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宋·遼·金之都市宮殿(1)
關燈
小
中
大
初議營宮料工須十五年,修宮使丁謂令以夜續晝,每畫一壁給二燭,故七年而成。
……制度宏麗,屋宇稍不中程式,雖金碧已具,劉承珪必令毀而更造。
”又诏天下遍置天慶觀,迄于徽宗,惑于道士林靈素等,作上請寶箓宮。
亦诏“天下洞天福地,修建宮觀,塑造聖像”。
宣和元年,竟诏天下更寺院為宮觀,次年始複寺院額。
洛陽宋為西京,山陵在焉。
“開寶初,遣王仁珪等修洛陽宮室,太祖至洛,睹其壯麗,王等并進秩。
……太祖生于洛陽,樂其土風,常有遷都之意”,臣下谏而未果。
宮城周九裡有奇,城南三門,中曰五鳳樓,偉麗之建築也。
東西北各有一門。
曰蒼龍,曰金虎,曰拱宸。
正殿曰太極殿,前有左右龍尾道及日樓月樓。
“宮室合九千九百九十餘區”,規模可稱宏壯。
皇城周十八裡有奇,各門與宮城東西諸門相直,内則諸司處之。
京城周五十二裡餘,尤大于汴京。
神宗曾诏修西京大内。
徽宗政和元年至六年間之重修,預為谒陵西幸之備,規模尤大。
“以真漆為飾,工役甚大,為費不資。
”至于洛陽園林之盛,幾與汴京相伯仲。
重臣緻仕,往往徑第西洛。
自富鄭公至呂文穆等十九園。
其館榭池台配造之巧,亦可見當時洛陽經營之勞與财力之盛也。
徽宗崇甯二年(公元一一○三年),李誡作《營造法式》,其中所定建築規制,較與宋遼早期手法,已迥然不同。
蓋宋初禀承唐末五代作風,結構猶碩健質樸。
太宗太平興國(公元九七六年)以後,至徽宗即位之初(公元一一○一年),百餘年間,營建旺盛,木造規制已迅速變更;崇甯所定,多去前之碩大,易以纖靡,其趨勢乃刻意修飾而不重魁偉矣。
徽宗末季,政和迄宣和間,銳意制作,所本風格,尤尚绮麗,正為實施《營造法式》之時期,現存山西榆次大中祥符元年(公元一○○八年)之永壽寺雨華宮,與太原天聖間(公元一〇二三至一〇三一年)之晉祠等,結構秀整猶帶雄勁,骨幹雖已無唐制之碩建龐大,細部猶未有崇甯法式之煩瑣纖弱,可稱其為北宋中堅之典型風格也。
遼之都市及宮殿 契丹之初為東北部落,遊牧射生,以給日用,故“草居野處靡有定所”。
至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并東西奚,統一本族八部,國勢始張。
其漢化創業之始,用幽州人韓延徽等,“營都邑,建言殿,法度井井”,中原所為者悉備。
迨援立石晉,太宗耶律德光得晉所獻燕雲十六州,改元會同(公元九三八年),建号稱遼,诏以皇都臨潢府(今熱河林西縣(3))為上京,升幽州為南京,定遼陽為東京。
遼勢力從此侵入雲朔幽薊(今山西、河北北部)。
危患北宋,百數十年。
聖宗統和二十五年(公元一〇〇七年)即宋真宗大中祥符之初,以大定府為中京(今熱河朝陽、平泉,赤峰等縣地(4)),又三十餘年至興宗重熙十三年(公元一〇四四年),更以大同府為西京,于是五京備焉。
遼東為漢舊郡,渤海人居之,奚與渤海皆深受唐風之熏染,契丹部落之崛起與五代為同時,耶律氏實宗唐末邊疆之文化,同化于漢族,進而承襲中原北首州縣文物制度之雄者也。
契丹本富于鹽鐵之利,其初有“回國使”往來販易,鬻其牛羊、毳、罽、馳馬、皮革、金珠、藥材等以市他國貨物,其後遼更與北宋、西夏、高麗、女真諸國沿邊所在,共置榷場市易,商業甚形發達,都市因此繁盛。
