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俗
關燈
小
中
大
用。
這類特制大缸不同處是上面還常有個大蓋。
缸上也有作鳜魚浮雕圖案的。
十七世紀中清代初期,江西景德鎮燒造的彩釉和白胎彩繪瓷,都達到了中國陶瓷史藝術高峰,魚形圖案應用到瓷器上,也得到了極高成就,精美無匹。
用鳜魚的較多,是取“富貴有餘”意思。
或用三或用五,多諧三餘五餘。
燈籠旁流蘇,也有作雙魚形的。
并且産生了許多造型完美加工精緻的魚缸。
在故宮陶瓷館陳列的仿木釉紋的魚缸,是一件有代表性的藝術品。
此外已有玻璃缸養金魚的,代表新事物,成為當時貴族人家室内裝飾品。
至于魚形應用到刺繡、椅披和袍服上,多是雙魚作八字形斜置,如磬形,取“吉慶有餘”意思。
用鲢魚形的則叫“連年有餘”。
也有雕成小玉佩件的。
至于玩賞性的金魚,品種的改進與增多,應和明代南方中産階級的興起及一般工藝品的發展有一定關系。
明文震亨的《長物志》卷四說: 朱魚獨盛吳中,以色如辰州朱砂故名。
此種最宜盆蓄,有紅而帶黃色者,僅可點綴陂池。
記述品種變态,當時即有種種不同名稱: 初尚純紅、純白,繼尚金盔、金鞍、錦被,及印頭紅、裹頭紅、連腮紅、首尾紅、鶴頂紅,繼又尚墨眼、雪眼、朱眼、紫眼、瑪瑙眼、琥珀眼、金管、銀管,時尚極以為貴。
又有堆金砌玉,落花流水,蓮台八瓣,隔斷紅塵,玉帶圍梅花,月波浪紋,七星紋種種變态,難以盡述。
然亦随意定名,無定式也。
藍如翠,白如雪,迫而視之腸胃俱見,即朱魚别種,亦貴甚。
述魚尾則有: 自二尾以至九尾,皆有之。
第美鐘于尾,身材未必佳。
蓋魚身必宏纖合度,骨肉停勻,花色鮮明,方入格。
到十九世紀以來,培養金魚的風氣,已遍及各地。
道光瓷器和刺繡中女人衣上的挽袖、衣邊,多作龍睛扇尾金魚。
這時節出了個畫金魚的畫家,名叫“虛谷”,是個和尚,畫了一生的金魚。
清代貨币除銅錢外用金銀,實物沉重,不便攜帶,民間銀号、錢莊流行信用銀票和錢票,因此盛行一種貯藏銀票雜物的“褡裢”,佩在腰帶上。
為競奇争異,上面多作各種不同刺繡花紋,金魚圖案因此也成為主題之一,用各種不同繡法加以表現,産生許多有趣小品,同時皇室貴族婦女衣裙邊沿刺繡,和平民婦女小孩圍裙鞋面,都常用金魚作裝飾圖案。
民間剪紙原屬于刺繡底樣,就産生過許多不同的美麗形象。
當時在蘇州織造“绮霞館”打樣的提花漳絨,用金魚圖案織成的,花紋布置,格外顯得華美而有生趣。
這些裝飾圖案的流行,反映另外一種事實,即金魚的培養,從十九世紀以來,已逐漸成全中國習慣。
由于南北氣候不同,養魚方法也不盡相同。
南方氣候比較熱,必水多些金魚才能過夏,因此盛行大魚缸。
這種魚缸一般多擱在人家庭院中,缸上照規矩還得擱一座小小石假山,上面種一些特别品種花藥,千年矮或虎耳草,和翠色蒙茸的黴苔,十分美觀。
一面可作缸中金魚的蔭蔽,一面可供賞玩。
一座有值百十兩銀子的。
缸中水裡還擱個燈籠式空花“魚過籠”,明龍泉窯燒造較多,景德鎮則燒作米色哥窯式。
北方地寒,瓷缸多較小,和玻璃缸常擱于客廳中窗前條案間,作為室内裝飾品一部分。
十八世紀著名小說《紅樓夢》,就描寫過這種魚缸。
室外多用扁平木桶和陶缸,冬天必收藏于溫室裡,免得凍壞。
養金魚既成社會習慣,因之也影響到現代一般工藝品的題材。
北京著名的景泰藍,就有用金魚作裝飾圖案的。
