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之書劄(第二卷)

關燈
彼與遵義車站站長相熟,可托其設法運川。

    承駕吾開示目錄,其間完好者尚多。

    既因子恺相勸,亦不欲聽其棄置,本拟即托駕吾代為料理,嗣見駕吾與王星賢書,謂将遊南嶽,已将此事托公,想蒙允洽。

    向後恐運送益形困難,今不拟再緩,已迳函子恺,請其作書與該站長,并請迳寄左右面交,囑其幫忙。

    唯念此書舊裝木箱,恐須修理。

    又紙張包裹亦須更換,裝箱須襯油紙,以防滲濕,箱蓋須用釘,箱外亦須加繩捆紮,始能交運。

    又送到車站須雇腳力,在在需費。

    又合計重量未知若幹,運費如何計算,俱難估定。

    今姑彙奉國币壹千圓,到希查收賜複。

    一面即懇将此項書籍除黴爛不堪翻閱者外,悉數妥為裝箱。

    俟子恺函到後,即煩持往車站晤該站長面交,并詢明運費應需幾何,是否可徇子恺之情,盡速交運?得其允諾,即請将箱送至車站,除裝箱修理、包紮、腳力諸費開銷之外,未知是否足敷預付運費之用?倘有不敷,請悉數付之,其不足之數,當俟到渝之後找補,此層已托子恺在函中聲明,想可通融辦理。

    唯仍須向該站取一交運單據,填明所交書箱幾口,重量若幹,自遵義運渝,運費幾何,及已收數目、應補數目,一一填寫明白。

    并請具函迳寄子恺,将此單據封入函内,請用雙挂号,以免遺失。

    以便到渝後即由子恺持單提取。

    一面仍請将交運情形寫明見示。

    種種手續,頗為麻煩,有勞仁者費時費力,感謝不盡。

    實則今日保留一部分舊書,即是保留一分文化,其意義不僅替朋友幫忙而止也。

    專此奉懇,順頌撰安,不具。

    馬浮頓首。

     二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二日 明兩仁兄左右: 頃得十月廿八日柏溪惠書,知已就中大之聘,甚善。

    又承彙還運書費千元,雖車運并未收費,而在遵義時勞左右為裝箱、包紮,豈能一無所費?已荷不憚麻煩,何可更累賠墊!務望示及,以便補奉,千祈勿外。

    又聞子恺言,駕吾亦有來渝之說,不知果否?因便亦希見告。

    玆别奉拙書一幅,聊志相念之意,實無足觀。

    率複,順頌撰祉,不具。

    浮頓首。

     劉自幹 一九四三年六月六日 自幹先生閣下: 夙仰勳名,未通箋谒。

    頃由謝啬庵先生轉到賜書,以書院方事剞劂,特蒙贈币兩萬,為梨棗之資。

    嘉惠遙承,檀施無盡。

    儒林挹其芳潤,佛乘播其因華。

    固當刊之簡策,以志風義。

    謹因啬庵附書申謝,順頌政祺,諸唯雅鑒,不備。

    馬浮再拜。

     張采芹 一九四三年六月六日 采芹先生左右: 前辱惠書,并附啬庵先生來箋,承示有屬書多件,其紙将托便人寄來,深荷勞神。

    唯此項紙件,迄今未至。

    未悉是否已經交寄,或付便人,抑交郵局,系于何時寄出,或尚未寄?曾囑收件處函詢,未蒙示複,殊深系念。

    仆本非書家,徒以刻書而鬻字,故因書緻潤者,無異助我刻書,不敢虛辱來潤,久稽臨池。

    今紙既未到,無從下筆。

    誠恐收件處緻問,措詞或有未當,用特手書奉詢,務懇撥冗賜複,并将紙件迳寄收件處為感。

    順頌撰安,不具,馬蠲叟謹啟。

     蔣介石 一 一九四三年 重慶,軍事委員會 委員長蔣先生鈞鑒: 書院公所提倡,不以浮為迂陋,謬使承乏主講。

    于今五年,無補德化,始以學人寥落,講習多疏;繼複承助刻書,剞劂亦乏。

    長此坐誤,深懼虛糜。

    唯有仰懇允其辭去主講名義,并請饬下董事會另聘賢者主持,别謀善道,庶可副明公保存儒術之初心,俾浮亦得免于咎戾,幸甚幸甚!除迳電董事會外,不揣冒昧,謹以渎聞,伏候鈞示。

    馬浮叩。

    午宥。

     二 一九四五年 介公主席睿鑒: 比聞盟國同心,強寇效順。

    不世之功,非常之烈,非公威略,何以緻此?山野翹首,仰望太平,頌禱之私,非言可罄。

    書院區區,公所手創,将以造就儒生,流傳經籍。

    雖無補于大業,幸同值于明時。

    方玆式遏之初,宜荷扶持之力。

    今有請于公者,爰初假屋嘉州,本同羁泊,今當謀東遷于杭,依公豐沛之地,而未有齋舍,無以待學人。

    願公電令浙府主席,量宜撥予公産閑房,使足為栖止、弦誦之所,庶後來學子,鹹蒙庇蔭,必當誦義無窮。

    此一事也。

    又書院書籍、闆片及同人家屬,應随衆東遷。

    若令自謀,實無以為計。

    國家勞來安集,疏逖不遺,可否仰懇饬下所司,指撥舟車,特予免費輸送。

    想推仁及遠,應荷垂慈。

    不敢求先,但希于來春得附輕舟下峽,為幸已多。

    此二事也。

    二事若蒙公俞允,士林歸德,千載不忘。

    公功施于民,惠澤旁流,無微不至,必不斥其幹冒。

    除由書院董事會具書陳請外,特肅寸緘,托陳布雷處長因間以聞。

    伏候賜答,不恭,不備。

    馬浮頓首。

     王輔丞 一九四三年八月十二日 輔丞先生左右: 來教欲為書院募捐刻書,具征關心斯道,不獨扶持書院殘局而已。

    當世不乏好義之士,況得仁賢倡議,事必易集。

    未識贊同斯舉者,尚有幾人,承詢及鄙意,豈複有相拒之理?顧硁硁之愚,亦有不敢隐者。

    當書院初立,弟本由創議人招之使來,是童蒙求我而非我求童蒙。

    其後又由創議人産生董事會,似乎負責有人。

    乃事實相違,初終頓異,一切束閣,不以關懷。

    有言不踐,有問不酬,一似弟之好事,若将浼之者。

    弟屢次請辭,又不聽去。

    今不堪再耐,求去之言,甚為決絕,而至今尚未見答,不解何心。

    當玆請董事會迅辦結束之時,而一面由公倡議募捐,微似有取瑟而歌之意,竊謂不如稍緩之。

    果有人認刻書為今日之亟務,吾輩自可各行其志,不必定在書院也。

    公意以為何如?稍涼定當趨前谒教,先此率複。

    順頌頤安,不具。

    弟浮頓首。

     嚴立三 一九四三年九月十五日 立三先生左右: 前荷枉教,迄未答候,衰年憚暑,想不深責。

    尊着體大思精,匪特今所罕見,自來說經者皆難之。

    愚管見所窺,微有疑處,乃不在說性,而在議禮。

    篇中料簡舊師之失,及深斥時論之非,似乎稍病文繁。

    古來顯理貴乎玄通,釋經欲其簡要。

    頗謂将來再版,或可删落少分,則其為書彌足寶矣。

    天人物我,體本全該。

    制度文為,差分斯隔。

    末流極弊,乃是一時歧路,未足深憂。

    聖人複起,則萬物斯睹。

    道之所寄,今猶未逮凡愚。

    智者既得其宗,流用自當無盡也。

    立民見告,從者将以明日見枉,敢不敬須?特秋暑甚炎,荒齋奇熱,恐隘玄談。

    拟請俟得雨稍涼,當詣山寺谒教,明日暫勿相即。

    此或有乖于禮,而未失于言,先生或笑而許之乎?馬浮頓首。

    癸未八月十六日。

     柳非杞 一 一九四三年十月二十日 非杞先生左右: 囑為曼殊上人詩卷題字,草草寫奉。

    與仁者向未謀面,仆晚年亦不輕為人書。

    因與曼殊及沈君尹默皆有一日之雅,故不以拙劣辭。

    此外恕不能應。

    收到示複為盼。

    馬湛翁啟。

    承惠《戰塵集》,謝謝。

    十月廿日。

     二 非杞先生鑒: 惠書展轉寄到,經月未複,為歉。

    承囑寫杜詩大幅,衰年多病,目力、腕力俱不濟,以是久廢臨池,四方士友索書者,皆不能應,非獨于賢者靳之也。

    見寄《詩經》、《楚辭》新印本,已分贈後生之好古典者,冀不虛來惠。

    謹此緻謝,即頌道祉,幸恕荒率,不宣。

    浮白。

    六月十日。

     楊樵谷 一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一日 樵谷先生左右: 辱書知放懷山水,以翰墨自娛,一昨曾遊山寺,有見訪之意,良荷良荷!承詢書院近狀,無可為言。

