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篇
關燈
小
中
大
越當日世仇,今則化為一家。
由是言之,則今日國際種族之界限,将來亦終當消滅。
意大利人某君着《政治罪惡論》PoliticalCrime,餘嘗依日人譯本重譯之,原稿登于《民立報》,未竟。
彼意直以為政治便是罪惡。
又如羅素對于現代國家亦深緻不滿,托爾斯泰亦然。
所惜者,彼等于中土聖人學術大本大源尚無所見,有如佛經所謂邊僻之人不得聞佛法者然。
使此等人可以多得數輩,不過三言兩語,可以開悟。
人人性分具足,非待取而與之故也。
先生由桐廬赴開化避寇,江行多灘,水聲時急。
灘盡水平,聲亦寂然。
舟近龍遊,先生雲:深則平矣。
日本将來之崩潰,當由一部分軍人思想之左傾,而推翻萬世一系之天皇,預料事亦不遠。
但中國之危視日本為更近耳。
“支那”之名,不始于日本,佛書中已有之。
明人陳士元着《象教皮編》,《學海類編》中有之,釋“支那”雲“文物之邦也”。
嘉慶初,阮芸台撫浙,時海内承平,公務清簡,乃集其督學浙江時所取門下士為《經籍籑诂》,以陳仲魚鳣主其事。
當時湧金門茶肆為文士聚集之所,讨論漢學訓诂,皆在杯壺茗肴間。
書成,遂為講訓诂者必不可少之典籍。
俞曲園生時較晚,亦聞其風而悅之者。
前代掌故,昔賢風流,由今追憶,殊足動人向往。
今之中日,猶昔之吳越,今之俄德,猶昔之秦楚。
春秋戰國之際,縱橫捭阖,此起彼仆。
由今觀之,同是中國,何有畛域?将來世界大同,中外一家,後之視今,不猶今之視昔乎? 三代學制,書阙有間。
自漢以來,學制固可考見,而學校從未辦好,人材亦從不出于學校。
兩漢經師均非博士俗學可比。
後漢郭林宗頗事标榜,大學生時或幹政。
魏、晉以降,遂不複有學校,乃以九品取人,大中正掌進退之權,漸成門閥之風。
唐、宋以科舉取士,而後來國子監以及府縣各學,乃至僅存虛名,實無一人。
四十年來廢科舉,代以學校,求其真能化民淑世者無聞焉。
吾意學校欲辦好,必也主其事者稍知辦學之要,慎選人師,日共講論。
至于技術人才,祗可别立專科學校,不必于大學造就。
問辦外交者忠信不能兩全。
答雲:此言祇是随人起倒。
今之外交,無非縱橫捭阖,更無信義。
須知世界不能長此混亂。
或雲:在此過渡時代,總是如此。
答雲:所以成為過渡時代者,正以舉世颠倒,執迷不悟耳。
吾人信念終不可無,第一當信性善,第二當信聖人可學而至。
徐徐體究,真有所知,則不至随俗起倒,可以立矣。
諸葛武侯一法家耳,猶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開誠布公,集思廣益。
今人則予智自雄,絕無虛心咨詢之意。
孔子之對哀公曰:“惟其言而莫予違,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是可畏也! 問制度變革與頓漸。
答雲:頓漸本說修省工夫。
然内聖亦可說頓,外王亦可說漸。
中國學制不能自立,全用鈔襲,名詞多不妥。
如大學有“校長”,不稱“學長”。
書院之山長,今之講師、導師,皆出佛經。
山長本之諸山長老(講師則本禅師、律師),日人襲之而不知所自來。
中國複襲日本,不待兵戎相見,而國已亡矣! 清廷之于亭林、船山、梨洲,待以寬大,征聘不至,聽其講學。
将來中國若亡,虜輩必無如此度量。
古人一成一旅猶可中興,今則不能。
頗冀于深山窮谷中,集有志之士,相與緻力此學。
人數不可多,不預政治,庶免遭忌。
然是非所在,固當詳論及之,但不可發表耳。
又如中土終不可居,則羁旅異域,如昔之馬克思,今之愛因斯坦,亦何不可。
如能得精通西文人士數輩,可以說明此理,公之于世,庶幾或有明眼人,可以留下幾許種子。
故外國文自是緊要,非不可學,但須别于今之所以為教者耳。
問師範國文教材,答雲:可選授《孟》《荀》《國語》,《孟子》可多選。
因言:保氏教國子以六書,識字在古人是小學之事,今則在大學為專科。
《凡将》《訓纂》《急就》皆古人之小學教科書,然多枯燥。
如以六書授學生,為言象形、指事,自然有趣,惟假借、轉注稍難耳。
吾意小學教本當用《論語》《孝經》,使了文義,能背誦、能默寫。
義理不妨稍遲,及其記憶力之強而授之,可以終身不忘。
此外則數與方名,擇要授之,使通珠算,足備日用。
如是,則小學卒業,文理通順已過于今之大學矣。
英文、幾何之類,本不必人人學習,徒耗腦力。
有志于工程機械一類職業者,可入專校,各就所需選習之,則所學所用不至判然兩途矣。
講學誠不可已,然形式則不必具。
書院成否,有何加損?聚人雖多,不必有益。
姚興供養鸠摩羅什,徒衆三千餘人,而高足弟子不過生、肇、融、睿四人。
孔門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真得聞道者,亦祇顔、曾二人,遊、夏之倫但能說《詩》而已。
