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什麼是對範疇的先驗演繹?
關燈
小
中
大
康德覺察到哲學應該學習數學和自然科學成功的發揮理性主動性的新觀點、新方法,因而與作為新興自然科學先驅的哥白尼有思想上的天然聯系。
哥白尼不斷發現托勒密體系在解釋天體運動中的矛盾,在理性閃光的照耀下,提出地動的科學假設,作為原理和指針對行星運動作出基本上正确的解釋。
康德受到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啟示,領會到智慧在認識中的主導作用,在一般的方面,在知識學方面,提出關于認識的新觀點。
這個新觀點也是自古以來素樸反映論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所以正是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
兩千多年間知識被認為是事物的模本。
現在來了一個完全相反的大轉彎,理性的構造是知識的架格,知識對象必須按照理性的架格,知識對象是内容,内容必然要在感性和知性形式統攝之下。
丢掉兩千多年的常識,把理性因素視為知識的決定性條件,雖然還不是充分條件。
知識的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正是理性本身的主動性在經驗對象中一定的表現,是理性的烙印。
實際上,一切以經驗對象為内容的知識,一切判斷,都是理性的活動。
根據關于知識的哥白尼式假設,聯系人類認識活動的實際,正像哥白尼以地球自轉和公轉為根本的參照系,康德以理性自身的活動為根本的參照系,作為知識與對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為構成一切知識的唯一的、先天的可能性條件。
從這個前提出發,聯系通過感覺經驗得到的對象或顯現,不僅顯現的一般條件即空間時間,可以了解得清清楚楚,使經驗對象得到其在感性方面的先天可能性條件的明确規定;更重要的是,對于知識的客體以及一切可能經驗的對象的先天可能性的條件,即構成一切知識的先天的決定性條件,一切認識活動的主動性的核心,知識的客觀性的真正根源,通過純概念形成判斷的認識活動的客觀性的實際表現,以及在這樣的論證下從總的方面所确定下來的人類知識的界限,等等,都提出了嶄新的觀點。
這樣,我們稱之為自然界的各種顯現之所以有秩序、有規則性,是我們自己把它放進去的;如果不是我們或者我們意識的本性原來放進去的,我們也不能在裡面發現它們(A125,RS184a)。
以人的主體性建立知識的客體,主體性提供客觀性,從而又提供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
這樣,真正意義下的知識問題,就進入新的境界,為長期蔽于感覺經驗而被隐藏起來的理性照亮了的境界。
這是智慧的升級。
這就是範疇的先驗演繹。
“範疇的先驗演繹”的特點在于抓住知識可能性的先天條件,說明其為一切知識的普遍必然的條件,沒有這樣的先天條件,雖有材料,卻成不了知識。
另一方面,僅有這樣的條件如沒有感覺材料,知識也一樣無從出現。
但知識的形成與内容雖然都是必然的,卻處于不同的地位:内容是要給定的,所以是後天的,各式各樣,變化不定,是無法預知的。
總起來說,内容是必要的,但是,它們是個别的、主觀的,完全沒有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它們還不具備知識的特性。
但是,隻要為感性形式所接納和安排,為知性的形式所綜合以及融合、點化,單純的内容便轉化成為理性的産物,具有知識特性了。
知識的形式或知識的決定性因素,是人類理性自身活動的規則,是我們理性的“自我所思的先天的第一原理”(B167,RS188b),是知識的客觀性的基礎,又是知識的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的源泉,所以,完全是可以為理性本身所反思和掌握,并且正确地認識甚至先驗的論證或“演繹”的原理。
前邊說過,哥白尼在天文學上的革命,其意義不限于天文學,他是新興自然科學的先驅。
恩格斯把哥白尼與路德相提并論,路德在傳統的基督教教義方面,哥白尼在天文學方面,都對基督教進行了挑戰。
從哥白尼開始,自然科學從宗教解放出來。
(13)從基督教的教義看,哥白尼以日心說代替地心說,把人推下上帝寵兒的寶座,這似乎降低了人的地位。
實質上,地動說的科學假定,是人類理性在自然科學範圍中的勝利表現,是理性作用與實際觀察相結合的新方法的旗開得勝。
這完全不是人的地位降低,卻是對人類理性的肯定。