其都市街隅,“有樓對峙,下連市肆”。
其中“邑屋市肆有绫錦之作,宦者,伎術,教坊,角抵,儒僧尼道皆中國人,并汾幽薊為多”。
遼世重佛教,營僧寺,刊經藏,不遺餘力,嘗“擇良工于燕薊”。
凡宮殿佛寺主要建築,實均與北宋相同。
益兩者均上承唐制,繼五代之餘,下啟金元之中國傳統木構也。
太祖于神冊三年(公元九一八年)治城臨潢,名曰皇都;二十一年後,至太宗,改稱上京。
太祖建元神冊之前,所居之地曾稱西樓。
“阿保機以其所為上京,起樓其間,号西樓,又于其東……起東樓,北……起北樓,南木葉山起南樓,往來射獵四樓之間。
”蓋阿保機自立之始,創建明王樓。
初未築成,其都亦未有名稱。
如“以所獲僧……五十人歸西樓,建天雄寺以居之”。
“其黨神速姑複劫西樓,焚明王樓”,“壬戌上發自西樓”等。
“契丹好鬼貴日,朔旦東向而拜日,其大會聚視國事,皆以東向為尊,四樓門屋皆東向。
”豈西樓時期,契丹營建乃保有漢、魏、盛唐建樓之古風,而又保留其部族東向為尊之特征欤? 遼建“殿”之事,始于太祖八年冬,建開皇殿于明王樓基,早于城皇都約四年,其方向如何,今無考。
“天顯元年,平渤海歸,乃展郛郭,建宮室,名之以天贊。
起三大殿曰:開皇,安德,五銮。
中有曆代帝王禦容……”制度似略改。
迨晉遣使上尊号,太宗“诏番部,并依漢制禦開皇殿,辟承天門受禮,改皇都為上京”。
以後開皇五銮及宣政殿皆數見于太宗紀。
上京“城高二丈,……幅員二十七裡。
……其北謂之皇城,……中有大内。
……大内南門曰承天;有樓閣,……東華西華。
……通内出入之所”。
城正南街兩側為各司衙寺觀國子監,孔子廟及二倉。
天雄寺與八作司相對,均在大内南。
“南城謂之漢城;南當橫街,各有樓對峙,下列井肆。
”市容整備,其形制已無所異于漢族。
然至聖宗開泰五年,距此時已八十年,宋人記雲“承天門内有昭德宣政二殿,與氈廬皆東向”。
然則遼上京制度,殆始終留有其部族特殊尊東向之風俗。
遼陽之大部建設為遼以前渤海大氏所遺,而大氏又本唐之舊郡,“拟建宮阙”。
遼初以為東丹王國,葺其城,後升為南京,又改東京。
“幅員三十裡,共八門,……宮城在城東北隅……南為三門,壯以樓觀。
四隅有角樓,相去各二裡。
宮壤北有讓國皇帝禦容殿,大内建二殿。
……外城謂之漢城,分南北市,中為看樓,……街西有金德寺,大悲寺。
驸馬寺鐵幡竿在焉。
” 遼南京古冀州地,唐屬幽州範陽郡。
唐末劉仁恭嘗據以僭帝号。
石晉時地入于遼。
太宗立為南京,又曰燕京,是為北京奠都之始。
城有八門,其四至廣闊,雖屢經史家考證,仍久惑後人。
地理志稱“方三十六裡”,其他或稱二十五裡及二十七裡者。
或言三十六裡“乃并大内計度”者,其說不一。
但燕城令人注意者,乃其基址與今日北京城阙之關系。
其址蓋在今北京宣武門迤西,越右安廣甯門郊外之地。
金之中都承其舊土城而展拓之,非元明清建都之北京城也。
今其址之北面有舊土城及會城門村等可考。
其東南隅有古之憫忠寺(今之法源寺)可考,而今郊外之“鵝房營,有土城角,作曲尺式,幸存未鏟;有豁口俗呼鳳凰嘴,當因遼城丹鳳門得名”,乃燕城之西南隅也。
今日北京南城著名之海王村琉璃廠等皆在燕城東壁之外。
遼太宗升幽州為南京,初無遷都之舉,故不經意于營建,即以幽州子城為大内,位于大城之西南隅;宮殿門樓一仍其舊,幽州經安史之徒,暨劉仁恭父子割據僭号,已有所設施,如拱宸門元和殿等,太宗入時均已有之。
