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器物
關燈
小
中
大
不同名稱,如:
兩色的稱“黑白分明”,又名“天地玄黃”;
三色為“三光照耀”,又作“三元及第”,廣東南洋名“桃園結義”;
四色名“四維生輝”,又名“福祿壽喜”;
五色為“五星聚魁”,又名“五福呈祥”,通稱“清五彩”;
雜色到十五六種名“群仙上壽”或“萬福攸同”,通稱“混五彩”。
另有鐵蓮青,桃花紅,雪白,栗黃等等。
另外尚有“秋葵西向”“孤雁宿灘”“銀灣浮萍”等等名目,都載于《古玉辨》中,從名目看,就可知這是玩玉的和無多知識的商賈定下的名稱,大緻清代風氣做成的。
古稱“良玉無價”,又諺語說“玉得五色沁,勝過十萬金”,都可見出一種封建的病态嗜好,發展到極端時情形。
和玉工藝已無多關系。
這種嗜好是一直延長到現代,一部分封建遺老還未放棄的。
由于這種嗜好影響到石印章,由明到清——到民國後,印章中的田黃,雞血紅,芙蓉白,蘋果青,價值有時竟超過玉價百倍。
唯對于玉的顔色尊重,來源其實也就很古。
玉書所舉四色,至少是漢代一般認識。
最先或者還是和宗教儀式有關,受陰陽家、儒家陰陽五行說,放到封建制度上去應用結果。
《周禮》即說得很清楚: 蒼璧劄天(古璧多青玉可證),黃琮劄地(琮多黃白玉),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
多和五行說相通,顔色必有所象征。
和後代玩玉的對于顔色愛好是兩件事。
《呂氏春秋》稱,封建帝王按時季服用青、赤、黃、白玄玉。
如服指的是食玉,也即是古方士騙帝王用的方法,如《抱樸子》一書所說的把玉碾末和天上天然露水服下,那麼封建主當時如吃玉,還是按四季用不同色澤的。
明、清二代既因玩玉的把玉價擡高到比金子貴數倍或十數倍,因此自然即有僞造的雜色玉。
這種作僞方法,幾種玩玉專書都提到,《古玉辨》把它歸納成如下幾項: 用虹光草加腦砂染玉,用竹枝火烤炙,即成紅玉,名老提油。
用烏木屑煨炙,玉即黑,名新提油。
用紅木屑煨,色即紅。
近代玉工多用這個方法。
又把羊腿割開,把玉放羊肉中,埋地下三五年,即取出一盤,即如古玉,名羊玉。
又殺狗乘熱把玉放狗腹中,埋地下三五年,也可成土古,名狗玉。
用烏梅水煮玉,也可成水坑古。
造雞骨白多用火燒玉,淬入水中或用水潑玉上即成。
用玉在烏梅水中煮,乘熱放風雪中,或冰箱中,即可成僞牛毛紋。
又用毛坯玉器,用鐵屑拌和,用熟醋淬玉,埋地下幾個月,就可成鐵鏽。
起橘皮紋,鐵鏽作深紅色,煮煮即變黑。
且有土斑,不容易盤出。
總之,用硵砂、紅木、烏木、紫檀、藍靛,做成細末,把玉擱到裡面,用火煨烤,都能染玉變色。
想一部分變,一部分不變,就用石膏粉貼一部分,這部分即保留本色。
作僞地方,照《古玉辨》計七處,長安(今西安)為最,其次是蘇州、杭州、河南洛陽、山東掖縣(今萊州市)、濰縣(今濰坊市)及北京。
長安、洛陽、濰縣、北京多同時是造僞銅器、石刻、泥俑地方,既有高度商業價值,因之作僞也相當精。
所以玩玉的對于這些地方的假古董,也不易于鑒别。
玉生産地在新疆分白玉河、綠玉河、烏玉河,出玉多不同。
經近人考查,以為不可盡信。
唯新疆産玉和緬甸産玉,性質似易區别。
翡翠綠玉大多出于緬甸。
古玉出土,以陝西、甘肅多而好,冀、魯、豫、晉、皖北徐揚較次。
其餘不受稱道。
這也可見玉的大規模應用,是在封建初期和銅器文化相并行,到漢末已成尾聲。
封建初期文化在黃河流域,淮河以南不大發現美玉,道理易明。
唯近三十年古墳、古墓發掘日多,如朝鮮漢墓的發掘,因此明白璧殉葬用在胸部,玉豚用在掌握中,并明白古稱玉具劍幾種裝飾。
既多明白了些古代用玉的方法,也說明玉的流動性,實随封建社會而存在。
《玉雅》并稱,廣東發漢墓,也發現玉具劍上的玉飾件璲或璏。
可以證明古玉的分布,不限于淮北。
生産地雖來自西方,封建制度所到的地方,都可能發現的。
這種玉飾件就現在見到的說來,用的多是白玉,講究的大體是白玉。
碾和刻紋較多,浮雕較少。
雲龍獸夔紋多,盤螭少。
最講究部分在劍護手。
戰國或以前琢磨制度似比漢代精緻。
浮刻方法可以和銅器比較,但巧藝過之。
因銅器從泥沙範鑄成,下手易。
玉為琢磨而成,施工難。
所以當時玉具劍之所以貴重,既重在玉質,又重在工藝。
正如帶鈎,從方寸材料間可以見出種種不同作風。
中國古代陶瓷 陶瓷發展史是民族文化發展史的一部分。
中國有代表性的史前陶器,是三條胖腿的鬲。
鬲的産生過程,目前我們還不大明白,有的專家認為是從三個尖錐形的瓶子合并而成的。
當時沒有鍋竈,用鬲在火上烹煮東西,實在非常相宜。
比較原始的鬲,近于用泥捏成,做法還十分簡單。
後來才加印上些繩子紋,并且開始注重造型,使它既合用,又美觀。
經過漫長的曆史時期,鬲依然被廣泛使用,卻已經有另外兩種主要陶器産生,考古學者叫它作彩陶和黑陶。
彩陶出土範圍極廣,時間前後相差也很大。
研究它的因此把它分作數期,但年代終難确定。
河南、陝西、甘肅、山西黃河流域一帶發現的,時期比較接近,但更新的發現還不斷在修正過去的估計。
這是一種用紅黃色細質泥土做胎,頸肩部分繪有種種黑色花紋,樣子又大方又美觀的陶器。
工藝制造照例反映民族情感和氣魄。
看看這些彩陶,我們可以明白,古代祖國人民的性格曆來就是健康、明朗、質樸和愛美的。
比彩陶時代稍晚些,又有一種黑陶在山東産生,是一九二一年在日照縣城子崖發現的。
用細泥土做胎,經過較高火度才燒成。
黑陶的特征是素樸少裝飾,胎質極薄,十分講究造型。
同時還發現過一個舊窯址,因此把燒造的方法也弄明白了。
有一片殘破黑陶器,上面刻劃了幾個字,很像“網獲六魚一小龜”,可以說是中國陶器上出現的最早期文字。
少數曆史學者,想把這些東西配合古代曆史傳說,認為是堯、舜時代的遺物。
這一點意見,目前還沒有得到科學考古專家的承認。
代表文字成熟時期的最重要發現,是在河南安陽縣洹水邊古墓群裡出土的四種不同陶器(因為和大量龜甲文字同時出土,已經确定這是三千兩百年前殷商時代的東西): 一、普通使用的灰陶。
二、山東城子崖系的黑陶。
三、完全新型的白陶。
四、帶灰黃釉的薄質硬陶。
灰陶在當時應用極普遍,大小墓中都有,而且特别具有發展性。
到了周代,記載上就提起過用它做大瓦棺。
春秋戰國時,燕國都城造房子,用瓦已大到兩尺多長,還印有極精美的三角形雲龍花紋。
又有刻花的牆磚,合抱大陶鼎,徑尺大瓦頭,圖案都十分壯麗。
在長安、洛陽一帶漢代古墓裡,還發現過許多印花空心大磚,每塊約七十斤重,五尺多長,上面全是種種好看花紋,有作動植物和遊獵車馬圖案的,有作一條非常矯健活潑龍形的。
這些大磚,圖案極為精美,設計又合乎科學,表現出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和切實精神,也表現了古代工人的智慧和優秀技術。
由此發展,兩千年來,中國馳名于世界的古代建築藝術,特别是一千七百年前晉代以來塔的建造和唐、宋、明、清典型的宮殿建築,更加顯出民族藝術的壯美和崇高。
在商代墳墓中的黑陶,有幾件是雕塑品,裝飾在墓壁間,可以推想在當時已經是比較珍貴的生産。