另外更值得玩味的是:長期以來,按照對天文現象表面上的觀察認識,都把地球和地球上面的人置于中心地位,哥白尼提出問題:我們不是可以這樣設想:并不需要假定整個宇宙在轉動,“為什麼不承認天穹的周日旋轉隻是一種視運動,實際上是地球運動的反映呢?”(14)這不僅是天文學的新假定,從人類認識的發展史看,這也是新的知識學萌芽,正是在這方面,很可能還給予康德重要的啟發。
我們知道,康德是在認識與對象兩方面究竟應以哪方面為主哪方面為從的問題上拿哥白尼的創新的假定作比拟的: ……哥白尼的創見:當他覺察群星圍繞觀察者旋轉,總是不能正确地解說天體運動時,他就嘗試着認定觀察者轉動,而群星倒處于靜态,看看這樣是否能更正确地說明天體運動(B16,RS20)。
可見哥白尼的功績不僅在反神學,建立新的天文學以及開創近代自然科學和運用新的方法等方面,還應該肯定他對于新的知識學方面(盡管他決非有意識地考察一般知識學問題),即把認識對象——行星——的某樣特性運動歸之于認識主體(地球上面的人)自身的特性(人随着地球運動所見到的視運動)所給予的重大啟發性,正是在這方面康德把他自己直接地同哥白尼相聯系。
康德似乎貶低了人的認識能力,人的知識對象限于顯現,卻論證了人的認識的主動性。
理性形式是人的認識的控制性的結構。
經驗對象的秩序屬于理性的本性。
合乎規律的自然界是人類認識的表現。
作為材料的經驗對象不經過我們理性的融合,那就隻是主觀的感覺,成不了客觀的知識。
一方面好像貶低了認識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提出所謂物自身的新設想。
假如康德知道黑格爾自以為包羅萬象的絕對唯心論體系,他恐怕不見得信服。
因為康德的現象界包含着人類所能認識的一切,他的觀點實際上并沒有犧牲人的理性所能認識的任何東西。
但是,凡此一切,他名之曰現象界;而在此以外,還有所謂物自身,這是人所能認識到的一切之外的新的範圍,雖不能知,卻表現理性的某種智慧。
所以實際上,康德的批判哲學比黑格爾的絕對唯心論提供了大得多的理性活動領域。
這一點在實踐理性的活動中得到實證。
以“先驗感性論”為前提的“範疇的先驗演繹”,是康德哲學的基石,集中表現了人類智慧在知識學方面向高層次的飛躍。
§5 “對象”與“客體” 大家看到:上節最後這兩段引文裡,有“對象”,也有“客體”,兩個術語同在一句話裡出現。
“對象”的原文是Gegenstand,“客體”的原文是Objekt。
直到現在為止,我在前邊的論述的文字裡,很少提到“客體”,大都用“對象”這個詞。
因為在前面的論述裡,主要涉及“對象”,可以不談“客體”。
從現在起,在使用中要對“對象”和“客體”加以區别。
這種區别是必要的。
這種區别是源于康德知識學的根本觀點。
不作這種區别,就不大可能對康德的觀點有正确的了解。
德文中Gegenstand和Objekt這兩個不同的字,意義都是指的我們所謂“對象”,可以通用。
隻是Gegenstand是一個地道的日耳曼字,而Objekt則是源于拉丁文。
問題是在康德哲學裡,兩個字是不是也是完全通用?英國的N.K.Smith認為在《純粹理性批判》裡,或者甚至在包括康德其他一切著作裡,兩個字沒有區别。
(15)在康德著作的其他英譯本中,據我所了解,同N.K.Smith一樣,把Objekt和Gegenstand都譯成英文的Object。
因為在英語中,關于“對象”隻有源于拉丁文這一個詞。
法文A.Tresmaygues&B.Pacaud的譯本(1944)對原文中Gegenstand與Objekt有重要區别之處都用括弧注上原文是Gegenstand還是Objekt。
所以,在英語世界的康德研究方面,人們大體上是不區别Objekt和Gegenstand的,人們是隻用Object(“對象”)這一個詞來了解和解釋康德的知識學的。
我在長時間中也在這種影響之下。
看起來,這種做法并不是沒有問題的。
我認為,盡管在不少地方,康德對這兩個字的意義并沒有給予重大區别,可是在另外不少地方,卻有重大的不能忽視的區别,這中間的區别,特别是康德在Gegenstand(“對象”)之外使用Objekt(“客體”),涉及康德知識學中的根本性的具有創造性的并且産生深遠影響的觀點。
從現在起,對康德知識學的闡述,就要按照原文使用“對象”和“客體”兩個不同的術語,對這方面的重要區别将結合着他的觀點一步步加以分析說明。
【注釋】 (1)克茹西烏斯(ChristianAdolfCrusius,1712—1776)是沃爾夫哲學的反對者,著有《指導如何實行理性的生活》(1744),《理性的必然真理綱要》(1745),《到人類知識的确定性和可靠性之路》(1747)等。
(2)亞裡斯多德:《動物史》569a11,539a24;《形而上學》Z第7、9章。
