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服飾
關燈
小
中
大
。
傳稱鹖為猛禽,好鬥,至死不敗,因之用鹖尾作冠飾,象征武勇,由來已久。
可是具體形象材料,除此以外,即隻有北朝甯萬壽孝子棺前線刻的兩個神将頭上分插鳥尾,十分明顯。
此外即少見。
至于唐、宋以後,則多使用在什麼胡王頭頂部分,如傳世李公麟繪《番王禮佛圖》中所見。
這裡新的發現卻在耳旁分插,為我們搞京戲的談雉尾應用曆史時找到了最古根據。
這個鏡子上還發現個近似用皮革做成的“”式馬镫,應當是世界上最早的馬镫形象了。
至于馬鞍,截至目前,我們隻有一個四川出土漢代大型陶馬上曾發現部分殘餘,别的還少見。
戰國時人開始騎馬,鏡子上留下個最早騎士模樣。
第五份材料,是近年發現薄銅器細刻花紋上面各種人物生活的反映。
河南輝縣、山西、山東均有這種銅器出土。
輝縣殘器上面有一種宮廷宗廟兩層建築前鐘磬兩列陳設形象,樂器位置極其重要。
另一器物則在一角發現了個兩端微昂的高案,上置兩個酒罍,得知這是長條案最早的式樣。
山彪鎮出土物則四輪馬車是新發現。
人物形象有個共通點是頭上冠帽,前部多作二角突起,後部則曳一喜鵲尾巴,這種冠服部分亦見于信陽大墓漆瑟彩繪人物上。
唯瑟上有作危冠高聳如一高腳豆式的,則在銅刻上始終未發現。
屈原《楚辭》所謂“冠切雲之崔嵬”,或即指的是這種式樣?也說不定。
………… 這些隻是從商到戰國,前後約一千年間,從出土文物結合文獻相印證,所得到的一些點點滴滴材料。
我們想從這些零星發現中把握全面問題,當然是不可能的。
即從這部分發現中所做的一些推測,也必然會有許多不盡符合原來情形。
但這麼由現實出發作的試探和綜合聯系,無疑為我們工作帶來了些新的啟發,據個人看來至少可歸納成三點: 一、談這部門曆史發展,照舊方法引書證書,恐不大容易把問題弄得真正清楚明白,若能試從文物形象出發,似乎可以得到不少新知識。
或者為過去書中沒說到過,或者可以豐富充實文獻中已經說起的而能加以形象化。
二、談服飾離不開花紋,古代絲繡不易保存,直接材料不夠多,但是間接的比較材料卻不少。
近十年出土的大量銅器、彩繪漆、雕玉、金銀錯、彩琉璃,以及較後部分空心磚邊沿紋樣,已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重要線索。
凡事孤立不易清楚的,一經綜合比較,問題就出來了。
通過比較分析,由此我們知道連續矩紋作為錦紋主題,商代即已開始,春秋戰國在繼續應用,現存宋、明此一式錦紋,實源遠流長。
絲繡和其他部分工藝圖案相互關系,金銀錯、彩繪漆,和當時刺繡紋樣實大體相通,還影響到漢代。
戰國鏡子部分裝飾圖案,更和同時所謂“绮”紋有密切聯系,新的發現已為這一推測不斷證實。
三、這裡提起的多隻是一些線索,一個起點,即從文物常識出發,注意到起居服用各方面問題,大多是一般文獻上或提起過難于證實,或說來比較籠統,經過後人注疏附會輾轉緻誤的。
熟悉史部學的專家通人,如肯用一個新的現實研究态度,綜合文物聯系文獻,來廣泛進行新的比證爬梳工作,一定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發現,特别是物質文化史方面的知識,許多方面将是嶄新的! 古代人的穿衣打扮 古代人穿衣服事情,我們過去所知并不多,文獻上雖留下許多記載,隻因日子太久,引書證書,輾轉附會,越來越不易清楚了。
幸虧近年考古學家的努力,從地下挖出了大量古文物,可作參考比較,我們才得到新的認識。
由商到西周、春秋、戰國,前後約一千年,大緻可以分作三個曆史階段看它的演變。
