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什麼是對範疇的先驗演繹?
關燈
小
中
大
§1 先天的表象(空間、時間和範疇)與天賦觀念的區别
範疇像空間時間一樣,是先天的。
“先天”意思是獨立于一切經驗,它的特性或标志是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
有一個問題,應該先考察一下,就是:所謂先天的範疇(當然也會涉及空間時間,但最突出的是知性的範疇)既然獨立于一切經驗,那麼,它們是怎樣産生的?康德有沒有講到範疇的來源?他是怎樣講的? 這是一個重大問題,也是困難問題,康德講得不多。
一些研究康德的學者(大部是新康德主義者)喜歡說“先天”是“邏輯上在先”,企圖避開是否事實上在先的問題,這樣也就把來源的問題躲開了。
實際上,我在前面已經指出,康德本人不但沒有說過“邏輯上在先”這樣的話,并且他倒是常表示空間、時間範疇确是時間上在感覺材料出現之先已經在我們之中存在。
底下我們看幾個例。
先看兩句,它們在《純粹理性批判》的A版與B版都是相同的: 如果有某樣東西,感覺隻是在它裡邊才得以有一定次序,才得以在一定形式中被安排,那麼它本身就不會仍然是感覺,所以,一切顯現的質料在我們當然隻能後天地給定,可是顯現的形式全都必定針對着感覺在意識中已經先天地準備好,并且因而可以與一切感覺分開來加以探讨(A20=B34,RS64)。
我性或它們的關系的表,指的是那種 還很少嘗試過的對知性能力本身的解析,為的是單純在先天概念的誕生地知性裡邊發現它們,并對它們一般的純粹應用加以分析,借以探讨先天概念的可能性,……因此,我們将追蹤純概念直到它們在人類知性之中的最初萌芽和秉賦,它們正好是這樣預先準備着,直到最後借着經驗的機會才表現出來(A65—6=B90—1,RS106)。
底下再看兩句,它們各出于A與B的文字不同的《先驗演繹》: 如果沒有那先于一切直觀材料并且一切關于對象的表象都隻是由于它才可能的意識統一性,那麼我們就不能有知識,也不會有知識與知識互相之間的聯系與統一(A107,RS156a)。
但是這種僅僅限于經驗對象的知識,并非因而就都來自經驗,正相反,不拘純直觀還是純知性概念這些知識要素,它們都是在我們之中先天地出現的(B166,RS187b)。
範疇既然是先天的,不能來自經驗,那麼是不是像唯理論者所謂的天賦?也不是。
先天不是來自經驗,不管我們贊同不贊同,這個意思還是容易理解的。
不是來自經驗,又不是唯理論所講的天賦,這就需要說清楚是怎麼回事。
康德早在《就職論文》中就肯定了知性的純概念。
當時(1770)甚或更早些恐怕已經在想這種知識的來源問題。
在1772年2月21日緻赫爾茨(M.Herz)的信中他批評了神學的天賦觀點: 柏拉圖設想一個神性的、先前獲得的、精神性的直觀作為知性純概念和原則的根源。
而馬勒伯朗士則設想出這個原始的本然(Urwesen)具有一種甚至持續不斷的永恒的直觀。
各式各樣的道德學家關于根本的道德規律也這樣設想。
克茹西烏斯(Crusius)(1)設想一些被移植進來的為了下判斷的規則和概念,這都是上帝為了(使人的心靈)與物和諧按照它們必須是什麼樣子早已移植入人的心靈的。
前一種體系可以稱為“超自然影響”(influxumhyperphysicum),後一種體系可以稱為“理智方面的預定和諧”(harmoniampraestabilitamintellectualem)。
不過這種“急用機關請出的神仙”(DeusexMachina)實在是人們在決定知識起源及其有效性時所采用的最荒謬的辦法,并且這種辦法不僅是關于我們知識結論的一種騙局,它還有别的惡劣影響,因為它将為各樣奇談怪論或求神的、無謂的幻想提供方便(AA,第10卷,第131頁)。
在《純粹理性批判》第1版中說: 因此,我們将跟蹤純概念直到它們在人類知性之中的最初幼芽和禀賦,它們正好是這樣預先準備着,直到最後借着經驗的機會才表現出來。
而也還是由于這同一知性除掉加到它們上面的經驗條件,在純的情況下把它們表現出來(A66=B91,RS106)。
後來在《導論》(1783)裡,他對克茹西烏斯的觀點公開進行了批評。
他認為事實上克茹西烏斯的體系裡就有假原則,由于克茹西烏斯沒有可靠的真理标準,所以就無法區别什麼原則真是從上帝來的,什麼并不是來自上帝(AA,第4卷,第319頁;中譯本第93頁注)。
在B的《先驗演繹》末尾,才對這個問題作了簡短講解。
