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範型的中介作用
關燈
小
中
大
慮到通過表象與表象之間相似來溝通範疇與經驗對象的聯系的可能性的。
如果先驗論站不住,這種想法是否就成為無的放矢?應該承認,即使先驗論站不住,可是,範疇與個别的經驗客體,都作為表象,考察這兩種不同的表象之間的相似和聯系的可能性條件,是一個曆史上未曾深入思考的問題,這種考察對知識學的發展仍會是一項重要貢獻。
知性純概念,例如實體、原因和結果、交互作用等,同經驗直觀的圓形、紅的顔色、香味等,雖然都是表象,可是從其所表象的内容看,卻無類似之處,在任何經驗直觀裡也看不出有什麼實體、因果必然聯系等等的迹象。
顯然,必須有作為中介的第三者,這個第三者一方面與範疇同類,另一方面也與顯現同類,兼有雙方特性,它作為表象,既是理知的,又是感性的,這種中介使得範疇可能應用到顯現。
它作為範疇應用于顯現的媒介,也必須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純的,不摻雜經驗内容,另一方面,它也必定與經驗的普遍條件是一類的。
這種媒介叫做先驗的範型(2)(transzendentaleSchema,A138=B177,RS197)。
§3 先驗的範型 範疇是經驗的可能性的先天條件,因而範疇之應用于顯現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并且作為中介的先驗範型之實際存在也必無可否認。
先從範疇開始分析。
範疇之所以是經驗成為可能性的條件,是說它是先驗統覺的根本認識功能的表現,每個範疇就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純的綜合統一性。
如果不是應用到經驗對象,那麼範疇本身不過是純思維形式。
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必然與之相聯系的衆多,隻能是給定的,隻能來自感官。
一切表象,隻要意識到的,都屬于内感官,因而必然都屬于時間形式。
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對内感官的一切表象實施綜合作用,而這綜合作用必然與之聯系的那些衆多表象,隻能是在時間中的衆多表象。
這種綜合作用必然通過時間把内感官的一切表象聯結起來。
這樣看來,時間必定對知性範疇之應用于顯現有重要的作用。
現在有必要對時間的先天方面的性質作一總的考察,把它在認識中的作用弄清楚。
(1)時間是内感官的形式的條件,内感官的表象不是獨一無二的,是衆多的,一個一個彼此分開的,時間對于内感官出現的這些衆多表象起一種聯系作用,因而這些表象才可能有先後相繼的一定的秩序。
從知識學的立場看,如果沒有時間的普遍形式,衆多表象的先後秩序是不可能的。
(2)時間既然是内感官中一切表象的形式的條件,它伴随着一切出現于内感官中的表象,是其普遍、必然的條件,那麼,從它本身看,從它單純地作為内感官的先天形式看,從它作為獨立于衆多表象的純直觀看,它本身必定也是包含着衆多部分的,不過這卻是先天的、衆多的時間表象,而不是經驗的作為質料的衆多表象。
(3)以上兩點都是在“先驗感性論”中闡述的。
但由于分析有一定步驟,在“先驗感性論”中還有未曾說明的,就是:時間,作為感性形式,作為内感官的先天形式,與作為外感官的先天形式的空間一樣,它們都必有統一性,它們既包含先天的衆多,又必是統一的衆多。
一個空間包含好多部分,一個時間由好多瞬間的時間連續而成,沒有統一性這是不可能的。
綜合統一的作用是知性的作用。
所以,“先驗感性論”中的論述必須與“先驗分析論”聯系起來,才能得出完全的了解。
