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空間、時間
關燈
小
中
大
§1 感覺表象的普遍的、必然的條件
我們知道,康德的知識學是以數學(歐幾裡得幾何學和算術)和自然科學(牛頓力學)這樣的既定事實作為出發點。
他抓的是典型的知識,又有必然性,又有嚴格的普遍性,名之為先天綜合知識。
感覺方面的表象形形色色,千變萬化。
這就是給定的雜多表象。
那麼,感覺的表象自身,正是在這個感性階段,有沒有什麼普遍的規律性的表現的迹象可尋?有沒有必然性的條件作為其前提?在前人沒有看到問題的方面,他找到了重要線索:在感性範圍内,空間時間是一切感覺表象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2 外感官與内感官 正像洛克主張人的觀念有内外兩個來源,感覺是外面對象的觀念的來源,反省是對意識自身的活動的觀念的來源,康德也認為人類感官的作用有向外、向内之分,向外的是外感官,向内的是内感官。
通過外感官,我們把對象表象成為在我們以外的東西。
意識借助内感官直觀其内部或直觀其自身的狀态。
意識通過外感官感覺到外面的對象。
康德特别強調具有外感官乃是我們意識的特性(A22=B37,RS66)。
他所以強調這一點,可能是由于他認為在人的認識活動中,外感官是關鍵。
因為對現實的外物存在的知覺既是一切知識材料的來源,又是自我意識以及對自我内部狀态的意識的基礎(關于這個問題,以後還要詳細闡述)。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世界獨立于我們的意識存在着,因而它在我們以外客觀地存在着。
這個外當然也是相對于意識而言的,可是,人的意識也不外是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特定物質——大腦的活動的結果,因而這個外既是認識上的外(在意識以外),更根本上是本體論意義的外。
認識意義的外以本體論的外為基礎,本體論的外是認識意義的外的前提。
客觀世界中各樣存在物各自占據不同的空間,在這個意義上,它們互相在外。
具有大腦的高級動物人類,也是世界中的存在物。
人與其他自然物各據不同的空間,所以,人和其他物都互相在外。
在這樣的宏觀結構中,具有大腦的個人,通過生活實踐,又有對外物的意識。
個人對外物的意識雖然必定以個人意識為中心,因而出現以個人意識為參照系的外與内,但是這樣的認識上的外與内,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終歸是以客觀世界中萬物之在無限空間中存在因而互相在外為根本條件。
康德所說的外感官、内感官的外與内,有這樣特點:這隻是從認識出發的外與内。
因為,首先,這是在談認識和知識,離不開認識的主體。
其次,他也不承認有獨立于意識的認識對象。
獨立于意識的東西,在這意義上,就不是認識對象,也就是無。
本體論上的外與内不好着想,我們隻能從認識角度談。
所以,康德所說的外與内,是從認識主體說的,或與主體的認識相聯系的。
對知識的考察必須以主體為立足點,因為知識是主體認識活動的結果。
§3 空間時間的表象不是從經驗抽引來的經驗概念 空間表象不是從經驗得來的: 空間不是從外部經驗抽引出來的經驗概念。
因為一定的感覺之所以會關聯到在我之外的某些東西(也即:與不是在我所居于其中的空間的那個地方而是在另一地方的某些東西發生聯系),還有,與這相似,我之所以能把那些東西表象成為彼此互相在外、互相鄰近,從而不僅把它們區别開來,并且把它們表象為在不同的地方,這都必須已經有空間表象作為基礎。
所以,空間表象不能依靠經驗從外顯現的關系得來,倒是外經驗要依靠空間表象才可能(A23=B38,RS67)。
時間也是如此: 第一,時間不是從經驗抽引出來的什麼經驗概念。
因為如果不是有時間表象先天地作為基礎,那就不會知覺到共存或者繼續。
隻是在時間表象的前提下,人才能設想某些東西在同一時間(同時)或是在不同的時間裡(繼續)(A30=B46,RS74)。
我們說,“那裡有一張桌子”,通常意思是有一張桌子在我們以外獨立于意識地、客觀地在那裡,這是一件客觀事實。
所以,“那裡有一張桌子”,是表明一件事實,也可以說強調一件事實。
康德考慮的不是這方面的問題。
他考慮的是知識本身的問題。
事實是知識所表示的内容。
有事實,才有知識。
可是,也隻有依靠知識來把握事實,明辨事實,肯定事實。
可見知識的重要意義。
知識學就是對知識本身進行基本的、原理方面的考察。
從知識學角度看,“那裡有一張桌子”表示:我有一張桌子在那個地方這樣一個表象。
我們應該問:何以有這樣一個表象?那是因為一張桌子客觀地存在着,那張桌子存在于空間裡面,那張桌子占據着與我所占據的不同空間,這裡所說的空間也是客觀的。
我們的這個表象正是這樣事實的映象。
這是一般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觀點。
康德是從這樣一種角度考慮:“那裡有一張桌子”是有一個桌子表象,這是由經驗來的表象。
何以有這樣一個表象?當然要先有桌子。
不過,桌子還不等于我的桌子表象。
一方面是桌子,另一方面是我的桌子表象。
桌子表象是直接經驗到的,屬于我的認識。
客觀的桌子怎樣肯定下來,暫且不管。