在這裡主要仍然是批評唯理論的神學的天賦觀點,正是在對這種天賦觀點的批評當中,康德透露了自己觀點的一些要點。
當時關于有機體的來源問題,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觀點:自生論、預成論和新生論。
簡單地說,自生論主張生物體是從無生命的物質自然發生的。
這種觀點很早就出現了,如亞裡斯多德在《動物史》中就說過有些魚可以從泥沙中生長出來,有些昆蟲可以從腐土或植物質中産生出來。
(2)預成論主張有機體在性細胞中已經是以現成的胚存在了,有機體的個體發育不過是預先存在的各器官在量上的增長。
預成論是十七至十八世紀在生物學中占統治地位的形而上學觀點并且是上帝創造世界的神學的一種表現形式。
新生論主張性細胞中并不存在着任何雛形,生物體原先并不存在的各種組織和器官都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
德國的卡·弗·沃爾夫(K.F.Wolff,1733—1794)在1759年發表了《發生論》,提出了這種觀點同預成論展開了鬥争。
康德以有機體産生的這三種觀點作為參考、對照、比喻來考慮和說明範疇的産生問題。
從經驗直觀得來的經驗同經驗對象的概念之間的必然的一緻,可以有兩種情況:一是經驗使得概念可能,另一則是概念使得經驗可能。
康德認為第一種情況對于知性的純概念是不存在的,因為這樣的概念先天地存在于我們之中,那就是說,它們獨立于經驗。
他把純概念産生于經驗的主張比做生物學上的自生論。
他的想法恐怕是主張具有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的範疇(以及感情的純形式空間、時間)來源于沒有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的經驗,正像主張生物來源于無生命的物質,這兩種觀點都主張絕不相同的東西之間的過渡,所以是類似的。
他認為這種異類過渡是無法設想的(《判斷力批判》,§80,AA,第5卷,第424頁)。
無生命的物質怎麼會産生出生物?不可能。
沒有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的經驗怎麼會産生出具有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的範疇?與給定的具體對象分不開的經驗怎麼會産生出純直觀、純概念?不可能。
排除了經驗使範疇可能的第一種情況,就剩下範疇使經驗可能的第二種情況。
範疇使經驗可能這種情況可以比喻為新生論。
實際上還有另一種情況,是“中間道路”,就是上述康德早就批評過的以神學為基礎的天賦觀點,即: 範疇……不過是主觀的、跟我們的存在一同植根于我們之中的為着思維之用的禀性,我們的造物主作了這樣安排,使得我們的禀性在運用時恰好與經驗所緊緊追随着的自然律完全一緻(純理性的一種預成論體系)……(B167,RS188b—189b)。
現在需要的是同這種預成論體系劃清界限。
按照康德的想法,從傳統邏輯總結和制定出來的判斷形式表引申出知性的範疇,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代表知性的全部功能。
但是,在預成論體系,就很難說那種禀性究竟有沒有一定的範圍,在将來的運用中會不會要假設會出現前所未見的新的先定的禀性,這種假設很可能沒有止境。
更麻煩的是必然性問題。
康德認為按照預成論體系,那麼範疇就沒有什麼必然性可言,由上帝移植在人中間的與生俱來的秉賦隻能純是主觀的。
因為認識的客觀性隻能建立在認識與對象的直接關聯上面。
“中間道路”的觀點,依靠的是上帝的安排與幹涉,認識才能與自然界的規律一緻,認識與對象并非直接接觸,隻有主觀表象的變化,表象的生滅與在它以外的現實存在毫無聯系,在這樣情況下(“中間道路”主要是“天賦觀念說”加上“預定和諧說”),認識哪裡會有什麼客觀性?原因概念如果隻是由于上帝任意放在我們心中的思想,因而我們用因果關系去把心中的表象聯系起來,這不是成了幻覺,還有什麼真正的必然性可言? 康德認為科學的必然性是客觀的必然性。
這是由于在我們之中先天存在的純直觀和純概念。
因果關系正是由于知性主動地直接去聯系經驗的表象,因而表現為客體方面的必然聯系,所以是客觀的必然性。
其所以如此,隻是由于範疇加之于感性直觀上的必然性,認識就需要範疇,範疇是使經驗可能的決定性條件,是形成經驗客體的條件。
