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宋·遼·金之都市宮殿(1)
關燈
小
中
大
北長峙”。
凡十三門,東壁有七門,西壁臨湖有四門。
其中湧金門為“北宋政和六年重建,頗極壯麗”。
南北則僅各有一門:南即嘉會門,稍偏西與皇城麗正門引直;北曰“餘杭”,亦曰“北關”。
外另有水門五。
全城“東沿河(錢塘江)西至山崗(鳳凰山),自平陸至山崗,随其上下,以為宮殿”。
形勢乃不規則之山城。
“紹興十八年,名皇城南門曰‘麗正’,北門曰‘和甯’,東苑曰‘東華’……皇城周回九裡”,南面麗正“其門有三,皆金釘朱戶,畫棟雕甍,覆以銅瓦,镌镂龍鳳飛骧之狀,巍峨壯麗,光耀溢目。
左右列百官侍立閣子,登聞鼓院,檢院相對,悉皆紅杈子,排列森然,門禁嚴甚”。
外城之嘉會門,營建亦精,其“城樓絢彩,為諸門冠”。
蓋南門為禦道,“至麗正門計九裡三百二十步,皆潮沙填築,其平如席,以便五辂往來”,過南郊,從此幸郊台也。
自大内北出和甯新路,井市最盛,“南北寶玉珍異、花果時新、海鮮奇品,悉集于此”,一若汴京時之東華門外,和甯門之重要亦乃臨安河道及市區地位所使然。
門“在仁孝登平坊巷之中。
亦列三門,金碧輝映,與麗正同,門外列百僚侍班閣子……”其内因與宮中後殿密迩,故帝後臣僚率多出入于此。
“皇後出宮,至祥曦殿,上升龍檐,出和甯門”。
“皇帝禦垂拱殿,提舉等官奉迎諸書至和甯門,步導至垂拱殿,各取合進呈……”等。
皇城内之宮殿,随事給名,後代改額,不易悉考。
前殿建于紹興四年,行在所錄謂之正衙,即文德殿,凡上壽朝賀宗祠策士皆禦此殿,故或稱紫宸、大慶、明堂、集英。
紹興十二年,增建垂拱“以内諸司地為之”。
“殿後有擁舍,孝宗改為别殿,是為延和便殿”。
東部麗正門内為東宮。
建炎初,“孝宗初育宮中,隻造書院于宮門,曰内資善堂……迨為太子……止建廳堂并諸官屬從屋……光宗升儲,建太子宮門。
淳熙二年(公元一一七五年)創射圃為遊藝之所。
度宗時(幾十年後)更為增廣”。
孝宗于乾道初“辟射殿于禁垣之東,名曰‘選德’”,及至淳熙五年,“中設漆屏,書郡國守相名氏其上”,圖事揆策于此,以示着意軍機,周必大被旨撰《選德殿記》。
殿近東華門,近臣常于此召入。
“自北宮門循廊而左,轉南為祥曦殿,西接修廊為後殿”。
而“欽先孝思在崇政之東”。
此外,甯福寝殿及後妃等位于後苑偏宮之西部,稱為南内,“苑中亭殿名稱可見者僅有複古殿、損齋、觀堂、芙蓉閣、翠寒堂、清華閣、椤木堂、隐蚰、澄碧、倚柱、隐秀、碧琳堂之類……”。
甯福殿後改為壽康宮,光宗遜位後居之。
複古殿、損齋均高宗所常禦,為其觀摩書畫玩器之處,觀堂建于山頂,蓋“碧琳堂近之一山崔蒐,作觀堂為上焚香祝天之所”。
芙蓉閣則在山背,“翠寒堂以日本國松木為之,不施丹雘,白如象齒,環以古松”。
澄碧殿位置近宮池,“淳熙二年孝宗曲宴宰執……至一小亭中,前有大池,潴水平岸,其下為石渠貫亭,以函啟閘,奔流入渠,其聲如雷,上曰:‘朕于飲食、衣服、宮室務從簡儉,至所喜者唯此水爾……’”内苑大略如此實皆高宗所建飾,孝宗以後少有增置。
慈甯殿亦曰慈甯宮,為高宗因太後有歸期而建,“上謂輔臣曰:行宮地步窄隘,今營建太後宮,抵是依山因地勢修築……”其址當在皇城前部西面山地一帶。