    往時雖有少數學人,俱已星散。

    近年唯稍事刻書,亦以費绌難支。

    仆本為客,行将謝去,殊不能如仁賢所期,有虛眷注之雅。

    衰朽足迹罕涉城市,合當俟緣往造。

    荒居僻陋,亦不敢勞下顧也。

    率複,敬頌旅安,不具。

    馬湛翁拜啟。

     二 一九四四年一月五日 辱詩并佳毫醇酒春茗之贶,雅意稠疊,何以克當。

    歲暮空山得此,頓忘亂離之感。

    不敢卻也。

    舊墨兩挺、年糕八枚,聊伴空函,借手奉納,更容面謝。

    不宣。

    樵谷先生左右。

    浮再拜。

    癸未十二月十日。

     三 使來,又荷長卷之贶。

    公吟興甚豪,十駕莫及,但有贊喜而已。

    人日仍少日色,畏寒憚出,徐俟立春後乃謀趨晤耳。

    浮頓首。

    樵谷道長坐前。

    人日。

     四 晨起喜見晴光,複辱和詩,不異為我說法一會。

    拙句隻是稱口而出,不足言詩,與公殆有仙凡之别也。

    既以忘形相許,無時不如晤對,何事登降之勞?如或有興暫過,亦所忻伫。

    樵谷道長坐下。

    浮頓首。

    立春日。

     五 承示《問影》詩,不圖陶公以後複有是作,然固不可為俗人道隻字也。

    海印森然,亦是無中涵有象耳。

    贊歎有分,卻恕不和。

    樵谷道長。

    浮和南。

    二月六日午。

     六 見賜墨寶,又饋多珍,潭水深情未足為喻。

    誠何德以堪之!不敢固卻,懼拂赉意,愧無以為報也。

    “忠恕”二字奇極,聯語及題句皆精,可以垂教,何止服膺。

    山野朽質,空過日月,老而無成,曷敢言壽?承欲見枉,極慰思存,但請勿齒及賤降。

    若言相賀,乃近于谑。

    甥輩于是日略具蔬食,為我款客。

    如荷不棄,請偕嫂夫人同莅,藉聆至教,何幸如之!恕不恭速。

    來使立待,先此肅謝。

    敬頌俪福。

    不儩。

    浮再拜。

    舊曆二月廿二日。

     七 辱和詩留别,良厚。

    神山咫尺,亦未嘗相隔也。

    世事幻化,由來如此。

    無足深嘅。

    未行前或冀再晤。

    沈兄方覓車如蓉,尚未得附筆緻敬。

    浮和南。

    樵谷道長左右。

    初五日。

     八 昨呈短句,今荷三詩,何食報之豐也?長生之訣,太平之符,當與大地衆生共之,方酬大願耳。

    峨眉之遊,想尚有待,容更趨謝。

    不悉。

    浮頓首。

    樵谷道長坐前。

    廿一日巳。

     九 适遣彌甥丁慰長赉書奉候。

    旋荷來使,複承和詩,快如晤對。

    舍甥事深蒙關愛,當如所教,更以書促其來山。

    小雨又畏嚣,竟阙候送。

    行後頻枉音誨為望。

    樵谷道兄惠鑒。

    弟浮頓首。

    嫂夫人均候。

    閏月一日。

     十 樵谷道長左右: 辱示近作,藉見高懷,兼慰闊别。

    甚厚甚厚。

    浮絕學捐書,久廢吟詠,飾巾待盡,無複可言。

    附絕句一首,聊寄一時之思,未足仰酬來贶耳。

    霜寒,珍重,不悉。

    浮和南。

    冬至前二日。

     十一 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五日 此印系命舍彌甥丁慰長所刻。

    童稚初學,但粗辨筆畫而已。

    今先拓樣呈覽,若不可用,當命重刻。

    但渠隻能刻白文,未能刻朱文耳。

    湛翁再白。

    乙酉正月三日 十二 一九四五年三月十二日 昨日寄答一詩,想已達覽。

    頃有報國寺常濟知客見過,詢知于明日返峨,托其帶奉小印一方,石仿舊青田,尚不過劣。

    快使難逢,因緣時至,此印遂可放光矣。

    俗中殊乏佳興,尚未能出遊也。

    樵谷道長吟座。

    湛翁和南。

    乙酉正月廿八日。

     十三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 樵谷道長左右: 得書并惠詩,深荷存錄。

    空山寂寥,無言可道,定不以疏簡為咎。

    無倦日前曾到山小住,旬日便去。

    東遷之計猶是望空祈禱,未知何日得上歸船。

    舍甥年内可至,承問良感。

    胡翁蛻化已逾三月,世相靡常,殆無足異。

    往者承索以幻影相寄,近始入肆,攝得一幀,聊答相念之勤。

    歲寒,唯樂道有餘。

    不悉。

    湛翁和南。

    乙酉臘八日。

     十四 一九四八年二月五日 樵谷道長禅坐: 辱書存問,良厚。

    天下滔滔,安有樂土?随其心淨則佛土淨耳。

    浮謬雲還鄉,不異為客。

    衰年多病,倦于行旅。

    已辭書院講席,假舍友人家,實行杜門謝客,藏身息影,以終餘年,不複更作行腳想矣。

     大德随處行化,諒多勝緣。

    回首前塵,但增怅惘。

    天寒歲暮,感舊懷人。

    書不盡言,神往而已。

    順頌清福。

    不宣。

    浮頓首。

    丁亥臘月廿六日立春。

     十五 見示五言二章,運用《楞嚴》,甚善。

    文字即解脫相,贈答亦是循聲流轉。

    雖然,化人逢幻士,谷響答泉聲,亦不礙神通遊戲。

    慎勿謂湛翁有詩也。

    樵谷道長。

    湛翁和南。

    二月三日。

     十六 一九六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樵谷先生有道: 惠書獲詳近履,深慰闊懷。

    比患白内障加劇,艱于作字,以此稽答,至歉。

    芳遠佳士,小厄定有出時。

    但竿牍非宜,頗恨無能為力。

    已迳複數行,寄其弟芳傳轉達,未有以慰之也。

    浮衰病侵尋,殆将乘化歸盡,唯收視返聽,靜以示之而已。

    率爾,順頌道祉,不宣。

    浮和南。

    舊曆春分後四日。

     林屋 一 連日快晤,良慰闊懷。

    今午薄具園蔬,昨已面請雙跷惠晤。

    一飯頃遂遣船至濤雲山下奉迓。

    即望立駕,并恕未能躬速。

    臨穎不勝翹伫之至。

    湛翁和南。

    林屋道長法坐。

    清明日。

     二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林屋道長禅坐: 前者快晤,旋值病緣,臨别未能相送,複聞嫂夫人因車蹶受微傷,竟疏箋候為歉。