範疇的這種重大作用是康德的知識學的核心問題,關于這方面的問題,後面将詳細分析,現在隻是與預成論體系對照概括地揭示範疇的這種主動的特性。
康德指出,範疇是“我們知識的自我思想出來的先天的第一原則”。
(B167,RS188b) 什麼是“自我思想出來的”?範疇不是上帝的恩賜,是來自知性本身的根本的思維形式。
為了進一步理解這裡的“自我思想出來的”,我們需要參考三年後出版的《判斷力批判》的80、81兩節,康德在那裡是根據目的論的原理談有機物的起源問題。
關于有機體的内在的合目的性的形式的來源,他仍然主張新生論,反對自生論和個體的預成論(individuellePräformation)。
他把新生論也稱為種的預成論(generischePräformation)。
新生論或種的預成論與個體的預成論的分别在于個體的預成論把由同種所産生的每一單個有機體僅僅看成為那個東西的分離物(Edukt),這分離物不是新生的,而是先已存在的。
新生論主張由同種所産生的每一單個有機體都是在那個東西以外的新的産物(Produkt)。
為什麼這種理論也是一種預成論即種的預成論呢?這是因為生産出新的同種個體的那個産生者本身所具有的産生能力如果從其内在的合目的性的職能來看,還是屬于它的始祖的,因此應該說其本質形式(spezifischeForm)從可能性方面說已經是預先形成了。
康德堅持新生論或種的預成論立場反對個體的預成論,其核心問題是預成論或個體的預成論把每一有機的個體的出現都當作源于上帝的早已存在的有機體從母體的分離,也就是在新的個體的不斷誕生的種的延續上,靠的隻是超自然力量,而非自然的力量,從而是一種反科學的觀點。
與此相對立,在有機體的起源和發展方面,康德目的是盡可能充分地應用自然力進行說明,盡可能削弱和限制超自然力量的作用,所以康德的觀點即使包含着一些時代局限性,仍然對進化論的形成産生重要影響。
他批評主張個體的預成論的人們: 把自然界的形成力從每個個體排除掉,為了使其直接出于造物主之手,……他們擁護預成論,……甯可不利用随時的創造活動來省掉大量超自然的安排(随時的創造活動之所以需要是使得在世界開端時形成的胚芽經曆長時期直到它發育時不為自然界的破壞力量所影響從而保持不受損傷),同時又使更大量的難以計數的這種預先形成的東西永遠處于展開過程之中,相應的創造活動因而成為完全不需要和毫無意義的了(AA,
“先天”意思是獨立于一切經驗,它的特性或标志是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
有一個問題,應該先考察一下,就是:所謂先天的範疇(當然也會涉及空間時間,但最突出的是知性的範疇)既然獨立于一切經驗,那麼,它們是怎樣産生的?康德有沒有講到範疇的來源?他是怎樣講的? 這是一個重大問題,也是困難問題,康德講得不多。
一些研究康德的學者(大部是新康德主義者)喜歡說“先天”是“邏輯上在先”,企圖避開是否事實上在先的問題,這樣也就把來源的問題躲開了。
實際上,我在前面已經指出,康德本人不但沒有說過“邏輯上在先”這樣的話,并且他倒是常表示空間、時間範疇确是時間上在感覺材料出現之先已經在我們之中存在。
底下我們看幾個例。
先看兩句,它們在《純粹理性批判》的A版與B版都是相同的: 如果有某樣東西,感覺隻是在它裡邊才得以有一定次序,才得以在一定形式中被安排,那麼它本身就不會仍然是感覺,所以,一切顯現的質料在我們當然隻能後天地給定,可是顯現的形式全都必定針對着感覺在意識中已經先天地準備好,并且因而可以與一切感覺分開來加以探讨(A20=B34,RS64)。
我性或它們的關系的表,指的是那種 還很少嘗試過的對知性能力本身的解析,為的是單純在先天概念的誕生地知性裡邊發現它們,并對它們一般的純粹應用加以分析,借以探讨先天概念的可能性,……因此,我們将追蹤純概念直到它們在人類知性之中的最初萌芽和秉賦,它們正好是這樣預先準備着,直到最後借着經驗的機會才表現出來(A65—6=B90—1,RS106)。
底下再看兩句,它們各出于A與B的文字不同的《先驗演繹》: 如果沒有那先于一切直觀材料并且一切關于對象的表象都隻是由于它才可能的意識統一性,那麼我們就不能有知識,也不會有知識與知識互相之間的聯系與統一(A107,RS156a)。
但是這種僅僅限于經驗對象的知識,并非因而就都來自經驗,正相反,不拘純直觀還是純知性概念這些知識要素,它們都是在我們之中先天地出現的(B166,RS187b)。
範疇既然是先天的,不能來自經驗,那麼是不是像唯理論者所謂的天賦?也不是。
