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建築之特征
關燈
小
中
大
尾”,最初必是總管“扶脊木”和脊桁等部分的一塊木質關鍵。
這木質關鍵突出脊上,略作鳥形,後來略加點綴竟然刻成鸱鳥之尾,也是很自然的變化。
其所以為鸱尾者還帶有一點象征意義,因有傳說鸱鳥能吐水,拿它放在瓦脊上可遏制火災。
走獸最初必為一種大木釘,通過垂脊之瓦,至“由戗”及“角梁”上,以防止斜脊上面瓦片的溜下,唐時已變成兩座“寶珠”在今之“戗獸”及“仙人”地位上。
後代鸱尾變成“龍吻”,寶珠變成“戗獸”及“仙人”,尚加增“戗獸”“仙人”之間一列“走獸”,也不過是雕飾上變化而已。
并且垂脊上戗獸較大,結束“由戗”一段,底下一列走獸裝飾在角梁上面,顯露基本結構上的節段,亦甚自然合理。
南方屋瓦上多加增極複雜的花樣,完全脫離結構上任務純粹的顯示技巧,甚屬無聊,不足稱揚。
外國人因為中國人屋頂之特殊形式,迥異于歐西各派,早多注意及之。
論說紛紛,妙想天開。
有說中國屋頂乃根據遊牧時代帳幕者,有說象形蔽天之松枝者,有曰中國飛檐為怪誕者,有謂中國建築類兒戲者,有的全由走獸龍頭方面,無謂的探讨意義,幾乎不值得在此費時反證。
總之這種曲線屋頂已經從結構上分析了,又從雕飾設施原則上審察了,而其美觀實用方面又顯著明晰,不容否認。
我們的結論實可以簡單地承認它藝術上的大成功。
中國建築的第二個顯著特征,并且與屋頂有密切關系的,便是“鬥拱”部分。
最初檐承于椽,椽承于檐桁,桁則架于梁牆。
此梁端即是由梁架延長,伸出柱的外邊。
但高大的建築物出檐既深,單指梁端支持,勢必不勝,結果必産生重疊木“翹”支于梁端之下。
但單籍木翹不夠擔全檐沿的重量,尤其是建築物愈大,兩柱間之距離也愈遠,所以又生左右岔出的橫“拱”來接受“檐桁”。
這前後的木翹,左右的橫拱,結合而成的“鬥拱”全部(在拱或翹昂的兩端和相交處,介于上下兩層拱或翹之間的鬥形木塊稱“枓”)。
“昂”最初為又一種之翹,後部斜伸出鬥拱後用以支“金桁”。
鬥拱是柱與屋頂的過渡部分。
使支出的房檐的重量漸次集中下來直到柱的上面。
鬥拱的演化,每是技巧上的進步,但是後代鬥拱(約略從宋元以後),便變化到非常複雜,在結構上已有過當的部分,部位上也有改變。
本來鬥拱隻限于柱的上面(今稱柱頭鬥),後來為外觀關系,又增加一攢所謂“平身科”者,在柱與柱之間。
明清建築上平身科加增到六七攢,排成一列,完全成為裝飾品,失去本來的功用。
“昂”之後部功用亦廢除,隻餘前部形式而已。
不過當複雜的鬥拱,的确是柱與檐之間最恰當的關節,集中橫展的屋檐重量,到垂直的立柱上面,同時變成檐下的一種點綴,可作結構本身變成裝飾部分的最好條例。
可惜後代的建築多減輕鬥拱的結構上重要,使之幾乎純為奢侈的裝飾品,令中國建築失卻一個優越的中堅要素。
鬥拱的演進式樣和結構,限于篇幅不能再仔細述說,隻能就它的極基本原則上在此指出它的重要及優點。
鬥拱以下的最重要部分,自然是柱,及柱與柱之間的細巧的木作。
魁偉的圓柱和細緻的木刻門窗對照,又是一種藝術上的滿意之點。
不止如此,因為木料不能經久的原始緣故,中國建築又發生了色彩的特征。
塗漆在木料的結構上為的是:(一)保存木質抵制風日雨水,(二)可牢結各處接合關節,(三)加增色彩的特征。
這又是兼收美觀實際上的好處,不能單以色彩作奇特繁華之表現。
彩繪的設施在中國建築上非常之慎重,部位多限于檐下結構部分,在陰影掩映之中。
主要彩色亦為“冷色”如青藍碧綠,有時略加金點。
其他檐以下的大部分顔色則純為赤紅,與檐下彩繪正成反照。
中國人的操縱色彩可謂輕重得當。
設使濫用彩色于建築全部,使上下耀目輝煌,必成野蠻現象,失掉所有莊嚴和調諧。
别系建築頗有犯此忌者,更可見中國人有超等美術見解。
至彩色琉璃瓦産生之後,連黯淡無光的青瓦,都成為片片堂皇的黃金碧玉,這又是中國建築的大光榮,不過濫用雜色瓦,也是一種危險,幸免這種引誘,也是我們可驕傲之處。
