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感性自身的形式
關燈
小
中
大
麼要批判過去的形而上學體系?因為那些體系都以上帝、世界整體以及心靈不朽等超出可能經驗的作為對象,不同派别各執一詞,陷于長期紛争,由于超出可能經驗,無從建立真理标準。
它們争辯的内容都是超驗的。
先驗的由于指有關知識中的先天因素與經驗對象關系的問題,所以涉及的是具有内在性的先天知識,與超驗完全不同。
都是來源于經院哲學又是同義的先驗比超驗在原文隻多-al一個後綴,可是康德在他的哲學中作了很重要的區别(47)。
以上隻是對知識學在感性方面的考察中出現的一些重要術語加以解釋,并不是那些術語的定義。
康德認為哲學的概念不好下定義。
如果是經驗概念,其内容不易确定。
如果是先天概念(如實體性、原因性等),那麼對它們是否完全了解清楚,對它們的内容是否作出充分的分析,總是個問題。
所以,嚴格說,哲學對它的概念隻能作一定的說明,倒是在最後,也許才可能加以定義(A727—732=B755—760,RS668—672)。
對上列術語的解釋,都應算是初步的,随着分析的深入,對術語的了解才能逐步深入。
康德這種觀點道出了哲學概念的特點,表現了知識發展的一種規律,後來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所闡述的真理是範疇由抽象向具體的發展過程,正是這種觀點的進一步表現。
§6 不是由于對象刺激而出現的感性表象 像上節所說,感性接受對象的刺激産生表象,感性是接受能力,是表象能力。
這是經驗的表象,就是說隻有跟對象直接接觸才能産生出這樣的表象。
一切知識都由此獲得材料,都從這裡開始。
如果不僅肯定知識從經驗開始,并進而肯定一切知識都從經驗而來,并且把這視為知識學的唯一根本原則,并在這基礎上建立起系統的知識學,那就是洛克的心理學傾向很主要的知識學。
康德雖然從洛克學了許多東西,不過,他的觀點很不相同: 但是,我們一切知識雖然都起于經驗,可是卻不是因而一切知識就正好全都是從經驗産生出來(B1,RS38)。
在上一節說明純直觀時,說過任一物體表象(經驗直觀)中抽掉知性所想的和感性所直接感覺到的,最後還剩下廣延和形狀。
不是來自知性,就應是感性方面的(人的認識能力隻有狹義的理性、知性和感性,而對知識直接起作用的隻是知性和感性),可又不是直接從經驗對象感覺到的,那麼這是感性方面的什麼東西呢? 洛克作為近代哲學史中知識學研究的先驅,把觀念作為分析研究的唯一對象。
康德作為哲學的知識學的創建人,把表象作為分析研究的重要材料。
表象包括感性方面的感覺、知覺,還包括思想中的概念。
觀念與表象,在他那裡的意義基本相同。
重要的是這二者都是心理方面的。
洛克毫不含糊地承認外部世界客觀存在,他斷言心靈不能自己制造出任何一個簡單觀念,一切簡單觀念都是被動地感覺到的,他還着重探讨了第一性質與外界物體相似,第二性質與外界物體不相似的問題。
康德認為感覺到的表象是對象刺激的結果。
這裡也有被動的性質,所以他提出所謂“給定的”。
“對象”這個詞的确切含義,現在還不能說清楚,不過,暫時可以大緻了解為一般所想的獨立于意識存在的東西。
對象、客體以及物自身的各自确切含義,将在後面适當的地方詳細分析。
對于色、聲、味等感覺,他也認為它們隻能說是屬于我們感性主觀結構的變相,并不表象對象的性質(A28—30,B44—5,RS72—3)。
這種觀點與洛克類似,這也是當時通行的看法。
要注意的是他與洛克的不同,他在分析經驗直觀這樣的表象時,目的是要指出在經驗直觀之中除了知性所想的東西和感官被對象刺激從而感覺到的東西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表象即廣延、形狀,既非思想,又不是感覺。
不屬于知性的思想,卻也不是感性方面的感覺,那意思就是并非由于對象刺激出現的卻仍是感性方面的表象。
那麼,這種表象與感性有什麼樣的關系? §7 康德早期的空間理論 一個經驗直觀,譬如一本書的表象,從這裡邊抽掉思想方面所提供的東西,再除去感覺到的種種性質,最後還剩下原來那本書所占據的位置和它所有的形狀,這就是所謂空間。