先天不是來自經驗,不管我們贊同不贊同,這個意思還是容易理解的。
不是來自經驗,又不是唯理論所講的天賦,這就需要說清楚是怎麼回事。
康德早在《就職論文》中就肯定了知性的純概念。
當時(1770)甚或更早些恐怕已經在想這種知識的來源問題。
在1772年2月21日緻赫爾茨(M.Herz)的信中他批評了神學的天賦觀點: 柏拉圖設想一個神性的、先前獲得的、精神性的直觀作為知性純概念和原則的根源。
而馬勒伯朗士則設想出這個原始的本然(Urwesen)具有一種甚至持續不斷的永恒的直觀。
各式各樣的道德學家關于根本的道德規律也這樣設想。
克茹西烏斯(Crusius)(1)設想一些被移植進來的為了下判斷的規則和概念,這都是上帝為了(使人的心靈)與物和諧按照它們必須是什麼樣子早已移植入人的心靈的。
前一種體系可以稱為“超自然影響”(influxumhyperphysicum),後一種體系可以稱為“理智方面的預定和諧”(harmoniampraestabilitamintellectualem)。
不過這種“急用機關請出的神仙”(DeusexMachina)實在是人們在決定知識起源及其有效性時所采用的最荒謬的辦法,并且這種辦法不僅是關于我們知識結論的一種騙局,它還有别的惡劣影響,因為它将為各樣奇談怪論或求神的、無謂的幻想提供方便(AA,第10卷,第131頁)。
在《純粹理性批判》第1版中說: 因此,我們将跟蹤純概念直到它們在人類知性之中的最初幼芽和禀賦,它們正好是這樣預先準備着,直到最後借着經驗的機會才表現出來。
而也還是由于這同一知性除掉加到它們上面的經驗條件,在純的情況下把它們表現出來(A66=B91,RS106)。
後來在《導論》(1783)裡,他對克茹西烏斯的觀點公開進行了批評。
他認為事實上克茹西烏斯的體系裡就有假原則,由于克茹西烏斯沒有可靠的真理标準,所以就無法區别什麼原則真是從上帝來的,什麼并不是來自上帝(AA,第4卷,第319頁;中譯本第93頁注)。
在B的《先驗演繹》末尾,才對這個問題作了簡短講解。
在這裡主要仍然是批評唯理論的神學的天賦觀點,正是在對這種天賦觀點的批評當中,康德透露了自己觀點的一些要點。
當時關于有機體的來源問題,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觀點:自生論、預成論和新生論。
簡單地說,自生論主張生物體是從無生命的物質自然發生的。
這種觀點很早就出現了,如亞裡斯多德在《動物史》中就說過有些魚可以從泥沙中生長出來,有些昆蟲可以從腐土或植物質中産生出來。
(2)預成論主張有機體在性細胞中已經是以現成的胚存在了,有機體的個體發育不過是預先存在的各器官在量上的增長。
預成論是十七至十八世紀在生物學中占統治地位的形而上學觀點并且是上帝創造世界的神學的一種表現形式。
新生論主張性細胞中并不存在着任何雛形,生物體原先并不存在的各種組織和器官都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
德國的卡·弗·沃爾夫(K.F.Wolff,1733—1794)在1759年發表了《發生論》,提出了這種觀點同預成論展開了鬥争。
康德以有機體産生的這三種觀點作為參考、對照、比喻來考慮和說明範疇的産生問題。
從經驗直觀得來的經驗同經驗對象的概念之間的必然的一緻,可以有兩種情況:一是經驗使得概念可能,另一則是概念使得經驗可能。
康德認為第一種情況對于知性的純概念是不存在的,因為這樣的概念先天地存在于我們之中,那就是說,它們獨立于經驗。
他把純概念産生于經驗的主張比做生物學上的自生論。
他的想法恐怕是主張具有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的範疇(以及感情的純形式空間、時間)來源于沒有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的經驗,正像主張生物來源于無生命的物質,這兩種觀點都主張絕不相同的東西之間的過渡,所以是類似的。
他認為這種異類過渡是無法設想的(《判斷力批判》,§80,AA,第5卷,第424頁)。
無生命的物質怎麼會産生出生物?不可能。
沒有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的經驗怎麼會産生出具有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的範疇?與給定的具體對象分不開的經驗怎麼會産生出純直觀、純概念?不可能。
