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建築之特征

關燈
有以下最明顯的幾點:(一)高度無形的受限制,絕不出木材可能的範圍。

    (二)即極莊嚴的建築,也是呈現絕對玲珑的外表。

    結構上既絕不需要堅厚的負重牆,除非故意為表現雄偉的時候,酌量增用外(如城樓等建築),任何大建,均不需牆壁堵塞部分。

    (三)門窗部分可以不受限制,柱與柱之間可以完全安裝透光線的細木作——門屏窗牖之類。

    實際方面,即在玻璃未發明以前,室内已有極充分光線。

    北方因氣候關系,牆多于窗,南方則反是,可伸縮自如。

     這不過是這結構的基本方面,自然的特征。

    還有許多完全是經過特别的美術活動,而成功的超等特色,使中國建築占極高的美術位置的,而同時也是中國建築之精神所在。

    這些特色最主要的便是屋頂、台基、鬥拱、色彩和均稱的平面布置。

     屋頂本是建築上最實際必需的部分,中國則自古,不殚煩難的,使之盡善盡美。

    使切合于實際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種美術風格。

    屋頂最初即不止為屋之頂,因雨水和日光的切要實題,早就擴張出檐的部分。

    使檐突出并非難事,但是檐深則低,低則阻礙光線,且雨水順勢急流,檐下濺水問題因之發生。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發明了飛檐,用雙層瓦椽,使檐沿稍翻上去,微成曲線。

    又因美觀關系,使屋角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

    這種前邊成曲線,四角翹起的“飛檐”,在結構上有極自然又合理的布置,幾乎可以說它便是結構法所促成的。

     如何是結構法所促成的呢?簡單說:例如“庑殿”式的屋瓦,共有四坡五脊。

    正脊尋常稱房脊,它的骨架是脊桁。

    那四根斜脊,稱“垂脊”,它們的骨架是從脊桁斜角,下伸至檐桁上的部分,稱由戗及角梁。

    桁上所釘并排的椽子雖像全是平行的,但因偏左右的幾根又要同這“角梁平行”,所以椽的部位,乃由真平行而漸斜,像裙裾的開展。

     角梁是方的,椽為圓徑(有雙層時上層便是方的,角梁雙層時則仍全是方的)。

    角梁的木材大小幾乎倍于椽子,到椽與角梁并排時,兩個的高下不同,以緻不能在它們上面鋪釘平闆,故此必須将椽依次地擡高,令其上皮同角梁上皮平。

    在擡高的幾根椽子底下填補一片三角形的木闆,稱“枕頭木”,如圖二。

     這個曲線在結構上幾乎不可信地簡單和自然,而同時在美觀方面不知增加多少神韻。

    飛檐的美,絕用不着考據家來指點的。

    不過注意那過當和極端的傾向常将本來自然合理的結構變成取巧與複雜。

    這過當的傾向,外表上自然也呈出脆弱、虛張的弱點,不為審美者所取,但一般人常以為愈巧愈繁必是愈美,無形中多鼓勵這種傾向。

    南方手藝靈活的地方,過甚的飛檐便是這種證例。

    外觀上雖是浪漫的姿态,容易引誘贊美,但到底不及北方的莊重恰當,合于審美的最真純條件。

     屋頂曲線不止限于挑檐,即瓦坡的全部也不是一片直坡傾斜下來,屋頂坡的斜度是越往上越增加,如圖三。

     這斜度之由來是依着梁架疊層的加高,這制度稱作“舉架法”。

    這舉架的原則極其明顯,舉架的定例也極其簡單,隻是疊次将梁架上的瓜柱增高,尤其是要脊瓜柱特别高。

     使檐沿作仰翻曲度的方法,再增加第二層檐椽,這層檐甚短,隻馱在頭檐椽上面,再出挑一節。

    這樣則檐的出挑雖加遠,而不低下阻蔽光線。

     總的說起來,曆來被視為極特異神秘之屋頂曲線,并沒有什麼超出結構原則和不自然造作之處,同時在美觀實用方面均是非常的成功。

    這屋頂坡的全部曲線,上部巍然高舉,檐部如翼輕展,使本來極無趣、極笨拙的屋頂部,一躍而成為整個建築的美麗冠冕。

     在《周禮》裡發現有“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霤遠”之句。

    這句可謂明晰地寫出了實際方面之功效。

     既講到屋頂,我們當然還要注意到屋瓦上的種種裝飾物。

    上面已說過,雕飾必是設施于結構部分才有價值,那麼我們屋瓦上的脊瓦吻獸又是如何? 脊瓦可以說是兩坡相聯處的脊縫上一種鑲邊的辦法,當然也有過當複雜的,但是誠實地來裝飾一個結構部分,而不肯勉強地來掩飾一個結構樞紐或關節,是中國建築最長之處。

     瓦上的脊吻和走獸,無疑的,本來也是結構上的部分。

    現時的龍頭形“正吻”古稱“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