此外,玉、石、骨、牙、竹、木雕刻中,民間藝術家更創作了多種多樣的美麗形象。
而最值得贊美的,還是金魚本身品種的千變萬化,給人一種愉快難忘印象。
公園中蓄養金魚地區,照例是每天遊人集中地方。
廟會中出賣金魚攤子,經常招引廣大的婦女和小孩不忍離開。
還有北京市小街窄巷間,每天我們都有機會可以發現賣金魚的擔子,賣魚的通常是個年過七十和氣親人的老頭子。
小孩一見這種擔子,必圍着不肯走開,賣魚的老頭子和裝在小玻璃缸中遊動的小金魚,使得小朋友眼睛發光。
三者又常常共同綜合形成一幅動人的畫稿,至于使它轉成藝術,卻還有待藝術家的彩筆! 獅子的藝術 由來已久,至晚在商代前期,在工藝品中就得到明确的反映,銅漆玉石都作為主要裝飾圖案而産生存在。
《漢書·西域傳》是後來事物。
《爾雅》一書中曾有記載,晉代郭璞注稱即獅子。
事實上作為外國貢物來到中國,必有一定對象,才會有所得。
東周晚期春秋戰國諸侯争霸,無一定最高王權作為入貢對象,獅子傳說或進入中國西部,實物不大可能遠來。
老虎稱百獸之尊,獅子也稱百獸之尊,都勇猛矯健,瞻視不凡。
但老虎是本國土産,西南、東北各省區山地都可發現,以東北産軀體特别龐大,知名世界。
獅子卻是外來物,在海外出現的地區,也隻限于非洲及中西亞若幹接近沙漠荒遠地方。
古代當作文化交流的珍禽奇獸之一來到中國,可能早于戰國,但文獻上比較落實具體,大緻還是在西漢。
《後漢書·順帝紀》稱: 疏勒國獻師子,封牛(或應作“犎”)。
注:《東觀記》曰:“疏勒王盤遣使文時詣阙。
”師子似虎,正黃,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鬥。
封牛,其領上肉隆起若封然,因以名之。
即今之峰牛。
注中所形容的獅子形色特征,是和真正的獅子相差不遠的。
但注實出後人之手。
至于由漢代人說來,西漢時能見到獅子真形的人,大緻還并不多。
由于武帝以來,海外文化交流,世界上各地出産的珍禽奇獸如犀牛、鴕鳥、獅子等等,即或已當成入貢禮品,送到長安、洛陽,大緻還隻是豢養在政府宮廷園囿離宮别館中,供封建統治者個人開心,及其親近家屬從臣欣賞,不僅大多數人民無從得見,即身在長安、洛陽供職的一般官吏,或許也難以見到。
因此在西漢以來,即普遍流行的狩獵紋工藝圖案,無論銅、陶、漆、玉、絲或金銀加工,産于本國的熊、虎、鹿、豹、貘、兔、羚羊、野豬、孔雀、鴻雁,及傳說中的龍、鳳等等形象,無不可以發現,而且都無不做得極其生動活潑,形象逼真。
内中卻未發現獅子紋。
墓葬石刻平面浮雕或線刻上反映屬于《王會圖》或《瑞應圖》《博物志》中奇異動植物,也沒有獅子在内。
唯大型立體石刻在墓葬阙門間,卻出現了成雙的獅子,或名異實同的“天祿辟邪”。
時間多在東漢中晚期,和史志記載獅子入貢有一定聯系。
至于反映到小件雕玉的大小璧、盾形佩、筒子式的酒卮,和玉具劍上的裝飾,珌、璏、珥,無不可以發現用高浮雕或圓透雕的子母辟邪,時間較早則可到西漢,來源也可以說是沿襲春秋戰國以來的奇禽怪獸,和獅子的關系是間接的而非直接的,但是到漢代,彼此便已經混淆,随同曆史發展,更難于區别明顯了。
東漢大型石刻獅子形象,如何由宮廷珍物轉而為普及到中等官僚墓葬前陪襯物,發展情形不得而知。
當時付雕并留下當地刻工價值的,為山東嘉祥武氏祠石刻,中有獅子一對,值錢四萬,石工張勝記載。
