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友篇

關燈
請為潤色,兼求作序文。

    其稿猶存湯莊稿紙箱中。

     禅師家言:“老老大大,俗氣也不除。

    ”脫盡俗氣者,謝先生足以當之,雖和光同塵無礙也。

     談謝無量先生雲:平生所遇友朋之間,天才之高,莫能先之。

    對人從不作莊語,其教書門類甚廣,馬克思辯證法之類,夕披覽而朝講授。

    其著書信筆寫去,而文字工整,少有能及之者。

    嘗言孫中山得力惟在HenryGeorge:ProgressandPoverty一書。

     葉先生言曹子起說心,以為不假安排,自然流露者,便是平常心,言之太易。

    “平常心是道”,平常之義,曹先生說來确是太易。

    “平常”雲者,不變易之義,即“不易之謂庸”也。

     葉左文先生問:“克己複禮”一章,程、朱兩說不同。

    程子說“為”字作“是”字解,言克盡己私,方始是仁;說“天下歸仁”曰“事事皆仁”。

    朱子說“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天下之人皆與其仁,極言效之速而大也”。

    應何從?答雲:“為仁”二字,程子說個體段,朱子重在工夫。

    “歸仁”二字,程子說是自己邊事,朱子說是推言其效。

    但不見體段,工夫亦無從施,故程說較為直接可從。

    然朱子既載其說,則亦非于此義有所忽略,特為學者說,故将工夫一層特别注重,于學者亦自有益。

     葉先生言:士生今日,憂患倍于古人,責任亦倍于往昔,而今人殊無剛者,絕少壁立千仞氣概。

    先生雲:剛不可以襲取。

    氣質所生,固有剛善。

    然如曾子所謂“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裡之命”,其剛乃在于一。

    唯學力到後,事理了然無一毫疑惑,故能直下承當。

     柳翼謀先生謂史以明因果,其說信然。

    但雲以明人類生存競争之因果,則未為允當。

    生存競争雲雲,全是西人口氣,春秋時代尚不爾,戰國較為近之。

    顧春秋已是亂世,豈足為法,聖人書之典冊,為撥亂反正計耳。

    又謂人造曆史,曆史造人,亦不及“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尚說得通。

    曆史自然而成,豈由人造? 王伯沆先生瀣,有孝子之稱。

    刻苦自勵,博聞強記。

    比至泰州黃先生之門,先生語之雲:“汝自以為博學多聞,到我這裡,全用不着。

    ”又雲:“汝以刻苦自喜,以吾觀之,此正是汝病痛所在。

    ”黃先生之教人頗有禅師家本領,蓋欲為之刊落淨盡也。

     談夢雲:夢寐之中,亦可自驗所學。

    至人無夢是惑盡,愚人無夢是障深。

    《世說》衛玠問夢于樂廣,廣曰:“想耳。

    ”玠思之不得其故,為之瘦損。

    廣因喻之雲:“何不夢乘高軒、遊鼠穴?”可見夢境由想而生。

    吾亦有夢而不雜亂,或夢中吟詩,醒而頗能憶其詞句;或夢談義理,醒後思之,有平日講說所未及者。

    是亦氣志不違之驗。

     以風始谒,以鄧伯誠先生手書為介,而熊先生之相識又因以風。

    時熊先生方養疴廣化寺。

    一日,以風來,出《新唯識論》稿本數頁并熊先生書,略無寒暄語,直說就正之意,且雲“有疾不能親來”。

    唯時雖不相識,喜其坦白豁達,越日自往訪之,亦無應酬,便對坐談義。

    見有不同,各盡底蘊。

    從此契合,遂為知交。

    比《新唯識論》屬稿有不自惬處,辄請改定。

    予當之不讓,渠亦從之不疑,其服善之誠,蓋雖古人不可多得。

    然《新論》知之者少,渠亦自知更無第二人可與參究。

    此無他,彼所知者我亦知之耳。

     熊先生自言三十餘歲以前猶是常人,革命軍興,亦嘗荷槍馳驅,置身卒伍。

    當時已知軍紀不嚴,必不足以有成。

    後讀船山書有得,發願立志,前後乃判若兩人。

    即如最近來書有雲:“聽講者縱不能遽有所喻,望以悲心攝之。

    ”其用心之厚,良可贊歎。

     談熊先生所論四科雲:孔子教人非是原有四科,但門人記述,就相從陳蔡者各有所長而分之耳。

    離卻德行,豈有言語、政事、文學耶?義理以當德行,自是允當。

    但以拟之西洋哲學,彼雖亦言真理,終是心外有理,不知自性本具,非從性分中流出者。

    言語屬之外交詞令,殊不盡然,外交詞令類縱橫家言,如今世所謂雄辯之學,古人無是也。

    經濟自可當于政事。

    文學比以詞章,其義殊小。

    《論語》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者六藝之文,行者六藝之道,忠、信者六藝之本也。

    遊、夏以文學稱,亦以誦習六藝之文為最熟耳。

     民初識月霞法師。

    月霞初受哈同供養,辦華嚴大學于哈同花園,僧徒從之者百數十人。

    既而羅迦陵生日,欲使僧衆拜壽。

    月霞以沙門不禮王者,拂袖而去之杭州,生徒悉從焉。

    因假海潮寺為校址,聘教授,程演生、陳撄甯皆與焉。

    其後應袁氏召,入都弘法,不果而還,養疴于清漣寺,未幾圓寂。

    封龛時,吾往吊,因識楚泉法師,聽其說法脫口而出,自饒理緻。

    誦偈有雲:“水流常在海,月落不離天。

    ”自後頗與往還,時相談論。

    是時吾看教而疑禅,尚未知棒喝下事。

    一日,楚泉為吾言:居士所言無不是者,但說天台教是智者的,說華嚴教是賢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