後來浙江良渚鎮也發現過一些黑陶,時代還不易估定。
近年來河南輝縣又發現過一些戰國時期的黑陶鼎,北京郊外也發現過一些漢代黑陶朱畫杯盤,都可以說是古代黑陶的近親。
至于白陶的出現,實在是文化史上一件大事情,因此這種花紋精美、形式莊嚴的白質陶器,在世界陶瓷美術史中,占據了首席位置。
它的花紋和造型,雖不如同時期青銅器複雜多樣,有幾種卻和當時織出的絲綢花紋相通。
重要的是品質已具有白瓷的規模。
後來唐代河北燒造的邢瓷,宋代的定瓷,雖和它相去已兩千年,還是由它發展而來。
另外重要的發現是塗有一層薄薄黃釉的陶器,明白指示我們,三千年以來,聰敏優秀的中國陶瓷工人,就已經知道敷釉是一種特别有進步發展性的技術加工。
這種陶器的特征,胎質比其他三種都薄些,釉色黃中泛青,釉下有簡單水紋線條,本質已具備了瓷器所要求的各種條件,恰是後來一切青綠釉瓷器的老大哥。
随後又有四種不同的日用釉陶,在不同地區出現。
第一類是翠綠釉陶器,當時用作墓中殉葬品,風氣較先,或從洛陽、長安創始。
主要器物多是酒器中的壺、尊和羽觞,近于死人玩具的雜器,有樓房、豬羊圈、倉庫、井竈和種種不同的陶俑。
此外還有焚香用的博山爐,是依照當時神話傳說中的海上蓬萊三山風景做成的。
主要紋樣是浮雕狩獵紋。
這種翠綠色亮釉的配合技術,有可能是當時方士從别處傳來的。
在先或隻帝王宮廷中使用,到東漢才普遍使用。
第二類是栗黃色加彩亮釉陶器。
在陝西寶雞縣(今寶雞市陳倉區)鬥雞台地方得到,産生時代約在西漢末王莽稱帝前後,器物有各式各樣,特征是釉澤深黃而光亮,還着上粉、綠釉彩帶子式裝飾,色調比例配合得非常新穎,在造型風格上也大有進步。
一切從實用出發,可是十分美觀。
兩種釉色的原理,恰指示了後來唐代三彩陶器,和明、清琉璃陶一個極正确的發展方向。
第三類是茶黃色釉陶器,開始發現于淮河流域,形式多和戰國時代青銅器中的罂、罍差不多。
釉色、胎質,上可以承商代釉陶,好像是它極近的親屬,下可以接長江南北三國以來青釉陶器,做成青瓷的先驅。
第四類極重要的發現,是一份淺綠釉色陶器,也可以說是早期青瓷器。
是河南信陽縣(今信陽市)擂鼓台東漢永元十年(公元98年)墳墓中挖出來的。
這份陶器花紋、形式、釉色都和漢代薄銅器一樣。
胎質、硬度已完全如瓷器,目前我們說漢代青瓷器,就常用它作代表。
這些青綠釉陶啟示了我們對中國陶瓷發展的新認識。
即兩千年前陶釉的顔色,特别發展了青綠釉,實由于有計劃取法銅器而來。
可能有三種不同原因,才促進技術上的成功: 一、從西漢以來節葬的主張到東漢社會起了相當作用。
二、社會經濟發展,鑄錢用銅需要量漸多,一般殉葬器物受限制,因而發明用釉陶代替銅器。
三、釉陶當時是一種時髦東西,随社會經濟高度發展而來。
從上面發現的四種着釉陶器看來,我們可以肯定,陶器上釉至遲到西漢末年,就已成為一種正常的生産。
先是釉料中的赭黃和翠綠,在技術上能正确控制,随後才是仿銅綠釉得到成功。
但就出土遺物比較,早期綠釉陶器的生産價值,可能比同時期的銅器還高些。
因為制作上的精美,就是一般出土漢代銅器不如的。
陶器形态也開始有了很多新變化,一切從實用出發。
例如現代西南鄉村中還使用的褐釉陶器,在信陽出土的一千八百年前陶器中,就已經發現過。
現代泡酸菜用的覆水壇子,寶雞縣出土兩千年前帶彩陶器中也已發現,并且有了好多種不同式樣。
這些劃時代的新型陶器,除實用外還十分結實美觀,這也正是中國陶瓷傳統的優點。
這時節還有一種和陶釉有密切聯系的工藝生産,即玻璃器的制作,同樣有較多方面的展開。
小件彩琉璃珠裝飾品,各地漢墓中都陸續有發現(西北新疆沙漠廢墟中,朝鮮漢代人墳墓裡,長沙東漢墓等,都陸續有發現),其中做得格外精美的,是一種小喇叭花式明藍色的耳珰,和粉紫色長方柱形器物。
仿玉色做成的料璧,即《漢書》中說的“璧琉璃”,也常和其他文物在漢墓中出現。
又如當時最見時髦性的玉具劍,劍柄、劍鞘用四五種玉,也有用玉色琉璃做的。
至于各色玻璃碗,史傳中雖提起過,實物發現的時代,卻似乎稍晚些。
但是由漢代綠釉陶器到宋代的官、鈞、安、汝四種著名世界的青白瓷器,中間卻有約八百年一段長時間,中國陶瓷發展的情形,我們不明白。
它的進步過程,在文獻上雖有些記載,實物知識可極貧乏。
因此賞鑒家叙述中國瓷器發展史時,由于知識限制,多把宋瓷當成一個分界點,以前種種隻是簡簡單單糊糊塗塗交代過去。
一千七百年前的晉代人,文件中雖提起過中國南方出産的東瓯、白坩和缥青瓷,可無人能知道白坩和缥青瓷的正确釉色、品質和式樣。
中國人喝茶的習慣,南方人開始于晉代,東瓯、白坩即用于喝茶。
南北普遍喝茶成為風氣是中唐以後。
當時有個喝茶的内行陸羽,著了一部《茶經》,提起過唐代各地茶具名瓷,雖說起越州青瓷如玉,邢州白瓷如雪,同受天下人重視;四川大邑白瓷,又因杜甫詩介紹而著名;到唐末五代,江浙還出産過一種秘色瓷,和北方傳說的柴世宗皇帝造的“雨過天青”柴窯瓷,遙遙相對,都是著名作品,可是這些瓷器的真實具體情況,知道的人是不多的。
經過曆史上幾回大變故,例如宋代為遼金的戰事所破壞,元代一百年的暴力統治,因此明代以來的記載,就更加不具體。
著名世界的公家收藏如故宮博物院對于舊瓷定名,也因之無一定标準。
問題逐漸得到解決,是由一系列的新發現,幫助啟發了我們,才慢慢搞清楚的。
先是一九三○年前後,河南安陽隋代古墓的開發得到了一份陶器,極引人注意的,是幾個灰青釉四個小耳的罐子,和幾個白瓷小杯子。
墓志寫明這墳裡的死人名叫蔔仁,是隋仁壽三年埋葬的。
重要處是青釉瓷和漢綠釉發生了聯系,白釉瓷杯還是新紀錄。
差不多同時,中國南方古越州窯的種種,經過陳萬裡先生的調查收集,編印了一部《越器圖錄》,也初步豐富了我們許多越系青瓷的知識。
特别重要是一九三六年以來,浙江紹興地方因修公路挖了約三千座古墓,墓中大量青瓷的發現和墓中出土的有字墳磚,刻畫人物車馬的青銅鏡子,經過一九三七年《文瀾學報》上的報告,讓我們明白這份青瓷的時代,實包括了由三國時東吳一直到唐代,前後約六百年,标準的缥青瓷和越青瓷,都可從這份瓷器中得到實物印證。
這前後六百年中國南方綠釉瓷的發展史的空隙,就和有了一道橋梁一樣,前後貫串起來了。
也因此明白此後宋代南方生産馳名世界的哥窯和龍泉窯,修内司官窯,都有了個來龍去脈,不是憑空創造,被人當成奇迹看待。
優秀傳統底子,所以它的發展,倒是曆史必然了。
至于北方青瓷的發展,從漢代到隋代,中間依然還有五百年的空隙,無從填滿。
北方古董店雖常有一種灰青釉或翠青釉瓶罐雜器,從胎質、釉色、紋片看來,都比唐代白瓷器舊些,比漢釉陶又似乎晚些,一般人常叫它做“古青瓷”。
真正時代卻無人知道。
另外即五代後周柴氏在顯德中燒造的柴窯,因傳說中的“雨過天青”釉色而著名。
明、清人筆記輾轉抄引,更增加了它的地位,可是卻有名無實。
明代以來記載,矛盾百出,看不出真正問題。
種種附會随之而來,假柴窯因此南北流行。
廓清這種傳說和僞托,也是要從地下新的發現來解決的。
新中國建立為社會帶來了無限光明的希望,對于中國陶瓷史的知識,也得到了一種新的光明照耀,豁然開朗。
一九五○年,華北人民政府撥給曆史博物館一大批文物,其中有一份陶瓷,是河北省景縣人民發掘出土的。
