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學篇

關燈
謝顯道稱之,見《近思錄》卷三。

     太白豪放,得騷人之旨;工部恻怛,有《小雅》之風。

     論太白者,每以其好言神仙,歌醇酒美人而少之。

    由今觀之,實多有托之詞,未可據成說為定論。

    且彼言神仙,實曾修練,知丹訣。

    《吊比幹》文,則儒家言也。

    《為窦氏小師祭璇和尚》文,則明于義學。

    文字亦皆上承六朝,異于韓柳,古人要為不可及也。

     先生《和少陵夏夜歎》(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出示學者,因言:和詩有次韻、和韻、同韻之别。

    次韻以原作韻腳為序,一字不可移;和韻雖用原韻,而不拘次序;同韻則但韻部相同,不必原字。

    唐人不用次韻,荊公、東坡、山谷始多為之。

    山谷才大,驅遣得動,往往四和、五和而不相蹈襲,荊公亦佳,東坡和陶則有率易處。

    然宋詩音節終不及盛唐之铿锵,此則時為之也。

    和詩當過于原作,否則亦與之埒。

    吾欲和杜詩數十首,略存《小雅》之意,雖視杜未知何如,固當過于東坡。

    吾詩尚有古人軌則,而非模仿,惜此事亦難得解人耳。

     杜詩《夏夜歎》佳處在“虛明見纖毫,羽蟲亦飛揚,物情無钜細,自适固其常”四句,見其體物之細。

    以下興起戈士之苦,則恻怛之懷也。

    細讀之,覺其音調铿锵,此唐詩宋詩之别。

     《太白集注》引山谷言有雲:“太白乃人中麟鳳,雖夢呓或作無益語,決無寒乞相。

    ”此說良是。

    太白、東坡于義理固說不上,然天才豪放,胸襟灑落,不似今人滿肚皮計較。

     往在杭州時,曾夢成《詩人社會》一書,醒而怡然,猶記仿佛。

    将來得暇可為之,改号《詩人國》。

    斷自屈原,一代不過數人,上下千載,集于一堂,高談清言,各明素志,而采其集中傑作最足表現其為人者附焉。

    學詩者得此一編,勝讀選本多矣。

     《選》體詩當熟讀。

    宋人荊公、山谷不可略,然不讀《景德傳燈錄》,亦不能讀山谷詩也。

     謝無量先生說李義山《賈生》詩雲:賈生但知有政治經濟,漢文畢竟高超,二千年來帝王,幾人解問鬼神事耶?其言超曠玄遠。

     吾詩在此時無所用之,亦沒處說去,所謂“隻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也。

    吾方為古詩,憶平生所居首會稽,次西湖,次天台、黃山,次富春、金華、桂林,可各為一首,成十章(後祇寫成七首,無桂林,有天目,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題為《七思》),但未嘗親至其境者讀之便索然無味。

    讀古人詩亦猶是也,不能得古人之用心,則味同嚼蠟。

    治義理之學亦猶是也,未嘗親證灼見,則聞而恐卧矣。

     舉賈誼《惜誓》“黃鹄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纡曲。

    再舉兮,睹天地之圓方”,“使麒麟可得羁而系兮,又何以異乎犬羊”,《吊屈原》“鳳翺翔于千忉兮,覽德輝而下之”,及屈子《遠遊》“悲時俗之迫厄兮,願輕舉以遠遊”等語示學者,因言:病莫大于俗,俗病最是難醫。

    滿腹計較,汩沒日深,久乃習而安之以為樂,有欲振拔而出之者,非惟不肯相從,反而怨之。

    如身處戰濠,巨炮轟擊,飛土幾沒其頂,而不肯聽人援手,自以為得,雖有力者亦未如之何矣。

    或問吾輩恐亦在汩沒中,先生笑雲:賢輩自是出來好! 《鵩鳥賦》與《莊子》同旨,而語更簡要,亦賈生胸襟超邁,乃有此文。

     昔聞廖季平以《莊子》為《詩》傳,頗覺可異。

    由今觀之,《楚辭》實通于《易》,不明乎《易》,亦不能盡通《楚辭》也。

     說《編年集》雲:吾非欲以此博詩名,作詩人,欲稍存變風變雅之意,為天地間留幾分正氣耳。

    往者亦是全身遠害之意多,恻怛為人之意少,故不願流布。

    今則戰禍日烈,是非日淆,此亦不得已之言也。

     近作《善哉行》《短歌行》《獨漉篇》(均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三首皆用漢樂府神韻,而理境之深,古今獨步。