總之,我知覺到這張桌子,用不着思想,由于視覺就直接看到它,就得到這樣一個影像。
這個感覺是關于另一個東西的感覺,所謂另一東西,不可缺少的條件是它處于與我所停留的不同的地方,我在這裡,它必定不是也在這裡,隻有我當某一定的時間在這裡,它是另一東西,必定在一個與我占據的地方不同的另一地方。
隻有這樣,我才能感覺到我與它分開着,不是一個東西,這種分别是在外的感覺方面任何兩個東西之所以為兩個東西的最起碼的必要的分别。
而這種分别,正是空間上的不同地方的分别。
所以在外感官方面,隻要是有與我不同的另一物的表象,那麼,空間表象就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沒有空間表象作為前提,根本不可能表象另一事物,即并非自我的另一事物,也即在我以外的另一事物。
這樣,從人的認識考慮,在外感官方面,感覺到任何事物,得到任何事物的表象,空間表象都是不可少的根本前提。
上邊說的是對我們以外的對象的感覺。
其次,還應注意到,我們常常感覺到在我們以外不隻是一個東西,而是衆多的東西,各式各樣的東西。
我們有在外面的好多樣東西的表象。
往窗外一看,看到樓房、銀杏樹、懸空的電線、藍色的天空。
這些東西各有其特殊的外貌,很容易區别開來,可是,此外還有個更重要的根本條件使得它們是可以區别開來的,這就是它們都各處在一個不同的特殊的地方。
它們,作為衆多的表象,所以會表現着在不同的地方彼此鄰近地存在着的東西,空間表象也依然是必要的前提。
關于時間的表象,我們這樣想:我們經驗到各樣事物不斷地在變化,一個顯現跟着另一顯現發生,另外,又陸續出現新的顯現,并且好多事物可以并存,這些事物也會變化,于是又有另外一些事物并存。
從事物的這樣的嬗遞變化,我們抽引出時間表象,時間表示事物的先後相繼;好多事物并存就是這些事物出現于同一時間之中,這些事物一經變化,又有另外一些新的事物也是出現于繼起的同一時間之中。
必定是先感覺到事物的變化,才能抽引出時間表象。
沒有這樣的感覺,不可能得到時間表象。
康德從另一方面想:對于各式各樣的東西,我們看出它們是共存或先後相繼,而我們之所以會知覺到它們共存或先後相繼,正是由于我們對于不斷變化的或共存的顯現的知覺是以時間表象為普遍必然依據的前提。
以變化的事物為例:香山的黃栌樹,它的葉片夏天是綠色,到秋天遍山一片火紅。
黃栌葉又綠又紅。
這怎麼可能?可是事實确是如此。
但事實又不是這麼簡單,這裡邊涉及一些複雜情況。
黃栌葉又綠又紅是在不同條件之下。
我們說,地球自轉到太陽直接照射赤道的情況下,黃栌葉是綠的,地球自轉到太陽射向北回歸線的情況下,黃栌葉是紅的。
一切事物都可以與此相類,又是這樣,又是别樣,其所以如此是由于情況或條件不同了。
由于地球自轉,任何地方可以又是白天又是黑夜;由于公轉,地球可以又在太陽與月球之間,又在太陽與月球的另一邊。
對于這類不同情況所導緻的同一物又是這樣又不是這樣,我們認為是有先有後,其又是又不是乃是先是後不是。
黃栌葉不是簡單的又綠又紅,而是先綠後紅;地球上任何地方不是又是白天又是黑夜,而是先白天後黑夜,或先黑夜後白天。
其他等等,也是如此,有先後之分。
這個先後之分,是誰說的?是我們說的,是我們的認識,我們這種認識,離不開時間表象。
正因為我們有時間表象,才有所謂先後。
其所以有并存,也是由于同樣情況。
按照前邊的通常想法,我們從事物的并存或嬗遞變化抽引出時間表象。
窗外樓房、銀杏樹、電線和天空,我認為都是彼此共同存在着的。
它們的存在于同一的時間之中,不分先後,樓房存在的時間正是銀杏樹存在的時間,也正是電線和天空存在的時間。
一個炎熱的晴日,我們看到一片烏雲從天空西北方伸延到頭頂上,跟着有閃電,瞬間雷聲震耳,霎時間大雨如注。
這是我們的一件對天氣變化的經曆。
我們有走路的經曆,與朋友交談的經曆,聽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三個樂章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後一個音符的經曆,等等。
每一次經曆都包含着先後繼續着的時間。
我們經常知覺到若幹對象在同一個時間中并存,我們也經常經曆到若幹對象在時間中先後繼續出現,所以我們自然會從中抽引出時間表象。
時間表象隻能是這樣地從經驗抽引出來,沒有另外的可能。
人類認識發展史和兒童智力發展史顯然更有力地證明了這個道理。
可是,康德的想法,從一定角度看,是不是更深入了一步?他想的是:你把時間以及空間概念從多次的經驗抽引出來,那樣不是正好表明時間和空間的表象已經包含在經驗裡邊?如果從多次的經驗裡抽引出時間空間,是不是每一經驗都必定已經包含有時間或空間的表象?不然,時間或空間是不可能被抽引出來的。
這樣看來,倒是一切關于事物的經驗裡邊已經普遍地、必然地含有時間或空間的表象,在這基礎上,才可以從多次的經驗中抽引出時間或空間的概念。
當然,從多次的經驗實例中抽引出時間或空間的概念,也是對時間或空間表象的一種認識,但是,利用這種經驗的歸納方法所認識到的時間空間并不能表現時間空間的真正本性,因為事實上時間空間是我們一切感覺經驗的先天條件。
那麼,是不是在一切感官知覺出現時,我們已經有意識地在使用時間或空間的表象,利用這樣的表象來安排感官對象?康德并不是這樣考慮的。
他主要不是從心理學角度考慮問題(當然,實際上有時他并不能完全不管心理學的問題。
