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學篇
關燈
小
中
大
想也。
朝野上下猶掩過飾非,自揚功烈,曾無哀痛罪己之意,此亦從來所無。
雖同是門面語,并此而亦諱言,塗飾欺罔,舉國以為當然,真可異也。
吾心恻然不能已,作得五言長篇一首(題曰《革言》,見《避寇集》),今以附覽。
前寄子恺是變風,此卻是變雅,可當詩史,不為苟作。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希”,格局謹嚴,辭旨溫厚,雖不能感時人,後世必有興起者,賢輩勉之。
“瘠土人夭”,“夭”字可改作“細”字。
《淮南》亦雲“沙土之人細”,“細”字雙關,字面亦較潤也。
(“瘠土人多細”句,見《避寇集&bull花朝》第一首) 後四句想入非非,言神相所不能識,龜策所不能知,時人所為微妙也。
今之有國者其眩惑以求之事實,等于怪迂,故以封禅為喻。
(詩為《避寇集&bull花朝》第三首) 昨複偶成一詩(《避寇集&bull題擊壤集用人字韻》),詩律頗細。
人韻一聯,仍以陶詩對杜詩(《憶昔》第二首)。
杜則反用其意,用陶下一“甘”字,将陶公一詩精神托出,頗見力量。
陶《飲酒》二十首,此為最末,乃其真意所寄也。
“吹劍”用《莊子&bull則陽篇》語。
“栽花”羌無故實,然頗與杜詩“岸花飛送客,樯燕語留人”相似,而簡遠過之。
結語乃出本題,實則讀《山海經》亦偶以寄興而已。
昨因聽鳥聲得二詩(《杜鵑行》《聽鹂》,并見《避寇集》),此非好事之過,亦是自然流出。
不特可悟唐賢三昧,亦可由比興之旨而得取象之道耳。
《清明憶杭州》(《避寇集》上改題為《歸思》)首二句“長”字改“多”字,“猶”字改“時”字。
此詩亦有寄托,非僅懷鄉之情。
凡人未悟自性皆為客子,悟後之言則為鄉音。
如此會去,則此詩亦非苟作矣。
但此詩不可流布,以杭州尚陷虜中,亦恐人誤會也。
昨複得歌行一首(《避寇集&bull大麥行》),漢樂府有是題,少陵拟之,其義似未及今日之廣。
《詩序》:“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
”此或可幾變雅之遺音,初不為一國一人而作也。
詩成自詠,音節天然,似尚有元氣。
此理終不可滅,但可為知者道耳。
賢輩聽吾講說,似尚不及讀吾一詩,若有入處,亦堪與古人把手共行矣。
結語不暇自哀而哀他人,此《春秋》廣魯于天下之旨也。
昨得二詩(《野興》,見《避寇集》),感于蘇、日締約之事而作。
聊示諸賢,存此變雅之意。
昨夜月色甚佳,睡醒聞雷雨,于枕上得一律(題曰《聞雷》,未收入詩集),聊以寫示。
世事皆作如是觀。
以平淡出之,詩自圓轉無礙,此乃漸近自然。
看來欲拔俗,非深于詩不可,胸中着數首詩,亦可減去俗病少許。
亦有詩而俗者,乃非詩。
詩與俗觌體相反,猶陽虎之論仁富也。
脫俗須具悟門,詩中實有三昧,古來達道者多從這裡過。
然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直須自悟始得。
吾言亦猶谷響泉聲耳。
既有好樂之心,不患不能深入也。
《瘗貓》第二絕(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全用公案,然非作意安排,亦是自然流出,此亦偶得之耳。
頃寫示三絕句(《暑夜偶成》和《秋詞》二首,均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其一灑落,其二深婉,此絕句中正聲,可開後人悟門,不為苟作。
“漢将”一首喻安危利災者自诩智計,“秋風”一首指宣傳多非事實。
夜來将《儒佛箴》(後改題《童蒙箴》,見《濠上雜着初集》)了卻,此亦自然流出,雖不必有益于今,卻可俟後。
終日對俗客無謂,了此亦以自解,尚不空過。
賢輩他日到此田地,方覺此語親切,亦望勿以閑言語視之。
着得些閑言語,亦是學也。
