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器物
關燈
小
中
大
中國古玉
中國的雕玉藝術,是從石器時代磨治石器發展下來的一種特殊藝術。
它的初期作品,在形态和花紋上的成就,我們目前實在還不大明白。
隻知道最遲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左右,殷商時代古墳中出土的種種雕玉,就顯示出它在藝術上已達成熟期。
後來雕玉技術中的平面透雕、線刻、浮雕和圓雕,種種不同表現方法,都已具備。
并且可以看出已經熟練運用旋輪車盤,利用高硬度的寶石末,和用高硬度金屬工具,來切磋琢磨。
藝術上的特征,即把嚴峻雄壯和秀美活潑幾種美學上的矛盾,極巧妙地融化統一起來,表現于同一作品中,得到非常的成功。
無論大型玉戈和玉刀,或是一件小佩玉,效果總是相同的。
由于玉本質的光瑩潤澤,和制作設計上的巧慧,做工的精練與謹嚴,特别是治玉工人對于材料的深刻理解,使它在中國古代美術史中,占有一個特别重要的位置。
中國曆史文獻稱商代最後一個帝王纣辛,因人民反抗他的殘暴政治,自焚于鹿台時,身邊還有寶玉一億有餘。
統治者對大量雕玉的占有,充分反映出中國奴隸社會的末期,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階級對立,如何尖銳明顯。
當時一般人民進行生産、種植和狩獵,大都還使用石斧、石鐮、蚌鋸和石、骨、蚌箭頭做生産工具,統治者卻用精美玉器裝飾他心愛的狗、馬和本人一身。
這時期的玉器制作,自然多出于有技術的奴隸雙手。
大緻可以分作兩部分: 一、大型玉多屬玉兵器和禮儀上用玉。
兵器中有玉戈、玉矛頭和玉斧钺等等,有的還鑲嵌在刻有非常精美花紋的青銅柄上。
禮儀用玉有圓形玉璧,筒狀玉琮,齒輪狀玉璇玑,等等。
二、小件佩玉多從日用工具發展而來,大部分還不完全脫離實用範圍,如玉魚璜可作小刀,玉觿可以解結。
一部分又反映古代社會風俗習慣,特别生物如玉龍、鳳,常見生物如玉牛、玉虎,和燕、雀、蛙、兔,龍、鳳多用雙線碾刻,制作異常精美,鳥、獸、蟲、魚等生物,多用平面透雕,刻法簡樸而生動。
玉材大緻可分白玉和灰青玉二系,還有比較少量的綠色硬玉。
材料來源有從本土較近區域内取得的,也有從萬裡外西北和阗昆侖山下河谷中取得的。
屬于本土生産的,古稱藍田出美玉,或以為即陝西長安附近的藍田。
從和阗河谷中采取的,可以說明我國古代西北的交通,實遠在三千年前。
采玉必有專工,并且用的還是女工人(不過有關這種記載,是在公元後七世紀的唐代才發現的)。
雕玉必用金剛砂,别名解玉砂,唐代貢賦名目中,忻州每年就貢解玉砂六十斤。
周代隻知道玉作有工正專官,主持生産。
從河中采取的名“子兒玉”,大小有一定限度;從山上鑿取的名“山材玉”,有大過千斤的。
漢代雖已見出使用山材玉的情形,但直到公元後十三世紀,才使用大件山材玉。
周代前後八百年間(公元前十二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雕玉工藝随同時代不斷進一步發展。
主要是雕玉和中國初期封建社會,發生了緊密的結合,成為封建制度一部分。
周代初年,雖把從殷商政府得來的大量寶玉,分散于諸侯臣民,表示有道德的帝王,把人民看得比寶玉還重要。
但在公元前八世紀間,卻出了個好探險、喜遊曆的帝王,駕了八駿馬的車子,往中國西方去尋玉,直到昆侖山下,留下了一個穆天子會西王母的故事,影響到中國文學藝術和宗教情感兩千多年,成為一個美麗神話傳說的主題。
周代大型雕玉,由戈、矛、斧、钺衍變而成的圭、璋、璜、琮、璧,和當時青銅器中的鐘鼎,都是諸侯王國分封不可少的東西,政治權威的象征,同有無比尊貴地位的。
這種大型雕玉,特别是陝西出土,有可能是商周之際制作的薄質黑玉刀,一部分還依舊保持實用工具的作用,鋒利堅剛,可以割切肉食。
随後才成為種種儀式上的定型。
器物中最重要的是圭、璧,既然是政治權威的象征,還兼具最高貨币的意義。
諸侯王分封,諸侯之間彼此聘問通好,此外祭禱名山大川、天地社稷諸神,婚喪慶吊諸事,都少不了要用到。
後來加入由石庖丁衍變而成的玉璋、外方内圓近于機織衡木的琮、破璧而成半月形的璜,以及形制不甚明确的瑁,玉中五瑞或六瑞的說法,因之成立。
當時國家用玉極多,還特别設立有典守玉器的專官,保管收藏。
遇國有大事,就把具典型性的重器陳列出來,供人觀看。
玉的應用也開始逐漸擴大了範圍,到士大夫生活各方面去。
商周之際,唯帝王諸侯才能賞玩的。
晚周春秋以來,一個代表新興階級的知識分子,也有了用玉裝飾身體的風氣,因此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
并且認為玉有七種高尚的品德,恰和當時社會所要求于一個正人君子的品德相稱,因之雕玉又具有一種人格的象征,社會更加普遍重視玉。
這裡說的還僅指男子佩玉。
至于當時貴族女子,則成組成列的雕玉環佩,已經有了一定制度。
孔子删輯古詩時,詩中提起玉佩處就極多。
花紋上的發展,則和同時青銅器紋飾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系,大緻可分作三個段落,即西周、春秋和戰國。
禮儀用玉如圭、璧,多素樸無紋飾,或僅具簡單雲紋。
佩服用玉因金屬工具的進步,發展了成定型的回雲紋和谷狀凸起紋,和比較複雜有連續性的雙線盤虬紋。
佩服玉中如龍環、魚璜,和犧首獸面裝飾鑲嵌用玉,一部分猶保留商代雕玉做法,一部分特别發展了彎曲狀雲紋玉龍。
玉的使用範圍雖明顯日益廣大,一般做工卻不如商代之精。
大型璧在各種應用上,已有不同尺寸代表不同等級和用途,但比較普通的璧,多具一定格式,以席紋雲紋為主要裝飾。
有一種用途不甚明确成對透雕玉龍,制作風格雄勁而渾樸,作風直影響到西漢,還不大變。
這種薄片透雕青玉龍,過去人多以為是公元前二三世紀間制作的,近來才明白實創始于周代,至晚在公元前六世紀,就已成定型。
中國雕玉和中國古代社會既有密切聯系,玉工藝新的進步,和舊形式的解放,也和社會發展矛盾蛻變同時,是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戰國時代。
那時社會舊封建制度已逐漸崩潰解體,由周初千餘國并為百餘國,再兼并為五霸七雄,一面解除了舊的王權政治制度上的束縛,另一面也解放了藝術思想上的因襲。
更因商業資本的發達流轉,促進了交通和貿易,雖古語有“白璧無價”“美玉不鬻于市”的成規,雕玉藝術和玉材的選擇,因此卻得到空前的提高。
相玉有了專工,雕玉有了專家,曆史上著名的和氏連城璧,就産生于這個時代。
韓非著述中叙卞和故事說,平民卞和,發現了一個玉璞後,就把它獻給國王,相玉專工卻以為是頑石,因此卞和被罰,一隻腳去掉了膝蓋骨。
後又拿去呈獻,玉工依然說是頑石,因此把兩腳弄壞。
斷了腳的卞和,還深信自己見解正确,抱着那個玉璞哭泣,淚盡血出,悲傷世無識玉的人。
後來玉經雕琢,果然成一個精美無比的玉璧。
司馬遷作《史記》,說璧歸趙國所有,諸侯都非常歆羨。
秦王自恃兵力強大,就派人來取玉,并詐說用五個城市交換。
趙王不得已,派蔺相如帶璧入秦國,見秦王無意履行前約,因用計完璧歸趙。