較早時期,除特殊人物在特種情形下的衣服式樣,我們還不大明确,至于一般統治者和奴隸,衣長齊膝似乎是一種通例。
由此得知,漢代石刻作的大禹像和幾個曆史上名王、名臣像,倒還有些古意,非完全出于猜想。
因為至少三千年前的商代人,就多是這個樣子了。
當時人已穿褲子,比後人說的也早過一千年。
商代人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
由于紡織術的進展,絲、麻已占特别重要地位,奴隸主和貴族,平時常穿彩色絲綢衣服,還加上種種織繡花紋,用個寬寬的花帶子束腰。
奴隸或平民,則穿本色布衣或粗毛布衣。
貴族男子頭上已常戴帽子,是平頂筒子式,用絲綢做成,直流行到春秋戰國不廢。
女人有把發上攏成髻,橫貫一支骨簪的。
也有用骨或玉做成雙笄,頂端雕刻個寸來大小鳥形(鴛鴦或鳳凰)兩兩相對,斜插頭頂兩側,下垂卷發齊肩,頸項上挂一串雜色閃光玉石珠管串飾。
曆史上著名的美人妲己當時大緻就應這麼打扮。
女子成年才加笄,所以稱“及笄”,表示可以成婚。
小孩子已有頭頂上梳兩個小角兒習慣,較大的可能還是編辮發。
平民或奴隸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盤向上的,有包頭以後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還有其他好些樣式,都反映在玉、銅、陶人形俑上。
樣子多和現在西南居住的苗、瑤族情形差不多(這不是偶然巧合,事實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圖案花紋還可從西南兄弟民族編織物上發現)。
許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橡鬥已用來做染料,并且還種植了藍草,能染出各種不同的青藍色,種茜草和紫草專染紅、紫諸色。
曆史上稱周公制禮,衣分等級和不同用場,就是其中一項看得十分重要的事情。
衣服日益寬大,穿的人也日益增多,并且當成一種新的制度看待,等級分明大緻是從西周開始。
統治者當時除大量占有奴隸外,還向所有平民征稅,成丁人口每年必貢布二匹和一定糧食,布匹織得不合規格的不許出賣也不能納稅,聚斂日多,才能穿上寬袍大袖的衣服坐而論道。
帝王和大臣,為表示尊貴和威嚴,祭天禮地和婚喪大事,袍服必更加莊嚴,且照需要分别不同顔色,有些文獻還提起過,天子出行也得按時令定方向,穿上不同顔色衣服,備上相當顔色車馬,一切都得相互配合。
皮毛衣服也按等級穿,不能逾越制度。
即或是獵戶獵得的珍貴狐、獺、貂、鼠,也得全部貢獻給統治者,私下不許随便使用或出賣。
照周代制度,七十歲以上老百姓,可以穿絲綢和吃肉,但是能照制度得到好處的人事實不會多。
至于一般百姓,自然還是隻能穿本色麻布或粗毛布衣服,極貧困的就隻好穿那種草編的“牛衣”了。
衣到西周以後變動雖大,有些方面卻又不大。
比如作戰時武将頭上戴的銅盔,從商到戰國,就相差不多。
甲的品種已加多了些,有犀甲、合甲、練甲,後來還發明了鐵甲,最講究貴重的是犀甲,用犀牛皮做成,上面用彩漆畫出種種花紋。
因為兼并戰争越來越多,兵器也越來越精利,且有新兵器劍和弩機出現,甲不堅實就不抵用,“堅甲利兵”的話就由此而來。
矛既十分鋒利,盾也非常結實。
照周初制度,當時把全國分劃成許許多多大小不等的邦國,每一個地方設一統治者,用三種特殊身份的人去擔任:一是王族子弟,如召伯封于燕、周公父子封于魯;二是有功于國家的大臣,如姜尚封于齊、熊繹封于楚;三是前代王朝子孫。
