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篇
關燈
小
中
大
《詩》:《毛詩》鄭《箋》、《正義》、朱子《詩集傳》葉韻之記系未深考、歐陽永叔《詩本義》、《呂氏家塾讀詩記》、嚴粲《詩緝》、《韓詩外傳》、袁潔齋《毛詩講義》武英殿叢書本,《大典》輯出,袁是象山門人、慈湖《詩傳》。
《書》:孔安國《傳》、蔡《傳》、《東萊書說》、《洪範明義》黃道周《經說九種》本,治《尚書&bull洪範》要緊、《尚書大傳》伏生所傳。
《禮》:《周禮正義》、《儀禮正義》、《禮記正義》、《禮書通诂》、《禮書綱目》江慎修,三卷、陳祥道《禮書》、《禮記集說》衛湜,通志堂本,兩卷、《通典》中“禮議”、《禮經會元》、《五禮通考》、《儀禮句讀》、《禮記集釋》任啟運、《儀禮經傳通解》朱子、《太平經國書》、《大戴禮》廬辨注,孔廣森補注,王聘珍解诂,仍欠詳盡。
《易》:王輔嗣《注》、《易略例》二卷、伊川《易傳》、朱子《易本義》、《易學啟蒙通釋》通志堂本、慈湖《易傳》、《易學濫觞》武英殿本、童溪《易傳》通志堂本、《漢上易傳》通志堂本、《易漢學》惠棟,《皇清經解》本、《周易集解》李鼎祚,《古經解彙函》本。
《春秋》:《公羊解诂》何休、《谷梁集注》範甯、《左傳》杜預注、《春秋繁露》、《胡傳》、《春秋師說》趙汸,通志堂本、《春秋集說》趙汸,通志堂本。
自胡文定後,惟趙東山汸善《春秋》。
《孝經》:黃道周《孝經集傳》。
《爾雅》:郭璞《注》、郝蘭臯《義疏》、邵晉涵《爾雅正義》不及郝、《廣雅義疏》王念孫、《釋名》劉熙、《經籍籑诂》附、《玉篇》附、《說文段注》、《通訓定聲》朱駿聲、《古籀拾遺》孫仲容。
聲韻:《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考》、《音學五書》顧亭林《詩本音》、《易本音》等、《古音标準》江慎修、《六書音均表》段玉裁,二卷、《廣韻》。
宋明清儒學:《伊洛淵源錄》、《近思錄集釋》葉采、《太極圖說》朱子注、《通書》朱子注、《正蒙》李榕村注,船山注亦可看、《二程全書》《遺書》最要、《觀物内篇》邵堯夫、《朱子遺書》、《語類》、《大全集》即詩文、書問類,約四十卷,最要、《象山全集》、《慈湖遺書》、《陽明全書》、《白沙全集》、《劉子全書》蕺山、羅整庵《困知記》、陸桴亭世儀《思辨錄》、《榕村語錄》、《楊園全集》、《李二曲集》、《學蔀通辨》、《王學質疑》辟王學為禅,實不知禅,最是誤人、《顔氏學記》墜入功利,亦誤人。
附文詞書:《楚辭》、《文選》、《唐文粹》、《五朝文》江南局本,《唐文粹》在内、《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
《百三名家集》不及此書、《唐賢三昧集》、漁洋《古詩選》、《杜詩詳注》仇兆鳌、太白詩、王右丞詩、高适詩、岑嘉州詩高、岑兩家歌行音節最好、韋蘇州詩、柳子厚詩、李東川詩全唐詩本、荊公詩、山谷詩、後山詩。
問佛學入門途迳。
答雲:先讀楊仁山《佛學三字經》及《起信論直講》、《普賢行願品》,以次及于《華嚴》、《楞嚴》、《法華》、《般若》、《涅槃》諸經。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不須買,可備《翻譯名義集》,以備檢察。
“一故神,二故化”,惟其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故儒者欲使物物各得其所。
佛氏則興無緣之大慈,起同體之大悲,其化度衆生之大願,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直不欲舍一衆生。
雖教相之各殊,然莫非盡在我者愛人敬人之孝悌心而已。
知乎此,乃足以明伊川所雲“盡性至命,必本于孝悌;窮神知化,由通于禮樂”之言矣。
杭州居士林舉行法會,請肇安法師講經。
先生見其禮儀之隆重,因歎曰: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釋氏講會,猶存規模。
儒家禮樂,衰廢已久,像這樣威儀,亦不可得而見矣。
以風問出世入世之說。
先生曰:無世可出,亦無世可入。
出世入世,都是一種計較。
先生嘗謂《華嚴》可以通《易》,《法華》可以通《詩》。
苟能神會心解,得意忘言于文字之外,則義學、禅宗悟道之言,亦可以與諸儒經說大義相通。
先生講六經常引釋典經論相印證,如理而說,恰到好處。