空間的本性是什麼?應先回顧一下康德早期的觀點。
最初,他在萊布尼茨哲學影響下,認為實體的力是根本的,物體以及空間都是力的現象。
他說: 這是容易證明的:如果諸實體沒有力在它們以外起作用,就不會有空間,也不會有廣延。
因為,沒有這樣的力,就不會有聯系,沒有這樣的聯系,就沒有秩序,而沒有這樣的秩序,最終就不會有空間〔康德:《對活力作正确估計的一些想法》,§9,見W.Weischedel編《康德著作集》理論版,Suhrkamp出版社,第3版,1982(下同)第1卷,第23頁〕。
不過,他不贊成萊布尼茨派人把這樣的力理解為物體具有“運動力”,物體具有的本質的力是“作用力”(同上書,§3,見《康德著作集》第1卷,第18頁),“作用力”才是根本的力。
這時,他由于受單子論的影響,由于單子與單子各自獨立,曾設想可以有好多互不相幹的世界,而如果有好多互不相幹的世界,就一定是由于各個世界具有根本不同的空間,也即可能有三維空間以外的各式各樣的空間(同上書,§§7、8、11,見《康德著作集》第1卷,第21、22—3、25頁)。
初期康德關于空間的觀點是:空間不是什麼本質方面的東西,它隻是實體的現象。
康德早期也奮力攻讀牛頓著作,受到深刻影響。
1754年發表了兩篇地球物理學方面的論文(論地球自轉和地球是否老化)。
與根據牛頓力學探讨地球物理學、天文學以及物理學問題相聯系,他的空間觀點也在變化。
《一般自然史和天體理論》一書是他空間觀點發生變化的突出表現。
這時,他不提三維空間以外可能的各式各樣的空間了,他的工作是探讨在廣漠無垠的宇宙那個把一個一個像太陽系這樣的巨大天體結構結合起來的體系。
他強調的是無限宇宙在引力和斥力根本規律支配之下的普遍聯系(《康德著作集》,第1卷,第221頁。
參見《宇宙發展史概論》,中譯本,第3頁)。
在這觀點基礎上,他肯定由好多好多太陽系這樣自成聯系的世界形成的宇宙體系所填充的無限空間。
那麼,空間是不是像牛頓所說的獨立于物質而存在着?1755年,除了匿名出版了《一般自然史和天體理論》以外,為了謀求科尼斯貝大學教職,需要進行答辯,他還寫了一篇拉丁文論文《對形而上學知識的基本原理的新解釋》。
在這篇文章裡,他仍然肯定空間是實體與實體的外在的關系(《康德著作集》第1卷,第501頁),這種觀點仍然與萊布尼茨的觀點類似。
在《一般自然史和天體理論》中,雖然也還說過物質共存構成空間(同上書,第308頁),可是,更多地是令人感覺到他在肯定一種客觀存在的為物質所填充的無限空間,并且還明确說過空間是物質的容器(同上書,第344頁)。
從思想發展的道路看,《一般自然史和天體理論》比同期的《對形而上學知識的基本原理的新解釋》,就空間觀點看,是走在前面的,它不僅運用了牛頓原理,并且在世界觀方面超出牛頓,引人入勝地描繪出一幅無限廣闊的物質宇宙永恒發展的生動圖畫,這幅圖畫的背景是新的空間設想:與永恒時間交織在一起的客觀的徹底統一的無限空間。
但是,他不認為已經解決了空間問題,他不斷從不同角度探索。
在六十年代的著作裡,我們看到重要線索。
1764年他寫道: ……由于這個概念(指空間概念——我的觀點)對于我來說是給定的,我就要經過分析找出在這概念裡最初并且是直接想到的特征。
于是,我注意到,在概念裡包含着的是互相在外的衆多,而這個衆多卻不是實體,因為我要認識的不是空間裡邊的物,而是空間本身。
如空間隻能有三維等等(康德:《探讨自然神學和道德的基本原理的明晰性》,沉思第一,§3,見《康德著作集》第2卷)(着重點是我加的)。
這裡看出他與牛頓空間觀點可能出現分歧的迹象。
牛頓把空間時間看作兩個獨立存在的世界萬物的容器即獨立存在的空的東西;卻沒有明确肯定它們是實體。
但康德這裡明确反對把空間看成實體。
如果說空間是客觀的、徹底統一的無限存在,而又不是實體,也不是實體與實體之間的關系,那麼,空間究竟是什麼?牛頓的觀點經不起推敲,有鑒于此,他直截了當指出空間不能是實體,可是,問題仍然存在着。