昨夜和少陵二律,意猶未盡,複成一首(《八月十五夜月》,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似和韻為勝,然衰飒之音,亦是自然流出,不可強也。
梅聖俞論詩:“須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方為善。
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後為至。
”此語得之。
拙詩多入理語,卻各有面目。
昨複得二律(《遣俗》《禁詩》,并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安題頗有意思,二篇頸聯頗警策。
亦聊與諸友一覽,多則可厭,亦不苟作也。
偶得《數名詩》二首(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雖出以遊戲,随手拈來,一俗一真,相映成趣,亦頗圓轉自在,聊複寫與諸友破顔一笑。
此類體裁祇可偶一為之,非詩家之常則也。
《獨漉篇》(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高陵”“深谷”句,“前”“後”二字須改作“上”“下”(刻本遺漏未改),增“往而不反”兩句,意方顯豁。
少陵雲:“新詩改罷自長吟。
”《學記》言:“不學博依,不能安詩。
”“安”字最有意味。
蓋一字一語未惬,猶是功夫不到也。
《寓言》一首(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頗細,但難會耳。
《善哉行》(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聲聞先退”,“先”字須改“屏”字。
昨方戲作《雜拟》七絕(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
老來亦謬作绮語,然卻是好詩,欲以相示。
其間用事稍隐,别紙疏示大意:(一)譏倭使聘美;(二)見某領袖參政會演詞,自居不世之功;(三)為參政會通電補作;(四)交戰國如博徒,各言最後勝利;(五)謂戰報多誇而少實;(六)羅、邱宣言不惟不能弭戰,益使諸夷以利器為可恃;(七)蘇、德戰未決,中國亦以反侵略陣線自豪。
昨偶得二詩,亦是緣感而作。
然闵亂之言,初不為一國一時,頗得詩人深旨,聊與諸賢一覽。
吾自信于五言最熟,此事亦分付不着人,自适其适而已。
(詩為《避寇集&bull花朝》第一、二首) 欲鈔存拙詩,以時日先後為序,卷端亦須着大題,以備他日删訂則可。
但贈答諸篇,安題須簡。
尺牍稱呼題款,俱當省去,亦勿雜入他種文字,方成詩稿款式。
其實老拙并非有意為詩,有時率爾成篇,亦不欲盡存。
鈔之徒費日力,亦無益于學詩。
若能于一、二句下觸發,會心處正不在遠,如此方不虛費耳。
《伏漲》一首(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真谛俗谛一時畢露,不可作尋常言語會也。
楊大年薄少陵為村夫子,使見此,或當爽然。
賢輩猶以詩與道為二,吾是以不多說也。
昨偶思為琴曲,于枕上得一章,題曰《思歸引》(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
雖嫌過質,而音節頗諧,以理語入歌,亦變調也。
謝先生《飛仙亭》原作以境語勝,拙作(指《次韻和啬庵飛仙亭詩》,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則似以理語勝,但俱難得解人耳。
朝來日出,隐深霧中,其光微透,映窗牖如雪後景,頗有虛室生白之象,因得一詩(《冬日病起見晨光熹微寫示山中諸友》,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
