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
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故夫子于此發之。
”全抄朱注,一字不移,不知當時未行朱注耶?抑主司忘之耶?然以此注作講,實屬超妙。
亦可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矣。
安南表 康熙中,安南國進貢,其表文雲:“外邦之丸泥尺土,不過中國飛埃;異域之勺水蹄涔,原屬天家雨露。
”語極恭順得體,且措詞嫣潤,中國亦無有能過之者,莫謂偏隅無才也。
麗人行 虞山孫子潇太史有《麗人行》一篇,不知何指,餘最愛誦之。
“有酒易醉花下人,有金難買花前春。
美人十五瓜未破,夜夜微酣抱花卧。
春風學得柳妖娆,鄰家女兒羞舞腰。
長安貴人初賜第,高築層台貯小喬。
綠波一朵紅蓮起,豔李秾桃盡休矣。
啼笑俱能博主憐,徹夜歡聲朝不止。
天生尤物不福人,用盡黃金貴人死。
貴人死,美人逃,胸前帶得金錯刀,和煙和月築樓住,開窗自弄秦時箫。
美人門前五陵騎,裘馬翩翩稱人意。
使君有婦羅無夫,相逢何必還相避。
君不見梁綠珠,花飛玉碎何其愚?季倫得罪金谷改,胡不善保千金軀。
又不見關盼盼,紅褪香消都夢幻,尚書劍舃已成塵,及早開簾召雙燕。
貴人之富富不如石崇,貴人之官官不如建封。
生前黃金鑄嬌女,死後他人樂歌舞。
劉伶愛酒酒為生,潘嶽種花花對語。
至今花不開潘嶽墓前春,酒不澆劉伶墳上土”。
酒祀典 明袁石公宏道《觞政·八之祭》雲:“飲必祭始,禮也。
孔子惟酒無量,不及亂,酒之聖也。
祀為飲宗。
四配曰:阮嗣宗、陶淵明、王無功、邵堯夫。
十哲曰:鄭文淵、徐景山、嵇叔夜、劉伯倫、向子期、阮仲容、謝幼輿、孟萬年、周伯年、阮宣子。
而山巨源、胡母彥國、畢茂、張季鷹、何次道、李元忠、賀知章、李太白以下則祀兩庑。
至若儀狄、杜康、劉白堕、焦革,皆以醞法得名,無關飲徒,祀之門垣,亦猶校宮之有土主,梵宇之有伽藍也。
”愚謂以宣尼為飲宗,終覺侮聖,不若推靖節先生為尊,而諸子中再另選一人祀之,較為允協。
人心不死 唐朱泚逼樊系草诏,诏成,明日仰藥死。
明永樂令樓琏草诏,草歸,逡巡自缢死。
忠義自在天壤,人心不死也。
長安石工安民,不肯镌司馬君實名字。
九江石工仲甯,不肯镌東坡、山谷名字。
公道自在天壤,人心不死也。
宋周大理聞嶽飛獄下而去職。
明林祭酒因陸監上書而挂冠。
名教自在天壤,人心不死也。
司馬孚因弟昭弑君而痛哭。
朱全昱因弟溫謀逆而大罵。
名分自在天壤,人心不死也。
詩人工對 滑稽,诙諧也,亦吸酒曲器也。
見《清異錄》。
故蘇頌詩曰:“自知伯起難庯峭,不及淳于善滑稽。
”蓋庯峭訓挺拔,而又為承梁小木,可見古人運典屬對之工,宜荊公見銀海玉樓之對而歎絕也! 黨奸之尤 李贽極稱武後、馮道、丁謂,以曹操、司馬懿為聖人。
王安石力辨《劇秦美新》之為谷永作,而以揚雄為大賢。
夏竦贊美李林甫相業。
漁洋山人稱邱某謂秦桧謀國,遠勝嶽忠武。
本朝李穆堂力争嚴嵩不當入奸臣傳。
是皆黨奸之尤者也。
廁詩對 魏善伯征士題範觐公中丞廁上對雲:“文成自古稱三上,作賦而今過十年。
”典雅穩切之至。
小人 小人之稱,自古有之。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
穎考叔稱之于君。
“願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閻沒女寬稱之于相。
後乃為厮役下賤之稱矣。
宋錢世召《錢氏私志》載:“宣和中有遼右金吾衛上将軍韓王,歸朝,授檢校少保節度使,對中人以上說話,即稱小人,中人以下稱我家。
