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篇
關燈
小
中
大
易盡,以衆人望人則易從。
”“薄責于人”祗是無求備之意,不可以言立人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道皆在己而不在人,非立己外更有個立人之道。
問:《語類》卷十七有雲“大抵有體無用,便不渾全”,有體何故無用?答雲:“有體無用,便不渾全”,謂體用打成兩橛也。
此條說敬。
以和靖與上蔡校,似和靖尚欠集義工夫。
有體無用語,卻是另起泛說。
平日于此理盡明得,及日用事物間卻又差了,便喚作有體無用也。
又,此理人人同具,是人皆有是體,而不能率性由道,便是無用也。
問:《語類》卷十七有雲“所謂天下之事皆我之所當為者,須是學到那田地,經曆磨練多後方信得過”。
範文正以天下為己任,先憂後樂,想已到此地位否?答雲:合當為而為,非有所因而為。
此條本系答問南軒為己之說,須合下條李賀孫錄一段同看,着眼在“無所為”。
“才要人知,便是有所為”,此語最精切。
憂樂亦在自己分上,合當憂的便憂,合當樂的便樂。
範文正是學伊尹而未至者,欠個“樂堯舜之道”在,不免安排,未到無所為地位。
問:《語類》卷十七第十八頁第二行“‘僩’字舊訓寬大。
某看經、子所載,或從‘小’、或從‘才’之不同”,從“小”、從“才”未知何義?答:從“小”、從“才”乃或從“心”、或從“手”之誤。
《左氏&bull昭十八年傳》“撊然授兵登陴”,服注:“撊然,勁忿貌。
”此從“手”。
《史記&bull孝文紀》“憪然,念外人之有非”,《集解》引《漢書音義》:“憪然,猶介然也。
”此從“心”。
僩、撊、憪三字互相通假,朱子訓作武毅,與《毛傳》異,當從朱子說為長。
問《語類》卷十八有雲知至“如何要一切知得”。
答雲:此條引程子“積累多後,脫然有悟處”一語大須着眼,朱子亦自謂看程子此語方理會得。
問:《語類》卷十八有雲“祗持敬,不時時提撕,亦易昏困”,嘗聞心主乎身,而敬為一心之主宰,既須更加提撕,不知又将何物來提撕?答雲:所謂“提撕”,祗是才見有私意萌,便屏去,正是主宰處,正是此心常存。
若放過,便昏卻,便是空言持敬。
問《語類》卷十八第十五頁後半論“緻知”“寡欲”一段,答雲:程子原語“緻知在乎所養,養知莫善于寡欲”,與“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二語須合參。
着重在“養”字,煞有工夫,不可但分疏文字便了。
引作“緻知”“寡欲”,便失其意。
此條言養知,不是單言緻知,須于“養”字着力體究始得。
問“一幅當”,答雲:是爾時方言,“個個有一幅當”,猶言“個個有一分”也。
問《語類》卷十八第卅二頁“大故即當”四字,答雲:“即”字是“郎”字之誤,日本刻本作“郎當”,是。
“大故”亦是當時方言語助詞,猶言甚也。
“郎當”猶言累贅。
“大故郎當”意謂甚不可掩。
古語說“舞袖郎當”,言其袖之拖沓也。
問:委心任運,想是“知止而後有定”,“貧賤不移”三句,想是“定而後能靜”雲雲。
答雲:不必如是分疏,要在知止上着力。
“于止知其所當止”,則安于義理,不為外物所動搖。
事變無窮,應之理一而已。
問:不說學由于不能時習,而時習又必勿忘勿助。
答雲:日日領會得一事,體究得一語,便是時習,祇不要放過即得。
日有孜孜,悅意自生,不必如此計較,轉成勞攘。
問:《語類》卷廿一有雲“天地聖人未嘗有一息間斷”,王介甫《原過》雲“天地舉有過,卒不累覆載者,善複常也”。
答雲:天地無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無為。
氣有差忒便謂之過,然不害于大化。
君子之過常失于厚,雖聖人亦有之,然不虧于性體。
王介甫不足以知之。
天地聖人即常,不須言複,衆人乃須複,複則與天地聖人不異。
求己之念切,則求知之意自不容生起。
朱子“心安處便是和”一語甚精。