聊以寫示,未足存耳。
懷人之作(《歲暮有懷諸故舊》),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但寓懷舊之思,亦寄滄桑之感,此亦與人交之道。
詩格頗具變化。
世俗澆薄,友朋間多落落如路人。
吾詩不必求人喻,但存此一段意思而已。
《日食》一首(見《編年集》癸未上卷),說理頗自如。
《雜釋》數首(見《編年集》癸未上卷),皆說理而不失為詩。
詩與邏輯非盡相違,此乃十二面觀音,随處與人相見,不妨變現不同,如此方許以詩說理。
諸友忽得法眼淨時,便可唾棄矣。
“意生身”本謂菩薩境界,天上人間,随意寄托,生死自由,不同衆生随業受生,為業所縛,不得自在。
不論善道惡道,皆屬業報身也。
詩(《風》第一首,見《編年集》癸未下卷)乃借用,但謂禍福無不自己求之,即業由自作之義,非用其本義也。
《蝸牛行》(後改《蝸角行》,見《編年集》癸未下卷)“不知休”三字當改作“驅貔貅”。
酬啬庵詩第一首(《得啬庵中秋日見和之作再酬二首》,見《編年集》癸未下卷)第六句“哳”改“淅”,第八句“消”改“除”。
今日寄答沈尹默一詩(《上九得尹默和詩奉謝》,見《編年集》乙酉上卷),風格峻整,音節高亮,律詩中上乘也。
又《獨坐》(見同上)一首,意境超妙,亦非衲僧家偈頌所能到。
前見希之與星賢書,以足開宗派見推,不唯老夫不敢,意亦不欲,以向于呂紫微江西宗派之說不滿也。
因此作一絕句(《希之與星賢書,以開宗派見期,衰陋不足語此,因答希之,并示諸友》,見《編年集》乙酉上卷),聊示諸友,覽後可寄希之,使知之。
今日寄答鐘山、希之一詩(《得鐘山上九日自重慶見寄詩,約春水生相即于樂山,同日得希之貴陽人日見懷之作,喜而作此,寄答鐘山并示希之》,見《編年集》乙酉上卷),中有“黑豆”“黃梅”一聯,自謂不減謝先生見和“巴舞”“蜀才”之句。
大凡友朋贈答,俱有意義,不是空言,亦可以潤枯槁,但不識藥者不感興趣耳。
今日寄懷葉先生一詩(《寄懷葉左文兼為其六十壽》,見《編年集》乙酉上卷)。
渠今年整六十,因以壽之。
向來不作壽詩,今于葉先生破例為之,亦以念舊之情不能自已也。
“萬山”“百代”一聯,亦非葉先生不足以當之。
詩中因柳起興者,多叙離别征戍之感,此以《小雅》“楊柳依依”為祖。
若泛言景物,意味已淺。
大凡遣詞造意,先須審題。
如此題(原作《拟道上見楊柳》,後改《拟柳枝》,見《編年集》乙酉上卷)亦以作絕句為宜,不宜作律句。
漁洋《秋柳》乃詠史體裁,又當别論。
遠征軍乃今日事實,故不曰“遠行”而曰“遠征”。
《寇退口号》(見《編年集》乙酉下卷)第二首“空村故裡無人過”,“過”改“問”。
第四首“受降城外水連天”,“水”改“海”。
在山(莫幹山)作得五言一篇,寄藻孫。
此詩有議論,氣格頗似少陵。
吾後此亦不能多作,亦更無人能知其利病。
發言莫賞,興味無存,未可如何也。
住山(廬山)兩月,絕少遊陟,得詩頗不少,皆遣興之作,率意出之,尚未孤負此山,不為空過而已。
《廬山新謠》多以新事物、新思想入古詩,尚不觸目。
吾不自知其進邪、退邪,聊以自遣而已。
《漫興》兩首(“層城樓閣”“倦眼登高”,一九六〇年作于屏風山)頗有新意,可略見一斑。
山中絕無朋友遊從之樂,獨謠自遣,乃廚川所謂“苦悶的象征”,煙士披裡醇雲乎哉。
寫至此,擲筆一笑。
詩以道志,大抵所感真者,其言亦真。
然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吾體物之工不及古人,但直抒所感,不假雕繪,尚不為苟作而已。
今日得此詩(《客思》),聊複寫寄一覽。
理境益深,解人益少。
龐道玄雲:“日用事無别,惟吾自偶諧。
”此詩愉韻一聯(暫遣幽憂鄰戲谑,獨持枯槁近恬愉),亦吾之偶諧三昧也,皮膚脫落盡,惟有一真實,語彌質而情彌真,然言淡而無味,但可以道情目之,非詩也。
近作近體五首(《還湖上口占》《偶成》《潦後感》《婺杭道中》《隤風》),前二灑落,中一深穩,後二超曠。
雖率爾之作,頗有新意,亦近自然。
