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二百數十萬兩,漕白正耗米一百五十餘萬石,又漕贈行月南屯局恤等米三十餘萬石,比較浙省征糧多至一倍,較江西則三倍,較湖廣且十餘倍不止。
在米賤之年,一百八九十萬石之米即合銀五百數十萬兩,若米少價昂,則暗增一二百萬兩而人不覺。
況有一石之米即有一石之費,逐層推計,無非百姓脂膏。
民間終歲勤勞,每畝所收除完納錢漕外,豐年亦僅餘數鬥。
自道光三年水災以來,歲無上稔,十一年又經大水,民力愈見拮據。
是以近年漕欠最多,州縣買米墊完,留串待征,謂之漕尾,此即虧空之一端,曾經臣縷晰奏聞,然其勢已不可禁止矣。
臣上冬督辦漕務,将新舊一并交幫,嗣因震澤縣張亨衢辦漕遲誤,奏參革審,而漕米仍設法起運,不任短少,皆因正供緊要,辦理不敢從寬也。
今歲秋禾約收已遜去年,茲複節節受傷,發芽黴爛,詢之老農雲:現在縱能即晴趕曬糟朽之谷,比之上年每畝已少收五六鬥。
就蘇州一府額田六百萬畝計之,即已少米三百餘萬石。
合之四府一州,短少之米有不堪設想者。
民間積歉已久,蓋藏本極空虛。
當此秋成之時,糧價日昂,實從來所未見,來歲青黃不接,不知更當何如?小民口食無資,而欲強其完納,即追呼敲撲,法令亦有時而窮。
前此漕船臨開,間有缺米,州縣尚能買補。
近且累中加累,告貸無門。
今冬情形,不但無墊米之銀,更恐無可買之米。
至曩時蘇、松之繁富,由于百貨之流通,挹彼注茲,尚堪補救。
近年以來,不獨江蘇屢歉,即鄰近各省,亦連被偏災,布匹絲綢銷售稀少,權子母者即無可謀之利,任筋力者遂無可趁之工。
故此次雖系勘不成災,其實困苦之情,竟與全災無異。
臣惟有一面多勸捐資,妥為安撫,一面督同道府州縣,将漕務設法籌辦,總不使借口耽延。
但本年已請緩征之處,尚不過十分中之二分有餘,此外常、鎮等處亦已紛紛續禀。
臣複其情形略輕者,無不先行駁饬。
但天時如此,日後情形如何,臣實不能預料。
晝見陰霾之象,自省愆尤,宵聞風雨之聲,難安枕席。
并與督臣陶澍書函往複,于捐赈辦漕等事,思艱圖易,反複商籌,楮墨之間,不禁聲淚俱下。
從此即能晴霁,歉象尚不至更加,如其不然,臣惟有再行據實奏聞,仰求訓示遵辦。
大江南北為各省通衢,且中外仕宦最多,一切實情,難瞞衆人耳目。
臣如捏飾,非無可以告發之人。
我聖主子惠黎元,恩施無已,正恐一夫不獲,是以查核務嚴,但民間困苦颠連,尚非語言所能盡。
本年漕務自須極力督辦,而睹此景象,時時恐滋事端。
至京倉儲蓄情形,臣本未能深悉,倘通盤籌畫,有可暫纾民力之處,總求恩出自上,多寬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氣。
天心與聖心相應,定見祥和普被,屢見綏豐,長使國計民生,悉臻饒裕。
臣不勝延頸頌禱之至!” 東周 “吾其為東周乎?”孫履齋弈《示兒編》雲:“此是反辭,言必興起西周之盛,豈肯複為東周之衰乎?”說本伊川,較舊注頗勝。
斫 斫,之若切,今人讀若坎。
張文潛《明道雜志》雲:“世傳朱全忠作四鎮時,一日偶出遊,全忠忽指一方地曰:‘此可建一神祠。
’試召視地工驗之。
工久不至,全忠怒甚,左右皆失色。
良久工至,全忠指地示之。
工再拜賀曰:‘此所謂乾上龍尾地,建廟固宜,然非大貴人不見此地。
