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俗
關燈
小
中
大
。
“鳳穿牡丹”圖案,卻逐漸成為人民十分親切喜愛的畫面。
這也還有另外一個現實原因,即《牡丹譜》《洛陽牡丹記》等著述的流行和實物栽培的普遍,增加了人民對于牡丹名色的知識。
想象中的鳳凰,因之在人民藝術家手中,做成種種美麗動人姿勢,共同反映于藝術創造中。
元、明、清三個朝代中,龍始終代表一種神性,又成為九五之尊的象征,因此不能随便亵渎。
服裝藝術上随便用龍是違法受禁止的。
雖然“龍舟競渡”的風俗習慣在長江以南凡有河流處即通行,為廣大人民娛樂節目之一。
而逢年過節舞龍燈的風俗,且具有全國性。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即從晉六朝以來,佛教宣傳江湖河海各有龍神,天上還有天龍八部,凡是龍王均能行雨,因此到唐、宋以來,特封江湖河海諸龍為王為侯,這種龍神名銜直到十九世紀還不斷加封。
南方各地任何小小縣城,必有個龍王廟,每逢天旱,封建統治者無可奈何,就裝作虔敬,去廟中祈雨行香,把應負責任推到龍王身上,并增加人民對于龍的敬畏之忱,也即增加封建神權政治。
因此龍不能随便使用。
直到五十年前,迷信還深入人心。
至于鳳凰和牡丹結合後,卻和人民情感日加深厚,盡管在封建制度上,鳳凰還和王侯女性關系密切,皇後、公主必戴鳳冠,用鳳數多少定品級等次。
在宮廷藝術中,又還依舊是龍鳳并用,可是有一點大不相同處,亂用龍的圖案易犯罪,鄉村平民女的鞋幫或圍裙上都可以憑你想象繡鳳雙飛或鳳穿牡丹,誰也不能管。
至于贈給情人的手帕和抱兜,為表示愛情幸福,繡鳳穿花更加常見。
至于民間俚曲唱本,并且開口離不了鳳凰,“魚水和諧”“鴛鴦戲荷”“彩鳳雙飛”同屬民間刺繡主題,深入人心。
鳳的圖案已不是宮廷所獨用,早成為人民共同藝術主題了。
換句現代話說,即鳳接近人民,人民因之豐富了鳳的形象和内容。
鳳給廣大人民以生活幸福的感物寄興和希望。
從表面看,因此一來,鳳的抽象地位,不免日益下降,再不能和龍并提。
事實上鳳和人民感情上打成一片,特别是在民間婦女刺繡中,簡直是賦以無限豐富的藝術生命,使之不朽,使之永生。
但是我們也得承認另外一種事實,即在近千百年來封建上層藝術成就中,絲綢錦繡袍服、瓷、漆和嵌鑲工藝、金銀加工等,凡百諸精細造型藝術圖案,龍的圖案也有其一定成就,而且占有主要地位,鳳隻是次要地位。
不過從藝術形象言,即或同用于百花穿插,龍穿花總近于勉強湊合,鳳穿花卻做得分外自然。
論成就,還是鳳穿花值得學習。
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宣德以來和清代初期,在五色箋紙上用泥金銀法描繪的雲鳳或穿花鳳,創造了無數高度精美活潑的藝術品,給人以一種深刻難忘印象。
和西南地區民間刺繡的萬千種鳳穿牡丹同放一處,可用得上兩句話概括形容:“異曲同工,各有千秋。
” 俗說鳳凰不死,死後又還會再生。
這傳說極有意思。
凡是深深活在人民情感中的東西,它的曆史雖久,當然還會從更新的時代,和千萬人民藝術創造熱情重新結合,得到不朽和永生。
我這個簡短分析小文,有一個弱點,即稱道文獻不多,而援引實物作證又感圖片難得完備,說服力不強。
隻能說是一個概括說明。
工藝圖案龍鳳問題多,值得專家分一點心來注意。
我這裡隻近于抛磚引玉,如能從每一部門——建築彩繪、石刻、陶瓷、絲繡,都有介紹這個裝飾圖案發展的專文寫出來。
國際友人問到龍鳳問題時,我們的回答,也就可望肯定明确,不至于含糊籠統了。