一門科學總不能不同有關的别的科學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
問題不是我們是通過經驗還是不需要經驗、在經驗之先已經意識到時間、空間或者已經有意識地運用時間、空間表象去安排知覺到的對象,他認為按照知識學的立場,應該肯定這樣一個原理,當然也是真理:時間、空間是我們的感覺經驗的先天的條件,這與我們在經驗中實際上意識到或沒有意識到這個原理,實際上是否有意識地使用這個原理進行認識活動,并無關系,這是兩種不同的考慮。
前面的原理是知識學原理,後面的實際經驗情況的考察是心理學的問題。
時間、空間,作為感覺經驗的先天條件,在經驗中我們可以意識不到,也完全沒有意識到的需要,但這并不表明不存在知識學的這樣一個先天的原理。
我們知道,康德主張一切知識起于經驗,那麼,關于空間、時間的知識也必是從經驗得到的。
這個起于,是從時間角度說的。
在經驗之前,人實際上不會有任何知識。
這就是說,隻有出現了經驗,一切知識才得以出現。
通過經驗在一定的時間中出現的知識,其中一部分是無可預料、隻能給定的各式各樣千變萬化的特定表現,還有另一部分是一切特定表現的必然的、嚴格普遍的形式或條件,前一部分具有一種來源,後一部分具有另一種來源。
前一部分的來源是在我們以外,因為它們是給定的,必須靠着經驗才能認識到。
後一部分的來源值得考慮。
它們是一切感覺經驗的先決條件或前提。
雖然我們的經驗總是有限的,我們永遠不會有完全的經驗,可是,并不需要完全的經驗,甚至根據一次經驗,也可以了解到空間或時間表象是感覺經驗的必然條件,甚至隻需要一次經驗,也會了解到空間時間表象是一切感覺經驗的普遍條件。
這兩種知識正是有這樣的不同。
後一部分知識具有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其所以如此,不是由歸納多次經驗表明的,不論依據怎樣重複的經驗,也不能得到這樣的了解,因為依靠經驗得不到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
空間時間表象事實上真正說來本質上不是從經驗中抽引或歸納得到的經驗概念。
因為,從心理學的立場,考察個人的認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完全應該肯定從嬰兒時期開始,對空間或時間都有通過經驗逐步認識的情況。
但是這種研究不是知識學的内容。
知識學不從個别的人着眼,而是對知識作本質分析。
§4 空間時間表象的來源問題 在感覺經驗裡有一種普遍必然的因素,空間時間是一切感覺的先天條件。
首先這條原理不是依靠對經驗的歸納,而是根據對于感覺的可能性所做的分析,認定其本質的因素,這是真正的知識學分析。
通過這種分析,抓住了形成感覺的必要的基本成分:空間與時間。
這是上節得到的結論。
空間時間表象的根源究竟如何?追究先天表象的真正來源始終是康德的一項重要課題。
他并不像後來某些康德哲學的解釋者(主要是新康德派)那樣忌諱先天表象的起源問題。
他甯可冒以心理學玷污知識學的指摘,也要弄清楚知識中先天因素的起源。
因為他的知識學面對着的不是什麼漂浮空際無所依傍的純邏輯結構,也不是什麼斷絕人間煙火的絕對精神的自身運動,他面對的是人類的科學知識。
知識學既然肯定人類有先天知識,那麼,知識學就應承認自身必然還有這樣的任務,即說明先天知識的來源。
并且他還有必要在兩個方面反對錯誤的知識起源說,因而也必須提出自己的知識起源說。
一方面是唯理論的以神學為背景的天賦觀念說,一方面是經驗論者的一切知識的經驗起源說。
這兩種說法從不同方面對自然科學發展起着消極作用。
天賦觀念說把概念的演繹作為知識的唯一方法,不受經驗的檢驗,任意構造所謂真理的體系,自以為有十足的必然性,實際上不過是反科學的概念遊戲。
經驗論以實際經驗為一切知識的來源,置身于事實的海洋,隻滿足于一孔之見,終必迷失方向,陷于支離破碎,無補于抓本質、求必然的科學要求。
空間時間表象一方面不是具神學性質的天賦觀念,另一方面也不是從經驗抽引出來的經驗概念,這種概念沒有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而是一切感覺經驗的必然的、普遍的條件,那麼,與此相對應,是不是應該斷定:感覺經驗的客觀對象必定是以空間時間為其普遍必然的條件,也即空間時間是一切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這樣,空間時間的表象的來源不是完全應該肯定是客觀的,并且,正由于空間時間是客觀對象本身的存在形式,所以我們才有了作為一切感覺經驗的必然的普遍條件的空間時間表象? 我們知道,《純粹理性批判》的工作是知識學的分析或先驗的分析,是對人類理性最可靠的成就——數學和自然科學——從嚴格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方面進行的本質分析,最後目的是确定人類理性認識能力的根本作用及其活動的範圍和限度。
所以,這種知識學完全不是在已經存在的不少關于世界本身的實在的本體論體系以外再加上一個新的本體論體系,而是建立起從來無人嘗試過的對于認識能力本身進行反思的哲學的知識學。
這種考察的主題是作為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創作者的主體的活動,而不是客觀世界本身。