器物中有孔雀綠釉,有栗殼黃釉,還有很多淺青釉和淡黃釉的杯碗,一件豆青雜釉的高腳盤,三個高約三尺、堆雕蓮花大型青釉尊,和一藍一白兩個玻璃碗。
若僅此完事,我們還會以為大緻是唐宋之際的東西。
可是另外還有一些素銅器和素陶器,陶騎士俑和男女俑,都可證明确是北魏以來遺物。
更重要的是兩方墓志和幾方銅印,讓我們明白,原來還是一千五六百年前南北史中有名的封家墓葬中器物!這一來,一道新的橋梁,把北方青瓷發展曆史,也完全溝通了。
這份陶瓷,從釉色,從式樣,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新鮮确實的物證,不啻告訴我們,它既上承漢代青黃釉陶的優秀傳統,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下還啟發了隋、唐二代北方的三彩陶和邢州白釉瓷,宋代官、汝、定諸瓷,一直向前邁進。
同時把明代人對于柴窯所加的形容,“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黃土”和“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也借此明白,原來形容的大都是這種六朝瓷器。
特别難得的計兩種器物,一件是灰青釉堆雕蓮花大尊,在造型設計和配釉技術上,都完全打破了舊記錄,達到那個時代極高的成就。
造型設計且摻雜了些印度或羅馬雕刻風格,可見出文化上的綜合性。
其次是兩個玻璃碗,雖出于北朝人墳墓中,碗的形狀及下部網式紋飾,和西北出土的漢代漆筒子杯花紋倒極相近。
自漢代以來,統治階級大都講究服藥,晉代著名方士葛洪著的《抱樸子》,就提起過服神仙長生藥,是要用極貴重的琉璃碗或雲母碗的。
這種琉璃碗在河北省出土,還是中國地下材料的嶄新紀錄。
因此這份文物,不僅可作漢、隋之間數百年間北方陶瓷曆史的新橋梁,還更深一層啟示了我們,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性是永遠在發展中,且不斷會有新的東西,從一個傳統肥沃土壤中生長的。
我們讀曆史,就知道這個時代正是住居黃河流域的北中國人民,遭受西部羌胡民族長期戰争的蹂躏,本來文化受到嚴重摧殘,人民基本手工業生産,也大都被破壞垂盡的時期。
陶瓷工人在這種萬分困難悲慘情況下,對于陶瓷的生産,不僅并未把原有優良技術失墜,還繼續不斷講求進步,得到如此驚人的成就。
另一面,又因此知道,唐三彩陶和白釉陶瓷,都無一不是從原有基礎上逐漸改進。
北宋在河南、河北出産的官、鈞、定、汝四大名瓷的成就以及民間窯瓷器能産生如磁州窯和當陽峪窯、臨汝窯諸瓷,作為百花齊放的狀态,也無一不是在一定程度中慢慢提高,并非突然産生。
總之,這份六朝青瓷的發現,對于中國陶瓷美術工藝的研究,實在太有用了。
總上種種叙述,我們已比較具體把中國由商代到唐初偉大陶瓷工藝的發展過程以及近五十年發現過程,得到一個簡要明确的印象。
還借此知道,中國陶瓷過去其所以能在世界陶瓷業中居領導地位,實有兩種重要原因: 一、生産方式中,很早就已分工組織,到目前為止,分工合作的生産方法,還是比其他手工業生産或半機制工業生産,細密而具體; 二、聰敏偉大的陶瓷工人,不論是某一部門的工作,都是非常尊重傳統的優良技術和切實有用經驗的。
因為他們深深明白,如何從民族遺産學習,不斷改進生産的技術,又勇于作種種新的試驗,方能在曆史發展每一段落中,都取得非常光輝的新成就。
這兩種長處,即到如今,還依然好好保持下來,并未失墜。
清初陶瓷加工 由康熙、雍正到乾隆,前後一百三十多年時間中,就整個中國陶瓷發展史算來,不過占時間五十分之一左右。
即從北宋景德鎮生産影青瓷開始,也隻占時間八分之一左右。
但是,這百多年中景德鎮瓷生産卻随同社會其他生産發展,史無前例,突飛猛進,創造了瓷器藝術空前紀錄,仿古和創新,無不作得盡美盡善,達到瓷器藝術高峰。
瓷業工人和畫家,不僅對于中國工藝美術史做出光輝貢獻,對于世界美術史也是一種無可比拟的貢獻。
我們常說“學習優秀傳統,便于古為今用”,看看這部分成就,有多少值得我們借鑒取法,試從各方面來做一回探索,應當是一種有意義的努力。
關于清初瓷器問題,前人已做過了不少工作,較早一時期,唐英的《陶冶圖說》《陶成紀事詩》,和稍後的朱琰《陶說》曾談起當時生産上許多事情,和藝術品種,燒造過程,以及興廢原因。
目前讀來對我們還十分有益。
晚清人從賞玩出發,江浦陳浏作的《寂園叟說瓷》(即《陶雅》),南海許之衡作的《飲流齋說瓷》,也補充了不少材料。
對于藝術評價,雖和當時個人愛好,及國際市場有關,現在說來有不盡正确處。
但作者在五六十年前,究竟經眼過手不少珍品,因此很多意見,還是相當重要。
特别是晚清作僞仿舊部分,再其次,即近人楊嘯谷對于《古月軒瓷考》的專著,糾正了近兩世紀來世人對于畫琺琅瓷的許多傳說。
郭葆昌在倫敦藝展《陶瓷圖錄》“清代瓷器”部分作的介紹,郭為洪憲瓷的監制人,在舊的瓷器鑒藏家稱大行家,對于清禦窯、官窯特别熟習,談的也相當中肯,均值得注意。
一般說起清初瓷器藝術成就時,康、雍、乾三王朝是不應當分開也不可能完全分開的。
因為燒瓷重經驗,老工人和老畫師,曆來在當地本行中都極受尊重,在生産上占主導地位。
帶徒弟也尊重家法,分門别類,各有師承。
并不是北京換了一個皇帝,就即刻影響到下面生産。
此外,主持江西官窯、禦窯生産,對于景德鎮這百年來藝術成就有過一定貢獻的唐英,本人在鎮廠工作數十年,也即貫串了這三個朝代。
特别是禦窯或官窯的仿古,如仿官、哥、定、汝、鈞、龍泉,有不少直逼古人,有不少且遠勝古人,以及仿鈞、仿宣成而得到新的進展,由此更進而仿古銅、金銀錯,所得到的驚人成就,和唐英數十年在鎮廠工作就不可能分開的! 但是,從學習陶瓷藝術史而言,我們卻有必要把它作适當劃分,來看看它的發展,将更容易明白它在藝術上的不同特征和個别成就。
因為即或是共同從一個優良傳統參考取法,事實上在這一點,前後也是大不相同的。
比如說青花,康熙青花近似從嘉萬自然繼承加以發展,雍正青花卻有意從宣成取法。
配料、加工技術有了明顯區别,藝術成果因之也就截然不同。
分析它的同異,明白它的原因,正是學習所必須。
藝術成就有類似情形,受的影響不盡相同,反映于成就上也十分顯著。
影響較大的自然還是景德鎮的傳統成就,但又并不完全這樣。
景德鎮生産青白瓷,雖有了近千年曆史,但至今為止,地方還僻處贛北一角,交通閉塞,年産數十萬擔瓷器,主要運輸工具,除了公路可以利用載重約三四噸的卡車,此外即隻有過去千年來那條水面運輸道。
小船載重也不過三噸多。
生産技術,由于過去千年私營習慣,同業間曆來各自保密,絕少技術交流。
地方自然環境既和外邊近于隔離,生産習慣又妨礙彼此切磋,收共同提高效果,一切看來都不免有些孤立絕緣,容易故步自封。
事實上卻也不盡然。
首先是生産必然受市場供求影響。
曆來長江上下遊和北方要求是不一緻的。
比如折腰式足部較高的青花器,器形介于碗碟之間,江南人習慣使用的,北方人卻用不着。
