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書畫
關燈
小
中
大
如何冒失了。
寫字的藝術價值成為問題,倒恰好是文字被人承認為藝術一部門之時。
史稱熹平時蔡邕寫石經成功,立于太學門外,觀看的和摹寫的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
到晉有王羲之作行草書,更奠定了字體在中國的藝術價值,不過同時也就凝固了文字藝術創造的精神。
從此寫字重模仿,且漸重作者本人的事功,容易受人為風氣所支配,在社會上它的地位與圖畫、音樂、雕刻比較起來,雖見得更貼近生活,切于應用,令人注意,但與純藝術也就越遠了。
到近來因此有人否認字在藝術上的價值,以為它雖有社會地位,卻無藝術價值。
鄭振铎先生是否認它最有力的一個人,與朋友間或作小小的舌戰,以為寫字不能成為藝術。
(鄭先生大約隻是覺得它與“革命”無關,與“利用學生”無關,所以否認它有藝術價值。
至于某種字體筆畫分布妥帖所給人的愉快,鄭先生還是能夠欣賞,所以當影印某種圖籍時,卻樂于找尋朋友,用極飄逸悅目的字體,寫他所作那篇序文。
)藝術,是不是還許可它在給人愉快意義上證明它的價值?我們是不是可以為藝術下個簡單界說:“藝術,它的作用就是能夠給人一種正當無邪的愉快。
”藝術的價值自然很多,但據我個人看來,稱引一種美麗的字體為藝術,大緻是不會十分錯誤的。
字的藝術價值動搖,浮泛而無固定性,是否藝術成為問題,另外有個原因,不在它的本身,卻在大多數人對于字的估價方法先有問題。
一部分人把它和圖畫、音樂、雕刻比較,便見得一切藝術都有所謂創造性,唯獨寫字拘束性大,無創造性可言。
并且單獨無道德或情感教化啟示力量,故輕視它。
這種輕視無補于字的地位,自然也無害于字的藝術真價值。
輕視它,不注意它,那就罷了。
到記日用賬目或給什麼密友情人寫信時,這輕視它的人總依然不肯十分疏忽它,明白一個文件看來順眼有助于目的的獲得。
家中的卧房或客廳裡,還是願意挂一副寫得極好的對聯,或某種字體美麗的拓片,作為牆頭上的裝飾。
輕視字的藝術價值的人,其實不過是對于字的藝術效果要求太多而已。
糟的倒是另外一種過分重視它而又莫名其妙的欣賞者。
這種人對于字的本身美惡照例毫無理解(湊巧這種人又特别多),正因其無理解,便把字附上另外人事的媒介,間接給他一種價值。
把字當成一種人格的象征,一種權力的符咒;換言之,欣賞它隻為的是崇拜它。
前年中國運故宮古物往倫敦展覽時,英國委員選畫的标準是見有乾隆皇帝題字的都一例帶走。
中國委員當時以為這種“毛子精神”十分可笑。
其實中國藝術鑒賞者,何嘗不是同樣可笑。
近年來南北美術展覽會裡,常常可以發現吳佩孚先生畫的竹子,馮玉祥先生寫的白話詩,注意的人可真不少。
假石濤、假八大的字畫,定價相當的高,還是容易找到買主。
幾個比較風雅稍明繪事能塗抹兩下的朝野要人,把鬻畫、作畫當成副業,收入居然十分可觀。
凡此種種,就證明“毛子精神”原來在中國更普遍地存在。
幾年來,“藝術”兩個字在社會上走了點運,被人常常提起,便正好仰賴到一群藝術欣賞者的糊塗勢利精神,那點對于藝術隔膜,批判不苛刻,對于名公巨卿又特别容易油然發生景仰情緒做成的嗜好。