分析是層層深入的,而理解必須是綜合起來的,整體性的。
所以,應注意到:時間的先驗統一性是由于知性的綜合活動。
(4)知性通過範疇實現綜合統一作用。
利用範疇把感性的表象綜合起來并且使其成為具有統一性的客體,是知性功能的實際表現。
在“範疇的先驗演繹”中已經表明範疇包含着内感官的先天的形式條件(特别參看A119,RS174a—175a),實際上,正是範疇通過時間實現其對于感性表象的綜合統一作用。
範疇由于賦予内感官的形式時間的綜合統一性,因而就必定通過時間使感性表象在時間形式下得到綜合統一性。
十二範疇是知性統攝感性表象的不同規則,因此,範疇對時間的綜合統一作用也必然使時間從屬于一定的先天規則。
總起來看: 那麼,時間的一個先驗規定性是跟範疇(範疇形成時間的統一性)同類的,由于它是一般的,并且依據一個先天的規則。
可是另一方面,時間又跟顯現同類,由于時間是包含在衆多的每一經驗表象之中。
借助于作為知性概念的範型的時間的先驗規定性,以其居間的作用把顯現歸屬于範疇,隻是這樣,範疇才得以應用于顯現(A138—9=B177—8,RS198)。
所以,範型(Schema)一般就是指先驗的時間規定性(einetranszendentaleZeitbestimmung),就是以規則為根據的先天的時間規定(A145=B184,RS203)。
另一方面,如果從範疇隻能應用于可能經驗的對象,不然它們就隻是純思維形式,不能成為知識來看,範型也正是限制範疇應用範圍的感性的先天的和形式的條件(A140=B179,RS199)。
這種既為特定範疇所規定,又必然是内感官的表象能的具有普遍形式意義成為範疇應用于顯現的唯一條件的具有特定規定性的時間,就是先驗的範型。
範型是想像力的産物。
想像力是當對象不在直觀中出現的情況下表象對象的能力,既屬于感性,又屬于知性,是介乎感性和知性之間的能力。
但是,從其以範疇為根據發揮的是生産的綜合作用(而非再生的綜合作用)看,它更是知性之作用于感性。
正由于此,這樣的想像力的綜合作用并不直接影響到特殊的經驗直觀,它發揮的是感性(内感官)規定性的統一性作用。
所以,範型并不表現任何特殊的或具體的圖像(Bild)(A140=B179,RS199)。
例如,我們一個接一個具體地表象五個點: ····· 這就是關于5的圖像,範型不是這樣的東西。
假如我們隻是想一般的數,可以是5,也可以是100,這就不能是什麼圖像,這是表示一種方法,一種基本的設計,我們利用這樣的方法或設計,以一定的概念為根據,把數目具體地表象為一定的圖像。
範型本身并非圖像,它是概念與一定的圖像之間的過渡的關鍵性中介。
想像力為一般概念獲取其相應圖像所采取的一般方法,就是那概念的範型。
底下聯系着幾種不同的概念考察範型的作用。
先看可以感覺到的對象的概念。
可以感覺到的對象同它的概念有性質的區别,任何可感覺的對象跟它的概念都有很大距離。
作為數學概念應用于直觀方面顯現的基礎的并不是什麼關于對象的圖像,而是範型。
對于三角形概念,有什麼三角形圖像恰好與它相當?沒有的。
任何圖像都表象不了三角形概念的一般性。
三角形概念的一般性質使得它适用于一切三角形,不拘是直角的,還是斜角的(銳角的或鈍角的)。
三角形的範型是有普遍性的,它不在直觀裡,隻能在思想觀念或想像之中,它是想像力對于空間中的一種純的形狀的綜合的規則。
經驗概念和經驗對象或圖像的關系也是一樣。
這種對象或圖像與經驗概念總有很大距離。
經驗對象是個别的,有具體形象,經驗概念是對好多同類的經驗對象的抽象,它是對一類經驗對象的共同特性的一般思想。
同經驗概念直接聯系的是想像力所産生的範型,這就是按照某一特定概念的規定性來衡量、規定、明确一定直觀的一種規則。