後易名慈福、慈壽,仍為各朝太後所居之殿也,甯宗開禧二年焚。
南宋内苑禦園之經營,借江南湖山之美。
繼艮嶽風格之後,着意林石幽韻,多獨創之雅緻,加以臨安花卉妍麗,松竹自然。
若梅花、白蓮、芙蓉、芍藥、翠竹、古松,皆禦苑之主體點綴,建築成分反成襯托。
所謂堂與亭者最多,皆為賞玩花木,就近營建,如為古梅題匾曰“冷香”,石曰“芙蓉”,又為蟠松作清華宮,荼蘼作清研亭,皆此之類也。
高宗究心藝事,内禅後尤多閑情逸緻,所營德壽宮苑内萬歲橋,“橋長六丈,并用吳磷進到玉石甃成,瑩澈可愛。
橋中心作四面亭,用新羅白木建造,極為雅潔。
大池十餘畝,皆種千葉白蓮”。
德壽宮“在望仙橋東,高宗倦勤,即秦桧舊地築新宮……内禅後遂移仗居焉。
都人稱為‘北大内’。
鑿大池,續竹笕數裡,引湖水注之。
其上壘石為山,象飛來峰,有堂名‘冷泉’,樓名‘聚遠’。
又分四地為四時遊覽之所”。
其中布置精雅,花木泉流,多有匾額亭榭之名,尤為新穎。
至孝宗禅位亦居之,改名重華宮。
外禦園有玉津、聚景(東園)、富景(西園)、集芳、屏山諸園,玉津園為帝王較射之所,在嘉會門南四裡洋泮橋側,清時在杭州龍華寺後,猶得見。
淳熙八年、十年駕幸玉津園,韓彥直等扈從題名,俱正書摩崖。
聚景園之南門在清波門外,北門在湧金門外,西湖之東岸也。
亭宇皆孝宗禦匾,嘗請兩宮臨幸,後光宗、甯宗亦皆奉太後同幸。
乾淳《起居注》雲:“淳熙六年……幸此園,太上太後至會芳殿降辇,上及皇後至翠光降辇,并坐瑤津西軒入禦筵。
……遂至錦壁賞大花。
牡丹約千餘叢,又至清輝少歇,由翠光登禦舟入湖……泊花光亭,仍至會芳少歇還内。
”其布置略可窺見。
富景以芙蓉臨池秀發,高孝兩朝嘗登龍舟卧看,建築不詳。
集芳在葛嶺,前臨湖山,園歸太後,藻飾甚麗,諸匾皆高宗禦題。
屏山園在錢湖門外,正對南屏,又名翠芳。
理宗“開慶初,内司展建東至希夷堂,直抵雷峰山下……水環五花亭外”。
“内有八面亭”,其建築顯為纖細亭榭之屬。
其他如慶樂園,光宗曾以賜韓侂胄,後複歸禦有。
内多古桂,亦有“十樣亭榭,工巧無二。
射圃、走馬廊、流杯池、山洞,堂宇宏麗,野店村莊,裝點時景”,謝太後府園歇涼亭之布置,則尤着重濱湖亭館之建築。
“有眉壽堂、百花堂、一碧萬頃堂、湖山清觀,皆宏麗特甚。
……第宅百餘間,後為元帥夏若水所居。
……元夕放燈,上下輝映”。
高宗所賜楊存中之水月園,其中之水月堂“俯瞰平湖,前列萬柳”,亦為近水堂榭,西湖園苑之特征也。
南宋宮中殿宇無宏大之作,禁禦則皆亭榭窈窕,曲徑通幽,為優遊忘世,高雅情緒之所托。
其配屬實創園亭設計之另一意識。
北宋洛陽諸園本已漸有江南氣息,傾向雅素,避脫侈麗之作,着重自然之美。
宮苑中延福開其端,艮嶽繼其後,因無天然湖山之便,蔡京用朱沖父子,以人工興築,緻成花石之擾,反病奢狂。
高宗定都臨安,以園苑論,實得山川之助,繼艮嶽之态,造成庭園建築之佳例。
吳中則自政和以後,進奉花石,開始疊假山之風,為之者愈多。
其著者如光宗時之俞澂所作石山,秀拔有奇趣。
南宋建築每單位之結構本嗣北宋崇甯格式。
紹興初“平江郡守王承兵火之餘,興葺官署學校,不遺餘力,又重刊營造法式,即世所稱紹興本者,故其興作猶遵奉汴梁遺法”。
證之今日江南最大南宋殿宇,蘇州玄妙觀之三清殿亦可識其大略,“此殿自南宋淳熙六年重建後,迄今七百五十餘年,雖疊經修治,然迄無再建之紀錄”。