四萬錢在當時值黃金二兩,并可買上中彩錦二匹,普通絹帛約五十匹,價值不能不說已經相當高!又南陽宗資墓,成都高頤阙,也均各有獅子一對。
四川石獅形象,已近似現存分布于南京市郊外南朝齊梁時蕭氏諸墓前辟邪形象,前脅間各附以助其雄猛由雲氣紋變成象征飛翔的小小雙翼。
因此談藝術史的,對于它們的産生,有兩種不同的推測: 一、聯系這個石獸造型,和脅間兩個翅膀而言,認為來源似和史傳中的貢獅子少直接關系,實出于中亞巴比倫藝術有翼猛獸飛廉的間接影響。
二、另外一點推測,即四川東漢末既有這種石獅子出現,江南至遲在三國東吳孫權時也會産生,當時即不用于孫策、孫權墓前,也會用于當時南方特别迷信的蔣子文的蔣侯廟、伍子胥等先賢祠堂前,也會和東晉諸皇陵相關。
決不至于到百多年後的蕭梁政權時代才忽然出現。
若孤立看來,前者似乎說的還有點道理,若聯系材料比較分析,卻不一定是事實。
因為西漢以來,凡受《史記·封禅書》等記載、神仙方士傳說影響下産生的造型藝術,為了能符合“白日飛升”流行傳說,不問是主題角色的東王公、西王母,還是王子喬、安期生,以及其他附屬于海上三山上的珍禽奇獸,無一不是浮在雲氣上行動,于背後或于兩脅旁生着一行或一對小小翅膀,表示具有這樣飛騰的能力。
四神瓦當中青龍白虎,雖大不過五六寸,也各具有同樣翅膀。
不過反映到較小面積雕刻繪畫上,雲氣翅膀做得比較簡單草率,不能比用于大型立體石刻上那麼完整具體而已。
所以與其說它的來源,系出于巴比倫同類性質藝術的影響,還不如說是受秦漢以來神仙方士傳說影響。
其次一件事,則有可能東吳孫墓即已有石辟邪出現。
東晉渡江,經濟财力十分枯窘,節葬說又正流行,未見繼續。
到南朝蕭梁統治江南時,有數十年生聚,封建貴族統治
這類特制大缸不同處是上面還常有個大蓋。
缸上也有作鳜魚浮雕圖案的。
十七世紀中清代初期,江西景德鎮燒造的彩釉和白胎彩繪瓷,都達到了中國陶瓷史藝術高峰,魚形圖案應用到瓷器上,也得到了極高成就,精美無匹。
用鳜魚的較多,是取“富貴有餘”意思。
或用三或用五,多諧三餘五餘。
燈籠旁流蘇,也有作雙魚形的。
并且産生了許多造型完美加工精緻的魚缸。
在故宮陶瓷館陳列的仿木釉紋的魚缸,是一件有代表性的藝術品。
此外已有玻璃缸養金魚的,代表新事物,成為當時貴族人家室内裝飾品。
至于魚形應用到刺繡、椅披和袍服上,多是雙魚作八字形斜置,如磬形,取“吉慶有餘”意思。
用鲢魚形的則叫“連年有餘”。
也有雕成小玉佩件的。
至于玩賞性的金魚,品種的改進與增多,應和明代南方中産階級的興起及一般工藝品的發展有一定關系。
明文震亨的《長物志》卷四說: 朱魚獨盛吳中,以色如辰州朱砂故名。
此種最宜盆蓄,有紅而帶黃色者,僅可點綴陂池。
記述品種變态,當時即有種種不同名稱: 初尚純紅、純白,繼尚金盔、金鞍、錦被,及印頭紅、裹頭紅、連腮紅、首尾紅、鶴頂紅,繼又尚墨眼、雪眼、朱眼、紫眼、瑪瑙眼、琥珀眼、金管、銀管,時尚極以為貴。
又有堆金砌玉,落花流水,蓮台八瓣,隔斷紅塵,玉帶圍梅花,月波浪紋,七星紋種種變态,難以盡述。
然亦随意定名,無定式也。
藍如翠,白如雪,迫而視之腸胃俱見,即朱魚别種,亦貴甚。
述魚尾則有: 自二尾以至九尾,皆有之。
第美鐘于尾,身材未必佳。
蓋魚身必宏纖合度,骨肉停勻,花色鮮明,方入格。
到十九世紀以來,培養金魚的風氣,已遍及各地。