這些人赴任時,除了照例可得許多奴隸,還可得一些美麗的玉器,一份精美講究的青銅祭器和日用飲食器,以及一些專作壓迫人民工具的青銅兵器,用壯觀瞻的車馬旗幟,另外就是那份代表階級身份的華美文繡絲綢衣服。
雖然事隔兩千多年,好些東西近年都被挖出來了,有的還保存得十分完整。
絲綢衣服容易腐朽,因之這方面知識也不夠全面。
但是由于稍晚一些已流行用陶、木作俑代替生人殉葬,又在其他材料中還保存不少形象資料,加以綜合分析,比較真實情形,就慢慢地逐漸明白了。
衣服發展和社會制度有密切聯系,也反映了生産發展,衣服日益講究,數量又加多,是和社會生産發展相适應的。
比如商代能穿絲綢衣服的,究竟還是少數,到西周情形便不同了,成王及周公個人,不一定比纣王穿着更奢侈,但是各地大小邦國封君,穿衣打扮卻都有了種種不同排場。
地方條件較好的,無疑更容易把衣服、帷帳、茵褥,做得格外華麗精美。
到春秋戰國時,政權下移,周王室已等于虛設,且窮得無以複加。
然後五霸七雄,各自發展生産,冶銅鐵,修水利,平時重商品流通,戰時兼并弱小,掠奪财富。
對大量技術工人的掠奪占有,更促進了工藝技巧的提高,他們彼此在各方面技術的競争,反映到上層階級的起居服用上,也格外明顯。
服裝最講究的時代是春秋戰國。
不僅統治者本人常常一身華服,即從臣、客卿也是穿珠履,腰佩金玉,出入高車驷馬。
因為儒家說玉有七種品德,都是做人不可少的,于是“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影響到社會各方面,貴族不論男女,經常必佩帶上幾件美麗雕玉。
劍是當時的新兵器,貴族為表示武勇,兼用自衛,又必佩帶一把鑲金嵌玉的玉具劍。
當時還流行使用帶鈎,于是又用各種不同貴重材料,做成各種不同樣子,有的用鐵鑲金嵌玉,有的用銀鑲玉嵌五彩玻璃珠,彼此争巧,日新月異。
即或是打仗用的兵器,新出現的劍和發展中的戈、矛,上面也多用細金銀絲鑲嵌成各種精美花紋和鳥獸形文字,盾牌也畫上五彩雲龍鳳,并鑲金镂銀,男子頭上戴的冠,更是件引人注目的東西,精細的用輕紗薄如蟬翼,華美的用金玉,有的還高高的如一個燈台。
愛國詩人屈原,文章裡就提起過這種奇服和高冠。
鞋子用小鹿皮、絲綢或細草編成,底子有硬有軟,貴重的還鑲珠嵌玉在上面。
冬天穿皮衣極重白狐裘,又輕又暖,價重千金。
女子中還有用白狐皮鑲有袖口衣緣做出鋒,顯得十分美觀。
社會風氣且常随有權力人物愛好轉移,如齊桓公好衣紫,國人有時就全身紫衣。
楚王愛細腰,許多宮女因此餓死,其他邦國也彼此效法,女子腰部多紮得細細的。
女人頭上裝扮花樣更多變化。
楚國流行梳辮子,多在中部作兩個環,再把餘發下垂。
髻子也有好些種,有梳成喜鵲尾式,有作元寶式的。
女人也戴帽子,和個橢圓杯子差不多。
有的又垂發在耳旁,卷成如蠍子尾式。
女孩子多梳雙小辮,穿齊膝短衣,下緣做成裥褶。
成年婦女已多戴金銀戒指,并在臉頰旁點一簇三角形胭脂。
照古文獻記載,原都是周代宮廷一種制度,金銀環表示有無懷孕,胭脂記載月經日期,可一望而知,大緻到了戰國已成一般裝飾,本來作用就慢慢失去了。
衣服的材料越來越精細,名目也因之繁多,河南襄邑出的花錦、山東齊魯出的冰纨、文繡、绮、缟等更是風行全國,有極好市場;和普通絹帛比價,已超過二十多倍。
南方吳越出的細麻布,北方燕國生産的氈裘毛布,西域胡族作的細毛花罽異常精美,價值極高。
楚國并且可能有了印花綢子生産,但最講究的衣被材料,仍還是華美刺繡和織錦。
衣服有許多不同式樣,有的雖大袖寬袍,還不至于過分拖沓。
若幹地區還流行水袖長衣,依舊還有下緣,長才齊膝,頭戴平頂帽子,腰系絲帶和商代人相差不多情形。
最通常的衣服是在楚墓中發現的三種式樣,其中一種用纏繞方式穿上,再縛根寬寬腰帶,式樣較古。