山東督辦張宗昌雖不識字,某藝術雜志上還刊載過他一筆寫成的虎字!多數人這麼愛好藝術,無形中自然就獎勵到庸俗與平凡。
标準越低,充行家也越多。
書畫并列,尤其是寫字,仿佛更容易玩票,無怪乎遊山玩水時,每到一處名勝地方,當眼處總碰到一些名人題壁刻石。
若無世俗對于這些名人的盲目崇拜,這些人一定羞于題壁刻石,把上好的一堵牆壁、一塊石頭髒毀,來虐待遊人的眼目了。
所以說,“分工”應當是挽救這種藝術堕落可能辦法之一種。
本來人人都有對于業餘興趣選擇的自由,藝術玩票實在還值得加以提倡。
因為與其要做官的兼營公債買賣,教書的玩麻雀牌,辦黨的唱京戲,倒還是讓他們寫寫字、畫點畫好些。
然而必須認識分工的事實,真的專家、行家方有擡頭機會,這一門藝術也方有進步希望。
這點認識不特當前的名人需要,當前幾個名畫家同樣需要。
畫家喜歡寫美術字,這種字給人視覺上的痛苦,是大家都知道的。
又譬如林風眠先生,可說是近代中國畫家态度誠實用力勤苦的一個模範,他那有創造性的中國畫,雖近于一種試驗,成就尚有待于他的努力,至少他的試驗我們得承認它是一條可能的新路。
不幸他還想把那點創造性轉用在題畫的文字上,因此一來,一幅好畫也弄成不三不四了。
記得他那繪畫展覽時,還有個批評家,特别稱贊他題在畫上的字,以為一部分用水沖淡,能給人一種新的印象。
很顯然,這種稱贊是荒謬可笑的。
林先生所寫的字,所用的沖淡方法,都因為他對于寫字并不當行。
林先生若還有一個诤友,就應當勸他把那些美麗畫上的文字,盡可能地去掉。
話說回來,在中國,一切專業者似乎都有機會擡頭,唯獨寫字,它的希望真渺茫得很!每個認字的人,照例都被動或自動臨過幾種字帖,劉石庵、鄧石如、九成宮、多寶塔、張黑女、董美人……是一串人熟習的名字。
有人喜歡玩它,誰能說這不是你的當行,不必玩?正因為是一種誰也知道一兩手的玩意兒,因此在任何藝術展覽會裡,我們的眼福就隻是看俗書劣書,别無希望了。
專家何嘗不多,但所謂專家,也不過是會寫寫字,多學幾種帖,能模仿某種名迹的形似那麼一種人吧。
欣賞者不懂字,專家也不怎麼懂字。
必明白字的藝術,應有的限度,折中古人,綜合其長處,方能給人一點新的驚訝,新的啟示。
欲獨辟蹊徑,必理解它在點線疏密分布間,如何一來方可以得到一種感官上的愉快,一種從視覺上給人雕塑、圖畫兼音樂的效果。
這種專家當然不多。
另一種專家,就是有繼往開來的野心,卻無繼往開來的能力,終日胡亂塗抹,自得其樂,批評鑒賞者不外僚屬朋輩以及強充風雅的市儈,各以糊塗而兼阿谀口吻行為贊歎愛好,因此這人便成一家。
這種專家,在目前情形下,當然越來越多。
這種專家一多,結果促成一種風氣,便是以庸俗惡劣代替美麗的風氣。
專家不擡頭,倒是“塞翁失馬”,消極的不至于使字的藝術十分堕落,專家擡頭,也許更要不得了。
我們若在這方面還存下一點希望,似乎還有兩種辦法可以努力: 一是把寫字重新加以提倡,使它成為一種特殊的藝術,玩票的無由插手; 二是索性把它看成一種卑賤的行業,讓各種字體同工匠書記發生密切關系,以至于玩票的不屑于從事此道。
如此一來,從裝飾言,将來必可以看到許多點線悅目的字;從應用言,也可望多數人都寫出一種便利流動的字。
