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高蹤,年已近乎期頤,科再逢乎丁卯。

    是皆聖朝重熙累洽,蘊為休征;皇上雅化作人,蒸成異瑞。

    遴佳辰以令宴,髦耆增逾分之榮;偕碩德以登筵,科目獲非常之幸。

    奴才不敢壅于上聞,為此恭折具奏,伏祈睿鑒。

    ”旋于八月二十三日奉上谕:“據清安泰奏,浙江在籍翰林院侍講梁同書,系乾隆丁卯科舉人,本年又屆丁卯鄉試,懇請循例重赴鹿鳴筵宴一折。

    梁同書系原任大學士梁詩正之子,早登鄉薦,供職詞垣,歸志林泉,年臻耄耋。

    茲屆周甲賓興,欣逢禮宴,洵屬科名人瑞,允宜特沛恩施,用光盛典。

    梁同書著賞給侍講學士銜,重赴鹿鳴筵宴,以示朕加惠耆臣至意,欽此。

    ”公拜命後,于次日恭詣萬壽宮謝恩訖,歸來随具謝狀雲:“原任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梁同書,呈為恭謝天恩,懇請據情轉奏事:本年丁卯科浙江大比之期,距乾隆十二年同書鄉舉之歲,花甲一周,鹿鳴再賦。

    恭承大中丞以科名盛事,破例上聞,特蒙我皇上念綸閣舊臣,推恩下逮,于本月二十三日接奉谕旨:‘梁同書系原任大學士梁詩正之子,著賞給翰林院侍講學士銜,重赴鹿鳴筵宴,以示朕加惠耆臣至意,欽此。

    ’即于次日恭詣萬壽宮,叩頭謝恩訖。

    竊念同書世受國恩,身叨門蔭,清書散館,大考遷官。

    在京供職,兩充分校入闱;以病告歸,三度祝釐赴阙。

    無健飛之翮,翻怯風抟;非中伐之材,徒虛匠顧。

    長願為太平歌詠之民,豈複有非分恩華之想。

    乃今錫之禮宴,寵以清階。

    俾蓬藋餘生,重沾雨露;桑榆晚景,益被光華。

    裡黨傳為美談,士林紀為榮遇。

    惟是衰孱筋力,不克匍匐殿廷,遙望九重,螘忱莫達。

    用抒寸牍,葵向難名。

    為此具呈,伏求代奏,不勝感激之至。

    ”是年九月九日揭曉,十三日禮宴,是科典試為萬和圃侍郎承風、吳荷屋編修榮光。

    先期仁和縣送儀注單雲:“本年鄉試有原任日講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講梁,重赴鹿鳴筵宴,應送金花台盞,表裡宴席,照例備辦外,屆期朝服詣撫衙,俟主試茶畢,侍講梁乘輿由中門入,堂檐降輿,各大人出迎檐下,行賓主禮,相揖畢,藩、臬、運三司監試提調各道下,俱相揖畢,杭州府引新舉人上堂排班,侍講梁另設拜單,望阙謝恩。