又如明代中葉以後,江蘇地主文化擡頭,愛美觀念随之而變,要求于日用瓷,也必然是清雅脫俗,不要花裡胡哨。
宜興陶和嘉定刻竹著名一時,正反映這一點。
當嘉靖、萬曆間景德鎮正在大量為北京宮廷生産五彩瓷或釉色深靓的青花瓷時,供給江南中上層日用瓷,卻多仿成化,用淡青畫花,畫意亦多從沈周、文徵明、陳道複、徐文長取法,筆墨活潑而潇灑。
故事主題畫也都充滿生活氣息。
這從近年太湖東山明墓中大量發掘出土實物可證。
至于外銷東南亞華僑用瓷,卻尚彩色,由于多供辦喜事用,因之“鳳穿牡丹”主題畫,在清初瓷器壇罐中,占有較大分量。
後來粉彩的使用和發展,且和這個客觀要求分不開。
另外部分即仿古,鎮廠所謂“官古器”,不僅受北京宮廷收藏官、汝、鈞、定、哥諸宋瓷直接影響,極其顯著。
即器形部分,也不免受明代《宣德爐圖譜》或宋之《博古圖》影響。
到《西清古鑒》《古玉圖譜》刊載後,器形、花紋受古代銅玉影響且更多。
彩色或青花和一道釉暗花,藝術加工的要求,事實上也脫離不了當時北京政府造辦處如意館宮廷畫師藝術風格的影響,以及造型藝術各方面的影響。
特别還是明代文人山水、花鳥畫和明代通俗戲劇、小說人物故事版畫的影響。
以及工藝圖案中絲綢、缂絲、刺繡和描金、填彩,漆雕竹、木、玉、石等等,藝術水平藝術趨向發生一定聯系——總而言之,便是影響仍然來自上下四方。
有些是有意的,如帝王愛好對特種瓷的燒造;有些是必然的,如當時社會藝術水平和藝術風格。
因之影響也好壞不一。
同樣在當時是新成就,有的值得學習取法,轉用到現代生産上,還可望起良好作用,比如康、雍兩朝瓷器的造型,和許多種花紋與顔色釉。
有的又此路不通,近于絕路,比如乾隆中晚期仿漆木釉或像生花果動植物等戲玩器物,或某種加工格外複雜之轉心瓶,在瓷器工藝史上,雖不失為一個“前無古人,後少來者”的新品種,可是在繼承傳統方向上,外銷瓷勢不可能讓我們在這方面再來努力用心。
即以雍正一朝成就而言,也有相同情形,必有所選擇,才不至于走回頭路。
例如化木釉,爐均釉,以至于油紅作蓋、雪法加工藝術,當時雖有極高成就,都費力不易見好。
如今看來,已成曆史産物,新生産即不必取法。
同是一種創新,在當時得到一定成功,或且認為近于奇迹,從發展和繼承考慮,還是得分别對待。
康熙素三彩在藝術上成功是肯定的,善于學習必然還有廣大前途,取得新的成功。
至于玲珑透空器,出路就有限。
玲珑和透空是兩種不同加工作法。
前者多指部分青花作邊沿裝飾,其餘白地滿布米粒般透明點子盤碗,創始于康熙,當時為“難得珍品”,現代已成普及品,高級美術瓷不會再用。
透空瓷多指白瓷镂刻連續萬字,部分或開光作折枝花,間接影響來自晚明落花流水绫,直接影響卻是雕竹刻玉,作管狀花薰。
蓋碗也并不宜喝茶,隻是放放茉莉花而已。
更多是作筆筒。
時代一過,便失去意義了。
礬瓷不上釉,利用率更差。
硬五彩山水、人物、花鳥,用錢舜舉、唐棣、文徵明、陸包山、仇英等元、明人淺青綠畫法布色,作山石樹木,常有獨到處,見新意。
所得藝術效果,經常即比清代文人、畫家在紙絹上作品還高一籌。
在今後藝術瓷生産上,還是有較廣闊天地,可以發展。
但是同屬硬五彩,用錦地開光或錦邊加金,過分繁複的裝飾,和現代人對于美的要求即大不相同,求繼續發展恐已不容易。
雍正油紅變均,同樣達到高峰,藝術效果各有千秋。
隻是油紅或後來的珊瑚釉,再加金墨的化木釉,加工均極費力,今後也難以為繼。
但是呈粉紫、肉紅複色之一道釉變均,釉澤明勻肥厚,作案頭陳設瓶器或雕刻,卻還大有前途,值得作進一步試驗,取得新的成果。
在國際上也還可望得到極高的評價。
乾隆像生動植花果和其他仿造,雖做得異常逼真,終不出玩具範圍,今後決不會成為學習的方向。
但是配色充滿青春生氣的豆彩圖案,和漿胎、粉定、甜白,用碾玉法做成的各種典雅秀美裝飾圖案,還是有許多值得好好學習效法處,可以利用到各種日用美術瓷、陳設瓷及建築用花磚瓷上,得到新的不同成功。
康熙墨地開光刀馬人(戲劇故事)大瓶子,在世界上雖著美名,徑尺高的冰梅青花壇罐,在國外大博物館裡也有一定地位,受到鑒賞家尊重,事實上再生産已無什麼價值。
不過如善于用五彩或素三彩布色技法,來處理現代新題材,反映新歌舞或兄弟民族生活新面貌,作為特殊禮品瓷,畫稿又精美不俗,器形又秀拔穩定,必然還可得到好評。
康、雍琺琅彩,粉彩,硬五彩,素三彩,豆彩……總的說來,多是宜成彩繪瓷的進一步發展,雖做得精美異常,再生産技術上不免會受一定限制。
但是如果能有計劃、有選擇,試轉用于新的貼印花,或照相法印花,依舊是前途未可限量。
如果貼印花技術上已無多問題,過去價值巨萬的特種瓷,事實上在未來未嘗不可以成為新社會較多數人可以得到的美術日用品。
而且這也應分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
即凡是可以用貼印花技術完成的加工,宜于充分使用到康、雍比較複雜圖案設計的長處,試轉用于明天日用瓷生産上,來豐富廣大人民的生活。
器物造型有相同情形。
康、雍均重視造型,無論是陳設品或日用器具,都取得極多成就。
凡是晚明器形的拙重失調處,知所避免,成宜長處,又知所取法。
同一梅瓶、天球瓶、玉壺春瓶,大多數都做得秀美挺拔,不見俗氣。
但是也有些筒子式瓶,或仿漢方壺,或仿銅觚,器形變格别扭,并不美觀。
雍正立器更多出新樣,花紋繁簡,結合器形安排,有不少做得十分秀雅穩定,富有雕刻中女性健康美。
但是也有些過于求新,形态失調,如某種美人肩式瓶子,及玉壺春式瓶子,中下部比例過小,穩定感不足,必借助于較厚底部,就不足為訓。
又橄榄尊或炮彈式瓶器,不論大小也難見好。
總之,學習傳統或利用傳統,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一面必須作比較全面的理解,一面還有必要從目前外銷瓷問題多知道些情形,國際市場上什麼中國瓷特别受重視,得好評?某一種生産在技術上已得到解決,某一種還有待努力作些試探?……必須從各方面注意,我們說“學習優良傳統和古為今用”,才不至于落空。
将來才可望更進一步,在舊有生産基礎上,作出新的貢獻。
若對過去一無所知,或所知有限,當前問題何在也難把握,此後到工作崗位上去時,不論是教陶瓷藝術還是生産設計,都不免會感到困難,覺得學得不多,懂得不透,作用不大。
所以學習傳統,主要還是便于利用傳統,知其得失,能有所取法,本于“一切研究都是為了有助于新的創造”這樣一個目的,我們值得把這三個曆史王朝比較重要品種和藝術特征,和其所以如此如彼的藝術背景及時代愛好影響,分門别類,試來做一回初步探索。
康熙一代成就得失 一色釉部分,計有茄皮紫、葡萄紫、寶石紅(郎紅)、豇豆紅、蘋果青、瓜皮綠、孔雀綠、松綠、蔥綠、西湖水、宮黃、蛋黃、霁藍、灑藍、天藍、烏金釉、芝麻醬釉…… 釉下彩部分,計有素三彩、青花加紫、釉裡紅加綠、硬五彩、豆彩、洋彩……除豆彩不如雍正,多釉澤明瑩,獲得過去未有成功。
釉上彩部分,計有描金、五彩加金、堆花加彩、墨彩加金、墨地開光五彩、粉彩、油紅(或加金)、玳瑁斑三彩、琺琅彩、料彩……除粉彩、油紅不如雍正,靈活明潤,其他也都超越明代,特别是畫工精美,設計多見巧思。