衣邊多較寬,且用錦類作緣,和記載上說的“錦為緣”相合,大緻因此才不至于使過薄的衣料妨礙行動。
這種式樣,漢代人還有應用。
又一種袖大及膝,超過比例,穿起來顯得格外莊嚴的,可能屬于特定禮服類。
奏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已穿着長及數尺袖子的衣服。
打獵人衣褲多紮得緊緊的,才便于在叢林草澤中活動。
中原區山西、河南所得細刻花紋銅器上又常發現一種戴鸱角鵲尾冠着小袖長裙衣、下裳做成斜下襞褶式樣的。
河南洛陽還出土過一個玉佩,上面精雕兩舞女,袖子長長的,腰身紮得極細,頭發垂齊肩,略略上卷,大緻是當時的燕趙佳人典型式樣。
山西出土的陶範上則有穿齊膝花衣,戴平頂帽,腰間系一絲縧,打個連環扣,帶頭還綴兩個小絨球的,男女都穿。
河南也發現這種裝束大同小異的人形,且一般說是受“胡服”影響,事實上還值得進一步研究。
曆史上常說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影響到趙國當時軍事組織和後來人生活都極大。
主要影響還是“騎射”。
輕騎銳進和短兵相接,才改變了傳統用戰車為主力的作戰方法。
至于“胡服”究竟是個什麼樣子,過去難說清楚。
一說貂服即胡服,這不像是多數人能穿的,試從同時或稍後有關材料看,衣服主要特征,原來也是齊膝長短,卻是古已有之。
大緻由于周代幾百年來社會習慣,上層分子,已把穿長衣當成制度,隻有奴隸或其他勞動人民才穿短衣,為便于實用,趙王創始改變衣服齊膝而止,和騎射聯系,史官一書,便成一件大事了。
胡服當然還有些其他特征,腰間皮帶用個鈎子固定,頭上多一頂尖尖的皮或氈帽子,因為和個馄饨一樣,後來人叫作“渾脫帽”,不僅漢代胡人戴它,直到唐代的西域諸胡族也還喜歡戴它。
中國婦女唐初喜着胡裝,因此,這種帽子還以種種不同裝飾而出現于初唐到開元、天寶間,相傳張萱畫的武則天像,就戴上那麼一個帽子。
晚唐藩鎮時代,裴度被刺也因戴上這種氈帽幸而
傳稱鹖為猛禽,好鬥,至死不敗,因之用鹖尾作冠飾,象征武勇,由來已久。
可是具體形象材料,除此以外,即隻有北朝甯萬壽孝子棺前線刻的兩個神将頭上分插鳥尾,十分明顯。
此外即少見。
至于唐、宋以後,則多使用在什麼胡王頭頂部分,如傳世李公麟繪《番王禮佛圖》中所見。
這裡新的發現卻在耳旁分插,為我們搞京戲的談雉尾應用曆史時找到了最古根據。
這個鏡子上還發現個近似用皮革做成的“”式馬镫,應當是世界上最早的馬镫形象了。
至于馬鞍,截至目前,我們隻有一個四川出土漢代大型陶馬上曾發現部分殘餘,别的還少見。
戰國時人開始騎馬,鏡子上留下個最早騎士模樣。
第五份材料,是近年發現薄銅器細刻花紋上面各種人物生活的反映。
河南輝縣、山西、山東均有這種銅器出土。
輝縣殘器上面有一種宮廷宗廟兩層建築前鐘磬兩列陳設形象,樂器位置極其重要。
另一器物則在一角發現了個兩端微昂的高案,上置兩個酒罍,得知這是長條案最早的式樣。
山彪鎮出土物則四輪馬車是新發現。
人物形象有個共通點是頭上冠帽,前部多作二角突起,後部則曳一喜鵲尾巴,這種冠服部分亦見于信陽大墓漆瑟彩繪人物上。
唯瑟上有作危冠高聳如一高腳豆式的,則在銅刻上始終未發現。
屈原《楚辭》所謂“冠切雲之崔嵬”,或即指的是這種式樣?也說不定。
………… 這些隻是從商到戰國,前後約一千年間,從出土文物結合文獻相印證,所得到的一些點點滴滴材料。
我們想從這些零星發現中把握全面問題,當然是不可能的。
即從這部分發現中所做的一些推測,也必然會有許多不盡符合原來情形。