’全忠大喜,薄賜而遣之。
工出,賓僚戲之曰:‘爾若非乾上龍尾,便當坎下驢頭。
’”則知呼斫為坎,此音之訛,由來已久。
破瓜 樂府:“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颠倒。
”破瓜字為二八,指十六歲時也。
《談苑》載張洎詩雲:“功成應在破瓜年。
”後洎以六十四歲卒。
破瓜字亦二八也。
則此二字,老少男女俱可用之。
口采 口采,吉語也。
宋高宗自建康避入浙東,至蕭山,有拜于道左者。
上問為誰?對曰:“宗室趙不衰。
”上大喜曰:“符兆如此,吾無憂矣。
”見《揮麈後錄》。
趙丞相鼎當國,有薦會稽士人錢唐休者,趙适閱邊報,見其名,因不悅曰:“錢唐遂休乎?”因竟棄置不用。
見《雞肋編》。
中興君相,俱沾沾于谶語之吉兇如此,無怪近日杭人,動辄須讨口采也。
偷書官兒 明司禮監大藏經廠,貯列朝書籍甚富。
楊新都秉鈞,升庵太史挾父勢,屢至閣翻書,多所攘取。
其後主事李繼先奉命查封,又複盜易宋刻精本。
至熹廟時,已寥寥矣。
嘗于六月六日奏請曬晾,玉音卒問曰:“嘉靖間偷書的楊姓官兒,何處人?”左右莫能對。
蓋上在青宮時,與聞于光廟也。
明左藏 有明三百年,帑藏頗盈,即闖賊出奔,猶辇大内金銀數十車以去,何至末造之貧如此。
王露湑譽昌《崇祯宮詞注》:“魏閹被譴,出都之日,自言曰:‘上若此,我禍酷矣,然彼亦未為福也。
’”蓋籍注與厚藏之所甚密,閹不以告,而思陵憂勤十七載,竟未之知也。
避諱 葉文敏方霭官翰林學士,修《四書講義》,至“羔裘元冠不以吊”,為聖諱,商于同僚,俱未有以對。
翰林典簿穆維乾進曰:“大字當仍原字以尊經,小注改元字以避諱。
”文敏問何所本?對曰:“《中庸》慎獨乃原字,小注改謹字。
”文敏大悟曰:“餘自幼疑此,始知朱子為避諱也。
”深加敬禮。
公牍 公牍字義,有不可解者。
查,浮木也。
今雲查理、查勘,有切實義。
吊,傷也,愍也。
今雲吊卷、吊冊,有索取意。
綽,寬也。
今雲巡綽、查綽,有嚴緊義。
當有所本,未之考也。
嘉應楊滋圃遊幕南陽,作楹帖雲:“勞形于詳驗關咨移檄牒,寓目在欽蒙奉準據為承。
” 隋唐演義 《隋唐演義》,小說也,叙炀帝、明皇宮闱事甚悉,而皆有所本。
其叙土木之功,禦女之車,矮民王義及侯夫人自經詩詞,則見于《迷樓記》。
其叙楊素密謀,西苑十六院名号,美人名姓,泛舟北海遇陳後主,楊梅、玉李開花,及司馬戡逼帝,朱貴兒殉節等事,并見于《海山記》。
其叙宮中閱廣陵圖,麻叔謀開河食小兒,冢中見宋襄公,狄去邪入地穴,皇甫君擊大鼠,殿腳女挽龍舟等事,并見于《開河記》。
三記皆韓偓撰。
其叙唐宮事,則雜采劉《隋唐嘉話》、曹邺《梅妃傳》、鄭處誨《明皇雜錄》、柳珵《常侍言旨》、鄭棨《開天傳信記》、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無名氏《大唐傳載》、李德裕《次柳氏舊聞》、史官樂史之《太真外傳》、陳鴻之《長恨歌傳》,複緯之以本紀、列傳而成者,可謂無一字無來曆矣。
言可樵 常熟言可樵尚焜著《雨翠山房詩鈔》四卷。
五言雲:“池平魚意靜,稻熟鳥聲酣。
”七言雲:“長風勁與松楸戰,秋氣逼成江海潮。
” 父母稱呼 稱父曰“爺”,曰“翁”,曰“爹”,曰“爸”,而惟閩人之稱“郎罷”為最奇。