釋迦福報過于孔子
由是言之,則今日國際種族之界限,将來亦終當消滅。
意大利人某君着《政治罪惡論》PoliticalCrime,餘嘗依日人譯本重譯之,原稿登于《民立報》,未竟。
彼意直以為政治便是罪惡。
又如羅素對于現代國家亦深緻不滿,托爾斯泰亦然。
所惜者,彼等于中土聖人學術大本大源尚無所見,有如佛經所謂邊僻之人不得聞佛法者然。
使此等人可以多得數輩,不過三言兩語,可以開悟。
人人性分具足,非待取而與之故也。
先生由桐廬赴開化避寇,江行多灘,水聲時急。
灘盡水平,聲亦寂然。
舟近龍遊,先生雲:深則平矣。
日本将來之崩潰,當由一部分軍人思想之左傾,而推翻萬世一系之天皇,預料事亦不遠。
但中國之危視日本為更近耳。
“支那”之名,不始于日本,佛書中已有之。
明人陳士元着《象教皮編》,《學海類編》中有之,釋“支那”雲“文物之邦也”。
嘉慶初,阮芸台撫浙,時海内承平,公務清簡,乃集其督學浙江時所取門下士為《經籍籑诂》,以陳仲魚鳣主其事。
當時湧金門茶肆為文士聚集之所,讨論漢學訓诂,皆在杯壺茗肴間。
書成,遂為講訓诂者必不可少之典籍。
俞曲園生時較晚,亦聞其風而悅之者。
前代掌故,昔賢風流,由今追憶,殊足動人向往。
今之中日,猶昔之吳越,今之俄德,猶昔之秦楚。
春秋戰國之際,縱橫捭阖,此起彼仆。
由今觀之,同是中國,何有畛域?将來世界大同,中外一家,後之視今,不猶今之視昔乎? 三代學制,書阙有間。
自漢以來,學制固可考見,而學校從未辦好,人材亦從不出于學校。
兩漢經師均非博士俗學可比。
後漢郭林宗頗事标榜,大學生時或幹政。
魏、晉以降,遂不複有學校,乃以九品取人,大中正掌進退之權,漸成門閥之風。
唐、宋以科舉取士,而後來國子監以及府縣各學,乃至僅存虛名,實無一人。
四十年來廢科舉,代以學校,求其真能化民淑世者無聞焉。
吾意學校欲辦好,必也主其事者稍知辦學之要,慎選人師,日共講論。
至于技術人才,祗可别立專科學校,不必于大學造就。
問辦外交者忠信不能兩全。
答雲:此言祇是随人起倒。
今之外交,無非縱橫捭阖,更無信義。
須知世界不能長此混亂。
或雲:在此過渡時代,總是如此。
答雲:所以成為過渡時代者,正以舉世颠倒,執迷不悟耳。
吾人信念終不可無,第一當信性善,第二當信聖人可學而至。
徐徐體究,真有所知,則不至随俗起倒,可以立矣。
諸葛武侯一法家耳,猶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開誠布公,集思廣益。
今人則予智自雄,絕無虛心咨詢之意。
孔子之對哀公曰:“惟其言而莫予違,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是可畏也! 問制度變革與頓漸。
答雲:頓漸本說修省工夫。
然内聖亦可說頓,外王亦可說漸。
中國學制不能自立,全用鈔襲,名詞多不妥。
如大學有“校長”,不稱“學長”。
書院之山長,今之講師、導師,皆出佛經。
山長本之諸山長老(講師則本禅師、律師),日人襲之而不知所自來。
中國複襲日本,不待兵戎相見,而國已亡矣! 清廷之于亭林、船山、梨洲,待以寬大,征聘不至,聽其講學。
将來中國若亡,虜輩必無如此度量。
古人一成一旅猶可中興,今則不能。
頗冀于深山窮谷中,集有志之士,相與緻力此學。
人數不可多,不預政治,庶免遭忌。
然是非所在,固當詳論及之,但不可發表耳。
又如中土終不可居,則羁旅異域,如昔之馬克思,今之愛因斯坦,亦何不可。
如能得精通西文人士數輩,可以說明此理,公之于世,庶幾或有明眼人,可以留下幾許種子。
故外國文自是緊要,非不可學,但須别于今之所以為教者耳。
問師範國文教材,答雲:可選授《孟》《荀》《國語》,《孟子》可多選。
因言:保氏教國子以六書,識字在古人是小學之事,今則在大學為專科。
《凡将》《訓纂》《急就》皆古人之小學教科書,然多枯燥。
如以六書授學生,為言象形、指事,自然有趣,惟假借、轉注稍難耳。
吾意小學教本當用《論語》《孝經》,使了文義,能背誦、能默寫。
義理不妨稍遲,及其記憶力之強而授之,可以終身不忘。
此外則數與方名,擇要授之,使通珠算,足備日用。
如是,則小學卒業,文理通順已過于今之大學矣。
英文、幾何之類,本不必人人學習,徒耗腦力。
有志于工程機械一類職業者,可入專校,各就所需選習之,則所學所用不至判然兩途矣。
講學誠不可已,然形式則不必具。
書院成否,有何加損?聚人雖多,不必有益。
姚興供養鸠摩羅什,徒衆三千餘人,而高足弟子不過生、肇、融、睿四人。
孔門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真得聞道者,亦祇顔、曾二人,遊、夏之倫但能說《詩》而已。
釋迦福報過于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