但是,直到1768年他還堅持徹底統一的、無限的絕對空間的觀點,他考慮到這個絕對空間是空間中區别不同方位(Gegend)的根據(見康德當年發表的《在空間中區别方位的首要根據》,同上書,第993—1000頁)。
空間中的部分與部分相互間各有不同位置,這樣就形成一種秩序,而這秩序離開了一定的方位是形成不了的,空間各部分的排列有序,以一定的方位為根據。
而方位的形成,卻不是由于在空間中一物對另一物的關系,這種關系隻表現它們各自的位置,而是由于占據不同位置的此物與彼物的整體與絕對的、統一的世界空間的關系。
康德設想,測量師所設定的正是這樣的空間;這樣的空間必定存在,決非僅僅是在思想裡面,它有實在性(Realität)。
不過,這樣的空間卻不是從事物的關系中抽象出來的。
它也不是可以感覺到的。
《在空間中區别方位的首要根據》這篇短文,在康德的空間觀點的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在于: (1)着重肯定有客觀存在的、實在的絕對空間。
(2)這個空間是原初的、根本性的,它自身具有特定的規定性。
它不是由于各部分物質彼此相對的位置,不是靠物質與物質的“外在的關系”才出現的。
正相反,必須把空間從物質與物質的關系獨立出來,它有自身獨立的存在。
空間不僅不是從屬于物質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并且它倒是物質各部分的組合的根本基礎(同上書)。
從力學看是這樣情況,從有關廣延的與直觀相聯系的判斷來看也是這樣情況。
由上可見,這時他已經接近從與幾何學相聯系的角度意識到萊布尼茨空間觀點的不當,仍然比較接近牛頓的立場。
他從測量活動涉及廣延的與直觀相聯系的判斷,考慮到絕對空間的存在,空間并且是物質各部分之間的外在的關系的可能性的根據;可是,他認為這種空間不是感覺所能知覺到的,隻能通過概念把握。
這樣,盡管肯定絕對空間有實在性,可是,它的實在性與感性的直觀究竟有什麼關系?離開了感性直觀,人們怎樣得到有關物質與物質的外在關系、有關廣延的知識呢? 空間的性質仍然是一個沒有完全弄清楚的問題。
1770年康德開始擔任科尼斯貝大學教授,發表就職論文《論感覺世界和理知世界的形式及其根據》(VonderFormderSinenundVerstandesweltundihrenGründen,見W.Weischeder編,《康德著作集》,第5卷)。
這篇論文是他系統分析知識問題的第一次重要成果。
空間(還有時間)觀點發生重要變化,所以這篇文章在他哲學思想發展中占很重要地位。
有一件事實可以表明他本人相當了解這篇文章對他的批判哲學具有重要意義。
1790年《判斷力批判》出版,他的整個體系從構思、撰寫到公諸于世的繁重勞動已經基本完成。
1793年以後,陸續出版了一些未經他本人過目同意的著作集,他很不高興,曾不隻一次表示要自己來編輯一部合意的、帶注釋的集子出版,不過這個意願一直沒有實現。
後來把這項工作交給他的學生梯弗特容克(J.H.Tieftrunk,1760—1837),并且提出不要把1770年以前的著作編進去。
從當前的問題看,1770年論文包含着以下要點值得注意: (i)感性和知性的嚴格區别: 感性是接受性,知性是主體的能力。
二者不是如萊布尼茨—沃爾夫派人所主張的隻有表象混淆不清和清晰分明的程度上的或說是邏輯上的區别,二者的區别是功能上的根本性區别(《康德著作集》第5卷,第29、35、37頁)。
(ii)感性隻認識物的現象,知性才能認識物本身: 感性的認識固然表明必有某樣可感的東西出現,可是主體卻有其一定的特殊條件,主體由于對象出現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變化,所以一切感性的認識都依靠着主體的特殊自然條件或狀态。
并且,這個主體與那個主體不相同,由對象所引起的變化也就不相同。
不過,感性的判斷雖然隻認識現象,可是,這種認識純從感性來看,仍然是真實的,因為感性的判斷的主語和謂語都以人的感性的知識能力為依據(當然是在對象出現的情況下),都是根據共同的規律得來的,如果二者一緻,這判斷就不是虛構的。