稱母曰“媽”,曰“姥”,曰“奶”,曰“”,而惟粵人之稱“阿吉”為最奇。
按,滿人亦呼阿吉,然彼則有翻譯也。
宋高宗稱徽宗曰“爹爹”,見《四朝聞見錄》。
宋太祖稱杜太後曰“娘娘”,見《鐵圍山叢談》。
近日杭人大族之稱,大約本此。
《舊唐書·王琚傳》:“明皇稱睿宗為四哥。
”明皇子棣王傳,棣王稱明皇為“三哥”。
《四朝聞見錄》:高宗稱韋太後曰“大姊姊”,此則一時習慣,不可為訓耳。
殺人 嘗聞先輩雲:“士君子無操刀殺人事,然有不手刃而甚于殺者二:一曰授徒,一曰行醫。
”言之凜然,不可不慎也。
函丈方丈 《曲禮》:“席間函丈。
”函,容也,謂席間之地,可容一丈也。
《孟子》:“食前方丈。
”謂羅列馔品,寬至一丈也。
若僧舍曰“方丈”,則取維摩石室,以手闆縱橫量之,得十笏,名“方丈室”,與《孟子》方丈異。
無稽之談 《釋文》:“堯殺長子考監明。
”《屍子》:“舜兄狂弟傲。
”《竹書紀年》:“太甲殺伊尹。
”《韓詩外傳》:“柳下惠殺身以成其信。
”《淮南·人間訓》:“曹共公欲觀晉文公骈脅,使袒而捕魚。
”《墨子·明鬼》:“鄭穆公見勾芒神錫壽十九。
”《史通雜說》:“自古刑餘之人,惟以彌子瑕為始。
”《風俗通》:“秦穆公殺百裡奚而非其罪。
”《說苑·尊賢》:“介之推十五相荊,仲尼使人往視。
”《墨子·非儒下篇》:“晏子對齊景公曰:‘孔丘之荊,知白公之謀,而奉以石乞。
’”《論衡·問孔篇》:“孔子見陽貨,汗流卻走。
”《癸辛雜識》:“仲尼本名兵,已乃去其下二筆。
”《論衡·龍虛篇》:“子貢滅須為婦人。
”何休《公羊注》:“定姜服五加皮不死。
”《顔氏家訓·勸學篇》:“曾子七十乃學。
”“齊宣王見屠羊者,哀其無罪,以豕易之。
”此見《幽求子》。
皆無稽之談也。
佛誕 《春秋》:“莊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
”相傳是日為佛降生之日。
按辛卯為四月初五日,然則初八浴佛,乃循世俗三朝洗兒之說也。
紙褥 雲南騰越州,善制紙褥,一床可用六七年,堅滑馴軟,無其匹也。
廣東始興清化山人,亦能作之,然不如滇制。
洞庭蔡洗凡廷棟為餘言。
又貴州出紙硯,先伯祖谏庵公有一方,用之曆年,餘曾見之,可入水滌,亦一奇也。
女娲 金桧門宗伯奉命祭古帝陵,歸奏:“女娲聖皇,乃陵殿塑女像,村婦鹹往祈祀,殊駭見聞,請有司更正。
”奉旨照所請行。
後數年,中州人至京,好事者問之,曰:“像雖議改,尚未舉行,緣彼處香火之盛,皆由女像,故可聳動婦女,廟祝以為奇貨,即地方官吏亦有裨焉。
若更易男像,恐香火頓衰。
”于冰璜雲:“何不另立男像,而以原像為帝後,其香稅不更盛耶?”事見阮吾山《茶餘客話》。
調停之論,實足解頤。
然考女娲氏,《三墳》以為伏羲後。
盧仝與馬異結交詩,以為伏羲婦。
《風俗通》以為伏羲妹。
而《路史》稱為皇母。
《易系疏》引《世紀》稱曰女皇。
《外紀》稱曰女帝。
《淮南·覽冥》注稱曰陰帝。
《須彌四域經》稱為寶吉祥菩薩。
《列子》注雲:“女娲,古天子。
”《山海經》注雲:“女娲,古神女而帝者。
”而唐人貢媚武氏,遂有吉祥禦宇之語。
又《論衡·順鼓》雲:“董仲舒言久雨不霁,則攻社祭女娲,俗圖女娲之像作婦人形。