    其筵宴位次,設于堂之東北隅。

    ”是日傾城士女,夾道環觀,公歸賦紀恩詩四章雲:“姓名何意達天阊,白發重新拜寵光。

    使者并修前輩禮,阿婆又入少年行。

    三杯婪尾陪燒尾,一番登場等戲場。

    可惜弟兄雙折桂,北枝今日不齊芳。

    舍弟沖泉,于是科登順天榜。

    ”“自分西湖作釣徒,帽箱绶笥久模糊。

    公裳點檢煩朋舊,籃輿蕭疏笑仆奴。

    流水再經人面改,夕陽雖好日輪徂。

    怪他市上人如蟻,不看郎君看老夫。

    ”“诏許歸來五十年,此身早荷主恩偏。

    不圖舊籍蓬山上,又領新班阆苑先。

    天上谪仙宮錦貴,山中宰相白衣傳。

    臣今耄矣難言報,一炷心香祝聖虔。

    ”“前賢十度賦嘉賓,康熙丁卯周天相、丙子吳大炜、甲午範承式、癸巳錢宗塈、丁酉趙世玉、雍正癸卯陳克鎬、乙酉吳嗣富、乾隆乙卯馮浩、戊午顧光、範崇棨。

    我占人間分外榮。

    老婦喜叨加命服,衰翁且博上銘旌。

    比還九轉才初轉,若話三生又一生。

    養就百年無用物,要将歌嘯答升平。

    ”四詩既出,一時和者不下數百人。

    先是七十餘歲時,至南屏山上冢,偶見土人方姓,懸畫一幀,乃裝裱康熙二十六年丁卯科題名錄,距公鄉舉之歲,恰當花甲一周。

    公因題五古一篇于其上雲:“我年二十五,卯歲領鄉薦。

    上溯六十年,此榜實羔雁。

    憶予堂谒時,群集随諸彥。

    領袖鶴發翁,巋然如魯殿。

    謂錄中四十三名周公天相,錢唐人。

    風貌既甚古,章服亦不賤。

    私竊問姓名,愛蓮分一瓣。

    少年曾筮仕,秩視諸侯半。

    杜詩縣實諸侯半。

    歸卧田裡間,後生蔑由見。

    恭逢盛典舉,重預嘉賓宴。

    今複卅載餘,翁久随物變。

    即予同年生,八九已露電。

    乃于山人廬,忽睹紙半片。

    上镌千佛名,一佛曾識面。

    當時取士嚴,額僅逾大衍。

    副榜一至十,同考十二縣。

    衡鑒堂中人,氏号一一繕。

    不獨腳色詳,次第具鄉貫。

    字迹頗工整,首尾無漫漶。

    想見賣時,狼藉坊市遍。

    此紙過百年,獨再優昙現。

    異哉方山子,拾得常自玩。

    藏弆等吟箋,裝背作畫卷。

    某也後進人,彰美在所先去。

    索書五字詩,留下一重案。

    ”自康熙丁卯至嘉慶丁卯,距一百二十年,而以鄉人片紙之收藏,隐為之兆,公于無意中而見之,而題之且叙及周翁重宴一事,若作後來人之左券也者,抑何奇欤? 詩忌正論 陸稼書先生《南村寨佛寺》詩雲:“亦是聰明奇偉人,能空萬念絕纖塵。

    當年可惜生西土,未聽尼山講五倫。

    ”議論自是絕頂,然未免道學氣太重。

    又元人《牡丹》詩雲:“棗花似小能成實,桑葉雖粗解作絲,惟有牡丹如鬥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此種翻新,殊煞風景。

    即如姮娥、織女,原屬子虛,而妙論奇思,瀾翻不已,必欲力辨其誣,大可哂也。

     李袁輕薄 李笠翁十二種曲,舉世盛傳,餘謂其科诨谑浪,純乎市井,風雅之氣,埽地已盡。

    偶閱董阆白《莼鄉贅筆》載,笠翁之為人,性龌龊,善逢迎,常挾小妓三四人,遇貴遊子弟,便令隔簾度曲,捧觞行酒,并縱談房術,誘賺重價。

    蓋其人輕薄,原于天性,發為文章,無足怪也。

    又撰《西樓記》之袁于令,為人貪污無恥,年逾七旬,猶強作少年态,喜縱談閨阃,淫詞穢語,令人掩耳。

    後寓會稽,暑月忽染奇疾,口中癢甚,因自嚼其舌,片片而堕,不食不言,二十餘日,舌本俱盡而死,绮語之戒,其罰如此。

    夫洪稗畦《長生》一曲,卒傷采石之沉,湯玉茗文章巨公,四夢之成,特其遊戲,乃猶以《牡丹亭》口業,相傳永堕泥犁,況下此者乎? 昆明池對聯 雲南昆明池大觀樓對聯,每聯長至九十字,孫髯翁所題。

    其句雲:“五百裡昆池,奔來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闊無邊。

    看東骧金馬,西翥碧雞,北走長蛇,南盤舞鶴,騷人韻事,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煙鬟霧鬓。

    更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

    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

    把酒臨風,歎滾滾英雄誰在。

    想漢習樓船,唐标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績豐功,費煞移山氣力,盡珠簾畫棟,卷不盡暮雨朝雲。

    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

    隻赢得幾杵霜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葉扁舟。

    ”長句硬盤,如僧綽之棋,累而不墜,真傑筆也。

     滕王閣黃鶴樓對聯 滕王閣千古名勝,對聯佳者絕少。

    惟商丘宋牧仲先生一聯雲:“依然極浦遙天,想見閣中帝子;安得長風巨浪,送來江上才人。

    ”吐屬名隽,且見賢公卿愛才之度。

    湖北黃鶴樓對雲:“何時黃鶴重來,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今日白雲尚在,問誰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俊逸清新,獨有千古,後有作者,亦如崔灏題詩,諸人擱筆矣。