另一方面,如果把主觀條件從認識中排除掉,那樣的認識就純與對象發生聯系了,那就是知性的認識(同上書,第29、43頁)。
(ii
它們争辯的内容都是超驗的。
先驗的由于指有關知識中的先天因素與經驗對象關系的問題,所以涉及的是具有内在性的先天知識,與超驗完全不同。
都是來源于經院哲學又是同義的先驗比超驗在原文隻多-al一個後綴,可是康德在他的哲學中作了很重要的區别(47)。
以上隻是對知識學在感性方面的考察中出現的一些重要術語加以解釋,并不是那些術語的定義。
康德認為哲學的概念不好下定義。
如果是經驗概念,其内容不易确定。
如果是先天概念(如實體性、原因性等),那麼對它們是否完全了解清楚,對它們的内容是否作出充分的分析,總是個問題。
所以,嚴格說,哲學對它的概念隻能作一定的說明,倒是在最後,也許才可能加以定義(A727—732=B755—760,RS668—672)。
對上列術語的解釋,都應算是初步的,随着分析的深入,對術語的了解才能逐步深入。
康德這種觀點道出了哲學概念的特點,表現了知識發展的一種規律,後來黑格爾在《邏輯學》中所闡述的真理是範疇由抽象向具體的發展過程,正是這種觀點的進一步表現。
§6 不是由于對象刺激而出現的感性表象 像上節所說,感性接受對象的刺激産生表象,感性是接受能力,是表象能力。
這是經驗的表象,就是說隻有跟對象直接接觸才能産生出這樣的表象。
一切知識都由此獲得材料,都從這裡開始。
如果不僅肯定知識從經驗開始,并進而肯定一切知識都從經驗而來,并且把這視為知識學的唯一根本原則,并在這基礎上建立起系統的知識學,那就是洛克的心理學傾向很主要的知識學。
康德雖然從洛克學了許多東西,不過,他的觀點很不相同: 但是,我們一切知識雖然都起于經驗,可是卻不是因而一切知識就正好全都是從經驗産生出來(B1,RS38)。
在上一節說明純直觀時,說過任一物體表象(經驗直觀)中抽掉知性所想的和感性所直接感覺到的,最後還剩下廣延和形狀。
不是來自知性,就應是感性方面的(人的認識能力隻有狹義的理性、知性和感性,而對知識直接起作用的隻是知性和感性),可又不是直接從經驗對象感覺到的,那麼這是感性方面的什麼東西呢? 洛克作為近代哲學史中知識學研究的先驅,把觀念作為分析研究的唯一對象。
康德作為哲學的知識學的創建人,把表象作為分析研究的重要材料。
表象包括感性方面的感覺、知覺,還包括思想中的概念。
觀念與表象,在他那裡的意義基本相同。
重要的是這二者都是心理方面的。
洛克毫不含糊地承認外部世界客觀存在,他斷言心靈不能自己制造出任何一個簡單觀念,一切簡單觀念都是被動地感覺到的,他還着重探讨了第一性質與外界物體相似,第二性質與外界物體不相似的問題。
康德認為感覺到的表象是對象刺激的結果。
這裡也有被動的性質,所以他提出所謂“給定的”。
“對象”這個詞的确切含義,現在還不能說清楚,不過,暫時可以大緻了解為一般所想的獨立于意識存在的東西。
對象、客體以及物自身的各自确切含義,将在後面适當的地方詳細分析。
對于色、聲、味等感覺,他也認為它們隻能說是屬于我們感性主觀結構的變相,并不表象對象的性質(A28—30,B44—5,RS72—3)。
這種觀點與洛克類似,這也是當時通行的看法。
要注意的是他與洛克的不同,他在分析經驗直觀這樣的表象時,目的是要指出在經驗直觀之中除了知性所想的東西和感官被對象刺激從而感覺到的東西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表象即廣延、形狀,既非思想,又不是感覺。
不屬于知性的思想,卻也不是感性方面的感覺,那意思就是并非由于對象刺激出現的卻仍是感性方面的表象。
那麼,這種表象與感性有什麼樣的關系? §7 康德早期的空間理論 一個經驗直觀,譬如一本書的表象,從這裡邊抽掉思想方面所提供的東西,再除去感覺到的種種性質,最後還剩下原來那本書所占據的位置和它所有的形狀,這就是所謂空間。
空間的本性是什麼?應先回顧一下康德早期的觀點。
最初,他在萊布尼茨哲學影響下,認為實體的力是根本的,物體以及空間都是力的現象。