這種提倡,值得大家關心,因為它若有了點效果,名流的俗字,藝術家的美術字,不至于到處散播,我們的眼目,就不必再忍受這兩種虐待了
寫字的藝術價值成為問題,倒恰好是文字被人承認為藝術一部門之時。
史稱熹平時蔡邕寫石經成功,立于太學門外,觀看的和摹寫的車乘日千餘輛,填塞街陌。
到晉有王羲之作行草書,更奠定了字體在中國的藝術價值,不過同時也就凝固了文字藝術創造的精神。
從此寫字重模仿,且漸重作者本人的事功,容易受人為風氣所支配,在社會上它的地位與圖畫、音樂、雕刻比較起來,雖見得更貼近生活,切于應用,令人注意,但與純藝術也就越遠了。
到近來因此有人否認字在藝術上的價值,以為它雖有社會地位,卻無藝術價值。
鄭振铎先生是否認它最有力的一個人,與朋友間或作小小的舌戰,以為寫字不能成為藝術。
(鄭先生大約隻是覺得它與“革命”無關,與“利用學生”無關,所以否認它有藝術價值。
至于某種字體筆畫分布妥帖所給人的愉快,鄭先生還是能夠欣賞,所以當影印某種圖籍時,卻樂于找尋朋友,用極飄逸悅目的字體,寫他所作那篇序文。
)藝術,是不是還許可它在給人愉快意義上證明它的價值?我們是不是可以為藝術下個簡單界說:“藝術,它的作用就是能夠給人一種正當無邪的愉快。
”藝術的價值自然很多,但據我個人看來,稱引一種美麗的字體為藝術,大緻是不會十分錯誤的。
字的藝術價值動搖,浮泛而無固定性,是否藝術成為問題,另外有個原因,不在它的本身,卻在大多數人對于字的估價方法先有問題。
一部分人把它和圖畫、音樂、雕刻比較,便見得一切藝術都有所謂創造性,唯獨寫字拘束性大,無創造性可言。
并且單獨無道德或情感教化啟示力量,故輕視它。
這種輕視無補于字的地位,自然也無害于字的藝術真價值。
輕視它,不注意它,那就罷了。
到記日用賬目或給什麼密友情人寫信時,這輕視它的人總依然不肯十分疏忽它,明白一個文件看來順眼有助于目的的獲得。
家中的卧房或客廳裡,還是願意挂一副寫得極好的對聯,或某種字體美麗的拓片,作為牆頭上的裝飾。
輕視字的藝術價值的人,其實不過是對于字的藝術效果要求太多而已。
糟的倒是另外一種過分重視它而又莫名其妙的欣賞者。
這種人對于字的本身美惡照例毫無理解(湊巧這種人又特别多),正因其無理解,便把字附上另外人事的媒介,間接給他一種價值。
把字當成一種人格的象征,一種權力的符咒;換言之,欣賞它隻為的是崇拜它。
前年中國運故宮古物往倫敦展覽時,英國委員選畫的标準是見有乾隆皇帝題字的都一例帶走。
中國委員當時以為這種“毛子精神”十分可笑。
其實中國藝術鑒賞者,何嘗不是同樣可笑。
近年來南北美術展覽會裡,常常可以發現吳佩孚先生畫的竹子,馮玉祥先生寫的白話詩,注意的人可真不少。
假石濤、假八大的字畫,定價相當的高,還是容易找到買主。
幾個比較風雅稍明繪事能塗抹兩下的朝野要人,把鬻畫、作畫當成副業,收入居然十分可觀。
凡此種種,就證明“毛子精神”原來在中國更普遍地存在。
幾年來,“藝術”兩個字在社會上走了點運,被人常常提起,便正好仰賴到一群藝術欣賞者的糊塗勢利精神,那點對于藝術隔膜,批判不苛刻,對于名公巨卿又特别容易油然發生景仰情緒做成的嗜好。
山東督辦張宗昌雖不識字,某藝術雜志上還刊載過他一筆寫成的虎字!多數人這麼愛好藝術,無形中自然就獎勵到庸俗與平凡。
标準越低,充行家也越多。
