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篇
關燈
小
中
大
問身心修養之書,曰:《論》《孟》最要緊,《近思錄》亦不可不讀。
程子言:“教學者如扶醉人,扶得東來又西倒。
”實則醉人一醒,便不須扶,不似病人一身病痛,難以為力。
至于死人,則更無可說,任何力量,均扶他不起也。
渡河須用筏,亦因地之象征。
昔岩頭嘗自操舟,有人欲渡,則舞棹而去。
何處非神通妙用?事事皆可作如是會也。
洞山不病者公案最好看,仆嘗于此得力。
每遇病時,飲食可廢,而言語不廢,有不病者在也。
此理粲然,常在目前,觸處即是。
但說取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方見效驗。
吾不愁分付不着人,但患無人承當耳。
大凡說義理,舉即有,不舉即無。
義理決不在言語,言語直饒說得分曉,全不濟事。
此在日用間逢緣遇境,不自放倒,随事勘驗,自心義理必漸能顯現,然後應物無差。
但一有自是之念存,則全被障覆,故不能發用,而成颠倒,徒增煩惱。
祇在日用上恒思盡分,盡得一分,便有一分受用。
所以造次颠沛必于是,不是難事,但切勿自許為已能日月一至便休,此最是障也。
先生談某年與友人遊天目山遇盜事,因言:程子雲“目中有妓,心中無妓”,不幸而遇盜,亦祇當目中有盜,心中無盜。
“戒慎恐懼”之“懼”,懼一己之或有過疚,懼在内者也。
若夫禍患之自外至,則安足懼?此戒慎恐懼之所以無礙于勇也。
談義貴在契理,尤須契機。
契理則在說者,契機則在聽者,故契機為尤難。
理固有一再俯就,轉失其真者。
雅俗共賞,談何容易! 心湛好與後生講陽明之學。
陽明學亦當從躬行體驗入,而心湛乃以雜志導之,恐後生唯務口說,堕标榜。
故因其來書,頗與箴砭。
心湛年已六十,吾已悔其言之晚。
此書前半段言雖約,頗有義,可錄底存之。
頃答頌天一書(編者注:見《爾雅台答問補編》),送與賢輩一覽。
孤掌不浪鳴,亦是答在問處,舉即有,不舉即無也。
培德嘗請辭書院事務兼職,先生不許。
為說金牛長老作飯頭故事,又引龐居士語雲:“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
”因教之雲:古德有言,“邪人說正法,正法亦是邪;正人說邪法,邪法亦是正”,此語頗不易解。
吾嘗淺喻之雲:雅人作俗事,俗事亦是雅;俗人作雅事,雅事亦是俗。
更易言之:樂人作苦事,苦事亦是樂;苦人作樂事,樂事亦是苦。
學道人須是無所揀擇,無所退避,方是氣分。
似此既不能弘,又不能毅,“任重道遠”之謂何?吾自度餘年無幾,猶冀聖賢血脈不從此中斷。
賢輩從吾雖久,薰習則不無,悟入則尚早,雖亦讀義理之書,仍是視同知解,不能相應。
《易》言:“精義入神,以緻用也。
”緻者,推極之謂。
常人言用,多指功業,不知自心大用不外視聽言動、飲食起居,但能入神,自然顯發。
今則義之未精,神烏從入?吾為賢輩言無不盡,此是真實相為,自吾之外,誰複以此相告?目前縱不必了解,他日有進,當回憶之耳。
郭文舉置米掌上,鳥雀來集,顧歡馴虎,此如海客無心,白鷗可狎。
南洋歸客雲:“豐草長林之中,初往架屋,異鳥入室,初不避人。
比遭槍擊,後乃絕迹。
”又如“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箫韶九成,鳳凰來儀”,皆是感應之理。
談義說理,彼此可以相喻,亦是感應之理。
習氣同深者,彼此亦能相喻,無明同一厚重故也。
惟執習氣深者語之以性,則從不知有此事,故不能喻耳。
養須真養,不在言說。
孟、荀皆善言養。
若今所謂“養生”,乃正“養其小體”耳。
此類文字(指公牍)不須辭藻,但下語當有分寸,方為得體。
今人于言語之道多不暇措意,深望賢輩稍異時流。
然仆所能助益者甚微,且亦不可為常。
過此益複無能為役,願留意察之。
大凡校勘原則,阙疑無妨,最忌輕于改字。
非有确據,不可以主觀推測,不必盡求其當。
書經傳寫摹刻,亦不可能無訛誤也。
工友辭去,自任雜役,又萌計較勞逸之念。