     樂府詩《獨漉篇》義取報父仇,《太白集》中所存則報國仇也。

     杜詩排律出于齊梁,能得其細,此前人未發之論也。

    齊梁詩,向每病其绮靡,比稍覆視,乃知其細。

    簡文之作尤佳。

     朱竹垞詩,在清朝不失為大家,讀書多,亦工亦博(查初白尚可觀,吳梅村固不逮也),文則欠排奡,視詩有遜矣。

    偶觀其年譜,六歲時,塾師指王瓜屬對,信口答曰“後稷”。

    師怒,欲撲之,不知适以自彰其陋。

    即此可以見其天才矣。

     談趙堯生先生詞雲:在清代當成一家,雖細密不及朱強邨,而雄壯有得于辛稼軒。

    《生日》一首可見,即此一篇,足以傳世矣。

     趙堯老詞大有功夫,無一首率易之作,四五十歲已自成就。

    集凡三卷,上卷稍遜,中卷漸勝,末卷彌見精采,亦晚而益工也。

    如詠園蔬雜花數十阕,無一不佳。

    讀書多,用事精切,蓋畢生所讀書皆用之于詞矣。

    惜格調不甚高,可為名家,不可為大家。

    其于詩卒無所成者,亦以此故。

    太白詞格之高,亦以其得力于詩者深耳。

     謝無量先生近作五言廿首,一片天機,空靈動蕩,的是天才。

    作書亦未嘗臨帖,而自然佳妙。

    吾所和廿二首(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題為《和啬庵山中雜題二十二絕》),第一首便答來訪竟,以下或針對原意,或自抒懷抱。

    五絕難于七絕,以字數更少也。

     先生閱《六十種曲》,因言:詩外有事,作曲亦然。

    如《屠龍記》,作者實亦博極群書,乃能為此。

    義學、禅學,以及道家玄言,無一不通。

    吾如為之,布局或較靈活,博洽當有遜色。

    以此知古人信不可及。

    因出《昙花記》及《盛明雜劇》二冊令學者讀之。

    且曰:試看閻王斷案,字字皆有分寸。

    賢輩出語下筆,往往不妥。

    古人如除官制诰,到任謝表,字字皆不可移,真所謂“懸之國門,一字千金”。

    朱子言,為文無他巧,但使字字妥當耳。

    荊公、東坡集中此類文字極多,荊公尤勝。

    賢輩總由平常太不留意,故自己下筆不知分際。

     問白香山《動靜交養賦》,先生雲:兩頭語耳。

    似此則動靜仍是兩截,香山蓋未解一如之理,故說來便錯。

    性道超乎動靜,不可強為分屬,陷于偏曲。

    天道歲功,亦複如是。

    譬如“天何言哉”,疑若靜矣;“四時行,百物生”,疑若動矣。

    然方其無言,亦行亦生,則靜亦動也;既其行生,未嘗有言,則動亦靜也。

    香山此賦取義老氏,然亦不見其奧。

    大抵魏晉人說老莊得其玄旨,唐以後便不足觀。

     胡元瑞《詩薮》以漢樂府桓帝初童謠“小麥青青大麥枯”與少陵《大麥行》“大麥幹枯小麥黃”比較言之,以為即此便是漢唐音節之别。

    前者用虞韻,便有含蓄;後者用陽韻,便覺高亢。

    吾嘗有取于其說。

    以詩而論,少陵亦更進一步,故彌覺發揚踔厲也。

    大抵唐詩高亢響亮,晚唐便哀蹙。

    義山詩雖工,音節已哀。

    李後主詞未嘗不妙,而純是亡國之音。

    北宋詞亦多哀音。

    山谷、後山詩自工穩,音節終不及唐。

    推而上之,正風、正雅音節舒暢,變風、變雅便見急促。

    惟文亦然,六朝徐、庾骈體,句句工整,而靡弱已甚,此亦有不可強者。

    故聞鈴铎而辨治亂,聽鳥嗚而知安危,有時下筆成詩,押一韻腳,往往出于自然,非由安排也。

     作詩學字,均須自解作活計。

    禅師家有“教子作賊”之喻,語雖鄙俚,而取譬甚切。

     先生生辰,白尹雕石章作彌勒像呈進為壽,并附詩。

    先生答詩有雲“石頭寸寸是瓊瑰”(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因言本是瓊瑰,方堪雕琢;非待雕琢,乃成瓊瑰。

