艮嶽萬壽山,驅役萬夫,大興土木;五六年間,窮索珍奇,綱運花石;盡天下之巧工絕技,以營假山、池沼,至于山周十餘裡,峰高九十步;怪石嶄崖,洞峽溪澗,巧牟造化;而亭台館閣,日增月益,不可殚記;其部署締構頗越乎常軌,非建築壯健之姿态,實失藝術真旨。
時金已亡遼,宋人納歲币于金,引狼入室,宮庭猶營建不已,後世目艮嶽為亡國之孽,固非無因也。
宋初宮苑已非秦漢遊獵時代林囿之規模,即與盛唐離宮園館相較亦大不相同。
北宋百餘年間,禦苑作風漸趨绮麗纖巧。
尤以徽宗宣政以後所辟諸苑為甚。
玉津園,太祖之世習射觀稼而已,乾德初,置瓊林苑,太宗鑿金明池于苑北,于是各朝每歲駕幸觀樓船水嬉,賜群臣宴射于此。
後苑池名象瀛山,殿閣臨水,雲屋連簃,諸帝常觀禦書,流杯泛觞遊宴于玉宸等殿。
“太宗雍熙三年,後常以暮春召近臣賞花釣魚于苑中”。
“命群臣賦詩賞花曲宴自此始。
” 金明池布置情狀,政和以後所紀,當經徽宗增置展拓而成。
“池在順天門街北,周圍約九裡三十步,池東西徑七裡許。
入池門内南岸西去百餘步,有西北臨水殿。
……又西去數百步乃仙橋,南北約數百步;橋面三虹,朱漆欄楯,下排雁柱,中央隆起,謂之駱駝虹,若飛虹之狀。
橋盡處五殿正在池之中心,四岸石甃向背大殿,中坐各設禦幄。
……殿上下回廊。
……橋之南立棂星門,門裡對立彩樓。
……門相對街南有磚石甃砌高台,上有樓,觀騎射百戲于此……”規制之绮麗窈窕與宋畫中的樓閣廊庑最為迫肖。
徽宗之延福撷芳及艮嶽萬壽山布置又大異,朱勔,蔡攸輩窮搜太湖靈壁等地花石以實之,“宣和五年,朱勔于太湖取石,高廣數丈,載以大舟,挽以千夫,鑿河斷橋,毀堰坼閘,數月乃至”。
蓋所着重者及峰巒崖壑之締構;珍禽奇石,環花異木之積累;以人工造天然山水之奇巧,然後以樓閣點綴其間。
作風又不同于瓊林苑金明池等矣。
疊山之風,至南宋乃盛行于江南私園,迄元明清不稍衰。
真仁以後,殖貨緻富者愈衆,巨量交易出入京師,官方管理之設備及民間商業之建築,皆因之侈大。
公卿商賈擁有資産者之園圃第宅,皆争尚靡麗,京師每歲所需木材之夥,使宮民由各路市木不已,且有以此居積取利者,營造之盛實普遍民間。
市街店樓之各種建築,因汴京之富,乃登峰造極。
商業區如“潘樓街……南通一巷,謂之界身,并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
娛樂場如所謂“瓦子”,“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餘座,……中瓦蓮花棚牡丹棚;裡瓦夜叉棚,象棚;最大者可容數千人”。
酒店則“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彩樓歡門。
……入門一直主廊,約百餘步,南北天井,兩廊皆小閣子,向晚燈燭熒煌,上下相映。
……白矶樓後改豐樂樓,宣和間更修三層相高,五樓相向,各有飛橋欄檻,明暗相通”。
其他店面如“馬行街南北十幾裡,夾道藥肆,蓋多國醫,鹹巨富。
……上元夜燒燈,尤壯觀”。
住宅則仁宗景祐中已是“士民之族,罔遵矩度,争尚紛華。
……室屋宏麗,交窮土木之工”。
“宗戚貴臣之家,第宅園圃,服飾器用,往往窮天下之珍怪……以豪華相尚,以儉陋相訾。
” 市政上特種設備,如“望火樓……于高處磚砌,……樓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數間,屯駐軍兵百餘人,及儲藏救火用具。
每坊巷三百步設有軍巡鋪屋一所,容鋪兵五人”。
新城戰棚皆“旦暮修整”。
“城裡牙道各植榆柳,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庫,貯守禦之器,有廣固兵士二十指揮,每日修造泥飾。
” 工藝所在,則有绫錦院、築院、栽造院、官窯等之産生。
工商影響所及,雖遠至蜀中錦官城,如神宗元豐六年,亦“作錦院于府治之東。
……創樓于前,以為積藏待發之所。
……織室吏舍出納之府,為屋百一十七間,而後足居”。
有宋一代,宮庭多崇奉道教,故宮觀景盛,對佛寺唯禀續唐風,仍其既成勢力,不時修建。
汴京梵刹多唐之舊,及宋增修改名者。
太祖開寶三年,改唐封禅寺為開寶寺,“重起缭廊朵殿凡二百八十區。
太宗端拱中建塔,極其偉麗”。
塔八角十三層,乃木工喻皓所作,後真宗賜名靈感,至仁宗慶曆四年塔毀,乃于其東上方院建鐵色琉璃磚塔,亦為八角十三層,俗稱鐵塔,至今猶存,為開封古迹之一。
又加開寶二年诏重建唐龍興寺,太宗賜額太平興國寺。
天清寺則周世宗創建于陳州門裡繁台之上,塔曰興慈塔,俗名繁塔,太宗重建。
明初重建,削塔之頂,僅留三級,今日俗稱婆塔者是。
寶相寺亦五代創建,内有彌勒大像,五百羅漢塑像,元末始為兵毀。
規模最宏者為相國寺,寺建于北齊天保中,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七一一年)改為相國寺;玄宗天寶四年(公元七四五年)建資聖閣;宋至道二年(公元九九六年)敕建三門,制樓其上,賜額大相國寺。
曹翰曾奪廬山東林寺五百羅漢北歸,诏置寺中。
當時寺“乃瓦市也,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庑可容萬餘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
四方趨京師以貨物求售轉售它物者,必由于此”。
實為東京最大之商場。
寺内“有兩琉璃塔,……東西塔院。
大殿兩廊皆國相名公筆迹,左壁畫熾盛光佛降九矅鬼百戲。
右壁佛降鬼子母,建立殿庭,供獻樂部馬隊之類。
大殿朵廊皆壁隐樓殿人物,莫非精妙”。
京外名刹當首推正定府龍興寺。
寺隋開皇創建,初為龍藏寺,宋開寶四年,于原有講殿之後建大悲閣,内鑄銅觀音像,高與閣等。
宋太祖曾幸之,像至今屹立,閣已殘破不堪修葺,其周圍廊庑塑壁,雖僅餘鱗爪,尚有可觀者。
寺中宋構如摩尼殿、慈氏閣、轉輪藏等,亦幸存至今。
北宋道觀,始于太祖,改周之太清觀為建隆觀,亦诏以揚州行宮為建隆觀。
太宗建上清太平宮,規模始大。
真宗尤溺于符谶之說,營建最多,尤侈麗無比。
大中祥符元年,即建隆觀增建為玉清照應宮,凡役工日三四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