”審是則以女娲為女,自漢已然,不自近世始也,積重難返,更之匪易矣。
敗子 今人呼不肖子曰“敗子”。
或曰:“敗當作稗。
稗,所以害苗也。
”《寶積經》說:“僧之無行者,譬如田中生稗子,其形不可分别也。
”此說亦通。
達語不可為訓 李文饒《平泉草木記》雲:“以吾平泉一草一木與人者,非吾子孫也。
”歐陽公诮其庸愚。
唐杜暹家藏書,每卷後題雲:“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聖道,鬻及借人為不孝。
”後人謂其所見不廣。
然餘謂達觀之見,止可自擴心胸,不可垂訓子孫。
三代鼎鐘,皆聖賢之制,款識具在,不曰“永寶用”,則曰“子子孫孫永用享”,豈聖人超然遠覽,不能忘情于一物耶?彼李、杜二公,亦豈不知身後之保守與否不能逆料,而故作是語者,以為垂訓之體,不得不然也。
自莊、列之說興,遂以天地為逆旅,形骸為外物,創浮雲敝屣之談,而不為碩果苞桑之想,是烏可以為法哉?惟向若水盡納寶器書畫于圹内,米海嶽悉焚法書名繪于生前,則真不達觀耳。
銀槎 道光乙酉,胡書農學士敬以朱碧山銀槎飲客,上镌至正乙酉年造,有碧山款識,計翻花甲,第九巡矣。
學士首唱詠之,諸秋士明府嘉樂、莊芝階舍人仲方、吳子律衡照、孫雨人同元兩學博、汪小米中翰遠孫暨家大人,皆有和作。
因考王阮亭、朱竹垞皆有《碧山銀槎歌》,詩序注中,言之甚詳,系元至正壬寅年所造。
朱以鍛銀出名,所造固不止一槎也。
今閱《茶餘客話》雲:“見一槎杯,首有‘嶽壽無疆’四字,左朱華玉造,右至正乙酉年,底镌‘槎杯’二字。
杯尾詩雲:‘欲造明河隔上闌,時人浪說貫銀灣。
如何不覓天孫錦,隻帶支機片石還。
’圖書‘碧山’二字。
”此槎本孫北海所藏,後歸宋玉叔。
施愚山、曹實庵各賦長歌。
玉叔沒,流落至京。
高江村複于市上得之,亦賦長歌紀事,所謂“二十年中有聚散,宋孫墓木拱可悲”。
此杯後歸陸費丹叔墀,是又一銀槎也。
按碧山特一尋常銀工,當日與陸子綱治玉,濮仲謙治竹,歸懋德治錫,呂愛山治金,王小溪治瑪瑙,蔣抱雲治銅,時大彬治砂,江千裡治嵌漆,屈尚鈞治圖章,顧青娘治硯,李馬勳治扇齊名。
而手澤留傳,代有題詠,何其幸欤? 定風螺蜈蚣劍 孫雨人學博,家藏右旋定風螺一枚,又舊劍一柄,其鞘系蜈蚣巨殼所為,百足之痕,猶隐隐焉。
二物皆質庫中滿出者。
耳誦 凡讀書聰敏者,曰“過目成誦”。
唐宋若昭《牛應貞傳》雲:“少而聰穎,經耳必誦。
”耳誦甚新,可與耳學作證。
應貞,牛肅女,年十三,一夜夢中讀《左傳》三十卷,醒而成誦,亦一奇也。
櫻桃青衣 湯玉茗《邯鄲夢》,全組織唐李泌《枕中記》而成;而豈知《枕中記》又與任蕃《夢遊錄》中櫻桃青衣一則形影相似。
一曰開元,一曰天寶,不知孰相沿襲也? 聖穀篇語 國朝《嶺南文鈔》張南山《聖穀篇》語雲:“果中有核,肉中有骨,言中有物。
”三語括盡要旨,修辭家宜奉為玉圭金臬。
楊讱庵 其論二蘇文雲:“東坡得浩然之氣,颍濱得粹然之氣。
”句山先生以為名論。
米價 《愧郯錄》:“溫公曰:‘太平興國時,米一鬥十餘錢。
’”此其至賤者也。
《明史·李檽傳》:“永甯宣撫奢崇明反,攻貴陽,官廪告竭,米升直二十金。
”此其至貴者也。
東坡行二 世稱東坡為長公,而實則行二也。
公字和仲,序次顯然。