這種考察方法就是批判方法。
根據批判方法或先驗方法的知識學,不是去冥思虛無缥缈的絕對的、無限的本體,它幹的是踏實的工作,它牢牢地抓住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實際,這是現實的、無可置疑的真理。
它聯系這個實際考察認識的主體性。
它的方法的根本精神使它必然地從數學和自然科學這樣真正的知識出發,并且必然在這個範圍以内進行考察活動,對人類的認識能力和限度作出真實結論。
它在考察感性時,與經驗論有某種聯系,也是必然的。
因為經驗論從洛克開始,越來越偏重對感覺能力的反省。
休谟把認識問題集中在感官知覺的基本觀點,也成了康德考察作為認識的第一個方面的感性的基本觀點的一部分。
休谟排除了關于客觀對象的認識,宣布認識不可能超越感官知覺。
康德實際上至少在論述感性的部分接受了休谟的這個論點,雖然在知性部分以及感性具有先天形式方面,他提出與休谟全然不同的理論,但是實際上并沒有擺脫休谟的陰影(關于這個問題,在闡述知性活動時再作說明)。
由上可見,第一,考察的主題是與數學和自然科學相聯系的主體的認識能力,目的是從主體自身對給定的知識材料的活動論證(經驗的論證已經被認定不能解決問題)知識的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
這樣,知識學與客觀對象處在什麼樣的關系之中?知識學考察的是知識,為了考察知識,必定要涉及對象,不過有一定限度,隻限于所能涉及的對象,或者叫做可能經驗的對象。
第二,形成知識,必有材料。
材料不是來自主體自身的臆造,而是給定的。
獲得知識材料,依靠感性,得到的是感官知覺。
通過感官得來的有關對象的知覺,是構成知識的材料的唯一來源,除了感官知覺,别無任何構成知識的材料,這就是說,對于客觀對象的認識,隻能依靠知覺。
我們不能離開知覺,也不能超越知覺,隻能通過知覺,來認識對象。
既然一切材料來自感官知覺,那麼,在知覺以外,通常所肯定的對象是不是無從說起?休谟認為最好不講通常肯定的那個對象。
康德認為休谟是有道理的。
但是他自己的任務是論證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也即客觀的普遍有效性,所以完全不能同意休谟的結論,仍然有必要确定知識的對象。
不過,認識對象,真正說來,并不是感性單獨地所能做到的,感性隻接受知識的材料,這就是形形色色的感官知覺。
感性接受材料時,以空間時間表象為普遍必然的形式,這是應該肯定下來的。
至于是否應該肯定空間時間更是感覺經驗的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至少在當前闡述的感性方面,無從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我們隻有感官知覺。
當考察知性的活動時,将全面讨論對象問題,會得出什麼結論,隻能到那時再看。
§5 空間時間是先天的表象 據§3,對外面事物的感覺,空間是根本條件。
一個表象,純從主觀方面說,是感覺,如聯系到對象,就是直觀。
說空間是感覺到外面事物的根本條件,也就是說空間是直觀到外面事物的根本條件。
我們試一試:能不能有一個關于外面事物的表象,可是不在空間裡面,根本不可能。
空間表象是一切向外直觀的基礎。
反之,倒完全可以設想一空間,其中什麼對象都沒有。
可見,一切直觀到的外部對象都必定在空間裡面,空間是外顯現的基礎。
所以,康德主張空間決非經驗的表象,它是一種具有必然性的先天表象,它是向外直觀也就是外顯現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所謂先天的表象,我們知道是具有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的表象,這種表象顯然不能來自經驗,那麼其來源如何?來源隻能是人類認識能力本身,屬于人的本性。
先天的基本标幟是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如從來源說,它必定屬于人類本性。
這個問題在闡述知性範疇的來源時,一并說明(參看A24=B38—9,RS67)。
同樣,時間也是一個必然的先天表象。
一切直觀到的對象——顯現——不能不在時間裡,可是,我們卻可以從時間中把顯現排除掉,設想空的時間。
所以,時間是先天地給定的。
隻有在時間裡面,顯現才可能有全部的現實性(A31=B46,RS74)。
§6 空間時間不是概念,是直觀 空間時間表象不是從經驗抽引來的經驗概念,它們屬于人類意識本身。
我們要問:它們屬于意識本身哪一類表象?意識本身的表象可以是感性方面的,也可以是知性方面的,感性與知性是兩種不同的認識能力。
感性接受對象,與對象直接接觸,感性的表象都是特殊的、變化的,外感官的表象都是具體的。
感性的表象,隻要是與對象直接接觸(除了感性表象,沒有其他可能與對象直接接觸的表象),總名之曰直觀。
知性不與對象直接接觸,知性與對象的關系是間接的。
知性的表象不是特殊的、具體的,而是抽象的、一般地,可以應用于同一類的所有的對象,這叫做概念。
知性形成概念,利用概念下判斷,思維對象。
