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聖人 《左傳》:“禦叔曰:‘焉用聖人。

    ’”杜注雲:“武仲多知,時人謂之聖。

    ”看聖字,身分本不高,疏證極其明白。

    而何休乃曰:“《春秋》之志,非聖人誰能修之?”言夫子聖人,乃能修之。

    禦叔謂臧武仲為聖人,是非獨孔子,其言殊屬夢呓。

    鄭《箴膏肓》以為“武仲者,述聖人之道,魯人稱之曰聖。

    ”武仲述聖,亦複何據。

    陸稼書先生《三魚堂剩言》雲:“此聖字,與《周禮》知仁聖義忠和《尚書》惟狂克念作聖,睿作聖,詩人之齊聖,皇父孔聖,諸聖字一例看。

    ”又先大父《左通補釋》雲:“《抱樸子·辨問篇》雲:‘善圍棋之無比者,曰棋聖,嚴子卿、馬綏明有棋聖之名焉。

    善史書之絕時者,曰書聖,衛協、張墨有書聖之名焉。

    善刻削之尤巧者,曰木聖。

    張衡、馬忠有木聖之名焉。

    ’又《鄉飲酒義》雲:‘俎豆有數曰聖。

    ’足知聖為通譽,可旁證也。

    ”似較鄭說,于義為長。

     分字 曲阜孔谷園先生以書名家,殁後所存墨迹,子侄分藏之。

    其遠族人無所得,乃從本家乞得一巨幅,碎裁而均分其字。

    焚琴斫杖,情屬可嗤,然考米襄陽《志林》所載:“有人收得虞世南與圓機書一紙,剪開字字賣之,至礬卿二字,得麻一鬥;鶴口二字,得銅硯一枚;房邨二字,得芋千頭。

    ”則古人已先有為之者矣。

     端硯 端硯之辨最難,非生長斯土悉心窮究者,不能知也。

    嘉應吳石華學博蘭修從事于斯,著《說研》六則,茲并節錄之: 水岩,亦名老坑,明萬曆後所開,内分四洞,曰大西洞,曰小西洞,曰正洞,曰東洞。

    按趙希鹄《洞天清錄》:“下岩有舊坑無新坑,上中二岩則皆分新舊。

    ”此宋所稱舊坑也。

    陳子升《硯書》:“明成弘間,端石有老坑之名,即宣德朝天諸岩之石,水岩開于近日。

    ”此明季所稱老坑也。

    高兆《端溪硯考》:“正洞、東西洞,土人皆名老坑。

    ”景日昣《硯坑述》:“老坑有中洞、東洞、西洞之分。

    ”此康熙後所稱老坑也。

     周氏《硯坑志》:“治平坑,土人又稱岩子坑。

    ”據此,則岩仔坑又即宋之下岩也。

    宋下岩塞自崇觀前,今水岩開自萬曆後,地越四五裡,作譜者混而一之矣。

     水岩大西洞,猶宋之下岩北壁,皆稱絕品。

    次小西洞,次正洞,東洞為下。

    《廣語》雲:“東洞尤美。

    ”《端溪硯考》雲:“正洞為上,東洞次之,西洞又次之。

    ”皆不足據。

     端石之美五:一青花,欲細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暈不欲結,如淄塵翳于明鏡,如墨瀋着于濕紙,斯絕品矣。