    吾嘗見美玉多在璞中,鑿去粗皮,乃見美質。

    人但苦自己不能舍棄耳。

     曹纕衡來說,附詩有句雲:“僧荈遠分千嶂雪,菜畦長辦一年春。

    ”先生頗稱道之。

     洪樵舲先生為人笃厚,詩從義山入手,惜稍為所縛,止于晚唐。

    吾嘗勸其作古詩,又見沈培老為題其詩集數行,亦欲其進而求之《楚辭》《文選》,融會禅理、玄言。

    惜其不及試也。

    培老有胸襟,有眼光,近體亦學義山,古詩則學昌黎,而玄義紛綸,氣格峻整,雖所作不多,以較王壬秋為高,然亦終是未熟,尚費氣力。

    鄭蘇戡詩亦站得住,佳者亦近韓柳。

    趙堯老古詩不多見,近體偶有率易處,吾未能知其所詣也。

    吾昔有詩贈嘉興印人郭君(題為《贈郭起庭》,見《蠲戲齋詩前集》上),培老見之,以為渠與金甸翁詩均可廢。

    又嘗贈弘一法師詩,有句雲“衲僧三印水空泥”,太炎見之雲,全章祇解得三成,亦可見其坦率。

     作詩須是自解作活計。

    改詩如改口供。

    詞非不佳,其如不由己出何! 謝無量先生《青城山雜詩》超妙自然,全不費力,如行雲流水。

    求之今日,殆無匹俦。

     問古詩用韻。

    答雲:可據《詩本音》及《屈宋古音考》,五古可依《文選》。

     寄黃離明詩,用劍峽放木鵝事,亦見《燈錄》,喻不逢人也。

    詩家用公案,或反其意,或取其詞,變化自如,皆是信手拈來,不可泥着。

    山谷才大,用事尤須活看。

     先生嘗有意作《六藝論》《四學考》,日寇入侵,避亂轉徙,史書蕩析,喟然歎曰:後世有欲知某之為人者,求之吾詩足矣。

     談詩樂雲:西樂繁弦促節,使人悲,使人哀,非和平中正之音。

    中土樂亡已久,晚近工琴者,浙有張味真,湘有楊時百。

    又有魯人王露者,嘗見稱于章太炎。

    楊、王亦均物故。

    吾昔鼓琴,雖不能自制譜,而能知音。

    琴操雖有詞,向不歌詠,但以微妙之思寄之十指,須是聞其聲而知其意,故曰“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待文字語言,自然會解。

    其或鼓琴者心意散亂,或意有所注,則不成曲調矣。

     學詩須知詩之外别有事在,學琴亦然。

    總須先有胸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先有詩意,乃能為詩;先解樂意,乃能學樂。

     古來詩選盡有佳者,《文選》尚矣。

    《唐文粹》著錄亦精,而不及律詩,是其阙略。

     杜詩注盡多,近覺《心解》頗好,此書分體編輯,非選本。

     論韓、柳詩雲:柳學謝,勝于韓。

    韓有氣勢而少韻,所為琴操俱勝。

    柳所為騷亦佳,騷固不易為也。

     先生為說近作和謝丈七律“忘機魚鳥傍人多”(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題為《再酬啬庵》)一首,首用老杜對荊公,次用“穿網食”及“門外草”兩語所據公案。

    因言古人語脈乃在鏟除知見,層層逼拶,益覺鉗錘妙密。

     先生出示近作《漫興》一首(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因言凡未悟者皆是醉人(亦即客子),聽其言皆醉語也。

     又示新詩一首:“良驷追風靜不驚,鸾和微動禦天行,祇因苜蓿添凡骨,日日長楸策下鳴。

    ”釋之雲:“良驷追風”不待鞭影;“鸾和微動”,自然禦空而行。

    長讨言語,便如待苜蓿而後飽,待鞭策而後行也。

     山谷《快閣詩》均佳,而“萬事轉頭同堕井,一身随世作虛舟”、“落日荷鋤人着本,西風滿地葉歸根”、“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等句尤為妙語。

     《選》學實甚要緊,而詩賦尤當精研。

    如《蕪城賦》雖僅短篇,而深悟無常。

    全文四段,前後對照,盛衰興亡之感,可謂深矣。

    人多坐不知常,故妄作,妄作,故兇。

    老子所以稱“知常曰明”也。

    《蘭亭序》亦佳文,昭明偶有遺略,不足為右軍病。

    “夫人之相與”一段,亦是深悟無常,“列序時人”以下,則又不堕斷見也。

    至于班固《幽通》,平子《思玄》,實繼《離騷》而作,并有深旨。

    《天台山賦》亦存玄言。

    乃至《三都》《兩京》,雖侈陳宮殿,勸百諷一,而無常之旨亦可概見。

    他如幹寶之《晉紀總論》,陸機之《辨亡論》,皆極佳文字,古人信不可及也。

     陶公時有玄言,托興田園,而詞多危苦;謝客兼通義學,寄情山水,而歸于平淡。

    讀其詩者,能于樂中見憂,方識淵明;能于憂中見樂,方識康樂耳。

    大抵文章之作,皆由豪傑之士與俗相違,是以形于篇章,寄其幽憤。

    陶則較為含蓄,故得全首領;謝則過露才華,故不免刑戮。

    沈約作《宋書》列傳,但論謝之文章,而不及其政治抱負,蓋亦恐觸犯忌諱。

    吾詩“被褐幸粗完”(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題為《歲暮述懷寄天樂》),亦猶淵明之志也。