那麼空間時間是直觀還是概念?它們不是從經驗抽引出來的經驗概念,會不會是知性固有的先天概念,如果我們設想有這樣的概念? 上面的問題,如果聯系到人類的知識能力,也就成為如下的問題:空間時間表象屬于知性,還是屬于感性?感性與知性,職務不同,必須注意嚴加區别,不容混淆,這是知識學的一項
他抓的是典型的知識,又有必然性,又有嚴格的普遍性,名之為先天綜合知識。
感覺方面的表象形形色色,千變萬化。
這就是給定的雜多表象。
那麼,感覺的表象自身,正是在這個感性階段,有沒有什麼普遍的規律性的表現的迹象可尋?有沒有必然性的條件作為其前提?在前人沒有看到問題的方面,他找到了重要線索:在感性範圍内,空間時間是一切感覺表象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2 外感官與内感官 正像洛克主張人的觀念有内外兩個來源,感覺是外面對象的觀念的來源,反省是對意識自身的活動的觀念的來源,康德也認為人類感官的作用有向外、向内之分,向外的是外感官,向内的是内感官。
通過外感官,我們把對象表象成為在我們以外的東西。
意識借助内感官直觀其内部或直觀其自身的狀态。
意識通過外感官感覺到外面的對象。
康德特别強調具有外感官乃是我們意識的特性(A22=B37,RS66)。
他所以強調這一點,可能是由于他認為在人的認識活動中,外感官是關鍵。
因為對現實的外物存在的知覺既是一切知識材料的來源,又是自我意識以及對自我内部狀态的意識的基礎(關于這個問題,以後還要詳細闡述)。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世界獨立于我們的意識存在着,因而它在我們以外客觀地存在着。
這個外當然也是相對于意識而言的,可是,人的意識也不外是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特定物質——大腦的活動的結果,因而這個外既是認識上的外(在意識以外),更根本上是本體論意義的外。
認識意義的外以本體論的外為基礎,本體論的外是認識意義的外的前提。
客觀世界中各樣存在物各自占據不同的空間,在這個意義上,它們互相在外。
具有大腦的高級動物人類,也是世界中的存在物。
人與其他自然物各據不同的空間,所以,人和其他物都互相在外。
在這樣的宏觀結構中,具有大腦的個人,通過生活實踐,又有對外物的意識。
個人對外物的意識雖然必定以個人意識為中心,因而出現以個人意識為參照系的外與内,但是這樣的認識上的外與内,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終歸是以客觀世界中萬物之在無限空間中存在因而互相在外為根本條件。
康德所說的外感官、内感官的外與内,有這樣特點:這隻是從認識出發的外與内。
因為,首先,這是在談認識和知識,離不開認識的主體。
其次,他也不承認有獨立于意識的認識對象。
獨立于意識的東西,在這意義上,就不是認識對象,也就是無。
本體論上的外與内不好着想,我們隻能從認識角度談。
所以,康德所說的外與内,是從認識主體說的,或與主體的認識相聯系的。
對知識的考察必須以主體為立足點,因為知識是主體認識活動的結果。
§3 空間時間的表象不是從經驗抽引來的經驗概念 空間表象不是從經驗得來的: 空間不是從外部經驗抽引出來的經驗概念。
因為一定的感覺之所以會關聯到在我之外的某些東西(也即:與不是在我所居于其中的空間的那個地方而是在另一地方的某些東西發生聯系),還有,與這相似,我之所以能把那些東西表象成為彼此互相在外、互相鄰近,從而不僅把它們區别開來,并且把它們表象為在不同的地方,這都必須已經有空間表象作為基礎。
所以,空間表象不能依靠經驗從外顯現的關系得來,倒是外經驗要依靠空間表象才可能(A23=B38,RS67)。
時間也是如此: 第一,時間不是從經驗抽引出來的什麼經驗概念。
因為如果不是有時間表象先天地作為基礎,那就不會知覺到共存或者繼續。
隻是在時間表象的前提下,人才能設想某些東西在同一時間(同時)或是在不同的時間裡(繼續)(A30=B46,RS74)。
我們說,“那裡有一張桌子”,通常意思是有一張桌子在我們以外獨立于意識地、客觀地在那裡,這是一件客觀事實。
所以,“那裡有一張桌子”,是表明一件事實,也可以說強調一件事實。
康德考慮的不是這方面的問題。
他考慮的是知識本身的問題。
事實是知識所表示的内容。
有事實,才有知識。
可是,也隻有依靠知識來把握事實,明辨事實,肯定事實。
可見知識的重要意義。
知識學就是對知識本身進行基本的、原理方面的考察。
從知識學角度看,“那裡有一張桌子”表示:我有一張桌子在那個地方這樣一個表象。
我們應該問:何以有這樣一個表象?那是因為一張桌子客觀地存在着,那張桌子存在于空間裡面,那張桌子占據着與我所占據的不同空間,這裡所說的空間也是客觀的。
我們的這個表象正是這樣事實的映象。
這是一般所謂的馬克思主義觀點。
康德是從這樣一種角度考慮:“那裡有一張桌子”是有一個桌子表象,這是由經驗來的表象。
何以有這樣一個表象?當然要先有桌子。
不過,桌子還不等于我的桌子表象。
一方面是桌子,另一方面是我的桌子表象。
桌子表象是直接經驗到的,屬于我的認識。
客觀的桌子怎樣肯定下來,暫且不管。
總之,我知覺到這張桌子,用不着思想,由于視覺就直接看到它,就得到這樣一個影像。
這個感覺是關于另一個東西的感覺,所謂另一東西,不可缺少的條件是它處于與我所停留的不同的地方,我在這裡,它必定不是也在這裡,隻有我當某一定的時間在這裡,它是另一東西,必定在一個與我占據的地方不同的另一地方。