狗的概念指示一種規則,我的想像力按照這規則可以一般地構想出一特殊種類的四足動物——狗——的形象,而并不限于已經看到過的任何個别形狀的狗,甚至也不限于我自己可以提供的任何可能的狗的具體形象。
對于範型,首先要明确它不是具體的圖像,圖像也是想像力的産物,圖像是再生的想像力以經驗直觀為根據産生出來的,而感性事物的概念的範型,例如空間中形狀的概念的範型,則是純的先天的想像力不依于經驗的産物,它可以說是一種有普遍性的關于對象的标志的縮寫(Monogramm)。
以這樣的範型為規範,才可能想像出具體圖像,而具體的圖像必須有範型為中介,才得與概念發生聯系,範型是圖像的一般的标志或表象,圖像本身與概念永遠不能直接關聯。
康德認為知性對于顯現及其感性形式所實現的範型作用(Schematismus)是隐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隐秘的技巧。
再看知性的純概念。
知性純概念的範型,與數學的純感性概念(三角形概念)以及經驗的感性概念(狗的概念)的範型都有不同之處:範疇的範型不能導緻任何圖像,不可能從這種範型産生出任何圖像來,範型是以各範疇的統一性的規則為根據的純綜合作用,它是想像力的先驗作用的産物,因為範疇是認識一切可能經驗對象的先天條件,那麼,範型的中介作用就表現在按照特定範疇的統一性規則通過時間形式對内感官作一般的規定。
康德的範型理論表現他哲學思考的細緻和深邃。
固然,主要是他的先驗的範疇論迫使他必須解決範疇與根本是另一來源的對象之間的關聯問題,但是,他考慮這個問題時,必然會使他深入探讨一般與個别又有區别又有聯系這個知識學中需要細緻闡明的關鍵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不同派别有不同的困難。
唯物論應探索的是物質之轉變成思想的條件,康德的先驗論的困難在于先天的純思維形式如何能夠應用于外來的對象。
先驗論是一種形式主義。
關于對象的認識,決定性的條件是純知性的形式,而關于經驗對象的與認識經驗對象的可能性的條件又是一緻的,所以,在這種前提之下,問題的解決勢必仍然沿着形式主義的方向。
康德把感官區分為外感官和内感官,這種辦法給他解決這裡的問題提供很大方便。
一切從外感官得來的表象,隻要是意識到的,就必定也是内感官的表象,因而也必從屬于時間形式。
内感官的一切表象,必定成為人的意識的内容,這是經驗的意識。
如果不明确這一點,甚至不明确内感官的存在,那麼,感覺到的有關外物的表象,如何轉變成思想的對象,倒是一個麻煩的症結。
現在,一切感覺到的表象都要從屬于内感官,不然不可能被意識到。
這樣一切表象就都應從屬于時間。
時間的特性是不在外,而在内。
感官分為外和内,因而有表象的從外向内的轉化。
這樣,表象就有了新的性質,它們都成為可能的時間系列中一個一個的環節。
說是可能的時間系列,因為如果不是從屬于知性的統覺的綜合統一性這個根本條件,那麼時間形式本身就不能成為系列。
所謂新的性質,就是涉及與空間地位的排列不同的先後繼續或非繼續(同在)的特性。
這是對一切表象的普遍可能性。
隻要是表象,它們就從屬于時間,時間形式就從而有了内容。
範疇之應用于對象,也就是應用于内感官的衆多表象,這必定要通過應用于時間來實現。
所以,範疇應用于對象,一方面要賦予時間以合乎其規則的統一性一方面也為時間條件所限制,要使自身适應一切經驗對象都在時間中這個同樣是先天的條件,範疇一定要遵循時間的特性,一定要時間化才能發揮認識的作用。
當然,時間需要從屬範疇的綜合統一性才能是現實的感性形式,可是,統覺的綜合統一性需要的是直觀的材料,在人則必定并且隻能是對時間的純的衆多實現它的作用,它面對着的隻是時間的衆多。
在這裡,它的對方是确定的,可能的時間系列的衆多。
由于這個對方的本性,對範疇來說,是另外規定了的,所以原本僅是思想形式的範疇在實現其作用中必定要使自身适應這種特定的條件,也即必定要使自身完全地貫徹在時間條件之中。