(3)關于本節所講的康德哲學中範疇的起源問題,請參看拙作《康德哲學中範疇的起源問題》的較詳細的闡述(參見《德國哲學》第5輯,198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4)以上三位自然科學家所進行的重要實驗,根據康德的陳述是:伽利略關于測量在重力影響下落體運動的一種設計是,“使得由他自己先測定好重量的球體從斜面往下滾動”;托裡拆利在流體動力學方面,關于測量大氣壓強的設計是“使大氣承受跟一個他認為已經預先測量好的水柱相等的重力”;施塔爾在·導燃素說時進行的實驗是“利用抽掉和再把某樣東西複原的辦法使金屬轉化為石灰,再把石灰轉化為金屬”(B12—3,RS17。
重點是我加的)。
(5)哥白尼所謂哲學,還是按照古代以來包括各門學問在内的用法。
(6)哥白尼:《天體運行論》中譯本,科學出版社1973年版(下同),第1頁。
(7)從古代到望遠鏡發明前,人們靠肉眼觀察天象,再利用幾何學(特别從歐幾裡得著成《幾何學原本》以後)作為重要的說明天象的工具,幾何學在天文學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哥白尼常把天文學家稱為數學家。
(8)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第4頁。
(9)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第5頁。
(10)伽利略:《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44頁。
(11)這是從托勒密體系出現算起,如從亞裡斯多德算起,還要增加500年。
參見上書,第426—427頁。
(12)伽利略:《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亞裡斯塔克(310—250B.C.),希臘天文學家,倡導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學說。
(13)參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本,第20卷,第362—3、365、533—4頁。
(14)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第22頁。
(15)N.K.Smith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英譯本(1929,第126頁)A93=B125的一句譯文的譯者注中說:“康德在這裡,像在别的地方一樣,把Objekt和Gegenstand作為意義相同的術語使用。
”
哥白尼不斷發現托勒密體系在解釋天體運動中的矛盾,在理性閃光的照耀下,提出地動的科學假設,作為原理和指針對行星運動作出基本上正确的解釋。
康德受到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啟示,領會到智慧在認識中的主導作用,在一般的方面,在知識學方面,提出關于認識的新觀點。
這個新觀點也是自古以來素樸反映論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所以正是哲學上的哥白尼革命。
兩千多年間知識被認為是事物的模本。
現在來了一個完全相反的大轉彎,理性的構造是知識的架格,知識對象必須按照理性的架格,知識對象是内容,内容必然要在感性和知性形式統攝之下。
丢掉兩千多年的常識,把理性因素視為知識的決定性條件,雖然還不是充分條件。
知識的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正是理性本身的主動性在經驗對象中一定的表現,是理性的烙印。
實際上,一切以經驗對象為内容的知識,一切判斷,都是理性的活動。
根據關于知識的哥白尼式假設,聯系人類認識活動的實際,正像哥白尼以地球自轉和公轉為根本的參照系,康德以理性自身的活動為根本的參照系,作為知識與對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為構成一切知識的唯一的、先天的可能性條件。
從這個前提出發,聯系通過感覺經驗得到的對象或顯現,不僅顯現的一般條件即空間時間,可以了解得清清楚楚,使經驗對象得到其在感性方面的先天可能性條件的明确規定;更重要的是,對于知識的客體以及一切可能經驗的對象的先天可能性的條件,即構成一切知識的先天的決定性條件,一切認識活動的主動性的核心,知識的客觀性的真正根源,通過純概念形成判斷的認識活動的客觀性的實際表現,以及在這樣的論證下從總的方面所确定下來的人類知識的界限,等等,都提出了嶄新的觀點。
這樣,我們稱之為自然界的各種顯現之所以有秩序、有規則性,是我們自己把它放進去的;如果不是我們或者我們意識的本性原來放進去的,我們也不能在裡面發現它們(A125,RS184a)。