太宗但于西城巅诏建一“涼殿”,特書于本紀,豈仍循其“西樓”遺意者耶? 南京初雖仍幽州之舊,未事張皇改建,但至“景宗保甯五年,春正月,禦五鳳樓觀燈”,及“聖宗開泰駐跸,宴于内果園”之時,當已有若幹增置,“六街燈火如晝,士庶嬉遊,上亦微行觀之”,其時市坊繁盛之概,約略可見。
及興宗重熙五年(公元一〇三六年)始诏修南京宮阙府署,遼宮廷土木之功雖不侈,固亦慎重其事,佛寺浮圖則多雄偉。
迨金世宗二十八年(公元一一八八年)距此時已百五十餘年,而金主尚謂其宰臣曰:“宮殿制度苟務華飾,必不堅固。
今仁政殿,遼時所建,全無華飾,但其他處歲歲修完,唯此殿如舊。
以此見虛華無實者不能經久也。
”遼代建築類北宋初期形制,以雄樸為主,結構完固,不尚華飾,證之文獻實物,均可征信。
今日山西大同應縣所幸存之重熙清甯等遼建,實為海内遺物之尤足珍貴者也。
金之都市宮殿佛寺 金之先,出靺鞨,古之肅慎也。
唐初,其黑水一部曾附高麗,其後渤海強盛,契丹又取渤海地,乃附屬于契丹。
其在南者号熟女真,在北者不在契丹族,号生女真。
金太祖之先,已統一部落,修弓矢,備器械,日臻強盛,不受遼籍。
至太祖敗遼兵,招渤海,乃建号稱大金。
收國元年(公元一一一五年),更節節進攻。
數年之間,盡得遼舊地,進逼宋境。
金建會甯府為上京,“初無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國相寨,太子寨”,當尚為部落帳幕時期。
及“升皇帝寨為會甯府,城邑宮室,無異于中原州縣廨宇。
制度極草創,居民往來,車馬雜遝,……略無禁制。
……春擊土牛,父老士庶皆聚觀于殿側”。
至熙宗皇統六年(公元一一四六年),始設五路工匠,撤而新之,規模雖仿汴京,然僅得十之二三而已”。
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宋使賀金太宗登位時,所見之上京,則“去北庭十裡,一望平原曠野間,有居民千餘家,近阙北有阜園,繞三數頃,高丈餘,雲皇城也。
山棚之左曰桃園洞,右曰紫微洞,中作大牌曰翠微宮,高五七丈,建殿七棟甚壯,榜額曰乾元殿,階高四尺,土壇方闊數丈,名龍墀”,類一道觀所改,亦非中原州縣制度。
其初即此乾元殿亦不常用。
“女真之初無城郭,國主屋舍車馬……與其下無異,……所獨享者唯一殿名曰乾元。
所居四處栽柳以作禁宮而已。
殿宇繞壁盡置火炕,平居無事則鎖之,或時開鑰,則與臣下坐于炕,後妃躬侍飲食。
” 金初部落色彩濃厚,漢化成分甚微,破遼之時劫奪俘虜;徙遼豪族子女部曲人民,又括其金帛牧馬,分賜将帥諸軍。
燕京經此洗劫,僅餘空城。
既破壞遼之建設,更進而滋擾宋土,初索歲币銀絹,以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歸宋。
既盟複悔。
乃破太原真定,兵臨汴京城下,擄徽欽二帝北去。
所經城邑蕩毀,老幼流離鮮能恢複。
至征江淮諸州,焚毀屠城,所為愈酷。
終金太宗之世,上京會甯草創,宮室簡陋,未曾着意土木之事,首都若此,他可想見。
金以武力與中原文物接觸,十餘年後亦步遼之後塵,得漢人輔翼,反受影響,乃逐漸模仿中原。
至熙宗繼位,稍崇儀制,親祭孔子廟,诏封衍聖公等。