劄記雲:渾然忘貧之境,雖日月之至,猶未敢以自信。
批雲:見大忘小則至矣。
問:“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語氣似欠自然。
答雲:“孰敢不正”語氣亦是自然,乃十分肯定之詞耳。
但讀“敢”字不重,便可見,不必以今語揣度。
問:子遊、子夏氣質工夫均不相同,而其成就同在文學一科。
答雲:遊、夏氣質不同,其在孔門雖各有成就,亦是變化未盡,故不能與顔、曾并稱。
至四科十哲,本是舉相從陳蔡者而言,然在七十子中,固極一時之選。
問《語類》卷廿六劉潛夫問“安仁”、“利仁”之别,朱子答雲“安仁者不知有仁,如帶之忘腰,履之忘足”。
答雲:忘腰帶之适,忘足履之适,本《莊子》語。
有情無情互換,乃《莊子》言語之妙,祇是形容一個無相義耳。
安仁則無仁相,忘字上見功夫。
自然而忘,非是強忘。
說安貧樂道者不自知其貧,亦不覺有道可樂。
答雲:“不覺有道可樂”有語病。
貧而樂者,心無貧相,而實有樂。
樂即是道,非别有也。
問:“己欲立而立人”雲雲,比之老安、少懷,猶有轉捩否?答雲:老安、少懷全無己相,故不着一“己”字。
問:《纂疏》“君子喻于義”章引胡氏曰:“人之一心,至虛至靈……雖至昏至愚,蔽其本體,随其意之所趨,亦有所通曉。
”答雲:小人若無虛靈,亦無所喻,若人無足,亦不能走,但彼走入荊棘叢中去耳。
問臧否人物者,往往不免務外徇名,以此誇耀。
答雲: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豈将以誇耀人者。
問:《語類》卷廿八說漆雕開“于道理已自透徹耳”,又雲“有些小窒礙處”,透徹之後,何以仍有窒礙?答雲:如虛空本無窒礙,忽有雲起,便似窒礙,向後自見。
問:無欲則剛,亦有剛而多欲者否?答雲:王荊公、張江陵便是剛而多欲。
問:“四時行,百物生”,想是天地之文章可得而見者;“一陰一陽之謂道”雲雲,想是性與天道之微不可得而聞者。
答雲:此條所疑全不是。
顯微無間,子貢正為于此尚未見得,故其言打成兩橛。
問:古之狂者志大,故孟子許其進取;今之狂者則是野心勃勃,觊觎富貴。
答雲:進取以道言,非如流俗之求仕進。
問《語類》卷廿九說“穿牛鼻,絡馬首,都是天理”,“剪滅蝮虺,也是他自帶得剪滅之理來”,“所以說‘有物必有則’”,竊疑道法自然,佛主慈悲,穿絡剪滅之事皆所不為,豈不較儒家為大?答雲:此義不然。
道家因任自然,服牛乘馬,正是因其自然而用之,于牛馬無害。
虺蝮害人之物,為人除害,乃是慈悲。
至天地間何以有此惡類,此正須以佛氏業報之說明之。
問遷怒,答雲:見理明則自然中節而不遷,遷是氣上事。
問:嘗聞先生言貪戀山水亦是欲,此與樂山樂水何别?答雲:樂不可着,着則是欲,吾言乃謂貪着。
若逢佳山水而欣賞,乃自然之理,非欲也。
問:今世列強嗜利好殺,遠過往古,欲其變而至道,豈不大難?答雲:不難。
若難,孟子何以言“以齊王猶反手”耶?思之。
問:學者才欲收束,便矜持,才矜持,便拘迫,若不經心,又易入于安肆,奈何?答雲:矜持、拘迫之病,祗是心未入理。
入理,則此心本來常存,不須把捉,亦不安肆。
程子所謂“不須防檢”,豈有安肆之患?學者總以識仁為亟。
識仁,即是識得此心之本體,自然趁也趁不去也。
問《語類》卷卅四有雲聖人之心,自有個“脫然無所系累”處。
答雲:系累是私,劫以理,自無系累。
問:顔子不遷怒,《纂疏》引黃氏曰:“既怒之後,冰消霧釋,是怒不可有餘也。
”“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集注》雲:“一日之内,餘哀未忘,自不能歌,是哀不能無餘也。
”同為性情之正,而發之久暫不同,何也?答雲:理得則氣順,不假安排。
“桓魋其如予何”,《集注》雲:“必不能違天害己。
”疑此所謂己,不指生命而指道義。
答雲:聖人之命,即道義也。
常人所言生命,祇是形氣之私。
