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友篇
關燈
小
中
大
一九〇三年,吾以主辦留美學生監督公署中文文牍事出國,與英文文牍張君日相過從,為說唐詩意旨音節,張以英文譯之。
既出版,風行一時,張遂為聞人,老于美國。
聞傅蘭雅回國後,在某大學講中國文學,乃用《平山冷燕》為課本雲。
葉先生此次來書,詞旨較前詳婉,似刻意為之者。
然祗守舊時見解,于吾言初無所動。
其曰“不忤衆以招尤”,仍是計較利害之私。
争傳、記、論之名,及雲集部難以分統,乃目錄學舊習,故仍以變亂目我。
吾非見得端的,豈輕為是言?博涉如葉先生,不惟不見容納,乃益以堅其壁壘。
甚矣,成見之難除也。
然中間論鄙詐漫易之心一段卻細密、有體驗。
引呂張規朱子書,乃正是其不及朱子處。
此事要人承當,暖暖姝姝,祇是承當不下耳。
《宜山會語》才出一期,向後如尚容續講,皆用此鞭辟入裡之言,痛下針劄。
雖明知捍格不勝,吾自盡吾誠,且不為一時說。
視在泰和所講者,用處又别,卻望勿視為老生長談也。
天寒,微感不适,講稿未成。
今先奉三紙,向下福、極二目(《洪範約義》講稿)或今晚可以脫稿,容當續奉。
經旨深微,猶憾未能顯發,力求易喻,一廓俗情。
此亦先儒未伸之義也。
問:師友講習之時,曾晰卻鼓瑟,而又聽三子言志,其于“主一無适”之義,不亦稍疏乎?而黃氏以為“莫非天理”,何耶?答雲:聖門講論氣象,不似後來之重形式,鼓瑟何妨?瑟音甚稀,亦不礙他人言語,黃氏之言是也。
必如賢言,不免作意。
向舉王心齋宴王龍溪故事,所謂一日之間,具有二帝、三王、五伯三種時代,如曾點氣象,正屬二帝時也。
客來漫談,上天下地,曆一小時之久。
先生告之曰:如君所談,猶是名象上事,須是見得“至赜而不可惡,至動而貞夫一”,方能易簡。
問“易簡”,告之曰:《易》有三義,曰變易,曰不易,曰簡易。
于變易中見得不易,便是簡易。
又曰:學貴知要,貴信古。
平生所見友朋好學深思者,往往不知要、不信古,卒無所成,殊為可惜。
客去,先生雲:此人肯用思,可惜無師無友,所謂“思而不學則殆”。
彼自以為天眼通,實則離魂病耳。
曹子起來書談命,有雲:“一切皆由命定,人于其間更無自由分。
湯、武不得不王,桀、纣不得不亡。
”先生答之雲:開物成務,撥亂反正,皆在人為。
湯、武不王,不失為湯、武。
因言:曹書之失,在于以勢為理,以勢為命,讀書未細而又惑于近人言論也。
每日親書策時間較多,不言涵養,涵養自在其中。
但求心緣義理,加以體究,不必泛覽雜書,以博為能。
考據學家學而不思,如曹先生者,則又思而不學也。
曹書有涉及封建處,實則柳子厚《封建論》便已錯誤,頗近于近世社會學家之說。
而親親尊賢之旨,則柳所未解也。
先生嘗患疝症,門人往問。
因言:中醫謂疝有七種,時上時下出沒無定者曰狐疝,睾丸腫脹者曰?疝,又分兩種:左腫者病屬血分,痛多腫少;右腫者病屬氣分,痛少腫多。
謝壽田醫師請以花椒小回香炒熱置袋中,敷腫處,兩袋更疊。
或謂文旦皮煎水燙洗有效。
大約文旦不及香橼,以其香氣更烈也。
唐人說部記明皇幸蜀時,賞識一官。
其人後從安祿山,明皇聞之大怒,舉劍揮其影像,其人之頭同時落地。
此是寓言,自然不可附會。
吾嘗以問葉左文先生如何會。
葉先生畢竟不錯,答雲:“才明彼,即曉此。
”又嘗以語肇安法師,雲是兩邊都斷,渠亦肯吾言。
聖賢言語本活,學者看來所以隔礙者,祇為自己心尚未活耳。
問如何乃能活,先生雲:祗有讀書窮理。
問着力處,答雲:須是處處反之于己。
熊先生《新唯識論》中論活義一段甚好。
劉申叔言鄭康成亂今古文家法,實則此是康成長處,以其不拘拘于一先生之說也。
康成陋處,乃在雜稱漢制,用以說經。
熊先生近答意大利某教授論《老子》一書,所見更密,視前有進,頗有益于學者。
長處已覆函告之。
唯以禦侮自衛論身,以便利交通說禦,未免太淺。
古人射以觀德,禦亦自有法度。
孟子“範我馳驅”之說,可見禮樂亦在其中。
又如蔣百裡論井田之制,以為遊牧民族進而務農,意在以此出兵車,為固定自衛之計。
實則聖王之大經大法,親親尊賢之精義在焉。
後之人不明乎此,自柳子厚《封建論》便已錯起。
今之治經學者皆視為考證古代社會制度之資料,以此治經,去之遠矣。
寓兵于農,非是絕無此義,但此義甚小,不可以為根本用意所在耳。
說道殊不易。
如熊先生文字,可謂善達。
然其所說未必即合《老子》之義。
如以精神為無,形體為有,皆未必允當。
釋“常有欲,以觀其徼”,以“徼”為求,亦不是,“徼”祇作“邊”解。
論杭州王理成居士雲:修習密宗之人,似注重色法,少言心性。