排除了經驗使範疇可能的第一種情況,就剩下範疇使經驗可能的第二種情況。
範疇使經驗可能這種情況可以比喻為新生論。
實際上還有另一種情況,是“中間道路”,就是上述康德早就批評過的以神學為基礎的天賦觀點,即: 範疇……不過是主觀的、跟我們的存在一同植根于我們之中的為着思維之用的禀性,我們的造物主作了這樣安排,使得我們的禀性在運用時恰好與經驗所緊緊追随着的自然律完全一緻(純理性的一種預成論體系)……(B167,RS188b—189b)。
現在需要的是同這種預成論體系劃清界限。
按照康德的想法,從傳統邏輯總結和制定出來的判斷形式表引申出知性的範疇,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代表知性的全部功能。
但是,在預成論體系,就很難說那種禀性究竟有沒有一定的範圍,在将來的運用中會不會要假設會出現前所未見的新的先定的禀性,這種假設很可能沒有止境。
更麻煩的是必然性問題。
康德認為按照預成論體系,那麼範疇就沒有什麼必然性可言,由上帝移植在人中間的與生俱來的秉賦隻能純是主觀的。
因為認識的客觀性隻能建立在認識與對象的直接關聯上面。
“中間道路”的觀點,依靠的是上帝的安排與幹涉,認識才能與自然界的規律一緻,認識與對象并非直接接觸,隻有主觀表象的變化,表象的生滅與在它以外的現實存在毫無聯系,在這樣情況下(“中間道路”主要是“天賦觀念說”加上“預定和諧說”),認識哪裡會有什麼客觀性?原因概念如果隻是由于上帝任意放在我們心中的思想,因而我們用因果關系去把心中的表象聯系起來,這不是成了幻覺,還有什麼真正的必然性可言? 康德認為科學的必然性是客觀的必然性。
這是由于在我們之中先天存在的純直觀和純概念。
因果關系正是由于知性主動地直接去聯系經驗的表象,因而表現為客體方面的必然聯系,所以是客觀的必然性。
其所以如此,隻是由于範疇加之于感性直觀上的必然性,認識就需要範疇,範疇是使經驗可能的決定性條件,是形成經驗客體的條件。
範疇的這種重大作用是康德的知識學的核心問題,關于這方面的問題,後面将詳細分析,現在隻是與預成論體系對照概括地揭示範疇的這種主動的特性。
康德指出,範疇是“我們知識的自我思想出來的先天的第一原則”。
(B167,RS188b) 什麼是“自我思想出來的”?範疇不是上帝的恩賜,是來自知性本身的根本的思維形式。
為了進一步理解這裡的“自我思想出來的”,我們需要參考三年後出版的《判斷力批判》的80、81兩節,康德在那裡是根據目的論的原理談有機物的起源問題。
關于有機體的内在的合目的性的形式的來源,他仍然主張新生論,反對自生論和個體的預成論(individuellePräformation)。
他把新生論也稱為種的預成論(generischePräformation)。
新生論或種的預成論與個體的預成論的分别在于個體的預成論把由同種所産生的每一單個有機體僅僅看成為那個東西的分離物(Edukt),這分離物不是新生的,而是先已存在的。
新生論主張由同種所産生的每一單個有機體都是在那個東西以外的新的産物(Produkt)。
為什麼這種理論也是一種預成論即種的預成論呢?這是因為生産出新的同種個體的那個産生者本身所具有的産生能力如果從其内在的合目的性的職能來看,還是屬于它的始祖的,因此應該說其本質形式(spezifischeForm)從可能性方面說已經是預先形成了。
康德堅持新生論或種的預成論立場反對個體的預成論,其核心問題是預成論或個體的預成論把每一有機的個體的出現都當作源于上帝的早已存在的有機體從母體的分離,也就是在新的個體的不斷誕生的種的延續上,靠的隻是超自然力量,而非自然的力量,從而是一種反科學的觀點。
與此相對立,在有機體的起源和發展方面,康德目的是盡可能充分地應用自然力進行說明,盡可能削弱和限制超自然力量的作用,所以康德的觀點即使包含着一些時代局限性,仍然對進化論的形成産生重要影響。
他批評主張個體的預成論的人們: 把自然界的形成力從每個個體排除掉,為了使其直接出于造物主之手,……他們擁護預成論,……甯可不利用随時的創造活動來省掉大量超自然的安排(随時的創造活動之所以需要是使得在世界開端時形成的胚芽經曆長時期直到它發育時不為自然界的破壞力量所影響從而保持不受損傷),同時又使更大量的難以計數的這種預先形成的東西永遠處于展開過程之中,相應的創造活動因而成為完全不需要和毫無意義的了(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