以人的主體性建立知識的客體,主體性提供客觀性,從而又提供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
這樣,真正意義下的知識問題,就進入新的境界,為長期蔽于感覺經驗而被隐藏起來的理性照亮了的境界。
這是智慧的升級。
這就是範疇的先驗演繹。
“範疇的先驗演繹”的特點在于抓住知識可能性的先天條件,說明其為一切知識的普遍必然的條件,沒有這樣的先天條件,雖有材料,卻成不了知識。
另一方面,僅有這樣的條件如沒有感覺材料,知識也一樣無從出現。
但知識的形成與内容雖然都是必然的,卻處于不同的地位:内容是要給定的,所以是後天的,各式各樣,變化不定,是無法預知的。
總起來說,内容是必要的,但是,它們是個别的、主觀的,完全沒有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它們還不具備知識的特性。
但是,隻要為感性形式所接納和安排,為知性的形式所綜合以及融合、點化,單純的内容便轉化成為理性的産物,具有知識特性了。
知識的形式或知識的決定性因素,是人類理性自身活動的規則,是我們理性的“自我所思的先天的第一原理”(B167,RS188b),是知識的客觀性的基礎,又是知識的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的源泉,所以,完全是可以為理性本身所反思和掌握,并且正确地認識甚至先驗的論證或“演繹”的原理。
前邊說過,哥白尼在天文學上的革命,其意義不限于天文學,他是新興自然科學的先驅。
恩格斯把哥白尼與路德相提并論,路德在傳統的基督教教義方面,哥白尼在天文學方面,都對基督教進行了挑戰。
從哥白尼開始,自然科學從宗教解放出來。
(13)從基督教的教義看,哥白尼以日心說代替地心說,把人推下上帝寵兒的寶座,這似乎降低了人的地位。
實質上,地動說的科學假定,是人類理性在自然科學範圍中的勝利表現,是理性作用與實際觀察相結合的新方法的旗開得勝。
這完全不是人的地位降低,卻是對人類理性的肯定。
另外更值得玩味的是:長期以來,按照對天文現象表面上的觀察認識,都把地球和地球上面的人置于中心地位,哥白尼提出問題:我們不是可以這樣設想:并不需要假定整個宇宙在轉動,“為什麼不承認天穹的周日旋轉隻是一種視運動,實際上是地球運動的反映呢?”(14)這不僅是天文學的新假定,從人類認識的發展史看,這也是新的知識學萌芽,正是在這方面,很可能還給予康德重要的啟發。
我們知道,康德是在認識與對象兩方面究竟應以哪方面為主哪方面為從的問題上拿哥白尼的創新的假定作比拟的: ……哥白尼的創見:當他覺察群星圍繞觀察者旋轉,總是不能正确地解說天體運動時,他就嘗試着認定觀察者轉動,而群星倒處于靜态,看看這樣是否能更正确地說明天體運動(B16,RS20)。
可見哥白尼的功績不僅在反神學,建立新的天文學以及開創近代自然科學和運用新的方法等方面,還應該肯定他對于新的知識學方面(盡管他決非有意識地考察一般知識學問題),即把認識對象——行星——的某樣特性運動歸之于認識主體(地球上面的人)自身的特性(人随着地球運動所見到的視運動)所給予的重大啟發性,正是在這方面康德把他自己直接地同哥白尼相聯系。
康德似乎貶低了人的認識能力,人的知識對象限于顯現,卻論證了人的認識的主動性。
理性形式是人的認識的控制性的結構。
經驗對象的秩序屬于理性的本性。
合乎規律的自然界是人類認識的表現。
作為材料的經驗對象不經過我們理性的融合,那就隻是主觀的感覺,成不了客觀的知識。
一方面好像貶低了認識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提出所謂物自身的新設想。
假如康德知道黑格爾自以為包羅萬象的絕對唯心論體系,他恐怕不見得信服。
因為康德的現象界包含着人類所能認識的一切,他的觀點實際上并沒有犧牲人的理性所能認識的任何東西。
但是,凡此一切,他名之曰現象界;而在此以外,還有所謂物自身,這是人所能認識到的一切之外的新的範圍,雖不能知,卻表現理性的某種智慧。
所以實際上,康德的批判哲學比黑格爾的絕對唯心論提供了大得多的理性活動領域。
這一點在實踐理性的活動中得到實證。
以“先驗感性論”為前提的“範疇的先驗演繹”,是康德哲學的基石,集中表現了人類智慧在知識學方面向高層次的飛躍。
§5 “對象”與“客體” 大家看到:上節最後這兩段引文裡,有“對象”,也有“客體”,兩個術語同在一句話裡出現。
“對象”的原文是Gegenstand,“客體”的原文是Objekt。
直到現在為止,我在前邊的論述的文字裡,很少提到“客體”,大都用“對象”這個詞。
因為在前面的論述裡,主要涉及“對象”,可以不談“客體”。
從現在起,在使用中要對“對象”和“客體”加以區别。
這種區别是必要的。
這種區别是源于康德知識學的根本觀點。
不作這種區别,就不大可能對康德的觀點有正确的了解。