道光瓷器和刺繡中女人衣上的挽袖、衣邊,多作龍睛扇尾金魚。
這時節出了個畫金魚的畫家,名叫“虛谷”,是個和尚,畫了一生的金魚。
清代貨币除銅錢外用金銀,實物沉重,不便攜帶,民間銀号、錢莊流行信用銀票和錢票,因此盛行一種貯藏銀票雜物的“褡裢”,佩在腰帶上。
為競奇争異,上面多作各種不同刺繡花紋,金魚圖案因此也成為主題之一,用各種不同繡法加以表現,産生許多有趣小品,同時皇室貴族婦女衣裙邊沿刺繡,和平民婦女小孩圍裙鞋面,都常用金魚作裝飾圖案。
民間剪紙原屬于刺繡底樣,就産生過許多不同的美麗形象。
當時在蘇州織造“绮霞館”打樣的提花漳絨,用金魚圖案織成的,花紋布置,格外顯得華美而有生趣。
這些裝飾圖案的流行,反映另外一種事實,即金魚的培養,從十九世紀以來,已逐漸成全中國習慣。
由于南北氣候不同,養魚方法也不盡相同。
南方氣候比較熱,必水多些金魚才能過夏,因此盛行大魚缸。
這種魚缸一般多擱在人家庭院中,缸上照規矩還得擱一座小小石假山,上面種一些特别品種花藥,千年矮或虎耳草,和翠色蒙茸的黴苔,十分美觀。
一面可作缸中金魚的蔭蔽,一面可供賞玩。
一座有值百十兩銀子的。
缸中水裡還擱個燈籠式空花“魚過籠”,明龍泉窯燒造較多,景德鎮則燒作米色哥窯式。
北方地寒,瓷缸多較小,和玻璃缸常擱于客廳中窗前條案間,作為室内裝飾品一部分。
十八世紀著名小說《紅樓夢》,就描寫過這種魚缸。
室外多用扁平木桶和陶缸,冬天必收藏于溫室裡,免得凍壞。
養金魚既成社會習慣,因之也影響到現代一般工藝品的題材。
北京著名的景泰藍,就有用金魚作裝飾圖案的。
此外,玉、石、骨、牙、竹、木雕刻中,民間藝術家更創作了多種多樣的美麗形象。
而最值得贊美的,還是金魚本身品種的千變萬化,給人一種愉快難忘印象。
公園中蓄養金魚地區,照例是每天遊人集中地方。
廟會中出賣金魚攤子,經常招引廣大的婦女和小孩不忍離開。
還有北京市小街窄巷間,每天我們都有機會可以發現賣金魚的擔子,賣魚的通常是個年過七十和氣親人的老頭子。
小孩一見這種擔子,必圍着不肯走開,賣魚的老頭子和裝在小玻璃缸中遊動的小金魚,使得小朋友眼睛發光。
三者又常常共同綜合形成一幅動人的畫稿,至于使它轉成藝術,卻還有待藝術家的彩筆! 獅子的藝術 由來已久,至晚在商代前期,在工藝品中就得到明确的反映,銅漆玉石都作為主要裝飾圖案而産生存在。
《漢書·西域傳》是後來事物。
《爾雅》一書中曾有記載,晉代郭璞注稱即獅子。
事實上作為外國貢物來到中國,必有一定對象,才會有所得。
東周晚期春秋戰國諸侯争霸,無一定最高王權作為入貢對象,獅子傳說或進入中國西部,實物不大可能遠來。
老虎稱百獸之尊,獅子也稱百獸之尊,都勇猛矯健,瞻視不凡。
但老虎是本國土産,西南、東北各省區山地都可發現,以東北産軀體特别龐大,知名世界。
獅子卻是外來物,在海外出現的地區,也隻限于非洲及中西亞若幹接近沙漠荒遠地方。
古代當作文化交流的珍禽奇獸之一來到中國,可能早于戰國,但文獻上比較落實具體,大緻還是在西漢。
《後漢書·順帝紀》稱: 疏勒國獻師子,封牛(或應作“犎”)。
注:《東觀記》曰:“疏勒王盤遣使文時詣阙。
”師子似虎,正黃,有髯耏,尾端茸毛大如鬥。
封牛,其領上肉隆起若封然,因以名之。
即今之峰牛。
注中所形容的獅子形色特征,是和真正的獅子相差不遠的。
但注實出後人之手。
