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友篇

關燈
衆。

    或仕宦而祿入豐,則月俸钜款,或盈萬金,款到,辄以分潤貧困,隐然有均産意。

    當時淮軍下級軍官隸其門者亦不乏人雲。

     黃先生門下有王懷清(名字記不真)先生,似曾得第仕宦,晚年授書于上海工部局所立小學。

    吾嘗偕鐘鐘山先生訪之,氣象樂易和藹,黃門稱之為顔子。

    曹赤霞先生氣象亦盡恺悌,人所難及。

     術者言:吾壽不過甲申、乙酉,老而安死,亦無足戚。

    平生保啬精神,數十年不近婦人,體氣雖衰,精力猶足。

    願以餘年從事撰述講說,兼圖刊刻典籍,饒益後人。

    所冀戰事早定,道路無阻,得以歸骨先壟,便當無恨。

    明知魂魄無所不之,而自念無後,殊不願終老蜀中。

    實則自真谛言之,孔子之後,決非衍聖公,當日則有顔、曾、思、孟,後世則濂、洛、關、閩。

    韓文公所謂“轲之死不得其傳”,自是實語。

    絕而複續,千載猶旦暮也。

    吾自知于聖賢血脈認得真,有所撰述,辄有精力注于其間,必不磨滅。

    《講錄》雖限期急就,皆耗精力不少,《洪範》尤煞費心。

    然于守先待後之事,自惟祇能作先驅,深望賢輩能繼我而起,使斯道日進于光大也。

     萬慧法師居仰光久,先生欲延請來書院,已有成說,既而不果。

    先生雲:不來亦無不可,何處不是仰光,必謂此勝于彼,是猶遊于方之内者也。

     舉坐化故事,因言:吾雖孤獨,以世法言,當覺愁苦。

    顧吾開卷臨池,親見古人,亦複精神感通,不患寂寞,此吾之絕俗處。

    但恨不能喻之于今人,無可與語,是則吾之所謂孤獨也。

     平生于人無大辜負,夢境呓語亦往往講學說理。

    意者,縱不必坐化,固當無所苦痛。

    否則臨終之時,前塵一一湧現。

    雖耳目不複記憶者,亦均如演電影,業報所感,苦痛實深。

    此垂絕複蘇之人所親見,非同臆測也。

     談及趙堯老,先生稱其讀書多,吐屬雅,畢竟不凡。

    對時事雖憤慨,而語多含蓄。

    嘗語陳石遺,謂晚年當以持戒相勉,詩人易堕語業而兩舌尤甚。

    石老不以為然,而堯老終守持戒之說。

     蜀僧大休遊杭州,居聖水庵,庵在雲居山。

    頗嗜酒,偶亦食肉,未嘗談禅說法。

    稍解藝術,然詩不如畫,畫不如琴,琴亦不高,但有不衫不履之趣而已。

    吾未之奇也。

    既而去之蘇州居焉,或問之,則曰:“杭州居士笑我食肉,蘇州人尚不我棄,吾故去彼而來此也。

    ”一日具酒宴,邀居士作雅集。

    酒酣,請觀其生塔,衆随之。

    至則入塔端坐,久不出。

    視之,已化矣。

    故知載籍所記,實有其事,非臆造也。

     近人碑志文字,王壬秋、陳散原俱謹嚴。

    太炎文字工而斷制或率,歐陽竟無氣勢盛而法度或乖。

    以吾所見,今之能文者惟謝先生,餘則吾不知之矣。

     葉左文先生早年亦峻急,其氣象凡三變。

    讀書多,故有變化氣質之功。

    行履笃實,宜可以講義理,惜其老于校勘耳。

    問:行履笃實,入理宜不難,而或不然,何也?答曰:多是為習氣纏縛耳。

     老年多是脾弱,服食滋補,益于脾陽者或傷其陰,益于脾陰者或傷其陽。

    糯米炒粉香而不膩,可以補中益氣。

    喜食糖果,亦是脾弱故,須益之以甘棗。

    棗性溫和,桂、附則恐猛烈,不宜多服。

     舊相識有潘法曹力山者,肯讀書,亦頗能文。

    嘗與章行嚴論辯法理,數有往覆。

    既還北平,頗思嘩衆以自見,其後乃不顧行檢,竟無所成以卒。

    士生亂世,雖偶有才華,往往不得其養,至于夭遏。

    今則環顧一世,言政治法理者,求潘氏其人亦不可得矣! 弘一法師天才不及安仁,而持律守戒,一事不苟。

    由今觀之,成就乃有過之。

    故知此事惟在躬行耳。

     楚泉法師發願立居士林,楊仁山先生發願設金陵刻經處,皆了心願而去。

    戰後文物凋零,書籍難得,刻書自是當務之急。

    無如世無其人,今非其時,吾輩亦無此力,但當存此區區之意,期之将來耳。

     吾定五号為講期,自有義在。

    十即是一,故數窮于九,而五居中。

    皇極位次于五,亦是此理。

     以風嘗在先生座前推重熊子真先生,并以其新著《新唯識論》呈閱,先生深為贊許。

    乃于一九二九年,至廣化寺往訪。

    二先生相見甚歡,并極論常變之理。

    熊先生主變,先生則主變中見常。

     一日,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黃建中谒見先生,談論矛盾義。

    先生曰:從矛盾中見不矛盾,方是哲學最上乘。

     一九三二年梁漱溟先生谒先生時,先生問梁先生最近做何事業。

    梁先生因談論鄉村建設之理論與心得,滔滔不絕。

    既出,先生謂以風曰:梁先生有辯才。

    因舉《周禮》“鄉三物”之說,先生曰:“鄉三物”六德居首,此義甚大,近時政治家尚不足以語此。

     弘一法師精《華嚴》,素與先生為方外交。

    法師圓寂,塔于西湖虎跑寺。

    癸巳七月,先生遊虎跑,并尋弘一法師塔,賦詩曰:“塔樣今誰覓,書名久尚傳。

    青山空滿目,白浪竟滔天。

    暑入雙林滅,人來百鳥先。

    殘僧知熱惱,十斛與烹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