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友篇
關燈
小
中
大
涼的,說慈恩教是玄奘、窺基的,說孔孟是孔孟的,說程、朱、陸、王是程、朱、陸、王的,都不是居士自己的。
其言切中餘當時病痛,聞而爽然,至今未嘗忘之。
因取《五燈會元》重看,始漸留意宗門。
楚泉為吾言:居士看他書盡多,不妨權且擱置,姑看此書,須是向上一着轉過身來,大事便了。
又雲:棒喝乃是無量慈悲。
當時看《五燈會元》有不解處,問之不答。
更問,則曰:此須自悟,方為親切。
他人口中讨來,終是見聞邊事耳。
吾嘗緻彼小簡,略雲:昨聞說法,第一義天薩般若海一時顯現。
楚泉答雲:心生法生,心滅法滅。
心既不起,何法可宣?既無言宣,耳從何聞?義天若海,何從顯現?居士自答。
其引而不發每如此。
楚泉而後,又有肇庵,見地端的。
吾常覺儒門寥落,不及佛氏有人。
以前所見,求如此二人者,殊不可得。
太炎無論矣,靈峰辟陸、王,然當時并無陸、王,近于無的放矢,門戶之見猶存。
熊先生确有悟處,然其得力乃亦自佛學中來。
自餘雖不乏勤學稽古之士,大抵滞言語、泥文字,口耳之學,終不親切。
吾今日所為講稿(編者注:指《泰和宜山會語》),雖不敢自必毫無滲漏,然樸實說去,更無文字習氣,言之不苟,庶幾胸襟流出,語語親切。
如是方可讀書,方可立說。
昔人所謂“六經皆我注腳”,亦此意也。
馬君武在日本時,曾出小冊子曰《新文學》,創刊号多載餘詩,《哀希臘》等篇見于第二期。
彼所為詩,亦如蘇曼殊,祇憑天才,非有學力也。
客有談及饒漢祥者。
先生雲:饒欲效陸宣公而不及。
宣公之文雖弱,而懇摯悱恻,足以動人,所謂“修詞立其誠”也。
饒氏徒為绮缛而誠不足,體制亦卑,可以為所司掌書翰而已,決大計、斷大疑,彼烏足以當之? 胡适之在中國公學為馬君武弟子。
馬年十四五時嘗讀書于萬木草堂,與康南海亦師生也。
胡君生得一雙好眉毛,平生所見眉毛分彩入鬓者,當推第一。
惜其祇能作考據文字,論斷又弱;近年對國民黨又一變其批評之态度而為投降耳。
賀昌群問玄學、義學書目,既為列舉,複作題端,為溺于考據者而言,故重在得意忘言之旨。
溧陽彭遜之,讀書甚敏,嘗假以《伊川易傳》,兩日夜而畢,簽注百餘條,其間有長篇大論。
又著書說《易》,日課一卦,兩月而畢。
據《先天圓圖》說消息轉變,頗發前人所未發,足成一家之言。
詹允明曾為寫印數百部,今不可得,各省圖書館中或有之。
熊先生自言立志之後,視前判若兩人。
學者不肯負荷,祇是志氣不立。
志者,心之所之。
“志于道”、“志于仁”,則一切習氣廓落淨盡,自然擔負得起。
曹子起先生為人真切笃厚,初見海陵黃先生時,已逾四十歲,傾服之下,毅然棄官從之學。
居杭州時,嘗伏案大哭。
庖人問之不答,駭極來告。
趨往視之,則是日值其先君忌日也。
先生少孤,生不識父,故有所觸發,遂不能已如此。
生平絕無計較,絕無蓋藏。
嘗曰:平常心便是中庸。
友朋或少之,視為膚淺,不知失之者乃在彼而不在此也。
其家居,德化足及一鄉。
遇饑荒兵事,鄉人惟先生是賴。
先生亦毅然自任,略不畏葸,多所全活。
頗有墨家精神,求之今世,不可多得。
先生有答曹子起先生書,曹先生來書意主定命,以為人無絲毫自由分。
先生則雲:有正命而無定命,當循理而不貴勢。
主宰是理,流行是氣。
作得主宰,方為盡性至命。
主人翁常惺惺着,豈可無自由分? 清人說經,吾于廖季平有取焉,以其有思想,有眼光,不拾人唾餘,獨抒己見也。
所惜者,彼但留意制度,而不及義理耳。
王壬秋所為《湘軍志》,文詞典雅,近于《漢書》。
海陵黃錫朋(葆年)先生善為教,弟子逾千人,自商賈、農圃、武夫、負販、僮仆之屬,無不與其進。
其術多方,不必皆識字。
受其教者,辄有以自異于前,鄉黨稱孝悌焉。
曹赤霞先生言:黃先生廳上懸一聯雲“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有毛先生者,與黃先生同學于李晴峰,年長于黃。
嘗館于其家,每據床對坐談論,弟子列坐旁聽,後至者不能容,則立戶外。
所論或不合,毛先生或未喻,黃先生每怒斥之雲:“汝年高乃爾,何猶不解此!”時或拂袖退,毛則望其位拜之,語弟子曰:“黃先生非我所及也。
”其服善如此。
曹先生又自言,初見黃先生,嘗同飯,有蝦仁湯,曹先生素不留意飲馔,以箸探之,屢探無所得,黃先生責之曰:“此湯也,宜匙,而子乃用箸,心不在焉,不知其味。
此雖細事,亦須學也。
”門人奉茶者雙手表敬而茶溢,教之曰:“此宜隻手,汝徒知敬,而未知進茶亦有道焉。
”有商人某,從之廿餘年,在同門為先進,雖貨殖,而氣象彬彬,不類賈客雲。
先生好談纖緯,說經書,每以神仙家養生之術釋之。