王究心藝事,尤重建築。
平江府治“北垣之齊雲樓,循城為屋,輪奂雄特,一時稱最。
吳人至謂兵火之後,唯王重建此樓,差勝舊制”。
此蓋與滕王閣、黃鶴樓、嶽陽樓等同一性質之城上台觀也。
其下為府治宅堂北之齋園,亭軒柱廊亦皆之經營。
紹興十五年,又繪大成殿兩庑,創講堂,辟齋舍。
十六年重作圓妙觀兩廊,“畫靈寶度人經變相。
召畫史工山林人物樓橹花木各專一技者,分任其事,極其工緻”。
與梁汝嘉先後直寶文閣,皆監修平江府治及臨安行宮最力者,北宋建築遺法之得以傳播江南,尤有功焉。
蓋當時民間建築嚴受限制,“凡庶民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為飾,仍不得四鋪飛檐。
庶人合屋許五架門,一間兩廈而已”。
微官府不時興修,建築藝術及法式最易廢弛。
董其役者,既以舊法為重,則技術雖有演變,系統究不中斷。
宋代陵寝依其分布,可别為三區。
“保定諸陵,皆開國後追建者;鞏縣為太祖、太宗以下諸帝後之陵,及乾德間徙建之宣祖安陵,在宋陵中規模最為宏巨,最後為南渡諸帝之陵,權厝于會稽寶山,稱為‘攢宮’,示異日恢複中原,歸葬鞏洛也。
” 北宋陵寝北域悉圍以竹籬,謂之“籬寨”。
籬寨有内外之别,外籬在前。
建有神禦殿、齋宮、東西序、神廚、庫室、公宇等,位在山陵下,故稱“下宮”。
“外籬之後為内籬,其範圍包括石象生、獻殿、陵台,謂之上宮。
”上宮為陵之主體,其平面布置系“于南端建有鵲台、次乳台、次象生、次神牆,每面各辟一門,門内更為正方形之陵台,其下即帝後埋骨所也”。
南宋攢宮制度,比之鞏縣諸陵則大小懸殊,不可同日而語;然除象生、陵台數者外,其上下二宮,猶能具體而微,遵奉舊制。
諸帝攢宮,凡所設施,乃參酌時宜,适合南渡後之物力,故廢象生神牆及方上陵台,而藏梓宮于上宮獻殿之後,為龜頭屋覆之。
明、清方城明樓之制,或即由此演變,而又另成形制,蓋亦迥然與古代陵墓布置不同。
此實研究我國陵墓沿革之可注意者。
永思陵者,高宗之陵也。
建于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一一八七年)冬,至翌年春季落成。
陵之規模及間架尺寸,與彩畫、瓦飾材料,見于周必大《思陵錄》者異常詳密。
“下宮之構成,系以前後殿與殿門回廊為主體,其外周以圍牆一重,外複以竹籬繞之。
”上宮部分,其外亦有籬門,内有紅灰牆,周回六十三丈五尺,疊砌“鵲台”兩堵。
内為殿門,面闊三間,其内為火窯子,更内為獻殿。
“殿面闊三間,為上宮之主體,其後附龜頭屋三間,設皇堂石藏子,置梓宮于内。
殿外繞以磚砌之階,施勾欄十七間,正面設踏道。
”《思陵錄》中關于結構尺寸甚詳,尤以大木方面,柱高與開間面闊之比例等,對于宋代結構式樣研究極有裨助,故洵足寶異也。
(1) 梁思成曾說《中國建築史》是“一部集體勞動的果實”,初稿第六章宋·遼·金部分為林徽因執筆。
(2) 商丘縣,1997年撤銷,大部分劃入睢陽區,部分劃入梁園區。
(3) 熱河為舊省名。
材西縣現歸内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管轄。
(4) 朝陽市現歸遼甯省管轄;平泉縣現歸河北省承德市管轄;赤峰市現歸内蒙古自治區管轄。