故事流傳兩千餘年,還十分動人。
和氏璧真實情形已不得而知。
至于同時代因諸侯好玉社會重玉成為一種風氣後,而提高了的雕玉藝術,則從近三十年在河南洛陽附近的金村,和河南輝縣等地方發現的各種精美玉器,已經完全證實這個時代的雕玉風格和品質。
花紋制作的精美,玉質的光瑩明澈,以及對于每一件雕玉在造型和花紋相互關系上,所表現的高度藝術諧調性,都可以說是空前的。
特别是金村玉中的玉奁、玉羽觞,和幾件小佩玉,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玉燈台,和三四種中型白玉璧,科學院考古所在輝縣發掘的一個白玉璜,一個錯金銀嵌小玉玦的帶鈎,無一不明顯指示出,這個時代雕玉工藝無可比拟的成就。
在應用方面,這個時期又開辟了兩個新用途,一是青銅兵器長短劍,柄部和劍鞘的裝飾玉,二是玉帶鈎。
這兩方面更特别發展了小件玉的浮雕和半圓雕。
至于技術風格上的特征,則紋飾中的小點雲乳紋,和連續方折雲紋,已成通用格式。
又線刻盤虬紋,有精細如發,花紋活潑而謹嚴,必借擴大鏡方能看清楚花紋組織的。
由于應用上的習慣,形成制作上的風格,最顯著的是帶鈎上鑲嵌用玉,和成組列的佩服玉,特别發展了種種海馬式的彎曲形透雕玉龍。
極重要發現,是金村出土的一全份用金絲紐繩貫串起來的龍形玉佩。
至于玉具劍上的裝飾玉,又發展了淺浮細碾方折雲紋,和半圓雕的變形龍紋(大小螭虎)。
圓形玉璧也開始打破了本來格式,在邊沿上着二奔龍和中心透雕盤夔。
一般雕玉應用圖案使用獸物對象,有由複雜趨于簡化情形,遠不如商代向自然界取材之豐富。
但由于從旋曲規律中深刻掌握住了物象的生動姿态,和商代或周初玉比較,即更容易見出新的特征。
換言之,雄秀與活潑,是戰國時代一般工藝——如青銅器和漆器的特征,更是雕玉工藝的特征。
雕玉重品質,選擇極精,也數這個時期……近三十年這種種新的發現,不僅對于曆史科學工作者是一種嶄新的啟示,也為世界古代美術史提示出一份重要新資料。
西漢繼承了這個優秀傳統,作多方面的發展,用玉風氣日益普遍,但在技術上不免逐漸失去本來的精細、活潑,而見得日益呆闆,因之比較簡質的半圓雕辟邪,應用到各種雕玉上去,也開始用到玉璧類。
漢武帝時,因西域大量玉材入關,配合政治上和宗教上的需要,仿古制雕玉,于是又成為一時風氣。
二尺長大玉刀,徑尺大素玉璧,和禮制上六瑞玉其他諸瑞,漢代都有制作。
由武帝到王莽攝政一段時期,祀事上用玉格外多。
大型青玉璧中刻雲紋或蒲席紋,外沿刻夔鳳虬龍,制作雄壯而渾樸。
大型璜塊也刻镂精工,然終不如周代自然。
這時期社會崇尚玉色,照古玉書所稱,貴重難得的玉計四種:黑玉必黑如點漆,黃玉必黃如蒸栗,赤玉必赤如雞冠,白玉必白如截肪,才夠得上美玉稱呼。
但漢墳中發現的卻多白玉和青蒼玉。
所謂白如截肪,即後世的羊脂玉,漢代小件佩玉中的盾形佩,和玉具劍上的裝飾玉,都常見到。
禮儀祀事用玉,則多用白、青和菜碧玉做成。
又因大件重過百斤的山材玉開始入關,影響到漢代建築裝飾用玉也極多。
政府工官尚方制作有一定格式的大型青玉璧,已成為當時變形貨币,諸侯王朝觐就必需一個用白鹿皮作墊的玉璧。
諸侯王郡守從尚方購置時,每璧得出五铢錢四十萬個。
因之也成了政府向下屬聚斂的一種制度。
宮廷中門屏柱椽間,則到處懸挂這種玉璧作為裝飾。
玉具劍上的雕玉,更發展了種種不同半圓雕和細碾雲紋,風行一時。
漢代重厚葬,用玉種類也更具體,有了一定制度。
例如手中必握二玉豚,口中必有一扁玉蟬,此外眼、耳、鼻孔無不有小件雕玉填塞。
胸肩之際必着一玉璧或數玉璧。
貴族中有身份的,還用玉片裹身作玉甲。
此外平時一般厭勝用玉,如人形玉翁仲,方柱形玉剛卯,在漢墓中都是常見之物。
當時小件精美雕玉是得到社會愛好,有個物質基礎的。
西漢末通人桓譚就提起過,見一小小玉器,竟值錢二萬。
當時山東出的一匹上等細薄綢料和繡類,還隻值錢一萬五千! 出土漢玉較多,後人玩玉,因難于掌握時代,于是都把它叫作漢玉,式樣古舊一些的又稱三代玉。
定名也大都無确切根據。
其實由商到漢,前後約十三四個世紀,雕玉花紋和形制,各代是不盡相同的。
玉材也不相同。
且因入土時間有長短,各地土質又不一,時代性和區域性,因之顯著明白。
照曆史時代可分作殷商、西周、春秋戰國和漢代。
照風格分商和西周為一段,春秋為一段,戰國到西漢初為一段,東漢為一段。
但雕玉工藝雖有其時代性,卻由于工藝傳統也有其連續性,嚴格的區别還是不可能的。
中國好玉風氣,和雕玉藝術,同漢代政治一樣,結束于公元後一世紀左右。
文獻上雖還叙述到漢末名人曹丕、吳質等人用玉具劍作禮物贈答,但古代玉佩制當時即已失傳,幸得王粲從當時博學的蔡邕學習過,才恢複典禮中的玉佩制。
近年山東發掘漢末著名詩人曹植墳墓出土玉佩數種,制作簡樸而無風格可言,也可以證實這個時代的确是中國古代雕玉藝術的衰落期。
此後不久,到晉代,因鮮卑、東胡、西羌諸民族陸續入侵北中國,緻作成中國雕玉藝術中絕期四百餘年,直到唐代,才又稍稍恢複,發展了第二期由唐到清代近一千年來的雕玉工藝。
雖同是雕玉,它的方法基本上也還是相同的。
但花紋的構成,和在社會上緻用的意義,有些和前一期雕玉,就已大不相同了。
這個區别是需要另作叙述的。
玉的應用 玉的應用,是從石器應用挑選而來,所以一面保留石器的實用的種種,一面也就因為難得,很早即轉到象征方面去,如圭,就是由石斧變化的;璋,是由石刀變化的;璧,是由圓石斧變化的。
照現代地面知識,河南安陽殷墟,即發現過銅玉工作地,已分開。
又商代玉雕琢已和牙骨銅器媲美,所以最低可以說,至少在三千兩百年前,這個部門的雕刻美術生産品,已經用到分工的方式,為奴隸主大量生産。
玉的應用照中國文獻記載,應當是從黃帝開始。
提到這個問題,多引《越絕書·寶劍篇》,說軒轅神農以石為兵,黃帝以玉為兵。
《越絕書》出世晚,對于中國史說明不可靠。
但是這種傳說和近代推論卻相合。
《中國通史簡編》即用這個意見,認為黃帝是一個西方民族,用玉作兵器侵入黃河流域。
大緻商代,奴隸主對于玉的應用已極廣泛,所以《逸周書·克殷篇》,說武王伐纣,纣自焚于鹿台,簡直是用玉包裹一身。
玉的質度既堅硬,所以玉的雕刻術的發達,必和銅的應用有關。
那就是說,玉的加工,大緻是在商代。
比較古的玉,必和石器差不多,隻鑽孔,磨光,刻镂少。
現在對于古玉的時代判斷,比如玉斧類,一般方式即從花紋決定時代。
作斧鏟式,無花紋,打孔眼一面大一面小,或兩面大中間小,孔圓而精,是古玉。
大小一律是後作。
這是一種判斷。
必須看玉材,作為補充知識。
玉材知識必從比較經驗得來,圖錄不甚可靠。
到商代,玉紋飾多了些,有極精細的,如羅振玉藏的大玉刀,上面刻字多而精。
但大多數重器,刻镂還少。
可以作兩種解釋,如圭、璋多樸素,所謂大器不琢,作為天子權威象征,不必有過多花紋。
玉器過于堅硬,難刻花紋。
在應用上,照周代人記載,是那麼處理,把它和奴隸社會制度作緊密結合。
《周禮·考工記》“玉人”條說: 鎮圭,天子守之;信圭,侯守之;躬圭,伯守之。
這就是說,這些變相的石刀,是歸奴隸主掌握的,且居多用來鎮壓奴隸的。
璋,是天子巡狩時候祭山川的東西。
巡狩是打獵,也是打仗。
玉戚、玉钺都是斧類,武王伐纣砍奴隸主和當時寵姬妲己的頭,就用的是玄钺、素钺,即是黑玉斧和白玉斧式武器。
