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建築之特征

關燈
然沒有特别可議論稱揚之處,不過在全個建築上看來,有如許壯偉巍峨的屋頂如果沒有特别舒展或多層的基座托襯,必顯出上重下輕之勢,所以既有那特種的屋頂,則必須有這相當的基座。

    架構建築本身輕于壘砌建築,中國又少有多層樓閣,基礎結構頗為簡陋。

    大建築的基座加有相當的石刻花紋,這種花紋的分配似乎是根據原始木質台基而成,積漸施之于石。

    與台基連帶的有石欄、石階、辇道的附屬部分,都是各有各的功用而同時又都是極美的點綴品。

     最後的一點關于中國建築特征的,自然是它的特種的平面布置。

    平面布置上最特殊處是絕對本着均衡相稱的原則,左右均分的對峙。

    這種分配倒并不是由于結構,主要原因是起于原始的宗教思想和形式,社會組織制度,人民習俗,後來又因喜歡守舊仿古,多承襲傳統的慣例。

    結果均衡相稱的原則變成中國特有的一個固執嗜好。

     例外于均衡布置建築也有許多。

    因莊嚴沉悶的布置,緻激起故意浪漫的變化;此類若園庭、别墅,宮苑樓閣者是平面上極其曲折變幻,與對稱的布置正相反其性質。

    中國建築有此兩種極端相反布置,這兩種莊嚴和浪漫平面之間,也頗有混合變化的實例,供給許多有趣的研究,可以打消西人浮躁的結論,謂中國建築布置上是完全的單調而且缺乏趣味。

    但是畫廊亭閣的曲折纖巧,也得有相當的限制。

    過于勉強取巧的人工雖可令尋常人驚歎觀止,卻是審美者所最鄙薄的。

     在這裡我們要提出中國建築上的幾個弱點。

    (一)中國的匠師對木料,尤其是梁,往往用得太費。

    他們顯然不明了橫梁載重的力量隻與梁高成正比例,而與梁寬的關系較小。

    所以梁的寬度,由近代的工程眼光看來,往往嫌其太過。

    同時匠師對于梁的尺寸,因沒有計算木力的方法,不得不盡量地放大,用極大的FactorofSafety(安全系數),以保安全。

    結果是材料的大靡費。

    (二)他們雖知道三角形是唯一不變動的幾何形,但對于這原則極少應用。

    所以中國的屋架,經過不十分長久的歲月,便有傾斜的危險。

    我們在北平街上,到處可以看見這種傾斜而用磚牆或木柱支撐的房子。

    不唯如此,這三角形原則之不應用,也是屋梁費料的一個大原因,因為若能應用此原則,梁就可用較小的木料。

    (三)地基太淺是中國建築的大病。

    普通則例規定是台明高之一半,下面再墊上幾點灰土。

    這種做法很不徹底,尤其是在北方,地基若不刨到結冰線(FrostLine)以下,建築物的堅實方面,因地的凍冰,一定要發生問題。

    好在這幾個缺點,在新建築師的手裡,并不成難題。

    我們隻怕不了解,了解之後,要去避免或糾正是很容易的。

     結構上的細部樞紐,在西洋諸系中,時常成為被憎惡部分。

    建築家不惜費盡心思來掩蔽它們。

    大者如屋頂用女兒牆來遮掩,如梁架内部結構,全部藏入頂篷之内;小者如釘,如合葉,莫不全是要掩藏的細部。

    獨有中國建築敢袒露所有結構部分,毫無畏縮遮掩的習慣,大者如梁,如椽,如梁頭,如屋脊;小者如釘,如合葉,如箍頭,莫不全數呈露外部,或略加雕飾,或布置成紋,使轉成一種點綴。

    幾乎全部結構各成美術上的貢獻。

    這個特征在曆史上,除西方哥特式建築外,唯有中國建築有此優點。

     現在我們方在開始研究,将來若能将中國建築的源流變化悉數考察無遺,那時優劣諸點,極明了地陳列出來,當更可以慎重讨論,作将來中國建築趨途的指導。

    省得一般建築家,不是完全遺棄這已往的制度,則是追随西人之後,盲目抄襲中國宮殿,作無意義的嘗試。

     關于中國建築之将來,更有特别可注意的一點:我們架構制的原則适巧和現代“洋灰鐵筋架”或“鋼架”建築同一道理,以立柱橫梁牽制成架為基本。

    現代歐洲建築為現代生活所驅,已斷然取革命态度,盡量利用近代科學材料,另具方法形式,而迎合近代生活之需求。

    若工廠、學校、醫院,及其他公共建築等為需要日光便利,已不能仿取古典派之壘砌制,緻多牆壁而少窗牖。

    中國架構制既與現代方法恰巧同一原則,将來隻需變更建築材料,主要結構部分則均可不有過激變動,而同時因材料之可能,更作新的發展,必有極滿意的新建築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