    弟一卧旬日,病起,偕沈兄往遊犍為清水溪,幻軀頗感勞頓,歸後亦未親筆劄。

    昨得初十日惠書,知已如如意山,良慰懷念。

    沈兄亦于今日返渝,徐俟稍安定再謀入山相訪。

    世間事真不足置懷也。

    手此敬頌俪福。

    不盡。

    弟浮頓首。

    舍甥婦輩敬問嫂夫人安。

    乙酉三月十六日。

     三 一九四五年六月十四日 四月四日如意山惠書及詩,逾半月始至。

    相去不過百餘裡,寄書如此濡遲,亦今日特殊之象也。

    月來涼燠不時,幻軀時有不适,乃知土木形骸日就朽敗,學道不力,故當任其自然,亦不複措意也。

    賢梁孟今月雙壽,未能往祝,在人情實為缺典。

    辄寫一橫幅附奉,藉頌修齡。

    紙墨俱劣,殊愧無可為敬。

    徐俟秋涼,或可更謀良晤。

    率爾不恭,幸諒之。

    浮頓首。

    林屋道長、元誠夫人俪福。

    乙酉端陽。

    舍甥婦輩附叩。

     竹石 一 昨蒙賜聯,佳句天成,何幸得此。

    正拟箋謝,适雲濤處長遣人送節物來,欲返其半,而來弁堅不肯持回,遂白雲濤移贈先生,借花獻佛,想蒙見許。

    草草不恭。

    後日決遣田戚之詣山奉迓,并邀南屏同莅。

    天已放晴,屆時請俟戚之侍行,恕不躬詣賀歲。

    浮再拜。

    竹石先生道長坐下。

    舊除夕。

     二 惠詩如飲醇醪,筆勢尤飛動可寶,何幸得之!嘉贶不可虛辱,容少閑奉和乞教。

    舊曆十六日午間,拟翦園蔬,稍具脫粟,奉屈仙跷暫過荒居,藉作消寒小集。

    不延他客,但請代約南屏同來,恕不另速。

    手此奉謝。

    緻頌竹石先生吟安。

    浮再拜。

     李用廷 一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五日 用廷先生左右: 令孫先芳,前因謝啬庵先生之介,遠來相從,實愧無以益之。

    聞仁者素為一鄉耆望,所以诏其諸孫者,必有善道,初不在令其從師遠遊,睽離侍奉。

    矧如浮之迂拙,亦未足以為之師邪。

    累勸其歸就祖庭,無事仆仆負笈,此乃愛人之心,非拒之也。

    從來學有成就者,皆由自己用力之久,僅乃得之。

    師友但為一時之緣,非曰有物可取而與之也。

    令孫讀書雖勤,于文義尚多捍格,而頗有好高躐等之病。

    平時所與言者,未能信從,留此無益。

    況書院早已謝遣學人,浮方極力求去,辍講已及兩年,舊時學人亦已星散。

    豈複尚堪依止?故仍力勸其歸。

    果能立志勤學,盡可在家用功。

    但毋近名,毋欲速,真實踐履,先求盡其子弟之職,方不違聖賢之道,亦不患其無所入也。

    今因其歸,特附數語,令其禀白,亦使仁者了然于浮所以告之之道,非有所靳。

    令孫将來有進,當知鄙言不妄。

    幸勿再言相從,徒令坐誤,以重吾過。

    手此,敬候頤安,并頌潭福,不備。

    馬浮頓首。

     二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用廷先生惠鑒: 令孫先芳似有心疾,屢勸其歸,不聽,亦未加以催促。

    因恐仁者于彼在此間情形未能明了,曾預寫一書,欲俟其言歸,交彼攜奉。

    已隔多日,察彼尚無歸意,偶與言及,彼乃聲言此是空話。

    仆實不解其意何居,今特将此書附寄尊覽。

    看仆所言是否空話,并請即速召伊還家,不可再緩。

    以後切勿自稱曾及吾門,以仆實無德,不堪為師,且亦不敢以弟子視之也。

    人之賢否,全在自己,匪特迂陋不能為人作緣,即仁者為其祖父,似亦隻能各盡其道,不須過于期必。

    兒孫自有兒孫福,奉勸盡可廓然大觀,不必深督遏之也。

    平生于人言無不盡,幸亮之。

    手此,再候頤祉。

    不宣。

    馬浮頓首。

     三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日 樂至,寶林場 李用廷先生: 令孫先芳忽得狂疾,背人出走不知何往,現正多方尋覓。

    傥能覓得,當派人伴送赴蓉。

    萬一竟至失蹤,敝院實無辦法,應請尊府自行設法尋覓。

    特先電聞。

    複性書院馬湛翁。

    蒸。

     四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三日 樂至,寶林場 李作舟先生鑒: 先芳已覓得,現送醫院。

    請急速派人來嘉接取,萬勿延誤。

    湛翁。

    元。

     陳璧承 雲從 序西 一 一九四四年一月十六日 雲從仁兄先生左右: 辱贛州惠書,兼荷捐助刻赀四百元。

    同在流離,仁者乃以橡栗之餘移充梨棗,雅意可感。

    已交書院刻書處,俟集腋有成,當據以刊列卷後,用志弗谖,謹先代書院敬緻謝悃。

    仆衰病日甚,久罷講論,但猶栖遲山寺,以俟時清。

    回首前塵,都如幻夢。

    來書承問殷拳,書辭詳整,固知别後精進有加,不因遭亂而異。

    他日得還鄉裡,或當重奉餘談。

    潤泉先生聞近曾到渝,因晤并希道念。

    肅頌旅吉,不次。

    馬浮拜啟。

     二 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八日 雲從仁兄先生左右: 前辱遠饋建蓮、湖筆,久之始馳一箋為謝,未知達否。