即位之初(公元一一三五年),建天開殿于爻刺,此後時幸,若行宮焉。
上京則于天眷元年
……制度宏麗,屋宇稍不中程式,雖金碧已具,劉承珪必令毀而更造。
”又诏天下遍置天慶觀,迄于徽宗,惑于道士林靈素等,作上請寶箓宮。
亦诏“天下洞天福地,修建宮觀,塑造聖像”。
宣和元年,竟诏天下更寺院為宮觀,次年始複寺院額。
洛陽宋為西京,山陵在焉。
“開寶初,遣王仁珪等修洛陽宮室,太祖至洛,睹其壯麗,王等并進秩。
……太祖生于洛陽,樂其土風,常有遷都之意”,臣下谏而未果。
宮城周九裡有奇,城南三門,中曰五鳳樓,偉麗之建築也。
東西北各有一門。
曰蒼龍,曰金虎,曰拱宸。
正殿曰太極殿,前有左右龍尾道及日樓月樓。
“宮室合九千九百九十餘區”,規模可稱宏壯。
皇城周十八裡有奇,各門與宮城東西諸門相直,内則諸司處之。
京城周五十二裡餘,尤大于汴京。
神宗曾诏修西京大内。
徽宗政和元年至六年間之重修,預為谒陵西幸之備,規模尤大。
“以真漆為飾,工役甚大,為費不資。
”至于洛陽園林之盛,幾與汴京相伯仲。
重臣緻仕,往往徑第西洛。
自富鄭公至呂文穆等十九園。
其館榭池台配造之巧,亦可見當時洛陽經營之勞與财力之盛也。
徽宗崇甯二年(公元一一○三年),李誡作《營造法式》,其中所定建築規制,較與宋遼早期手法,已迥然不同。
蓋宋初禀承唐末五代作風,結構猶碩健質樸。
太宗太平興國(公元九七六年)以後,至徽宗即位之初(公元一一○一年),百餘年間,營建旺盛,木造規制已迅速變更;崇甯所定,多去前之碩大,易以纖靡,其趨勢乃刻意修飾而不重魁偉矣。
徽宗末季,政和迄宣和間,銳意制作,所本風格,尤尚绮麗,正為實施《營造法式》之時期,現存山西榆次大中祥符元年(公元一○○八年)之永壽寺雨華宮,與太原天聖間(公元一〇二三至一〇三一年)之晉祠等,結構秀整猶帶雄勁,骨幹雖已無唐制之碩建龐大,細部猶未有崇甯法式之煩瑣纖弱,可稱其為北宋中堅之典型風格也。
遼之都市及宮殿 契丹之初為東北部落,遊牧射生,以給日用,故“草居野處靡有定所”。
至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并東西奚,統一本族八部,國勢始張。
其漢化創業之始,用幽州人韓延徽等,“營都邑,建言殿,法度井井”,中原所為者悉備。
迨援立石晉,太宗耶律德光得晉所獻燕雲十六州,改元會同(公元九三八年),建号稱遼,诏以皇都臨潢府(今熱河林西縣(3))為上京,升幽州為南京,定遼陽為東京。
遼勢力從此侵入雲朔幽薊(今山西、河北北部)。
危患北宋,百數十年。
聖宗統和二十五年(公元一〇〇七年)即宋真宗大中祥符之初,以大定府為中京(今熱河朝陽、平泉,赤峰等縣地(4)),又三十餘年至興宗重熙十三年(公元一〇四四年),更以大同府為西京,于是五京備焉。
遼東為漢舊郡,渤海人居之,奚與渤海皆深受唐風之熏染,契丹部落之崛起與五代為同時,耶律氏實宗唐末邊疆之文化,同化于漢族,進而承襲中原北首州縣文物制度之雄者也。
契丹本富于鹽鐵之利,其初有“回國使”往來販易,鬻其牛羊、毳、罽、馳馬、皮革、金珠、藥材等以市他國貨物,其後遼更與北宋、西夏、高麗、女真諸國沿邊所在,共置榷場市易,商業甚形發達,都市因此繁盛。
其都市街隅,“有樓對峙,下連市肆”。