黃涪翁《題李氏園》詩雲:“題詩未有驚人句,會喚谪仙蘇二來。
”歐陽公《蘇明允墓志》雲:“生三子,曰景早卒。
”公又字子平,見《文丹淵集》。
在米賤之年,一百八九十萬石之米即合銀五百數十萬兩,若米少價昂,則暗增一二百萬兩而人不覺。
況有一石之米即有一石之費,逐層推計,無非百姓脂膏。
民間終歲勤勞,每畝所收除完納錢漕外,豐年亦僅餘數鬥。
自道光三年水災以來,歲無上稔,十一年又經大水,民力愈見拮據。
是以近年漕欠最多,州縣買米墊完,留串待征,謂之漕尾,此即虧空之一端,曾經臣縷晰奏聞,然其勢已不可禁止矣。
臣上冬督辦漕務,将新舊一并交幫,嗣因震澤縣張亨衢辦漕遲誤,奏參革審,而漕米仍設法起運,不任短少,皆因正供緊要,辦理不敢從寬也。
今歲秋禾約收已遜去年,茲複節節受傷,發芽黴爛,詢之老農雲:現在縱能即晴趕曬糟朽之谷,比之上年每畝已少收五六鬥。
就蘇州一府額田六百萬畝計之,即已少米三百餘萬石。
合之四府一州,短少之米有不堪設想者。
民間積歉已久,蓋藏本極空虛。
當此秋成之時,糧價日昂,實從來所未見,來歲青黃不接,不知更當何如?小民口食無資,而欲強其完納,即追呼敲撲,法令亦有時而窮。
前此漕船臨開,間有缺米,州縣尚能買補。
近且累中加累,告貸無門。
今冬情形,不但無墊米之銀,更恐無可買之米。
至曩時蘇、松之繁富,由于百貨之流通,挹彼注茲,尚堪補救。
近年以來,不獨江蘇屢歉,即鄰近各省,亦連被偏災,布匹絲綢銷售稀少,權子母者即無可謀之利,任筋力者遂無可趁之工。
故此次雖系勘不成災,其實困苦之情,竟與全災無異。
臣惟有一面多勸捐資,妥為安撫,一面督同道府州縣,将漕務設法籌辦,總不使借口耽延。
但本年已請緩征之處,尚不過十分中之二分有餘,此外常、鎮等處亦已紛紛續禀。
臣複其情形略輕者,無不先行駁饬。
但天時如此,日後情形如何,臣實不能預料。
晝見陰霾之象,自省愆尤,宵聞風雨之聲,難安枕席。
并與督臣陶澍書函往複,于捐赈辦漕等事,思艱圖易,反複商籌,楮墨之間,不禁聲淚俱下。
從此即能晴霁,歉象尚不至更加,如其不然,臣惟有再行據實奏聞,仰求訓示遵辦。
大江南北為各省通衢,且中外仕宦最多,一切實情,難瞞衆人耳目。
臣如捏飾,非無可以告發之人。
我聖主子惠黎元,恩施無已,正恐一夫不獲,是以查核務嚴,但民間困苦颠連,尚非語言所能盡。
本年漕務自須極力督辦,而睹此景象,時時恐滋事端。
至京倉儲蓄情形,臣本未能深悉,倘通盤籌畫,有可暫纾民力之處,總求恩出自上,多寬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氣。
天心與聖心相應,定見祥和普被,屢見綏豐,長使國計民生,悉臻饒裕。
臣不勝延頸頌禱之至!” 東周 “吾其為東周乎?”孫履齋弈《示兒編》雲:“此是反辭,言必興起西周之盛,豈肯複為東周之衰乎?”說本伊川,較舊注頗勝。
斫 斫,之若切,今人讀若坎。
張文潛《明道雜志》雲:“世傳朱全忠作四鎮時,一日偶出遊,全忠忽指一方地曰:‘此可建一神祠。
’試召視地工驗之。
工久不至,全忠怒甚,左右皆失色。
良久工至,全忠指地示之。
工再拜賀曰:‘此所謂乾上龍尾地,建廟固宜,然非大貴人不見此地。
’全忠大喜,薄賜而遣之。
工出,賓僚戲之曰:‘爾若非乾上龍尾,便當坎下驢頭。
’”則知呼斫為坎,此音之訛,由來已久。