但這麼由現實出發作的試探和綜合聯系,無疑為我們工作帶來了些新的啟發,據個人看來至少可歸納成三點: 一、談這部門曆史發展,照舊方法引書證書,恐不大容易把問題弄得真正清楚明白,若能試從文物形象出發,似乎可以得到不少新知識。
或者為過去書中沒說到過,或者可以豐富充實文獻中已經說起的而能加以形象化。
二、談服飾離不開花紋,古代絲繡不易保存,直接材料不夠多,但是間接的比較材料卻不少。
近十年出土的大量銅器、彩繪漆、雕玉、金銀錯、彩琉璃,以及較後部分空心磚邊沿紋樣,已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重要線索。
凡事孤立不易清楚的,一經綜合比較,問題就出來了。
通過比較分析,由此我們知道連續矩紋作為錦紋主題,商代即已開始,春秋戰國在繼續應用,現存宋、明此一式錦紋,實源遠流長。
絲繡和其他部分工藝圖案相互關系,金銀錯、彩繪漆,和當時刺繡紋樣實大體相通,還影響到漢代。
戰國鏡子部分裝飾圖案,更和同時所謂“绮”紋有密切聯系,新的發現已為這一推測不斷證實。
三、這裡提起的多隻是一些線索,一個起點,即從文物常識出發,注意到起居服用各方面問題,大多是一般文獻上或提起過難于證實,或說來比較籠統,經過後人注疏附會輾轉緻誤的。
熟悉史部學的專家通人,如肯用一個新的現實研究态度,綜合文物聯系文獻,來廣泛進行新的比證爬梳工作,一定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發現,特别是物質文化史方面的知識,許多方面将是嶄新的! 古代人的穿衣打扮 古代人穿衣服事情,我們過去所知并不多,文獻上雖留下許多記載,隻因日子太久,引書證書,輾轉附會,越來越不易清楚了。
幸虧近年考古學家的努力,從地下挖出了大量古文物,可作參考比較,我們才得到新的認識。
由商到西周、春秋、戰國,前後約一千年,大緻可以分作三個曆史階段看它的演變。
較早時期,除特殊人物在特種情形下的衣服式樣,我們還不大明确,至于一般統治者和奴隸,衣長齊膝似乎是一種通例。
由此得知,漢代石刻作的大禹像和幾個曆史上名王、名臣像,倒還有些古意,非完全出于猜想。
因為至少三千年前的商代人,就多是這個樣子了。
當時人已穿褲子,比後人說的也早過一千年。
商代人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絲、麻。
由于紡織術的進展,絲、麻已占特别重要地位,奴隸主和貴族,平時常穿彩色絲綢衣服,還加上種種織繡花紋,用個寬寬的花帶子束腰。
奴隸或平民,則穿本色布衣或粗毛布衣。
貴族男子頭上已常戴帽子,是平頂筒子式,用絲綢做成,直流行到春秋戰國不廢。
女人有把發上攏成髻,橫貫一支骨簪的。
也有用骨或玉做成雙笄,頂端雕刻個寸來大小鳥形(鴛鴦或鳳凰)兩兩相對,斜插頭頂兩側,下垂卷發齊肩,頸項上挂一串雜色閃光玉石珠管串飾。
曆史上著名的美人妲己當時大緻就應這麼打扮。
女子成年才加笄,所以稱“及笄”,表示可以成婚。
小孩子已有頭頂上梳兩個小角兒習慣,較大的可能還是編辮發。
平民或奴隸有裹巾子作羊角旋斜盤向上的,有包頭以後再平搭折成一方角的,還有其他好些樣式,都反映在玉、銅、陶人形俑上。
樣子多和現在西南居住的苗、瑤族情形差不多(這不是偶然巧合,事實上很多三千年前古代圖案花紋還可從西南兄弟民族編織物上發現)。
許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橡鬥已用來做染料,并且還種植了藍草,能染出各種不同的青藍色,種茜草和紫草專染紅、紫諸色。
曆史上稱周公制禮,衣分等級和不同用場,就是其中一項看得十分重要的事情。
衣服日益寬大,穿的人也日益增多,并且當成一種新的制度看待,等級分明大緻是從西周開始。