每日念《天童經》數十遍,忽曰:‘對天童豈可稱我?’自皇天生我以下,悉改雲:‘皇天生小人,皇地載小人,日月照小人,北鬥輔小人。
’前後二十餘句,凡稱我者,皆改為小人。
”亦未免太可笑也。
蝦蟆給事 宋紹興中,大旱,禁屠宰。
谏議大夫趙霈上言曰:“自來屠宰,但禁豬羊而不及鵝鴨,請并禁止。
”時因呼為“鵝鴨谏議”。
明給事沈公,亦因天旱,上言禁捕蝦蟆,湯若士目為“蝦蟆給事”。
人謂湯曰:“得不傷輕薄乎?”湯曰:“吾政欲為此公垂不朽,與鵝鴨谏議作切對耳。
”上見《閑燕常談》,下見《萬曆野獲編》。
弟婦 弟之妻萬不可稱婦。
《戴記》大傳曰:“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駁得最痛快。
今杭人大呼弟婦,且為之諺曰:“長嫂為娘。
”顯背禮經,可怪也。
氽 人在水上曰氽,人在水下曰氼。
沈去聲。
此皆土人臆造之字,非有典要也。
有以氽字問人者,其人不知,沉吟良久曰:“據字義,或是水旁加一去字,于理為近。
”座客皆稱善。
有頃,忽問者斂容起謝曰:“怪底某前日于某寺中,見一經題曰《妙氽蓮花經》也。
”于是諸人均大悟而撫掌。
以手量物輕重曰。
見《莊子》注。
或曰颠笃,音義同也。
今各處口談,尚有此語。
又以一心權事之是否,亦用此二字。
丁拐兒 衙門向呼官親曰火腿繩子,以其高而無民,兼有朘削脂膏之意也。
今易其名曰丁拐兒。
叩義所在,曰:“丁拐,依二四則其分為至,且居二四之左,大無外也。
若離二四則麼四二三,得而乘之矣。
”刻酷之至。
笑柄有本 朱二泉孝廉瀚,仁和人,性蘊藉而善諧谑。
一夕,京邸小飲,座皆杭人,以笑話為令。
二泉有“樹竿曝衣而插于木磉者,衣重風緊,屢屢吹倒。
一人曰:‘須用石磉,方可不動。
’一人曰:‘石不動乎?何以染坊元寶石,吾見其自朝動至夕也。
’曰:‘彼自有人腳踏故耳。
’曰:‘城隍山,紫陽山,每日千萬人腳踏,何又不見其動也?’曰:‘彼乃大而實心,故難動耳。
’曰:‘然則城河橋梁皆小而空心者,何亦日踏而不見其動也?’”按此俳語,亦有所本。
東坡先生《艾子雜說》曰:“營邱士造艾子問曰:‘凡大車之下,及橐駝之項,多綴鈴铎,其故何也?’艾子曰:‘車駝物大且多,夜行狹路相逢,難于回避,以聲相聞,使得預避耳。
’營邱士曰:‘佛塔之下,亦懸鈴铎,豈塔亦夜行而使相避耶?’艾子曰:‘君不通乃至如此!凡鳥鵲多托高以巢,糞穢狼藉,故塔鈴所以警鳥鵲也。
’營邱士曰:‘鷹鹞之尾,亦設小鈴,安有鳥鵲巢其尾乎?’艾子大笑曰:‘怪哉!子之不通也。
夫鷹隼擊物,或入林中而絆足縧線,偶為木之所绾,則振羽之際,鈴聲可尋而索也。
’營邱士曰:‘吾嘗見挽郎秉铎而歌,雖不究其理,今乃知恐為木枝所绾而便于尋索也。
但不知挽郎之足者,用皮乎?用線乎?’艾子愠而答曰:‘挽郎乃死者之導也,為死人生前好诘難,故鼓铎以樂其屍耳。
’”與此戲語正相類。
代寫書 代巾帼寫家書,虐政也。
餘幼時曾為一親串寫寄夫書,口授雲:“兒們俱利腮,猶言解事也。
新買小丫頭倒是個活腳蟾兒,作事且是溜。
猶言快。
惟雇工某人系原來頭。
初次也。
周身僵爬兒風。
左右不是也。
”餘曰:“可改竄乎?”曰:“依我寫。
”于是隻好連篇别字,信手塗抹。
近閱呂居仁《軒渠》載二則,極相似,錄之以并作一笑。
“陳氏寓嚴州,諸子宦遊未歸,有族侄大琮過之,嬸令作寄子書。
因口授雲:‘孩兒耍劣奶子,又阋阋霍霍地,且買一柄小剪子來,要剪腳上骨出上聲。
兒肐音胖。
胝音支。
兒也。
’大琮不能下筆。
”又“京師有營婦,其夫出戍,以數十錢請一教學秀才,寫書寄夫雲:‘窟賴兒娘,傳語窟賴兒爺,窟賴兒自爺去後,直是忔音忤。
憎,每日恨入聲。
特特地笑,勃騰騰地跳,天色汪去囊,不要吃溫吞蠖脫底物事。
