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書畫

關燈
男百子”等當時流行的吉祥圖案。

    男女訂婚交換庚帖,一般還必須用泥金銀繪龍鳳圖案。

    由此得知,宋代雖然禁用金銀的法令特别多,卻正反映社會上用金實在相當普遍,難于禁止。

    王栐也以為當時是: 上行下效,禁者自禁而用者自用。

     又宋代以來日用描金漆器早已成社會習慣,所以《夢粱錄》記南宋臨安市容時,日用漆器商行,“犀毗”和“金漆”即各不相同,分别營業,可見當時金漆行銷之廣和産量之多。

    宋李誡《營造法式》并曾記載有建築上油漆彩繪用金分量及做法。

     契丹、女真、蒙古等族,從九世紀以來,在北方政權前後相接,計五個世紀,使用金銀作建築裝飾,雖未必即超過唐、宋,唯服飾上用金銀風氣,則顯然是同樣在發展中。

    特别是金、元兩代,把使用織金絲綢衣物、帷帳作為一種奢侈的享受,且用花朵大小定官品尊卑,服飾用金因之必然進一步擴大。

    陶宗儀著《辍耕錄》還把元時漆器上用金技術過程加以詳細叙述。

    到明代,漆工藝專著《髹飾錄》問世時,更發展了漆器上用金的種類名目。

    舉凡明、清以來使用在金花紙絹上的各種加工方法,差不多在同時或更早都已使用到描金漆加工藝術上。

    綜合研究必有助于對金花箋紙材料的理解和認識。

     金花箋在工藝上的特征 金花箋一般性加金技術處理,根據明、清材料分析,大緻不外三式: 一、小片密集紙面如雨雪,通稱“銷金”“屑金”或“雨金”,即普通“灑金”。

     二、大片分布紙面如雪片,則稱“大片金”,又通稱“片金”,一般也稱“灑金”。

     三、全部用金的,即稱“冷金”(在絲綢中則稱為“渾金”)。

    冷金中又分有紋、無紋二種,并有布紋、羅紋區别。

    這部門生産,宋、明以來蘇、蜀工人都有貢獻,貢獻特别大的是蘇州工人。

    紙絹生産屬于蘇州織造管轄範圍,這是過去不知道的。

     明、清花箋制作,按其藝術特征,可分成幾個階段: 一、顯然屬于明代的,計有朱紅、深青及明黃、沉檀四色。

    材料多不上蠟,屬于粉地紙絹類,花多比較草率大派,銀已泛黑,折枝和龍形與明代錦緞、瓷器紋樣相通。

     二、明清之際的,多作各種淺粉色地子薄花絹,用金銀粉末特别精神,畫筆設計也格外秀雅,和同時描金瓷上花紋近似。

     三、乾隆時期的,多五色相配搭,外用黃色粗花绫裹成一軸。

    紙料比較堅實,花紋卻較闆滞,但圖案組織還是極富巧思。

     四、道光、同治以後的,紙張多較薄,色料俱差,金銀色均淺淡,畫筆也日益簡率。

     從材料性質說,大緻也可以分成三種: 一、細絹上加彩粉地加金銀繪。

     二、彩粉地加金銀繪。

     三、彩粉蠟地加金銀繪。

     如從花紋區别,大體有如下各種: 一、各種如意雲中加龍鳳、獅球或八吉祥折枝花。

     二、散裝生色折枝花。

     三、各式卷草串枝花加龍鳳、獅球、八吉祥、博古圖。

     從花紋上看,雲多作骨朵如意雲形的,清代雖還沿用,其實是明式,和明雲緞花紋相似。

    至于細如飄帶不規則五彩流雲,則是清式。

    雲中有蝙蝠,如“洪福齊天”,必是清代。

    其中又有早晚,從蝙蝠形狀可知。

    龍多豎發豬嘴(所謂豬婆龍),鳳作細頸秀目,并有搖曳生姿雲樣長尾,即非明也是清初仿,和瓷器一樣。

    博古圖主題是康熙所特有,道光也有仿效。

    細金屑薄粉箋多屬康熙,有各種淺色的。

    另外還有一種鬥方式金花箋,紙下角加有一個長方條朱紅色木戳,作“乾隆年仿澄心堂紙”八字,上用細泥金銀繪花鳥、松竹、山水、折枝花,紙分粉箋和蠟箋兩種,粉箋較精,多緊厚結實如玉版。