批雲:于提起掃帚時,忽然悟起,便煩惱種子息矣! 問:《慈湖家記》說《論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雲“學者往往離動求靜,愈求愈遠,而不知必能動而後能靜”雲雲。
批雲:此亦對治之言。
實則動靜一如,非有二相。
明道“動亦定,靜亦定”乃為了義。
問:《大學纂疏》第四十九頁第一二行引《語錄》似以知行配“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疑涵養屬于未發,尚說不到行。
答雲:《語錄》但雲知行須是齊頭着力,并非分配二語。
看程子下個“須”字、“在”字,便見得每句皆有知行,不須說到已發未發。
且如學者聞得“涵養須用敬”一語,了解其義,便是知,不能實地去涵養用敬,便是知而不能行。
劄記雲:出辭遣言,不必鄙倍乃為無禮,但分際不稱,分寸不合,皆于禮為有所未盡。
先生改“盡”字為“當”字。
批雲:盡禮不易,下得“盡”字太輕,故為易之。
又雲“忠易為禮,誠易為辭”,卻是用力處。
抄書胸部微痛,自定字數。
批雲:随分抄則可。
已緻胸痛為礙,何必再定字數?如此亦失之急迫而少從容之趣,翻成苦事矣。
藜藿太過,亦非中道,緻損色身,但不貪味即可。
一麻一麥,乃苦行外道,佛在雪山亦悔之,乃所以示教也。
抄先生舊信稿。
批雲:鄙劄無足抄,不如錄先儒文字。
得閑抄書,亦是一适,但勿計較多少。
若以多抄自喜,恐猶是習氣也。
問:《朱子語類》卷十四有雲“自有一般資質好底人,便不須窮理格物”。
答雲:朱子此言亦說得太快,資質好底亦須窮理緻知,但其用力較易耳。
問:程子談虎色變之喻頗為經驗論、唯物論者所借口,奈何?答雲:法喻本難齊。
實證是自心現量,今所謂經驗論、唯物觀乃外境攀緣,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問:孔子之告顔子,不曰非禮無思,而但說視聽言動,然則顔子之高明,又何以異于常人?答雲:四勿是克己複禮之後,随緣管帶,若其心則已不違仁矣,故不須說思。
未到此田地,亦須在視聽言動上緻察。
祇是所謂禮者,尚非自己胸襟流出,然不遠而可複。
學顔子之所學,亦須從此入。
聖人之言徹上徹下,顔子分上如此,學人分上亦合下便可用力,不别有也。
問:朱子以為《東銘》不可與《西銘》同日語,劉蕺山卻雲“千古而下,埋沒卻《東銘》,止緣儒者專喜講大話”。
答雲:下學上達,祇是一事。
《東銘》《西銘》雖言有小大,其緻一也,朱子、蕺山之言俱不免抑揚太過。
蕺山“大話”之目尤有病,不可為訓。
問:《語類》卷十四說“知止而後有定”雲:“必謂‘有定’,不謂‘能定’,故知是物有定。
”說《大學章句》雲:“知之則志有定向。
”兩說似有内外之别,如何?答雲:當止處即定。
知所當止,即名有定。
知物是心,離心無有别物,不可苦分内外。
問:“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國人皆曰賢,何以仍須察之?答雲:天即理也。
民之視聽,指秉彜之性而言,不可以流俗好惡當之,常情好惡往往失其正也。
問:《語類》卷十六有雲“人之所以為人,物之所以為物,都是正個性命,保全得個和氣”,竊疑物既梏于形氣之偏塞,何以亦能正性命、保和氣?答雲:人是人,物是物,便是各正性命。
若非和氣,物焉得生?梏與偏塞,乃是向後失卻此和氣耳。
問:《語類》卷十六有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也是天之明命”,危者難安,何以也是天之明命?答雲:天之明命祗是個理,人心有危的傾向,理上固如此。
問《大學或問》評溫公格物之說頗疑過當。
答雲:《大學》“格物”之“物”字是以理言,非謂物欲。
溫公捍禦外物之說是以欲言,便将“物”字當欲字看了。
若離《大學》自為說,亦何害?但以之釋《大學》“格物”便失其義。
今讀《大學》,自當從程子以格物為窮理之義,實下工夫,不必為溫公辯護。
即疑朱子言有過當,亦且置之,自己實下窮理工夫始得。
祇如此校量古人異同,于自己分上實無幹涉也。
問:“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是立己、立人之道否?答雲:橫渠雲:“以聖人責己則