此三昧境也,會此,則一切聲皆此聲。
然言詩則寒瘦,可發一笑(此就一九六三年所作《天寒入市就客館取暖口占》言)。
《雪晴》一首頗似治世之音。
《人日雪》則為中印邊界問題而作,亦絕句中上乘。
臯亭植樹,複得一詩。
墟墓日近,感不絕心。
然以詩言,固從天性流出。
負土之志,乃是誠言,非同壯語(詩有“誓将負土補天工”句)。
偶得一律(《蘇庵約遊玲珑山未果》),尚灑落,今以寫奉,可資助發。
衰朽不能為新體詩,今試以舊詩詠新事(《喜聞核試驗成功》《送青年至農村勞動》),未知有當于古為今用之旨否? 昨寄絕句,首用“豐亨萃聚”,字未惬,應改作“銷兵猛志壓群雄”較為醒豁。
五律昨所作者不及今作,然究竟古典氣太重,雖庶幾治世之音,不可以喻俗也。
昨為諸子改詩,不惬老僧意,因更成一律(《上巳日偶成用前韻》,見《避寇集》),卻不是湊韻。
于此可悟比興法門,頗有羚羊挂角之意。
此亦胸襟流出,拈來便用,山谷所謂“不煩繩削而自然合轍”一也。
《樂記》曰:“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
”陳氏《集說》曰:“人之處心,雖當放逸之時,而忽聞哀怨之聲,亦必為之恻然而收斂,是哀能立廉也。
”《小雅》怨诽而不怒,聖人錄之。
近偶為詩,亦是恻怛動于中而自然形于言者,亦自覺其衰飒,怨而未至于怒,哀而未至于傷。
雜以放曠則有之,然尚能節,似未足以損胸中之和也。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逢此百罹”,“苕之華,芸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此變風變雅之音也。
樂天知命,為自證之真;憫時念亂,亦同民之患:二者并不相妨,佛氏所謂悲智雙運也。
但所憂者私小則不是。
予嘗觀古之所以為詩者,約有四端:一曰慕俦侶,二曰憂天下,三曰觀無常,四曰樂自然。
詩人之志,四者攝之略盡,若其感之遠近,言之粗妙,則系于德焉。
因草是篇,以俟後之君子推而廣之(《詩人四德序》,見《編年集》甲申下)。
既曰《漫與》(見《編年集》癸未上),自非有所指目,不為一人而作。
樓子和尚聞山歌而發悟,歌乃與彼無幹。
即滄浪孺子之歌,亦自稱口而出,本無寓意,聖人聞之,便教弟子作道理會。
詩無達诂,本自活鱍鱍地,不必求其事以實之,過則失之鑿矣。
禅語皆以“到家”喻見性,“客子”喻在迷,用慣亦不覺其贅。
“越鳥背南”乃謂向外,“門前式蛙”實譏渎武。
第三首系用《紫芝歌》,亦泛言天地否塞之象而已。
胸中着得幾首好詩,亦可以拔除俗病。
說王壬秋題扇詩雲:此人一生學《老》《莊》,故其論扇,以為見捐者恒為纨素,常見者反在蒲葵。
至于文人畫家之所題繪,往往藏之箧中,備而不用。
總之,其意以為用者不好,好者不用而已。
頗得老莊之旨,然非有道者之言也。
作詩貴有比興之旨,言在此而意在彼,方能耐人尋味。
唐詩雲“夜半鐘聲到客船”者,無人相送,不勝寂寞之感也。
“輕煙散入五侯家”、“簾外春寒賜錦袍”者,君恩隻及貴幸也。
“樂遊原上望昭陵”者,雖以罪言去官,而眷眷不忘故主之恩溢于言表。
昭陵,太宗之陵也。
“衆鳥高飛盡”,以比利祿之徒;“孤雲獨去閑”,以自況也。
“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言山色之外,不堪舉目也。
問黃仲則“十有九人堪白眼”之句,先生笑雲:何笨重乃爾,了無餘味矣。
《選》詩非熟讀不可。
唐詩當取盛唐之音,晚唐多失之纖巧,清人詩不看可也。
漁洋《萬首絕句選》頗好,《古詩選》次之。
漁洋亦長于絕句者。
絕句須流利,古詩可出以鄭重。
《唐詩三百首》中絕句多佳。
七言絕句平起,第二句第三字必須平聲,音節乃調。
單拗一句,應在第三句,否則全拗。
伯夷、叔齊扣馬之谏,見《呂氏春秋》,蓋即太史公所本。
然《采薇》之歌體裁不類《三百篇》,反與後世《紫芝歌》有相似處,當是春秋戰國間,諸侯以暴易暴,民怒沸騰,而又不敢直指當時,托古以諷之作耳。