問:孔子嘗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語子貢又曰“我學不厭、教不倦也”,默識工夫是否
”“薄責于人”祗是無求備之意,不可以言立人之道。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道皆在己而不在人,非立己外更有個立人之道。
問:《語類》卷十七有雲“大抵有體無用,便不渾全”,有體何故無用?答雲:“有體無用,便不渾全”,謂體用打成兩橛也。
此條說敬。
以和靖與上蔡校,似和靖尚欠集義工夫。
有體無用語,卻是另起泛說。
平日于此理盡明得,及日用事物間卻又差了,便喚作有體無用也。
又,此理人人同具,是人皆有是體,而不能率性由道,便是無用也。
問:《語類》卷十七有雲“所謂天下之事皆我之所當為者,須是學到那田地,經曆磨練多後方信得過”。
範文正以天下為己任,先憂後樂,想已到此地位否?答雲:合當為而為,非有所因而為。
此條本系答問南軒為己之說,須合下條李賀孫錄一段同看,着眼在“無所為”。
“才要人知,便是有所為”,此語最精切。
憂樂亦在自己分上,合當憂的便憂,合當樂的便樂。
範文正是學伊尹而未至者,欠個“樂堯舜之道”在,不免安排,未到無所為地位。
問:《語類》卷十七第十八頁第二行“‘僩’字舊訓寬大。
某看經、子所載,或從‘小’、或從‘才’之不同”,從“小”、從“才”未知何義?答:從“小”、從“才”乃或從“心”、或從“手”之誤。
《左氏&bull昭十八年傳》“撊然授兵登陴”,服注:“撊然,勁忿貌。
”此從“手”。
《史記&bull孝文紀》“憪然,念外人之有非”,《集解》引《漢書音義》:“憪然,猶介然也。
”此從“心”。
僩、撊、憪三字互相通假,朱子訓作武毅,與《毛傳》異,當從朱子說為長。
問《語類》卷十八有雲知至“如何要一切知得”。
答雲:此條引程子“積累多後,脫然有悟處”一語大須着眼,朱子亦自謂看程子此語方理會得。
問:《語類》卷十八有雲“祗持敬,不時時提撕,亦易昏困”,嘗聞心主乎身,而敬為一心之主宰,既須更加提撕,不知又将何物來提撕?答雲:所謂“提撕”,祗是才見有私意萌,便屏去,正是主宰處,正是此心常存。
若放過,便昏卻,便是空言持敬。
問《語類》卷十八第十五頁後半論“緻知”“寡欲”一段,答雲:程子原語“緻知在乎所養,養知莫善于寡欲”,與“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二語須合參。
着重在“養”字,煞有工夫,不可但分疏文字便了。
引作“緻知”“寡欲”,便失其意。
此條言養知,不是單言緻知,須于“養”字着力體究始得。
問“一幅當”,答雲:是爾時方言,“個個有一幅當”,猶言“個個有一分”也。
問《語類》卷十八第卅二頁“大故即當”四字,答雲:“即”字是“郎”字之誤,日本刻本作“郎當”,是。
“大故”亦是當時方言語助詞,猶言甚也。
“郎當”猶言累贅。
“大故郎當”意謂甚不可掩。
古語說“舞袖郎當”,言其袖之拖沓也。
問:委心任運,想是“知止而後有定”,“貧賤不移”三句,想是“定而後能靜”雲雲。
答雲:不必如是分疏,要在知止上着力。
“于止知其所當止”,則安于義理,不為外物所動搖。
事變無窮,應之理一而已。
問:不說學由于不能時習,而時習又必勿忘勿助。
答雲:日日領會得一事,體究得一語,便是時習,祇不要放過即得。
日有孜孜,悅意自生,不必如此計較,轉成勞攘。
問:《語類》卷廿一有雲“天地聖人未嘗有一息間斷”,王介甫《原過》雲“天地舉有過,卒不累覆載者,善複常也”。
答雲:天地無心而成化,聖人有心而無為。
氣有差忒便謂之過,然不害于大化。
君子之過常失于厚,雖聖人亦有之,然不虧于性體。
王介甫不足以知之。
天地聖人即常,不須言複,衆人乃須複,複則與天地聖人不異。
求己之念切,則求知之意自不容生起。
朱子“心安處便是和”一語甚精。
劄記雲:渾然忘貧之境,雖日月之至,猶未敢以自信。
批雲:見大忘小則至矣。