     詩宗唐音 詩宗唐音,固也,然使自唐至今,千篇一律,有何意味?且宋之為宋,元之為元,正以其各具面目,方見天地文運,變化無窮。

    若必盡法乎古,則何不一一而繩以漢、魏、六朝,且何不一一而繩以三百篇、十九首乎?昔人謂詩盛于唐,壞于宋,劉後村則雲:“宋詩突過唐人。

    ”斯言亦未免偏激。

    方正學詩雲:“前宋文章配兩周,盛時詩律亦無俦。

    今人未識昆侖派,卻笑黃河是濁流。

    ”“大曆諸公制作新,力排舊業祖唐人。

    粗豪未脫風沙氣,難诋熙豐作後塵。

    ”正學瓣香東坡,故有此語,然足以針砭墨守盛唐者。

     巍字改書 天啟朝魏珰生祠遍天下。

    山東巡按李精白祝詞雲:“堯天巍蕩,帝德難名。

    ”“巍”字,“山”移下書,懼壓上公之首,此等谄媚,真是想空心血者。

     地窖 蕭山縣内西河下,酒鋪中有一地窖,石門封鎖。

    曾有人入視之,内有朱漆巨棺一,石桌、石床備具,棺左右有油七缸,淺已過半,燈火尚明,人為添油而複閉之。

    相傳為宋萬俟卨墓。

    奸邪殘魄,千載猶存,亦理之不可解者也。

     副車詩下第詩 有人六赴鄉闱,僅得一副榜。

    有句雲:“祁山事業憐諸葛,博浪功名笑子房。

    ”運典大方。

    又仁和缪蓮仙艮下第詩有句雲:“妻子望他龍虎日,科名于我馬牛風。

    ”亦極工趣。

     三十六江樓 廣東廣州府三水縣江口,有行台,舊為督臣閱兵駐節之地,後遷于肇慶府,其址遂廢。

    芸台宮保改為書院,規模極其宏壯,飛閣臨江,題曰三十六江樓。

    蓋謂北江所彙者九,浈江、始興江、墨江、錦江、翁江、麻江、潖江、政賓江、蒼江也。

    西江所彙者二十七,北盤江、南盤江、龍塘江、思覽江、江、柳江、漓江、郁江、浔江、西洋江、洛青江、馱蒙江、黃龍江、橘江、荔江、藤江、繡江、橫槎江、邕江、秋風江、賀江、新江、白馬江、金城江、綠甕江、蕉花江、武陽江也。