圓形石斧到玉器上發展為三種,即璧、環、瑗。
這是日人濱田耕作的說法,或不盡可靠。
因為中國細石器中發現的環狀石器,即戰國時的環或瑗,和石斧條件不合,倒像是古代貨币代用品。
璧、環等的說明多根據《爾雅正義》。
它的區别是:孔小邊大,名叫璧;孔大邊小,名叫瑗;孔和邊相等,名叫環。
璧到後來是重要東西,禮天、祭河、聘問都用它,象征最重禮物。
由禮器又轉為佩飾。
比較小,就名叫系璧,意思是懸挂佩的。
這個制度從周代開始。
上刻半浮雕子母夔,大緻是漢代才用到。
普通常見三五種,多漢式。
朝鮮漢代古墳的發現,又讓我們知道大璧用到殉葬,是放在胸前。
比較後一些時代用的青銅鏡,也放在胸前,可能就是這個方式的遺留轉變。
系璧中一種佩飾玉,有個缺口的叫玦。
《廣韻》說: 佩如環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賜環則返,賜玦則絕。
其他史傳上也常有提到,著名的如《史記》記項羽和劉邦鴻門宴時,項羽伏下甲士想害劉邦,範增累舉玦給項羽看,表示要下決心,羽不忍。
因此劉得借故逃脫。
環則有還意思,也用到封建君臣男女關系象征上。
後來一般用到衣袢上,直到唐宋和尚還用。
瑗和環用處同,荀子說“召人以瑗”,象征還。
又射箭時右手拇指扳弓弦用的和扳指相差不多的玉,也叫作玦,有玉和骨牙做的,吳大澂以為不是一物。
這個或者名叫作鞢。
半璧名叫璜。
《周禮》稱,大宗伯以玄璜禮北方,即祀地用的玉器。
後來成為佩玉,由樸素到浮雕、透雕花紋,還有半圓雕雙獸頭的,是胸前裝飾。
又有叫作珩的,式樣相差不多。
以為起源是模仿獸牙做成的。
是矗挂的。
古詩常提起,大約是周代封建主和上大夫普通裝飾。
古代祭天祭地是一件大事。
因為社會生産力主要是農耕和蠶桑。
地下生産又非靠雨露陽光不可。
祭天用璧,祭地則用琮。
琮是方柱形中空的玉。
《周禮》即提起黃琮禮地之說。
注為八方所宗,像地德。
用來祭地,由王後主管。
諸侯獻天子也用它。
有好幾種,常見的是分段形刻紋和素的。
内圓外方。
有象征,解說不大清楚。
有的說和井田制有關系。
有的說是從商周之際祭祀家庭中溜出來的(影響到瓷器,廣窯的琮瓶即模仿而成)。
也用來殉葬。
和璋璧、琮琥同。
按照《周禮正義》說,是圭在左,璋在右,琥在足,璧在背,琮在腹。
不大可信。
和琮一樣極短的,俗稱車辋頭,一般以為是封建主車軸的鑲嵌裝飾。
似可疑。
因從實物證明,有些極小,不适用。
有些白玉質過精,不像車飾。
可能用到人身上。
和琮同樣不易理解的是璇玑。
如一個齒輪,照例有三圭角,不雕花紋。
因《尚書》有“璇玑玉衡,以齊七政”,後人解釋作天文用儀器。
也即是漢代渾天儀,是看星宿用的,用法已不明白。
也可能是石斧衍變下來的。
這種玉多素樸不琢,時代舊。
磬本來是石質樂器,重在發音。
商代發現過玉磬。
是玉制樂器較古的。
古樂器八音中之一種。
有名璂的,如大紐扣,古代皮帽上用裝飾。
有玉笄,插頭上的,後變作簪。
直到唐代貫發還用得着。
明、清二代道士貫發也還用它,即圓柱簪。
珥,瑱,或以為是耳環,或以為葬時放耳朵内,說法不一。
後代耳環從這個産生。
羅振玉以為是挂在耳朵上。
封建時代用玉,一切有象征,這個也有象征,封建主不亂聽雜聲。
正如冠冕上下垂的珠和勾玉,挂在眼前,防止亂看。
有剛卯,是四方或六方小玉柱,上刻符咒,是王莽時方士造作的,說可以辟兵,也就是後來符牌意思。
翁仲是小玉人,多刻作老頭子形,刻法簡單,多漢或以前物。
大都有孔可穿,可能是仿秦始皇時南海出的長人,孩子們佩戴易于長大,如後時符牌厭勝物。
,玉墜式佩玉,有圓雕,形短,多琮式。
有琚,是玉佩間的東西,說明不大詳。
有觿,仿獸牙做成,即解結的錐。
“禮”稱童子佩觿,是小孩子用的。
玉即從石器發展下來,獨立成一個系列。
商周、兩代用玉的多,一面可見出西方交通和商業交換制度,這也是一個主要東西。
就文獻所載和雜史材料,中國送出去的是絲綢或糧食(晚些日子才有茶葉),拿回來最有用的是馬,最無用的就是玉。
玉雖由應用石器轉成象征東西,在璧、璜、圭、璋形态上還可看出。
玉的加工精制,必是用銅器來處理材料時。
到這時,玉自然已完全脫離了應用,成為裝飾。
這個從銅器上也可看出變化。
商代兵器玉钺、玉戈,還兼用銅、玉在一器上。
刃用玉,用銅鑲嵌。
又有以銅為主的兵器,鑲一點玉。
再後是劍鞘、靶、托的玉的裝飾,也即是古書上常提到寶劍值千金的玉具劍。
劍不一定值錢,價值大半在玉裝飾雕工上。
由戰國到三國,成為一種風氣。
這從現存的遺物可知。
劍鞘中段名叫璏,璲(大多刻作雲獸對稱花紋,也有浮刻蟠夔的。
時間晚些)。
劍托名叫琫。
又或作璏。
劍柄部分叫琫。
劍鞘下端叫珌。
漢代又講究帶鈎,所謂視鈎而異,意思是人人不同,很發展了小件浮刻圓雕設計。
洛陽金村遺寶中有鑲玉的。
又另外有全玉的。
《石玉概說》作者以為,因胡服馬上應用,帶鈎因此不用玉用銅,是一種推測,不甚可信。
因用銅,中國兵車戰也會自用,春秋時即有了,不必學來的。
帶鈎雖已少用玉,玉帶制度卻一直到唐宋明,十分貴重。
這時,玉多是方片鑲嵌,有的十二片成一圍。
清代複改制,一種是複古,盤龍盤螭,一種是刻龍。
刻龍鑲到金或鎏金的,制度容易認識。
比較簡略具體的區别,即明以前多圓刻,紋較簡,清代多刻龍雲,細密繁複。
工雖多,并不美。
漢代既特别重玉飾,佩玉刻龍鳳雲是主體,式樣特别多。
另外還有玉鸠,是手杖頭上用的,封建主尊敬老年,用這個作賞賜,因相傳鸠不嗌食,老年健康意。
玩玉的也因此保存鸠杖頭比較常見。
還有玉刻女人像,玉刻禽獸二十四肖,人多是一般佩件。
為玩玉的所重視。
又有方柱玉串,俗稱十八子,十八枚形式不同,有人形,鳥形,和其他狀式,多漢代或以前出土。
玉既貴重難得,所以封建奴隸主和公侯上大夫統治階級,直到死後還把它殉葬。
纣王用玉裹身而死,隻知道名天智玉的,火焚不毀。
周、漢兩代殉葬玉,一部分是日用的,一部分是特别的。
特别為死人用的有二種極重要:有玉豚,有的說握手用,有的說塞肛門用。
象征意義已不明白。
有琀,刻成蟬形,放口内,象征如蟬蛻化而升天。
或根據方士黃帝成仙說而來。
刻法都極簡古,和翁仲,是刻玉法最簡的,隻用八刀。
從何而來已不明白。
漢代王公大臣死,賞賜葬物有玉衣,多用小片玉金銀絲穿成如甲狀,漢墓中發現過。
玉鼎類容器,和銅器相同,多戰國時和漢代器物。
到後來隻有香爐還保存。
玉碗、玉杯,記載多,實物不多。
玉杯多刻雲夔紋,作筒形。
飲器多用玉、斝、爵、角、觥、鬥、觞。
玉鬥是方杯,雙耳。
觥作獸形,大器。
爵如鶴,高足。
洛陽金村遺寶裡面,玉觞特别好。
也有素的。
形制和周、漢漆陶觞式相同,長圓雙翅,本來是象征鳥翅,後來通稱雙耳。
所以到漢時叫耳杯。
是漆器上寫的。
晉代王羲之著名的墨迹《蘭亭序》曲水流觞,就是把這種有耳朵的船式喝酒器皿(大體還是用漆的)浮到水裡,大家坐在溪邊喝酒事。
這故事據記稱是周公經營洛邑發明的方法。
到現在為止,我們還不曾發現這個時代的漆觞。
玉觞多戰國時制,到現在為止,應數金村所發現玉觞足代表當時最高成就。
還有一種東西和曆史關系極大,即封建主用的即位玉玺,所謂傳國寶。
最著名的玉玺是相傳秦始皇時李斯寫字“受命于天,天祿永昌”八字玺。