    六月中承寄屬書各件,逾兩月而始至,昨已為寫訖。

    中有四尺聯一件,落筆誤寫一字,辄為易紙重書。

    雖較原紙略小,尚不惡,想不以為嫌,其誤寫者即不更寄。

    又五尺聯來紙幅太寬,将來若付裝池,須将兩邊裁去少許,方為稱式。

    衡湘雖苦戰,郵遞似尚可通,已屬收件處即寄矣。

    蜀中凡百沈郁,每念舊遊,不勝怃然。

    秋涼,唯珍衛,不悉。

    浮頓首。

     三 一九五〇年二月十九日 歲朝見枉,深慰闊懷。

    衰年憚出,往還禮廢,想不為咎。

    今囑龔君慈受代為答候,并有俗事欲就咨詢。

    龔君雅士,當荷傾蓋,所詢務希詳答為幸。

    雲從仁兄左右。

    浮頓首。

    舊曆正月初四。

     四 一九五〇年二月二十日 昨囑龔君代候,有所咨詢。

    今有微款,拟稍購折實儲蓄單位,由舍親湯俶方女士辦理。

    特囑詣前,請撥冗一為介紹,冀可簡捷,少耗時間。

    瑣渎容謝,不具。

    雲從仁兄左右。

    浮拜啟。

    二月二十日。

     五 屬書各件,昨日映雪為之,頗不草草。

    唯鄙性不喜界格,來紙稍生,又嫌滞筆,故為易紙重書,幸勿斥其妄。

    寒切,唯珍愛,不具。

    浮頓首。

    雲從仁兄足下。

    三十日。

     六 雲從仁兄左右: 寄示《程春海詩集》,良荷!初不憶《粵雅堂叢書》中有之,此本當仍以奉還。

    前承代借《貞松堂集古遺文》,奉還時未及細檢,緻将第三卷一冊遺落,深以為歉。

    今已檢出,并《山谷精華錄》一冊、《黃葉山莊詩集》三冊、《夢樓詩選》二冊,玆托龔君慈受先行奉還,希察收。

    《瓶廬詩稿》拟再留觀數日續繳。

    近日複有新得佳刻否?漸熱,憚于入城,恕未躬詣。

    即頌道祉,不具。

    浮白,四月廿一日。

     周毅修先生惠示藥方,已轉緻舍親,便時乞為道謝。

     七 承惠《白香亭集》,甚荷甚荷!彌之詩才與湘绮颉颃,猶勝後來江西詩派。

    葉德輝比之明七子,非笃論也。

    宋選《江左十五子詩》,刻本甚精,惜非全帙。

    并前見借《瓶盧詩稿》,今囑慈受奉還,《延陵書目》并繳。

    雨後郁熱,仍憚出。

    草草代面,唯寝饋有以自娛,亦足忘暑,不宣。

    浮白。

    雲從仁兄左右。

    七月一日。

     八 昨有人遺鼠須筆,遂為足下臨《蘭亭》,恨其薄劣,了無率更凝厚之氣。

    今日自寫《山栖志》一幀,則系用見贈之狼毫,所書亦病輕弱,未能入古。

    并以奉納,藉頌舊曆年禧,不具。

    雲從仁兄足下。

    湛翁頓首。

    舊臘廿七日。

     九 屬題《泉州本閣帖》簽,久未下筆。

    頃偶得舊紙,遂為書之。

    豪弱,殊不當意。

    今以納上。

    驟熱,唯珍衛,不具。

    浮白。

    雲從先生。

    廿八日。

     一〇 一夏苦毒熱,不親筆研者久。

    前荷見示影印田氏籀文《老子》及王伯沆手寫倪文貞詩,置案頭累月,今以奉還。

    屏居頗曲,恒苦寂寥;居停蔣蘇盦雅士,近在此,頗足慰意。

    左右數過我,皆值蘇盦在滬,竟未相識。

    近日稍覺涼爽,庭桂已開,如值休暇,有興能一見過否?尊藏《泉州本閣帖》,能攜一冊以示蘇盦共賞,尤佳。

    草草奉白,不具。

    浮頓首。

    雲從仁兄左右。

    舊曆八月四日。

     一一 一九五〇年七月二十日 頃有友人欲搜集拙書題跋。

    憶正月間以手書張茂先《鹪鹩賦》奉贈,篇末附小跋,頗于茂先有貶詞。

    當時信筆所及,并未屬草。

    偶為此友述之,遂欲求觀此跋。

    因以渎聞,可否撥冗将此跋錄副見與,俾可轉付友人?不情之請,并希見諒。

    雲從仁兄先生左右。

    浮白,七月二十日。

     得十二日書,獲詳近履,良慰。

    倪鴻寶尺牍終以一睹為幸,時日稍緩無妨也。

    令親羅君函附還。

    書目如寄到,亦願因暇賜覽,以不礙工作時間為主,初不敢期必耳。

    浮頓首白。

    雲從先生足下。

    六月十六日。

     一三 一九五八年三月十九日 承惠《龍溪密谛》并示靈峰道路甚悉,感謝!囑題倪鴻寶遺墨,閣置經年,昨始草草贅跋,望于休沐日枉過面取為禱。

    順頌道履,不具。

    序西仁兄先生。

    浮白。

    三月十九日。

     袁道沖 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九日 道沖先生左右: 神交有年,末緣晤對。

    前蒙見示《浙江亭記》,達于事變而懷其舊俗,何圖今日乃有此文。

    固當傳之鄉人,以為後來之式。

    唯書詞撝謙太過,讀之增悚。

    以齒則浮乃居後,以學益不敢先。

    繼此如有所教,幸勿以是見施。

    羁旅寡親,加山居多疾,曠答彌久,想不深責。

    自病言語不能益人,是以絕學捐書,無辭枯槁,而餘習未盡,猶寄于詩,雖不堪流布,亦欲及身寫定。

    僅成自序一篇,不匿其陋,辄以奉正,幸教之。

    臘尾猶寒,唯餐衛多祜,不備。

    浮再拜。

     程潛頌雲 一 一九四四年三月十日 頌雲先生閣下: 向從香宋翁處得見公詩,每深懷仰。

    頃承湘災籌赈會寄與捐冊,囑為籌募。

    山居罕與人接,實恨無能為役。

    往者蕭君化之以書見告,謂貴會有征求書畫義賣之舉,齒及拙書,欲使稍益埃露,而紙未寄到,無從下筆。

    今寄奉單條二幅,聊以塞責。

    捐冊兩本,謹以附還,幸勿見罪。

    手肅,順頌勳祺,不備。

    馬浮拜啟。

     二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頌雲先生閣下: 曩年承惠大集,風格不在晉宋之下,且專刻五言,尤為古法,傾服之至。

