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書畫
關燈
小
中
大
。
談寫字(二) 宋四家 書畫到宋代後,有了極大變化,說壞處是去傳統标準日遠,說特色是敢自我作古。
經生體的穩重熟練把握不住,虞、歐、褚、顔的創造天賦也都缺乏。
試用代表這個時代的蘇、黃、米、蔡作例,就可知道這幾個人的成就,若律以晉、唐法度規模,便見得結體用筆無不帶點權谲霸氣,少端麗莊雅,能奔放而不能蘊藉。
就中蔡襄楷書雖努力學古,也并不成功。
功夫即下得多,作字結體用筆,都呆俗無精神。
米芾書稱從蘭亭出,去蘭亭從容和婉可多遠!若遇遊山玩水,探勝訪奇,興會來時,攘袖揮毫,摩崖題壁,草草數行,自然尚有些動人處。
函簡往還,叙述家常瑣事,跋贊法書名畫,間或記點小小掌故,也留下些妙墨佳書。
至若一本正經的碑志文字,四家實少合作。
蘇書《羅池廟碑》,蔡書《荔子譜》《萬安橋記》,都筆不稱名。
黃書做作,力求奔放潇灑,不脫新安茶客情調。
恰如副官與人對杯,終不能令人想象曲水流觞情景也。
米書可大可小,最不宜中,一到正正經經來點什麼時,即大有不知如何做手腳急窘。
此外理學大儒,館閣詞臣,元勳武将,詞人騷客,也留下許多作品,如朱熹、王安石、司馬光、文彥博、韓绛、吳琚、範成大、陸遊,大多數可說是字以人傳,無多特别精彩處。
倒還是範成大和陸遊較好。
即以四大家而論,米稱俊爽豪放,蘇稱妩媚溫潤,黃号秀挺老成,蔡号獨得大王草法;其實則多以巧取勢,實學不足,去本日遠。
即以對于藝術興趣特别濃、厚賞鑒力又極高之徽宗皇帝而言,題跋前人名迹時,來三兩行瘦金體書,筆墨秀挺中見蒼勁,自成一格,還可給人一種灑落印象。
寫字一到二十行,就不免因結體少變化而見出俗氣,呆氣,頭巾氣,難稱佳制。
《墨莊漫錄》稱: 海嶽以書學博士召對,上問本朝以書名數人。
海嶽各以其人對,曰:“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少逸韻。
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轼畫字。
”上複問:“卿書如何?”對曰:“臣書刷字。
” 倪思評及宋賢書時,也有相似意見。
大米雖有癡名,人實不癡,既善作僞,又複好潔成癖,對于自己一筆字,平時倒看得極重。
其實論到宋代幾個有名書家筆墨長短時,這種應對可謂相當準确,并非完全戲谑。
說宋人已不能如虞、歐、褚、顔認真寫字,并不為過。
宋人雖不長于認真寫字,可是後世人作園林别墅匾對,用宋人字體寫來,卻還不俗氣,這種匾對照例可保留一種潇灑散逸情趣,容易與自然景物相襯。
即作商店鋪戶橫豎招牌,有時也比較傻仿顔、柳字體少市儈氣,呆仿六朝碑少做作氣。
就中尤以米、蘇字體,在卷軸上作一寸以内題識時,如吳琚與吳寬,筆墨盡管極力求脫俗,結果或者反而難免八分俗氣。
成行成篇還看得去,一個一個裁下看,簡直不成東西!可是若把字體放大到一尺以後,不多不少來個三五字,又卻常常雅韻欲流,面目一新。
然放大米書容易,放大蘇書似不容易。
因此能作大字米、黃體的有人,作蘇書的世不多見。
近代筆墨 康南海先生喜談書法,談及近百年筆墨優劣時,有所抑揚,常舉例不示例,不足以證是非。
至于南海先生個人用筆結體,雖努力在點畫間求蒼莽雄奇效果,無如筆不從心,手不逮意,終不免給人一蕪雜印象。