程子言:“教學者如扶醉人,扶得東來又西倒。
”實則醉人一醒,便不須扶,不似病人一身病痛,難以為力。
至于死人,則更無可說,任何力量,均扶他不起也。
渡河須用筏,亦因地之象征。
昔岩頭嘗自操舟,有人欲渡,則舞棹而去。
何處非神通妙用?事事皆可作如是會也。
洞山不病者公案最好看,仆嘗于此得力。
每遇病時,飲食可廢,而言語不廢,有不病者在也。
此理粲然,常在目前,觸處即是。
但說取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方見效驗。
吾不愁分付不着人,但患無人承當耳。
大凡說義理,舉即有,不舉即無。
義理決不在言語,言語直饒說得分曉,全不濟事。
此在日用間逢緣遇境,不自放倒,随事勘驗,自心義理必漸能顯現,然後應物無差。
但一有自是之念存,則全被障覆,故不能發用,而成颠倒,徒增煩惱。
祇在日用上恒思盡分,盡得一分,便有一分受用。
所以造次颠沛必于是,不是難事,但切勿自許為已能日月一至便休,此最是障也。
先生談某年與友人遊天目山遇盜事,因言:程子雲“目中有妓,心中無妓”,不幸而遇盜,亦祇當目中有盜,心中無盜。
“戒慎恐懼”之“懼”,懼一己之或有過疚,懼在内者也。
若夫禍患之自外至,則安足懼?此戒慎恐懼之所以無礙于勇也。
談義貴在契理,尤須契機。
契理則在說者,契機則在聽者,故契機為尤難。
理固有一再俯就,轉失其真者。
雅俗共賞,談何容易! 心湛好與後生講陽明之學。
陽明學亦當從躬行體驗入,而心湛乃以雜志導之,恐後生唯務口說,堕标榜。
故因其來書,頗與箴砭。
心湛年已六十,吾已悔其言之晚。
此書前半段言雖約,頗有義,可錄底存之。
頃答頌天一書(編者注:見《爾雅台答問補編》),送與賢輩一覽。
孤掌不浪鳴,亦是答在問處,舉即有,不舉即無也。
培德嘗請辭書院事務兼職,先生不許。
為說金牛長老作飯頭故事,又引龐居士語雲:“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
”因教之雲:古德有言,“邪人說正法,正法亦是邪;正人說邪法,邪法亦是正”,此語頗不易解。
吾嘗淺喻之雲:雅人作俗事,俗事亦是雅;俗人作雅事,雅事亦是俗。
更易言之:樂人作苦事,苦事亦是樂;苦人作樂事,樂事亦是苦。
學道人須是無所揀擇,無所退避,方是氣分。
似此既不能弘,又不能毅,“任重道遠”之謂何?吾自度餘年無幾,猶冀聖賢血脈不從此中斷。
賢輩從吾雖久,薰習則不無,悟入則尚早,雖亦讀義理之書,仍是視同知解,不能相應。
《易》言:“精義入神,以緻用也。
”緻者,推極之謂。
常人言用,多指功業,不知自心大用不外視聽言動、飲食起居,但能入神,自然顯發。
今則義之未精,神烏從入?吾為賢輩言無不盡,此是真實相為,自吾之外,誰複以此相告?目前縱不必了解,他日有進,當回憶之耳。
郭文舉置米掌上,鳥雀來集,顧歡馴虎,此如海客無心,白鷗可狎。
南洋歸客雲:“豐草長林之中,初往架屋,異鳥入室,初不避人。
比遭槍擊,後乃絕迹。
”又如“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箫韶九成,鳳凰來儀”,皆是感應之理。
談義說理,彼此可以相喻,亦是感應之理。
習氣同深者,彼此亦能相喻,無明同一厚重故也。
惟執習氣深者語之以性,則從不知有此事,故不能喻耳。
養須真養,不在言說。
孟、荀皆善言養。
若今所謂“養生”,乃正“養其小體”耳。
此類文字(指公牍)不須辭藻,但下語當有分寸,方為得體。
今人于言語之道多不暇措意,深望賢輩稍異時流。
然仆所能助益者甚微,且亦不可為常。
過此益複無能為役,願留意察之。
大凡校勘原則,阙疑無妨,最忌輕于改字。
非有确據,不可以主觀推測,不必盡求其當。
書經傳寫摹刻,亦不可能無訛誤也。
工友辭去,自任雜役,又萌計較勞逸之念。
批雲:于提起掃帚時,忽然悟起,便煩惱種子息矣! 問:《慈湖家記》說《論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雲“學者往往離動求靜,愈求愈遠,而不知必能動而後能靜”雲雲。