’秀才沉思久之,以錢還雲:‘你且别倩人寫去。
’”蓋二子不肯寫者,生恐落筆别字,不若餘之無恥也。
治眼齒 宋張文潛曰:“目有病當存之,齒有病當勞之。
治目當如治民,治齒當如治軍。
治民當如曹參之治齊,治軍當如商鞅之治秦。
” 奚鐵生 奚鐵生征君岡,号蒙泉外史,杭之仁和人也。
工畫山水花卉,兼善大隸,精篆刻,詩才清絕,俱為畫所掩。
與山舟學士善,裡中凡有求學士書扇者,則一面必征君畫也。
于餘家為群紀交,先伯叔祖先大父并相結契,昕夕過從。
先生性嗜酒,而尤喜劇談,半酣以往,或多所白眼者,故人恒忌之。
晚年遭回祿境,三子先公殁,遂無嗣,以兄子伯玉茂才潤為嗣。
殁後十餘年,其友顧西梅先生洛為之追摹遺像,極其神似。
裝冊征詩,餘附七古一篇。
伯玉曰:“是詩可以為先子小傳。
”遂錄而存之:“蒙泉先生老故鄉,在昔為我大父行。
大父之殁歲癸醜,又十載後公雲亡。
其時壬也尚童稚,未獲杖屦親輝光。
公之風流及文采,我父诏我言之詳。
先生之貌清且雅,寒如秋水和春陽。
先生之品峻且潔,皎如孤鶴雲中翔。
先生之詩妙天趣,冬心樊榭有瓣香。
先生之畫擅衆美,衣缽徐立山華秋嶽兼陳玉幾方環山。
先生鐵筆恣奇古,後先丁叟硯林伯仲黃小松。
先生大隸脫凡近,上法漢魏兼宗唐。
先生酒懷更磊落,一飲往往傾百觞。
泉明歌嘯伯倫哭,嗣宗潇灑元龍狂。
從來名宿主多壽,矧有閑福供徜徉。
何期反遭造物妒,朅來變局成滄桑。
某年吾郡染喉疾,城市舍俱罹殃。
先生三子并蔚起,鳳毛麟角森光芒。
一時玉樹共摧折,西河老淚空盈眶。
繼以嬌女亦蘭萎,遺書莫授悲中郎。
逾年又被祝融虐,燼化簽軸兼缥缃。
移家方遂蔔居願,又悲老母終萱堂。
嗚乎人生匪金石,那禁連恸摧肝腸。
一朝淚盡骨髓竭,公亦相繼歸北邙。
其才何豐遇何啬,此意吾亦疑穹蒼。
公殁距今廿餘載,墓門草宿松杉長。
虎頭居士公老友,追思遺像摹形相。
公之嗣子竹林彥,謹守此冊池新裝。
攜冊示我索我詠,展視佳什紛琳琅。
臝庵谏庵伯祖旋園接山叔祖兩老人,其上各有留題章。
六七年來并殂謝,對此那不心傷!請識所聞具如右,作歌繼事書其旁。
歌成我尚有餘感,祖庭追憶空徬徨。
”伯玉年逾四十,猶困一衿,現就幕廣東。
些 楚詞些字,沈存中以為梵語薩婆诃三合之音。
夫其時佛教未入中國,豈梵音先及荊楚耶?且“母也天隻,不諒人隻”,《鄘風》也。
“椒聊且,遠條且”,《唐風》也。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既曰歸止,曷又懷止”,《齊風》也。
各各不同,又将何解?蓋列國并有方音,此是其卒語之詞耳。
路化王 許亭史孝廉心坦,仁和人,官慶元學博,性嗜飲而好诙諧。
一日,座中忽舉問曰:“戲劇中八大王,餘嘗考之,已得其人。
昨閱《五虎平西》小說,有所謂路化王者,稱李國舅,雲是李太後之弟,自民間訪來者,其人有可考否?”一客曰:“先生亦太好古矣!此不過因狄太後有侄封王,故設言此人以作陪襯耳,何足深究耶?”餘并《五虎平西》小說亦未之見,更不敢置喙。
後閱宋魏泰《東軒筆錄》,首一條即記雲:“李太後始入掖庭,才十餘歲,惟一弟七齡,太後臨别,手結刻絲鞶囊與之,拊背泣曰:‘汝雖淪落颠沛,不可失此囊,異時我若遭遇,必訪汝,以此為物色也。
’後其弟傭于鑿紙錢家,然常以囊懸胸臆,未嘗斯須去身也。
一日,苦下痢,勢将不救,為紙家棄于道左。
有入内院子者,見而收養之,怪其衣服百結,而胸帶鞶囊,問之,具以告。
院子惄然驚異,蓋嘗奉太後旨令物色訪其弟也。
遂解其囊,入示太後,具道本末。
是時太後封宸妃,真宗已生仁宗矣。
聞之悲喜,遂以其事白真宗,遂官之為右班殿直郎,即李用和也。
及仁宗立,召用和擢以顯官,後至殿前都指揮使,領節钺,贈隴西郡王,世所謂李國舅者是也。