時間規定性既是一切從感官(内外感官)得來的表象又是時間化了的範疇所共有的性質。
由于時間、知性範疇和感性的經驗表象兩方面溝通起來。
§4 量的範疇的範型 現在按照範疇表的順序說明各組的範型。
首先是量的範型。
對于外感官說,它的純的形式或形象是空間。
如果不分外和内,一般感官對象的純的形象是時間。
這是由于空間隻是外顯現的形式,而時間則是一切顯現的形式。
量,作為知性的純概念,應用于感官對象,需要範型。
量如果聯系着直觀方面一般的給定的衆多,那就是指同類的東西按照一個單位一個單位繼續增加,不管究竟增加的是多少個單位。
這就是數。
數就是量的範疇的範型。
數與時間的關系如何?數是一種綜合統一性,它的特性是同類直觀的一般衆多的綜合統一性。
這就是說,根據綜合統一性對作為同類的直觀的繼續感知,就産生了數,而對于直觀的一般的連續的感知,就産生了時間。
可見,數的産生與時間分不開。
從同類的衆多方面看,是數,不從質料,專從形式方面看,是時間。
量的範疇在時間中一般地把同類的東西綜合起來,賦予統一性,這就是數,這就是構成一切特定的量的可能性條件,所以說數是量的範疇的範型。
§5 量的範疇與數、時間的産生 現在結合量的範疇及作為其範型的數,進一步考察知性與内感官形式時間的關系。
空間時間都是感性形式。
對象隻能從感官得來,如不是感性對象,不會有任何别的對象給定予我們。
所以說,對于我們可能的感官對象即來自經驗的一切對象,都必定以空間時間為條件,也就是都必定以空間時間為其形式,都必定呈現于空間時間中。
這都是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感性論”論述感情(見第二章)時所說過的。
這樣,空間時間對于知性的思維活動是不是好像是現成的、完全準備好的?知性所面臨着的空間時間是不是對于知性純屬外在性質的東西?例如我們說:知性的對象隻能是在感官形式——空間時間——中的對象,先驗統覺的綜合活動的對象隻能是在空間或時間中的對象,一切感官對象,如果屬于我們,就必定屬于我們意識的狀态,必定屬于内感官及其時間形式,因而一切綜合活動都必定通過内感官的形式在時間中進行: 我們有外部的和内部的感性直觀的先天形式,它們是空間和時間的表象,關于顯現的衆多感知的綜合,總要按照空間和時間的表象,因為感知的綜合隻有按照這樣的形式才能出現(B160,RS178b—179b)。
這種量〔有連續性的量〕,也可以稱為流動的量,因為在産生這種量時,(産生的想像力的)綜合是在時間中的前進,對于時間的連續性,人們在習慣中特别用流動(流逝)的說法來表示(A170=B211—2,RS224)。
不管我們的表象是通過什麼樣的原因出現,是由外物的影響,還是由于内部原因的作用,是先天出現的,還是作為顯現經驗地出現的,可是作為意識的變相,它們都必屬于内感官,既然是屬于内感官的意識的變相,這樣,歸根到底,我們的一切知識就必定都從屬于内感官的形式條件,也就是都必定從屬于時間,因為我們的一切知識全都要在時間之中被安排、聯系起來并進入關系的(A98—9,RS142a—143a)。
單純從經驗的認識過程看,感性接受作為直觀對象的顯現的衆多時,知性通過再生的想像力的感知綜合,必定要在空間和時間中實現。
而量的連續性的産生以及數的産生,又都以産生的想像力在時間中的綜合為前提。
總之,按照康德的根本想法,對于人(人不是神)來說,一切表象,不管來源如何,不管來自外還是内,不管來自經驗還是先天,都要被我們意識到。
外感官受外物刺激(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嘗到的、觸到的),這樣的感覺必定要被意識到。