凡十三門,東壁有七門,西壁臨湖有四門。
其中湧金門為“北宋政和六年重建,頗極壯麗”。
南北則僅各有一門:南即嘉會門,稍偏西與皇城麗正門引直;北曰“餘杭”,亦曰“北關”。
外另有水門五。
全城“東沿河(錢塘江)西至山崗(鳳凰山),自平陸至山崗,随其上下,以為宮殿”。
形勢乃不規則之山城。
“紹興十八年,名皇城南門曰‘麗正’,北門曰‘和甯’,東苑曰‘東華’……皇城周回九裡”,南面麗正“其門有三,皆金釘朱戶,畫棟雕甍,覆以銅瓦,镌镂龍鳳飛骧之狀,巍峨壯麗,光耀溢目。
左右列百官侍立閣子,登聞鼓院,檢院相對,悉皆紅杈子,排列森然,門禁嚴甚”。
外城之嘉會門,營建亦精,其“城樓絢彩,為諸門冠”。
蓋南門為禦道,“至麗正門計九裡三百二十步,皆潮沙填築,其平如席,以便五辂往來”,過南郊,從此幸郊台也。
自大内北出和甯新路,井市最盛,“南北寶玉珍異、花果時新、海鮮奇品,悉集于此”,一若汴京時之東華門外,和甯門之重要亦乃臨安河道及市區地位所使然。
門“在仁孝登平坊巷之中。
亦列三門,金碧輝映,與麗正同,門外列百僚侍班閣子……”其内因與宮中後殿密迩,故帝後臣僚率多出入于此。
“皇後出宮,至祥曦殿,上升龍檐,出和甯門”。
“皇帝禦垂拱殿,提舉等官奉迎諸書至和甯門,步導至垂拱殿,各取合進呈……”等。
皇城内之宮殿,随事給名,後代改額,不易悉考。
前殿建于紹興四年,行在所錄謂之正衙,即文德殿,凡上壽朝賀宗祠策士皆禦此殿,故或稱紫宸、大慶、明堂、集英。
紹興十二年,增建垂拱“以内諸司地為之”。
“殿後有擁舍,孝宗改為别殿,是為延和便殿”。
東部麗正門内為東宮。
建炎初,“孝宗初育宮中,隻造書院于宮門,曰内資善堂……迨為太子……止建廳堂并諸官屬從屋……光宗升儲,建太子宮門。
淳熙二年(公元一一七五年)創射圃為遊藝之所。
度宗時(幾十年後)更為增廣”。
孝宗于乾道初“辟射殿于禁垣之東,名曰‘選德’”,及至淳熙五年,“中設漆屏,書郡國守相名氏其上”,圖事揆策于此,以示着意軍機,周必大被旨撰《選德殿記》。
殿近東華門,近臣常于此召入。
“自北宮門循廊而左,轉南為祥曦殿,西接修廊為後殿”。
而“欽先孝思在崇政之東”。
此外,甯福寝殿及後妃等位于後苑偏宮之西部,稱為南内,“苑中亭殿名稱可見者僅有複古殿、損齋、觀堂、芙蓉閣、翠寒堂、清華閣、椤木堂、隐蚰、澄碧、倚柱、隐秀、碧琳堂之類……”。
甯福殿後改為壽康宮,光宗遜位後居之。
複古殿、損齋均高宗所常禦,為其觀摩書畫玩器之處,觀堂建于山頂,蓋“碧琳堂近之一山崔蒐,作觀堂為上焚香祝天之所”。
芙蓉閣則在山背,“翠寒堂以日本國松木為之,不施丹雘,白如象齒,環以古松”。
澄碧殿位置近宮池,“淳熙二年孝宗曲宴宰執……至一小亭中,前有大池,潴水平岸,其下為石渠貫亭,以函啟閘,奔流入渠,其聲如雷,上曰:‘朕于飲食、衣服、宮室務從簡儉,至所喜者唯此水爾……’”内苑大略如此實皆高宗所建飾,孝宗以後少有增置。
慈甯殿亦曰慈甯宮,為高宗因太後有歸期而建,“上謂輔臣曰:行宮地步窄隘,今營建太後宮,抵是依山因地勢修築……”其址當在皇城前部西面山地一帶。
後易名慈福、慈壽,仍為各朝太後所居之殿也,甯宗開禧二年焚。
南宋内苑禦園之經營,借江南湖山之美。
繼艮嶽風格之後,着意林石幽韻,多獨創之雅緻,加以臨安花卉妍麗,松竹自然。
