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篇
關燈
小
中
大
《說文通訓定聲》是應讀之書。
清人治《爾雅》者有郝懿行、邵晉涵兩家,郝書較好。
《說文》:“有,不宜有也。
”與“幻有”之說相合,疑非許叔重創說,當本古書。
“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生萬物”,亦不似許氏之言。
是必有所本,而不可考耳。
見惠影印馬遠畫山水冊,極佳。
觀題跋,審為王弇州舊藏,尤可喜。
陳老蓮畫雖微遜,亦入能品。
畫師各盡物态,所謂“無聲詩”。
如馬遠,蓋有神韻在筆墨蹊徑之外。
今時談藝術者未足與于此也。
看電影,可悟相續相是妄。
若取電影底片視之,本各各不相連。
九觀中“觀識如燈”,正謂前焰非後焰,前念滅已,後念更生,遂成相續雲。
實則當體即空,妄計成片段耳。
《楞伽經》謂“當生即有滅,佛說刹那義,但為智者說,愚夫不能知”。
此實易明事,争奈衆生總是執有。
若看似費解,便且置,切忌穿鑿下語,縱饒下得相似,必不是也。
請學文。
答雲:寝饋經術,熟于義理,自然能文,不必刻意為文人也。
記先生論及韓柳語,未得當。
批雲:貶駁韓柳,下語須有分寸。
凡議古人之失,皆須極其謹嚴,不可輕下一字。
又雲:凡說經及古人得失處,下語極須斟酌,有分寸。
論中西畫法雲:西人對中國書法固不了解,而中國畫之意境亦所不知。
郎世甯可謂意大利人之留學中國者,雖得中國鈎勒之法,畫馬極工細,與趙子昂幾不相上下,而着色則一呆一活,大不相同。
中畫講渲染,着色如不在紙上,西畫則堆垛而已。
吳墨耕笃信天主教,是以中畫參用西法者,故用墨甚濃,然其術及身而絕,未聞後繼之人。
請學為文,先生雲:文章當根本經術。
漢人文字如董仲舒、劉向,非後人所及,以其經術湛深也。
鄭玄說經之文亦佳。
韓退之文章技巧可謂到家,而經術尚疏,骨幹便缺,故《原道》一類文字說理多疏。
後世如朱子之文,以技巧論,似有可省處,而說理則甚精。
伊川《易傳》《四書集注》文字,兩漢以降鮮能及之,雖郭象注《莊》,輔嗣贊《易》,方之皆有遜色。
《集注》尤字字精當,天地間之至文也。
《禮記》,七十子後學所為,文章平實,為學文計,亦當熟讀,但讀《禮》殊不易耳。
說者或言學周秦諸子,諸子之文如《莊子》,豈可學而緻哉!又,四史熟者文章必佳,韓退之得力于《史》《漢》,東坡手鈔《漢書》幾遍,近世如汪容甫之熟《後漢》,章太炎之熟《三國志》,皆可觀于其文而知之。
先生臨王右軍《曹娥碑》、虞世南《夫子廟堂碑》,出示學者雲:自漢碑以下,無論魏、晉、李唐,結體盡管各不相同,而用筆秘訣則在筆筆斷。
如“山”字、“國”字、“糸”旁、“示”旁,轉捩處無一不斷。
楷、隸、章草皆然。
特碑帖镌刻有顯有不顯,學者或不悟耳。
黃石齋一生學鐘、王,書非不佳,終有不足處,不悟此訣故也。
先生避日寇,暫住桐廬陽山畈湯莊。
豐子恺來谒,為論藝術雲:辜鴻銘譯“禮”為Arts,用字頗好。
Arts所包者廣。
憶足下論藝術之文,有所謂“多數的統一”者,善會此義,可以悟得禮樂。
譬如吾人此時坐對山色,觀其層巒疊嶂,宜若紊亂,而相看不厭者,以其自然有序,自然調和,即所謂“多數的統一”是也。
又如樂譜必合五音六律,抑揚往覆而後成,然合之有序,自然音節諧和,铿锵悅耳。
序、和同時,無先後也。
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平時如此,患難中亦複如此。
困不失亨,而不失其亨之道,在于貞。
緻命是貞,遂志即是亨。
見得義理端的,此心自然不亂,便是禮。
不憂不懼便是樂,縱使造次颠沛,槁餓以死,仍自不失其為樂也。
顔子不改其樂,固是樂,樂必該禮。
而所以能是者,則以“其心三月不違仁”。
故仁是全德,禮樂是合德。
以其于體上已自會得,故夫子于其問為邦,乃就用上告以四代之禮樂。
會不得者,告之亦無用。
即如此時前方炮火震天,沖鋒肉搏,可謂極亂,而吾與二三子猶能于此負暄談義,亦可謂極治。
即此一念,便見雖當極亂之時,治機固未熄滅。
擴而充之,未必不為将來撥亂反正之因(編者案:原作“機”字,改為“端”,又改為“因”)。
非是澹然漠然不關痛癢,吉兇與民同患,自然關懷,但雖在憂患,此義自不容忘,亦非故作安定人心之語。
克實而言,理本如此,所謂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也。
禮樂之興,必待其人,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吾今