其中“邑屋市肆有绫錦之作,宦者,伎術,教坊,角抵,儒僧尼道皆中國人,并汾幽薊為多”。
遼世重佛教,營僧寺,刊經藏,不遺餘力,嘗“擇良工于燕薊”。
凡宮殿佛寺主要建築,實均與北宋相同。
益兩者均上承唐制,繼五代之餘,下啟金元之中國傳統木構也。
太祖于神冊三年(公元九一八年)治城臨潢,名曰皇都;二十一年後,至太宗,改稱上京。
太祖建元神冊之前,所居之地曾稱西樓。
“阿保機以其所為上京,起樓其間,号西樓,又于其東……起東樓,北……起北樓,南木葉山起南樓,往來射獵四樓之間。
”蓋阿保機自立之始,創建明王樓。
初未築成,其都亦未有名稱。
如“以所獲僧……五十人歸西樓,建天雄寺以居之”。
“其黨神速姑複劫西樓,焚明王樓”,“壬戌上發自西樓”等。
“契丹好鬼貴日,朔旦東向而拜日,其大會聚視國事,皆以東向為尊,四樓門屋皆東向。
”豈西樓時期,契丹營建乃保有漢、魏、盛唐建樓之古風,而又保留其部族東向為尊之特征欤? 遼建“殿”之事,始于太祖八年冬,建開皇殿于明王樓基,早于城皇都約四年,其方向如何,今無考。
“天顯元年,平渤海歸,乃展郛郭,建宮室,名之以天贊。
起三大殿曰:開皇,安德,五銮。
中有曆代帝王禦容……”制度似略改。
迨晉遣使上尊号,太宗“诏番部,并依漢制禦開皇殿,辟承天門受禮,改皇都為上京”。
以後開皇五銮及宣政殿皆數見于太宗紀。
上京“城高二丈,……幅員二十七裡。
……其北謂之皇城,……中有大内。
……大内南門曰承天;有樓閣,……東華西華。
……通内出入之所”。
城正南街兩側為各司衙寺觀國子監,孔子廟及二倉。
天雄寺與八作司相對,均在大内南。
“南城謂之漢城;南當橫街,各有樓對峙,下列井肆。
”市容整備,其形制已無所異于漢族。
然至聖宗開泰五年,距此時已八十年,宋人記雲“承天門内有昭德宣政二殿,與氈廬皆東向”。
然則遼上京制度,殆始終留有其部族特殊尊東向之風俗。
遼陽之大部建設為遼以前渤海大氏所遺,而大氏又本唐之舊郡,“拟建宮阙”。
遼初以為東丹王國,葺其城,後升為南京,又改東京。
“幅員三十裡,共八門,……宮城在城東北隅……南為三門,壯以樓觀。
四隅有角樓,相去各二裡。
宮壤北有讓國皇帝禦容殿,大内建二殿。
……外城謂之漢城,分南北市,中為看樓,……街西有金德寺,大悲寺。
驸馬寺鐵幡竿在焉。
” 遼南京古冀州地,唐屬幽州範陽郡。
唐末劉仁恭嘗據以僭帝号。
石晉時地入于遼。
太宗立為南京,又曰燕京,是為北京奠都之始。
城有八門,其四至廣闊,雖屢經史家考證,仍久惑後人。
地理志稱“方三十六裡”,其他或稱二十五裡及二十七裡者。
或言三十六裡“乃并大内計度”者,其說不一。
但燕城令人注意者,乃其基址與今日北京城阙之關系。
其址蓋在今北京宣武門迤西,越右安廣甯門郊外之地。
金之中都承其舊土城而展拓之,非元明清建都之北京城也。
今其址之北面有舊土城及會城門村等可考。
其東南隅有古之憫忠寺(今之法源寺)可考,而今郊外之“鵝房營,有土城角,作曲尺式,幸存未鏟;有豁口俗呼鳳凰嘴,當因遼城丹鳳門得名”,乃燕城之西南隅也。
今日北京南城著名之海王村琉璃廠等皆在燕城東壁之外。
遼太宗升幽州為南京,初無遷都之舉,故不經意于營建,即以幽州子城為大内,位于大城之西南隅;宮殿門樓一仍其舊,幽州經安史之徒,暨劉仁恭父子割據僭号,已有所設施,如拱宸門元和殿等,太宗入時均已有之。
