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篇
關燈
小
中
大
,弟子盛極一時。
魏文侯之于子夏,齊宣王之于孟子,視定、哀、季康子之所以待孔子者,殆有過之。
吾觀近日所接人,如陳百村以軍人來問儒學,意态懇摯,如賴振聲以曆史為理欲消長之紀錄,如王駕吾駁陳獨秀論孔子與中國,似吾窮居間談,無意中亦未嘗毫無影響,又何以形式為? “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
”《劉靜修文集&bull讀藥書漫記》有雲“嶺南多毒,而有金蛇白藥以治毒;湖南多氣,而有姜桔茱萸以治氣”雲雲,以譬天将降亂,必生弭亂之人也。
先生草書院簡章畢,出示學者,因言:宗教家置身政治之外,故叢林會堂能不随朝代之轉易為興亡。
邱長春之白雲觀至今無恙,而唐、宋寺院猶有存者,且逾千年矣。
儒家則每以達官緻仕,主講院中,或名士論政,足以左右與論,遭忌賈禍,書院遂不能久。
其為當道所延攬者,又不免望風承旨,同于博士之陋,是以皆不足以治學。
此文之作,超然政制之外,經濟亦屬之社會而不仰給于政府。
冀創立之後,可與叢林教會同其長久也。
尚嫌時間短促,不及詳細規劃,得暇當參考《百丈清規》,重立規模。
此亦儒家向所未有,所謂“有王者起,必來取法”,不必自我成之也。
北宋王質相太祖,嘗言鼻中須能吸得三鬥熱醋,方可為宰相。
太祖在軍閥中可謂寬厚,而為之相者其難如是。
故錢若水之事太宗,未及四十歲便求引退。
可見後世君臣之際無道甚矣。
“五族共和”本是欺人之語,不妨各自為政,而合為聯邦。
将來世界大同,終須由此而成。
亞、美、歐各洲先各自成一聯邦,擁戴共主,比于天子。
有王者起,百年之後可矣。
伊川語韓持國:“當自求士,不當使士來相求。
”持國雖未能用其言,聞之猶爽然自失。
今則并持國其人者亦無之矣。
強敵壓境,淪亡可懼,當思所以保存文物,綿延先聖血脈之計。
張蔭麟謂墨者之钜子即是領袖,弟子數百人實有組織。
誠得有心人于今日,可以略仿其意。
謀生之道,各聽其便,仕宦商賈,一概不加限制,但須有聚集之所。
生事無憂者,以其所餘供養大衆。
而所為大衆者,亦皆求力能自給。
百工之事,不待外求,庶幾退足自存,進可以易風移俗、淑世救人。
此中最要一事為不争政權,否則必不容于今之世矣。
兵之為物,祇能備而不用,用之則危,故曰“聖人以此毒天下”。
先儒于“毒”字曲為之解,惟伊川《易傳》以“害”字釋之為得其義。
用兵焉得無害! 川中以産藥名,而求藥于肆,乃往往不可得,得之亦每不堪服食。
藥材遍山野,而人多不識,識之者乃在田夫野老,缁衣黃冠。
彼其伏處岩穴,不與人世相交接。
樵蘇之餘,時有所得,僅以自服,或以施人。
其意未嘗不美,惜其于種植之方,培養之道,種性科别之要,不加之意。
加意于花木者,乃在大學生物系,而其心思之所營注,又僅止于種植培養區分而已,于其用途,則未嘗盡心,無怪貨之棄于地也。
古人賣藥,傳為美談。
使吾人能自辨藥物,躬親種植,不惟自用,兼可濟人。
亂世能是,足以自活,較之仰給嗟來之食,豈不大佳。
天下事可為者多,但不遇有心人,終于無可奈何耳! 書院講義理,違俗好,相去太遠。
吾嘗思之,舍義理而談詞章,亦可以專明詩教。
然詞章亦豈易治?先須熟讀古籍,經部必不可少,次則《國語》《老》《莊》《楚辭》《史記》、兩《漢書》《文選》,皆當熟。
熟于兩漢文字者,可以明文章體制。
然講師亦難其人,吾一人力有不足,祇合杜口。
此有近于老氏之旨,不得已而遁于二氏,後之人必有以此議我者矣。
浙江圖書館有覆刻北宋本《四書》,餘借取一觀,并不甚好。
後記并姓名而無之,當是坊本。
宋本不必盡善,世人每視為古玩。
傅沅叔自言近得《周易》單疏宋本,書祗兩冊,二三百頁,至以萬三千元購之,而津津樂道,以為宋本以經為貴,經以《易》為首,而單疏又為海内孤本,日本人各經單疏本皆有之,獨缺《易經》,吾今得之,書目增光不少雲雲。
此等人祗知版本,校勘且未之敢許,題跋且不盡通,書之内容則不問也。
張菊生跋張子韶《孟子傳》,但雲書經朱子評駁,遂至湮沒,今複得以問世,引以為幸。
至于兩家是非,可以存而不論雲。
既無真知灼見,亦祇得存而不論耳。
先生嘗論中國與夷狄之辨曰:分中國與夷狄,不可專從地域與種族上計較。
須知有禮義即是中國,無禮義則為夷狄。
夷狄尚知禮義,則夷狄可變為中國;中國人不知禮義,中國即變成夷狄。
内中國而外夷狄者,乃重禮義而輕視非禮無義之謂。
由此可知,區别文明與野蠻,亦當以有禮義、無禮義為準。
有禮義謂之文明,無禮義謂之野蠻。