     《至日遣懷》及《送寒》二詩,一是樂中有憂,一是憂中有樂。

    “送寒”二字似較昌黎“送窮”題目稍闊大。

     先生有《題山中臘梅》及《歲暮書懷仍用前韻》各二首(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自記雲:寄托頗深。

    又雲:憂而不傷。

     今人以感情歸之文學,以理智屬之哲學,以為知冷情熱,歧而二之,适成冰炭。

    不知文章之事發乎情,止乎禮義,憂樂相生,有以節之,故不過;發而皆中節,故不失為溫柔敦厚。

    看古人詩總多溫潤。

    如雲:“雖無旨酒,式飲庶幾;雖無佳肴,式食庶幾。

    ”情意何等懇摯,讀之者深味而有得焉,乃能興于詩。

    移刻薄為敦厚,轉粗犷為溫潤,乃能“立于禮,成于樂”,亦即變化氣質之功。

    昧者反是,但以增其回邪耳。

     詩不可勉強,要須出以自然。

    如阮大钺集中亦作閑适沖淡之語,而其僞不可掩。

    老杜雖有時亦樸拙,然語語皆真,真便好。

     元、白亦是古典文學,非不用典,但用典使人不覺。

    以元、白為不用典,直是胡說。

     老杜《石壕吏》《無家别》等篇皆出于王仲宣《七哀詩》。

    曹子建亦有《七哀詩》,視仲宣故不逮也。

     《禮記&bull儒行》不甚醇,《缁衣》卻醇,全是說詩。

     沈培老論詩有“三元”之說。

    “三元”者,開元、元和、元祐也。

    餘為增元嘉,成“四元”。

    元嘉有顔、謝,開元有李、杜,元和有韓、柳,元祐有王、黃。

    透此四關,向上更無餘事矣。

     詩人胸襟灑脫,如陶公者,略無塵俗氣,出語皆近自然。

    謝靈運華妙之中猶存雕琢,視陶自是稍遜。

    太白天才極高,古風至少三分之二皆好,然學力不到。

    老杜則深厚懇恻,包羅萬象。

    退之于詩非不用力,子厚詩極幽秀,過于其文,顧皆未能免俗。

    荊公才高,亦有率易之作。

    山谷理境自佳,頗喜逞才。

    至其稱東坡《蔔算子》“缺月挂疏桐”一首為“不食煙火語”,允為知言。

    東坡此詞,幾于全首集句,然固過于其詩,以襟懷之超曠也。

    總之,李杜文章,光焰萬丈,但使文字不滅,精氣亦長存人間。

    讀者有以得其用心,斯與古人把手同行,無間今昔。

     學詩貴有神悟,可得而傳者皆是死法。

    詩話、詩評不妨探詩借助,及其成就,則皆我所有事,一切用不着矣。

     詩貴自然,實至名歸,亦非出于安排。

    刻意求名,終不可得,亦俗情也。

     陶淵明《和張常侍》詩,可見樂中有憂之意。

     李義山絕句在杜之上,排律祗能作十韻,至多二十韻。

    若夫洋灑千言,極開阖動蕩之妙者,則古今詩人惟有少陵耳。

     先生作《丘裡謠》(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末首改“攻取”為“取舍”,示學者雲:一字出入,大有關系。

    “物情蔽一察”,則是有取;“天行百無廢”,則是不取。

    取舍兩忘,則言非向背,而不妨有向背;本末一貫,則不立同異,而不礙有同異。

    禹、稷、顔子,易地皆然,迹雖不同,本自是一。

    正如吾往說《孝經》,近講《卮言》,皆不宗朱子,乃所以尊朱子。

    禅師家呵佛罵祖,無施不可,貶剝不作貶剝會,皆所謂報佛恩也。

     說《十五夜月》詩(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八月十五夜月》)雲:雖蒼涼衰飒,故自沉雄。

    當時信筆寫出,并未更改,亦是自然流露,不容勉強。

    但使中國文字不滅,吾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