做皇帝得不到它,就不能騙人。
從此兩千年封建,封建頭子的印信總是用玉刻的。
戰國到漢代普通官人也用小玉印。
戰國多平壇式,橋式。
漢多有浮刻點龜獸紐頭。
字體易區别,制作上也易區别,戰國制精美過于漢代。
還有一種玉鏡,戰國和漢代,和銅鏡式同。
到後代似隻在武裝的甲上作裝飾。
漢代有琉璃鏡,即人造玉鏡,可以說是後代玻璃鏡的祖先。
此外玉珠串、簪環、約指,直到現代還用。
其中珠串用得最久,因從石器時代最初用起,到現代,女人永遠少不了,和人發生關系,且恰恰是從鎖鍊而來。
到現代,應當如《共産黨宣言》所說,無産階級革命是去掉鎖鍊,女人也應當把這個放棄了。
玉樂器的箫管,大多是唐代東西。
記載上稱,盜發敦煌太守張駿墓,得玉箫管等等。
就文獻說來,溫峤用玉鏡台一枚作聘禮,已是稀禮。
晉代二豪門王恺、石崇鬥富,比賽珊瑚大小,一用絲步幛,一用錦幛,提玉器不多。
《水經注》提昆侖山下西王母神祠用玉做成,都說明晉人已對于這部門工藝不常用,成為傳說。
所以外國貢玉佛,到東昏侯時且被改作钗環,如玉多,哪用得着玉佛?所以晉六朝玉我們對它極缺乏了解。
如為唐代玉,比較容易辨識,即花紋。
除仿古,花紋和唐代其他工藝美術必有相聯系處,唐代已重玉帶,多用玉片鑲嵌而成。
玉的價值判斷色澤問題 王逸《正部》論: 或問“玉符”。
曰:“赤如雞冠,黃如蒸栗,白如豬肪,黑如淳漆,玉之符也。
” 《魏略》稱: 竊見玉書,稱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純漆,赤似雞冠,黃似蒸栗。
這種紅玉古名瓊,黑玉名玖,名瑎。
《詩經》上即嘗提及。
黃色有的說如燕栗,後名坩黃。
白的即羊脂玉。
這種白色名瑳。
玉的價值和色澤有關,時代各有不同。
到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以為: 玉以甘黃為上,羊脂色次之。
黃為中色,白為偏色。
又說今人賤黃而貴白,以少見也。
所說多本于《格古要論》。
以黃玉為重,可能起于唐代,因唐、宋封建帝王多尚黃,牡丹也以黃為貴,是封建主色。
白色則自古以來即重視,說美玉無瑕,多指羊脂玉或白玉而言。
明末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則以為,白、綠兩種玉是真玉,其餘紅、黃應歸入奇石琅玕一類。
明張應文《清秘藏》,又以為紅色最貴。
大體說來,玉的價值從四方面決定: 一、純潔光潤,從品質定。
二、色彩,因時代習慣而定。
三、奇色,以稀少為貴。
四、刻工,設計奇巧精美為貴。
唯自明代開始,玩玉的風氣一起,到清代直到民國,小件佩玉價值,忽然增高,每件到千百兩銀子。
玉色的價值,又以殉葬玉受色沁出土經由人工盤摩現出的顔色決定。
純黑名水銀浸,和玖玉的本色已大不相同。
所謂五色玉,即一玉五色,價值特别高。
完全是好古争奇結果。
如從漢代本簡記載看來,說琅玕,說玫瑰,似所送的大都已琢成器,不是玉璞。
也可能指明色澤,也可能隻是文雅一點稱呼。
又婦女用首飾,頭上帽勒、耳環,手镯,戒指,翡翠綠玉的小小件頭,動不動千百銀子,而且直到現在,還是一種高價裝飾品。
市場大緻以華南華僑及外國比較多。
翡翠來源是緬甸臘戍邊上,因此雲南大理和昆明也保留治玉工藝,近幾十年已大衰落,較重大器物多運香港、廣州處理矣。
翡翠有結晶如晶片閃光的。
綠而透明的名玻璃翠,極貴。
也有白色和淺紅的。
翡翠本鳥名,翡色即赤紅色。
但一般翡翠玉,多指綠色硬玉而言。
綠玉也有極不值錢的,即菜綠玉。
和所謂碧玉又有區别。
明代以前,菜綠玉琢器似不多,重要器多碧玉、白玉二色。
清代玉大多從新疆和阗來,器物用菜綠玉的較多。
故宮所藏可見,似乎多從大片山材玉而來。
這多指本色玉言。
漢王逸稱古玉,所說四種美玉,和《詩經》上常用到的對于美玉的形容,可知趙國的和氏璧、楚國的白珩等等不離乎四種色澤。
戰國時,和氏璧價值十五城,《戰國策》上形容美玉且以為有一看也值十城的。
說得雖嫌誇張,唯玉價之貴,也可想見。
桓譚是西漢宋時人,《新論》即說,見一玉檢,有人給價至三萬,還不出售,應值十餘萬的。
十餘萬錢在王莽時實不是一個小數目,比當時奴隸價就高多了的。
古詩常說寶劍值千金,其所以值千金,一部分或在玉的裝飾上,所謂玉具劍,即在劍鞘、劍鼻、劍護手、劍柄的裝飾玉上。
清代人襲明人舊習氣,封建士大夫多玩玉。
玉價因之特别提高,但愛重的已不在器物大件。
供手中把玩的舊玉,似乎特别容易受重視。
因此玉價在色澤上應分别為文字學上的和玩古董的兩類。
如稱玉有九色,元如澄水曰瑿,藍如靛澱曰碧,青如藓苔曰,綠如翠羽曰瓐,黃如蒸栗曰玵,赤如丹砂曰瓊,紫如凝血曰,黑如墨光曰瑎,白如割肪曰瑳。
白色又分九等,赤白斑花曰瑌。
此新玉、古玉自然之本色。
至于舊玉,從玩古出發,則又分别外浸、内沁色澤,各因接觸浸染不同而作各種顔色。
玩古的以為各種顔色多随地下水銀沁入。
受黃土沁名坩黃,受松香則名老玵黃,更好。
受靛青沁色即藍,色如青天,名玵青。
受石灰沁色紅,色如碧桃,名孩兒面(注稱酷似碧。
也即和石榴子同色)。
受水銀沁色黑,色如烏金名曰純漆古。
受血沁的色赤,有濃淡分别,名棗皮紅。
受銅沁色綠,名鹦哥綠。
此外還有朱砂紅,雞血紅,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綠,白果綠,秋葵黃,老酒黃,魚肚白,糙米白,蝦子青,鼻涕青,雨過天青,澄潭水蒼……總名十三彩。
另有蛤蟆皮,灑珠點,翠磁文,牛毛文,唐斓斑等等名目。
把玩玉多從受熱摩挲而得。
這些顔色究竟是在地下如何形成,玩古的說法可能有所根據,實不易考。
上面所說各色,多從明人記載,為清代玩玉專家陳性,在清末著的書中提及。
另一劉心白,補充《玉紀》,為加上魚肚白,雞骨白,米點白,糙米白,青有蟹殼青,竹葉青,醬瓣紫,墨有純漆黑,陳墨黑……這種種不同顔色,多是在出土玉經過盤功盤出的。
凡是古玉,紅色牛毛紋是其通性。
《玉紀》補作者,以為這是人的精神沁入玉之腠理,血絲如毛,鋪滿玉上,而玉色潤溽無土斑,才是真的。
由玩古出發,清代特重紅玉,紅色名目也就分外多。
計有寶石紅,雞血紅,朱砂紅,櫻桃紅,灑金紅,棗皮紅,膏藥紅等等。
大多由古董商人說出的,但積因成習,早代替了文字學上對于玉的色澤稱呼,為玩古的所熟悉。
一般最貴重雞骨白和水銀浸。
雞骨白如象牙,玩玉的以為受地火所炙變成。
多漢代以前玉。
雞骨白或者以商玉為多。
特點是镂刻簡,制度嚴。
微黃又名象牙白。
泛青又名魚骨白。
這種色澤的舊玉,雖加工也不能再複原。
水銀浸有夾土斑的,純黑中見朱砂點,加工複原時淡黑色成深青色,朱砂點變黃色。
如本來是白玉,結果見五彩。
不夾土斑的,純黑如漆。
在日光下照,赤如雞冠。
又有水銀古,在水中映照,有銀星閃閃的真。
這種種都出于玩玉者的說法。
這種顔色必加工而成。
加工方法計兩種,一藏身上俟熱用布摩挲,二在水中煮。
因大多出土古玉,所謂生坑玉,和土壤石塊相近,已失去玉的本來,不經人工是看不出的。
近代玩玉者之一,劉大同著《古玉辨》,對于這一點又總結前人經驗補充新知,有些發揮。
紅如血曰血古,微紅曰屍古,水銀沁曰黑漆古,純白曰雞骨白,微黃曰象牙白,微青曰魚骨白。