論《白沙詩教》雲:白沙自叙甚好,湛甘泉序便嫌太長。
朝野上下猶掩過飾非,自揚功烈,曾無哀痛罪己之意,此亦從來所無。
雖同是門面語,并此而亦諱言,塗飾欺罔,舉國以為當然,真可異也。
吾心恻然不能已,作得五言長篇一首(題曰《革言》,見《避寇集》),今以附覽。
前寄子恺是變風,此卻是變雅,可當詩史,不為苟作。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希”,格局謹嚴,辭旨溫厚,雖不能感時人,後世必有興起者,賢輩勉之。
“瘠土人夭”,“夭”字可改作“細”字。
《淮南》亦雲“沙土之人細”,“細”字雙關,字面亦較潤也。
(“瘠土人多細”句,見《避寇集&bull花朝》第一首) 後四句想入非非,言神相所不能識,龜策所不能知,時人所為微妙也。
今之有國者其眩惑以求之事實,等于怪迂,故以封禅為喻。
(詩為《避寇集&bull花朝》第三首) 昨複偶成一詩(《避寇集&bull題擊壤集用人字韻》),詩律頗細。
人韻一聯,仍以陶詩對杜詩(《憶昔》第二首)。
杜則反用其意,用陶下一“甘”字,将陶公一詩精神托出,頗見力量。
陶《飲酒》二十首,此為最末,乃其真意所寄也。
“吹劍”用《莊子&bull則陽篇》語。
“栽花”羌無故實,然頗與杜詩“岸花飛送客,樯燕語留人”相似,而簡遠過之。
結語乃出本題,實則讀《山海經》亦偶以寄興而已。
昨因聽鳥聲得二詩(《杜鵑行》《聽鹂》,并見《避寇集》),此非好事之過,亦是自然流出。
不特可悟唐賢三昧,亦可由比興之旨而得取象之道耳。
《清明憶杭州》(《避寇集》上改題為《歸思》)首二句“長”字改“多”字,“猶”字改“時”字。
此詩亦有寄托,非僅懷鄉之情。
凡人未悟自性皆為客子,悟後之言則為鄉音。
如此會去,則此詩亦非苟作矣。
但此詩不可流布,以杭州尚陷虜中,亦恐人誤會也。
昨複得歌行一首(《避寇集&bull大麥行》),漢樂府有是題,少陵拟之,其義似未及今日之廣。
《詩序》:“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
”此或可幾變雅之遺音,初不為一國一人而作也。
詩成自詠,音節天然,似尚有元氣。
此理終不可滅,但可為知者道耳。
賢輩聽吾講說,似尚不及讀吾一詩,若有入處,亦堪與古人把手共行矣。
結語不暇自哀而哀他人,此《春秋》廣魯于天下之旨也。
昨得二詩(《野興》,見《避寇集》),感于蘇、日締約之事而作。
聊示諸賢,存此變雅之意。
昨夜月色甚佳,睡醒聞雷雨,于枕上得一律(題曰《聞雷》,未收入詩集),聊以寫示。
世事皆作如是觀。
以平淡出之,詩自圓轉無礙,此乃漸近自然。
看來欲拔俗,非深于詩不可,胸中着數首詩,亦可減去俗病少許。
亦有詩而俗者,乃非詩。
詩與俗觌體相反,猶陽虎之論仁富也。
脫俗須具悟門,詩中實有三昧,古來達道者多從這裡過。
然向上一路,千聖不傳,直須自悟始得。
吾言亦猶谷響泉聲耳。
既有好樂之心,不患不能深入也。
《瘗貓》第二絕(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全用公案,然非作意安排,亦是自然流出,此亦偶得之耳。
頃寫示三絕句(《暑夜偶成》和《秋詞》二首,均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其一灑落,其二深婉,此絕句中正聲,可開後人悟門,不為苟作。
“漢将”一首喻安危利災者自诩智計,“秋風”一首指宣傳多非事實。
夜來将《儒佛箴》(後改題《童蒙箴》,見《濠上雜着初集》)了卻,此亦自然流出,雖不必有益于今,卻可俟後。
終日對俗客無謂,了此亦以自解,尚不空過。
賢輩他日到此田地,方覺此語親切,亦望勿以閑言語視之。
着得些閑言語,亦是學也。
昨夜和少陵二律,意猶未盡,複成一首(《八月十五夜月》,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似和韻為勝,然衰飒之音,亦是自然流出,不可強也。