還有一個最基本結構部分——台基——雖
這木質關鍵突出脊上,略作鳥形,後來略加點綴竟然刻成鸱鳥之尾,也是很自然的變化。
其所以為鸱尾者還帶有一點象征意義,因有傳說鸱鳥能吐水,拿它放在瓦脊上可遏制火災。
走獸最初必為一種大木釘,通過垂脊之瓦,至“由戗”及“角梁”上,以防止斜脊上面瓦片的溜下,唐時已變成兩座“寶珠”在今之“戗獸”及“仙人”地位上。
後代鸱尾變成“龍吻”,寶珠變成“戗獸”及“仙人”,尚加增“戗獸”“仙人”之間一列“走獸”,也不過是雕飾上變化而已。
并且垂脊上戗獸較大,結束“由戗”一段,底下一列走獸裝飾在角梁上面,顯露基本結構上的節段,亦甚自然合理。
南方屋瓦上多加增極複雜的花樣,完全脫離結構上任務純粹的顯示技巧,甚屬無聊,不足稱揚。
外國人因為中國人屋頂之特殊形式,迥異于歐西各派,早多注意及之。
論說紛紛,妙想天開。
有說中國屋頂乃根據遊牧時代帳幕者,有說象形蔽天之松枝者,有曰中國飛檐為怪誕者,有謂中國建築類兒戲者,有的全由走獸龍頭方面,無謂的探讨意義,幾乎不值得在此費時反證。
總之這種曲線屋頂已經從結構上分析了,又從雕飾設施原則上審察了,而其美觀實用方面又顯著明晰,不容否認。
我們的結論實可以簡單地承認它藝術上的大成功。
中國建築的第二個顯著特征,并且與屋頂有密切關系的,便是“鬥拱”部分。
最初檐承于椽,椽承于檐桁,桁則架于梁牆。
此梁端即是由梁架延長,伸出柱的外邊。
但高大的建築物出檐既深,單指梁端支持,勢必不勝,結果必産生重疊木“翹”支于梁端之下。
但單籍木翹不夠擔全檐沿的重量,尤其是建築物愈大,兩柱間之距離也愈遠,所以又生左右岔出的橫“拱”來接受“檐桁”。
這前後的木翹,左右的橫拱,結合而成的“鬥拱”全部(在拱或翹昂的兩端和相交處,介于上下兩層拱或翹之間的鬥形木塊稱“枓”)。
“昂”最初為又一種之翹,後部斜伸出鬥拱後用以支“金桁”。
鬥拱是柱與屋頂的過渡部分。
使支出的房檐的重量漸次集中下來直到柱的上面。
鬥拱的演化,每是技巧上的進步,但是後代鬥拱(約略從宋元以後),便變化到非常複雜,在結構上已有過當的部分,部位上也有改變。
本來鬥拱隻限于柱的上面(今稱柱頭鬥),後來為外觀關系,又增加一攢所謂“平身科”者,在柱與柱之間。
明清建築上平身科加增到六七攢,排成一列,完全成為裝飾品,失去本來的功用。
“昂”之後部功用亦廢除,隻餘前部形式而已。
不過當複雜的鬥拱,的确是柱與檐之間最恰當的關節,集中橫展的屋檐重量,到垂直的立柱上面,同時變成檐下的一種點綴,可作結構本身變成裝飾部分的最好條例。
可惜後代的建築多減輕鬥拱的結構上重要,使之幾乎純為奢侈的裝飾品,令中國建築失卻一個優越的中堅要素。
鬥拱的演進式樣和結構,限于篇幅不能再仔細述說,隻能就它的極基本原則上在此指出它的重要及優點。
鬥拱以下的最重要部分,自然是柱,及柱與柱之間的細巧的木作。
魁偉的圓柱和細緻的木刻門窗對照,又是一種藝術上的滿意之點。
不止如此,因為木料不能經久的原始緣故,中國建築又發生了色彩的特征。
塗漆在木料的結構上為的是:(一)保存木質抵制風日雨水,(二)可牢結各處接合關節,(三)加增色彩的特征。
這又是兼收美觀實際上的好處,不能單以色彩作奇特繁華之表現。
彩繪的設施在中國建築上非常之慎重,部位多限于檐下結構部分,在陰影掩映之中。
主要彩色亦為“冷色”如青藍碧綠,有時略加金點。
其他檐以下的大部分顔色則純為赤紅,與檐下彩繪正成反照。
中國人的操縱色彩可謂輕重得當。
設使濫用彩色于建築全部,使上下耀目輝煌,必成野蠻現象,失掉所有莊嚴和調諧。
别系建築頗有犯此忌者,更可見中國人有超等美術見解。
至彩色琉璃瓦産生之後,連黯淡無光的青瓦,都成為片片堂皇的黃金碧玉,這又是中國建築的大光榮,不過濫用雜色瓦,也是一種危險,幸免這種引誘,也是我們可驕傲之處。
還有一個最基本結構部分——台基——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