且以為受色沁不止九種,多到十多種,和瓷器中的窯變相同。
由于玩玉而起,因此還有許多
它的初期作品,在形态和花紋上的成就,我們目前實在還不大明白。
隻知道最遲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左右,殷商時代古墳中出土的種種雕玉,就顯示出它在藝術上已達成熟期。
後來雕玉技術中的平面透雕、線刻、浮雕和圓雕,種種不同表現方法,都已具備。
并且可以看出已經熟練運用旋輪車盤,利用高硬度的寶石末,和用高硬度金屬工具,來切磋琢磨。
藝術上的特征,即把嚴峻雄壯和秀美活潑幾種美學上的矛盾,極巧妙地融化統一起來,表現于同一作品中,得到非常的成功。
無論大型玉戈和玉刀,或是一件小佩玉,效果總是相同的。
由于玉本質的光瑩潤澤,和制作設計上的巧慧,做工的精練與謹嚴,特别是治玉工人對于材料的深刻理解,使它在中國古代美術史中,占有一個特别重要的位置。
中國曆史文獻稱商代最後一個帝王纣辛,因人民反抗他的殘暴政治,自焚于鹿台時,身邊還有寶玉一億有餘。
統治者對大量雕玉的占有,充分反映出中國奴隸社會的末期,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階級對立,如何尖銳明顯。
當時一般人民進行生産、種植和狩獵,大都還使用石斧、石鐮、蚌鋸和石、骨、蚌箭頭做生産工具,統治者卻用精美玉器裝飾他心愛的狗、馬和本人一身。
這時期的玉器制作,自然多出于有技術的奴隸雙手。
大緻可以分作兩部分: 一、大型玉多屬玉兵器和禮儀上用玉。
兵器中有玉戈、玉矛頭和玉斧钺等等,有的還鑲嵌在刻有非常精美花紋的青銅柄上。
禮儀用玉有圓形玉璧,筒狀玉琮,齒輪狀玉璇玑,等等。
二、小件佩玉多從日用工具發展而來,大部分還不完全脫離實用範圍,如玉魚璜可作小刀,玉觿可以解結。
一部分又反映古代社會風俗習慣,特别生物如玉龍、鳳,常見生物如玉牛、玉虎,和燕、雀、蛙、兔,龍、鳳多用雙線碾刻,制作異常精美,鳥、獸、蟲、魚等生物,多用平面透雕,刻法簡樸而生動。
玉材大緻可分白玉和灰青玉二系,還有比較少量的綠色硬玉。
材料來源有從本土較近區域内取得的,也有從萬裡外西北和阗昆侖山下河谷中取得的。
屬于本土生産的,古稱藍田出美玉,或以為即陝西長安附近的藍田。
從和阗河谷中采取的,可以說明我國古代西北的交通,實遠在三千年前。
采玉必有專工,并且用的還是女工人(不過有關這種記載,是在公元後七世紀的唐代才發現的)。
雕玉必用金剛砂,别名解玉砂,唐代貢賦名目中,忻州每年就貢解玉砂六十斤。
周代隻知道玉作有工正專官,主持生産。
從河中采取的名“子兒玉”,大小有一定限度;從山上鑿取的名“山材玉”,有大過千斤的。
漢代雖已見出使用山材玉的情形,但直到公元後十三世紀,才使用大件山材玉。
周代前後八百年間(公元前十二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雕玉工藝随同時代不斷進一步發展。
主要是雕玉和中國初期封建社會,發生了緊密的結合,成為封建制度一部分。
周代初年,雖把從殷商政府得來的大量寶玉,分散于諸侯臣民,表示有道德的帝王,把人民看得比寶玉還重要。
但在公元前八世紀間,卻出了個好探險、喜遊曆的帝王,駕了八駿馬的車子,往中國西方去尋玉,直到昆侖山下,留下了一個穆天子會西王母的故事,影響到中國文學藝術和宗教情感兩千多年,成為一個美麗神話傳說的主題。
周代大型雕玉,由戈、矛、斧、钺衍變而成的圭、璋、璜、琮、璧,和當時青銅器中的鐘鼎,都是諸侯王國分封不可少的東西,政治權威的象征,同有無比尊貴地位的。
這種大型雕玉,特别是陝西出土,有可能是商周之際制作的薄質黑玉刀,一部分還依舊保持實用工具的作用,鋒利堅剛,可以割切肉食。
随後才成為種種儀式上的定型。
器物中最重要的是圭、璧,既然是政治權威的象征,還兼具最高貨币的意義。
諸侯王分封,諸侯之間彼此聘問通好,此外祭禱名山大川、天地社稷諸神,婚喪慶吊諸事,都少不了要用到。
後來加入由石庖丁衍變而成的玉璋、外方内圓近于機織衡木的琮、破璧而成半月形的璜,以及形制不甚明确的瑁,玉中五瑞或六瑞的說法,因之成立。
當時國家用玉極多,還特别設立有典守玉器的專官,保管收藏。
遇國有大事,就把具典型性的重器陳列出來,供人觀看。
玉的應用也開始逐漸擴大了範圍,到士大夫生活各方面去。
商周之際,唯帝王諸侯才能賞玩的。
晚周春秋以來,一個代表新興階級的知識分子,也有了用玉裝飾身體的風氣,因此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
并且認為玉有七種高尚的品德,恰和當時社會所要求于一個正人君子的品德相稱,因之雕玉又具有一種人格的象征,社會更加普遍重視玉。
這裡說的還僅指男子佩玉。
至于當時貴族女子,則成組成列的雕玉環佩,已經有了一定制度。
孔子删輯古詩時,詩中提起玉佩處就極多。
花紋上的發展,則和同時青銅器紋飾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系,大緻可分作三個段落,即西周、春秋和戰國。
禮儀用玉如圭、璧,多素樸無紋飾,或僅具簡單雲紋。
佩服用玉因金屬工具的進步,發展了成定型的回雲紋和谷狀凸起紋,和比較複雜有連續性的雙線盤虬紋。
佩服玉中如龍環、魚璜,和犧首獸面裝飾鑲嵌用玉,一部分猶保留商代雕玉做法,一部分特别發展了彎曲狀雲紋玉龍。
玉的使用範圍雖明顯日益廣大,一般做工卻不如商代之精。
大型璧在各種應用上,已有不同尺寸代表不同等級和用途,但比較普通的璧,多具一定格式,以席紋雲紋為主要裝飾。
有一種用途不甚明确成對透雕玉龍,制作風格雄勁而渾樸,作風直影響到西漢,還不大變。
這種薄片透雕青玉龍,過去人多以為是公元前二三世紀間制作的,近來才明白實創始于周代,至晚在公元前六世紀,就已成定型。
中國雕玉和中國古代社會既有密切聯系,玉工藝新的進步,和舊形式的解放,也和社會發展矛盾蛻變同時,是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戰國時代。
那時社會舊封建制度已逐漸崩潰解體,由周初千餘國并為百餘國,再兼并為五霸七雄,一面解除了舊的王權政治制度上的束縛,另一面也解放了藝術思想上的因襲。
更因商業資本的發達流轉,促進了交通和貿易,雖古語有“白璧無價”“美玉不鬻于市”的成規,雕玉藝術和玉材的選擇,因此卻得到空前的提高。
相玉有了專工,雕玉有了專家,曆史上著名的和氏連城璧,就産生于這個時代。
韓非著述中叙卞和故事說,平民卞和,發現了一個玉璞後,就把它獻給國王,相玉專工卻以為是頑石,因此卞和被罰,一隻腳去掉了膝蓋骨。
後又拿去呈獻,玉工依然說是頑石,因此把兩腳弄壞。
斷了腳的卞和,還深信自己見解正确,抱着那個玉璞哭泣,淚盡血出,悲傷世無識玉的人。
後來玉經雕琢,果然成一個精美無比的玉璧。
司馬遷作《史記》,說璧歸趙國所有,諸侯都非常歆羨。
秦王自恃兵力強大,就派人來取玉,并詐說用五個城市交換。
趙王不得已,派蔺相如帶璧入秦國,見秦王無意履行前約,因用計完璧歸趙。
故事流傳兩千餘年,還十分動人。
和氏璧真實情形已不得而知。
