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學篇

關燈
談舊作《寄答洪巢林》(見《蠲戲齋詩前集》下)雲:“今月猶古月”言性,“晴雲雜雨雲”則說習氣也。

     宋詩兼融禅學,理境過于唐詩,惟音節終有不逮。

    宋詩中山谷、後山為最,荊公次之,東坡、放翁又次之。

    蘇門六君子頗有青出于藍者,以視韓門諸子才學均出其下者,有過之矣。

     談舊作《再答啬庵兼示巢林》(見《蠲戲齋詩前集》下)雲:“一庭白雨群疑盡,滿目青山萬法如”。

    上句用《易&bull睽卦》,下句對以佛經。

     談舊作《題鐘氏父子鄉試朱卷》(未刻)雲:制舉時代猶非寝饋經術,文不能工。

    顧亭林《日知錄》慨歎唐宋詩賦變為制舉,今則每況愈下矣。

    此題無話可說,籍端興感而已。

    “四本清言”,原論不傳,《世說新語》猶可考見。

    以對“五經異議”,甚工。

    “壞壁弦歌”,以喻鐘文;“空倉雀鼠”,以喻今日也。

     談舊作《答趙綸士元日見贈》(見《蠲戲齋詩前集》下)雲:起句以原詩用陶詩,即以陶詩之意答之。

    颔聯羌無故實,“麋鹿窺牖”指趙來訪。

    頸聯“同坑”、“異土”、“處夢”、“經年”借用禅語,屬對自然,一喻人性皆善,一喻時間之幻。

    結語活鱍鱍的,“梅邊”、“柳邊”随人自會。

    論學術,則如朱子所謂“高明者蹈于虛無,卑下者流入功利”。

    論時事,則同為功利,又有兩派,不是左派,便是右派。

    實則悟到“同坑無異土”便無“梅邊”、“柳邊”矣。

    夫子言“有鄙夫問于我,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兩端便是梅柳,鄙夫便是兒童。

    随物所見,即物起興,信手拈來便是。

    可見詩人之皆多不易會。

     談陶詩雲:殊不易讀。

    舉《連雨獨酌》一首雲:此在集中,詞句多拙,而确系淵明說理,自道所悟境界語。

    “天豈去此哉,任真無所先”,便是忘情先後。

    “雲鶴有奇翼,八表須臾還”,以喻一念周遍法界。

    “顧我抱茲獨,僶俯四十年”,造語奇異,豈有飲酒而須“僶俯四十年”者?是知“獨”者,獨知之境界也。

    又《飲酒》之十三雲:“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

    ”屈原對漁父言“衆人皆醉我獨醒”,以為醒勝于醉;靖節則自托于醉,以為醉勝于醒。

    “規規一何愚”,言醒者之計較利害也。

    “兀傲差若穎”,言醉者之忘懷得失也。

    “寄信酣中客,日暮燭當炳”,若曰當續飲也。

    是故其所為酒,不必作酒看;其所謂醉,不可作醉會。

    吾嘗謂靖節似曾點,以其綽見天理,用現下語言說現前境界、本地風光,略無出位之思。

    所謂“曾點、漆雕開已見大意”者,于此為近。

     作詩亦須自有悟處。

    陶詩好處在于無意超妙而自然超妙。

    論者言顔詩如“錯采镂金”,謝詩如“初日芙蓉”。

    謝之視顔,自是較近自然,然猶有故意為之之處。

    陶則本地風光,略無出位之思,不事雕缋而自然精煉。

    似此境界,卻不易到。

    東坡和陶盡多,無一首相似。

    如《和飲酒》雲“三杯亡六國,一盞銷強秦”,則劍拔弩張矣。

    王摩诘詩自有境界,如《終南别業》“中歲頗好道”一首,大似陶詩。

    《辛夷塢》“木末芙蓉花”一首,亦是眼前景物,信手拈來。

     詩貴含蓄,忌刻露,意在可見不可見之間者為佳。

    李太白“衆鳥高飛盡”兩句盡好,“相看兩不厭”兩句便失之刻露。

    宋詩刻露益甚。

    《三百篇》亦有刻露之作,如“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投畀有北,有北不受”等。

    然亦有須各人自己理會者,如“箨兮箨兮,風其吹汝”,《詩集傳》以為淫女之辭,以予觀之,意味深厚,類似《風雨》《雞嗚》之章,當是賢人處亂世,以危苦之詞互相警惕而作。

    予嘗有意選詩,但其事殊不易,唐一代已自浩博矣。

     詩人聞道者固不多。

    就詩而論,一代不過數人,一人不過數篇而已。

    亦非是教人不學詩,但古之為詩其義大,後世之為詩其義小耳。