一九五八年六月,寫于八大處長安寺 魚的藝術 中國海岸線長,江河湖泊多,魚類品種格外豐富。
因此,人民采用魚形作藝術裝飾圖案,曆史也相當悠久。
近年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在陝西西安半坡村,約公元前四五十世紀的村落遺址中,就發現一個陶盆,黑彩繪活潑生動魚形。
河南安陽,公元前十三世紀的商代墓葬中出土青銅盤形器物,也常用魚形圖案作主要裝飾。
這個時期和稍後的西周墓葬中,還大量發現過二三寸長薄片小玉魚,雕刻得簡要而生動,尾部鋒利如刀,當時或作割切工具使用,佩戴在貴族衣帶間。
公元前六世紀的春秋時代,流行編成組列的佩玉,還有一部分雕成魚形,部分發展而成為彎曲龍形。
照理說,魚龍變化傳說也應當産生于這個時期。
公元前二世紀,秦漢之際青銅鏡子,鏡背中心部分,常有十餘字銘文,作吉祥幸福話語,末後必有兩個小魚并列,因為魚餘同音,象征“富貴有餘”的幸福願望。
公元前二世紀的漢代,這種風俗更加普遍,人們使用的青銅面盆,多鑄造于西南朱提堂狼郡,内部主要裝飾,就多作兩隻美麗活潑的大魚。
此外,女子縫紉用的青銅熨鬥,照明的燈台,喝酒用的橢圓形羽觞,上面也常使用這種圖案。
當時陝西、河南一帶貴族墓葬,正流行使用一種長約一公尺的大型空心磚堆砌墓室,磚上有種種花紋,雙魚紋也常發現。
絲綢上開始用魚形圖案。
私人用小印章也有作小魚形的。
可見美術上的應用,已日益普遍。
主題象征意義是“有餘”。
中國是個廣大農業地區的國家,希望生産有餘正是人之常情。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曾寫過一篇抒情小品文,贊美過魚在水中的快樂。
公元二三世紀間,又有一首南方民歌,更細緻素樸描寫到水池中荷花下的魚的遊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從此以後,“如魚得水”轉成了夫婦愛情和好的形容。
但普遍反映于一般造型藝術上,卻晚到十世紀左右才出現。
公元七世紀後的唐代,魚形的應用,轉到兩個方面,十分特殊。
一個是當時鍍金銅鎖鑰,必雕鑄成魚形,叫作“魚鑰”。
是當時一種普遍制度,大至王宮城門,小及首飾箱箧,無不使用。
用意是魚目日夜不閉,可以防止盜竊。
其次是政府和地方官吏之間,常用一種三寸長銅質魚形物,作為彼此聯系憑證,上鑄文字分成兩半,一存政府,一由官吏本人收藏,調動人事時就合符為證。
官吏出入宮廷門證,也作魚形,通稱“魚符”。
中等以上官吏,多腰佩“魚袋”,這種魚袋向例由政府賞賜,得到的算是一種榮寵,通稱“紫金魚袋”,真正東西我們還少見到。
宋代尚保存這個制度。
可是從宋畫、宋俑服飾上,還少發現使用魚袋形象。
又唐代已盛行國家考試制度,有一定文學水平的平民可望通過考試轉成政府官吏。
漢代以來風俗相傳,黃河中部有大懸瀑,名叫“龍門”,魚類能跳躍上去的,就可變龍。
所以當時人能見得名流李膺的,以為是登龍門。
唐代考試多由達官貴族操縱,人民獲中機會并不多,因此,人民也借用它來做比喻,考試及格的和魚上升龍門一樣。
“鯉魚跳龍門”于是成為一般幸運象征,和追求幸運的形容。
因此成為一般藝術主題,民間刺繡也開始用它做主題。
公元十世紀的宋代,考試制度有進一步發展,圖案應用因此更加廣泛。
這個時期,在中國浙江龍泉燒造的世界著名的翠綠色瓷器,小件盤碟類,還多沿襲漢代習慣,中心加二小魚作裝飾。
江西景德鎮的影青瓷,和北方的定州白瓷,和一般民間瓷,魚的圖案應用更加多了些,意義因此也略有不同。