若梅花、白蓮、芙蓉、芍藥、翠竹、古松,皆禦苑之主體點綴,建築成分反成襯托。
所謂堂與亭者最多,皆為賞玩花木,就近營建,如為古梅題匾曰“冷香”,石曰“芙蓉”,又為蟠松作清華宮,荼蘼作清研亭,皆此之類也。
高宗究心藝事,内禅後尤多閑情逸緻,所營德壽宮苑内萬歲橋,“橋長六丈,并用吳磷進到玉石甃成,瑩澈可愛。
橋中心作四面亭,用新羅白木建造,極為雅潔。
大池十餘畝,皆種千葉白蓮”。
德壽宮“在望仙橋東,高宗倦勤,即秦桧舊地築新宮……内禅後遂移仗居焉。
都人稱為‘北大内’。
鑿大池,續竹笕數裡,引湖水注之。
其上壘石為山,象飛來峰,有堂名‘冷泉’,樓名‘聚遠’。
又分四地為四時遊覽之所”。
其中布置精雅,花木泉流,多有匾額亭榭之名,尤為新穎。
至孝宗禅位亦居之,改名重華宮。
外禦園有玉津、聚景(東園)、富景(西園)、集芳、屏山諸園,玉津園為帝王較射之所,在嘉會門南四裡洋泮橋側,清時在杭州龍華寺後,猶得見。
淳熙八年、十年駕幸玉津園,韓彥直等扈從題名,俱正書摩崖。
聚景園之南門在清波門外,北門在湧金門外,西湖之東岸也。
亭宇皆孝宗禦匾,嘗請兩宮臨幸,後光宗、甯宗亦皆奉太後同幸。
乾淳《起居注》雲:“淳熙六年……幸此園,太上太後至會芳殿降辇,上及皇後至翠光降辇,并坐瑤津西軒入禦筵。
……遂至錦壁賞大花。
牡丹約千餘叢,又至清輝少歇,由翠光登禦舟入湖……泊花光亭,仍至會芳少歇還内。
”其布置略可窺見。
富景以芙蓉臨池秀發,高孝兩朝嘗登龍舟卧看,建築不詳。
集芳在葛嶺,前臨湖山,園歸太後,藻飾甚麗,諸匾皆高宗禦題。
屏山園在錢湖門外,正對南屏,又名翠芳。
理宗“開慶初,内司展建東至希夷堂,直抵雷峰山下……水環五花亭外”。
“内有八面亭”,其建築顯為纖細亭榭之屬。
其他如慶樂園,光宗曾以賜韓侂胄,後複歸禦有。
内多古桂,亦有“十樣亭榭,工巧無二。
射圃、走馬廊、流杯池、山洞,堂宇宏麗,野店村莊,裝點時景”,謝太後府園歇涼亭之布置,則尤着重濱湖亭館之建築。
“有眉壽堂、百花堂、一碧萬頃堂、湖山清觀,皆宏麗特甚。
……第宅百餘間,後為元帥夏若水所居。
……元夕放燈,上下輝映”。
高宗所賜楊存中之水月園,其中之水月堂“俯瞰平湖,前列萬柳”,亦為近水堂榭,西湖園苑之特征也。
南宋宮中殿宇無宏大之作,禁禦則皆亭榭窈窕,曲徑通幽,為優遊忘世,高雅情緒之所托。
其配屬實創園亭設計之另一意識。
北宋洛陽諸園本已漸有江南氣息,傾向雅素,避脫侈麗之作,着重自然之美。
宮苑中延福開其端,艮嶽繼其後,因無天然湖山之便,蔡京用朱沖父子,以人工興築,緻成花石之擾,反病奢狂。
高宗定都臨安,以園苑論,實得山川之助,繼艮嶽之态,造成庭園建築之佳例。
吳中則自政和以後,進奉花石,開始疊假山之風,為之者愈多。
其著者如光宗時之俞澂所作石山,秀拔有奇趣。
南宋建築每單位之結構本嗣北宋崇甯格式。
紹興初“平江郡守王承兵火之餘,興葺官署學校,不遺餘力,又重刊營造法式,即世所稱紹興本者,故其興作猶遵奉汴梁遺法”。
證之今日江南最大南宋殿宇,蘇州玄妙觀之三清殿亦可識其大略,“此殿自南宋淳熙六年重建後,迄今七百五十餘年,雖疊經修治,然迄無再建之紀錄”。
王究心藝事,尤重建築。
平江府治“北垣之齊雲樓,循城為屋,輪奂雄特,一時稱最。