     為人改詩,有句雲“萬國河山經亂日,一天風雨未歸人”,時方避寇在蜀,故雲。

     談舊作《寒露菌》(見《蠲戲齋詩前集》上)雲:此詩乃刺時諷世之作。

    “憐彼根蒂微,豈識秋旻高”,譏政客也。

    “出門虎迹亂,倚樹方鳴鸮”,言天下之亂也。

    “寄語采芝人,勿受商山招”二句點題,用四皓應呂後之招,卒為出山事,又四皓嘗有《紫芝歌》也。

     嚴羽《滄浪詩話》雲:“詩有别才,非關學也。

    ”實則此乃一往之談。

    老杜“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知學力厚者所感亦深,所包亦富。

    但如王壬秋教人學詩,純用模仿,如明七子拟古,章句不變,但換字法,自是不可為訓耳。

    《易》雲“修辭立其誠”,誠之不足,則言下無物,近于無病呻吟,當然不可。

    乃至音節韻律,亦須是學。

    唐人音節極佳,宋人則雖東坡、荊公、山谷、後山諸賢,詩非不佳,而音節則均遜于唐矣。

    說至此,适有雞啼,因言雞啼亦有抑揚,牛鳴亦有雄壯意味,仿佛律應黃鐘之宮,鳥語轉變,自然成韻。

    乃至《高僧傳》記佛圖澄聽風鈴而辨言語,事雖奇異,亦有此理。

    鈴既無心,風亦無意,相遇成韻,聽之者适逢其會,心有所感,遂若聞其談說,理自可通也。

    《樂記》:“聲成文謂之音。

    ”“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衆庶是也;惟君子為能知樂。

    ”韻律亦須學,多讀自然見得。

    至于白話之漫無音節者,則終不能成立。

    西洋詩亦有抑揚高下音韻,而十四行詩格律謹嚴,亦豈漫無準則耶? 先生與葉左文、陳伯冶同遊衢州爛柯山,登石梁,成紀遊詩一首(見《蠲戲齋詩前集》上)。

    因談葉先生博聞強識,熟于《宋史》,方以《宋會要》(自《永樂大典》輯存,原書久佚)校《宋史》,又見商務印書館出版之《放翁年譜》錯誤甚多,另成一書。

    惜其溺于考據,讀書而不緻力窮理,紀遊詩暗示此意。

    葉先生詩雲:“石渠淩空起,馬子在上頭,我與伯冶父,梁下空搜求。

    ”蓋深緻推服,亦自承考訂之事賢于博弈而已。

     先生遊金華北山三洞,成七言歌行一首(見《蠲戲齋詩前集》上),出示學者雲:五言求其謹嚴,七言歌行則須有開阖動蕩之勢。

    此詩可謂盛唐之音,山谷、荊公均不能到。

    詩人所感,每以眼前景物興起,所感深者,理趣亦深。

    讀詩者須有同感,便與詩人之心合而為一,猶治義理之學至于純熟,則其心與聖人之心合而為一也。

    唐詩說理者少,李東川(颀)能之,《雜興》一首确是好詩。

    吾此詩音節似之,而說理較大。

     談《避兵桐廬留别杭州諸友》(見《避寇集》)雲:老杜有此風格,無此議論,以其所見者小也。

    吾詩首四句先言處災變之禮,次言禍亂之源,次言飛機之慘忍,次自述,兼及故人。

    避兵桐廬,祗用“逝從大澤釣,忍數犬戎厄”二語一點,層次井然。

    宋铿、墨翟雖非攻寝兵,其意猶起于功利計較,故終無補,猶今之和平會議也。

    “磔轹”二字用以形容爆炸之慘,甚得當。

    “登高望九州”二句,老杜能之。

    “甲兵其終偃”二句系倒裝句法,老杜亦能之。

    “儒冠甘自棄”二句用字有謝詩意味,非老杜所能。

    結處二句甚有力量。

    通篇一字難移,可傳之作也。

    又雲:勞者之歌,少蘇其氣,此亦出于自然,不容強勉。

    即如全用仄韻,乃有悲痛之音,亦是下筆自來,莫之為而至者。

     《留别杭友》一首,音節哀而促。

    《郊居述懷》一首(見《避寇集》),較為舒緩,雖在患難,詞不迫切。

    前篇禮意重,故謹嚴;後篇樂意多,故和易。

     談《村舍偶成》(見《避寇集》)雲:此詩大似老杜,末二句饒有精采,足見懷抱。

    無此,則為閑适詩,不切時局矣。

     先生說杜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句用疊字,即以狀落葉、江濤之聲。

    因自述《和肇安法師落葉詩》雲“夢中一夜蕭蕭雨,腳底千岩飒飒風”(見《蠲戲齋詩前集》下)字法相同,又《病懷》雲“一春黯黯長逢雨,四海茫茫久罷琴”(同上)亦用疊字。