至于同時代因諸侯好玉社會重玉成為一種風氣後,而提高了的雕玉藝術,則從近三十年在河南洛陽附近的金村,和河南輝縣等地方發現的各種精美玉器,已經完全證實這個時代的雕玉風格和品質。
花紋制作的精美,玉質的光瑩明澈,以及對于每一件雕玉在造型和花紋相互關系上,所表現的高度藝術諧調性,都可以說是空前的。
特别是金村玉中的玉奁、玉羽觞,和幾件小佩玉,故宮博物院收藏一件玉燈台,和三四種中型白玉璧,科學院考古所在輝縣發掘的一個白玉璜,一個錯金銀嵌小玉玦的帶鈎,無一不明顯指示出,這個時代雕玉工藝無可比拟的成就。
在應用方面,這個時期又開辟了兩個新用途,一是青銅兵器長短劍,柄部和劍鞘的裝飾玉,二是玉帶鈎。
這兩方面更特别發展了小件玉的浮雕和半圓雕。
至于技術風格上的特征,則紋飾中的小點雲乳紋,和連續方折雲紋,已成通用格式。
又線刻盤虬紋,有精細如發,花紋活潑而謹嚴,必借擴大鏡方能看清楚花紋組織的。
由于應用上的習慣,形成制作上的風格,最顯著的是帶鈎上鑲嵌用玉,和成組列的佩服玉,特别發展了種種海馬式的彎曲形透雕玉龍。
極重要發現,是金村出土的一全份用金絲紐繩貫串起來的龍形玉佩。
至于玉具劍上的裝飾玉,又發展了淺浮細碾方折雲紋,和半圓雕的變形龍紋(大小螭虎)。
圓形玉璧也開始打破了本來格式,在邊沿上着二奔龍和中心透雕盤夔。
一般雕玉應用圖案使用獸物對象,有由複雜趨于簡化情形,遠不如商代向自然界取材之豐富。
但由于從旋曲規律中深刻掌握住了物象的生動姿态,和商代或周初玉比較,即更容易見出新的特征。
換言之,雄秀與活潑,是戰國時代一般工藝——如青銅器和漆器的特征,更是雕玉工藝的特征。
雕玉重品質,選擇極精,也數這個時期……近三十年這種種新的發現,不僅對于曆史科學工作者是一種嶄新的啟示,也為世界古代美術史提示出一份重要新資料。
西漢繼承了這個優秀傳統,作多方面的發展,用玉風氣日益普遍,但在技術上不免逐漸失去本來的精細、活潑,而見得日益呆闆,因之比較簡質的半圓雕辟邪,應用到各種雕玉上去,也開始用到玉璧類。
漢武帝時,因西域大量玉材入關,配合政治上和宗教上的需要,仿古制雕玉,于是又成為一時風氣。
二尺長大玉刀,徑尺大素玉璧,和禮制上六瑞玉其他諸瑞,漢代都有制作。
由武帝到王莽攝政一段時期,祀事上用玉格外多。
大型青玉璧中刻雲紋或蒲席紋,外沿刻夔鳳虬龍,制作雄壯而渾樸。
大型璜塊也刻镂精工,然終不如周代自然。
這時期社會崇尚玉色,照古玉書所稱,貴重難得的玉計四種:黑玉必黑如點漆,黃玉必黃如蒸栗,赤玉必赤如雞冠,白玉必白如截肪,才夠得上美玉稱呼。
但漢墳中發現的卻多白玉和青蒼玉。
所謂白如截肪,即後世的羊脂玉,漢代小件佩玉中的盾形佩,和玉具劍上的裝飾玉,都常見到。
禮儀祀事用玉,則多用白、青和菜碧玉做成。
又因大件重過百斤的山材玉開始入關,影響到漢代建築裝飾用玉也極多。
政府工官尚方制作有一定格式的大型青玉璧,已成為當時變形貨币,諸侯王朝觐就必需一個用白鹿皮作墊的玉璧。
諸侯王郡守從尚方購置時,每璧得出五铢錢四十萬個。
因之也成了政府向下屬聚斂的一種制度。
宮廷中門屏柱椽間,則到處懸挂這種玉璧作為裝飾。
玉具劍上的雕玉,更發展了種種不同半圓雕和細碾雲紋,風行一時。
漢代重厚葬,用玉種類也更具體,有了一定制度。
例如手中必握二玉豚,口中必有一扁玉蟬,此外眼、耳、鼻孔無不有小件雕玉填塞。
胸肩之際必着一玉璧或數玉璧。
貴族中有身份的,還用玉片裹身作玉甲。
此外平時一般厭勝用玉,如人形玉翁仲,方柱形玉剛卯,在漢墓中都是常見之物。
當時小件精美雕玉是得到社會愛好,有個物質基礎的。
西漢末通人桓譚就提起過,見一小小玉器,竟值錢二萬。
當時山東出的一匹上等細薄綢料和繡類,還隻值錢一萬五千! 出土漢玉較多,後人玩玉,因難于掌握時代,于是都把它叫作漢玉,式樣古舊一些的又稱三代玉。
定名也大都無确切根據。
其實由商到漢,前後約十三四個世紀,雕玉花紋和形制,各代是不盡相同的。
玉材也不相同。
且因入土時間有長短,各地土質又不一,時代性和區域性,因之顯著明白。
照曆史時代可分作殷商、西周、春秋戰國和漢代。
照風格分商和西周為一段,春秋為一段,戰國到西漢初為一段,東漢為一段。
但雕玉工藝雖有其時代性,卻由于工藝傳統也有其連續性,嚴格的區别還是不可能的。
中國好玉風氣,和雕玉藝術,同漢代政治一樣,結束于公元後一世紀左右。
文獻上雖還叙述到漢末名人曹丕、吳質等人用玉具劍作禮物贈答,但古代玉佩制當時即已失傳,幸得王粲從當時博學的蔡邕學習過,才恢複典禮中的玉佩制。
近年山東發掘漢末著名詩人曹植墳墓出土玉佩數種,制作簡樸而無風格可言,也可以證實這個時代的确是中國古代雕玉藝術的衰落期。
此後不久,到晉代,因鮮卑、東胡、西羌諸民族陸續入侵北中國,緻作成中國雕玉藝術中絕期四百餘年,直到唐代,才又稍稍恢複,發展了第二期由唐到清代近一千年來的雕玉工藝。
雖同是雕玉,它的方法基本上也還是相同的。
但花紋的構成,和在社會上緻用的意義,有些和前一期雕玉,就已大不相同了。
這個區别是需要另作叙述的。
玉的應用 玉的應用,是從石器應用挑選而來,所以一面保留石器的實用的種種,一面也就因為難得,很早即轉到象征方面去,如圭,就是由石斧變化的;璋,是由石刀變化的;璧,是由圓石斧變化的。
照現代地面知識,河南安陽殷墟,即發現過銅玉工作地,已分開。
又商代玉雕琢已和牙骨銅器媲美,所以最低可以說,至少在三千兩百年前,這個部門的雕刻美術生産品,已經用到分工的方式,為奴隸主大量生産。
玉的應用照中國文獻記載,應當是從黃帝開始。
提到這個問題,多引《越絕書·寶劍篇》,說軒轅神農以石為兵,黃帝以玉為兵。
《越絕書》出世晚,對于中國史說明不可靠。
但是這種傳說和近代推論卻相合。
《中國通史簡編》即用這個意見,認為黃帝是一個西方民族,用玉作兵器侵入黃河流域。
大緻商代,奴隸主對于玉的應用已極廣泛,所以《逸周書·克殷篇》,說武王伐纣,纣自焚于鹿台,簡直是用玉包裹一身。
玉的質度既堅硬,所以玉的雕刻術的發達,必和銅的應用有關。
那就是說,玉的加工,大緻是在商代。
比較古的玉,必和石器差不多,隻鑽孔,磨光,刻镂少。
現在對于古玉的時代判斷,比如玉斧類,一般方式即從花紋決定時代。
作斧鏟式,無花紋,打孔眼一面大一面小,或兩面大中間小,孔圓而精,是古玉。
大小一律是後作。
這是一種判斷。
必須看玉材,作為補充知識。
玉材知識必從比較經驗得來,圖錄不甚可靠。
到商代,玉紋飾多了些,有極精細的,如羅振玉藏的大玉刀,上面刻字多而精。
但大多數重器,刻镂還少。
可以作兩種解釋,如圭、璋多樸素,所謂大器不琢,作為天子權威象征,不必有過多花紋。
玉器過于堅硬,難刻花紋。
在應用上,照周代人記載,是那麼處理,把它和奴隸社會制度作緊密結合。
《周禮·考工記》“玉人”條說: 鎮圭,天子守之;信圭,侯守之;躬圭,伯守之。
這就是說,這些變相的石刀,是歸奴隸主掌握的,且居多用來鎮壓奴隸的。
璋,是天子巡狩時候祭山川的東西。
巡狩是打獵,也是打仗。
玉戚、玉钺都是斧類,武王伐纣砍奴隸主和當時寵姬妲己的頭,就用的是玄钺、素钺,即是黑玉斧和白玉斧式武器。
圓形石斧到玉器上發展為三種,即璧、環、瑗。
這是日人濱田耕作的說法,或不盡可靠。
因為中國細石器中發現的環狀石器,即戰國時的環或瑗,和石斧條件不合,倒像是古代貨币代用品。