他說: 這是容易證明的:如果諸實體沒有力在它們以外起作用,就不會有空間,也不會有廣延。
因為,沒有這樣的力,就不會有聯系,沒有這樣的聯系,就沒有秩序,而沒有這樣的秩序,最終就不會有空間〔康德:《對活力作正确估計的一些想法》,§9,見W.Weischedel編《康德著作集》理論版,Suhrkamp出版社,第3版,1982(下同)第1卷,第23頁〕。
不過,他不贊成萊布尼茨派人把這樣的力理解為物體具有“運動力”,物體具有的本質的力是“作用力”(同上書,§3,見《康德著作集》第1卷,第18頁),“作用力”才是根本的力。
這時,他由于受單子論的影響,由于單子與單子各自獨立,曾設想可以有好多互不相幹的世界,而如果有好多互不相幹的世界,就一定是由于各個世界具有根本不同的空間,也即可能有三維空間以外的各式各樣的空間(同上書,§§7、8、11,見《康德著作集》第1卷,第21、22—3、25頁)。
初期康德關于空間的觀點是:空間不是什麼本質方面的東西,它隻是實體的現象。
康德早期也奮力攻讀牛頓著作,受到深刻影響。
1754年發表了兩篇地球物理學方面的論文(論地球自轉和地球是否老化)。
與根據牛頓力學探讨地球物理學、天文學以及物理學問題相聯系,他的空間觀點也在變化。
《一般自然史和天體理論》一書是他空間觀點發生變化的突出表現。
這時,他不提三維空間以外可能的各式各樣的空間了,他的工作是探讨在廣漠無垠的宇宙那個把一個一個像太陽系這樣的巨大天體結構結合起來的體系。
他強調的是無限宇宙在引力和斥力根本規律支配之下的普遍聯系(《康德著作集》,第1卷,第221頁。
參見《宇宙發展史概論》,中譯本,第3頁)。
在這觀點基礎上,他肯定由好多好多太陽系這樣自成聯系的世界形成的宇宙體系所填充的無限空間。
那麼,空間是不是像牛頓所說的獨立于物質而存在着?1755年,除了匿名出版了《一般自然史和天體理論》以外,為了謀求科尼斯貝大學教職,需要進行答辯,他還寫了一篇拉丁文論文《對形而上學知識的基本原理的新解釋》。
在這篇文章裡,他仍然肯定空間是實體與實體的外在的關系(《康德著作集》第1卷,第501頁),這種觀點仍然與萊布尼茨的觀點類似。
在《一般自然史和天體理論》中,雖然也還說過物質共存構成空間(同上書,第308頁),可是,更多地是令人感覺到他在肯定一種客觀存在的為物質所填充的無限空間,并且還明确說過空間是物質的容器(同上書,第344頁)。
從思想發展的道路看,《一般自然史和天體理論》比同期的《對形而上學知識的基本原理的新解釋》,就空間觀點看,是走在前面的,它不僅運用了牛頓原理,并且在世界觀方面超出牛頓,引人入勝地描繪出一幅無限廣闊的物質宇宙永恒發展的生動圖畫,這幅圖畫的背景是新的空間設想:與永恒時間交織在一起的客觀的徹底統一的無限空間。
但是,他不認為已經解決了空間問題,他不斷從不同角度探索。
在六十年代的著作裡,我們看到重要線索。
1764年他寫道: ……由于這個概念(指空間概念——我的觀點)對于我來說是給定的,我就要經過分析找出在這概念裡最初并且是直接想到的特征。
于是,我注意到,在概念裡包含着的是互相在外的衆多,而這個衆多卻不是實體,因為我要認識的不是空間裡邊的物,而是空間本身。
如空間隻能有三維等等(康德:《探讨自然神學和道德的基本原理的明晰性》,沉思第一,§3,見《康德著作集》第2卷)(着重點是我加的)。
這裡看出他與牛頓空間觀點可能出現分歧的迹象。
牛頓把空間時間看作兩個獨立存在的世界萬物的容器即獨立存在的空的東西;卻沒有明确肯定它們是實體。
但康德這裡明确反對把空間看成實體。
如果說空間是客觀的、徹底統一的無限存在,而又不是實體,也不是實體與實體之間的關系,那麼,空間究竟是什麼?牛頓的觀點經不起推敲,有鑒于此,他直截了當指出空間不能是實體,可是,問題仍然存在着。
但是,直到1768年他還堅持徹底統一的、無限的絕對空間的觀點,他考慮到這個絕對空間是空間中區别不同方位(Gegend)的根據(見康德當年發表的《在空間中區别方位的首要根據》,同上書,第993—1000頁)。
空間中的部分與部分相互間各有不同位置,這樣就形成一種秩序,而這秩序離開了一定的方位是形成不了的,空間各部分的排列有序,以一定的方位為根據。