非曰财富多、物質享受發展快便是文明也。
先生曰:我為學得力處,祇是不求人知。
魏文侯之于子夏,齊宣王之于孟子,視定、哀、季康子之所以待孔子者,殆有過之。
吾觀近日所接人,如陳百村以軍人來問儒學,意态懇摯,如賴振聲以曆史為理欲消長之紀錄,如王駕吾駁陳獨秀論孔子與中國,似吾窮居間談,無意中亦未嘗毫無影響,又何以形式為? “物不可以終難,故受之以解。
”《劉靜修文集&bull讀藥書漫記》有雲“嶺南多毒,而有金蛇白藥以治毒;湖南多氣,而有姜桔茱萸以治氣”雲雲,以譬天将降亂,必生弭亂之人也。
先生草書院簡章畢,出示學者,因言:宗教家置身政治之外,故叢林會堂能不随朝代之轉易為興亡。
邱長春之白雲觀至今無恙,而唐、宋寺院猶有存者,且逾千年矣。
儒家則每以達官緻仕,主講院中,或名士論政,足以左右與論,遭忌賈禍,書院遂不能久。
其為當道所延攬者,又不免望風承旨,同于博士之陋,是以皆不足以治學。
此文之作,超然政制之外,經濟亦屬之社會而不仰給于政府。
冀創立之後,可與叢林教會同其長久也。
尚嫌時間短促,不及詳細規劃,得暇當參考《百丈清規》,重立規模。
此亦儒家向所未有,所謂“有王者起,必來取法”,不必自我成之也。
北宋王質相太祖,嘗言鼻中須能吸得三鬥熱醋,方可為宰相。
太祖在軍閥中可謂寬厚,而為之相者其難如是。
故錢若水之事太宗,未及四十歲便求引退。
可見後世君臣之際無道甚矣。
“五族共和”本是欺人之語,不妨各自為政,而合為聯邦。
将來世界大同,終須由此而成。
亞、美、歐各洲先各自成一聯邦,擁戴共主,比于天子。
有王者起,百年之後可矣。
伊川語韓持國:“當自求士,不當使士來相求。
”持國雖未能用其言,聞之猶爽然自失。
今則并持國其人者亦無之矣。
強敵壓境,淪亡可懼,當思所以保存文物,綿延先聖血脈之計。
張蔭麟謂墨者之钜子即是領袖,弟子數百人實有組織。
誠得有心人于今日,可以略仿其意。
謀生之道,各聽其便,仕宦商賈,一概不加限制,但須有聚集之所。
生事無憂者,以其所餘供養大衆。
而所為大衆者,亦皆求力能自給。
百工之事,不待外求,庶幾退足自存,進可以易風移俗、淑世救人。
此中最要一事為不争政權,否則必不容于今之世矣。
兵之為物,祇能備而不用,用之則危,故曰“聖人以此毒天下”。
先儒于“毒”字曲為之解,惟伊川《易傳》以“害”字釋之為得其義。
用兵焉得無害! 川中以産藥名,而求藥于肆,乃往往不可得,得之亦每不堪服食。
藥材遍山野,而人多不識,識之者乃在田夫野老,缁衣黃冠。
彼其伏處岩穴,不與人世相交接。
樵蘇之餘,時有所得,僅以自服,或以施人。
其意未嘗不美,惜其于種植之方,培養之道,種性科别之要,不加之意。
加意于花木者,乃在大學生物系,而其心思之所營注,又僅止于種植培養區分而已,于其用途,則未嘗盡心,無怪貨之棄于地也。
古人賣藥,傳為美談。
使吾人能自辨藥物,躬親種植,不惟自用,兼可濟人。
亂世能是,足以自活,較之仰給嗟來之食,豈不大佳。
天下事可為者多,但不遇有心人,終于無可奈何耳! 書院講義理,違俗好,相去太遠。
吾嘗思之,舍義理而談詞章,亦可以專明詩教。
然詞章亦豈易治?先須熟讀古籍,經部必不可少,次則《國語》《老》《莊》《楚辭》《史記》、兩《漢書》《文選》,皆當熟。
熟于兩漢文字者,可以明文章體制。
然講師亦難其人,吾一人力有不足,祇合杜口。
此有近于老氏之旨,不得已而遁于二氏,後之人必有以此議我者矣。
浙江圖書館有覆刻北宋本《四書》,餘借取一觀,并不甚好。
後記并姓名而無之,當是坊本。
宋本不必盡善,世人每視為古玩。
傅沅叔自言近得《周易》單疏宋本,書祗兩冊,二三百頁,至以萬三千元購之,而津津樂道,以為宋本以經為貴,經以《易》為首,而單疏又為海内孤本,日本人各經單疏本皆有之,獨缺《易經》,吾今得之,書目增光不少雲雲。
此等人祗知版本,校勘且未之敢許,題跋且不盡通,書之内容則不問也。
張菊生跋張子韶《孟子傳》,但雲書經朱子評駁,遂至湮沒,今複得以問世,引以為幸。
至于兩家是非,可以存而不論雲。
既無真知灼見,亦祇得存而不論耳。
先生嘗論中國與夷狄之辨曰:分中國與夷狄,不可專從地域與種族上計較。
須知有禮義即是中國,無禮義則為夷狄。
夷狄尚知禮義,則夷狄可變為中國;中國人不知禮義,中國即變成夷狄。
内中國而外夷狄者,乃重禮義而輕視非禮無義之謂。
由此可知,區别文明與野蠻,亦當以有禮義、無禮義為準。
有禮義謂之文明,無禮義謂之野蠻。
非曰财富多、物質享受發展快便是文明也。
先生曰:我為學得力處,祇是不求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