吳人至謂兵火之後,唯王重建此樓,差勝舊制”。
此蓋與滕王閣、黃鶴樓、嶽陽樓等同一性質之城上台觀也。
其下為府治宅堂北之齋園,亭軒柱廊亦皆之經營。
紹興十五年,又繪大成殿兩庑,創講堂,辟齋舍。
十六年重作圓妙觀兩廊,“畫靈寶度人經變相。
召畫史工山林人物樓橹花木各專一技者,分任其事,極其工緻”。
與梁汝嘉先後直寶文閣,皆監修平江府治及臨安行宮最力者,北宋建築遺法之得以傳播江南,尤有功焉。
蓋當時民間建築嚴受限制,“凡庶民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為飾,仍不得四鋪飛檐。
庶人合屋許五架門,一間兩廈而已”。
微官府不時興修,建築藝術及法式最易廢弛。
董其役者,既以舊法為重,則技術雖有演變,系統究不中斷。
宋代陵寝依其分布,可别為三區。
“保定諸陵,皆開國後追建者;鞏縣為太祖、太宗以下諸帝後之陵,及乾德間徙建之宣祖安陵,在宋陵中規模最為宏巨,最後為南渡諸帝之陵,權厝于會稽寶山,稱為‘攢宮’,示異日恢複中原,歸葬鞏洛也。
” 北宋陵寝北域悉圍以竹籬,謂之“籬寨”。
籬寨有内外之别,外籬在前。
建有神禦殿、齋宮、東西序、神廚、庫室、公宇等,位在山陵下,故稱“下宮”。
“外籬之後為内籬,其範圍包括石象生、獻殿、陵台,謂之上宮。
”上宮為陵之主體,其平面布置系“于南端建有鵲台、次乳台、次象生、次神牆,每面各辟一門,門内更為正方形之陵台,其下即帝後埋骨所也”。
南宋攢宮制度,比之鞏縣諸陵則大小懸殊,不可同日而語;然除象生、陵台數者外,其上下二宮,猶能具體而微,遵奉舊制。
諸帝攢宮,凡所設施,乃參酌時宜,适合南渡後之物力,故廢象生神牆及方上陵台,而藏梓宮于上宮獻殿之後,為龜頭屋覆之。
明、清方城明樓之制,或即由此演變,而又另成形制,蓋亦迥然與古代陵墓布置不同。
此實研究我國陵墓沿革之可注意者。
永思陵者,高宗之陵也。
建于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一一八七年)冬,至翌年春季落成。
陵之規模及間架尺寸,與彩畫、瓦飾材料,見于周必大《思陵錄》者異常詳密。
“下宮之構成,系以前後殿與殿門回廊為主體,其外周以圍牆一重,外複以竹籬繞之。
”上宮部分,其外亦有籬門,内有紅灰牆,周回六十三丈五尺,疊砌“鵲台”兩堵。
内為殿門,面闊三間,其内為火窯子,更内為獻殿。
“殿面闊三間,為上宮之主體,其後附龜頭屋三間,設皇堂石藏子,置梓宮于内。
殿外繞以磚砌之階,施勾欄十七間,正面設踏道。
”《思陵錄》中關于結構尺寸甚詳,尤以大木方面,柱高與開間面闊之比例等,對于宋代結構式樣研究極有裨助,故洵足寶異也。
(1) 梁思成曾說《中國建築史》是“一部集體勞動的果實”,初稿第六章宋·遼·金部分為林徽因執筆。
(2) 商丘縣,1997年撤銷,大部分劃入睢陽區,部分劃入梁園區。
(3) 熱河為舊省名。
材西縣現歸内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管轄。
(4) 朝陽市現歸遼甯省管轄;平泉縣現歸河北省承德市管轄;赤峰市現歸内蒙古自治區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