清人治《爾雅》者有郝懿行、邵晉涵兩家,郝書較好。
《說文》:“有,不宜有也。
”與“幻有”之說相合,疑非許叔重創說,當本古書。
“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生萬物”,亦不似許氏之言。
是必有所本,而不可考耳。
見惠影印馬遠畫山水冊,極佳。
觀題跋,審為王弇州舊藏,尤可喜。
陳老蓮畫雖微遜,亦入能品。
畫師各盡物态,所謂“無聲詩”。
如馬遠,蓋有神韻在筆墨蹊徑之外。
今時談藝術者未足與于此也。
看電影,可悟相續相是妄。
若取電影底片視之,本各各不相連。
九觀中“觀識如燈”,正謂前焰非後焰,前念滅已,後念更生,遂成相續雲。
實則當體即空,妄計成片段耳。
《楞伽經》謂“當生即有滅,佛說刹那義,但為智者說,愚夫不能知”。
此實易明事,争奈衆生總是執有。
若看似費解,便且置,切忌穿鑿下語,縱饒下得相似,必不是也。
請學文。
答雲:寝饋經術,熟于義理,自然能文,不必刻意為文人也。
記先生論及韓柳語,未得當。
批雲:貶駁韓柳,下語須有分寸。
凡議古人之失,皆須極其謹嚴,不可輕下一字。
又雲:凡說經及古人得失處,下語極須斟酌,有分寸。
論中西畫法雲:西人對中國書法固不了解,而中國畫之意境亦所不知。
郎世甯可謂意大利人之留學中國者,雖得中國鈎勒之法,畫馬極工細,與趙子昂幾不相上下,而着色則一呆一活,大不相同。
中畫講渲染,着色如不在紙上,西畫則堆垛而已。
吳墨耕笃信天主教,是以中畫參用西法者,故用墨甚濃,然其術及身而絕,未聞後繼之人。
請學為文,先生雲:文章當根本經術。
漢人文字如董仲舒、劉向,非後人所及,以其經術湛深也。
鄭玄說經之文亦佳。
韓退之文章技巧可謂到家,而經術尚疏,骨幹便缺,故《原道》一類文字說理多疏。
後世如朱子之文,以技巧論,似有可省處,而說理則甚精。
伊川《易傳》《四書集注》文字,兩漢以降鮮能及之,雖郭象注《莊》,輔嗣贊《易》,方之皆有遜色。
《集注》尤字字精當,天地間之至文也。
《禮記》,七十子後學所為,文章平實,為學文計,亦當熟讀,但讀《禮》殊不易耳。
說者或言學周秦諸子,諸子之文如《莊子》,豈可學而緻哉!又,四史熟者文章必佳,韓退之得力于《史》《漢》,東坡手鈔《漢書》幾遍,近世如汪容甫之熟《後漢》,章太炎之熟《三國志》,皆可觀于其文而知之。
先生臨王右軍《曹娥碑》、虞世南《夫子廟堂碑》,出示學者雲:自漢碑以下,無論魏、晉、李唐,結體盡管各不相同,而用筆秘訣則在筆筆斷。
如“山”字、“國”字、“糸”旁、“示”旁,轉捩處無一不斷。
楷、隸、章草皆然。
特碑帖镌刻有顯有不顯,學者或不悟耳。
黃石齋一生學鐘、王,書非不佳,終有不足處,不悟此訣故也。
先生避日寇,暫住桐廬陽山畈湯莊。
豐子恺來谒,為論藝術雲:辜鴻銘譯“禮”為Arts,用字頗好。
Arts所包者廣。
憶足下論藝術之文,有所謂“多數的統一”者,善會此義,可以悟得禮樂。
譬如吾人此時坐對山色,觀其層巒疊嶂,宜若紊亂,而相看不厭者,以其自然有序,自然調和,即所謂“多數的統一”是也。
又如樂譜必合五音六律,抑揚往覆而後成,然合之有序,自然音節諧和,铿锵悅耳。
序、和同時,無先後也。
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平時如此,患難中亦複如此。
困不失亨,而不失其亨之道,在于貞。
緻命是貞,遂志即是亨。
見得義理端的,此心自然不亂,便是禮。
不憂不懼便是樂,縱使造次颠沛,槁餓以死,仍自不失其為樂也。
顔子不改其樂,固是樂,樂必該禮。
而所以能是者,則以“其心三月不違仁”。
故仁是全德,禮樂是合德。
以其于體上已自會得,故夫子于其問為邦,乃就用上告以四代之禮樂。
會不得者,告之亦無用。
即如此時前方炮火震天,沖鋒肉搏,可謂極亂,而吾與二三子猶能于此負暄談義,亦可謂極治。
即此一念,便見雖當極亂之時,治機固未熄滅。
擴而充之,未必不為将來撥亂反正之因(編者案:原作“機”字,改為“端”,又改為“因”)。
非是澹然漠然不關痛癢,吉兇與民同患,自然關懷,但雖在憂患,此義自不容忘,亦非故作安定人心之語。
克實而言,理本如此,所謂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也。
禮樂之興,必待其人,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吾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