至于由漢代人說來,西漢時能見到獅子真形的人,大緻還并不多。
由于武帝以來,海外文化交流,世界上各地出産的珍禽奇獸如犀牛、鴕鳥、獅子等等,即或已當成入貢禮品,送到長安、洛陽,大緻還隻是豢養在政府宮廷園囿離宮别館中,供封建統治者個人開心,及其親近家屬從臣欣賞,不僅大多數人民無從得見,即身在長安、洛陽供職的一般官吏,或許也難以見到。
因此在西漢以來,即普遍流行的狩獵紋工藝圖案,無論銅、陶、漆、玉、絲或金銀加工,産于本國的熊、虎、鹿、豹、貘、兔、羚羊、野豬、孔雀、鴻雁,及傳說中的龍、鳳等等形象,無不可以發現,而且都無不做得極其生動活潑,形象逼真。
内中卻未發現獅子紋。
墓葬石刻平面浮雕或線刻上反映屬于《王會圖》或《瑞應圖》《博物志》中奇異動植物,也沒有獅子在内。
唯大型立體石刻在墓葬阙門間,卻出現了成雙的獅子,或名異實同的“天祿辟邪”。
時間多在東漢中晚期,和史志記載獅子入貢有一定聯系。
至于反映到小件雕玉的大小璧、盾形佩、筒子式的酒卮,和玉具劍上的裝飾,珌、璏、珥,無不可以發現用高浮雕或圓透雕的子母辟邪,時間較早則可到西漢,來源也可以說是沿襲春秋戰國以來的奇禽怪獸,和獅子的關系是間接的而非直接的,但是到漢代,彼此便已經混淆,随同曆史發展,更難于區别明顯了。
東漢大型石刻獅子形象,如何由宮廷珍物轉而為普及到中等官僚墓葬前陪襯物,發展情形不得而知。
當時付雕并留下當地刻工價值的,為山東嘉祥武氏祠石刻,中有獅子一對,值錢四萬,石工張勝記載。
四萬錢在當時值黃金二兩,并可買上中彩錦二匹,普通絹帛約五十匹,價值不能不說已經相當高!又南陽宗資墓,成都高頤阙,也均各有獅子一對。
四川石獅形象,已近似現存分布于南京市郊外南朝齊梁時蕭氏諸墓前辟邪形象,前脅間各附以助其雄猛由雲氣紋變成象征飛翔的小小雙翼。
因此談藝術史的,對于它們的産生,有兩種不同的推測: 一、聯系這個石獸造型,和脅間兩個翅膀而言,認為來源似和史傳中的貢獅子少直接關系,實出于中亞巴比倫藝術有翼猛獸飛廉的間接影響。
二、另外一點推測,即四川東漢末既有這種石獅子出現,江南至遲在三國東吳孫權時也會産生,當時即不用于孫策、孫權墓前,也會用于當時南方特别迷信的蔣子文的蔣侯廟、伍子胥等先賢祠堂前,也會和東晉諸皇陵相關。
決不至于到百多年後的蕭梁政權時代才忽然出現。
若孤立看來,前者似乎說的還有點道理,若聯系材料比較分析,卻不一定是事實。
因為西漢以來,凡受《史記·封禅書》等記載、神仙方士傳說影響下産生的造型藝術,為了能符合“白日飛升”流行傳說,不問是主題角色的東王公、西王母,還是王子喬、安期生,以及其他附屬于海上三山上的珍禽奇獸,無一不是浮在雲氣上行動,于背後或于兩脅旁生着一行或一對小小翅膀,表示具有這樣飛騰的能力。
四神瓦當中青龍白虎,雖大不過五六寸,也各具有同樣翅膀。
不過反映到較小面積雕刻繪畫上,雲氣翅膀做得比較簡單草率,不能比用于大型立體石刻上那麼完整具體而已。
所以與其說它的來源,系出于巴比倫同類性質藝術的影響,還不如說是受秦漢以來神仙方士傳說影響。
其次一件事,則有可能東吳孫墓即已有石辟邪出現。
東晉渡江,經濟财力十分枯窘,節葬說又正流行,未見繼續。
到南朝蕭梁統治江南時,有數十年生聚,封建貴族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