    一魚腦,白如晴雲,吹之欲散,松如團絮,觸之欲起者,是無上品。

    亦名魚腦凍。

    凍者,水肪之所凝也。

    白而嫩者次之,灰與紅下矣。

    一蕉白,如蕉葉初展,含露欲滴者上也。

    素潔者次之,黃而焦藍而灰下矣。

    一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藍無際者上也。

    陰而晦下矣。

    青花者,石之榮。

    魚腦、蕉白者,石之髓。

    天青者,石之肉。

    榮無質,必傅他質而著之,傅于天青者上品,傅于魚腦、蕉白者無上上品,惟大西洞有之。

    一曰冰紋凍,白暈縱橫,有痕無迹,罥如蛛網,輕若藕絲,是謂異品,亦出大西洞。

    他洞白紋如線,适損毫墨,雖曰冰紋,非所尚矣。

     唐詢《硯錄》雲:“眼生墨池外者曰高眼,内曰低眼,高眼尤尚,以不為墨掩,常可睹也。

    ”按硯心必不宜有眼,水岩石眼外層有淡墨暈,眼嵌石中,其圓如珠,初磨見淡墨圓暈,即眼皮也。

    愈磨愈大,層亦愈多,睛見而眼适中矣。

    再磨則睛去,愈磨愈小,層亦愈少,皮見而眼去矣。

    故宜眼處見睛而止,不宜眼處見皮而止,毋再磨也。

     石工治硯成,鍛以火,傅以蠟,飾外而戕其中,甚矣其害也。

    凡硯積墨之下,其石易泐,正由火攻傷其水質耳。

     宋、明俱有硯貢,我朝悉除去之。

    每歲端午,督撫但以端硯九方,随葵扇、葛布、香珠進之,皆新坑純淨之石。

    嘉慶中,用麻子坑,近用茶坑。

    其第四則形容石質妙處,不減毛西河《觀石二錄》。

     瓜子夢 無錫鄒子度忠倚幼祈夢于忠肅祠,夢公倚其身,授瓜子一握,數之,得五十四枚,因名忠倚。

    後閑居,其夫人戲以瓜子排作“狀元”二字,壬辰會試,中式五十四名,殿試一甲第一,遂符夢兆。

     鼎甲同榜 順治戊子,順天鄉試第四名張永祺,壬辰榜眼。

    第五名戴王綸,乙未榜眼。

    第八名熊伯龍,己醜榜眼。

    一榜三榜眼,奇矣!後熊典試浙江,一榜得三狀元,乙未央大成,甲辰嚴我斯,庚戌蔡啟僔,更奇! 半邊紅 康熙時,吳逆叛兵逼建城,鎮帥怯欲降。

    其屬張遊擊者,請戰,數卻賊。

    張好着羊絨绛袍,單馬入陣,戰酣,辄袒露半袖,軍中因号曰“半邊紅”。

    鎮帥忌之,誣陷以死,一軍皆哭。

    後人吊以詩雲:“楚歌千古怨蘭叢,漢将空餘一騎雄。

    何事茅檐諸父老,負暄閑說半邊紅。

    ” 唐子畏墓詩 商丘宋牧仲先生荦撫江蘇時,曾為唐六如修墓。

    韓文懿公題詩雲:“在昔唐衢嘗恸哭,隻今宋玉與招魂。

    ”用典恰切。

     陳恪勤詩 陳恪勤公鵬年文章事業,彪炳一代,而詩極潇灑。

    絕句雲:“隔簾幽韻上焦桐,一曲湘靈奏未終。

    略記年時春雨後,海棠初試小熏籠。

    ”抑何旖旎也! 河豚赝本 米元章好摹易他人字畫。

    楊次翁守丹陽,元章過郡,楊作羹以飯之,曰:“今日為君作河豚。

    ”元章遂疑而不食。

    次翁笑曰:“其實他魚,公可無疑,此赝本耳。

    ”其诙諧特妙。

     目出 《左傳》:“荀偃瘅疽,生瘍于頭,及著雍,病目出。

    ”錢唐汪季懷瑜曰:“《靈樞經·寒熱病篇》雲:‘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

    瘍生而傷其脈絡,目無所系而突出矣。

    ’” 琵琶亭 九江浔陽江琵琶亭,題詠甚多。

    乾隆中,唐蝸寄英榷九江,置紙筆于亭上,令過客賦詩,開列姓名,交關吏投進。

    唐讀其詩,分高下以酬之,投贈無虛日,坐是虧累,變産以償,怡然絕不介意。

    去官後,過客思之,為建白太傅祠,肖唐像祀其旁。

     司成受拜 新進士受鼎甲拜,戒不得動。

    相傳頭動則害狀元,左右手動則傷榜探。

    嘉慶辛未,天門蔣丹林副憲祥墀為祭酒,一甲一名為蔣笙陔修撰,即祭酒子也。

    有朝士贈以詩雲:“回憶趨庭學禮時,國恩家慶喜難支。

    阿翁不敢掀髯笑,怪底郎君起跪遲。

    ”父子行此大典,一時傳為佳話。

     牡丹鹦鹉 粵東黎美周客揚州鄭氏影園,與詞人即席分賦《黃牡丹》七律十章,已糊名殿最,錢虞山拔美周第一。

    鄭氏以書報曰:“君已錄牡丹狀頭矣。