而方位的形成,卻不是由于在空間中一物對另一物的關系,這種關系隻表現它們各自的位置,而是由于占據不同位置的此物與彼物的整體與絕對的、統一的世界空間的關系。
康德設想,測量師所設定的正是這樣的空間;這樣的空間必定存在,決非僅僅是在思想裡面,它有實在性(Realität)。
不過,這樣的空間卻不是從事物的關系中抽象出來的。
它也不是可以感覺到的。
《在空間中區别方位的首要根據》這篇短文,在康德的空間觀點的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在于: (1)着重肯定有客觀存在的、實在的絕對空間。
(2)這個空間是原初的、根本性的,它自身具有特定的規定性。
它不是由于各部分物質彼此相對的位置,不是靠物質與物質的“外在的關系”才出現的。
正相反,必須把空間從物質與物質的關系獨立出來,它有自身獨立的存在。
空間不僅不是從屬于物質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并且它倒是物質各部分的組合的根本基礎(同上書)。
從力學看是這樣情況,從有關廣延的與直觀相聯系的判斷來看也是這樣情況。
由上可見,這時他已經接近從與幾何學相聯系的角度意識到萊布尼茨空間觀點的不當,仍然比較接近牛頓的立場。
他從測量活動涉及廣延的與直觀相聯系的判斷,考慮到絕對空間的存在,空間并且是物質各部分之間的外在的關系的可能性的根據;可是,他認為這種空間不是感覺所能知覺到的,隻能通過概念把握。
這樣,盡管肯定絕對空間有實在性,可是,它的實在性與感性的直觀究竟有什麼關系?離開了感性直觀,人們怎樣得到有關物質與物質的外在關系、有關廣延的知識呢? 空間的性質仍然是一個沒有完全弄清楚的問題。
1770年康德開始擔任科尼斯貝大學教授,發表就職論文《論感覺世界和理知世界的形式及其根據》(VonderFormderSinenundVerstandesweltundihrenGründen,見W.Weischeder編,《康德著作集》,第5卷)。
這篇論文是他系統分析知識問題的第一次重要成果。
空間(還有時間)觀點發生重要變化,所以這篇文章在他哲學思想發展中占很重要地位。
有一件事實可以表明他本人相當了解這篇文章對他的批判哲學具有重要意義。
1790年《判斷力批判》出版,他的整個體系從構思、撰寫到公諸于世的繁重勞動已經基本完成。
1793年以後,陸續出版了一些未經他本人過目同意的著作集,他很不高興,曾不隻一次表示要自己來編輯一部合意的、帶注釋的集子出版,不過這個意願一直沒有實現。
後來把這項工作交給他的學生梯弗特容克(J.H.Tieftrunk,1760—1837),并且提出不要把1770年以前的著作編進去。
從當前的問題看,1770年論文包含着以下要點值得注意: (i)感性和知性的嚴格區别: 感性是接受性,知性是主體的能力。
二者不是如萊布尼茨—沃爾夫派人所主張的隻有表象混淆不清和清晰分明的程度上的或說是邏輯上的區别,二者的區别是功能上的根本性區别(《康德著作集》第5卷,第29、35、37頁)。
(ii)感性隻認識物的現象,知性才能認識物本身: 感性的認識固然表明必有某樣可感的東西出現,可是主體卻有其一定的特殊條件,主體由于對象出現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變化,所以一切感性的認識都依靠着主體的特殊自然條件或狀态。
并且,這個主體與那個主體不相同,由對象所引起的變化也就不相同。
不過,感性的判斷雖然隻認識現象,可是,這種認識純從感性來看,仍然是真實的,因為感性的判斷的主語和謂語都以人的感性的知識能力為依據(當然是在對象出現的情況下),都是根據共同的規律得來的,如果二者一緻,這判斷就不是虛構的。
另一方面,如果把主觀條件從認識中排除掉,那樣的認識就純與對象發生聯系了,那就是知性的認識(同上書,第29、43頁)。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