    諸江之水合流于此,故以為名。

    可與二十四橋、十四妝樓同為詩料。

     鬼詩 “流水涓涓芹努芽,織烏西飛客還家。

    荒村無人作寒食,殡宮空對棠梨花。

    ”此鬼詩中之最峭者。

    “盤塘江上是兒家,郎若遊時來吃茶。

    黃土覆牆茅蓋屋,門前一樹馬纓花”。

    此鬼詩中之最逸者。

    又姚古芬丈嘗誦其江南楊姓友人鬼春詞句雲:“數點鬼燈移近岸,夜深蘇小踏青歸。

    ”設想幽絕。

     行比伯夷 《橘頌》雲:“行比伯夷。

    ”有以此命題者,湯晝人庶常錫蕃句雲:“叟真稱大老,奴肯附新王。

    土貢猶懷夏,山呼讵改商。

    ”巧不傷雅,落落大方。

     菱落 菱角最易落,故諺曰“七菱八落”。

    前人以對“十榛九空”,工切無比。

    又粵人呼荸荠曰馬蹄,以對龍眼,亦甚工也。

     村學詩 海昌郭臣堯好為俳體詩,所著名《捧腹集》。

    有村學詩雲:“一陣烏鴉噪晚風,諸徒齊逞好喉嚨。

    趙錢孫李周吳鄭,天地玄黃宇宙洪。

    《千字文》完翻《鑒略》,《百家姓》畢理《神童》。

    就中有個超群者,一日三行讀《大》、《中》。

    《學》、《庸》也。

    ”末句趣甚。

     會館對 廣東武林會館,在歸德門外晏公街。

    吾杭商賈于此者,醵金創建。

    既落成,屬餘撰戲台對雲:“一阕《荔支香》,聽玉笛吹來,遍傳南海;雙聲《楊柳曲》,問金尊把處,憶否西湖?”書此者,李聽松也。

     朱侍禦奏疏 道光癸巳,京畿荒旱,各官倡義勸捐。

    有潘仕成捐銀一萬二千兩,蒙恩賞給舉人。

    嗣浙江葉元堃、江蘇黃立誠陸續捐輸,亦照例賞給,閣臣遂欲永以為法。

    侍禦朱公嶟奏雲:“竊惟賞賜者,勸善之經;科目者,求賢之道。

    國家設科取士,三年大比,錄其文藝優長者,貢于春官,名曰舉人,誠盛典也。

    上年畿輔荒旱,收成歉薄,節荷皇仁浩蕩,赈粜頻施,小民已無虞失所。

    嗣以日久用繁,各官倡議勸捐。

    本年二月,據潘仕成捐銀一萬二千兩,蒙恩賞給舉人,一體會試,此皇上逾格之恩施,亦一時從權之至計,原未嘗著為定例也。

    且潘仕成本系副貢,去舉人一間耳。

    賞給舉人,是于破格之中,仍寓量才之意,斟酌而行,豈漫然哉?厥後葉元堃、黃立誠陸續報捐,經巡視給事中順天府尹奏請議叙,蒙敕下大學士軍機大臣會議,遂乃比照銀數,請賞舉人,雖曰以昭畫一,然于聖主慎重名器之心,因時權衡之道,要未能深詳體究也。

    若因此遂成定例,臣竊謂适足生富家僥幸之心,而阻寒儒進修之志。

    向來捐例,京官自郎中,外官自道府以下,皆準捐。

    至清要衙門,非舉人出身者,不得與焉。

    官可捐而出身不可捐也。

    今以捐銀捐赈之故,而得為舉人,則未登仕版者,将可報捐中書;已列部曹者,又得保送禦史。

    競趨捷徑,濫廁清班,欲肅官廉,亦已難矣。

    況準其一體會試,則得隴望蜀,謂舉人既可幸邀,進士何難弋獲?于是買通關節,雇請槍替,各種弊端,在所不免。

    臣故曰生富家僥幸之心也。

    至單寒下士,既不能鮮衣華服,奔走形勢之途,又不能遵例納财,置身通顯之地,其所以系屬心思,鼓舞才力,孜孜以窮經砥行為務,而未甚厭棄者,良以舉人一途,為進身之階耳。

    今若以多士進身之階,為一時勸捐之計,不論學問之淺深,但較銀數之多寡,如能累萬,不啻升三,一經報呈,便同登第,文章不足為貴,科名亦覺其輕,識趣日卑,術業漸廢,臣故曰阻寒儒進修之志也。

    頗失士望,徒生幸心,以為故常,未見其可。

    論者但以請賞花翎,未便率行議準,因而請賞舉人,不知花翎舉人,均為聖朝名器。

    而細按之,則花翎,實器也,舉人,虛名也。

    實器以待有功,虛名以彰有德,互為表裡,未可低昂。

    彼輸财助赈者,急公好義,固不可不量加鼓勵。

    然在士庶,或酌給匾額,或議叙職銜;在官紳,或予以升途,或準其加級,已足示鼓勵而勸捐輸矣。

    若請賞舉人,則所得無幾,所傷實多,應請旨饬下順天府五城及各省督撫,嗣後地方偶遇水旱偏災,如有捐輸應獎之處,概不準援引成案,冒請賞給舉人,庶經制定而人絕妄心,流品分而士多勵志。

    而于勸善赈民之道,仍未有礙也。

    ”疏上,奉旨:“所奏甚是,可嘉之至。

    ”仰見聖主明聰,名臣風格,謹識錄之。

     陳小魯 陳小魯行,仁和布衣,負才弛,嗜酒,工長短句。

    家貧,訓蒙賣字以自給。

    性孤介,不諧于俗,坐是益困頓,日泥飲垆頭,有伯倫荷锸之風。

    道光乙亥,竟以病酒,卒于友人黃山漁家,貧無以斂,同人助之殡葬。

    一女,曙後星孤,寄居外家。

    予為搜輯遺稿,積五六年,得如幹阕,彙而刊之。

    詞出入蘇、辛,小令酷肖闆橋。

    《鬲溪梅令》雲:“庭前竹樹報平安,不平安,一夜西風吹折兩三竿,缺中來遠山。

    古人隻道出門難,入門難,江北江南也作故園看,玉門何處關?”《太常引·答陳月墀》雲:“蒲帆十幅挂江幹,來倚我危欄。

    受得一宵寒,便說到燈殘夢殘。

    入門風月,出門煙雨,無意上吟壇。

    指點與君看,楊柳外青青遠山。

    ”《浣溪紗·懷董九九》雲:“一世楊花二世萍,無疑三世化卿卿,不然何事也漂零。

    掬水攀條無别意,百般憐惜汝前生,何人知我此時情。

    ”《太常引&mi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