統治者當時除大量占有奴隸外,還向所有平民征稅,成丁人口每年必貢布二匹和一定糧食,布匹織得不合規格的不許出賣也不能納稅,聚斂日多,才能穿上寬袍大袖的衣服坐而論道。
帝王和大臣,為表示尊貴和威嚴,祭天禮地和婚喪大事,袍服必更加莊嚴,且照需要分别不同顔色,有些文獻還提起過,天子出行也得按時令定方向,穿上不同顔色衣服,備上相當顔色車馬,一切都得相互配合。
皮毛衣服也按等級穿,不能逾越制度。
即或是獵戶獵得的珍貴狐、獺、貂、鼠,也得全部貢獻給統治者,私下不許随便使用或出賣。
照周代制度,七十歲以上老百姓,可以穿絲綢和吃肉,但是能照制度得到好處的人事實不會多。
至于一般百姓,自然還是隻能穿本色麻布或粗毛布衣服,極貧困的就隻好穿那種草編的“牛衣”了。
衣到西周以後變動雖大,有些方面卻又不大。
比如作戰時武将頭上戴的銅盔,從商到戰國,就相差不多。
甲的品種已加多了些,有犀甲、合甲、練甲,後來還發明了鐵甲,最講究貴重的是犀甲,用犀牛皮做成,上面用彩漆畫出種種花紋。
因為兼并戰争越來越多,兵器也越來越精利,且有新兵器劍和弩機出現,甲不堅實就不抵用,“堅甲利兵”的話就由此而來。
矛既十分鋒利,盾也非常結實。
照周初制度,當時把全國分劃成許許多多大小不等的邦國,每一個地方設一統治者,用三種特殊身份的人去擔任:一是王族子弟,如召伯封于燕、周公父子封于魯;二是有功于國家的大臣,如姜尚封于齊、熊繹封于楚;三是前代王朝子孫。
這些人赴任時,除了照例可得許多奴隸,還可得一些美麗的玉器,一份精美講究的青銅祭器和日用飲食器,以及一些專作壓迫人民工具的青銅兵器,用壯觀瞻的車馬旗幟,另外就是那份代表階級身份的華美文繡絲綢衣服。
雖然事隔兩千多年,好些東西近年都被挖出來了,有的還保存得十分完整。
絲綢衣服容易腐朽,因之這方面知識也不夠全面。
但是由于稍晚一些已流行用陶、木作俑代替生人殉葬,又在其他材料中還保存不少形象資料,加以綜合分析,比較真實情形,就慢慢地逐漸明白了。
衣服發展和社會制度有密切聯系,也反映了生産發展,衣服日益講究,數量又加多,是和社會生産發展相适應的。
比如商代能穿絲綢衣服的,究竟還是少數,到西周情形便不同了,成王及周公個人,不一定比纣王穿着更奢侈,但是各地大小邦國封君,穿衣打扮卻都有了種種不同排場。
地方條件較好的,無疑更容易把衣服、帷帳、茵褥,做得格外華麗精美。
到春秋戰國時,政權下移,周王室已等于虛設,且窮得無以複加。
然後五霸七雄,各自發展生産,冶銅鐵,修水利,平時重商品流通,戰時兼并弱小,掠奪财富。
對大量技術工人的掠奪占有,更促進了工藝技巧的提高,他們彼此在各方面技術的競争,反映到上層階級的起居服用上,也格外明顯。
服裝最講究的時代是春秋戰國。
不僅統治者本人常常一身華服,即從臣、客卿也是穿珠履,腰佩金玉,出入高車驷馬。
因為儒家說玉有七種品德,都是做人不可少的,于是“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影響到社會各方面,貴族不論男女,經常必佩帶上幾件美麗雕玉。
劍是當時的新兵器,貴族為表示武勇,兼用自衛,又必佩帶一把鑲金嵌玉的玉具劍。
當時還流行使用帶鈎,于是又用各種不同貴重材料,做成各種不同樣子,有的用鐵鑲金嵌玉,有的用銀鑲玉嵌五彩玻璃珠,彼此争巧,日新月異。
即或是打仗用的兵器,新出現的劍和發展中的戈、矛,上面也多用細金銀絲鑲嵌成各種精美花紋和鳥獸形文字,盾牌也畫上五彩雲龍鳳,并鑲金镂銀,男子頭上戴的冠,更是件引人注目的東西,精細的用輕紗薄如蟬翼,華美的用金玉,有的還高高的如一個燈台。
愛國詩人屈原,文章裡就提起過這種奇服和高冠。
