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篇

關燈
政府領袖如不得人,徒以厲民而已,民亦何賴有此政府邪? 耿天台所為書中,記王龍溪歸自都門,往晤王心齋,兩家弟子侍從頗多。

    心齋自候于大門之外,遣弟子迎之,揖讓而入。

    旋同登山,弟子從焉,登臨歌嘯,各适其适。

    既而歸,心齋設筵相款,賓主酬酢,縱論帝王雜霸之事,弟子聽焉。

    俄而門外喧嚷,遣人視之,則輿夫也,喻而止之。

    龍溪因言“皇王霸者之氣象,今日盡見之矣。

    ”弟子未喻。

    申之曰:“登臨之樂,陶然相忘,非二帝之事乎?揖讓酬酢,進退以禮,非三王之事乎?怒目惡聲,攘臂相向,非雜霸之事乎?”聞者悅服。

     當軸雖有意提倡,但于書院之性質未能認識明了,又無魄力,真乃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未足與語。

    吾之三原則:(一)不隸現行學制系統之内,(二)不參加任何政治運動,(三)任何儀式不阿俗舉行。

    與彼實大相迳庭。

    其關于學術統類,尤非時人所能驟喻。

    故知其未必能相容,或且以為忤,以為謗己,亦未可知。

    然彼無如予何,吾自行吾素,不能枉道徇人。

    書院之成與不成,于道無所加損,于吾亦無所加損也。

     昔賢遭亂世,猶可于深山窮谷之中隐居講學,今日已不可能。

    故同一處困,為時不同,則處困之道亦異。

    但心亨之義不可變易,義理所安處即是亨,“求仁而得仁”是也。

    舉世所由皆不仁,相率以即于危亡之途而不悟,言之益深悲測!一身之計,真有所不暇耳。

     古人處災變之禮,如亡邑亡國,變之大者。

    “國君去其國,則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

    大夫則曰:奈何去宗廟也。

    士則曰:奈何去墳墓也”(文在《曲禮》),此義非今人所知。

    今人勸人避害為義,不知義當止則止之,義當去則去之。

    所謂害者,以義為斷。

    義當止而去,則害義;當去即止,亦害義。

    今吾尚可以去,可以無去,翔而後集,非迂回也。

    若避亂不成,但有俟命。

    實則何必擇地乃為首陽。

    困而不失其亨,亡而不失其正。

    處危亂之道盡此二言,識之!益以衰朽,憚于轉徙,其或不為齑粉,尚堪假息衡門,賢輩勿為吾憂也。

     衲僧家每謂達摩東來,祇覓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吾行天下,亦祗明得一義,覺人我之間,本無間隔,但習氣差别萬殊,淺深不同,卒難與除。

    若令心習頓盡,則全體是性,更有何事?此程子所以言:“我這裡祇有減法,減盡便無事也。

    ”今學校正是習氣窠窟,吾持此術以德,直乃“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

    然吾不能變其彀率,救得一分是一分也。

    來此(注:指泰和)已五日,不見一兵,但見平原曠野,清江叢林,老樟合抱,蔭及數丈,窗牖洞明,天宇廣大。

    視開化之山水峭急,頗覺彼土逼仄而此則坦夷。

    所憾者,無葉先生之人物耳。

     來此已将旬日,居處一切粗定。

    但感家俱缺乏,無處可借,真如淨名空諸所有,唯置一榻,安住而卧。

    然雖家徒四壁,窗牖虛明,天宇曠闊,頗足開豁胸襟,不似在開化時終日如達摩面壁也。

    吾平生最愛老樹,此間随處皆有之,尤多楓與樟,皆數人合抱,百餘年物。

    樟則盤拏如蓋,楓則修直幹雲,各有意态。

    朝暮雲煙變幻,日月出沒,憑窗可觀。

    自昔住焦山,三十年來未有此境。

    所不及者,枕底無江聲可聽耳。

    山谷《快閣》詩有“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之句,吾嘗讀而喜之。

    今來此,猶仿佛此景象。

    若在太平時,亦可蔔居,然若非避難,吾亦安得至此?釋氏“業風吹動”之說,真不虛也。

    ……顧亭林猶能載書行天下,彼草《日知錄》多在行旅之中,吾今日殊不能及也。

     自柳州至大塘,頗多平疇,可喜。

    遠山巉崿,不覺可厭。

    過大塘以上,則山徑盤迂陡仄,至慶遠,始有平原。

    雖城市,而頗具鄉村風味,在平世亦可居也。

     大局已成孤注,亦何所容身,将來志事,決不能如梨洲、亭林之安然肥遁,可知也。

    譬之弈然,全局已無一活子,而猶自诩國手,其誰信之。

    吾行如得免溝壑,當思如何綿此聖學一線之傳,如何保此危邦一成一旅之衆,如何拯此生民不拔之苦,此乃今日士類人人當負之責也。

    乃見聞所及,猶是虛憍矜伐,塗飾欺國故習,豈複有望?不學之害,一至于斯,可哀也已……世間事無定相,業風所吹,不由自主。

    所能自主者,但審之義理,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至于行止之利害,不能逆睹,不可計,亦不必計。

    如此,則随處皆可綽然矣。

     曼倩玩世,梁公屈身,未足語于心齋也。

     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非有心于刑人。

    人之陷于刑辟者,實自刑也,故曰“天讨有罪”。

     今之習言“永存”,“永存”者,超乎時間。

    人人覺得有個不能自已,覺得非如此不可,不如此不行,此便是性,便是誠,便是無妄。

    太極也,無極也,皆此之謂也。

    然此非初學所知,要在自己體會。

    又雲:雖惡如桀、纣,終有本性發露時,亦是不能已處。

    方望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