《宗鏡錄》亦非初學所能讀,教人以此入門,近于誇誕,不如楊仁山教人讀《
既出版,風行一時,張遂為聞人,老于美國。
聞傅蘭雅回國後,在某大學講中國文學,乃用《平山冷燕》為課本雲。
葉先生此次來書,詞旨較前詳婉,似刻意為之者。
然祗守舊時見解,于吾言初無所動。
其曰“不忤衆以招尤”,仍是計較利害之私。
争傳、記、論之名,及雲集部難以分統,乃目錄學舊習,故仍以變亂目我。
吾非見得端的,豈輕為是言?博涉如葉先生,不惟不見容納,乃益以堅其壁壘。
甚矣,成見之難除也。
然中間論鄙詐漫易之心一段卻細密、有體驗。
引呂張規朱子書,乃正是其不及朱子處。
此事要人承當,暖暖姝姝,祇是承當不下耳。
《宜山會語》才出一期,向後如尚容續講,皆用此鞭辟入裡之言,痛下針劄。
雖明知捍格不勝,吾自盡吾誠,且不為一時說。
視在泰和所講者,用處又别,卻望勿視為老生長談也。
天寒,微感不适,講稿未成。
今先奉三紙,向下福、極二目(《洪範約義》講稿)或今晚可以脫稿,容當續奉。
經旨深微,猶憾未能顯發,力求易喻,一廓俗情。
此亦先儒未伸之義也。
問:師友講習之時,曾晰卻鼓瑟,而又聽三子言志,其于“主一無适”之義,不亦稍疏乎?而黃氏以為“莫非天理”,何耶?答雲:聖門講論氣象,不似後來之重形式,鼓瑟何妨?瑟音甚稀,亦不礙他人言語,黃氏之言是也。
必如賢言,不免作意。
向舉王心齋宴王龍溪故事,所謂一日之間,具有二帝、三王、五伯三種時代,如曾點氣象,正屬二帝時也。
客來漫談,上天下地,曆一小時之久。
先生告之曰:如君所談,猶是名象上事,須是見得“至赜而不可惡,至動而貞夫一”,方能易簡。
問“易簡”,告之曰:《易》有三義,曰變易,曰不易,曰簡易。
于變易中見得不易,便是簡易。
又曰:學貴知要,貴信古。
平生所見友朋好學深思者,往往不知要、不信古,卒無所成,殊為可惜。
客去,先生雲:此人肯用思,可惜無師無友,所謂“思而不學則殆”。
彼自以為天眼通,實則離魂病耳。
曹子起來書談命,有雲:“一切皆由命定,人于其間更無自由分。
湯、武不得不王,桀、纣不得不亡。
”先生答之雲:開物成務,撥亂反正,皆在人為。
湯、武不王,不失為湯、武。
因言:曹書之失,在于以勢為理,以勢為命,讀書未細而又惑于近人言論也。
每日親書策時間較多,不言涵養,涵養自在其中。
但求心緣義理,加以體究,不必泛覽雜書,以博為能。
考據學家學而不思,如曹先生者,則又思而不學也。
曹書有涉及封建處,實則柳子厚《封建論》便已錯誤,頗近于近世社會學家之說。
而親親尊賢之旨,則柳所未解也。
先生嘗患疝症,門人往問。
因言:中醫謂疝有七種,時上時下出沒無定者曰狐疝,睾丸腫脹者曰?疝,又分兩種:左腫者病屬血分,痛多腫少;右腫者病屬氣分,痛少腫多。
謝壽田醫師請以花椒小回香炒熱置袋中,敷腫處,兩袋更疊。
或謂文旦皮煎水燙洗有效。
大約文旦不及香橼,以其香氣更烈也。
唐人說部記明皇幸蜀時,賞識一官。
其人後從安祿山,明皇聞之大怒,舉劍揮其影像,其人之頭同時落地。
此是寓言,自然不可附會。
吾嘗以問葉左文先生如何會。
葉先生畢竟不錯,答雲:“才明彼,即曉此。
”又嘗以語肇安法師,雲是兩邊都斷,渠亦肯吾言。
聖賢言語本活,學者看來所以隔礙者,祇為自己心尚未活耳。
問如何乃能活,先生雲:祗有讀書窮理。
問着力處,答雲:須是處處反之于己。
熊先生《新唯識論》中論活義一段甚好。
劉申叔言鄭康成亂今古文家法,實則此是康成長處,以其不拘拘于一先生之說也。
康成陋處,乃在雜稱漢制,用以說經。
熊先生近答意大利某教授論《老子》一書,所見更密,視前有進,頗有益于學者。
長處已覆函告之。
唯以禦侮自衛論身,以便利交通說禦,未免太淺。
古人射以觀德,禦亦自有法度。
孟子“範我馳驅”之說,可見禮樂亦在其中。
又如蔣百裡論井田之制,以為遊牧民族進而務農,意在以此出兵車,為固定自衛之計。
實則聖王之大經大法,親親尊賢之精義在焉。
後之人不明乎此,自柳子厚《封建論》便已錯起。
今之治經學者皆視為考證古代社會制度之資料,以此治經,去之遠矣。
寓兵于農,非是絕無此義,但此義甚小,不可以為根本用意所在耳。
說道殊不易。
如熊先生文字,可謂善達。
然其所說未必即合《老子》之義。
如以精神為無,形體為有,皆未必允當。
釋“常有欲,以觀其徼”,以“徼”為求,亦不是,“徼”祇作“邊”解。
論杭州王理成居士雲:修習密宗之人,似注重色法,少言心性。
《宗鏡錄》亦非初學所能讀,教人以此入門,近于誇誕,不如楊仁山教人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