仿古部分,計有粉定、影青、冬青、變均、冬青挂粉、米哥…… 其他部分,計有礬瓷(不上釉)、玲珑透空瓷…… 一色釉加工特征,總的說來,釉料特别細緻瑩澤,胎質薄而硬度高(從比
另有鐵蓮青,桃花紅,雪白,栗黃等等。
另外尚有“秋葵西向”“孤雁宿灘”“銀灣浮萍”等等名目,都載于《古玉辨》中,從名目看,就可知這是玩玉的和無多知識的商賈定下的名稱,大緻清代風氣做成的。
古稱“良玉無價”,又諺語說“玉得五色沁,勝過十萬金”,都可見出一種封建的病态嗜好,發展到極端時情形。
和玉工藝已無多關系。
這種嗜好是一直延長到現代,一部分封建遺老還未放棄的。
由于這種嗜好影響到石印章,由明到清——到民國後,印章中的田黃,雞血紅,芙蓉白,蘋果青,價值有時竟超過玉價百倍。
唯對于玉的顔色尊重,來源其實也就很古。
玉書所舉四色,至少是漢代一般認識。
最先或者還是和宗教儀式有關,受陰陽家、儒家陰陽五行說,放到封建制度上去應用結果。
《周禮》即說得很清楚: 蒼璧劄天(古璧多青玉可證),黃琮劄地(琮多黃白玉),青圭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
多和五行說相通,顔色必有所象征。
和後代玩玉的對于顔色愛好是兩件事。
《呂氏春秋》稱,封建帝王按時季服用青、赤、黃、白玄玉。
如服指的是食玉,也即是古方士騙帝王用的方法,如《抱樸子》一書所說的把玉碾末和天上天然露水服下,那麼封建主當時如吃玉,還是按四季用不同色澤的。
明、清二代既因玩玉的把玉價擡高到比金子貴數倍或十數倍,因此自然即有僞造的雜色玉。
這種作僞方法,幾種玩玉專書都提到,《古玉辨》把它歸納成如下幾項: 用虹光草加腦砂染玉,用竹枝火烤炙,即成紅玉,名老提油。
用烏木屑煨炙,玉即黑,名新提油。
用紅木屑煨,色即紅。
近代玉工多用這個方法。
又把羊腿割開,把玉放羊肉中,埋地下三五年,即取出一盤,即如古玉,名羊玉。
又殺狗乘熱把玉放狗腹中,埋地下三五年,也可成土古,名狗玉。
用烏梅水煮玉,也可成水坑古。
造雞骨白多用火燒玉,淬入水中或用水潑玉上即成。
用玉在烏梅水中煮,乘熱放風雪中,或冰箱中,即可成僞牛毛紋。
又用毛坯玉器,用鐵屑拌和,用熟醋淬玉,埋地下幾個月,就可成鐵鏽。
起橘皮紋,鐵鏽作深紅色,煮煮即變黑。
且有土斑,不容易盤出。
總之,用硵砂、紅木、烏木、紫檀、藍靛,做成細末,把玉擱到裡面,用火煨烤,都能染玉變色。
想一部分變,一部分不變,就用石膏粉貼一部分,這部分即保留本色。
作僞地方,照《古玉辨》計七處,長安(今西安)為最,其次是蘇州、杭州、河南洛陽、山東掖縣(今萊州市)、濰縣(今濰坊市)及北京。
長安、洛陽、濰縣、北京多同時是造僞銅器、石刻、泥俑地方,既有高度商業價值,因之作僞也相當精。
所以玩玉的對于這些地方的假古董,也不易于鑒别。
玉生産地在新疆分白玉河、綠玉河、烏玉河,出玉多不同。
經近人考查,以為不可盡信。
唯新疆産玉和緬甸産玉,性質似易區别。
翡翠綠玉大多出于緬甸。
古玉出土,以陝西、甘肅多而好,冀、魯、豫、晉、皖北徐揚較次。
其餘不受稱道。
這也可見玉的大規模應用,是在封建初期和銅器文化相并行,到漢末已成尾聲。
封建初期文化在黃河流域,淮河以南不大發現美玉,道理易明。
唯近三十年古墳、古墓發掘日多,如朝鮮漢墓的發掘,因此明白璧殉葬用在胸部,玉豚用在掌握中,并明白古稱玉具劍幾種裝飾。
既多明白了些古代用玉的方法,也說明玉的流動性,實随封建社會而存在。
《玉雅》并稱,廣東發漢墓,也發現玉具劍上的玉飾件璲或璏。
可以證明古玉的分布,不限于淮北。
生産地雖來自西方,封建制度所到的地方,都可能發現的。
這種玉飾件就現在見到的說來,用的多是白玉,講究的大體是白玉。
碾和刻紋較多,浮雕較少。
雲龍獸夔紋多,盤螭少。
最講究部分在劍護手。
戰國或以前琢磨制度似比漢代精緻。
浮刻方法可以和銅器比較,但巧藝過之。
因銅器從泥沙範鑄成,下手易。
玉為琢磨而成,施工難。
所以當時玉具劍之所以貴重,既重在玉質,又重在工藝。
正如帶鈎,從方寸材料間可以見出種種不同作風。
中國古代陶瓷 陶瓷發展史是民族文化發展史的一部分。
中國有代表性的史前陶器,是三條胖腿的鬲。
鬲的産生過程,目前我們還不大明白,有的專家認為是從三個尖錐形的瓶子合并而成的。
當時沒有鍋竈,用鬲在火上烹煮東西,實在非常相宜。
比較原始的鬲,近于用泥捏成,做法還十分簡單。
後來才加印上些繩子紋,并且開始注重造型,使它既合用,又美觀。
經過漫長的曆史時期,鬲依然被廣泛使用,卻已經有另外兩種主要陶器産生,考古學者叫它作彩陶和黑陶。
彩陶出土範圍極廣,時間前後相差也很大。
研究它的因此把它分作數期,但年代終難确定。
河南、陝西、甘肅、山西黃河流域一帶發現的,時期比較接近,但更新的發現還不斷在修正過去的估計。
這是一種用紅黃色細質泥土做胎,頸肩部分繪有種種黑色花紋,樣子又大方又美觀的陶器。
工藝制造照例反映民族情感和氣魄。
看看這些彩陶,我們可以明白,古代祖國人民的性格曆來就是健康、明朗、質樸和愛美的。
比彩陶時代稍晚些,又有一種黑陶在山東産生,是一九二一年在日照縣城子崖發現的。
用細泥土做胎,經過較高火度才燒成。
黑陶的特征是素樸少裝飾,胎質極薄,十分講究造型。
同時還發現過一個舊窯址,因此把燒造的方法也弄明白了。
有一片殘破黑陶器,上面刻劃了幾個字,很像“網獲六魚一小龜”,可以說是中國陶器上出現的最早期文字。
少數曆史學者,想把這些東西配合古代曆史傳說,認為是堯、舜時代的遺物。
這一點意見,目前還沒有得到科學考古專家的承認。
代表文字成熟時期的最重要發現,是在河南安陽縣洹水邊古墓群裡出土的四種不同陶器(因為和大量龜甲文字同時出土,已經确定這是三千兩百年前殷商時代的東西): 一、普通使用的灰陶。
二、山東城子崖系的黑陶。
三、完全新型的白陶。
四、帶灰黃釉的薄質硬陶。
灰陶在當時應用極普遍,大小墓中都有,而且特别具有發展性。
到了周代,記載上就提起過用它做大瓦棺。
春秋戰國時,燕國都城造房子,用瓦已大到兩尺多長,還印有極精美的三角形雲龍花紋。
又有刻花的牆磚,合抱大陶鼎,徑尺大瓦頭,圖案都十分壯麗。
在長安、洛陽一帶漢代古墓裡,還發現過許多印花空心大磚,每塊約七十斤重,五尺多長,上面全是種種好看花紋,有作動植物和遊獵車馬圖案的,有作一條非常矯健活潑龍形的。
這些大磚,圖案極為精美,設計又合乎科學,表現出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和切實精神,也表現了古代工人的智慧和優秀技術。
由此發展,兩千年來,中國馳名于世界的古代建築藝術,特别是一千七百年前晉代以來塔的建造和唐、宋、明、清典型的宮殿建築,更加顯出民族藝術的壯美和崇高。
在商代墳墓中的黑陶,有幾件是雕塑品,裝飾在墓壁間,可以推想在當時已經是比較珍貴的生産。
後來浙江良渚鎮也發現過一些黑陶,時代還不易估定。
近年來河南輝縣又發現過一些戰國時期的黑陶鼎,北京郊外也發現過一些漢代黑陶朱畫杯盤,都可以說是古代黑陶的近親。
至于白陶的出現,實在是文化史上一件大事情,因此這種花紋精美、形式莊嚴的白質陶器,在世界陶瓷美術史中,占據了首席位置。