德文中Gegenstand和Objekt這兩個不同的字,意義都是指的我們所謂“對象”,可以通用。
隻是Gegenstand是一個地道的日耳曼字,而Objekt則是源于拉丁文。
問題是在康德哲學裡,兩個字是不是也是完全通用?英國的N.K.Smith認為在《純粹理性批判》裡,或者甚至在包括康德其他一切著作裡,兩個字沒有區别。
(15)在康德著作的其他英譯本中,據我所了解,同N.K.Smith一樣,把Objekt和Gegenstand都譯成英文的Object。
因為在英語中,關于“對象”隻有源于拉丁文這一個詞。
法文A.Tresmaygues&B.Pacaud的譯本(1944)對原文中Gegenstand與Objekt有重要區别之處都用括弧注上原文是Gegenstand還是Objekt。
所以,在英語世界的康德研究方面,人們大體上是不區别Objekt和Gegenstand的,人們是隻用Object(“對象”)這一個詞來了解和解釋康德的知識學的。
我在長時間中也在這種影響之下。
看起來,這種做法并不是沒有問題的。
我認為,盡管在不少地方,康德對這兩個字的意義并沒有給予重大區别,可是在另外不少地方,卻有重大的不能忽視的區别,這中間的區别,特别是康德在Gegenstand(“對象”)之外使用Objekt(“客體”),涉及康德知識學中的根本性的具有創造性的并且産生深遠影響的觀點。
從現在起,對康德知識學的闡述,就要按照原文使用“對象”和“客體”兩個不同的術語,對這方面的重要區别将結合着他的觀點一步步加以分析說明。
【注釋】 (1)克茹西烏斯(ChristianAdolfCrusius,1712—1776)是沃爾夫哲學的反對者,著有《指導如何實行理性的生活》(1744),《理性的必然真理綱要》(1745),《到人類知識的确定性和可靠性之路》(1747)等。
(2)亞裡斯多德:《動物史》569a11,539a24;《形而上學》Z第7、9章。
(3)關于本節所講的康德哲學中範疇的起源問題,請參看拙作《康德哲學中範疇的起源問題》的較詳細的闡述(參見《德國哲學》第5輯,198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4)以上三位自然科學家所進行的重要實驗,根據康德的陳述是:伽利略關于測量在重力影響下落體運動的一種設計是,“使得由他自己先測定好重量的球體從斜面往下滾動”;托裡拆利在流體動力學方面,關于測量大氣壓強的設計是“使大氣承受跟一個他認為已經預先測量好的水柱相等的重力”;施塔爾在·導燃素說時進行的實驗是“利用抽掉和再把某樣東西複原的辦法使金屬轉化為石灰,再把石灰轉化為金屬”(B12—3,RS17。
重點是我加的)。
(5)哥白尼所謂哲學,還是按照古代以來包括各門學問在内的用法。
(6)哥白尼:《天體運行論》中譯本,科學出版社1973年版(下同),第1頁。
(7)從古代到望遠鏡發明前,人們靠肉眼觀察天象,再利用幾何學(特别從歐幾裡得著成《幾何學原本》以後)作為重要的說明天象的工具,幾何學在天文學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哥白尼常把天文學家稱為數學家。
(8)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第4頁。
(9)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第5頁。
(10)伽利略:《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44頁。
(11)這是從托勒密體系出現算起,如從亞裡斯多德算起,還要增加500年。
參見上書,第426—427頁。
(12)伽利略:《關于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
亞裡斯塔克(310—250B.C.),希臘天文學家,倡導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學說。
(13)參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本,第20卷,第362—3、365、533—4頁。
(14)哥白尼:《天體運行論》,第22頁。
(15)N.K.Smith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英譯本(1929,第126頁)A93=B125的一句譯文的譯者注中說:“康德在這裡,像在别的地方一樣,把Objekt和Gegenstand作為意義相同的術語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