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篇

關燈
原人上》揭出此意,可選作國文教材。

     唐太宗确有帝王之略,貞觀之治可稱小康。

    當時所定書,如《唐六典》開元時定、《唐律疏義》,均見開國規模。

    《群書治要》《魏鄭公谏草》等書,皆可存之作。

    惜其雖有知人善任之才,而不學無術,家庭父子兄弟之間竟不可問耳。

     友人某君當日在杭州教陸軍小學,日寫小篆、飲酒、作《選》體詩,甚恬澹,頗好議論。

    嘗雲:西洋politics與policy,po-lice皆出一源,而policy則起于希臘之city,citizenship所謂議會,亦即沿襲當時之市府會議。

    實則希臘之文化,海盜商人之文化也。

    酒色歌舞,好勇鬥狠,故其政治祗尚力。

    中國則政者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王者之政,自是以德化為本。

    虞芮訟田,入境而返。

    不怒而威,不言而信,無所用力,尚安用警察為哉!當日言論如此,不意後來一變至是。

    方其初辦刊物,亦祗以維持生計,意在标新領異,用以取悅于人。

    既其騎虎不下,祇得變本加厲,此亦始願所不及料者也。

     李長者,唐之宗室。

    隐居山中,着《華嚴合論》,多精義。

    惟語文字處,其說多陋,如荊公所謂“波為水皮”之類。

     民族、國家等主義,同人于宗,吝道也。

     《申報》載美國亞力山大教授Prof.Hartlay.B.Alexander在浙大講演,略謂中國雖需要機械文明,而機械文明一事,實不足以盡人生。

    西人之于人生,往往不見其全,中國人所見遠過歐美,以其能求真、善、美之生活也。

    大抵單調雷同,便滅殺生趣。

    各民族各有其文化,應互相了解尊重,而不必強歸一律雲雲。

    先生雲:今日情形,真所謂單調雷同。

    亞力山大教授之言,不為無見。

    特彼所謂真、善、美之生活,既當作一件事物,向外求取,便無從得。

    性者,真、善、美兼具者也。

    然而合下現成,不待外求之義,恐非所及知耳。

     戰禍愈擴愈大,将來一切機械多歸破滅,人之好殺或倦而知返。

    《春秋》之義,王者有征無戰。

    須是國聯有兵,而各國無兵,乃能保持和平耳。

     羅斯福雖亦資本主義者,而力倡非戰,冀保西半球之和平,有足取者。

    問西人戰禍之愈趨愈烈,達爾文生存競争學說有以啟之。

    先生雲:亦是推波逐瀾。

    縱無達爾文,亦複如是,以其處處從利上着想也。

    聖人之言,非彼所知。

    如武王所謂“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之義,彼中殆難了解。

    故對治西人之病,當參用老氏之旨。

     客來談遊覽。

    先生因言:瀑布可觀不可聽,其聲暴厲。

    古人造字,“瀑”字從“暴”,蓋有取于是。

    往在焦山枕江閣聽江聲,愛其動中有靜。

    又灘聲亦較輕松,勝瀑聲多矣。

     報載丹麥科學家波耳言:研究原子,知雖在細微之物,其中亦秩然有序而不可亂。

    又言:科學無國界。

    理有可信,言有可采。

     論漢初人物雲:蕭何、張良輩均不足數。

    蕭為刀筆吏,陳平六出奇計,世莫得聞,總之不出今人金錢收買運動一類伎倆。

    又如漢武以子少母壯為非國家之福,而殺鈎弋夫人,曰:“汝不得活!”複語侍者曰:“此非汝曹所知,不見呂後事耶?”其為人亦自可知。

    而褚先生乃盛稱之曰:“谥為武,豈虛哉!”其陋可笑。

     談戰事雲:日人自以為求民族生路,實則以此求生,真所謂斬頭覓活。

    中國士氣之盛,猶是尊王攘夷之思,先王之遺澤曆數千百年而未泯者。

    為士卒者雖不必人人識字讀書,而耳熟焉,而非近幾年來某某等幾人訓練之結果。

    至于漢奸之多,卻是嗜利無恥之訓練所緻,此則今人所不識者也。

     常人之情,聞勝則喜。

    實則消除戰禍,端在哀矜一念。

    殺念之動,在佛法便是業,是業便有報。

    蚊蚋嘬膚,一拍而死,出于無心,等于誤殺。

    怒而殺之,便有業報。

     戰事未可預料,而将來生活方式總須變更。

    财可私有,産不可得而私有。

    井田之制不可複,井田之意在均平,仍當取法。

    物質享受,須是化除懸殊,去泰去甚。

    農工自食其力,商則消費合作,辦法尚為近理。

    士則勞心,亦須善于教人,非同裨販,乃為有益于人。

    今人言生活,雖引車賣漿者皆知養家,家以外能推而及之者實少。

    須知生活不為一己方好。

     此時縱不高談仁義,但以現代國家而論,如蘇俄未嘗不膚革充盈,望之俨然,而其腹心之中未必無疾;如中國則百孔千瘡,内外交病者也。

     談種族雲:女生為姓,先有姓而後有氏。

    如王氏出于王子晉,姬姓之後;馬氏出于馬服君趙奢,為嬴姓之後。

    姓氏書雲:十四姓皆出于黃帝。

    今内地不開化處,猶有兩姓械鬥之風,結黨成群,俨然國際戰争之雛形。

    六朝時代猶有門閥階級,不通婚姻。

    自唐興科舉以後,白屋可至卿相,世家或夷為庶人,而階級漸泯。

    今大多數人民以姓氏不同而互相歧視者,固已絕無矣。

    不特此也,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