它的花紋和造型,雖不如同時期青銅器複雜多樣,有幾種卻和當時織出的絲綢花紋相通。
重要的是品質已具有白瓷的規模。
後來唐代河北燒造的邢瓷,宋代的定瓷,雖和它相去已兩千年,還是由它發展而來。
另外重要的發現是塗有一層薄薄黃釉的陶器,明白指示我們,三千年以來,聰敏優秀的中國陶瓷工人,就已經知道敷釉是一種特别有進步發展性的技術加工。
這種陶器的特征,胎質比其他三種都薄些,釉色黃中泛青,釉下有簡單水紋線條,本質已具備了瓷器所要求的各種條件,恰是後來一切青綠釉瓷器的老大哥。
随後又有四種不同的日用釉陶,在不同地區出現。
第一類是翠綠釉陶器,當時用作墓中殉葬品,風氣較先,或從洛陽、長安創始。
主要器物多是酒器中的壺、尊和羽觞,近于死人玩具的雜器,有樓房、豬羊圈、倉庫、井竈和種種不同的陶俑。
此外還有焚香用的博山爐,是依照當時神話傳說中的海上蓬萊三山風景做成的。
主要紋樣是浮雕狩獵紋。
這種翠綠色亮釉的配合技術,有可能是當時方士從别處傳來的。
在先或隻帝王宮廷中使用,到東漢才普遍使用。
第二類是栗黃色加彩亮釉陶器。
在陝西寶雞縣(今寶雞市陳倉區)鬥雞台地方得到,産生時代約在西漢末王莽稱帝前後,器物有各式各樣,特征是釉澤深黃而光亮,還着上粉、綠釉彩帶子式裝飾,色調比例配合得非常新穎,在造型風格上也大有進步。
一切從實用出發,可是十分美觀。
兩種釉色的原理,恰指示了後來唐代三彩陶器,和明、清琉璃陶一個極正确的發展方向。
第三類是茶黃色釉陶器,開始發現于淮河流域,形式多和戰國時代青銅器中的罂、罍差不多。
釉色、胎質,上可以承商代釉陶,好像是它極近的親屬,下可以接長江南北三國以來青釉陶器,做成青瓷的先驅。
第四類極重要的發現,是一份淺綠釉色陶器,也可以說是早期青瓷器。
是河南信陽縣(今信陽市)擂鼓台東漢永元十年(公元98年)墳墓中挖出來的。
這份陶器花紋、形式、釉色都和漢代薄銅器一樣。
胎質、硬度已完全如瓷器,目前我們說漢代青瓷器,就常用它作代表。
這些青綠釉陶啟示了我們對中國陶瓷發展的新認識。
即兩千年前陶釉的顔色,特别發展了青綠釉,實由于有計劃取法銅器而來。
可能有三種不同原因,才促進技術上的成功: 一、從西漢以來節葬的主張到東漢社會起了相當作用。
二、社會經濟發展,鑄錢用銅需要量漸多,一般殉葬器物受限制,因而發明用釉陶代替銅器。
三、釉陶當時是一種時髦東西,随社會經濟高度發展而來。
從上面發現的四種着釉陶器看來,我們可以肯定,陶器上釉至遲到西漢末年,就已成為一種正常的生産。
先是釉料中的赭黃和翠綠,在技術上能正确控制,随後才是仿銅綠釉得到成功。
但就出土遺物比較,早期綠釉陶器的生産價值,可能比同時期的銅器還高些。
因為制作上的精美,就是一般出土漢代銅器不如的。
陶器形态也開始有了很多新變化,一切從實用出發。
例如現代西南鄉村中還使用的褐釉陶器,在信陽出土的一千八百年前陶器中,就已經發現過。
現代泡酸菜用的覆水壇子,寶雞縣出土兩千年前帶彩陶器中也已發現,并且有了好多種不同式樣。
這些劃時代的新型陶器,除實用外還十分結實美觀,這也正是中國陶瓷傳統的優點。
這時節還有一種和陶釉有密切聯系的工藝生産,即玻璃器的制作,同樣有較多方面的展開。
小件彩琉璃珠裝飾品,各地漢墓中都陸續有發現(西北新疆沙漠廢墟中,朝鮮漢代人墳墓裡,長沙東漢墓等,都陸續有發現),其中做得格外精美的,是一種小喇叭花式明藍色的耳珰,和粉紫色長方柱形器物。
仿玉色做成的料璧,即《漢書》中說的“璧琉璃”,也常和其他文物在漢墓中出現。
又如當時最見時髦性的玉具劍,劍柄、劍鞘用四五種玉,也有用玉色琉璃做的。
至于各色玻璃碗,史傳中雖提起過,實物發現的時代,卻似乎稍晚些。
但是由漢代綠釉陶器到宋代的官、鈞、安、汝四種著名世界的青白瓷器,中間卻有約八百年一段長時間,中國陶瓷發展的情形,我們不明白。
它的進步過程,在文獻上雖有些記載,實物知識可極貧乏。
因此賞鑒家叙述中國瓷器發展史時,由于知識限制,多把宋瓷當成一個分界點,以前種種隻是簡簡單單糊糊塗塗交代過去。
一千七百年前的晉代人,文件中雖提起過中國南方出産的東瓯、白坩和缥青瓷,可無人能知道白坩和缥青瓷的正确釉色、品質和式樣。
中國人喝茶的習慣,南方人開始于晉代,東瓯、白坩即用于喝茶。
南北普遍喝茶成為風氣是中唐以後。
當時有個喝茶的内行陸羽,著了一部《茶經》,提起過唐代各地茶具名瓷,雖說起越州青瓷如玉,邢州白瓷如雪,同受天下人重視;四川大邑白瓷,又因杜甫詩介紹而著名;到唐末五代,江浙還出産過一種秘色瓷,和北方傳說的柴世宗皇帝造的“雨過天青”柴窯瓷,遙遙相對,都是著名作品,可是這些瓷器的真實具體情況,知道的人是不多的。
經過曆史上幾回大變故,例如宋代為遼金的戰事所破壞,元代一百年的暴力統治,因此明代以來的記載,就更加不具體。
著名世界的公家收藏如故宮博物院對于舊瓷定名,也因之無一定标準。
問題逐漸得到解決,是由一系列的新發現,幫助啟發了我們,才慢慢搞清楚的。
先是一九三○年前後,河南安陽隋代古墓的開發得到了一份陶器,極引人注意的,是幾個灰青釉四個小耳的罐子,和幾個白瓷小杯子。
墓志寫明這墳裡的死人名叫蔔仁,是隋仁壽三年埋葬的。
重要處是青釉瓷和漢綠釉發生了聯系,白釉瓷杯還是新紀錄。
差不多同時,中國南方古越州窯的種種,經過陳萬裡先生的調查收集,編印了一部《越器圖錄》,也初步豐富了我們許多越系青瓷的知識。
特别重要是一九三六年以來,浙江紹興地方因修公路挖了約三千座古墓,墓中大量青瓷的發現和墓中出土的有字墳磚,刻畫人物車馬的青銅鏡子,經過一九三七年《文瀾學報》上的報告,讓我們明白這份青瓷的時代,實包括了由三國時東吳一直到唐代,前後約六百年,标準的缥青瓷和越青瓷,都可從這份瓷器中得到實物印證。
這前後六百年中國南方綠釉瓷的發展史的空隙,就和有了一道橋梁一樣,前後貫串起來了。
也因此明白此後宋代南方生産馳名世界的哥窯和龍泉窯,修内司官窯,都有了個來龍去脈,不是憑空創造,被人當成奇迹看待。
優秀傳統底子,所以它的發展,倒是曆史必然了。
至于北方青瓷的發展,從漢代到隋代,中間依然還有五百年的空隙,無從填滿。
北方古董店雖常有一種灰青釉或翠青釉瓶罐雜器,從胎質、釉色、紋片看來,都比唐代白瓷器舊些,比漢釉陶又似乎晚些,一般人常叫它做“古青瓷”。
真正時代卻無人知道。
另外即五代後周柴氏在顯德中燒造的柴窯,因傳說中的“雨過天青”釉色而著名。
明、清人筆記輾轉抄引,更增加了它的地位,可是卻有名無實。
明代以來記載,矛盾百出,看不出真正問題。
種種附會随之而來,假柴窯因此南北流行。
廓清這種傳說和僞托,也是要從地下新的發現來解決的。
新中國建立為社會帶來了無限光明的希望,對于中國陶瓷史的知識,也得到了一種新的光明照耀,豁然開朗。
一九五○年,華北人民政府撥給曆史博物館一大批文物,其中有一份陶瓷,是河北省景縣人民發掘出土的。
器物中有孔雀綠釉,有栗殼黃釉,還有很多淺青釉和淡黃釉的杯碗,一件豆青雜釉的高腳盤,三個高約三尺、堆雕蓮花大型青釉尊,和一藍一白兩個玻璃碗。
若僅此完事,我們還會以為大緻是唐宋之際的東西。