璧、環等的說明多根據《爾雅正義》。
它的區别是:孔小邊大,名叫璧;孔大邊小,名叫瑗;孔和邊相等,名叫環。
璧到後來是重要東西,禮天、祭河、聘問都用它,象征最重禮物。
由禮器又轉為佩飾。
比較小,就名叫系璧,意思是懸挂佩的。
這個制度從周代開始。
上刻半浮雕子母夔,大緻是漢代才用到。
普通常見三五種,多漢式。
朝鮮漢代古墳的發現,又讓我們知道大璧用到殉葬,是放在胸前。
比較後一些時代用的青銅鏡,也放在胸前,可能就是這個方式的遺留轉變。
系璧中一種佩飾玉,有個缺口的叫玦。
《廣韻》說: 佩如環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賜環則返,賜玦則絕。
其他史傳上也常有提到,著名的如《史記》記項羽和劉邦鴻門宴時,項羽伏下甲士想害劉邦,範增累舉玦給項羽看,表示要下決心,羽不忍。
因此劉得借故逃脫。
環則有還意思,也用到封建君臣男女關系象征上。
後來一般用到衣袢上,直到唐宋和尚還用。
瑗和環用處同,荀子說“召人以瑗”,象征還。
又射箭時右手拇指扳弓弦用的和扳指相差不多的玉,也叫作玦,有玉和骨牙做的,吳大澂以為不是一物。
這個或者名叫作鞢。
半璧名叫璜。
《周禮》稱,大宗伯以玄璜禮北方,即祀地用的玉器。
後來成為佩玉,由樸素到浮雕、透雕花紋,還有半圓雕雙獸頭的,是胸前裝飾。
又有叫作珩的,式樣相差不多。
以為起源是模仿獸牙做成的。
是矗挂的。
古詩常提起,大約是周代封建主和上大夫普通裝飾。
古代祭天祭地是一件大事。
因為社會生産力主要是農耕和蠶桑。
地下生産又非靠雨露陽光不可。
祭天用璧,祭地則用琮。
琮是方柱形中空的玉。
《周禮》即提起黃琮禮地之說。
注為八方所宗,像地德。
用來祭地,由王後主管。
諸侯獻天子也用它。
有好幾種,常見的是分段形刻紋和素的。
内圓外方。
有象征,解說不大清楚。
有的說和井田制有關系。
有的說是從商周之際祭祀家庭中溜出來的(影響到瓷器,廣窯的琮瓶即模仿而成)。
也用來殉葬。
和璋璧、琮琥同。
按照《周禮正義》說,是圭在左,璋在右,琥在足,璧在背,琮在腹。
不大可信。
和琮一樣極短的,俗稱車辋頭,一般以為是封建主車軸的鑲嵌裝飾。
似可疑。
因從實物證明,有些極小,不适用。
有些白玉質過精,不像車飾。
可能用到人身上。
和琮同樣不易理解的是璇玑。
如一個齒輪,照例有三圭角,不雕花紋。
因《尚書》有“璇玑玉衡,以齊七政”,後人解釋作天文用儀器。
也即是漢代渾天儀,是看星宿用的,用法已不明白。
也可能是石斧衍變下來的。
這種玉多素樸不琢,時代舊。
磬本來是石質樂器,重在發音。
商代發現過玉磬。
是玉制樂器較古的。
古樂器八音中之一種。
有名璂的,如大紐扣,古代皮帽上用裝飾。
有玉笄,插頭上的,後變作簪。
直到唐代貫發還用得着。
明、清二代道士貫發也還用它,即圓柱簪。
珥,瑱,或以為是耳環,或以為葬時放耳朵内,說法不一。
後代耳環從這個産生。
羅振玉以為是挂在耳朵上。
封建時代用玉,一切有象征,這個也有象征,封建主不亂聽雜聲。
正如冠冕上下垂的珠和勾玉,挂在眼前,防止亂看。
有剛卯,是四方或六方小玉柱,上刻符咒,是王莽時方士造作的,說可以辟兵,也就是後來符牌意思。
翁仲是小玉人,多刻作老頭子形,刻法簡單,多漢或以前物。
大都有孔可穿,可能是仿秦始皇時南海出的長人,孩子們佩戴易于長大,如後時符牌厭勝物。
,玉墜式佩玉,有圓雕,形短,多琮式。
有琚,是玉佩間的東西,說明不大詳。
有觿,仿獸牙做成,即解結的錐。
“禮”稱童子佩觿,是小孩子用的。
玉即從石器發展下來,獨立成一個系列。
商周、兩代用玉的多,一面可見出西方交通和商業交換制度,這也是一個主要東西。
就文獻所載和雜史材料,中國送出去的是絲綢或糧食(晚些日子才有茶葉),拿回來最有用的是馬,最無用的就是玉。
玉雖由應用石器轉成象征東西,在璧、璜、圭、璋形态上還可看出。
玉的加工精制,必是用銅器來處理材料時。
到這時,玉自然已完全脫離了應用,成為裝飾。
這個從銅器上也可看出變化。
商代兵器玉钺、玉戈,還兼用銅、玉在一器上。
刃用玉,用銅鑲嵌。
又有以銅為主的兵器,鑲一點玉。
再後是劍鞘、靶、托的玉的裝飾,也即是古書上常提到寶劍值千金的玉具劍。
劍不一定值錢,價值大半在玉裝飾雕工上。
由戰國到三國,成為一種風氣。
這從現存的遺物可知。
劍鞘中段名叫璏,璲(大多刻作雲獸對稱花紋,也有浮刻蟠夔的。
時間晚些)。
劍托名叫琫。
又或作璏。
劍柄部分叫琫。
劍鞘下端叫珌。
漢代又講究帶鈎,所謂視鈎而異,意思是人人不同,很發展了小件浮刻圓雕設計。
洛陽金村遺寶中有鑲玉的。
又另外有全玉的。
《石玉概說》作者以為,因胡服馬上應用,帶鈎因此不用玉用銅,是一種推測,不甚可信。
因用銅,中國兵車戰也會自用,春秋時即有了,不必學來的。
帶鈎雖已少用玉,玉帶制度卻一直到唐宋明,十分貴重。
這時,玉多是方片鑲嵌,有的十二片成一圍。
清代複改制,一種是複古,盤龍盤螭,一種是刻龍。
刻龍鑲到金或鎏金的,制度容易認識。
比較簡略具體的區别,即明以前多圓刻,紋較簡,清代多刻龍雲,細密繁複。
工雖多,并不美。
漢代既特别重玉飾,佩玉刻龍鳳雲是主體,式樣特别多。
另外還有玉鸠,是手杖頭上用的,封建主尊敬老年,用這個作賞賜,因相傳鸠不嗌食,老年健康意。
玩玉的也因此保存鸠杖頭比較常見。
還有玉刻女人像,玉刻禽獸二十四肖,人多是一般佩件。
為玩玉的所重視。
又有方柱玉串,俗稱十八子,十八枚形式不同,有人形,鳥形,和其他狀式,多漢代或以前出土。
玉既貴重難得,所以封建奴隸主和公侯上大夫統治階級,直到死後還把它殉葬。
纣王用玉裹身而死,隻知道名天智玉的,火焚不毀。
周、漢兩代殉葬玉,一部分是日用的,一部分是特别的。
特别為死人用的有二種極重要:有玉豚,有的說握手用,有的說塞肛門用。
象征意義已不明白。
有琀,刻成蟬形,放口内,象征如蟬蛻化而升天。
或根據方士黃帝成仙說而來。
刻法都極簡古,和翁仲,是刻玉法最簡的,隻用八刀。
從何而來已不明白。
漢代王公大臣死,賞賜葬物有玉衣,多用小片玉金銀絲穿成如甲狀,漢墓中發現過。
玉鼎類容器,和銅器相同,多戰國時和漢代器物。
到後來隻有香爐還保存。
玉碗、玉杯,記載多,實物不多。
玉杯多刻雲夔紋,作筒形。
飲器多用玉、斝、爵、角、觥、鬥、觞。
玉鬥是方杯,雙耳。
觥作獸形,大器。
爵如鶴,高足。
洛陽金村遺寶裡面,玉觞特别好。
也有素的。
形制和周、漢漆陶觞式相同,長圓雙翅,本來是象征鳥翅,後來通稱雙耳。
所以到漢時叫耳杯。
是漆器上寫的。
晉代王羲之著名的墨迹《蘭亭序》曲水流觞,就是把這種有耳朵的船式喝酒器皿(大體還是用漆的)浮到水裡,大家坐在溪邊喝酒事。
這故事據記稱是周公經營洛邑發明的方法。
到現在為止,我們還不曾發現這個時代的漆觞。
玉觞多戰國時制,到現在為止,應數金村所發現玉觞足代表當時最高成就。
還有一種東西和曆史關系極大,即封建主用的即位玉玺,所謂傳國寶。
最著名的玉玺是相傳秦始皇時李斯寫字“受命于天,天祿永昌”八字玺。
做皇帝得不到它,就不能騙人。
從此兩千年封建,封建頭子的印信總是用玉刻的。
戰國到漢代普通官人也用小玉印。
戰國多平壇式,橋式。
漢多有浮刻點龜獸紐頭。
字體易區别,制作上也易區别,戰國制精美過于漢代。