    ”以二金罍赉之。

    後美周過吳下,人皆呼牡丹狀元。

    其詩有曰:“月華蘸露扶仙掌,粉汗更衣染禦香。

    ”又曰:“燕銜落蕊成金屋,鳳蝕殘钗化寶胎。

    ”皆麗句也。

    時邝湛若亦賦《赤鹦鹉》七律十章,有句雲:“舞愛玉環低翠袖,歌憐樊素啭朱櫻。

    ”又曰:“飛瓊阆苑乘朱霧,小玉璇宮化紫煙。

    ”一時傳誦,有黎牡丹、邝鹦鹉之稱。

     到 廣東順德人謂欺曰到。

    案《史記》“張儀曰:‘不如出兵以到之。

    ’”《索隐》曰:“到,欺也。

    ”猶俗雲“張到”,謂張網得禽獸也。

    到,得也。

    張儀善欺人,故謂欺人曰“張到”也。

     兩相對聯 桐城張文和公七十壽辰,高宗賜對聯雲:“潞國晚年猶矍铄,呂端大事不糊塗。

    ”常州程文恭公薨,賜對雲:“執笏無慚真宰相,蓋棺還是老書生。

    ”可謂備極榮哀矣。

     先臣告養 乾隆中,先文莊公乞假養親,賜“萊衣晝永”四字扁額。

    又賜詩雲:“翻祝還朝晚,卿家慶更深。

    ”天語肫摯,可謂極矣。

    又嵇文恭贈對聯雲:“花宴瓊林,溫仲舒由大魁秉政;堂開晝錦,王文獻以宰相養親。

    ”亦堂皇有體。

     唐公韻事 吳縣城西北有桃花塢,舊志稱為宋章楶别業,唐解元寅築居于此,有夢墨亭,有祠祀六如居士及祝京兆、文待诏。

    天啟中,楊端孝大潆改為準提庵。

    國初,宋中丞荦重加修葺,增建才子亭,百年以來,廢靡遺。

    嘉慶六年,善化唐陶山觀察仲冕知吳縣事,因拓庵東别室,移祀唐、祝、文三君像,顔其室曰桃花仙館。

    且訪得六如居士墓,在胥門外橫塘王家村,封植而題識焉。

    并賦七律八首雲:“绮羅弦管總成塵,一種才華閱世新。

    縱酒地為澆酒地,看花人是種花人。

    可憐謝客無遺宅,何必逋仙有後身。

    燕麥兔葵芟剔盡,绛桃依舊占芳春。

    ”“第一風流自愛名,佯狂獨得聖之清。

    奏書不逐嚴夫子,撾鼓真同祢正平。

    半偈悟禅空電逝,小樓讀畫尚花明。

    饒他文酒求餘韻,三百年來識此生。

    ”“吾宗衢後數尤奇,牢落悲深曠代知。

    司馬青衫同灑淚,尚書紅杏舊題詞。

    謂商丘宋中丞。

    銜碑土近要離冢,拾翠人歸短簿祠。

    千古英豪齊下馬,況傳華胄備官司。

    ”“荒煙蔓草剩寒燈,仙館重開問寺僧。

    五十步分樵采路,三千界埽辟支乘。

    乞花好句留楹帖,近得居士真迹一聯,刻之祠楹。

    夢墨遺編付剡藤。

    表墓式闾吾豈敢,名流好事寫韓陵。

    ”“白玉樓成隔兩塵,水村山郭幾番新。

    未知若個眠雲處,想見當年荷锸人。

    蘭若舊藏題後碣,菰蘆雅稱夢中身。

    橫塘十裡秋聲館,合與芳園一例春。

    ”“荒丘冥漠不書名,訪到山橋澗水清。

    指點青磷孤月出,侵尋黃壤亂雲平。

    一壞馬鬣新封大,三尺雞碑小記明。

    過客莫歌蒿裡曲,早臨兜率悟無生。

    ”“菱芡重重鼎俎奇,橫阡設祭暮鴉知。

    《唐風》剩有毛苌傳,楚些曾無宋玉詞。

    崇祯甲申,毛子晉嘗封表之,置墓田丙舍,紀以碑,今蕩然無存,惜商丘中丞時未曾議及。

    地以滄桑沉斷礎,人于伏臘走叢祠。

    秋來雁稅從新占,憑仗村翁社媪司。

    ”“文人慧業照元燈,墓碑仍題明唐解元。

    煙穗前生記老僧。

    花塢吟樽延客賞,石湖釣艇許吾乘。

    城開更注千年漆,松茂長搴百尺藤。

    疑冢卻媸銅雀妓,空教賣履望西陵。

    ”事既風流,詩尤隽雅,可謂韻矣。

     指爪 唐開元錢以面有半月痕者為貴。

    相傳鑄錢時呈樣,貴妃指甲誤觸其模,冶吏不敢擅易,此半月痕即貴妃爪印也。

    又禾中檇李有半月痕,相傳是西施爪印。

    二美人俱以指爪傳,甚奇。

     粵歌 粵俗好歌,凡歌以不露題中一字,語多雙關而中有挂折者為善。

    挂折者,挂一人名于中,字相連而意不相連者也。

    歌辭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葉,以俚言土音襯之,唱一句,或延半刻,曼節長聲,自回自複,詞必極豔,情必極至,使人喜悅悲酸而不能已已,乃為極善。