書畫并列,尤其是寫字,仿佛更容易玩票,無怪乎遊山玩水時,每到一處名勝地方,當眼處總碰到一些名人題壁刻石。
若無世俗對于這些名人的盲目崇拜,這些人一定羞于題壁刻石,把上好的一堵牆壁、一塊石頭髒毀,來虐待遊人的眼目了。
所以說,“分工”應當是挽救這種藝術堕落可能辦法之一種。
本來人人都有對于業餘興趣選擇的自由,藝術玩票實在還值得加以提倡。
因為與其要做官的兼營公債買賣,教書的玩麻雀牌,辦黨的唱京戲,倒還是讓他們寫寫字、畫點畫好些。
然而必須認識分工的事實,真的專家、行家方有擡頭機會,這一門藝術也方有進步希望。
這點認識不特當前的名人需要,當前幾個名畫家同樣需要。
畫家喜歡寫美術字,這種字給人視覺上的痛苦,是大家都知道的。
又譬如林風眠先生,可說是近代中國畫家态度誠實用力勤苦的一個模範,他那有創造性的中國畫,雖近于一種試驗,成就尚有待于他的努力,至少他的試驗我們得承認它是一條可能的新路。
不幸他還想把那點創造性轉用在題畫的文字上,因此一來,一幅好畫也弄成不三不四了。
記得他那繪畫展覽時,還有個批評家,特别稱贊他題在畫上的字,以為一部分用水沖淡,能給人一種新的印象。
很顯然,這種稱贊是荒謬可笑的。
林先生所寫的字,所用的沖淡方法,都因為他對于寫字并不當行。
林先生若還有一個诤友,就應當勸他把那些美麗畫上的文字,盡可能地去掉。
話說回來,在中國,一切專業者似乎都有機會擡頭,唯獨寫字,它的希望真渺茫得很!每個認字的人,照例都被動或自動臨過幾種字帖,劉石庵、鄧石如、九成宮、多寶塔、張黑女、董美人……是一串人熟習的名字。
有人喜歡玩它,誰能說這不是你的當行,不必玩?正因為是一種誰也知道一兩手的玩意兒,因此在任何藝術展覽會裡,我們的眼福就隻是看俗書劣書,别無希望了。
專家何嘗不多,但所謂專家,也不過是會寫寫字,多學幾種帖,能模仿某種名迹的形似那麼一種人吧。
欣賞者不懂字,專家也不怎麼懂字。
必明白字的藝術,應有的限度,折中古人,綜合其長處,方能給人一點新的驚訝,新的啟示。
欲獨辟蹊徑,必理解它在點線疏密分布間,如何一來方可以得到一種感官上的愉快,一種從視覺上給人雕塑、圖畫兼音樂的效果。
這種專家當然不多。
另一種專家,就是有繼往開來的野心,卻無繼往開來的能力,終日胡亂塗抹,自得其樂,批評鑒賞者不外僚屬朋輩以及強充風雅的市儈,各以糊塗而兼阿谀口吻行為贊歎愛好,因此這人便成一家。
這種專家,在目前情形下,當然越來越多。
這種專家一多,結果促成一種風氣,便是以庸俗惡劣代替美麗的風氣。
專家不擡頭,倒是“塞翁失馬”,消極的不至于使字的藝術十分堕落,專家擡頭,也許更要不得了。
我們若在這方面還存下一點希望,似乎還有兩種辦法可以努力: 一是把寫字重新加以提倡,使它成為一種特殊的藝術,玩票的無由插手; 二是索性把它看成一種卑賤的行業,讓各種字體同工匠書記發生密切關系,以至于玩票的不屑于從事此道。
如此一來,從裝飾言,将來必可以看到許多點線悅目的字;從應用言,也可望多數人都寫出一種便利流動的字。
這種提倡,值得大家關心,因為它若有了點效果,名流的俗字,藝術家的美術字,不至于到處散播,我們的眼目,就不必再忍受這兩種虐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