”據此,則其人并非杜撰。
物性之異 石入水則沉,而泗濱有浮水之磬,材木入水則浮,而南海有沉水之烏木。
水類出水即死,風類入水即死,而鵝凫龜蟹則出入于水而皆不死。
牛順風而行速,馬逆風而行速,皆物性之異也。
陽明 陽明之學,譽之者半,毀之者亦半。
甚有醜诋之比于王安石者,此則太過。
然愚謂公亦有自取之處。
公嘗诋朱子,以為“禍不下于洪水猛獸”,今天下皆紫陽之徒也,無怪千夫之集指矣。
問家鄉詩 陶淵明《問來使》詩雲:“爾從山中來,早晚發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幾叢菊?”王摩诘詩雲:“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荊公詩雲:“道人北山來,問松我東岡,舉手指屋脊,雲今如許長。
”三詩機軸相同,而各有意緻。
糖霜 糖霜之名,唐以前無所見。
古人隻有饧,乃煎米糵而成者,見《三禮》注。
宋玉《招魂》:“胹炰鼈羔,有蔗漿些。
”是以漿代糖用也。
《後漢書·顯宗紀》:“以糖作狻猊,曰糖猊。
”此熬糖為膏耳。
《吳志》:“孫皓使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饧。
”則稍煉矣。
至唐太宗遣使至摩竭陀國取熬糖法,诏揚州取蔗作瀋,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
然隻是今沙糖樜之技。
惟坡公過金山寺,作詩送遂甯僧圖寶雲:“涪江與中泠,共此一味水。
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又山谷在戎州作頌,答梓州雍熙長老寄糖霜詩雲:“遠寄糖霜知有味,勝于崔子水晶鹽。
正宗埽地從誰說,我舌猶能及鼻尖。
”糖霜之見于文字者,惟此二詩。
然蘇所詠者,尚紅糖霜。
而黃所賦者,始是白糖霜也。
宋遂甯王灼有《糖霜譜》:“大曆中,有鄒和尚者,來小溪之傘山,結茅以居,跨白驢,須鹽米薪菜之屬,即書寸紙,系錢驢背,負之市。
人知為鄒也,取平直挂物于鞍,縱驢歸。
一日,驢犯山下黃氏蔗苗,黃訴于鄒。
鄒曰:‘汝未知以蔗糖為霜,利可十倍,吾語汝以塞責可乎?’試之果然,自是流傳其法。
鄒末年走通泉縣靈鹫山龛中,其徒追及之,但見一文殊石像,始知菩薩化身,而白驢乃獅子也。
” 詩書次序 變風終以周公,變雅終以召公,周開王化之始,召贊王化之成,思之深,故望之切也。
《毛詩》終《商頌》,《尚書》終《秦誓》,商以啟周之先,秦以繼周之後,其旨微,故其文顯也。
武後 則天朝,張、薛承辟陽之寵,右補阙朱敬則上書切谏,中有“陛下内寵,已有薛懷義、張易之、昌宗,固應足矣。
近聞尚食奉禦柳模,自言子良賓,潔白美須眉;左監門衛長史侯祥,自雲陽道壯偉,過于薛懷義,專欲自進,堪充宸内供奉。
無禮無義,益于朝聽”雲雲。
則天勞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
”賜彩百段。
其言雖出忠悃,然穢語竟入奏章,可乎? 讀書 宋裴恽詩,有太康字。
宣宗曰:“太康失邦,何以此謂我?”宰執奏:“晉平帝改元太康。
”曰:“天子須博覽,不然幾錯罪恽。
”由是耽味經史,中夜不休,宮中目上為老博士,見宋令狐澄《大中遺事》。
太祖嘗謂趙普曰:“卿苦不讀書,今文臣角立,隽軌高駕,卿得毋愧乎?”普由是手不釋卷,見宋釋文瑩《玉壺清話》。
見古君臣交相責難,真如師友切磋。
又《涑水記聞》:“太祖嘗謂秦王侍講曰:‘帝王之子,當務讀經書,知治亂之大體,不必學作文章,無益也。
’”至哉斯言!隋帝李主,是為殷鑒。
若唐文皇之聖學淵深,宏文肅括,則天縱之姿,又當别論也。