在盤碗中的,多當成純藝術表現。
若用到瓷枕上,或上面加些蓮荷,實沿襲“采蓮辭”本意,喻夫婦枕上愛情“如魚得水”。
又有在青銅鏡子上浮雕雙魚騰躍的,用意相同。
現實主義的繪畫,正擴大題材範圍,還出了幾個畫魚名家,如劉寀等,作品表現魚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樂趣,千年來還活潑如生,豐富了中國繪畫的内容。
後來八大、恽南田,直到近代白石老人,還一脈相承,以此名家。
在高級絲織物部門,紡織工人又創造了魚形圖案的“魚藻錦”,金代還作為官诰包首。
宋代重視元宵燈節,過年燈節時,全國兒童照風俗都玩龍燈和彩色魚形燈。
文獻中也有了人工培養觀賞紅魚的記載。
杭州已因養金魚而著名。
元代有部《飲膳正要》書籍,部分記載各種可吃的魚,還有很好的插圖,沒有提到金魚,可知當時統治者雖好吃,而且有許多怪吃法,但是還不到吃金魚程度。
公元十五世紀的明代,綢緞中的魚錦圖案有了發展。
國家織造局專織一種飛魚形衣料,作不成形龍樣,有一定品級才許穿,名“飛魚服”。
到十六七世紀的明代晚期,杭州玉泉觀魚,已成西湖十景之一。
北京金魚池則已成宮廷養金魚處,江西景德鎮燒瓷工人,嘉靖萬曆時發明的五彩瓷,開始用紅魚做主題圖案。
當時宮廷需要大件瓷器中,大魚缸種類增多,因此,政府在江西特設“龍缸窯”,專燒龍紋大魚缸。
反映宮廷培養金魚已成習慣,魚的品種也日益增多。
但是這時期的魚缸留下雖多,造型藝術中,十分奇特美觀的金魚形象留下的可并不多。
北京郊區發掘出的幾具繪有五彩紅魚大罐,魚的樣子還和朱鯉差不多。
另處也發現一種各種褐釉陶制上作開光花鳥浮刻大魚缸,根據比較材料,得知燒造地或出于江南,後來人雖用來作魚缸,出土物裡面卻多坐了個大和尚,是由大魚缸轉為和尚坐化所利
“鳳穿牡丹”圖案,卻逐漸成為人民十分親切喜愛的畫面。
這也還有另外一個現實原因,即《牡丹譜》《洛陽牡丹記》等著述的流行和實物栽培的普遍,增加了人民對于牡丹名色的知識。
想象中的鳳凰,因之在人民藝術家手中,做成種種美麗動人姿勢,共同反映于藝術創造中。
元、明、清三個朝代中,龍始終代表一種神性,又成為九五之尊的象征,因此不能随便亵渎。
服裝藝術上随便用龍是違法受禁止的。
雖然“龍舟競渡”的風俗習慣在長江以南凡有河流處即通行,為廣大人民娛樂節目之一。
而逢年過節舞龍燈的風俗,且具有全國性。
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即從晉六朝以來,佛教宣傳江湖河海各有龍神,天上還有天龍八部,凡是龍王均能行雨,因此到唐、宋以來,特封江湖河海諸龍為王為侯,這種龍神名銜直到十九世紀還不斷加封。
南方各地任何小小縣城,必有個龍王廟,每逢天旱,封建統治者無可奈何,就裝作虔敬,去廟中祈雨行香,把應負責任推到龍王身上,并增加人民對于龍的敬畏之忱,也即增加封建神權政治。
因此龍不能随便使用。
直到五十年前,迷信還深入人心。
至于鳳凰和牡丹結合後,卻和人民情感日加深厚,盡管在封建制度上,鳳凰還和王侯女性關系密切,皇後、公主必戴鳳冠,用鳳數多少定品級等次。
在宮廷藝術中,又還依舊是龍鳳并用,可是有一點大不相同處,亂用龍的圖案易犯罪,鄉村平民女的鞋幫或圍裙上都可以憑你想象繡鳳雙飛或鳳穿牡丹,誰也不能管。
至于贈給情人的手帕和抱兜,為表示愛情幸福,繡鳳穿花更加常見。
至于民間俚曲唱本,并且開口離不了鳳凰,“魚水和諧”“鴛鴦戲荷”“彩鳳雙飛”同屬民間刺繡主題,深入人心。