    長者名“摸魚歌”,三弦合之,蓋太蔟調也。

    其短調踏歌者,不用弦索,往往引物連類,委曲譬喻,多如子夜竹枝,如曰:“中間日出四邊雨,記得有情人在心。

    ”曰:“一樹石榴全着雨,誰憐粒粒淚珠紅。

    ”曰:“妹相思,不作風流到幾時,隻見風吹花落地,那見風吹花上枝。

    ”《蜘蛛曲》曰:“天旱蜘蛛結夜網,想晴隻在暗中絲。

    ”又曰:“妹相思,蜘蛛結網恨無絲,花不年年在樹上,娘不年年作女兒。

    ”《素馨曲》曰:“素馨棚下梳橫髻,隻為貪花不上頭,十月大禾未入米,問娘花浪幾時收?”梳橫髻者,未笄也。

    宜笄不笄,是猶不肯在花棚上也。

    十月熟者名大禾,歲晏而米不入,花浪不收,是過時無實也。

    此刺遊女,亦以喻士之不及時修德,流蕩而至老也。

    有曰:“官人騎馬到林池,斬竿筋竹織筲箕,筲箕載綠豆,綠豆喂相思,相思有翼飛開去,隻剩空籠挂樹枝。

    ”刺負恩也。

    有曰:“一更雞啼雞拍翼,二更雞啼雞拍胸,三更雞啼郎去廣,雞冠沾得淚花紅。

    ”有雲:“歲晚天寒郎未回,廚中煙冷雪成堆,竹篙燒火長長炭,炭到天明半作灰。

    ”有曰:“柚子批皮瓤有心,小時則劇到如今,頭發條條梳到尾,鴛鴦怎得不相尋。

    ”有雲:“大頭竹筍作三桠,敢好後生無置家,敢好早禾無入米,敢好攀枝無晾花。

    敢好,言如此好也。

    ”諸如此類,情深詞豔,深得風人之遺。

    又粵西峒女亦喜踏歌,其歌皆七言,或二三句,或十餘句不等。

    如雲:“黃蜂細小螫人痛,油麻細小炒仁香。

    ”又雲:“行路思娘留半路,睡也思娘留半床。

    ”又雲:“與娘同行江邊路,卻滴江水上娘身,滴水一身娘未怪,要憑江水作媒人。

    ”布格命意,另是一種,以此推之,則苗人跳月之歌,當亦有可觀,惜無人譯之者。

     射潮 廉州海中,常有浪三口連珠而起,聲若雷轟,名三口浪。

    相傳舊有九口,馬伏波射減其六,屈翁山先生有射潮歌雲:“後羿射日落其九,伏波射潮減六口,海水至今不敢驕,三口連珠若雷吼。

    ”人知錢王射潮,而伏波射潮,罕有知者。

     媒竹 賭婦潭在廣東龍門縣蓼溪水口。

    相傳有二童男女戲賭,各持竹一片,從上流擲下,雲:“兩竹相合,即成夫婦。

    ”俄而果合,遂諧伉俪,故名潭曰“賭婦潭”,潭上竹曰“媒竹”。

    翁山有詩雲:“兩邊生竹合無痕,生竹能成夫婦恩。

    潭上至今媒竹美,枝枝慈孝更多孫。

    ”媒竹二字甚新。

     迷坑 廣東廣甯縣北五十裡,有圓嶺山,多坑,凡九十有九,坑坑相似,失道必三日乃出。

    采筍者一一識其處,稱曰“迷坑”。

    山歌雲:“莫采廣甯圓嶺筍,迷人九十九條坑。

    ”其山橫亘十五裡。

     祥酒簾 長白祥藥圃鼐,乾隆丙戌進士,由工部主事累官至布政使。

    嘗作《酒簾》詩雲:“送客船停楓葉岸,尋春人指杏花樓。

    ”都下盛傳,呼為“祥酒簾”。

     綠郎紅娘 廣東女子,多有犯綠郎以死,男子多有犯紅娘以死者。

    諺曰:“女忌綠郎,男忌紅娘。

    ”翁山屈氏解之曰:“鹹之象,二少憧憧,則朋從其思,少女之思往,則綠郎之朋來,少男之思往,則紅娘之朋來。

    皆婚姻不及其時,情欲之感所緻也。

    ” 集詩襲詩 魯哀公诔孔子曰“昊天不吊”,《節南山》詩句也;“不慭遺一老”,《十月之交》詩句也;“嬛嬛在疚”,《闵予小子》詩句也,說見《路史發揮》五,此當是集詩之祖。

    又“毋逝我梁”四句,《谷風》、《小弁》凡兩見,可見詩人亦相蹈習,則曹孟德之“呦呦鹿鳴”四句,其生吞活剝,有以借口矣。

     隋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