一生到處題名,寫字無數,且最喜歡寫“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一聯,卻始終不及在雲南昆明黑龍潭相傳為陳抟那十個字來得秀雅奇逸!一個書家終生努力,還不及他人十個字給人印象之深,似乎也就大可不必寫字了。
昔人說,鮮于伯機、康裡子山筆下有河朔氣,評語褒中寓貶。
南海先生實代表“廣東作風”,啟近代“偉人派”一格。
反不如梁任公、胡展堂二先生同樣是廣東人,卻能謹守一家法度,不失古人步驟,轉而耐看。
所以說南海先生代表廣東作風,正可與畫家中的高奇峰、高劍父、林風眠,同為一條戰線上人物。
筆下、心中都有創造欲。
可惜意境不高,成就因之亦有限。
政治革命為社會民族作預言,事情不容易而容易;至于文學藝術革命,事情卻容易而不容易。
為的是這是另外一種戰争! 因此,讓我想起一個附帶建議,即盼望現代畫家再莫題跋。
尤其是幾位喜歡題跋的畫家,題跋常破壞了畫的完美! 其實欲明白清代書法優劣,為南海先生議論取證,不如向故都琉璃廠走走,即可從南紙店和古董鋪匾額得到滿意答複。
因為照習慣,這百十家商店的市招,多近兩百年國内名流達宦手筆。
雖匾額字數不多,難盡各人所長,然在同一限度中,卻多少可見出一點各自不同的風格或性格。
北平商店最有名市招,自然應數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西鶴年堂”一面金字招牌,傳為嚴分宜手書,還有神武門大街大高殿牌樓幾個橫額,字體從小歐《道因碑》出,加峻緊險迫,筋骨開張,兩百年來還仿佛可從筆畫轉折間見出執筆者執拗性情。
至于琉璃廠匾額,實美不勝收。
二十六年最摩登的應數梅蘭芳為“倫池齋”寫的三個字。
乾、嘉時代多宰臣、執政名公巨卿手筆,劉墉、翁方綱可作代表。
鹹、同之季多儒将手筆,曾、左可作代表。
晚清多詩人名士手筆,法式善、寶竹坡可作代表。
……入民國以後,情形又随政體而變,總統如黎元洪、袁世凱,軍閥如吳佩孚、段祺瑞,此外如水竹村人(徐世昌)的大草書,遜清太傅陳寶琛的歐體書,内閣總理熊希齡的山谷體行書,詩人、詞客、議員、記者、學者、名伶如樊增祥、姚茫父、羅瘿公、羅振玉、沈寐叟、莊蘊寬、林長民、邵飄萍等等各有千秋的筆墨,都各據一家屋檐下,俯視過路人,也僅過路人瞻仰。
到民八以後,則新社會露頭角的名流,與舊社會身份日高的戲劇演員,及在新舊社會之間兩不可少的印人畫家,如蔡元培、胡适之、梅蘭芳、程硯秋、齊白石、壽鑈諸人寫的大小招牌,又各自填補了若幹屋檐下空缺。
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不僅可以見出近兩百年來有象征性的大人物名姓墨迹,還可從執筆者的身份地位見出時代風氣的變遷。
先是名公宰臣的題署,與弘獎風雅大有關系,極為商人所尊重。
其次是官爵與藝術分道揚镳,名士未必即是名臣,商人倒樂意用名士作号召。
再其次是遺老與軍閥,藝員與畫家,在商人心中、眼中已給予平等重視,這些人本身也必然亦承認了這個現實平等觀。
“民主”二字倒真像快要來到了。
再其次是玩古董字畫、賣文房四寶,已得用新的一群作象征,也可知事實上這個新的一群,在時代新陳代謝中,已成為風雅的支持者了。
再其次,是琉璃廠古鋪已有悄悄改營金鈔生意的,舊書鋪或兼賣新體小說或率性改作紙煙雜貨店,橫匾自然就已到可有可無時代了。
市招與社會 若說從故都一個小街上的市招字體,可看出中國近百年書法的變化,和中國曆史文化的新陳代謝,及社會風氣的轉移,那從此外各地