隻有這樣,我才能感覺到我與它分開着,不是一個東西,這種分别是在外的感覺方面任何兩個東西之所以為兩個東西的最起碼的必要的分别。
而這種分别,正是空間上的不同地方的分别。
所以在外感官方面,隻要是有與我不同的另一物的表象,那麼,空間表象就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沒有空間表象作為前提,根本不可能表象另一事物,即并非自我的另一事物,也即在我以外的另一事物。
這樣,從人的認識考慮,在外感官方面,感覺到任何事物,得到任何事物的表象,空間表象都是不可少的根本前提。
上邊說的是對我們以外的對象的感覺。
其次,還應注意到,我們常常感覺到在我們以外不隻是一個東西,而是衆多的東西,各式各樣的東西。
我們有在外面的好多樣東西的表象。
往窗外一看,看到樓房、銀杏樹、懸空的電線、藍色的天空。
這些東西各有其特殊的外貌,很容易區别開來,可是,此外還有個更重要的根本條件使得它們是可以區别開來的,這就是它們都各處在一個不同的特殊的地方。
它們,作為衆多的表象,所以會表現着在不同的地方彼此鄰近地存在着的東西,空間表象也依然是必要的前提。
關于時間的表象,我們這樣想:我們經驗到各樣事物不斷地在變化,一個顯現跟着另一顯現發生,另外,又陸續出現新的顯現,并且好多事物可以并存,這些事物也會變化,于是又有另外一些事物并存。
從事物的這樣的嬗遞變化,我們抽引出時間表象,時間表示事物的先後相繼;好多事物并存就是這些事物出現于同一時間之中,這些事物一經變化,又有另外一些新的事物也是出現于繼起的同一時間之中。
必定是先感覺到事物的變化,才能抽引出時間表象。
沒有這樣的感覺,不可能得到時間表象。
康德從另一方面想:對于各式各樣的東西,我們看出它們是共存或先後相繼,而我們之所以會知覺到它們共存或先後相繼,正是由于我們對于不斷變化的或共存的顯現的知覺是以時間表象為普遍必然依據的前提。
以變化的事物為例:香山的黃栌樹,它的葉片夏天是綠色,到秋天遍山一片火紅。
黃栌葉又綠又紅。
這怎麼可能?可是事實确是如此。
但事實又不是這麼簡單,這裡邊涉及一些複雜情況。
黃栌葉又綠又紅是在不同條件之下。
我們說,地球自轉到太陽直接照射赤道的情況下,黃栌葉是綠的,地球自轉到太陽射向北回歸線的情況下,黃栌葉是紅的。
一切事物都可以與此相類,又是這樣,又是别樣,其所以如此是由于情況或條件不同了。
由于地球自轉,任何地方可以又是白天又是黑夜;由于公轉,地球可以又在太陽與月球之間,又在太陽與月球的另一邊。
對于這類不同情況所導緻的同一物又是這樣又不是這樣,我們認為是有先有後,其又是又不是乃是先是後不是。
黃栌葉不是簡單的又綠又紅,而是先綠後紅;地球上任何地方不是又是白天又是黑夜,而是先白天後黑夜,或先黑夜後白天。
其他等等,也是如此,有先後之分。
這個先後之分,是誰說的?是我們說的,是我們的認識,我們這種認識,離不開時間表象。
正因為我們有時間表象,才有所謂先後。
其所以有并存,也是由于同樣情況。
按照前邊的通常想法,我們從事物的并存或嬗遞變化抽引出時間表象。
窗外樓房、銀杏樹、電線和天空,我認為都是彼此共同存在着的。
它們的存在于同一的時間之中,不分先後,樓房存在的時間正是銀杏樹存在的時間,也正是電線和天空存在的時間。
一個炎熱的晴日,我們看到一片烏雲從天空西北方伸延到頭頂上,跟着有閃電,瞬間雷聲震耳,霎時間大雨如注。
這是我們的一件對天氣變化的經曆。
我們有走路的經曆,與朋友交談的經曆,聽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三個樂章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後一個音符的經曆,等等。
每一次經曆都包含着先後繼續着的時間。
我們經常知覺到若幹對象在同一個時間中并存,我們也經常經曆到若幹對象在時間中先後繼續出現,所以我們自然會從中抽引出時間表象。
時間表象隻能是這樣地從經驗抽引出來,沒有另外的可能。
人類認識發展史和兒童智力發展史顯然更有力地證明了這個道理。
可是,康德的想法,從一定角度看,是不是更深入了一步?他想的是:你把時間以及空間概念從多次的經驗抽引出來,那樣不是正好表明時間和空間的表象已經包含在經驗裡邊?如果從多次的經驗裡抽引出時間空間,是不是每一經驗都必定已經包含有時間或空間的表象?不然,時間或空間是不可能被抽引出來的。
這樣看來,倒是一切關于事物的經驗裡邊已經普遍地、必然地含有時間或空間的表象,在這基礎上,才可以從多次的經驗中抽引出時間或空間的概念。
當然,從多次的經驗實例中抽引出時間或空間的概念,也是對時間或空間表象的一種認識,但是,利用這種經驗的歸納方法所認識到的時間空間并不能表現時間空間的真正本性,因為事實上時間空間是我們一切感覺經驗的先天條件。
那麼,是不是在一切感官知覺出現時,我們已經有意識地在使用時間或空間的表象,利用這樣的表象來安排感官對象?康德并不是這樣考慮的。
他主要不是從心理學角度考慮問題(當然,實際上有時他并不能完全不管心理學的問題。
一門科學總不能不同有關的别的科學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