梅聖俞論詩:“須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方為善。
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後為至。
”此語得之。
拙詩多入理語,卻各有面目。
昨複得二律(《遣俗》《禁詩》,并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安題頗有意思,二篇頸聯頗警策。
亦聊與諸友一覽,多則可厭,亦不苟作也。
偶得《數名詩》二首(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雖出以遊戲,随手拈來,一俗一真,相映成趣,亦頗圓轉自在,聊複寫與諸友破顔一笑。
此類體裁祇可偶一為之,非詩家之常則也。
《獨漉篇》(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高陵”“深谷”句,“前”“後”二字須改作“上”“下”(刻本遺漏未改),增“往而不反”兩句,意方顯豁。
少陵雲:“新詩改罷自長吟。
”《學記》言:“不學博依,不能安詩。
”“安”字最有意味。
蓋一字一語未惬,猶是功夫不到也。
《寓言》一首(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頗細,但難會耳。
《善哉行》(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聲聞先退”,“先”字須改“屏”字。
昨方戲作《雜拟》七絕(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
老來亦謬作绮語,然卻是好詩,欲以相示。
其間用事稍隐,别紙疏示大意:(一)譏倭使聘美;(二)見某領袖參政會演詞,自居不世之功;(三)為參政會通電補作;(四)交戰國如博徒,各言最後勝利;(五)謂戰報多誇而少實;(六)羅、邱宣言不惟不能弭戰,益使諸夷以利器為可恃;(七)蘇、德戰未決,中國亦以反侵略陣線自豪。
昨偶得二詩,亦是緣感而作。
然闵亂之言,初不為一國一時,頗得詩人深旨,聊與諸賢一覽。
吾自信于五言最熟,此事亦分付不着人,自适其适而已。
(詩為《避寇集&bull花朝》第一、二首) 欲鈔存拙詩,以時日先後為序,卷端亦須着大題,以備他日删訂則可。
但贈答諸篇,安題須簡。
尺牍稱呼題款,俱當省去,亦勿雜入他種文字,方成詩稿款式。
其實老拙并非有意為詩,有時率爾成篇,亦不欲盡存。
鈔之徒費日力,亦無益于學詩。
若能于一、二句下觸發,會心處正不在遠,如此方不虛費耳。
《伏漲》一首(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真谛俗谛一時畢露,不可作尋常言語會也。
楊大年薄少陵為村夫子,使見此,或當爽然。
賢輩猶以詩與道為二,吾是以不多說也。
昨偶思為琴曲,于枕上得一章,題曰《思歸引》(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
雖嫌過質,而音節頗諧,以理語入歌,亦變調也。
謝先生《飛仙亭》原作以境語勝,拙作(指《次韻和啬庵飛仙亭詩》,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則似以理語勝,但俱難得解人耳。
朝來日出,隐深霧中,其光微透,映窗牖如雪後景,頗有虛室生白之象,因得一詩(《冬日病起見晨光熹微寫示山中諸友》,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
聊以寫示,未足存耳。
懷人之作(《歲暮有懷諸故舊》),見《編年集》辛巳壬午卷),但寓懷舊之思,亦寄滄桑之感,此亦與人交之道。