    香宋老人序中摭及鄙言,覽之增悚。

    浮遠迹空山,思焚筆硯,尋常未敢以野言渎聽。

    今幸寇退時清,謀還鄉裡,書院方乞蔣公予以行旅之惠。

    或者勞來安集,仁政可邀。

    頗慮貔虎之士,盈于道路,比及将行,欲求帳下一紙,以作護符,俾舟車所經,免于留诘。

    敝院董事沈君敬仲,昔在上海曾與公有一面之雅,今遂不揣冒昧,托緻數行,俾因晉谒,得荷接見,傥蒙教示,為幸實深。

    公以詩人而長帷幄,愛民及遠,必不咎其渎也。

    專此,順頌勳安,不備。

    馬浮拜啟。

     沈尹默 一 一九四四年六月八日 尹默先生左右: 去冬辱和詩,曾托啬庵寄奉五言一首申意。

    居恒希企日損,遂疏筆劄,想不咎其慢也。

    昨得敬仲先生來書,知書院董會方謀籌集刻書基金,得公撰啟,俱仰仁言。

    此舉出自諸公願力,本非浮所得與。

    文中過蒙稱許,以删述之業相期,一若董會斯舉乃徇我而為之者,讀之不勝愧悚。

    先生之文,吾無間然,獨其所以見稱者,萬非鄙拙所安,欲乞稍易數語而不敢以請。

    繼思此文方将流布,不可使見之者疑其過譽而議及高文,轉損盛美。

    使竟不言,反負知愛之厚,于朋友為不忠,而自居亦不信,是非浮之所敢出也。

    夙欽雅度宏綽,故不避出位之嫌,辄就大文稍變其辭,仍不敢失原意,别草數語奉正。

    如其不當,幸賜改斥。

    末後所附事例,亦就鄙慮所及,妄有增益。

    揆之于事,未知是否可行,并望與諸公裁之,而恕其儳言之失。

    此書即寄敬仲面呈,并托緻拳拳,兼為謝過,統希照察。

    聞湘鄂益危,私切憂歎。

    比來吟興如何?想道履清勝,因暇時望惠教,不悉。

    弟浮再拜。

     二 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 辱惠書,并清明贶寄諸作,一時珠玉滿前。

    誠不自意蓬藋之中,忽聞此鳳笙龍管也。

    别示小山樂府補遺之旨,明古今哀樂不異,今之所感,人有同心,尤為笃論,所啟發者多矣。

    浮素不習為長短句,又不谙聲律。

    學步邯鄲,亦自訝其不類。

    然雅贶不可虛辱,每思奉和,久而不屬。

    昨逢立夏,感日月忽其不淹。

    辄本來意,率爾命筆。

    才得四阕,陋不自掩。

    今亦别紙錄上,敬乞抉其疵病,不吝指誨。

    過時而學,殆通體無有似處,宜其在不可教之列耳。

    入夏漸熱,唯履後清和,以暇頻枉教敕。

    不具。

    乙酉三月廿六日。

     三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一昨敬仲還渝,率寫拙作數首奉正,不足仰酬珠玉。

    頃三複來篇,歎其深永。

    陋不自掩,僅和一章。

    茲并錄請繩削,幸不吝賜教。

    又書院東遷,似未邀允,敬仲屬拟議權應之方,謬陳進退二法。

    刍荛之見,想蒙垂察。

    但思得還鄉裡,初無餘望也。

     四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五日 前和《冬雷》,諒蒙賜正。

    頃于報端見近制《西江月》二阕,偶思學步,祇成戲作,自亦訝其不倫。

    寒夜無俚,姑寫奉博一莞爾。

    鼓缶之音,謬希斥誨為幸。

     五 一九五七年 惠書承語時賢留意朱子之學,儒術方為世所绌,微仁者不聞是言。

    蓋經世之宜,各有所适。

    儒者務在修己,今乃急于治人。

    科學極恉,謂能盡物之性,而不知盡己之性。

    故不與格物,難與誠身。

    若夫本末兼赅、物我無間,而後可臻于大同,蓋猶有俟。

    仁言雖未必取信于一時,其必有饒益于來者,可知也。

    浮絕學捐書,自比方外,形體日敝,友朋日疏。

    每于報端時見鴻筆,益征神明之楙,歎其弗及。

    啬庵亦久未通書。

    盛寒,唯頤衛多祜,遠慰懷仰,不一一。

    浮再拜。

    酬六言,用容韻。

     六 一九五八年一月 續教拜惠佳篇,歎美無斁。

    高論自具先見,然愚心猶有疑者。

    今時措之宜,乃在工業化,所需者莫先于科學技術。

    若為之稱道儒術,不重知識而貴德性,則聞者掩耳矣。

    管商進則孔墨退,尚力與尚德,不可同日而語。

    開物成務為亟,斯窮理盡性為迂。

    故可語顯,難與入微,此亦物之情也。

    竊謂馬列之最終目的,在國家消亡論。

    其言甚美,《禮運》無以過之。

    儒者所祈向,在使萬物各得其所,其緻一也。

    果使共産主義社會實現,則齊變至魯,魯變至道,儒術亦何所用之?或與希臘哲學同科,不廢專家研讨,然非今日之事明矣。

    若夫河清可以力緻,此機械之效,固非理論可期。

    儒者用舍行藏,無所加損,其不為某一階級服務至明。

    道者天下所共,非由一家所得而私。

    儒術雖廢,亦何所憾?“天下有道,丘不與易。

    ”使今之持世者,用是道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決非虛語,又比河清為可喜矣。

    微來教無以發其狂瞽,幸勿為不知者道也。

    書院曩刻先儒書至少,雕闆束閣,未即爛壞。

    然此類書無人問津,版片亦無可付托。

    如有人任流通古籍之事,猶重視木刻,不嫌其陋者,自可與之。

    但須主其事者來杭面商,辇之以去。

    童蒙求我則可,我求童蒙則不可耳。

    佳篇不可虛辱,更贅四絕,錄呈四絕,錄呈一笑。

    一時好語被公搜盡,今唯趁韻,卻少意味也。

    羸懶常廢筆硯,今雪後晴暄,辄就來教疏答,不覺亂冗,幸恕其荒率。

    順候春祺不具。

    舊曆臘月廿二日。

     潘仲三、昌猷昆仲 一九四四年六月四日 仲三軍長、昌猷參政閣下: 羁旅疏逖,未嘗通谒,乃荷賜書。

    誤采虛聲,欲以太夫人銘幽之文見屬。

    既虧名德,并挹謙光,是非鄙陋所敢承也。

    敬覽附來趙、謝二先生所撰表、傳,高文典冊,信堪垂後。

    即令别有綴述,又何加焉?況以山野不文,其言實未足以增重乎。

    所居僻遠,固不可辱車騎,亦不敢勞遣使,誠愧未有以仰慰孝思。

    不敢率爾承命,用特具書謹辭。

    至太夫人盛德懿行,賢昆仲令聞令望,衆所共仰,不待秉筆始為贊歎耳。

    肅複,敬問虞祥,并希鑒諒。

    不備。

    馬浮頓首。

     潘昌猷 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八日 昌猷先生左右: 前月劉君元昉持惠書枉過,辱以太夫人墓文見屬。

    旋又獲令兄仲三先生與台端同署一函,謹于本月三日肅複,寄成都,以山野不文辭,計已達簽室。

    十八日劉君再枉,複承繼教敦促,并遺厚币,所不敢當,已托劉君代為奉璧,想蒙鑒納矣。

    念仁孝之笃,采及刍荛,雖愧拙劣,未敢過拂雅命。

    但撰述猶可勉為,至書丹則實非衰眊所任。

    又以镌石頗需時日,恐不及期,翻成延誤。

    辄謹為具草,别紙錄奉。

    論德修辭,實懼未當。

    若不可用,請更咨當代鴻碩,别為改制,鄙文可廢也。

    先祠在貴邑,辱荷關念,曷勝感幸。

    手此,順頌祥祉,并希賜複,不具。

    馬浮頓首。

    附志稿二頁。

     馬衡叔平 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二日 叔平先生左右: 己卯一晤,倏忽五年。

    山居杜門,與世睽絕。

    比聞道從重莅嘉州,末緣奉教為怅。

    書院學人星散,浮罷講已久,猶留二三友人,稍事刻書,亦苦底本缺乏。

    聞貴院所藏文淵閣本《四庫書》,現庋安谷,妄欲遣人詣藏庋處借抄數種。

    從前清室本許人傳抄,但不許借出。

    今雖處非常,重在保守,或非一向扃秘。

    傥于事無礙,似應不吝流傳。

    書院友人亦懷此意,未敢率請。

    王君星賢、張君立民俱在書院任編校,玆欲晉谒左右,面承音旨。

    特不揣冒昧,敬為之介,乞賜教為幸。

    手此,順頌道安。

    弟浮頓首。

     虞逸夫 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二日 逸夫仁兄足下: 前者沈敬仲先生見告,賢者已應書院董事會之聘。

    雖未謀面,嘉其不務進取而甘淡泊、耐勞苦,為時人所難。

    傾得來書,乃改用嚴事之稱,則非衰朽所敢承也。

    且足下既嘗受教于錢名山先生,遠有所禀,亦未宜更名他師。

    仆往年雖在書院忝預講說,自病無益于人,未敢自居師道,故久已謝遣學者。

    今董會諸公發願傳刻故書,尚以纂輯之役相诿,方恨羸老,多所忘失,未能結集删訂,更不暇及于酬機談義,何可虛被此稱?願足下勿再施也。

    董會在今日,荜路藍縷,得足下一力相助,钜細必親,尤為沈先生所深倚。

    仆聞之,甚為董會助喜。

    從來儒者不徒以文詞為尚,尤貴有治事之長。

    義理既明,自能應物無礙,何施不可?足下既習于詩教,必能敏達于事,得其體要。

    将來于刻書之業,贊益宏多,亦是自己性分内事。

    若不以鄙意為缪者,以此求之經術,求之先儒雅言,其必有合也。

     别示詩詞,皆清麗可喜。

    仆近來甚少涉筆,恕不更和。

    有寄謝、沈兩先生近作,辄錄奉一覽,藉答雅贶。

    假舍湫隘,入秋漸涼,諸唯善自調适。

    餘見緻沈敬仲先生書中,不具。

    浮頓首。

    乙酉八月七日。

     二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逸夫足下: 向以避水就山,辱書存問,尚未暇作答。

    羽翔來,複勞遺以佳紙,良厚。

    屬書已率爾為之,交羽翔另寄。

    潤本為俗人設,賢者自不須此,但衰年思焚筆硯,後此亦不能多作耳。

    書院東遷計劃,凡鄙見所及,已累書詳告敬老,妄冀董會着眼在創議人。

    蓋創議人本有扶持之義,言之不為分外。

    若謀之自下,恐其力未充。

    巽以行權,亦先聖之訓也。

    足下參與諸公謀議,幸深察此意,于事必有所濟。

    又朋友相字,禮也。

    既荷齒錄,不欲循俗稱謂,願與足下行古之道,爾後通書徑題尊字,幸勿以為慢。

    秋涼,諸維平适。

    渝中近來氣象如何,時以相聞。

    不悉。

    浮頓首。

     三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逸夫足下: 沈先生來山,辱書并答詩,兼惠佳紙,深荷存錄之厚。

    别示名山先生遺著,光彩照人,為之嗟歎彌日。

    謹以奉歸,不敢亵也。

    足下才氣橫溢,聞沈先生言,近能深自斂抑,尤喜進德之勇。

    巽以行權,損以遠害,居亂世之道也。

    東遷未蔔,良晤猶稽。

    今因沈先生還渝,率附數字,别寫一詩為謝,幸勿咎其簡也。

    天寒珍重,不悉。

    浮頓首。

    乙酉十一月十日。

     程演生 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九日 演生尊兄左右: 八年隔闊,忽荷新詩,空谷鳴琴,未足為喻,喜可知也。

    三複來篇,見感時傷亂之切。

    從古詩人,多罹衰季,不因恻怛,誰發芬芳?謂宜曠懷遠覽,雖嗟道困,無礙心亨,以慰勞結。

    小詩奉答,别紙錄呈,并附拙序一篇請正。

    偶有呻吟,未嘗流布,亦望秘之。

    式遏之初,四方未靖,扁舟下峽,不蔔何時。

    然任運随緣,終當不遠。

    會須作十日飲,蕩滌愁懷,無為邑邑也。

    漸寒,珍重不具。

    浮頓首。

    乙酉九月望日。

     陸孔章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 惠書及詩,辭義俱美,謬辱推許過量,衰陋實不足以當之。