問題不是我們是通過經驗還是不需要經驗、在經驗之先已經意識到時間、空間或者已經有意識地運用時間、空間表象去安排知覺到的對象,他認為按照知識學的立場,應該肯定這樣一個原理,當然也是真理:時間、空間是我們的感覺經驗的先天的條件,這與我們在經驗中實際上意識到或沒有意識到這個原理,實際上是否有意識地使用這個原理進行認識活動,并無關系,這是兩種不同的考慮。
前面的原理是知識學原理,後面的實際經驗情況的考察是心理學的問題。
時間、空間,作為感覺經驗的先天條件,在經驗中我們可以意識不到,也完全沒有意識到的需要,但這并不表明不存在知識學的這樣一個先天的原理。
我們知道,康德主張一切知識起于經驗,那麼,關于空間、時間的知識也必是從經驗得到的。
這個起于,是從時間角度說的。
在經驗之前,人實際上不會有任何知識。
這就是說,隻有出現了經驗,一切知識才得以出現。
通過經驗在一定的時間中出現的知識,其中一部分是無可預料、隻能給定的各式各樣千變萬化的特定表現,還有另一部分是一切特定表現的必然的、嚴格普遍的形式或條件,前一部分具有一種來源,後一部分具有另一種來源。
前一部分的來源是在我們以外,因為它們是給定的,必須靠着經驗才能認識到。
後一部分的來源值得考慮。
它們是一切感覺經驗的先決條件或前提。
雖然我們的經驗總是有限的,我們永遠不會有完全的經驗,可是,并不需要完全的經驗,甚至根據一次經驗,也可以了解到空間或時間表象是感覺經驗的必然條件,甚至隻需要一次經驗,也會了解到空間時間表象是一切感覺經驗的普遍條件。
這兩種知識正是有這樣的不同。
後一部分知識具有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其所以如此,不是由歸納多次經驗表明的,不論依據怎樣重複的經驗,也不能得到這樣的了解,因為依靠經驗得不到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
空間時間表象事實上真正說來本質上不是從經驗中抽引或歸納得到的經驗概念。
因為,從心理學的立場,考察個人的認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完全應該肯定從嬰兒時期開始,對空間或時間都有通過經驗逐步認識的情況。
但是這種研究不是知識學的内容。
知識學不從個别的人着眼,而是對知識作本質分析。
§4 空間時間表象的來源問題 在感覺經驗裡有一種普遍必然的因素,空間時間是一切感覺的先天條件。
首先這條原理不是依靠對經驗的歸納,而是根據對于感覺的可能性所做的分析,認定其本質的因素,這是真正的知識學分析。
通過這種分析,抓住了形成感覺的必要的基本成分:空間與時間。
這是上節得到的結論。
空間時間表象的根源究竟如何?追究先天表象的真正來源始終是康德的一項重要課題。
他并不像後來某些康德哲學的解釋者(主要是新康德派)那樣忌諱先天表象的起源問題。
他甯可冒以心理學玷污知識學的指摘,也要弄清楚知識中先天因素的起源。
因為他的知識學面對着的不是什麼漂浮空際無所依傍的純邏輯結構,也不是什麼斷絕人間煙火的絕對精神的自身運動,他面對的是人類的科學知識。
知識學既然肯定人類有先天知識,那麼,知識學就應承認自身必然還有這樣的任務,即說明先天知識的來源。
并且他還有必要在兩個方面反對錯誤的知識起源說,因而也必須提出自己的知識起源說。
一方面是唯理論的以神學為背景的天賦觀念說,一方面是經驗論者的一切知識的經驗起源說。
這兩種說法從不同方面對自然科學發展起着消極作用。
天賦觀念說把概念的演繹作為知識的唯一方法,不受經驗的檢驗,任意構造所謂真理的體系,自以為有十足的必然性,實際上不過是反科學的概念遊戲。
經驗論以實際經驗為一切知識的來源,置身于事實的海洋,隻滿足于一孔之見,終必迷失方向,陷于支離破碎,無補于抓本質、求必然的科學要求。
空間時間表象一方面不是具神學性質的天賦觀念,另一方面也不是從經驗抽引出來的經驗概念,這種概念沒有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而是一切感覺經驗的必然的、普遍的條件,那麼,與此相對應,是不是應該斷定:感覺經驗的客觀對象必定是以空間時間為其普遍必然的條件,也即空間時間是一切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這樣,空間時間的表象的來源不是完全應該肯定是客觀的,并且,正由于空間時間是客觀對象本身的存在形式,所以我們才有了作為一切感覺經驗的必然的普遍條件的空間時間表象? 我們知道,《純粹理性批判》的工作是知識學的分析或先驗的分析,是對人類理性最可靠的成就——數學和自然科學——從嚴格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方面進行的本質分析,最後目的是确定人類理性認識能力的根本作用及其活動的範圍和限度。
所以,這種知識學完全不是在已經存在的不少關于世界本身的實在的本體論體系以外再加上一個新的本體論體系,而是建立起從來無人嘗試過的對于認識能力本身進行反思的哲學的知識學。
這種考察的主題是作為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創作者的主體的活動,而不是客觀世界本身。
這種考察方法就是批判方法。