     先生嘗有意選詩,學者請問義例,答雲:或問王輔嗣《易》以何為體,答曰“以感為體”。

    餘謂輔嗣此言未盡其蘊,感者《易》之用耳。

    以感為體者,其惟《詩》乎。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志即感也。

    感之淺者其言粗近,感之深者其言精至。

    情感所發為好惡,好惡得其正,即禮義也。

    故曰“發乎情,止乎禮義”,“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此孔子說《詩》之言也。

    詩教本仁,故主于溫柔敦厚。

    仁,人心也。

    仁為心之全德,禮樂為心之合德,禮樂由人心生,是以《詩》之義通于禮樂。

    程子曰:“窮神知化,由通于禮樂。

    ”故《易》為禮樂之源,而《詩》則禮樂之流,是以《詩》之義通于《易》。

    政事之得失寓焉,是以通于《書》。

    民志之向背見焉,是以通于《春秋》。

    六藝之旨,《詩》實該之,詩教之義大矣哉!(文章亦可以此選取。

    班《志》列辭賦、诏令兩類,詞賦本于《詩》,诏令本于《書》,後世選本《文章正宗》尚知此義)《三百篇》以降,代有作者。

    後之選者識不及此,各以己見為去取,或求備乎體制,或取盈于篇章,博而寡要,于義無當也。

    吾嘗欲綜曆代詩總别諸集及論詩、評詩諸作,博觀而約取,删繁而撷要。

    其世則漢魏六朝唐宋遼金元明清,其體則樂府五七言歌行律絕,其義則風雅正變,足以考見一代民志之所向,國政之所由,世運之升降污隆皆系于是。

    好惡不失其正者,大抵一代不過數人,一人不過數篇。

    體不求備,惟其人,所以昭其志也;斷代著錄,所以着其事也。

    詳其來曆,通其旨意,以便教學。

    善讀者潛心以求之,庶幾繼軌《三百篇》,而六藝之旨可以概見。

    以是為教,其必有感發興起者矣。

    今者,遭世衰亂,書史蕩析,避處空山,無複取材之資,豈天之将喪斯文耶?雖然,使世有好學深思心知此意者,踵吾規模而為之,則是書也固不必自我成之矣。

     《詩大序》及鄭康成《詩譜序》兩文,說詩之義盡之矣。

    《大序》雲:“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詩譜序》雲:“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則受頌聲弘福如彼;若違而弗用,則被劫殺大禍如此。

    吉兇之所由,憂娛之萌漸,昭昭在斯,足作後王之鑒,于是止矣。

    ” 先生說《丁醜除夕書懷呈葉君左文》(見《避寇集》)雲:此詩用經說理,義兼賦比,沉痛不減老杜,而理境過之。

    “嗟予德未修”兩語,自六朝以來詩人未嘗說及此也。

     先生自言:四歲就學,從何虛舟師讀唐詩,多成誦。

    師嘗問詩中最愛何句,脫口應曰:“茅屋訪孤僧。

    ”師異之,以語先君雲:“是子其為僧乎?”今年已耆艾,雖不為僧,然實自同方外。

    當時甫四齡,豈知此詩意味,然竟以此對者,過去生中習氣為之也。

    山谷八歲詩雲:“□□長風吹上天,吹到玉皇香案前。

    為語當日黃庭堅,谪在人間已八年。

    ”亦絕不類小兒語。

    《大智度論》中有佛弟子畢棱伽婆嗟為阿羅漢,嘗欲渡河,呼河神為“小婢”。

    河神訴之佛前,佛囑陪禮,即曰:“小婢,我今忏謝汝。

    ”河神不悅,以為戲侮。

    佛雲:“是其心中,我慢确已淨盡。

    但彼過去五百生為婆羅門,尚有餘習未盡耳。

    ”河神不服,因喻之雲:“如以香水儲瓶中,傾瀉出之,涓滴無餘,不可謂非淨盡。

    但以鼻嗅之,則香氣猶在,此即餘習之謂也。

    ”可見習氣廓落之難。

     宋詩山谷、後山均佳。

    放翁以多為貴,僅比元、白,視白尚有遜色。

    梅聖俞雖嘗見稱于歐陽公,而意境殊不高,非上乘也。

     湛甘泉說白沙詩為詩教外傳。

    往年見而好之,比更展視,頗惜其說之繁。

    孔子說“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彜,好是懿德”,但雲:“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彜也,故好是懿德。