破瓜 樂府:“碧玉破瓜時,郎為情颠倒。
”破瓜字為二八,指十六歲時也。
《談苑》載張洎詩雲:“功成應在破瓜年。
”後洎以六十四歲卒。
破瓜字亦二八也。
則此二字,老少男女俱可用之。
口采 口采,吉語也。
宋高宗自建康避入浙東,至蕭山,有拜于道左者。
上問為誰?對曰:“宗室趙不衰。
”上大喜曰:“符兆如此,吾無憂矣。
”見《揮麈後錄》。
趙丞相鼎當國,有薦會稽士人錢唐休者,趙适閱邊報,見其名,因不悅曰:“錢唐遂休乎?”因竟棄置不用。
見《雞肋編》。
中興君相,俱沾沾于谶語之吉兇如此,無怪近日杭人,動辄須讨口采也。
偷書官兒 明司禮監大藏經廠,貯列朝書籍甚富。
楊新都秉鈞,升庵太史挾父勢,屢至閣翻書,多所攘取。
其後主事李繼先奉命查封,又複盜易宋刻精本。
至熹廟時,已寥寥矣。
嘗于六月六日奏請曬晾,玉音卒問曰:“嘉靖間偷書的楊姓官兒,何處人?”左右莫能對。
蓋上在青宮時,與聞于光廟也。
明左藏 有明三百年,帑藏頗盈,即闖賊出奔,猶辇大内金銀數十車以去,何至末造之貧如此。
王露湑譽昌《崇祯宮詞注》:“魏閹被譴,出都之日,自言曰:‘上若此,我禍酷矣,然彼亦未為福也。
’”蓋籍注與厚藏之所甚密,閹不以告,而思陵憂勤十七載,竟未之知也。
避諱 葉文敏方霭官翰林學士,修《四書講義》,至“羔裘元冠不以吊”,為聖諱,商于同僚,俱未有以對。
翰林典簿穆維乾進曰:“大字當仍原字以尊經,小注改元字以避諱。
”文敏問何所本?對曰:“《中庸》慎獨乃原字,小注改謹字。
”文敏大悟曰:“餘自幼疑此,始知朱子為避諱也。
”深加敬禮。
公牍 公牍字義,有不可解者。
查,浮木也。
今雲查理、查勘,有切實義。
吊,傷也,愍也。
今雲吊卷、吊冊,有索取意。
綽,寬也。
今雲巡綽、查綽,有嚴緊義。
當有所本,未之考也。
嘉應楊滋圃遊幕南陽,作楹帖雲:“勞形于詳驗關咨移檄牒,寓目在欽蒙奉準據為承。
” 隋唐演義 《隋唐演義》,小說也,叙炀帝、明皇宮闱事甚悉,而皆有所本。
其叙土木之功,禦女之車,矮民王義及侯夫人自經詩詞,則見于《迷樓記》。
其叙楊素密謀,西苑十六院名号,美人名姓,泛舟北海遇陳後主,楊梅、玉李開花,及司馬戡逼帝,朱貴兒殉節等事,并見于《海山記》。
其叙宮中閱廣陵圖,麻叔謀開河食小兒,冢中見宋襄公,狄去邪入地穴,皇甫君擊大鼠,殿腳女挽龍舟等事,并見于《開河記》。
三記皆韓偓撰。
其叙唐宮事,則雜采劉《隋唐嘉話》、曹邺《梅妃傳》、鄭處誨《明皇雜錄》、柳珵《常侍言旨》、鄭棨《開天傳信記》、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無名氏《大唐傳載》、李德裕《次柳氏舊聞》、史官樂史之《太真外傳》、陳鴻之《長恨歌傳》,複緯之以本紀、列傳而成者,可謂無一字無來曆矣。
言可樵 常熟言可樵尚焜著《雨翠山房詩鈔》四卷。
五言雲:“池平魚意靜,稻熟鳥聲酣。
”七言雲:“長風勁與松楸戰,秋氣逼成江海潮。
” 父母稱呼 稱父曰“爺”,曰“翁”,曰“爹”,曰“爸”,而惟閩人之稱“郎罷”為最奇。
稱母曰“媽”,曰“姥”,曰“奶”,曰“”,而惟粵人之稱“阿吉”為最奇。
按,滿人亦呼阿吉,然彼則有翻譯也。
宋高宗稱徽宗曰“爹爹”,見《四朝聞見錄》。