鳳的圖案已不是宮廷所獨用,早成為人民共同藝術主題了。
換句現代話說,即鳳接近人民,人民因之豐富了鳳的形象和内容。
鳳給廣大人民以生活幸福的感物寄興和希望。
從表面看,因此一來,鳳的抽象地位,不免日益下降,再不能和龍并提。
事實上鳳和人民感情上打成一片,特别是在民間婦女刺繡中,簡直是賦以無限豐富的藝術生命,使之不朽,使之永生。
但是我們也得承認另外一種事實,即在近千百年來封建上層藝術成就中,絲綢錦繡袍服、瓷、漆和嵌鑲工藝、金銀加工等,凡百諸精細造型藝術圖案,龍的圖案也有其一定成就,而且占有主要地位,鳳隻是次要地位。
不過從藝術形象言,即或同用于百花穿插,龍穿花總近于勉強湊合,鳳穿花卻做得分外自然。
論成就,還是鳳穿花值得學習。
最有代表性的是明代宣德以來和清代初期,在五色箋紙上用泥金銀法描繪的雲鳳或穿花鳳,創造了無數高度精美活潑的藝術品,給人以一種深刻難忘印象。
和西南地區民間刺繡的萬千種鳳穿牡丹同放一處,可用得上兩句話概括形容:“異曲同工,各有千秋。
” 俗說鳳凰不死,死後又還會再生。
這傳說極有意思。
凡是深深活在人民情感中的東西,它的曆史雖久,當然還會從更新的時代,和千萬人民藝術創造熱情重新結合,得到不朽和永生。
我這個簡短分析小文,有一個弱點,即稱道文獻不多,而援引實物作證又感圖片難得完備,說服力不強。
隻能說是一個概括說明。
工藝圖案龍鳳問題多,值得專家分一點心來注意。
我這裡隻近于抛磚引玉,如能從每一部門——建築彩繪、石刻、陶瓷、絲繡,都有介紹這個裝飾圖案發展的專文寫出來。
國際友人問到龍鳳問題時,我們的回答,也就可望肯定明确,不至于含糊籠統了。
一九五八年六月,寫于八大處長安寺 魚的藝術 中國海岸線長,江河湖泊多,魚類品種格外豐富。
因此,人民采用魚形作藝術裝飾圖案,曆史也相當悠久。
近年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在陝西西安半坡村,約公元前四五十世紀的村落遺址中,就發現一個陶盆,黑彩繪活潑生動魚形。
河南安陽,公元前十三世紀的商代墓葬中出土青銅盤形器物,也常用魚形圖案作主要裝飾。
這個時期和稍後的西周墓葬中,還大量發現過二三寸長薄片小玉魚,雕刻得簡要而生動,尾部鋒利如刀,當時或作割切工具使用,佩戴在貴族衣帶間。
公元前六世紀的春秋時代,流行編成組列的佩玉,還有一部分雕成魚形,部分發展而成為彎曲龍形。
照理說,魚龍變化傳說也應當産生于這個時期。
公元前二世紀,秦漢之際青銅鏡子,鏡背中心部分,常有十餘字銘文,作吉祥幸福話語,末後必有兩個小魚并列,因為魚餘同音,象征“富貴有餘”的幸福願望。
公元前二世紀的漢代,這種風俗更加普遍,人們使用的青銅面盆,多鑄造于西南朱提堂狼郡,内部主要裝飾,就多作兩隻美麗活潑的大魚。
此外,女子縫紉用的青銅熨鬥,照明的燈台,喝酒用的橢圓形羽觞,上面也常使用這種圖案。
當時陝西、河南一帶貴族墓葬,正流行使用一種長約一公尺的大型空心磚堆砌墓室,磚上有種種花紋,雙魚紋也常發現。
絲綢上開始用魚形圖案。
私人用小印章也有作小魚形的。
可見美術上的應用,已日益普遍。
主題象征意義是“有餘”。
中國是個廣大農業地區的國家,希望生産有餘正是人之常情。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曾寫過一篇抒情小品文,贊美過魚在水中的快樂。
公元二三世紀間,又有一首南方民歌,更細緻素樸描寫到水池中荷花下的魚的遊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從此以後,“如魚得水”轉成了夫婦愛情和好的形容。