    然因是得窺沖抱,不啻相見已畢,未嘗不引為深幸。

    頹年惟務日損,不複多近筆劄,僅成四律,仰酬雅贶。

    率易而作,不能如來篇之精思也。

    别示近制,具見詩人之懷,但有歎美,無可瑕疵。

    不敢妄為加墨,謹以奉還。

    唯鑒其誠言,恕其疏簡為幸。

     周鐘嶽 惺甫 惺庵 一 一九四六年二月九日 惺甫先生閣下: 甲申枉顧濠上,瞬及兩年。

    知公扶持書院甚力,懷仰彌積。

    比聞董會公推大德總領院事,以敬仲先生為之輔,深慶斯道不孤。

    曾于元日電董會,轉達欣忭之誠,諒蒙鑒及。

    竊惟君子之用心,凡有裨益民俗之道,雖小弗遺,雖勞弗恤。

    今儒術見绌既久,幾于經籍道息,苟可彌縫而使其再淳、潛默以求其徐複者,固當變通随時,曲折以赴。

    良以居賢善俗,非一人之任,振民育德,亦匪朝夕之功也。

    宇宙内事即性分内事,雖曰作始也簡,庶其将畢也钜。

    浮深信大德于書院必能俯順群機,仁為己任,存先聖之遺澤于垂絕之交,其功不在禹下,或視施于有政者,為尤足多也。

    蔣公當年創議,容非偶然。

    今以幾務憂勤,固宜置而不論。

    嶽牧群賢,靖共爾位,良亦未遑及此。

    頗望大德因從容進納之際,有以啟沃淵哀。

    仁人之言,其利甚溥,不獨士林蒙澤,亦彰國家有道之休。

    此尤山野所馨香以祝者,公必不斥其妄也。

    浮自惟薄劣,未能有講論之益,尤不敢謬當删述。

    蒙董會諸公存錄,但求附骥得還鄉裡,于願已足。

    若齒在苔岑,使備咨詢之末,亦決不敢自外耳。

    前電簡略,似不可無一言奉達。

    率臆直陳,敬頌道履多祜,并遲嘉誨,不具。

    馬浮拜啟。

    丙戌一月八日。

     二 一九四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在渝屢接清言,彌欽光霁。

    南都密迩,企想為勞。

    未知曾有進納之機,為書院奠定百年之計否?浙省府指定書院假舍葛莊,青年團雖已遷出,戶牖不具,四壁蕭然。

    近始略事修葺,粗安幾榻。

    而主人不諒,小有責言。

    昨袁心粲持示與雷秘書長書,當蒙加以護持,使東還諸友有所栖止。

    甚善甚善!浮雖曰還鄉,仍同羁泊,欲求容膝,難如登天。

    一昨權已遷入院中,為公守舍,躬任掃除,以待戾止,未知何日發駕。

    比得敬老自渝來示,又知船運暫停,旅途多梗。

    而生活補助費屯膏未下,日虞匮乏,幾有立槁之勢。

    二事所關于書院者甚钜,望公就近與藹老諸公盡力圖之,以纾目前之困。

    浮雖思不出位,未可置而不言。

    至遷院後一切措置,百端待理,亟待公與敬老莅臨指揮,方可就緒。

    命駕有日,務乞先期賜示,以慰懸情。

    首夏清和,唯尊候多豫。

    臨書神馳,不具。

     三 一九四八年一月三十日 頃已借一椽,即日打包徑去,幸未自爽其言。

    董會久羁以虛名,在院并目為閑漢,今而後庶遠譏嫌,亦免逐辱,甚幸甚幸!廢置議特抒其胸臆之見,不為典要。

    書院或存或廢,自聽公等主張,浮無與也。

    已為途人,無勞相顧,請從此别。

    馬浮留白。

    惺甫、敬仲兩先生,并希轉達董會諸公鑒。

     再有白者,浮往年初到杭時,寄寓書院,當時所置家具,敝舊者,今移去數件,悉依原價納還,由屠君公弼另單備案。

    又局本廿四史,書院别有他本,無所用之,亦由浮備價請讓。

    老年目力已損,得此實感雅惠。

    如二項俱須增值,目前實無力償付。

    舊于圖書館頗曾捐贈故書,并有一部份舊家具交書院借用,可以代抵,不得加以擅取公物之名,應請鑒諒為幸。

    浮再白。

    敬仲副院長。

     四 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二日 惺庵先生閣下: 得前月卅一日教,陳義深切,見仁者之用心。

    浮雖至愚,敢不敬佩?承謂有舉莫廢,書院乃在所當存,誠如尊論。

    但審時度勢,實戛戛其難。

    來谕謂凡事非财不辦,今即以财言之。

    往者書院資用所出,非仰給于有司,即求助于富裡。

    今後如欲用前之道,則書院本不隸于學官,矧國方行憲,将不能例外支撥;若由後之術,則責人行檀,難為施報,慮蹈竭忠盡歡之誡。

    是二者皆不可以為常,明矣。

    且執事于書院者宜以求道為心,乃置講習之事,而萦萦于箕斂,規規于吏牍,争雞鹜之餘糧,觊計吏之恩澤,此豈書院所宜有乎?書院本儒者素業,不可自夷于吏,故必辭生活補助費而後始免于吏責。

    用基金之息入以刻書,乃為不負信施,否則為虛靡,而難逃于物議。

    今若繩以是義,則書院不能一日以自存,或以此說為迂闊而遠于事情,誠遠于事情也。

    然遷就事實而不倍于義理,可也;一往遷就而不顧義理,則不可。

    大德與董會諸公必欲存書院,則宜有善道以處之。

    浮之言不可為典要,徒以齒在交末,不敢不盡其誠耳。

    若夫浮一人之去留,無關書院興廢,前書已具言之。

    自量所學本不足以益人,往者雖無歲不辭,而因循坐誤,實未盡豪末之分。

    今則決求解免,務懇放令自由。

    人方以饑渴害志,而欲進之以聖賢之道,非愚則悖。

    非徒欲潔其身而已,實不敢再屍講學之名,以上辱先儒、下愧朋友。

    如諸公必謂書院不可無主講,則當世名德顯學多矣,何有于浮?且改聘主講,本董會章程明文規定,如謂舍浮莫屬,無亦近于阿好而輕天下之大乎?即就董事中推之,如謝君無量、沈君尹默,皆博洽多聞,遠勝于浮。

    何乃享爰居以鐘鼓,驅疲蹇以服轭乎?來誨督責,不敢聞命。

    其他董事諸公,或未能深諒鄙懷,願公為我申譬,其為惠彌大。

    又,頃聞敬仲亦求去甚亟,此乃别為一事,與浮之辭無幹。

    唯聞毅成言,将就京開臨時董事會取決。

    在敬仲将去,臨時董事會未開以前,書院不可無人負責,竊謂公似可暫使毅成攝行副院長事,庶免渙散。

    在一時權宜之計,似不可少。

    此亦非浮所當言。

    但平日推心置腹,不敢有隐,故不嫌其贅。

    率爾渎聽,詞過冗複,唯公深鑒而曲諒之,幸甚幸甚。

    馬浮頓首。

     鄧心安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六日 心安道兄左右: 令女公子轉來手書,不圖三十餘年隔闊,猶荷故人齒錄。