自己憑着再生的想像力,提供曾經感受過的表象,這樣的表象必定要被意識到。
來自外面或内裡的一切經驗表象都必定要被意識到。
如果先驗論站不住,這種想法是否就成為無的放矢?應該承認,即使先驗論站不住,可是,範疇與個别的經驗客體,都作為表象,考察這兩種不同的表象之間的相似和聯系的可能性條件,是一個曆史上未曾深入思考的問題,這種考察對知識學的發展仍會是一項重要貢獻。
知性純概念,例如實體、原因和結果、交互作用等,同經驗直觀的圓形、紅的顔色、香味等,雖然都是表象,可是從其所表象的内容看,卻無類似之處,在任何經驗直觀裡也看不出有什麼實體、因果必然聯系等等的迹象。
顯然,必須有作為中介的第三者,這個第三者一方面與範疇同類,另一方面也與顯現同類,兼有雙方特性,它作為表象,既是理知的,又是感性的,這種中介使得範疇可能應用到顯現。
它作為範疇應用于顯現的媒介,也必須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純的,不摻雜經驗内容,另一方面,它也必定與經驗的普遍條件是一類的。
這種媒介叫做先驗的範型(2)(transzendentaleSchema,A138=B177,RS197)。
§3 先驗的範型 範疇是經驗的可能性的先天條件,因而範疇之應用于顯現當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并且作為中介的先驗範型之實際存在也必無可否認。
先從範疇開始分析。
範疇之所以是經驗成為可能性的條件,是說它是先驗統覺的根本認識功能的表現,每個範疇就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純的綜合統一性。
如果不是應用到經驗對象,那麼範疇本身不過是純思維形式。
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必然與之相聯系的衆多,隻能是給定的,隻能來自感官。
一切表象,隻要意識到的,都屬于内感官,因而必然都屬于時間形式。
統覺的綜合統一性對内感官的一切表象實施綜合作用,而這綜合作用必然與之聯系的那些衆多表象,隻能是在時間中的衆多表象。
這種綜合作用必然通過時間把内感官的一切表象聯結起來。
這樣看來,時間必定對知性範疇之應用于顯現有重要的作用。
現在有必要對時間的先天方面的性質作一總的考察,把它在認識中的作用弄清楚。
(1)時間是内感官的形式的條件,内感官的表象不是獨一無二的,是衆多的,一個一個彼此分開的,時間對于内感官出現的這些衆多表象起一種聯系作用,因而這些表象才可能有先後相繼的一定的秩序。
從知識學的立場看,如果沒有時間的普遍形式,衆多表象的先後秩序是不可能的。
(2)時間既然是内感官中一切表象的形式的條件,它伴随着一切出現于内感官中的表象,是其普遍、必然的條件,那麼,從它本身看,從它單純地作為内感官的先天形式看,從它作為獨立于衆多表象的純直觀看,它本身必定也是包含着衆多部分的,不過這卻是先天的、衆多的時間表象,而不是經驗的作為質料的衆多表象。
(3)以上兩點都是在“先驗感性論”中闡述的。
但由于分析有一定步驟,在“先驗感性論”中還有未曾說明的,就是:時間,作為感性形式,作為内感官的先天形式,與作為外感官的先天形式的空間一樣,它們都必有統一性,它們既包含先天的衆多,又必是統一的衆多。
一個空間包含好多部分,一個時間由好多瞬間的時間連續而成,沒有統一性這是不可能的。
綜合統一的作用是知性的作用。
所以,“先驗感性論”中的論述必須與“先驗分析論”聯系起來,才能得出完全的了解。
分析是層層深入的,而理解必須是綜合起來的,整體性的。
所以,應注意到:時間的先驗統一性是由于知性的綜合活動。
(4)知性通過範疇實現綜合統一作用。