詩格頗具變化。
世俗澆薄,友朋間多落落如路人。
吾詩不必求人喻,但存此一段意思而已。
《日食》一首(見《編年集》癸未上卷),說理頗自如。
《雜釋》數首(見《編年集》癸未上卷),皆說理而不失為詩。
詩與邏輯非盡相違,此乃十二面觀音,随處與人相見,不妨變現不同,如此方許以詩說理。
諸友忽得法眼淨時,便可唾棄矣。
“意生身”本謂菩薩境界,天上人間,随意寄托,生死自由,不同衆生随業受生,為業所縛,不得自在。
不論善道惡道,皆屬業報身也。
詩(《風》第一首,見《編年集》癸未下卷)乃借用,但謂禍福無不自己求之,即業由自作之義,非用其本義也。
《蝸牛行》(後改《蝸角行》,見《編年集》癸未下卷)“不知休”三字當改作“驅貔貅”。
酬啬庵詩第一首(《得啬庵中秋日見和之作再酬二首》,見《編年集》癸未下卷)第六句“哳”改“淅”,第八句“消”改“除”。
今日寄答沈尹默一詩(《上九得尹默和詩奉謝》,見《編年集》乙酉上卷),風格峻整,音節高亮,律詩中上乘也。
又《獨坐》(見同上)一首,意境超妙,亦非衲僧家偈頌所能到。
前見希之與星賢書,以足開宗派見推,不唯老夫不敢,意亦不欲,以向于呂紫微江西宗派之說不滿也。
因此作一絕句(《希之與星賢書,以開宗派見期,衰陋不足語此,因答希之,并示諸友》,見《編年集》乙酉上卷),聊示諸友,覽後可寄希之,使知之。
今日寄答鐘山、希之一詩(《得鐘山上九日自重慶見寄詩,約春水生相即于樂山,同日得希之貴陽人日見懷之作,喜而作此,寄答鐘山并示希之》,見《編年集》乙酉上卷),中有“黑豆”“黃梅”一聯,自謂不減謝先生見和“巴舞”“蜀才”之句。
大凡友朋贈答,俱有意義,不是空言,亦可以潤枯槁,但不識藥者不感興趣耳。
今日寄懷葉先生一詩(《寄懷葉左文兼為其六十壽》,見《編年集》乙酉上卷)。
渠今年整六十,因以壽之。
向來不作壽詩,今于葉先生破例為之,亦以念舊之情不能自已也。
“萬山”“百代”一聯,亦非葉先生不足以當之。
詩中因柳起興者,多叙離别征戍之感,此以《小雅》“楊柳依依”為祖。
若泛言景物,意味已淺。
大凡遣詞造意,先須審題。
如此題(原作《拟道上見楊柳》,後改《拟柳枝》,見《編年集》乙酉上卷)亦以作絕句為宜,不宜作律句。
漁洋《秋柳》乃詠史體裁,又當别論。
遠征軍乃今日事實,故不曰“遠行”而曰“遠征”。
《寇退口号》(見《編年集》乙酉下卷)第二首“空村故裡無人過”,“過”改“問”。
第四首“受降城外水連天”,“水”改“海”。
在山(莫幹山)作得五言一篇,寄藻孫。
此詩有議論,氣格頗似少陵。
吾後此亦不能多作,亦更無人能知其利病。
發言莫賞,興味無存,未可如何也。
住山(廬山)兩月,絕少遊陟,得詩頗不少,皆遣興之作,率意出之,尚未孤負此山,不為空過而已。
《廬山新謠》多以新事物、新思想入古詩,尚不觸目。
吾不自知其進邪、退邪,聊以自遣而已。
《漫興》兩首(“層城樓閣”“倦眼登高”,一九六〇年作于屏風山)頗有新意,可略見一斑。
山中絕無朋友遊從之樂,獨謠自遣,乃廚川所謂“苦悶的象征”,煙士披裡醇雲乎哉。
寫至此,擲筆一笑。
詩以道志,大抵所感真者,其言亦真。
然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吾體物之工不及古人,但直抒所感,不假雕繪,尚不為苟作而已。
今日得此詩(《客思》),聊複寫寄一覽。
理境益深,解人益少。
龐道玄雲:“日用事無别,惟吾自偶諧。
”此詩愉韻一聯(暫遣幽憂鄰戲谑,獨持枯槁近恬愉),亦吾之偶諧三昧也,皮膚脫落盡,惟有一真實,語彌質而情彌真,然言淡而無味,但可以道情目之,非詩也。
近作近體五首(《還湖上口占》《偶成》《潦後感》《婺杭道中》《隤風》),前二灑落,中一深穩,後二超曠。
雖率爾之作,頗有新意,亦近自然。
此三昧境也,會此,則一切聲皆此聲。
然言詩則寒瘦,可發一笑(此就一九六三年所作《天寒入市就客館取暖口占》言)。
《雪晴》一首頗似治世之音。
《人日雪》則為中印邊界問題而作,亦絕句中上乘。
臯亭植樹,複得一詩。