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故夫子于此發之。
”全抄朱注,一字不移,不知當時未行朱注耶?抑主司忘之耶?然以此注作講,實屬超妙。
亦可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矣。
安南表 康熙中,安南國進貢,其表文雲:“外邦之丸泥尺土,不過中國飛埃;異域之勺水蹄涔,原屬天家雨露。
”語極恭順得體,且措詞嫣潤,中國亦無有能過之者,莫謂偏隅無才也。
麗人行 虞山孫子潇太史有《麗人行》一篇,不知何指,餘最愛誦之。
“有酒易醉花下人,有金難買花前春。
美人十五瓜未破,夜夜微酣抱花卧。
春風學得柳妖娆,鄰家女兒羞舞腰。
長安貴人初賜第,高築層台貯小喬。
綠波一朵紅蓮起,豔李秾桃盡休矣。
啼笑俱能博主憐,徹夜歡聲朝不止。
天生尤物不福人,用盡黃金貴人死。
貴人死,美人逃,胸前帶得金錯刀,和煙和月築樓住,開窗自弄秦時箫。
美人門前五陵騎,裘馬翩翩稱人意。
使君有婦羅無夫,相逢何必還相避。
君不見梁綠珠,花飛玉碎何其愚?季倫得罪金谷改,胡不善保千金軀。
又不見關盼盼,紅褪香消都夢幻,尚書劍舃已成塵,及早開簾召雙燕。
貴人之富富不如石崇,貴人之官官不如建封。
生前黃金鑄嬌女,死後他人樂歌舞。
劉伶愛酒酒為生,潘嶽種花花對語。
至今花不開潘嶽墓前春,酒不澆劉伶墳上土”。
酒祀典 明袁石公宏道《觞政·八之祭》雲:“飲必祭始,禮也。
孔子惟酒無量,不及亂,酒之聖也。
祀為飲宗。
四配曰:阮嗣宗、陶淵明、王無功、邵堯夫。
十哲曰:鄭文淵、徐景山、嵇叔夜、劉伯倫、向子期、阮仲容、謝幼輿、孟萬年、周伯年、阮宣子。
而山巨源、胡母彥國、畢茂、張季鷹、何次道、李元忠、賀知章、李太白以下則祀兩庑。
至若儀狄、杜康、劉白堕、焦革,皆以醞法得名,無關飲徒,祀之門垣,亦猶校宮之有土主,梵宇之有伽藍也。
”愚謂以宣尼為飲宗,終覺侮聖,不若推靖節先生為尊,而諸子中再另選一人祀之,較為允協。
人心不死 唐朱泚逼樊系草诏,诏成,明日仰藥死。
明永樂令樓琏草诏,草歸,逡巡自缢死。
忠義自在天壤,人心不死也。
長安石工安民,不肯镌司馬君實名字。
九江石工仲甯,不肯镌東坡、山谷名字。
公道自在天壤,人心不死也。
宋周大理聞嶽飛獄下而去職。
明林祭酒因陸監上書而挂冠。
名教自在天壤,人心不死也。
司馬孚因弟昭弑君而痛哭。
朱全昱因弟溫謀逆而大罵。
名分自在天壤,人心不死也。
詩人工對 滑稽,诙諧也,亦吸酒曲器也。
見《清異錄》。
故蘇頌詩曰:“自知伯起難庯峭,不及淳于善滑稽。
”蓋庯峭訓挺拔,而又為承梁小木,可見古人運典屬對之工,宜荊公見銀海玉樓之對而歎絕也! 黨奸之尤 李贽極稱武後、馮道、丁謂,以曹操、司馬懿為聖人。
王安石力辨《劇秦美新》之為谷永作,而以揚雄為大賢。
夏竦贊美李林甫相業。
漁洋山人稱邱某謂秦桧謀國,遠勝嶽忠武。
本朝李穆堂力争嚴嵩不當入奸臣傳。
是皆黨奸之尤者也。
廁詩對 魏善伯征士題範觐公中丞廁上對雲:“文成自古稱三上,作賦而今過十年。
”典雅穩切之至。
小人 小人之稱,自古有之。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
穎考叔稱之于君。
“願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閻沒女寬稱之于相。
後乃為厮役下賤之稱矣。
宋錢世召《錢氏私志》載:“宣和中有遼右金吾衛上将軍韓王,歸朝,授檢校少保節度使,對中人以上說話,即稱小人,中人以下稱我家。
每日念《天童經》數十遍,忽曰:‘對天童豈可稱我?’自皇天生我以下,悉改雲:‘皇天生小人,皇地載小人,日月照小人,北鬥輔小人。