又嘗以馮道為聖人,此則不可為訓也。
聞李、黃之為教,弟子依之以居者甚
其言切中餘當時病痛,聞而爽然,至今未嘗忘之。
因取《五燈會元》重看,始漸留意宗門。
楚泉為吾言:居士看他書盡多,不妨權且擱置,姑看此書,須是向上一着轉過身來,大事便了。
又雲:棒喝乃是無量慈悲。
當時看《五燈會元》有不解處,問之不答。
更問,則曰:此須自悟,方為親切。
他人口中讨來,終是見聞邊事耳。
吾嘗緻彼小簡,略雲:昨聞說法,第一義天薩般若海一時顯現。
楚泉答雲:心生法生,心滅法滅。
心既不起,何法可宣?既無言宣,耳從何聞?義天若海,何從顯現?居士自答。
其引而不發每如此。
楚泉而後,又有肇庵,見地端的。
吾常覺儒門寥落,不及佛氏有人。
以前所見,求如此二人者,殊不可得。
太炎無論矣,靈峰辟陸、王,然當時并無陸、王,近于無的放矢,門戶之見猶存。
熊先生确有悟處,然其得力乃亦自佛學中來。
自餘雖不乏勤學稽古之士,大抵滞言語、泥文字,口耳之學,終不親切。
吾今日所為講稿(編者注:指《泰和宜山會語》),雖不敢自必毫無滲漏,然樸實說去,更無文字習氣,言之不苟,庶幾胸襟流出,語語親切。
如是方可讀書,方可立說。
昔人所謂“六經皆我注腳”,亦此意也。
馬君武在日本時,曾出小冊子曰《新文學》,創刊号多載餘詩,《哀希臘》等篇見于第二期。
彼所為詩,亦如蘇曼殊,祇憑天才,非有學力也。
客有談及饒漢祥者。
先生雲:饒欲效陸宣公而不及。
宣公之文雖弱,而懇摯悱恻,足以動人,所謂“修詞立其誠”也。
饒氏徒為绮缛而誠不足,體制亦卑,可以為所司掌書翰而已,決大計、斷大疑,彼烏足以當之? 胡适之在中國公學為馬君武弟子。
馬年十四五時嘗讀書于萬木草堂,與康南海亦師生也。
胡君生得一雙好眉毛,平生所見眉毛分彩入鬓者,當推第一。
惜其祇能作考據文字,論斷又弱;近年對國民黨又一變其批評之态度而為投降耳。
賀昌群問玄學、義學書目,既為列舉,複作題端,為溺于考據者而言,故重在得意忘言之旨。
溧陽彭遜之,讀書甚敏,嘗假以《伊川易傳》,兩日夜而畢,簽注百餘條,其間有長篇大論。
又著書說《易》,日課一卦,兩月而畢。
據《先天圓圖》說消息轉變,頗發前人所未發,足成一家之言。
詹允明曾為寫印數百部,今不可得,各省圖書館中或有之。
熊先生自言立志之後,視前判若兩人。
學者不肯負荷,祇是志氣不立。
志者,心之所之。
“志于道”、“志于仁”,則一切習氣廓落淨盡,自然擔負得起。
曹子起先生為人真切笃厚,初見海陵黃先生時,已逾四十歲,傾服之下,毅然棄官從之學。
居杭州時,嘗伏案大哭。
庖人問之不答,駭極來告。
趨往視之,則是日值其先君忌日也。
先生少孤,生不識父,故有所觸發,遂不能已如此。
生平絕無計較,絕無蓋藏。
嘗曰:平常心便是中庸。
友朋或少之,視為膚淺,不知失之者乃在彼而不在此也。
其家居,德化足及一鄉。
遇饑荒兵事,鄉人惟先生是賴。
先生亦毅然自任,略不畏葸,多所全活。
頗有墨家精神,求之今世,不可多得。
先生有答曹子起先生書,曹先生來書意主定命,以為人無絲毫自由分。
先生則雲:有正命而無定命,當循理而不貴勢。
主宰是理,流行是氣。
作得主宰,方為盡性至命。
主人翁常惺惺着,豈可無自由分? 清人說經,吾于廖季平有取焉,以其有思想,有眼光,不拾人唾餘,獨抒己見也。
所惜者,彼但留意制度,而不及義理耳。
王壬秋所為《湘軍志》,文詞典雅,近于《漢書》。
海陵黃錫朋(葆年)先生善為教,弟子逾千人,自商賈、農圃、武夫、負販、僮仆之屬,無不與其進。
其術多方,不必皆識字。
受其教者,辄有以自異于前,鄉黨稱孝悌焉。
曹赤霞先生言:黃先生廳上懸一聯雲“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有毛先生者,與黃先生同學于李晴峰,年長于黃。
嘗館于其家,每據床對坐談論,弟子列坐旁聽,後至者不能容,則立戶外。
所論或不合,毛先生或未喻,黃先生每怒斥之雲:“汝年高乃爾,何猶不解此!”時或拂袖退,毛則望其位拜之,語弟子曰:“黃先生非我所及也。
”其服善如此。
曹先生又自言,初見黃先生,嘗同飯,有蝦仁湯,曹先生素不留意飲馔,以箸探之,屢探無所得,黃先生責之曰:“此湯也,宜匙,而子乃用箸,心不在焉,不知其味。
此雖細事,亦須學也。
”門人奉茶者雙手表敬而茶溢,教之曰:“此宜隻手,汝徒知敬,而未知進茶亦有道焉。
”有商人某,從之廿餘年,在同門為先進,雖貨殖,而氣象彬彬,不類賈客雲。
先生好談纖緯,說經書,每以神仙家養生之術釋之。
又嘗以馮道為聖人,此則不可為訓也。
聞李、黃之為教,弟子依之以居者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