墟墓日近,感不絕心。
然以詩言,固從天性流出。
負土之志,乃是誠言,非同壯語(詩有“誓将負土補天工”句)。
偶得一律(《蘇庵約遊玲珑山未果》),尚灑落,今以寫奉,可資助發。
衰朽不能為新體詩,今試以舊詩詠新事(《喜聞核試驗成功》《送青年至農村勞動》),未知有當于古為今用之旨否? 昨寄絕句,首用“豐亨萃聚”,字未惬,應改作“銷兵猛志壓群雄”較為醒豁。
五律昨所作者不及今作,然究竟古典氣太重,雖庶幾治世之音,不可以喻俗也。
昨為諸子改詩,不惬老僧意,因更成一律(《上巳日偶成用前韻》,見《避寇集》),卻不是湊韻。
于此可悟比興法門,頗有羚羊挂角之意。
此亦胸襟流出,拈來便用,山谷所謂“不煩繩削而自然合轍”一也。
《樂記》曰:“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
”陳氏《集說》曰:“人之處心,雖當放逸之時,而忽聞哀怨之聲,亦必為之恻然而收斂,是哀能立廉也。
”《小雅》怨诽而不怒,聖人錄之。
近偶為詩,亦是恻怛動于中而自然形于言者,亦自覺其衰飒,怨而未至于怒,哀而未至于傷。
雜以放曠則有之,然尚能節,似未足以損胸中之和也。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逢此百罹”,“苕之華,芸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此變風變雅之音也。
樂天知命,為自證之真;憫時念亂,亦同民之患:二者并不相妨,佛氏所謂悲智雙運也。
但所憂者私小則不是。
予嘗觀古之所以為詩者,約有四端:一曰慕俦侶,二曰憂天下,三曰觀無常,四曰樂自然。
詩人之志,四者攝之略盡,若其感之遠近,言之粗妙,則系于德焉。
因草是篇,以俟後之君子推而廣之(《詩人四德序》,見《編年集》甲申下)。
既曰《漫與》(見《編年集》癸未上),自非有所指目,不為一人而作。
樓子和尚聞山歌而發悟,歌乃與彼無幹。
即滄浪孺子之歌,亦自稱口而出,本無寓意,聖人聞之,便教弟子作道理會。
詩無達诂,本自活鱍鱍地,不必求其事以實之,過則失之鑿矣。
禅語皆以“到家”喻見性,“客子”喻在迷,用慣亦不覺其贅。
“越鳥背南”乃謂向外,“門前式蛙”實譏渎武。
第三首系用《紫芝歌》,亦泛言天地否塞之象而已。
胸中着得幾首好詩,亦可以拔除俗病。
說王壬秋題扇詩雲:此人一生學《老》《莊》,故其論扇,以為見捐者恒為纨素,常見者反在蒲葵。
至于文人畫家之所題繪,往往藏之箧中,備而不用。
總之,其意以為用者不好,好者不用而已。
頗得老莊之旨,然非有道者之言也。
作詩貴有比興之旨,言在此而意在彼,方能耐人尋味。
唐詩雲“夜半鐘聲到客船”者,無人相送,不勝寂寞之感也。
“輕煙散入五侯家”、“簾外春寒賜錦袍”者,君恩隻及貴幸也。
“樂遊原上望昭陵”者,雖以罪言去官,而眷眷不忘故主之恩溢于言表。
昭陵,太宗之陵也。
“衆鳥高飛盡”,以比利祿之徒;“孤雲獨去閑”,以自況也。
“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言山色之外,不堪舉目也。
問黃仲則“十有九人堪白眼”之句,先生笑雲:何笨重乃爾,了無餘味矣。
《選》詩非熟讀不可。
唐詩當取盛唐之音,晚唐多失之纖巧,清人詩不看可也。
漁洋《萬首絕句選》頗好,《古詩選》次之。
漁洋亦長于絕句者。
絕句須流利,古詩可出以鄭重。
《唐詩三百首》中絕句多佳。
七言絕句平起,第二句第三字必須平聲,音節乃調。
單拗一句,應在第三句,否則全拗。
伯夷、叔齊扣馬之谏,見《呂氏春秋》,蓋即太史公所本。
然《采薇》之歌體裁不類《三百篇》,反與後世《紫芝歌》有相似處,當是春秋戰國間,諸侯以暴易暴,民怒沸騰,而又不敢直指當時,托古以諷之作耳。
論《白沙詩教》雲:白沙自叙甚好,湛甘泉序便嫌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