’前後二十餘句,凡稱我者,皆改為小人。
”亦未免太可笑也。
蝦蟆給事 宋紹興中,大旱,禁屠宰。
谏議大夫趙霈上言曰:“自來屠宰,但禁豬羊而不及鵝鴨,請并禁止。
”時因呼為“鵝鴨谏議”。
明給事沈公,亦因天旱,上言禁捕蝦蟆,湯若士目為“蝦蟆給事”。
人謂湯曰:“得不傷輕薄乎?”湯曰:“吾政欲為此公垂不朽,與鵝鴨谏議作切對耳。
”上見《閑燕常談》,下見《萬曆野獲編》。
弟婦 弟之妻萬不可稱婦。
《戴記》大傳曰:“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駁得最痛快。
今杭人大呼弟婦,且為之諺曰:“長嫂為娘。
”顯背禮經,可怪也。
氽 人在水上曰氽,人在水下曰氼。
沈去聲。
此皆土人臆造之字,非有典要也。
有以氽字問人者,其人不知,沉吟良久曰:“據字義,或是水旁加一去字,于理為近。
”座客皆稱善。
有頃,忽問者斂容起謝曰:“怪底某前日于某寺中,見一經題曰《妙氽蓮花經》也。
”于是諸人均大悟而撫掌。
以手量物輕重曰。
見《莊子》注。
或曰颠笃,音義同也。
今各處口談,尚有此語。
又以一心權事之是否,亦用此二字。
丁拐兒 衙門向呼官親曰火腿繩子,以其高而無民,兼有朘削脂膏之意也。
今易其名曰丁拐兒。
叩義所在,曰:“丁拐,依二四則其分為至,且居二四之左,大無外也。
若離二四則麼四二三,得而乘之矣。
”刻酷之至。
笑柄有本 朱二泉孝廉瀚,仁和人,性蘊藉而善諧谑。
一夕,京邸小飲,座皆杭人,以笑話為令。
二泉有“樹竿曝衣而插于木磉者,衣重風緊,屢屢吹倒。
一人曰:‘須用石磉,方可不動。
’一人曰:‘石不動乎?何以染坊元寶石,吾見其自朝動至夕也。
’曰:‘彼自有人腳踏故耳。
’曰:‘城隍山,紫陽山,每日千萬人腳踏,何又不見其動也?’曰:‘彼乃大而實心,故難動耳。
’曰:‘然則城河橋梁皆小而空心者,何亦日踏而不見其動也?’”按此俳語,亦有所本。
東坡先生《艾子雜說》曰:“營邱士造艾子問曰:‘凡大車之下,及橐駝之項,多綴鈴铎,其故何也?’艾子曰:‘車駝物大且多,夜行狹路相逢,難于回避,以聲相聞,使得預避耳。
’營邱士曰:‘佛塔之下,亦懸鈴铎,豈塔亦夜行而使相避耶?’艾子曰:‘君不通乃至如此!凡鳥鵲多托高以巢,糞穢狼藉,故塔鈴所以警鳥鵲也。
’營邱士曰:‘鷹鹞之尾,亦設小鈴,安有鳥鵲巢其尾乎?’艾子大笑曰:‘怪哉!子之不通也。
夫鷹隼擊物,或入林中而絆足縧線,偶為木之所绾,則振羽之際,鈴聲可尋而索也。
’營邱士曰:‘吾嘗見挽郎秉铎而歌,雖不究其理,今乃知恐為木枝所绾而便于尋索也。
但不知挽郎之足者,用皮乎?用線乎?’艾子愠而答曰:‘挽郎乃死者之導也,為死人生前好诘難,故鼓铎以樂其屍耳。
’”與此戲語正相類。
代寫書 代巾帼寫家書,虐政也。
餘幼時曾為一親串寫寄夫書,口授雲:“兒們俱利腮,猶言解事也。
新買小丫頭倒是個活腳蟾兒,作事且是溜。
猶言快。
惟雇工某人系原來頭。
初次也。
周身僵爬兒風。
左右不是也。
”餘曰:“可改竄乎?”曰:“依我寫。
”于是隻好連篇别字,信手塗抹。
近閱呂居仁《軒渠》載二則,極相似,錄之以并作一笑。
“陳氏寓嚴州,諸子宦遊未歸,有族侄大琮過之,嬸令作寄子書。
因口授雲:‘孩兒耍劣奶子,又阋阋霍霍地,且買一柄小剪子來,要剪腳上骨出上聲。
兒肐音胖。
胝音支。
兒也。
’大琮不能下筆。
”又“京師有營婦,其夫出戍,以數十錢請一教學秀才,寫書寄夫雲:‘窟賴兒娘,傳語窟賴兒爺,窟賴兒自爺去後,直是忔音忤。
憎,每日恨入聲。
特特地笑,勃騰騰地跳,天色汪去囊,不要吃溫吞蠖脫底物事。
’秀才沉思久之,以錢還雲:‘你且别倩人寫去。
’”蓋二子不肯寫者,生恐落筆别字,不若餘之無恥也。