還有一種玉鏡,戰國和漢代,和銅鏡式同。
到後代似隻在武裝的甲上作裝飾。
漢代有琉璃鏡,即人造玉鏡,可以說是後代玻璃鏡的祖先。
此外玉珠串、簪環、約指,直到現代還用。
其中珠串用得最久,因從石器時代最初用起,到現代,女人永遠少不了,和人發生關系,且恰恰是從鎖鍊而來。
到現代,應當如《共産黨宣言》所說,無産階級革命是去掉鎖鍊,女人也應當把這個放棄了。
玉樂器的箫管,大多是唐代東西。
記載上稱,盜發敦煌太守張駿墓,得玉箫管等等。
就文獻說來,溫峤用玉鏡台一枚作聘禮,已是稀禮。
晉代二豪門王恺、石崇鬥富,比賽珊瑚大小,一用絲步幛,一用錦幛,提玉器不多。
《水經注》提昆侖山下西王母神祠用玉做成,都說明晉人已對于這部門工藝不常用,成為傳說。
所以外國貢玉佛,到東昏侯時且被改作钗環,如玉多,哪用得着玉佛?所以晉六朝玉我們對它極缺乏了解。
如為唐代玉,比較容易辨識,即花紋。
除仿古,花紋和唐代其他工藝美術必有相聯系處,唐代已重玉帶,多用玉片鑲嵌而成。
玉的價值判斷色澤問題 王逸《正部》論: 或問“玉符”。
曰:“赤如雞冠,黃如蒸栗,白如豬肪,黑如淳漆,玉之符也。
” 《魏略》稱: 竊見玉書,稱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純漆,赤似雞冠,黃似蒸栗。
這種紅玉古名瓊,黑玉名玖,名瑎。
《詩經》上即嘗提及。
黃色有的說如燕栗,後名坩黃。
白的即羊脂玉。
這種白色名瑳。
玉的價值和色澤有關,時代各有不同。
到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以為: 玉以甘黃為上,羊脂色次之。
黃為中色,白為偏色。
又說今人賤黃而貴白,以少見也。
所說多本于《格古要論》。
以黃玉為重,可能起于唐代,因唐、宋封建帝王多尚黃,牡丹也以黃為貴,是封建主色。
白色則自古以來即重視,說美玉無瑕,多指羊脂玉或白玉而言。
明末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則以為,白、綠兩種玉是真玉,其餘紅、黃應歸入奇石琅玕一類。
明張應文《清秘藏》,又以為紅色最貴。
大體說來,玉的價值從四方面決定: 一、純潔光潤,從品質定。
二、色彩,因時代習慣而定。
三、奇色,以稀少為貴。
四、刻工,設計奇巧精美為貴。
唯自明代開始,玩玉的風氣一起,到清代直到民國,小件佩玉價值,忽然增高,每件到千百兩銀子。
玉色的價值,又以殉葬玉受色沁出土經由人工盤摩現出的顔色決定。
純黑名水銀浸,和玖玉的本色已大不相同。
所謂五色玉,即一玉五色,價值特别高。
完全是好古争奇結果。
如從漢代本簡記載看來,說琅玕,說玫瑰,似所送的大都已琢成器,不是玉璞。
也可能指明色澤,也可能隻是文雅一點稱呼。
又婦女用首飾,頭上帽勒、耳環,手镯,戒指,翡翠綠玉的小小件頭,動不動千百銀子,而且直到現在,還是一種高價裝飾品。
市場大緻以華南華僑及外國比較多。
翡翠來源是緬甸臘戍邊上,因此雲南大理和昆明也保留治玉工藝,近幾十年已大衰落,較重大器物多運香港、廣州處理矣。
翡翠有結晶如晶片閃光的。
綠而透明的名玻璃翠,極貴。
也有白色和淺紅的。
翡翠本鳥名,翡色即赤紅色。
但一般翡翠玉,多指綠色硬玉而言。
綠玉也有極不值錢的,即菜綠玉。
和所謂碧玉又有區别。
明代以前,菜綠玉琢器似不多,重要器多碧玉、白玉二色。
清代玉大多從新疆和阗來,器物用菜綠玉的較多。
故宮所藏可見,似乎多從大片山材玉而來。
這多指本色玉言。
漢王逸稱古玉,所說四種美玉,和《詩經》上常用到的對于美玉的形容,可知趙國的和氏璧、楚國的白珩等等不離乎四種色澤。
戰國時,和氏璧價值十五城,《戰國策》上形容美玉且以為有一看也值十城的。
說得雖嫌誇張,唯玉價之貴,也可想見。
桓譚是西漢宋時人,《新論》即說,見一玉檢,有人給價至三萬,還不出售,應值十餘萬的。
十餘萬錢在王莽時實不是一個小數目,比當時奴隸價就高多了的。
古詩常說寶劍值千金,其所以值千金,一部分或在玉的裝飾上,所謂玉具劍,即在劍鞘、劍鼻、劍護手、劍柄的裝飾玉上。
清代人襲明人舊習氣,封建士大夫多玩玉。
玉價因之特别提高,但愛重的已不在器物大件。
供手中把玩的舊玉,似乎特别容易受重視。
因此玉價在色澤上應分别為文字學上的和玩古董的兩類。
如稱玉有九色,元如澄水曰瑿,藍如靛澱曰碧,青如藓苔曰,綠如翠羽曰瓐,黃如蒸栗曰玵,赤如丹砂曰瓊,紫如凝血曰,黑如墨光曰瑎,白如割肪曰瑳。
白色又分九等,赤白斑花曰瑌。
此新玉、古玉自然之本色。
至于舊玉,從玩古出發,則又分别外浸、内沁色澤,各因接觸浸染不同而作各種顔色。
玩古的以為各種顔色多随地下水銀沁入。
受黃土沁名坩黃,受松香則名老玵黃,更好。
受靛青沁色即藍,色如青天,名玵青。
受石灰沁色紅,色如碧桃,名孩兒面(注稱酷似碧。
也即和石榴子同色)。
受水銀沁色黑,色如烏金名曰純漆古。
受血沁的色赤,有濃淡分别,名棗皮紅。
受銅沁色綠,名鹦哥綠。
此外還有朱砂紅,雞血紅,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綠,白果綠,秋葵黃,老酒黃,魚肚白,糙米白,蝦子青,鼻涕青,雨過天青,澄潭水蒼……總名十三彩。
另有蛤蟆皮,灑珠點,翠磁文,牛毛文,唐斓斑等等名目。
把玩玉多從受熱摩挲而得。
這些顔色究竟是在地下如何形成,玩古的說法可能有所根據,實不易考。
上面所說各色,多從明人記載,為清代玩玉專家陳性,在清末著的書中提及。
另一劉心白,補充《玉紀》,為加上魚肚白,雞骨白,米點白,糙米白,青有蟹殼青,竹葉青,醬瓣紫,墨有純漆黑,陳墨黑……這種種不同顔色,多是在出土玉經過盤功盤出的。
凡是古玉,紅色牛毛紋是其通性。
《玉紀》補作者,以為這是人的精神沁入玉之腠理,血絲如毛,鋪滿玉上,而玉色潤溽無土斑,才是真的。
由玩古出發,清代特重紅玉,紅色名目也就分外多。
計有寶石紅,雞血紅,朱砂紅,櫻桃紅,灑金紅,棗皮紅,膏藥紅等等。
大多由古董商人說出的,但積因成習,早代替了文字學上對于玉的色澤稱呼,為玩古的所熟悉。
一般最貴重雞骨白和水銀浸。
雞骨白如象牙,玩玉的以為受地火所炙變成。
多漢代以前玉。
雞骨白或者以商玉為多。
特點是镂刻簡,制度嚴。
微黃又名象牙白。
泛青又名魚骨白。
這種色澤的舊玉,雖加工也不能再複原。
水銀浸有夾土斑的,純黑中見朱砂點,加工複原時淡黑色成深青色,朱砂點變黃色。
如本來是白玉,結果見五彩。
不夾土斑的,純黑如漆。
在日光下照,赤如雞冠。
又有水銀古,在水中映照,有銀星閃閃的真。
這種種都出于玩玉者的說法。
這種顔色必加工而成。
加工方法計兩種,一藏身上俟熱用布摩挲,二在水中煮。
因大多出土古玉,所謂生坑玉,和土壤石塊相近,已失去玉的本來,不經人工是看不出的。
近代玩玉者之一,劉大同著《古玉辨》,對于這一點又總結前人經驗補充新知,有些發揮。
紅如血曰血古,微紅曰屍古,水銀沁曰黑漆古,純白曰雞骨白,微黃曰象牙白,微青曰魚骨白。
且以為受色沁不止九種,多到十多種,和瓷器中的窯變相同。
由于玩玉而起,因此還有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