太宗但于西城巅诏建一“涼殿”,特書于本紀,豈仍循其“西樓”遺意者耶? 南京初雖仍幽州之舊,未事張皇改建,但至“景宗保甯五年,春正月,禦五鳳樓觀燈”,及“聖宗開泰駐跸,宴于内果園”之時,當已有若幹增置,“六街燈火如晝,士庶嬉遊,上亦微行觀之”,其時市坊繁盛之概,約略可見。
及興宗重熙五年(公元一〇三六年)始诏修南京宮阙府署,遼宮廷土木之功雖不侈,固亦慎重其事,佛寺浮圖則多雄偉。
迨金世宗二十八年(公元一一八八年)距此時已百五十餘年,而金主尚謂其宰臣曰:“宮殿制度苟務華飾,必不堅固。
今仁政殿,遼時所建,全無華飾,但其他處歲歲修完,唯此殿如舊。
以此見虛華無實者不能經久也。
”遼代建築類北宋初期形制,以雄樸為主,結構完固,不尚華飾,證之文獻實物,均可征信。
今日山西大同應縣所幸存之重熙清甯等遼建,實為海内遺物之尤足珍貴者也。
金之都市宮殿佛寺 金之先,出靺鞨,古之肅慎也。
唐初,其黑水一部曾附高麗,其後渤海強盛,契丹又取渤海地,乃附屬于契丹。
其在南者号熟女真,在北者不在契丹族,号生女真。
金太祖之先,已統一部落,修弓矢,備器械,日臻強盛,不受遼籍。
至太祖敗遼兵,招渤海,乃建号稱大金。
收國元年(公元一一一五年),更節節進攻。
數年之間,盡得遼舊地,進逼宋境。
金建會甯府為上京,“初無城郭,星散而居,呼曰皇帝寨,國相寨,太子寨”,當尚為部落帳幕時期。
及“升皇帝寨為會甯府,城邑宮室,無異于中原州縣廨宇。
制度極草創,居民往來,車馬雜遝,……略無禁制。
……春擊土牛,父老士庶皆聚觀于殿側”。
至熙宗皇統六年(公元一一四六年),始設五路工匠,撤而新之,規模雖仿汴京,然僅得十之二三而已”。
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宋使賀金太宗登位時,所見之上京,則“去北庭十裡,一望平原曠野間,有居民千餘家,近阙北有阜園,繞三數頃,高丈餘,雲皇城也。
山棚之左曰桃園洞,右曰紫微洞,中作大牌曰翠微宮,高五七丈,建殿七棟甚壯,榜額曰乾元殿,階高四尺,土壇方闊數丈,名龍墀”,類一道觀所改,亦非中原州縣制度。
其初即此乾元殿亦不常用。
“女真之初無城郭,國主屋舍車馬……與其下無異,……所獨享者唯一殿名曰乾元。
所居四處栽柳以作禁宮而已。
殿宇繞壁盡置火炕,平居無事則鎖之,或時開鑰,則與臣下坐于炕,後妃躬侍飲食。
” 金初部落色彩濃厚,漢化成分甚微,破遼之時劫奪俘虜;徙遼豪族子女部曲人民,又括其金帛牧馬,分賜将帥諸軍。
燕京經此洗劫,僅餘空城。
既破壞遼之建設,更進而滋擾宋土,初索歲币銀絹,以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歸宋。
既盟複悔。
乃破太原真定,兵臨汴京城下,擄徽欽二帝北去。
所經城邑蕩毀,老幼流離鮮能恢複。
至征江淮諸州,焚毀屠城,所為愈酷。
終金太宗之世,上京會甯草創,宮室簡陋,未曾着意土木之事,首都若此,他可想見。
金以武力與中原文物接觸,十餘年後亦步遼之後塵,得漢人輔翼,反受影響,乃逐漸模仿中原。
至熙宗繼位,稍崇儀制,親祭孔子廟,诏封衍聖公等。
即位之初(公元一一三五年),建天開殿于爻刺,此後時幸,若行宮焉。
上京則于天眷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