但普遍反映于一般造型藝術上,卻晚到十世紀左右才出現。
公元七世紀後的唐代,魚形的應用,轉到兩個方面,十分特殊。
一個是當時鍍金銅鎖鑰,必雕鑄成魚形,叫作“魚鑰”。
是當時一種普遍制度,大至王宮城門,小及首飾箱箧,無不使用。
用意是魚目日夜不閉,可以防止盜竊。
其次是政府和地方官吏之間,常用一種三寸長銅質魚形物,作為彼此聯系憑證,上鑄文字分成兩半,一存政府,一由官吏本人收藏,調動人事時就合符為證。
官吏出入宮廷門證,也作魚形,通稱“魚符”。
中等以上官吏,多腰佩“魚袋”,這種魚袋向例由政府賞賜,得到的算是一種榮寵,通稱“紫金魚袋”,真正東西我們還少見到。
宋代尚保存這個制度。
可是從宋畫、宋俑服飾上,還少發現使用魚袋形象。
又唐代已盛行國家考試制度,有一定文學水平的平民可望通過考試轉成政府官吏。
漢代以來風俗相傳,黃河中部有大懸瀑,名叫“龍門”,魚類能跳躍上去的,就可變龍。
所以當時人能見得名流李膺的,以為是登龍門。
唐代考試多由達官貴族操縱,人民獲中機會并不多,因此,人民也借用它來做比喻,考試及格的和魚上升龍門一樣。
“鯉魚跳龍門”于是成為一般幸運象征,和追求幸運的形容。
因此成為一般藝術主題,民間刺繡也開始用它做主題。
公元十世紀的宋代,考試制度有進一步發展,圖案應用因此更加廣泛。
這個時期,在中國浙江龍泉燒造的世界著名的翠綠色瓷器,小件盤碟類,還多沿襲漢代習慣,中心加二小魚作裝飾。
江西景德鎮的影青瓷,和北方的定州白瓷,和一般民間瓷,魚的圖案應用更加多了些,意義因此也略有不同。
在盤碗中的,多當成純藝術表現。
若用到瓷枕上,或上面加些蓮荷,實沿襲“采蓮辭”本意,喻夫婦枕上愛情“如魚得水”。
又有在青銅鏡子上浮雕雙魚騰躍的,用意相同。
現實主義的繪畫,正擴大題材範圍,還出了幾個畫魚名家,如劉寀等,作品表現魚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樂趣,千年來還活潑如生,豐富了中國繪畫的内容。
後來八大、恽南田,直到近代白石老人,還一脈相承,以此名家。
在高級絲織物部門,紡織工人又創造了魚形圖案的“魚藻錦”,金代還作為官诰包首。
宋代重視元宵燈節,過年燈節時,全國兒童照風俗都玩龍燈和彩色魚形燈。
文獻中也有了人工培養觀賞紅魚的記載。
杭州已因養金魚而著名。
元代有部《飲膳正要》書籍,部分記載各種可吃的魚,還有很好的插圖,沒有提到金魚,可知當時統治者雖好吃,而且有許多怪吃法,但是還不到吃金魚程度。
公元十五世紀的明代,綢緞中的魚錦圖案有了發展。
國家織造局專織一種飛魚形衣料,作不成形龍樣,有一定品級才許穿,名“飛魚服”。
到十六七世紀的明代晚期,杭州玉泉觀魚,已成西湖十景之一。
北京金魚池則已成宮廷養金魚處,江西景德鎮燒瓷工人,嘉靖萬曆時發明的五彩瓷,開始用紅魚做主題圖案。
當時宮廷需要大件瓷器中,大魚缸種類增多,因此,政府在江西特設“龍缸窯”,專燒龍紋大魚缸。
反映宮廷培養金魚已成習慣,魚的品種也日益增多。
但是這時期的魚缸留下雖多,造型藝術中,十分奇特美觀的金魚形象留下的可并不多。
北京郊區發掘出的幾具繪有五彩紅魚大罐,魚的樣子還和朱鯉差不多。
另處也發現一種各種褐釉陶制上作開光花鳥浮刻大魚缸,根據比較材料,得知燒造地或出于江南,後來人雖用來作魚缸,出土物裡面卻多坐了個大和尚,是由大魚缸轉為和尚坐化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