談寫字(二) 宋四家 書畫到宋代後,有了極大變化,說壞處是去傳統标準日遠,說特色是敢自我作古。
經生體的穩重熟練把握不住,虞、歐、褚、顔的創造天賦也都缺乏。
試用代表這個時代的蘇、黃、米、蔡作例,就可知道這幾個人的成就,若律以晉、唐法度規模,便見得結體用筆無不帶點權谲霸氣,少端麗莊雅,能奔放而不能蘊藉。
就中蔡襄楷書雖努力學古,也并不成功。
功夫即下得多,作字結體用筆,都呆俗無精神。
米芾書稱從蘭亭出,去蘭亭從容和婉可多遠!若遇遊山玩水,探勝訪奇,興會來時,攘袖揮毫,摩崖題壁,草草數行,自然尚有些動人處。
函簡往還,叙述家常瑣事,跋贊法書名畫,間或記點小小掌故,也留下些妙墨佳書。
至若一本正經的碑志文字,四家實少合作。
蘇書《羅池廟碑》,蔡書《荔子譜》《萬安橋記》,都筆不稱名。
黃書做作,力求奔放潇灑,不脫新安茶客情調。
恰如副官與人對杯,終不能令人想象曲水流觞情景也。
米書可大可小,最不宜中,一到正正經經來點什麼時,即大有不知如何做手腳急窘。
此外理學大儒,館閣詞臣,元勳武将,詞人騷客,也留下許多作品,如朱熹、王安石、司馬光、文彥博、韓绛、吳琚、範成大、陸遊,大多數可說是字以人傳,無多特别精彩處。
倒還是範成大和陸遊較好。
即以四大家而論,米稱俊爽豪放,蘇稱妩媚溫潤,黃号秀挺老成,蔡号獨得大王草法;其實則多以巧取勢,實學不足,去本日遠。
即以對于藝術興趣特别濃、厚賞鑒力又極高之徽宗皇帝而言,題跋前人名迹時,來三兩行瘦金體書,筆墨秀挺中見蒼勁,自成一格,還可給人一種灑落印象。
寫字一到二十行,就不免因結體少變化而見出俗氣,呆氣,頭巾氣,難稱佳制。
《墨莊漫錄》稱: 海嶽以書學博士召對,上問本朝以書名數人。
海嶽各以其人對,曰:“蔡京不得筆,蔡卞得筆而少逸韻。
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轼畫字。
”上複問:“卿書如何?”對曰:“臣書刷字。
” 倪思評及宋賢書時,也有相似意見。
大米雖有癡名,人實不癡,既善作僞,又複好潔成癖,對于自己一筆字,平時倒看得極重。
其實論到宋代幾個有名書家筆墨長短時,這種應對可謂相當準确,并非完全戲谑。
說宋人已不能如虞、歐、褚、顔認真寫字,并不為過。
宋人雖不長于認真寫字,可是後世人作園林别墅匾對,用宋人字體寫來,卻還不俗氣,這種匾對照例可保留一種潇灑散逸情趣,容易與自然景物相襯。
即作商店鋪戶橫豎招牌,有時也比較傻仿顔、柳字體少市儈氣,呆仿六朝碑少做作氣。
就中尤以米、蘇字體,在卷軸上作一寸以内題識時,如吳琚與吳寬,筆墨盡管極力求脫俗,結果或者反而難免八分俗氣。
成行成篇還看得去,一個一個裁下看,簡直不成東西!可是若把字體放大到一尺以後,不多不少來個三五字,又卻常常雅韻欲流,面目一新。
然放大米書容易,放大蘇書似不容易。
因此能作大字米、黃體的有人,作蘇書的世不多見。
近代筆墨 康南海先生喜談書法,談及近百年筆墨優劣時,有所抑揚,常舉例不示例,不足以證是非。
至于南海先生個人用筆結體,雖努力在點畫間求蒼莽雄奇效果,無如筆不從心,手不逮意,終不免給人一蕪雜印象。
一生到處題名,寫字無數,且最喜歡寫“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一聯,卻始終不及在雲南昆明黑龍潭相傳為陳抟那十個字來得秀雅奇逸!一個書家終生努力,還不及他人十個字給人印象之深,似乎也就大可不必寫字了。