鞋子用小鹿皮、絲綢或細草編成,底子有硬有軟,貴重的還鑲珠嵌玉在上面。
冬天穿皮衣極重白狐裘,又輕又暖,價重千金。
女子中還有用白狐皮鑲有袖口衣緣做出鋒,顯得十分美觀。
社會風氣且常随有權力人物愛好轉移,如齊桓公好衣紫,國人有時就全身紫衣。
楚王愛細腰,許多宮女因此餓死,其他邦國也彼此效法,女子腰部多紮得細細的。
女人頭上裝扮花樣更多變化。
楚國流行梳辮子,多在中部作兩個環,再把餘發下垂。
髻子也有好些種,有梳成喜鵲尾式,有作元寶式的。
女人也戴帽子,和個橢圓杯子差不多。
有的又垂發在耳旁,卷成如蠍子尾式。
女孩子多梳雙小辮,穿齊膝短衣,下緣做成裥褶。
成年婦女已多戴金銀戒指,并在臉頰旁點一簇三角形胭脂。
照古文獻記載,原都是周代宮廷一種制度,金銀環表示有無懷孕,胭脂記載月經日期,可一望而知,大緻到了戰國已成一般裝飾,本來作用就慢慢失去了。
衣服的材料越來越精細,名目也因之繁多,河南襄邑出的花錦、山東齊魯出的冰纨、文繡、绮、缟等更是風行全國,有極好市場;和普通絹帛比價,已超過二十多倍。
南方吳越出的細麻布,北方燕國生産的氈裘毛布,西域胡族作的細毛花罽異常精美,價值極高。
楚國并且可能有了印花綢子生産,但最講究的衣被材料,仍還是華美刺繡和織錦。
衣服有許多不同式樣,有的雖大袖寬袍,還不至于過分拖沓。
若幹地區還流行水袖長衣,依舊還有下緣,長才齊膝,頭戴平頂帽子,腰系絲帶和商代人相差不多情形。
最通常的衣服是在楚墓中發現的三種式樣,其中一種用纏繞方式穿上,再縛根寬寬腰帶,式樣較古。
衣邊多較寬,且用錦類作緣,和記載上說的“錦為緣”相合,大緻因此才不至于使過薄的衣料妨礙行動。
這種式樣,漢代人還有應用。
又一種袖大及膝,超過比例,穿起來顯得格外莊嚴的,可能屬于特定禮服類。
奏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已穿着長及數尺袖子的衣服。
打獵人衣褲多紮得緊緊的,才便于在叢林草澤中活動。
中原區山西、河南所得細刻花紋銅器上又常發現一種戴鸱角鵲尾冠着小袖長裙衣、下裳做成斜下襞褶式樣的。
河南洛陽還出土過一個玉佩,上面精雕兩舞女,袖子長長的,腰身紮得極細,頭發垂齊肩,略略上卷,大緻是當時的燕趙佳人典型式樣。
山西出土的陶範上則有穿齊膝花衣,戴平頂帽,腰間系一絲縧,打個連環扣,帶頭還綴兩個小絨球的,男女都穿。
河南也發現這種裝束大同小異的人形,且一般說是受“胡服”影響,事實上還值得進一步研究。
曆史上常說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影響到趙國當時軍事組織和後來人生活都極大。
主要影響還是“騎射”。
輕騎銳進和短兵相接,才改變了傳統用戰車為主力的作戰方法。
至于“胡服”究竟是個什麼樣子,過去難說清楚。
一說貂服即胡服,這不像是多數人能穿的,試從同時或稍後有關材料看,衣服主要特征,原來也是齊膝長短,卻是古已有之。
大緻由于周代幾百年來社會習慣,上層分子,已把穿長衣當成制度,隻有奴隸或其他勞動人民才穿短衣,為便于實用,趙王創始改變衣服齊膝而止,和騎射聯系,史官一書,便成一件大事了。
胡服當然還有些其他特征,腰間皮帶用個鈎子固定,頭上多一頂尖尖的皮或氈帽子,因為和個馄饨一樣,後來人叫作“渾脫帽”,不僅漢代胡人戴它,直到唐代的西域諸胡族也還喜歡戴它。
中國婦女唐初喜着胡裝,因此,這種帽子還以種種不同裝飾而出現于初唐到開元、天寶間,相傳張萱畫的武則天像,就戴上那麼一個帽子。
晚唐藩鎮時代,裴度被刺也因戴上這種氈帽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