問:“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語氣似欠自然。
答雲:“孰敢不正”語氣亦是自然,乃十分肯定之詞耳。
但讀“敢”字不重,便可見,不必以今語揣度。
問:子遊、子夏氣質工夫均不相同,而其成就同在文學一科。
答雲:遊、夏氣質不同,其在孔門雖各有成就,亦是變化未盡,故不能與顔、曾并稱。
至四科十哲,本是舉相從陳蔡者而言,然在七十子中,固極一時之選。
問《語類》卷廿六劉潛夫問“安仁”、“利仁”之别,朱子答雲“安仁者不知有仁,如帶之忘腰,履之忘足”。
答雲:忘腰帶之适,忘足履之适,本《莊子》語。
有情無情互換,乃《莊子》言語之妙,祇是形容一個無相義耳。
安仁則無仁相,忘字上見功夫。
自然而忘,非是強忘。
說安貧樂道者不自知其貧,亦不覺有道可樂。
答雲:“不覺有道可樂”有語病。
貧而樂者,心無貧相,而實有樂。
樂即是道,非别有也。
問:“己欲立而立人”雲雲,比之老安、少懷,猶有轉捩否?答雲:老安、少懷全無己相,故不着一“己”字。
問:《纂疏》“君子喻于義”章引胡氏曰:“人之一心,至虛至靈……雖至昏至愚,蔽其本體,随其意之所趨,亦有所通曉。
”答雲:小人若無虛靈,亦無所喻,若人無足,亦不能走,但彼走入荊棘叢中去耳。
問臧否人物者,往往不免務外徇名,以此誇耀。
答雲: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豈将以誇耀人者。
問:《語類》卷廿八說漆雕開“于道理已自透徹耳”,又雲“有些小窒礙處”,透徹之後,何以仍有窒礙?答雲:如虛空本無窒礙,忽有雲起,便似窒礙,向後自見。
問:無欲則剛,亦有剛而多欲者否?答雲:王荊公、張江陵便是剛而多欲。
問:“四時行,百物生”,想是天地之文章可得而見者;“一陰一陽之謂道”雲雲,想是性與天道之微不可得而聞者。
答雲:此條所疑全不是。
顯微無間,子貢正為于此尚未見得,故其言打成兩橛。
問:古之狂者志大,故孟子許其進取;今之狂者則是野心勃勃,觊觎富貴。
答雲:進取以道言,非如流俗之求仕進。
問《語類》卷廿九說“穿牛鼻,絡馬首,都是天理”,“剪滅蝮虺,也是他自帶得剪滅之理來”,“所以說‘有物必有則’”,竊疑道法自然,佛主慈悲,穿絡剪滅之事皆所不為,豈不較儒家為大?答雲:此義不然。
道家因任自然,服牛乘馬,正是因其自然而用之,于牛馬無害。
虺蝮害人之物,為人除害,乃是慈悲。
至天地間何以有此惡類,此正須以佛氏業報之說明之。
問遷怒,答雲:見理明則自然中節而不遷,遷是氣上事。
問:嘗聞先生言貪戀山水亦是欲,此與樂山樂水何别?答雲:樂不可着,着則是欲,吾言乃謂貪着。
若逢佳山水而欣賞,乃自然之理,非欲也。
問:今世列強嗜利好殺,遠過往古,欲其變而至道,豈不大難?答雲:不難。
若難,孟子何以言“以齊王猶反手”耶?思之。
問:學者才欲收束,便矜持,才矜持,便拘迫,若不經心,又易入于安肆,奈何?答雲:矜持、拘迫之病,祗是心未入理。
入理,則此心本來常存,不須把捉,亦不安肆。
程子所謂“不須防檢”,豈有安肆之患?學者總以識仁為亟。
識仁,即是識得此心之本體,自然趁也趁不去也。
問《語類》卷卅四有雲聖人之心,自有個“脫然無所系累”處。
答雲:系累是私,劫以理,自無系累。
問:顔子不遷怒,《纂疏》引黃氏曰:“既怒之後,冰消霧釋,是怒不可有餘也。
”“子于是日哭則不歌。
”《集注》雲:“一日之内,餘哀未忘,自不能歌,是哀不能無餘也。
”同為性情之正,而發之久暫不同,何也?答雲:理得則氣順,不假安排。
“桓魋其如予何”,《集注》雲:“必不能違天害己。
”疑此所謂己,不指生命而指道義。
答雲:聖人之命,即道義也。
常人所言生命,祇是形氣之私。
問:孔子嘗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語子貢又曰“我學不厭、教不倦也”,默識工夫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