可是另外還有一些素銅器和素陶器,陶騎士俑和男女俑,都可證明确是北魏以來遺物。
更重要的是兩方墓志和幾方銅印,讓我們明白,原來還是一千五六百年前南北史中有名的封家墓葬中器物!這一來,一道新的橋梁,把北方青瓷發展曆史,也完全溝通了。
這份陶瓷,從釉色,從式樣,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新鮮确實的物證,不啻告訴我們,它既上承漢代青黃釉陶的優秀傳統,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下還啟發了隋、唐二代北方的三彩陶和邢州白釉瓷,宋代官、汝、定諸瓷,一直向前邁進。
同時把明代人對于柴窯所加的形容,“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黃土”和“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也借此明白,原來形容的大都是這種六朝瓷器。
特别難得的計兩種器物,一件是灰青釉堆雕蓮花大尊,在造型設計和配釉技術上,都完全打破了舊記錄,達到那個時代極高的成就。
造型設計且摻雜了些印度或羅馬雕刻風格,可見出文化上的綜合性。
其次是兩個玻璃碗,雖出于北朝人墳墓中,碗的形狀及下部網式紋飾,和西北出土的漢代漆筒子杯花紋倒極相近。
自漢代以來,統治階級大都講究服藥,晉代著名方士葛洪著的《抱樸子》,就提起過服神仙長生藥,是要用極貴重的琉璃碗或雲母碗的。
這種琉璃碗在河北省出土,還是中國地下材料的嶄新紀錄。
因此這份文物,不僅可作漢、隋之間數百年間北方陶瓷曆史的新橋梁,還更深一層啟示了我們,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性是永遠在發展中,且不斷會有新的東西,從一個傳統肥沃土壤中生長的。
我們讀曆史,就知道這個時代正是住居黃河流域的北中國人民,遭受西部羌胡民族長期戰争的蹂躏,本來文化受到嚴重摧殘,人民基本手工業生産,也大都被破壞垂盡的時期。
陶瓷工人在這種萬分困難悲慘情況下,對于陶瓷的生産,不僅并未把原有優良技術失墜,還繼續不斷講求進步,得到如此驚人的成就。
另一面,又因此知道,唐三彩陶和白釉陶瓷,都無一不是從原有基礎上逐漸改進。
北宋在河南、河北出産的官、鈞、定、汝四大名瓷的成就以及民間窯瓷器能産生如磁州窯和當陽峪窯、臨汝窯諸瓷,作為百花齊放的狀态,也無一不是在一定程度中慢慢提高,并非突然産生。
總之,這份六朝青瓷的發現,對于中國陶瓷美術工藝的研究,實在太有用了。
總上種種叙述,我們已比較具體把中國由商代到唐初偉大陶瓷工藝的發展過程以及近五十年發現過程,得到一個簡要明确的印象。
還借此知道,中國陶瓷過去其所以能在世界陶瓷業中居領導地位,實有兩種重要原因: 一、生産方式中,很早就已分工組織,到目前為止,分工合作的生産方法,還是比其他手工業生産或半機制工業生産,細密而具體; 二、聰敏偉大的陶瓷工人,不論是某一部門的工作,都是非常尊重傳統的優良技術和切實有用經驗的。
因為他們深深明白,如何從民族遺産學習,不斷改進生産的技術,又勇于作種種新的試驗,方能在曆史發展每一段落中,都取得非常光輝的新成就。
這兩種長處,即到如今,還依然好好保持下來,并未失墜。
清初陶瓷加工 由康熙、雍正到乾隆,前後一百三十多年時間中,就整個中國陶瓷發展史算來,不過占時間五十分之一左右。
即從北宋景德鎮生産影青瓷開始,也隻占時間八分之一左右。
但是,這百多年中景德鎮瓷生産卻随同社會其他生産發展,史無前例,突飛猛進,創造了瓷器藝術空前紀錄,仿古和創新,無不作得盡美盡善,達到瓷器藝術高峰。
瓷業工人和畫家,不僅對于中國工藝美術史做出光輝貢獻,對于世界美術史也是一種無可比拟的貢獻。
我們常說“學習優秀傳統,便于古為今用”,看看這部分成就,有多少值得我們借鑒取法,試從各方面來做一回探索,應當是一種有意義的努力。
關于清初瓷器問題,前人已做過了不少工作,較早一時期,唐英的《陶冶圖說》《陶成紀事詩》,和稍後的朱琰《陶說》曾談起當時生産上許多事情,和藝術品種,燒造過程,以及興廢原因。
目前讀來對我們還十分有益。
晚清人從賞玩出發,江浦陳浏作的《寂園叟說瓷》(即《陶雅》),南海許之衡作的《飲流齋說瓷》,也補充了不少材料。
對于藝術評價,雖和當時個人愛好,及國際市場有關,現在說來有不盡正确處。
但作者在五六十年前,究竟經眼過手不少珍品,因此很多意見,還是相當重要。
特别是晚清作僞仿舊部分,再其次,即近人楊嘯谷對于《古月軒瓷考》的專著,糾正了近兩世紀來世人對于畫琺琅瓷的許多傳說。
郭葆昌在倫敦藝展《陶瓷圖錄》“清代瓷器”部分作的介紹,郭為洪憲瓷的監制人,在舊的瓷器鑒藏家稱大行家,對于清禦窯、官窯特别熟習,談的也相當中肯,均值得注意。
一般說起清初瓷器藝術成就時,康、雍、乾三王朝是不應當分開也不可能完全分開的。
因為燒瓷重經驗,老工人和老畫師,曆來在當地本行中都極受尊重,在生産上占主導地位。
帶徒弟也尊重家法,分門别類,各有師承。
并不是北京換了一個皇帝,就即刻影響到下面生産。
此外,主持江西官窯、禦窯生産,對于景德鎮這百年來藝術成就有過一定貢獻的唐英,本人在鎮廠工作數十年,也即貫串了這三個朝代。
特别是禦窯或官窯的仿古,如仿官、哥、定、汝、鈞、龍泉,有不少直逼古人,有不少且遠勝古人,以及仿鈞、仿宣成而得到新的進展,由此更進而仿古銅、金銀錯,所得到的驚人成就,和唐英數十年在鎮廠工作就不可能分開的! 但是,從學習陶瓷藝術史而言,我們卻有必要把它作适當劃分,來看看它的發展,将更容易明白它在藝術上的不同特征和個别成就。
因為即或是共同從一個優良傳統參考取法,事實上在這一點,前後也是大不相同的。
比如說青花,康熙青花近似從嘉萬自然繼承加以發展,雍正青花卻有意從宣成取法。
配料、加工技術有了明顯區别,藝術成果因之也就截然不同。
分析它的同異,明白它的原因,正是學習所必須。
藝術成就有類似情形,受的影響不盡相同,反映于成就上也十分顯著。
影響較大的自然還是景德鎮的傳統成就,但又并不完全這樣。
景德鎮生産青白瓷,雖有了近千年曆史,但至今為止,地方還僻處贛北一角,交通閉塞,年産數十萬擔瓷器,主要運輸工具,除了公路可以利用載重約三四噸的卡車,此外即隻有過去千年來那條水面運輸道。
小船載重也不過三噸多。
生産技術,由于過去千年私營習慣,同業間曆來各自保密,絕少技術交流。
地方自然環境既和外邊近于隔離,生産習慣又妨礙彼此切磋,收共同提高效果,一切看來都不免有些孤立絕緣,容易故步自封。
事實上卻也不盡然。
首先是生産必然受市場供求影響。
曆來長江上下遊和北方要求是不一緻的。
比如折腰式足部較高的青花器,器形介于碗碟之間,江南人習慣使用的,北方人卻用不着。
又如明代中葉以後,江蘇地主文化擡頭,愛美觀念随之而變,要求于日用瓷,也必然是清雅脫俗,不要花裡胡哨。
宜興陶和嘉定刻竹著名一時,正反映這一點。
當嘉靖、萬曆間景德鎮正在大量為北京宮廷生産五彩瓷或釉色深靓的青花瓷時,供給江南中上層日用瓷,卻多仿成化,用淡青畫花,畫意亦多從沈周、文徵明、陳道複、徐文長取法,筆墨活潑而潇灑。