    當時與賢昆玉清談之樂,如在目前。

    世事雲煙,不足罫念。

    仁者既遊心般若,必能深入空觀,不改其樂也。

    弟避寇入蜀,倏忽八年,假憩僧寮,亦同老衲。

    逢緣遇境,差得平懷,幸無所苦。

    但友朋寥落,歸計猶需。

    無量雖近在成都,不獲過從。

    萬慧三年前曾一通訊,今亦久不相聞。

    十力則棄我如遺,各從所好。

    承問故及之。

    世相無常,由來如是,初無違順,斯取舍可忘,枯槁中亦自有受用。

    想仁者不以斯言為迳庭也。

    許季上是否猶在天津?北平舊遊都不記憶,鄧叔存亦嘗相見否?示複仍寄樂山,大約一二月間尚未能成行耳。

    别附小詩博笑。

    順頌安順自在,不宣。

    弟浮和南。

     餘紹宋 越園 一九四六年二月十七日 越園尊兄先生左右: 經亂流離,闊懷彌積。

    忽奉惠書,快若晤對,喜可知也。

    寇去兵來,闾閻未複,民之瘼矣,天實為之。

    微公言,亦莫知其詳。

    鐘山為書院覓屋,極荷關垂,如有可以助益之道,諒不吝一言。

    此為未來作緣,非徒友朋私愛。

    在官中為惠政,在鄉裡亦為高誼,甚望有以成其美。

    至弟歸憩之所,自當别謀,初不敢幹及有司。

    俶仁居宅料必收回自用,似未便乞其見借也。

    亂後文物蕩然,風俗益敝,此當世仁賢之所同憂。

    弟席上腐談,無裨時用,唯思得還故裡,以畢餘年,亦不敢以講學自居。

    曩歲曾自為詩序一篇,聊以就正。

    然實未暇寫定,但差足以見寂寥之思耳。

    傥道路無虞,比及夏初,或可相即。

    未晤間仍望以暇賜教,不具。

    弟浮頓首。

    丙戌舊正月既望。

     黃文叔 一九四七年六月十七日 一昨承偕海镫法師見枉,頗喜法緣不淺。

    海師道及雲居寶坊重建,尚少書畫飾壁。

    弟舊有集古德語籀書楹聯一幅,書雖拙劣,集句天然。

    非虛老與海師媲美沩、仰父子,不足與此語相稱。

    又拙書《信心銘》一冊,今願敬施雲居助喜。

    茲托周君先送尊處,即煩代緻海師,俟還山時攜歸。

    此是禅師家家常故物,不敢謂法财供養也。

    海師行期未定,如日内不雨,或當偕蘇盦同詣龍華答訪,并希先為緻聲。

    順頌法樂不盡。

    浮白。

    六月十七日。

     柳叔戎 一 一九四□年 叔戎先生左右: 一昨枉駕,獲聞偉論,深佩賢能。

    玆荷招飲,極拟趨前再承雅教,屬以衰年憚暑,兼患腹疾,未克力赴,有拂寵召,深以為疚。

    承索拙書,草草塞責,今以附呈。

    俟末疾稍健,敬當詣謝。

    手肅,順頌勳祺,不悉。

    馬浮拜啟。

    慶雲司令在坐,并希代為緻意。

     二 一九四□年 叔戎先生閣下: 久習山居,罕入城市,亦自忘其疏簡也。

    昨奉惠教,囑書二幅,已交張梓翁轉奉。

    書院講學不成,是以刻書,刻書不成,是以鬻字,不惜自貶。

    亦賴加持,如有見囑,多多益善,仍就便交張梓翁轉,甚善。

    此無異捐款刻書,非謂拙書可售也。

    手複,即頌政祺,不盡。

    浮頓首。

     黃忏華 一九四□年十一月七日 忏華先生左右: 辱教知方撰《西藏政治宗教史》,是誠極有關系之書。

    承詢蒙古源流及其他關于西藏之記載,書院寒儉,未能蓄書,此類書籍乃一無所有,虛勞下問,愧無以應,至深歉仄。

    冶公想時晤面,頗欲詳其居址,一詢蕃叔近況,便望及之。

    霜寒,唯法樂自在,撰述益富,為頌。

    弟馬浮拜啟。

    十一月七日。

     汪如臯 一九四□年 如臯先生左右: 前荷枉駕,深挹英姿,并感劉師長關垂之雅。

    徒以衰病杜門,往還禮廢,未克答訪,良用歉仄。

    茲承柳專員招飲,亦因腹疾未赴,知台從在筵間,故将屬書小幅并送賓坐,拙劣殊不成字。

    容末疾稍已,再當趨教。

    專肅,敬頌幄安。

    不具。

    馬浮拜啟。

    劉師長處并乞緻意。

     黃慶雲 一九四□年 慶雲司今惠鑒: 前荷枉駕,囑書單條九幅,今草草寫奉。

    又黃挺生處長囑題《犀浦草堂圖》,别函附去,敬煩代為轉寄。

    率頌勳安。

    不具。

    馬浮謹啟。

     黃耀先 一九四□年 耀先先生左右: 山居少入城,久不奉教,為念。

    明日拟屈暫過茅齋,一共脫粟。

    坐中唯有鄉人袁君道沖,海内所稱“漸西村人”之嗣也。

    君子人也。

    今托德鈞、伯尹代為緻意,恕不躬速。

    順頌着安。

    臨書翹跂,不宣。

    弟浮頓首。

    十九日晨。

     柳高軒 一九四□年九月七日 高軒先生左右: 惠書藻飾逾分,絕非迂陋所敢承。

    方當衰敝之餘,雖欲稍述先儒墜緒,實恨薄劣,未足以益人也。

    見示尊著書目,意在平章諸教,廣攝群機。

    是必願力深弘,方便具足,乃仁者自得之妙,萬非書院所能贊歎。

    當代著作家甚多,何藉于書院?且書院亦不能為人任校理之役也。

    不佞衰老,行将謝去,更不敢勞虛辱。

    尊目奉還,敬求鑒諒,不以為罪。

    順頌道安,不宣。

    馬湛翁謹啟。

     龔登三 一九四一年九月二日 登三仁兄先生惠鑒: 去冬承惠書,并以大著《經學義例舉要》見寄,屬為弁言。

    郵寄遲頓,逾兩月始至,阙然不報,至曆三時,深以為疚。

    大著詢為涉學津梁,鄙言何足增重?頃奉題一絕,以志贊歎,恐亦未必有當,别紙錄呈。

    尊稿即日交郵,用雙挂号寄奉,收到幸示複為盼。

    頃經學衰絕,新考據家至以群經但為古代社會史料,猶不得比于史,義理更所惡聞。

    仆衰老多病,從此亦将杜口。

    仁者能傳宋先生之學,誠難能而可貴。

    望堅其志,勿為薄俗所移。

    唯為道自愛,不具。

    馬浮頓首。

    九月二日。

     羅膺中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三日 膺中仁兄左右: 各在流離,遂成隔闊。

    辱書知有《鴨池十講》之輯,見示諸目,宜有新義,足以自娛。

    囑為題簽,草草寫奉,恐不堪用。

    款字稍高,因剪紙貼之。

    齋額容得閑再寫,能俟戰平,居處稍安,或可筆墨應手,乃能稍具體勢。

    今皆信手塗鴉,不足存也。

    某衰病日甚,山中氣象,益複寥落,百無可言。

    虜勢未戢,相晤無期,涉筆興歎。

    滇中春早,唯安道勤誨,善自珍重,不宣。

    浮頓首。

     餘任天 一九五〇年 奉上石章一方,請刻朱文“智林圖書館印”六字。

    “”字“虧”偏傍須置上半,使與下文相稱。

    并懇于三日内刻成,至禱!不情之請,想荷俯允。

    餘容面罄,不宣。

    浮頓首。

    任天先生左右。

    十一日。

     潤例托湯君面呈。

     薛育津 毓津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毓津先生左右: 前月到珂裡,即拟奉谒,乃辱先施。