治眼齒 宋張文潛曰:“目有病當存之,齒有病當勞之。
治目當如治民,治齒當如治軍。
治民當如曹參之治齊,治軍當如商鞅之治秦。
” 奚鐵生 奚鐵生征君岡,号蒙泉外史,杭之仁和人也。
工畫山水花卉,兼善大隸,精篆刻,詩才清絕,俱為畫所掩。
與山舟學士善,裡中凡有求學士書扇者,則一面必征君畫也。
于餘家為群紀交,先伯叔祖先大父并相結契,昕夕過從。
先生性嗜酒,而尤喜劇談,半酣以往,或多所白眼者,故人恒忌之。
晚年遭回祿境,三子先公殁,遂無嗣,以兄子伯玉茂才潤為嗣。
殁後十餘年,其友顧西梅先生洛為之追摹遺像,極其神似。
裝冊征詩,餘附七古一篇。
伯玉曰:“是詩可以為先子小傳。
”遂錄而存之:“蒙泉先生老故鄉,在昔為我大父行。
大父之殁歲癸醜,又十載後公雲亡。
其時壬也尚童稚,未獲杖屦親輝光。
公之風流及文采,我父诏我言之詳。
先生之貌清且雅,寒如秋水和春陽。
先生之品峻且潔,皎如孤鶴雲中翔。
先生之詩妙天趣,冬心樊榭有瓣香。
先生之畫擅衆美,衣缽徐立山華秋嶽兼陳玉幾方環山。
先生鐵筆恣奇古,後先丁叟硯林伯仲黃小松。
先生大隸脫凡近,上法漢魏兼宗唐。
先生酒懷更磊落,一飲往往傾百觞。
泉明歌嘯伯倫哭,嗣宗潇灑元龍狂。
從來名宿主多壽,矧有閑福供徜徉。
何期反遭造物妒,朅來變局成滄桑。
某年吾郡染喉疾,城市舍俱罹殃。
先生三子并蔚起,鳳毛麟角森光芒。
一時玉樹共摧折,西河老淚空盈眶。
繼以嬌女亦蘭萎,遺書莫授悲中郎。
逾年又被祝融虐,燼化簽軸兼缥缃。
移家方遂蔔居願,又悲老母終萱堂。
嗚乎人生匪金石,那禁連恸摧肝腸。
一朝淚盡骨髓竭,公亦相繼歸北邙。
其才何豐遇何啬,此意吾亦疑穹蒼。
公殁距今廿餘載,墓門草宿松杉長。
虎頭居士公老友,追思遺像摹形相。
公之嗣子竹林彥,謹守此冊池新裝。
攜冊示我索我詠,展視佳什紛琳琅。
臝庵谏庵伯祖旋園接山叔祖兩老人,其上各有留題章。
六七年來并殂謝,對此那不心傷!請識所聞具如右,作歌繼事書其旁。
歌成我尚有餘感,祖庭追憶空徬徨。
”伯玉年逾四十,猶困一衿,現就幕廣東。
些 楚詞些字,沈存中以為梵語薩婆诃三合之音。
夫其時佛教未入中國,豈梵音先及荊楚耶?且“母也天隻,不諒人隻”,《鄘風》也。
“椒聊且,遠條且”,《唐風》也。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既曰歸止,曷又懷止”,《齊風》也。
各各不同,又将何解?蓋列國并有方音,此是其卒語之詞耳。
路化王 許亭史孝廉心坦,仁和人,官慶元學博,性嗜飲而好诙諧。
一日,座中忽舉問曰:“戲劇中八大王,餘嘗考之,已得其人。
昨閱《五虎平西》小說,有所謂路化王者,稱李國舅,雲是李太後之弟,自民間訪來者,其人有可考否?”一客曰:“先生亦太好古矣!此不過因狄太後有侄封王,故設言此人以作陪襯耳,何足深究耶?”餘并《五虎平西》小說亦未之見,更不敢置喙。
後閱宋魏泰《東軒筆錄》,首一條即記雲:“李太後始入掖庭,才十餘歲,惟一弟七齡,太後臨别,手結刻絲鞶囊與之,拊背泣曰:‘汝雖淪落颠沛,不可失此囊,異時我若遭遇,必訪汝,以此為物色也。
’後其弟傭于鑿紙錢家,然常以囊懸胸臆,未嘗斯須去身也。
一日,苦下痢,勢将不救,為紙家棄于道左。
有入内院子者,見而收養之,怪其衣服百結,而胸帶鞶囊,問之,具以告。
院子惄然驚異,蓋嘗奉太後旨令物色訪其弟也。
遂解其囊,入示太後,具道本末。
是時太後封宸妃,真宗已生仁宗矣。
聞之悲喜,遂以其事白真宗,遂官之為右班殿直郎,即李用和也。
及仁宗立,召用和擢以顯官,後至殿前都指揮使,領節钺,贈隴西郡王,世所謂李國舅者是也。
”據此,則其人并非杜撰。
物性之異 石入水則沉,而泗濱有浮水之磬,材木入水則浮,而南海有沉水之烏木。