利用範疇把感性的表象綜合起來并且使其成為具有統一性的客體,是知性功能的實際表現。
在“範疇的先驗演繹”中已經表明範疇包含着内感官的先天的形式條件(特别參看A119,RS174a—175a),實際上,正是範疇通過時間實現其對于感性表象的綜合統一作用。
範疇由于賦予内感官的形式時間的綜合統一性,因而就必定通過時間使感性表象在時間形式下得到綜合統一性。
十二範疇是知性統攝感性表象的不同規則,因此,範疇對時間的綜合統一作用也必然使時間從屬于一定的先天規則。
總起來看: 那麼,時間的一個先驗規定性是跟範疇(範疇形成時間的統一性)同類的,由于它是一般的,并且依據一個先天的規則。
可是另一方面,時間又跟顯現同類,由于時間是包含在衆多的每一經驗表象之中。
借助于作為知性概念的範型的時間的先驗規定性,以其居間的作用把顯現歸屬于範疇,隻是這樣,範疇才得以應用于顯現(A138—9=B177—8,RS198)。
所以,範型(Schema)一般就是指先驗的時間規定性(einetranszendentaleZeitbestimmung),就是以規則為根據的先天的時間規定(A145=B184,RS203)。
另一方面,如果從範疇隻能應用于可能經驗的對象,不然它們就隻是純思維形式,不能成為知識來看,範型也正是限制範疇應用範圍的感性的先天的和形式的條件(A140=B179,RS199)。
這種既為特定範疇所規定,又必然是内感官的表象能的具有普遍形式意義成為範疇應用于顯現的唯一條件的具有特定規定性的時間,就是先驗的範型。
範型是想像力的産物。
想像力是當對象不在直觀中出現的情況下表象對象的能力,既屬于感性,又屬于知性,是介乎感性和知性之間的能力。
但是,從其以範疇為根據發揮的是生産的綜合作用(而非再生的綜合作用)看,它更是知性之作用于感性。
正由于此,這樣的想像力的綜合作用并不直接影響到特殊的經驗直觀,它發揮的是感性(内感官)規定性的統一性作用。
所以,範型并不表現任何特殊的或具體的圖像(Bild)(A140=B179,RS199)。
例如,我們一個接一個具體地表象五個點: ····· 這就是關于5的圖像,範型不是這樣的東西。
假如我們隻是想一般的數,可以是5,也可以是100,這就不能是什麼圖像,這是表示一種方法,一種基本的設計,我們利用這樣的方法或設計,以一定的概念為根據,把數目具體地表象為一定的圖像。
範型本身并非圖像,它是概念與一定的圖像之間的過渡的關鍵性中介。
想像力為一般概念獲取其相應圖像所采取的一般方法,就是那概念的範型。
底下聯系着幾種不同的概念考察範型的作用。
先看可以感覺到的對象的概念。
可以感覺到的對象同它的概念有性質的區别,任何可感覺的對象跟它的概念都有很大距離。
作為數學概念應用于直觀方面顯現的基礎的并不是什麼關于對象的圖像,而是範型。
對于三角形概念,有什麼三角形圖像恰好與它相當?沒有的。
任何圖像都表象不了三角形概念的一般性。
三角形概念的一般性質使得它适用于一切三角形,不拘是直角的,還是斜角的(銳角的或鈍角的)。
三角形的範型是有普遍性的,它不在直觀裡,隻能在思想觀念或想像之中,它是想像力對于空間中的一種純的形狀的綜合的規則。
經驗概念和經驗對象或圖像的關系也是一樣。
這種對象或圖像與經驗概念總有很大距離。
經驗對象是個别的,有具體形象,經驗概念是對好多同類的經驗對象的抽象,它是對一類經驗對象的共同特性的一般思想。
同經驗概念直接聯系的是想像力所産生的範型,這就是按照某一特定概念的規定性來衡量、規定、明确一定直觀的一種規則。
狗的概念指示一種規則,我的想像力按照這規則可以一般地構想出一特殊種類的四足動物——狗——的形象,而并不限于已經看到過的任何個别形狀的狗,甚至也不限于我自己可以提供的任何可能的狗的具體形象。