昔人說,鮮于伯機、康裡子山筆下有河朔氣,評語褒中寓貶。
南海先生實代表“廣東作風”,啟近代“偉人派”一格。
反不如梁任公、胡展堂二先生同樣是廣東人,卻能謹守一家法度,不失古人步驟,轉而耐看。
所以說南海先生代表廣東作風,正可與畫家中的高奇峰、高劍父、林風眠,同為一條戰線上人物。
筆下、心中都有創造欲。
可惜意境不高,成就因之亦有限。
政治革命為社會民族作預言,事情不容易而容易;至于文學藝術革命,事情卻容易而不容易。
為的是這是另外一種戰争! 因此,讓我想起一個附帶建議,即盼望現代畫家再莫題跋。
尤其是幾位喜歡題跋的畫家,題跋常破壞了畫的完美! 其實欲明白清代書法優劣,為南海先生議論取證,不如向故都琉璃廠走走,即可從南紙店和古董鋪匾額得到滿意答複。
因為照習慣,這百十家商店的市招,多近兩百年國内名流達宦手筆。
雖匾額字數不多,難盡各人所長,然在同一限度中,卻多少可見出一點各自不同的風格或性格。
北平商店最有名市招,自然應數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西鶴年堂”一面金字招牌,傳為嚴分宜手書,還有神武門大街大高殿牌樓幾個橫額,字體從小歐《道因碑》出,加峻緊險迫,筋骨開張,兩百年來還仿佛可從筆畫轉折間見出執筆者執拗性情。
至于琉璃廠匾額,實美不勝收。
二十六年最摩登的應數梅蘭芳為“倫池齋”寫的三個字。
乾、嘉時代多宰臣、執政名公巨卿手筆,劉墉、翁方綱可作代表。
鹹、同之季多儒将手筆,曾、左可作代表。
晚清多詩人名士手筆,法式善、寶竹坡可作代表。
……入民國以後,情形又随政體而變,總統如黎元洪、袁世凱,軍閥如吳佩孚、段祺瑞,此外如水竹村人(徐世昌)的大草書,遜清太傅陳寶琛的歐體書,内閣總理熊希齡的山谷體行書,詩人、詞客、議員、記者、學者、名伶如樊增祥、姚茫父、羅瘿公、羅振玉、沈寐叟、莊蘊寬、林長民、邵飄萍等等各有千秋的筆墨,都各據一家屋檐下,俯視過路人,也僅過路人瞻仰。
到民八以後,則新社會露頭角的名流,與舊社會身份日高的戲劇演員,及在新舊社會之間兩不可少的印人畫家,如蔡元培、胡适之、梅蘭芳、程硯秋、齊白石、壽鑈諸人寫的大小招牌,又各自填補了若幹屋檐下空缺。
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不僅可以見出近兩百年來有象征性的大人物名姓墨迹,還可從執筆者的身份地位見出時代風氣的變遷。
先是名公宰臣的題署,與弘獎風雅大有關系,極為商人所尊重。
其次是官爵與藝術分道揚镳,名士未必即是名臣,商人倒樂意用名士作号召。
再其次是遺老與軍閥,藝員與畫家,在商人心中、眼中已給予平等重視,這些人本身也必然亦承認了這個現實平等觀。
“民主”二字倒真像快要來到了。
再其次是玩古董字畫、賣文房四寶,已得用新的一群作象征,也可知事實上這個新的一群,在時代新陳代謝中,已成為風雅的支持者了。
再其次,是琉璃廠古鋪已有悄悄改營金鈔生意的,舊書鋪或兼賣新體小說或率性改作紙煙雜貨店,橫匾自然就已到可有可無時代了。
市招與社會 若說從故都一個小街上的市招字體,可看出中國近百年書法的變化,和中國曆史文化的新陳代謝,及社會風氣的轉移,那從此外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