水類出水即死,風類入水即死,而鵝凫龜蟹則出入于水而皆不死。
牛順風而行速,馬逆風而行速,皆物性之異也。
陽明 陽明之學,譽之者半,毀之者亦半。
甚有醜诋之比于王安石者,此則太過。
然愚謂公亦有自取之處。
公嘗诋朱子,以為“禍不下于洪水猛獸”,今天下皆紫陽之徒也,無怪千夫之集指矣。
問家鄉詩 陶淵明《問來使》詩雲:“爾從山中來,早晚發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幾叢菊?”王摩诘詩雲:“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荊公詩雲:“道人北山來,問松我東岡,舉手指屋脊,雲今如許長。
”三詩機軸相同,而各有意緻。
糖霜 糖霜之名,唐以前無所見。
古人隻有饧,乃煎米糵而成者,見《三禮》注。
宋玉《招魂》:“胹炰鼈羔,有蔗漿些。
”是以漿代糖用也。
《後漢書·顯宗紀》:“以糖作狻猊,曰糖猊。
”此熬糖為膏耳。
《吳志》:“孫皓使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饧。
”則稍煉矣。
至唐太宗遣使至摩竭陀國取熬糖法,诏揚州取蔗作瀋,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
然隻是今沙糖樜之技。
惟坡公過金山寺,作詩送遂甯僧圖寶雲:“涪江與中泠,共此一味水。
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又山谷在戎州作頌,答梓州雍熙長老寄糖霜詩雲:“遠寄糖霜知有味,勝于崔子水晶鹽。
正宗埽地從誰說,我舌猶能及鼻尖。
”糖霜之見于文字者,惟此二詩。
然蘇所詠者,尚紅糖霜。
而黃所賦者,始是白糖霜也。
宋遂甯王灼有《糖霜譜》:“大曆中,有鄒和尚者,來小溪之傘山,結茅以居,跨白驢,須鹽米薪菜之屬,即書寸紙,系錢驢背,負之市。
人知為鄒也,取平直挂物于鞍,縱驢歸。
一日,驢犯山下黃氏蔗苗,黃訴于鄒。
鄒曰:‘汝未知以蔗糖為霜,利可十倍,吾語汝以塞責可乎?’試之果然,自是流傳其法。
鄒末年走通泉縣靈鹫山龛中,其徒追及之,但見一文殊石像,始知菩薩化身,而白驢乃獅子也。
” 詩書次序 變風終以周公,變雅終以召公,周開王化之始,召贊王化之成,思之深,故望之切也。
《毛詩》終《商頌》,《尚書》終《秦誓》,商以啟周之先,秦以繼周之後,其旨微,故其文顯也。
武後 則天朝,張、薛承辟陽之寵,右補阙朱敬則上書切谏,中有“陛下内寵,已有薛懷義、張易之、昌宗,固應足矣。
近聞尚食奉禦柳模,自言子良賓,潔白美須眉;左監門衛長史侯祥,自雲陽道壯偉,過于薛懷義,專欲自進,堪充宸内供奉。
無禮無義,益于朝聽”雲雲。
則天勞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
”賜彩百段。
其言雖出忠悃,然穢語竟入奏章,可乎? 讀書 宋裴恽詩,有太康字。
宣宗曰:“太康失邦,何以此謂我?”宰執奏:“晉平帝改元太康。
”曰:“天子須博覽,不然幾錯罪恽。
”由是耽味經史,中夜不休,宮中目上為老博士,見宋令狐澄《大中遺事》。
太祖嘗謂趙普曰:“卿苦不讀書,今文臣角立,隽軌高駕,卿得毋愧乎?”普由是手不釋卷,見宋釋文瑩《玉壺清話》。
見古君臣交相責難,真如師友切磋。
又《涑水記聞》:“太祖嘗謂秦王侍講曰:‘帝王之子,當務讀經書,知治亂之大體,不必學作文章,無益也。
’”至哉斯言!隋帝李主,是為殷鑒。
若唐文皇之聖學淵深,宏文肅括,則天縱之姿,又當别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