故事主題畫也都充滿生活氣息。
這從近年太湖東山明墓中大量發掘出土實物可證。
至于外銷東南亞華僑用瓷,卻尚彩色,由于多供辦喜事用,因之“鳳穿牡丹”主題畫,在清初瓷器壇罐中,占有較大分量。
後來粉彩的使用和發展,且和這個客觀要求分不開。
另外部分即仿古,鎮廠所謂“官古器”,不僅受北京宮廷收藏官、汝、鈞、定、哥諸宋瓷直接影響,極其顯著。
即器形部分,也不免受明代《宣德爐圖譜》或宋之《博古圖》影響。
到《西清古鑒》《古玉圖譜》刊載後,器形、花紋受古代銅玉影響且更多。
彩色或青花和一道釉暗花,藝術加工的要求,事實上也脫離不了當時北京政府造辦處如意館宮廷畫師藝術風格的影響,以及造型藝術各方面的影響。
特别還是明代文人山水、花鳥畫和明代通俗戲劇、小說人物故事版畫的影響。
以及工藝圖案中絲綢、缂絲、刺繡和描金、填彩,漆雕竹、木、玉、石等等,藝術水平藝術趨向發生一定聯系——總而言之,便是影響仍然來自上下四方。
有些是有意的,如帝王愛好對特種瓷的燒造;有些是必然的,如當時社會藝術水平和藝術風格。
因之影響也好壞不一。
同樣在當時是新成就,有的值得學習取法,轉用到現代生産上,還可望起良好作用,比如康、雍兩朝瓷器的造型,和許多種花紋與顔色釉。
有的又此路不通,近于絕路,比如乾隆中晚期仿漆木釉或像生花果動植物等戲玩器物,或某種加工格外複雜之轉心瓶,在瓷器工藝史上,雖不失為一個“前無古人,後少來者”的新品種,可是在繼承傳統方向上,外銷瓷勢不可能讓我們在這方面再來努力用心。
即以雍正一朝成就而言,也有相同情形,必有所選擇,才不至于走回頭路。
例如化木釉,爐均釉,以至于油紅作蓋、雪法加工藝術,當時雖有極高成就,都費力不易見好。
如今看來,已成曆史産物,新生産即不必取法。
同是一種創新,在當時得到一定成功,或且認為近于奇迹,從發展和繼承考慮,還是得分别對待。
康熙素三彩在藝術上成功是肯定的,善于學習必然還有廣大前途,取得新的成功。
至于玲珑透空器,出路就有限。
玲珑和透空是兩種不同加工作法。
前者多指部分青花作邊沿裝飾,其餘白地滿布米粒般透明點子盤碗,創始于康熙,當時為“難得珍品”,現代已成普及品,高級美術瓷不會再用。
透空瓷多指白瓷镂刻連續萬字,部分或開光作折枝花,間接影響來自晚明落花流水绫,直接影響卻是雕竹刻玉,作管狀花薰。
蓋碗也并不宜喝茶,隻是放放茉莉花而已。
更多是作筆筒。
時代一過,便失去意義了。
礬瓷不上釉,利用率更差。
硬五彩山水、人物、花鳥,用錢舜舉、唐棣、文徵明、陸包山、仇英等元、明人淺青綠畫法布色,作山石樹木,常有獨到處,見新意。
所得藝術效果,經常即比清代文人、畫家在紙絹上作品還高一籌。
在今後藝術瓷生産上,還是有較廣闊天地,可以發展。
但是同屬硬五彩,用錦地開光或錦邊加金,過分繁複的裝飾,和現代人對于美的要求即大不相同,求繼續發展恐已不容易。
雍正油紅變均,同樣達到高峰,藝術效果各有千秋。
隻是油紅或後來的珊瑚釉,再加金墨的化木釉,加工均極費力,今後也難以為繼。
但是呈粉紫、肉紅複色之一道釉變均,釉澤明勻肥厚,作案頭陳設瓶器或雕刻,卻還大有前途,值得作進一步試驗,取得新的成果。
在國際上也還可望得到極高的評價。
乾隆像生動植花果和其他仿造,雖做得異常逼真,終不出玩具範圍,今後決不會成為學習的方向。
但是配色充滿青春生氣的豆彩圖案,和漿胎、粉定、甜白,用碾玉法做成的各種典雅秀美裝飾圖案,還是有許多值得好好學習效法處,可以利用到各種日用美術瓷、陳設瓷及建築用花磚瓷上,得到新的不同成功。
康熙墨地開光刀馬人(戲劇故事)大瓶子,在世界上雖著美名,徑尺高的冰梅青花壇罐,在國外大博物館裡也有一定地位,受到鑒賞家尊重,事實上再生産已無什麼價值。
不過如善于用五彩或素三彩布色技法,來處理現代新題材,反映新歌舞或兄弟民族生活新面貌,作為特殊禮品瓷,畫稿又精美不俗,器形又秀拔穩定,必然還可得到好評。
康、雍琺琅彩,粉彩,硬五彩,素三彩,豆彩……總的說來,多是宜成彩繪瓷的進一步發展,雖做得精美異常,再生産技術上不免會受一定限制。
但是如果能有計劃、有選擇,試轉用于新的貼印花,或照相法印花,依舊是前途未可限量。
如果貼印花技術上已無多問題,過去價值巨萬的特種瓷,事實上在未來未嘗不可以成為新社會較多數人可以得到的美術日用品。
而且這也應分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
即凡是可以用貼印花技術完成的加工,宜于充分使用到康、雍比較複雜圖案設計的長處,試轉用于明天日用瓷生産上,來豐富廣大人民的生活。
器物造型有相同情形。
康、雍均重視造型,無論是陳設品或日用器具,都取得極多成就。
凡是晚明器形的拙重失調處,知所避免,成宜長處,又知所取法。
同一梅瓶、天球瓶、玉壺春瓶,大多數都做得秀美挺拔,不見俗氣。
但是也有些筒子式瓶,或仿漢方壺,或仿銅觚,器形變格别扭,并不美觀。
雍正立器更多出新樣,花紋繁簡,結合器形安排,有不少做得十分秀雅穩定,富有雕刻中女性健康美。
但是也有些過于求新,形态失調,如某種美人肩式瓶子,及玉壺春式瓶子,中下部比例過小,穩定感不足,必借助于較厚底部,就不足為訓。
又橄榄尊或炮彈式瓶器,不論大小也難見好。
總之,學習傳統或利用傳統,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
一面必須作比較全面的理解,一面還有必要從目前外銷瓷問題多知道些情形,國際市場上什麼中國瓷特别受重視,得好評?某一種生産在技術上已得到解決,某一種還有待努力作些試探?……必須從各方面注意,我們說“學習優良傳統和古為今用”,才不至于落空。
将來才可望更進一步,在舊有生産基礎上,作出新的貢獻。
若對過去一無所知,或所知有限,當前問題何在也難把握,此後到工作崗位上去時,不論是教陶瓷藝術還是生産設計,都不免會感到困難,覺得學得不多,懂得不透,作用不大。
所以學習傳統,主要還是便于利用傳統,知其得失,能有所取法,本于“一切研究都是為了有助于新的創造”這樣一個目的,我們值得把這三個曆史王朝比較重要品種和藝術特征,和其所以如此如彼的藝術背景及時代愛好影響,分門别類,試來做一回初步探索。
康熙一代成就得失 一色釉部分,計有茄皮紫、葡萄紫、寶石紅(郎紅)、豇豆紅、蘋果青、瓜皮綠、孔雀綠、松綠、蔥綠、西湖水、宮黃、蛋黃、霁藍、灑藍、天藍、烏金釉、芝麻醬釉…… 釉下彩部分,計有素三彩、青花加紫、釉裡紅加綠、硬五彩、豆彩、洋彩……除豆彩不如雍正,多釉澤明瑩,獲得過去未有成功。
釉上彩部分,計有描金、五彩加金、堆花加彩、墨彩加金、墨地開光五彩、粉彩、油紅(或加金)、玳瑁斑三彩、琺琅彩、料彩……除粉彩、油紅不如雍正,靈活明潤,其他也都超越明代,特别是畫工精美,設計多見巧思。
仿古部分,計有粉定、影青、冬青、變均、冬青挂粉、米哥…… 其他部分,計有礬瓷(不上釉)、玲珑透空瓷…… 一色釉加工特征,總的說來,釉料特别細緻瑩澤,胎質薄而硬度高(從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