對于範型,首先要明确它不是具體的圖像,圖像也是想像力的産物,圖像是再生的想像力以經驗直觀為根據産生出來的,而感性事物的概念的範型,例如空間中形狀的概念的範型,則是純的先天的想像力不依于經驗的産物,它可以說是一種有普遍性的關于對象的标志的縮寫(Monogramm)。
以這樣的範型為規範,才可能想像出具體圖像,而具體的圖像必須有範型為中介,才得與概念發生聯系,範型是圖像的一般的标志或表象,圖像本身與概念永遠不能直接關聯。
康德認為知性對于顯現及其感性形式所實現的範型作用(Schematismus)是隐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隐秘的技巧。
再看知性的純概念。
知性純概念的範型,與數學的純感性概念(三角形概念)以及經驗的感性概念(狗的概念)的範型都有不同之處:範疇的範型不能導緻任何圖像,不可能從這種範型産生出任何圖像來,範型是以各範疇的統一性的規則為根據的純綜合作用,它是想像力的先驗作用的産物,因為範疇是認識一切可能經驗對象的先天條件,那麼,範型的中介作用就表現在按照特定範疇的統一性規則通過時間形式對内感官作一般的規定。
康德的範型理論表現他哲學思考的細緻和深邃。
固然,主要是他的先驗的範疇論迫使他必須解決範疇與根本是另一來源的對象之間的關聯問題,但是,他考慮這個問題時,必然會使他深入探讨一般與個别又有區别又有聯系這個知識學中需要細緻闡明的關鍵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不同派别有不同的困難。
唯物論應探索的是物質之轉變成思想的條件,康德的先驗論的困難在于先天的純思維形式如何能夠應用于外來的對象。
先驗論是一種形式主義。
關于對象的認識,決定性的條件是純知性的形式,而關于經驗對象的與認識經驗對象的可能性的條件又是一緻的,所以,在這種前提之下,問題的解決勢必仍然沿着形式主義的方向。
康德把感官區分為外感官和内感官,這種辦法給他解決這裡的問題提供很大方便。
一切從外感官得來的表象,隻要是意識到的,就必定也是内感官的表象,因而也必從屬于時間形式。
内感官的一切表象,必定成為人的意識的内容,這是經驗的意識。
如果不明确這一點,甚至不明确内感官的存在,那麼,感覺到的有關外物的表象,如何轉變成思想的對象,倒是一個麻煩的症結。
現在,一切感覺到的表象都要從屬于内感官,不然不可能被意識到。
這樣一切表象就都應從屬于時間。
時間的特性是不在外,而在内。
感官分為外和内,因而有表象的從外向内的轉化。
這樣,表象就有了新的性質,它們都成為可能的時間系列中一個一個的環節。
說是可能的時間系列,因為如果不是從屬于知性的統覺的綜合統一性這個根本條件,那麼時間形式本身就不能成為系列。
所謂新的性質,就是涉及與空間地位的排列不同的先後繼續或非繼續(同在)的特性。
這是對一切表象的普遍可能性。
隻要是表象,它們就從屬于時間,時間形式就從而有了内容。
範疇之應用于對象,也就是應用于内感官的衆多表象,這必定要通過應用于時間來實現。
所以,範疇應用于對象,一方面要賦予時間以合乎其規則的統一性一方面也為時間條件所限制,要使自身适應一切經驗對象都在時間中這個同樣是先天的條件,範疇一定要遵循時間的特性,一定要時間化才能發揮認識的作用。
當然,時間需要從屬範疇的綜合統一性才能是現實的感性形式,可是,統覺的綜合統一性需要的是直觀的材料,在人則必定并且隻能是對時間的純的衆多實現它的作用,它面對着的隻是時間的衆多。
在這裡,它的對方是确定的,可能的時間系列的衆多。
由于這個對方的本性,對範疇來說,是另外規定了的,所以原本僅是思想形式的範疇在實現其作用中必定要使自身适應這種特定的條件,也即必定要使自身完全地貫徹在時間條件之中。
時間規定性既是一切從感官(内外感官)得來的表象又是時間化了的範疇所共有的性質。
由于時間、知性範疇和感性的經驗表象兩方面溝通起來。