宋太祖稱杜太後曰“娘娘”,見《鐵圍山叢談》。
近日杭人大族之稱,大約本此。
《舊唐書·王琚傳》:“明皇稱睿宗為四哥。
”明皇子棣王傳,棣王稱明皇為“三哥”。
《四朝聞見錄》:高宗稱韋太後曰“大姊姊”,此則一時習慣,不可為訓耳。
殺人 嘗聞先輩雲:“士君子無操刀殺人事,然有不手刃而甚于殺者二:一曰授徒,一曰行醫。
”言之凜然,不可不慎也。
函丈方丈 《曲禮》:“席間函丈。
”函,容也,謂席間之地,可容一丈也。
《孟子》:“食前方丈。
”謂羅列馔品,寬至一丈也。
若僧舍曰“方丈”,則取維摩石室,以手闆縱橫量之,得十笏,名“方丈室”,與《孟子》方丈異。
無稽之談 《釋文》:“堯殺長子考監明。
”《屍子》:“舜兄狂弟傲。
”《竹書紀年》:“太甲殺伊尹。
”《韓詩外傳》:“柳下惠殺身以成其信。
”《淮南·人間訓》:“曹共公欲觀晉文公骈脅,使袒而捕魚。
”《墨子·明鬼》:“鄭穆公見勾芒神錫壽十九。
”《史通雜說》:“自古刑餘之人,惟以彌子瑕為始。
”《風俗通》:“秦穆公殺百裡奚而非其罪。
”《說苑·尊賢》:“介之推十五相荊,仲尼使人往視。
”《墨子·非儒下篇》:“晏子對齊景公曰:‘孔丘之荊,知白公之謀,而奉以石乞。
’”《論衡·問孔篇》:“孔子見陽貨,汗流卻走。
”《癸辛雜識》:“仲尼本名兵,已乃去其下二筆。
”《論衡·龍虛篇》:“子貢滅須為婦人。
”何休《公羊注》:“定姜服五加皮不死。
”《顔氏家訓·勸學篇》:“曾子七十乃學。
”“齊宣王見屠羊者,哀其無罪,以豕易之。
”此見《幽求子》。
皆無稽之談也。
佛誕 《春秋》:“莊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
”相傳是日為佛降生之日。
按辛卯為四月初五日,然則初八浴佛,乃循世俗三朝洗兒之說也。
紙褥 雲南騰越州,善制紙褥,一床可用六七年,堅滑馴軟,無其匹也。
廣東始興清化山人,亦能作之,然不如滇制。
洞庭蔡洗凡廷棟為餘言。
又貴州出紙硯,先伯祖谏庵公有一方,用之曆年,餘曾見之,可入水滌,亦一奇也。
女娲 金桧門宗伯奉命祭古帝陵,歸奏:“女娲聖皇,乃陵殿塑女像,村婦鹹往祈祀,殊駭見聞,請有司更正。
”奉旨照所請行。
後數年,中州人至京,好事者問之,曰:“像雖議改,尚未舉行,緣彼處香火之盛,皆由女像,故可聳動婦女,廟祝以為奇貨,即地方官吏亦有裨焉。
若更易男像,恐香火頓衰。
”于冰璜雲:“何不另立男像,而以原像為帝後,其香稅不更盛耶?”事見阮吾山《茶餘客話》。
調停之論,實足解頤。
然考女娲氏,《三墳》以為伏羲後。
盧仝與馬異結交詩,以為伏羲婦。
《風俗通》以為伏羲妹。
而《路史》稱為皇母。
《易系疏》引《世紀》稱曰女皇。
《外紀》稱曰女帝。
《淮南·覽冥》注稱曰陰帝。
《須彌四域經》稱為寶吉祥菩薩。
《列子》注雲:“女娲,古天子。
”《山海經》注雲:“女娲,古神女而帝者。
”而唐人貢媚武氏,遂有吉祥禦宇之語。
又《論衡·順鼓》雲:“董仲舒言久雨不霁,則攻社祭女娲,俗圖女娲之像作婦人形。
”審是則以女娲為女,自漢已然,不自近世始也,積重難返,更之匪易矣。
敗子 今人呼不肖子曰“敗子”。
或曰:“敗當作稗。
稗,所以害苗也。
”《寶積經》說:“僧之無行者,譬如田中生稗子,其形不可分别也。
”此說亦通。