先生論佛學有破相、顯性二宗。
破相宗以破相為主,破相所以顯性;顯性宗以顯性為主,性顯自能破相。
破中有顯,顯中有破,故破顯不二,性相亦不二。
《書》:孔安國《傳》、蔡《傳》、《東萊書說》、《洪範明義》黃道周《經說九種》本,治《尚書&bull洪範》要緊、《尚書大傳》伏生所傳。
《禮》:《周禮正義》、《儀禮正義》、《禮記正義》、《禮書通诂》、《禮書綱目》江慎修,三卷、陳祥道《禮書》、《禮記集說》衛湜,通志堂本,兩卷、《通典》中“禮議”、《禮經會元》、《五禮通考》、《儀禮句讀》、《禮記集釋》任啟運、《儀禮經傳通解》朱子、《太平經國書》、《大戴禮》廬辨注,孔廣森補注,王聘珍解诂,仍欠詳盡。
《易》:王輔嗣《注》、《易略例》二卷、伊川《易傳》、朱子《易本義》、《易學啟蒙通釋》通志堂本、慈湖《易傳》、《易學濫觞》武英殿本、童溪《易傳》通志堂本、《漢上易傳》通志堂本、《易漢學》惠棟,《皇清經解》本、《周易集解》李鼎祚,《古經解彙函》本。
《春秋》:《公羊解诂》何休、《谷梁集注》範甯、《左傳》杜預注、《春秋繁露》、《胡傳》、《春秋師說》趙汸,通志堂本、《春秋集說》趙汸,通志堂本。
自胡文定後,惟趙東山汸善《春秋》。
《孝經》:黃道周《孝經集傳》。
《爾雅》:郭璞《注》、郝蘭臯《義疏》、邵晉涵《爾雅正義》不及郝、《廣雅義疏》王念孫、《釋名》劉熙、《經籍籑诂》附、《玉篇》附、《說文段注》、《通訓定聲》朱駿聲、《古籀拾遺》孫仲容。
聲韻:《毛詩古音考》、《屈宋古音考》、《音學五書》顧亭林《詩本音》、《易本音》等、《古音标準》江慎修、《六書音均表》段玉裁,二卷、《廣韻》。
宋明清儒學:《伊洛淵源錄》、《近思錄集釋》葉采、《太極圖說》朱子注、《通書》朱子注、《正蒙》李榕村注,船山注亦可看、《二程全書》《遺書》最要、《觀物内篇》邵堯夫、《朱子遺書》、《語類》、《大全集》即詩文、書問類,約四十卷,最要、《象山全集》、《慈湖遺書》、《陽明全書》、《白沙全集》、《劉子全書》蕺山、羅整庵《困知記》、陸桴亭世儀《思辨錄》、《榕村語錄》、《楊園全集》、《李二曲集》、《學蔀通辨》、《王學質疑》辟王學為禅,實不知禅,最是誤人、《顔氏學記》墜入功利,亦誤人。
附文詞書:《楚辭》、《文選》、《唐文粹》、《五朝文》江南局本,《唐文粹》在内、《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
《百三名家集》不及此書、《唐賢三昧集》、漁洋《古詩選》、《杜詩詳注》仇兆鳌、太白詩、王右丞詩、高适詩、岑嘉州詩高、岑兩家歌行音節最好、韋蘇州詩、柳子厚詩、李東川詩全唐詩本、荊公詩、山谷詩、後山詩。
問佛學入門途迳。
答雲:先讀楊仁山《佛學三字經》及《起信論直講》、《普賢行願品》,以次及于《華嚴》、《楞嚴》、《法華》、《般若》、《涅槃》諸經。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不須買,可備《翻譯名義集》,以備檢察。
“一故神,二故化”,惟其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故儒者欲使物物各得其所。
佛氏則興無緣之大慈,起同體之大悲,其化度衆生之大願,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直不欲舍一衆生。
雖教相之各殊,然莫非盡在我者愛人敬人之孝悌心而已。
知乎此,乃足以明伊川所雲“盡性至命,必本于孝悌;窮神知化,由通于禮樂”之言矣。
杭州居士林舉行法會,請肇安法師講經。
先生見其禮儀之隆重,因歎曰: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釋氏講會,猶存規模。
儒家禮樂,衰廢已久,像這樣威儀,亦不可得而見矣。
以風問出世入世之說。
先生曰:無世可出,亦無世可入。
出世入世,都是一種計較。
先生嘗謂《華嚴》可以通《易》,《法華》可以通《詩》。
苟能神會心解,得意忘言于文字之外,則義學、禅宗悟道之言,亦可以與諸儒經說大義相通。
先生講六經常引釋典經論相印證,如理而說,恰到好處。
先生論佛學有破相、顯性二宗。
破相宗以破相為主,破相所以顯性;顯性宗以顯性為主,性顯自能破相。
破中有顯,顯中有破,故破顯不二,性相亦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