§4 量的範疇的範型 現在按照範疇表的順序說明各組的範型。
首先是量的範型。
對于外感官說,它的純的形式或形象是空間。
如果不分外和内,一般感官對象的純的形象是時間。
這是由于空間隻是外顯現的形式,而時間則是一切顯現的形式。
量,作為知性的純概念,應用于感官對象,需要範型。
量如果聯系着直觀方面一般的給定的衆多,那就是指同類的東西按照一個單位一個單位繼續增加,不管究竟增加的是多少個單位。
這就是數。
數就是量的範疇的範型。
數與時間的關系如何?數是一種綜合統一性,它的特性是同類直觀的一般衆多的綜合統一性。
這就是說,根據綜合統一性對作為同類的直觀的繼續感知,就産生了數,而對于直觀的一般的連續的感知,就産生了時間。
可見,數的産生與時間分不開。
從同類的衆多方面看,是數,不從質料,專從形式方面看,是時間。
量的範疇在時間中一般地把同類的東西綜合起來,賦予統一性,這就是數,這就是構成一切特定的量的可能性條件,所以說數是量的範疇的範型。
§5 量的範疇與數、時間的産生 現在結合量的範疇及作為其範型的數,進一步考察知性與内感官形式時間的關系。
空間時間都是感性形式。
對象隻能從感官得來,如不是感性對象,不會有任何别的對象給定予我們。
所以說,對于我們可能的感官對象即來自經驗的一切對象,都必定以空間時間為條件,也就是都必定以空間時間為其形式,都必定呈現于空間時間中。
這都是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感性論”論述感情(見第二章)時所說過的。
這樣,空間時間對于知性的思維活動是不是好像是現成的、完全準備好的?知性所面臨着的空間時間是不是對于知性純屬外在性質的東西?例如我們說:知性的對象隻能是在感官形式——空間時間——中的對象,先驗統覺的綜合活動的對象隻能是在空間或時間中的對象,一切感官對象,如果屬于我們,就必定屬于我們意識的狀态,必定屬于内感官及其時間形式,因而一切綜合活動都必定通過内感官的形式在時間中進行: 我們有外部的和内部的感性直觀的先天形式,它們是空間和時間的表象,關于顯現的衆多感知的綜合,總要按照空間和時間的表象,因為感知的綜合隻有按照這樣的形式才能出現(B160,RS178b—179b)。
這種量〔有連續性的量〕,也可以稱為流動的量,因為在産生這種量時,(産生的想像力的)綜合是在時間中的前進,對于時間的連續性,人們在習慣中特别用流動(流逝)的說法來表示(A170=B211—2,RS224)。
不管我們的表象是通過什麼樣的原因出現,是由外物的影響,還是由于内部原因的作用,是先天出現的,還是作為顯現經驗地出現的,可是作為意識的變相,它們都必屬于内感官,既然是屬于内感官的意識的變相,這樣,歸根到底,我們的一切知識就必定都從屬于内感官的形式條件,也就是都必定從屬于時間,因為我們的一切知識全都要在時間之中被安排、聯系起來并進入關系的(A98—9,RS142a—143a)。
單純從經驗的認識過程看,感性接受作為直觀對象的顯現的衆多時,知性通過再生的想像力的感知綜合,必定要在空間和時間中實現。
而量的連續性的産生以及數的産生,又都以産生的想像力在時間中的綜合為前提。
總之,按照康德的根本想法,對于人(人不是神)來說,一切表象,不管來源如何,不管來自外還是内,不管來自經驗還是先天,都要被我們意識到。
外感官受外物刺激(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嘗到的、觸到的),這樣的感覺必定要被意識到。
自己憑着再生的想像力,提供曾經感受過的表象,這樣的表象必定要被意識到。
來自外面或内裡的一切經驗表象都必定要被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