達語不可為訓 李文饒《平泉草木記》雲:“以吾平泉一草一木與人者,非吾子孫也。
”歐陽公诮其庸愚。
唐杜暹家藏書,每卷後題雲:“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聖道,鬻及借人為不孝。
”後人謂其所見不廣。
然餘謂達觀之見,止可自擴心胸,不可垂訓子孫。
三代鼎鐘,皆聖賢之制,款識具在,不曰“永寶用”,則曰“子子孫孫永用享”,豈聖人超然遠覽,不能忘情于一物耶?彼李、杜二公,亦豈不知身後之保守與否不能逆料,而故作是語者,以為垂訓之體,不得不然也。
自莊、列之說興,遂以天地為逆旅,形骸為外物,創浮雲敝屣之談,而不為碩果苞桑之想,是烏可以為法哉?惟向若水盡納寶器書畫于圹内,米海嶽悉焚法書名繪于生前,則真不達觀耳。
銀槎 道光乙酉,胡書農學士敬以朱碧山銀槎飲客,上镌至正乙酉年造,有碧山款識,計翻花甲,第九巡矣。
學士首唱詠之,諸秋士明府嘉樂、莊芝階舍人仲方、吳子律衡照、孫雨人同元兩學博、汪小米中翰遠孫暨家大人,皆有和作。
因考王阮亭、朱竹垞皆有《碧山銀槎歌》,詩序注中,言之甚詳,系元至正壬寅年所造。
朱以鍛銀出名,所造固不止一槎也。
今閱《茶餘客話》雲:“見一槎杯,首有‘嶽壽無疆’四字,左朱華玉造,右至正乙酉年,底镌‘槎杯’二字。
杯尾詩雲:‘欲造明河隔上闌,時人浪說貫銀灣。
如何不覓天孫錦,隻帶支機片石還。
’圖書‘碧山’二字。
”此槎本孫北海所藏,後歸宋玉叔。
施愚山、曹實庵各賦長歌。
玉叔沒,流落至京。
高江村複于市上得之,亦賦長歌紀事,所謂“二十年中有聚散,宋孫墓木拱可悲”。
此杯後歸陸費丹叔墀,是又一銀槎也。
按碧山特一尋常銀工,當日與陸子綱治玉,濮仲謙治竹,歸懋德治錫,呂愛山治金,王小溪治瑪瑙,蔣抱雲治銅,時大彬治砂,江千裡治嵌漆,屈尚鈞治圖章,顧青娘治硯,李馬勳治扇齊名。
而手澤留傳,代有題詠,何其幸欤? 定風螺蜈蚣劍 孫雨人學博,家藏右旋定風螺一枚,又舊劍一柄,其鞘系蜈蚣巨殼所為,百足之痕,猶隐隐焉。
二物皆質庫中滿出者。
耳誦 凡讀書聰敏者,曰“過目成誦”。
唐宋若昭《牛應貞傳》雲:“少而聰穎,經耳必誦。
”耳誦甚新,可與耳學作證。
應貞,牛肅女,年十三,一夜夢中讀《左傳》三十卷,醒而成誦,亦一奇也。
櫻桃青衣 湯玉茗《邯鄲夢》,全組織唐李泌《枕中記》而成;而豈知《枕中記》又與任蕃《夢遊錄》中櫻桃青衣一則形影相似。
一曰開元,一曰天寶,不知孰相沿襲也? 聖穀篇語 國朝《嶺南文鈔》張南山《聖穀篇》語雲:“果中有核,肉中有骨,言中有物。
”三語括盡要旨,修辭家宜奉為玉圭金臬。
楊讱庵 其論二蘇文雲:“東坡得浩然之氣,颍濱得粹然之氣。
”句山先生以為名論。
米價 《愧郯錄》:“溫公曰:‘太平興國時,米一鬥十餘錢。
’”此其至賤者也。
《明史·李檽傳》:“永甯宣撫奢崇明反,攻貴陽,官廪告竭,米升直二十金。
”此其至貴者也。
東坡行二 世稱東坡為長公,而實則行二也。
公字和仲,序次顯然。
黃涪翁《題李氏園》詩雲:“題詩未有驚人句,會喚谪仙蘇二來。
”歐陽公《蘇明允墓志》雲:“生三子,曰景早卒。
”公又字子平,見《文丹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