    ”着一二虛字而已。

    《棠棣》之詩,本懷人之作,孔子說來,則成講道之詩。

    亦祇雲:“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皆着墨不多,而意味自足。

    《詩&bull小序》雖不盡可據,亦無支蔓。

     李峤《汾陰行》、元積《連昌宮詞》,雖去《三百篇》遠甚,猶是風人之旨。

     吾《贈賀昌群》詩(見《避寇集》)有雲:“靈山咫尺能相見,玉海千尋不可量。

    ”上言道不遠人,“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下言性德無量。

    《南齊書&bull張融傳》:融善玄言,自名其書為《玉海》。

    或問何義,融答曰:“玉以比德,海崇上善。

    ”比喻體用兼備。

    其後王應麟亦以《玉海》名其書,然王書乃為制舉而作,未稱斯名也。

     先生為賀昌群改詩一聯雲:“伊洛淵源歸太極,唐虞事業訊鴻蒙。

    ”因言此聯甚工。

    太極是理;鴻蒙則元氣也,見《莊子》。

    下句即“一點浮雲過太虛”之意。

     問詩。

    答雲:盛唐音節響亮,句法渾成,晚唐便失之雕琢。

    宋詩音節便啞,雖荊公、山谷亦然。

    東坡于詩并不用功,祗憑天才,失之率易。

    王壬秋教人為詩,篇模句拟,大類填詞,方法太拙,往往祗具形式。

    渠長于《選》體,歌行亦能為之,而短于律詩、絕句。

    張文襄亦頗能詩,晚近則有陳散原、鄭孝胥。

    鄭詩頗類後山,固不必以人廢言。

    陳石遺能評詩,所作詩話頗可觀,及其自為之,乃不能悉稱。

    樊樊山、易實甫雖搖筆即來,不為無才,而體格太率,僅可托于元、白而已。

    中國文學流派太多,曆史太長,欲于各家各體一一沉浸精通,大非易事。

    是以胸中不可無詩,筆下則不必有詩。

    必欲學詩,古體從漢魏入,近體從盛唐入。

    先須泛觀各家,繼乃專看一兩家,方有入處。

    選本如《唐賢三昧集》,專選盛唐,所收均好。

    至于綜合曆代精英彙為一編,分别加以論斷,吾嘗有志于是而未暇也。

    問總選如成,前五名當誰屬。

    曰:李、杜、陶、謝(康樂)諸公足以當之矣。

     王昌齡詩雲:“赤日蕩中原,烈火無遺巢。

    一人不見用,萬裡空蕭條。

    ”韓緻堯詩雲:“當街一盞辭春酒,明日池塘是綠陰。

    ”王詩益怒,韓詩益哀。

    呂本中詩雲:“雪消池館初春後,人倚欄幹欲暮時。

    ”謝榛盛稱之,采入《四溟詩話》。

    此詩雖有遲暮之感,卻無怨怒之意。

    池館雪消,庶幾治世先聲。

     古者朝聘往來,賦詩見志,以微言相感。

    微者,隐也,不必明言,貴在暗示。

    實則一切言語皆屬于詩,真有至誠恻怛之懷,發之于言,自是感人。

    慈母之愛子,不學而能歌,赤子之于母,聞聲而相喻,幾以真情感通之故。

    即如吾今為諸子說此,諄諄之意,或有所感,亦是相愛無已之意為之耳。

     杜詩最深厚,是儒家氣象,但不能為絕句,惟《贈李龜年》一首為佳。

    謝詩最華妙,陶詩最玄遠,太白最豪放。

    韓詩精練,柳詩理境格調學謝,用字用韻在韓之上,但不成大家,名家而已。

    絕句,王昌齡、李太白為佳。

     學詩須讀《三百篇》《楚辭》、漢魏晉宋各家,以及唐人。

    《唐賢三昧集》甚可觀。

    又須兼看詩話,如《苕溪漁隐叢話》等。

    《詩比興箋》亦佳。

    風、雅、頌是用,賦、比、興是體。

    風則比、興兼之,雅則用賦,惟頌最難。

    佛經贊頌,差可比拟,《聖經》贊美詩,亦英文中出色文字,後之人無複聖德,此體亦漸稀矣。

    讀《三百篇》須是味其溫厚之旨,虛字尤須着眼,如“庶幾夙夜”之“庶幾”字,“尚慎旃哉”之“尚”字,意味均甚深長。

    又如“大風夙退,無使君勞”、“缁衣之衣兮”雲雲,其言皆親切懇摯,愛人如己,“道之雲遠,曷雲能來”亦複同此意味。

    孔子說詩,但加一二虛字,如“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彜也,故好是懿德”,便自意味深長。

    程子亦善說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