    又有一種作“仿照體仁殿制”字樣,紙式相同。

    我疑心這類箋紙是明宣德時制作,清代才加上金花的。

    還有一種鬥方式作冰梅花紋的,所見計有二式: 一種是在銀白薄蠟紙上用金銀繪冰梅,加小方戳則稱“玉梅花箋”,創始于康熙,乾隆時還在複制。

     一種是薄棉繭紙,花紋透明,尺碼較小,五色俱備,生産時代當在明、清之際,或明代南方工人本于“紙帳梅花”舊說,專為裱糊窗槅用的。

     一點意見 紙是祖國勞動人民偉大發明之一,它的主要成就,首先是在科學文化傳播上所起的巨大作用。

    其次是由于特種加工。

    又産生了許多精美特出的紙張,在藝術史的進展上做出了特别的貢獻。

    泥金銀花箋則在制作技術上和繪畫藝術上,都反映出十八世紀前後制紙工人技術和民間畫師藝術的結合,值得予以應有重視,但是在古代藝術研究領域裡,這一部分材料卻往往被忽略。

    這牽涉到對繪畫藝術的看法問題。

    照舊的看法,什麼文人墨客,随便即興塗抹幾筆,稍有些新意思,一經著錄,就引起收藏家的注意關心。

    至于這種工藝畫,不拘當時用過多少心血,有何藝術成就,也被認為是一些工匠作品,不值得注意。

    照個人理解,從這些工藝畫的藝術成就本身,以及從它對今後輕工業生産各部門進行平面裝飾設計時的參考價值來看,都應加以認真的整理研究,才對得起這部分優秀遺産。

     談寫字(一) 社會組織複雜時,所有事業就得“分工”。

    任何一種工作,必須要锲而不舍地從事多年,才能夠有點成就。

    當行與玩票,造詣分别顯然。

    兼有幾種長處,所謂業餘嗜好成就勝過本行專業的,自然有人。

    但這種人到底是少數。

    特殊天才雖可以超越那個限度,用極少精力,極少時間,做成發明創造的奇迹。

    然而這種奇迹期之于一般人,無可希望。

    一般人對于某種專門事業,無具體了解,難說創造;無較深認識,決不能産生奇迹。

    不特嚴謹的科學是這樣,便是看來自由方便的藝術,其實也是這樣。

     多數人若肯承認在藝術上分工的事實,那就好多了。

    不幸得很,中國多數人大都忽略了這種事實。

    都以為一事精便百事精。

    尤其是藝術,社會上許多人到某一時都喜歡附庸風雅,從事藝術。

    唯其傾心藝術,影響所及恰好做成藝術進步的障礙,這個人若在社會又有地位,有勢力,且會招緻藝術的堕落。

    最顯著的一例就是寫字。

     寫字算不算得是藝術,本來是一個問題。

    原因是它在人類少共通性,在時間上又少固定性。

    但我們不妨從曆史來考察一下,看看寫字是不是有藝術價值。

    就現存最古的甲骨文字看來,可知道當時文字制作者,在點、線明朗悅目便于記憶外,已經注重到它個别與群體的裝飾美或圖案美。

    到銅器文字,這種努力尤其顯然(商器文字如畫,周器文字上極重組織)。

    此後大小篆的雄秀,秦權量文字的整肅,漢碑碣的繁複變化,從而節省為章草,整齊成今隸,它那變革原因,雖重在講求便利,切合實用,然而也就始終有一種造型美的意識存在,因為這種超實用的意識,浸潤流注,方促進其發展。

    我們若有了這點認識,就權且承認寫字是一種藝術,似乎算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