批雲:此亦對治之言。
實則動靜一如,非有二相。
明道“動亦定,靜亦定”乃為了義。
問:《大學纂疏》第四十九頁第一二行引《語錄》似以知行配“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疑涵養屬于未發,尚說不到行。
答雲:《語錄》但雲知行須是齊頭着力,并非分配二語。
看程子下個“須”字、“在”字,便見得每句皆有知行,不須說到已發未發。
且如學者聞得“涵養須用敬”一語,了解其義,便是知,不能實地去涵養用敬,便是知而不能行。
劄記雲:出辭遣言,不必鄙倍乃為無禮,但分際不稱,分寸不合,皆于禮為有所未盡。
先生改“盡”字為“當”字。
批雲:盡禮不易,下得“盡”字太輕,故為易之。
又雲“忠易為禮,誠易為辭”,卻是用力處。
抄書胸部微痛,自定字數。
批雲:随分抄則可。
已緻胸痛為礙,何必再定字數?如此亦失之急迫而少從容之趣,翻成苦事矣。
藜藿太過,亦非中道,緻損色身,但不貪味即可。
一麻一麥,乃苦行外道,佛在雪山亦悔之,乃所以示教也。
抄先生舊信稿。
批雲:鄙劄無足抄,不如錄先儒文字。
得閑抄書,亦是一适,但勿計較多少。
若以多抄自喜,恐猶是習氣也。
問:《朱子語類》卷十四有雲“自有一般資質好底人,便不須窮理格物”。
答雲:朱子此言亦說得太快,資質好底亦須窮理緻知,但其用力較易耳。
問:程子談虎色變之喻頗為經驗論、唯物論者所借口,奈何?答雲:法喻本難齊。
實證是自心現量,今所謂經驗論、唯物觀乃外境攀緣,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問:孔子之告顔子,不曰非禮無思,而但說視聽言動,然則顔子之高明,又何以異于常人?答雲:四勿是克己複禮之後,随緣管帶,若其心則已不違仁矣,故不須說思。
未到此田地,亦須在視聽言動上緻察。
祇是所謂禮者,尚非自己胸襟流出,然不遠而可複。
學顔子之所學,亦須從此入。
聖人之言徹上徹下,顔子分上如此,學人分上亦合下便可用力,不别有也。
問:朱子以為《東銘》不可與《西銘》同日語,劉蕺山卻雲“千古而下,埋沒卻《東銘》,止緣儒者專喜講大話”。
答雲:下學上達,祇是一事。
《東銘》《西銘》雖言有小大,其緻一也,朱子、蕺山之言俱不免抑揚太過。
蕺山“大話”之目尤有病,不可為訓。
問:《語類》卷十四說“知止而後有定”雲:“必謂‘有定’,不謂‘能定’,故知是物有定。
”說《大學章句》雲:“知之則志有定向。
”兩說似有内外之别,如何?答雲:當止處即定。
知所當止,即名有定。
知物是心,離心無有别物,不可苦分内外。
問:“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國人皆曰賢,何以仍須察之?答雲:天即理也。
民之視聽,指秉彜之性而言,不可以流俗好惡當之,常情好惡往往失其正也。
問:《語類》卷十六有雲“人之所以為人,物之所以為物,都是正個性命,保全得個和氣”,竊疑物既梏于形氣之偏塞,何以亦能正性命、保和氣?答雲:人是人,物是物,便是各正性命。
若非和氣,物焉得生?梏與偏塞,乃是向後失卻此和氣耳。
問:《語類》卷十六有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也是天之明命”,危者難安,何以也是天之明命?答雲:天之明命祗是個理,人心有危的傾向,理上固如此。
問《大學或問》評溫公格物之說頗疑過當。
答雲:《大學》“格物”之“物”字是以理言,非謂物欲。
溫公捍禦外物之說是以欲言,便将“物”字當欲字看了。
若離《大學》自為說,亦何害?但以之釋《大學》“格物”便失其義。
今讀《大學》,自當從程子以格物為窮理之義,實下工夫,不必為溫公辯護。
即疑朱子言有過當,亦且置之,自己實下窮理工夫始得。
祇如此校量古人異同,于自己分上實無幹涉也。
問:“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是立己、立人之道否?答雲:橫渠雲:“以聖人責己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