根據批判方法或先驗方法的知識學,不是去冥思虛無缥缈的絕對的、無限的本體,它幹的是踏實的工作,它牢牢地抓住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實際,這是現實的、無可置疑的真理。
它聯系這個實際考察認識的主體性。
它的方法的根本精神使它必然地從數學和自然科學這樣真正的知識出發,并且必然在這個範圍以内進行考察活動,對人類的認識能力和限度作出真實結論。
它在考察感性時,與經驗論有某種聯系,也是必然的。
因為經驗論從洛克開始,越來越偏重對感覺能力的反省。
休谟把認識問題集中在感官知覺的基本觀點,也成了康德考察作為認識的第一個方面的感性的基本觀點的一部分。
休谟排除了關于客觀對象的認識,宣布認識不可能超越感官知覺。
康德實際上至少在論述感性的部分接受了休谟的這個論點,雖然在知性部分以及感性具有先天形式方面,他提出與休谟全然不同的理論,但是實際上并沒有擺脫休谟的陰影(關于這個問題,在闡述知性活動時再作說明)。
由上可見,第一,考察的主題是與數學和自然科學相聯系的主體的認識能力,目的是從主體自身對給定的知識材料的活動論證(經驗的論證已經被認定不能解決問題)知識的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
這樣,知識學與客觀對象處在什麼樣的關系之中?知識學考察的是知識,為了考察知識,必定要涉及對象,不過有一定限度,隻限于所能涉及的對象,或者叫做可能經驗的對象。
第二,形成知識,必有材料。
材料不是來自主體自身的臆造,而是給定的。
獲得知識材料,依靠感性,得到的是感官知覺。
通過感官得來的有關對象的知覺,是構成知識的材料的唯一來源,除了感官知覺,别無任何構成知識的材料,這就是說,對于客觀對象的認識,隻能依靠知覺。
我們不能離開知覺,也不能超越知覺,隻能通過知覺,來認識對象。
既然一切材料來自感官知覺,那麼,在知覺以外,通常所肯定的對象是不是無從說起?休谟認為最好不講通常肯定的那個對象。
康德認為休谟是有道理的。
但是他自己的任務是論證數學和自然科學的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也即客觀的普遍有效性,所以完全不能同意休谟的結論,仍然有必要确定知識的對象。
不過,認識對象,真正說來,并不是感性單獨地所能做到的,感性隻接受知識的材料,這就是形形色色的感官知覺。
感性接受材料時,以空間時間表象為普遍必然的形式,這是應該肯定下來的。
至于是否應該肯定空間時間更是感覺經驗的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至少在當前闡述的感性方面,無從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我們隻有感官知覺。
當考察知性的活動時,将全面讨論對象問題,會得出什麼結論,隻能到那時再看。
§5 空間時間是先天的表象 據§3,對外面事物的感覺,空間是根本條件。
一個表象,純從主觀方面說,是感覺,如聯系到對象,就是直觀。
說空間是感覺到外面事物的根本條件,也就是說空間是直觀到外面事物的根本條件。
我們試一試:能不能有一個關于外面事物的表象,可是不在空間裡面,根本不可能。
空間表象是一切向外直觀的基礎。
反之,倒完全可以設想一空間,其中什麼對象都沒有。
可見,一切直觀到的外部對象都必定在空間裡面,空間是外顯現的基礎。
所以,康德主張空間決非經驗的表象,它是一種具有必然性的先天表象,它是向外直觀也就是外顯現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所謂先天的表象,我們知道是具有必然性和嚴格普遍性的表象,這種表象顯然不能來自經驗,那麼其來源如何?來源隻能是人類認識能力本身,屬于人的本性。
先天的基本标幟是必然性和嚴格的普遍性,如從來源說,它必定屬于人類本性。
這個問題在闡述知性範疇的來源時,一并說明(參看A24=B38—9,RS67)。
同樣,時間也是一個必然的先天表象。
一切直觀到的對象——顯現——不能不在時間裡,可是,我們卻可以從時間中把顯現排除掉,設想空的時間。
所以,時間是先天地給定的。
隻有在時間裡面,顯現才可能有全部的現實性(A31=B46,RS74)。
§6 空間時間不是概念,是直觀 空間時間表象不是從經驗抽引來的經驗概念,它們屬于人類意識本身。
我們要問:它們屬于意識本身哪一類表象?意識本身的表象可以是感性方面的,也可以是知性方面的,感性與知性是兩種不同的認識能力。
感性接受對象,與對象直接接觸,感性的表象都是特殊的、變化的,外感官的表象都是具體的。
感性的表象,隻要是與對象直接接觸(除了感性表象,沒有其他可能與對象直接接觸的表象),總名之曰直觀。
知性不與對象直接接觸,知性與對象的關系是間接的。
知性的表象不是特殊的、具體的,而是抽象的、一般地,可以應用于同一類的所有的對象,這叫做概念。
知性形成概念,利用概念下判斷,思維對象。
那麼空間時間是直觀還是概念?它們不是從經驗抽引出來的經驗概念,會不會是知性固有的先天概念,如果我們設想有這樣的概念? 上面的問題,如果聯系到人類的知識能力,也就成為如下的問題:空間時間表象屬于知性,還是屬于感性?感性與知性,職務不同,必須注意嚴加區别,不容混淆,這是知識學的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