    既慰渴仰之私,彌佩謙沖之德。

    高論淵微,豁蒙振滞,誠前此所罕聞,資當來之神解。

    固知二執本空,然緣起無盡,他日必大行于世,可知也。

    浮炳燭餘年,唯務日損,不複能為深湛之思,但有贊歎而已。

    當日曾率成短律,用志勝緣,病其淺拙,未以奉正。

    今不敢自匿,聊複寫呈,明其向往。

    如荷不鄙,更有相晤之期,尤願得親餘誨。

    霜寒,唯體道觀物,有以自娛。

    臨書神馳,不具。

    馬浮頓首。

    癸巳冬至後二日。

     陳诒先 一九五四年一月六日 前月過滬,辱荷枉顧,深慰闊懷。

    見示尊著《孟子論性篇》,歎其精實,謹題二十字以志贊喜。

    原稿已别封付郵,挂号寄還,至希示複。

    《舊月簃詞》亦已拜惠。

    居停蔣蘇盦與長公雅故,見而好之,屬代乞一本,想有以慰其願望也。

    己醜舊作一首,玆并附呈。

    霜寒,惟順時安道,不具。

    浮頓首。

    诒先先生左右。

    癸巳小寒日。

     慧誠 一九五五年四月九日 慧誠居士鑒: 得書遠荷存注,兼惠奇種竹窠茶,尤感法施,深謝深謝!承齒及拙集,當時未及料簡,至今頗以為悔。

    世谛文字,實無足稱。

    舊刻講錄,今已無存,末由奉覽,且亦不堪流布也。

    眼前諸境,皆是捏目生花,妄生分别。

    所謂無法當情者,即不見有一法與汝為緣、為對。

    如是,則萬象之中獨露身矣。

    法眼一宗專明此事,本無奇特也。

    暇時可留意《镫錄》,必能豁然。

    舊臨《懷仁集》右軍字《心經》一通,别付郵寄。

    字不足存,聊助法喜,匪敢雲報。

    方春暄和,唯道用輕安,不悉。

    浮和南。

    舊曆乙未三月十七日。

     龍榆生 忍寒 一 一九五八年一月二十九日 累書曠未一報。

    老懶廢筆劄,想不深責。

    沈先生稱道之言,非迂陋所及。

    儒術方見绌于世,而賢者猶留意及此,誠今日所希有。

    時人唯徇生逐物,往而不反,安知有盡性窮理之事?使先儒複生,唯有括囊杜口,盡其在己而已。

    向時所刻儒書,印本無多,大半散佚。

    今僅往《朱子讀書法》一種,若《精義》、《纂疏》之類,須異日發箧,倘有存者,再以奉覽,今姑阙之。

    欲訪蔣君論音律,暇時可屬毅成先容,無待鄙劄。

    佳篇不可虛辱,雪中率和二絕,聊以為笑,淺易無足觀。

    盛寒,唯順時珍護,不具。

    丁酉臘月十日。

     二 一九六一年三月二十六日 病卧經時,不親筆硯,累書曠答,實遠人情。

    今讀新詞,觸發舊習,聊複效矉一上。

    雙目近瞽,後此恐不複能書矣。

    浮白。

     附 奉答忍寒居士春日見懷(鹧鸪天) 春水門前幾尺深,柳梢樓角對愁霖。

    新詞語好還相憶,舊醞杯空久罷斟。

     誇父杖,子桑琴,側身天地一沉吟。

    山經海錄無窮事,壁觀忘言直到今。

     辛醜春分後五日。

    蠲叟。

     三 一九六一年十月八日 忍寒仁兄先生吟幾: 暑中在莫幹山曾辱緻問,阙然未答。

    比還湖上,衰病益深,雙目已鄰于瞽。

    雖曾到滬就醫,留止不過數日,諸友皆未及趨晤。

    垂盡之年,收視返聽,唯務日損,亦不堪酬對之勞也。

    一昨得書,并示新詞,愧荷存注。

    知村居流詠甚富,良為助喜。

    仆辍筆已久,山居僅得一小詞,聊以寫奉一笑。

    唯順時怡适,不宣。

    浮白。

    辛醜寒露。

     靈光 一九六〇年一月六日 靈光法師惠鑒: 得書知萬慧大師示寂,海内故舊莫不悲歎。

    承有建塔之舉,屬題碑字,謹依所示尺寸,别紙書奉。

    唯聯語則缺之,似于形式較為近古。

    附拙詩一首,聊志所感,無足采也。

    慧師隔闊多年,敝處了無遺墨可供結集,深以為歉。

    《慧業詩鈔》印成,幸以一冊見寄為荷。

    順頌安穩,不宣。

    馬浮和南。

    己亥臘八日。

    吳君敬生已于去年十月逝世,并聞。

     徐映璞 清平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前寄一聯為壽,殊覺草草,又無佳紙,益似不恭。

    頃得蘇盦一詩,囑為轉奉,辄以附去。

    想所得佳篇甚多,足以自慰也。

    衰朽病目幾瞽,真将辍筆。

    往還禮廢,并希諒之,不具。

    浮白。

    清平先生左右。

    辛醜冬至前二日。

     周植曾 一九六一年四月九日 在杭快晤,良慰。

    李子方贈偈,頃答以一小詞,忘其住址,不能迳寄,今以附覽,仍托賢代為緻之。

    朱君照相俟寄到時,望以見示。

    順頌侍福,不宣。

    浮白。

    植曾世兄。

    舊曆二月廿四日。

     附西江月 有□祇堪挂壁,逢人慎莫談玄。

    未妨曼衍且窮年,花落花開何限。

    下峥嵘而無地,上寥廓而無天。

    閱人成世水成川,一例非常非斷。

     禊日答東林居士惠偈存問。

    辛醜春二月。

    蠲戲老人。

     廣洽 一九六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廣洽大師侍者: 惠寄多種維生素三瓶,已于前日收到。

    厚意殷拳,至深感謝。

    衰朽幻軀向盡,非世藥所醫,後此無勞再惠。

    又豐子恺居士見示手書,以有人拟傳印不慧墨迹,備荷關懷,尤為可感。

    但生平未敢妄附藝林,且亦無心流布,未免虛負雅意,并此緻歉。

    偶憶陶詩雲:“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此衰朽所以請停止惠藥也。

    又憶天衣懷語雲:“譬如雁過長空,影沈寒水。

    ”雁無遺迹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此衰朽所以不欲以墨迹付印也。

    聊拈舊葛藤,藉發一笑。

    瞽目作字,真成塗鴉矣。

    順問禅悅,無盡。

    浮和南。

    辛醜夏至後一日。

     二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廣洽法師慧鑒: 疊奉惠書,并承寄照片、眼藥水、呢料及港币六十元,次弟收到。

    深荷仁者護念之勤、饋遺之厚,衰朽何德以堪之?此非俗情所能言謝,仁者廣作饒益,自是功德無量,唯有贊歎而已。

    子恺居士來函雲,龍山寺新修祖堂,承囑撰書楹聯,别紙寫奉。

    耄年苦白内障,作書不能應手,恐未必合用。

    另有分書《參同契》、行書《寶鏡三昧》各一本,字尚不惡,今一并郵呈,聊答盛意。

    貧者不以貨财為禮,區區拙筆,比之鳥迹蟲書,不足以為報也。

    海國冬暄,唯那伽在定,禅悅輕安,不盡。

    馬浮和南。

    舊曆壬寅臘月朔日。

     三 一九六三年四月十二日 廣洽法師坐下: 前承惠寄眼藥,曾肅函申謝,想已達覽。

    昨複蒙彙到港币五十元,并得豐先生來書,附示尊函,欲拙書對聯,今以奉正。

    惠施實不敢當,以後幸勿再寄。

    草草鳴謝,敬頌安隐,不宣。

    湛翁和南。

    公元一九六三年四月十二日。

     四 一九六三年九月十八日 廣洽法師慧鑒: 累辱寄贈布、币,何以克當?在仁者無相行檀,自是福德增上;在衰朽安坐受供,俗情之所難安。

    既屢辭不獲,愧無以報,勉竭目力,寫得《阿彌陀經》一冊,又篆書《彌勒九觀》一幅,聊以奉正。

    自嫌拙劣,殊無足觀。

    海天寥闊,遙祝安禅弘教,饒益無量,不宣。

    馬湛翁和南。

    舊曆癸卯八月朔。

     五 一九六四年二月十八日 廣洽大師慧鑒: 累辱來書,曠未一報,實因患白内障轉深,作字不能自辨,直同瞽人,故爾辍筆,想諒之也。

    見示拙書《阿彌陀經》已付影印,甚厚甚厚!衰朽無德,虛受檀施,無以為答,向後務懇停止,勿增仆之不安,為惠彌大。

    頃附奉近寫《心經》一通,聊表微意,但無足觀耳。

    手此,順頌禅悅,不盡。

    湛翁和南。

    舊曆甲辰新春六日。

     六 一九六四年八月九日 廣洽法師慧鑒: 兩辱惠書,并泐币、乳粉之贶,何以克當?虛被檀施,徒增愧恧,以後務請停罷為感。

    拙書《彌陀經》殊草草不成字,乃勞影印,彌覺汗顔。

    惠寄十冊,如數收到。

    久未作答,實因病緣,抱歉之至。

    頃養痾莫幹山,雙目已鄰于瞽。

    強自作書,不自辨識,後此恐不能答矣。

    别紙寫小詩奉正。

    即頌道用輕安,不宣。

    湛翁和南。

    甲辰末伏。

     七 廣洽大師惠鑒: 湖上良晤,快慰平生。

    近得星洲來示,藉知道體清勝,足慰懷仰。

    唯又勞遠饋,盛意難卻,受之不安。

    愧謝愧謝!後此請勿再施為懇。

    瞑目塗鴉,書不盡意,遙祝安隐多福,不宣。

    浮和南。

    三月一日。

     高二适 一九六二年七月七日 二适先生侍右: 贈詩及見示大著《急就章考釋序》,先後均至。

    竭目力以讀之,深以為幸。

    序論詳贍精切,誠今日罕見之文字。

    使讀者了然于隸變源流,非賢者用力之久,何以及此?全書付印若成,倘餘年猶在,亟以先睹為快也。

    原稿别封付郵,挂号奉還。

    衰朽近患齒痛,不獨目疾為苦,惠詩恐不能仰和。

    囑書扇面,聊寫拙句奉正。

    瞽人作字,真如塗鴉,想不過責。

    日内将如金華北山避暑,率爾作答,道履多祜,不宣。

    浮頓首。

    舊曆壬寅小暑。

     張宗祥 冷僧 一九六二年九月十五日 拙書未足展覽。

    今以來教不可虛辱,勉出數紙請正。

    惡劄自憎,聊以塞責。

    病軀不能久坐,高會即恕不赴矣。

    浮白。

    冷僧先生。

    九月十五日。

     尹石公 一九六二年十月三十一日 石公先生道席: 得書,知《榕壇問業》滬上可以付印,甚善、甚善!公将親來運闆,藉可承教,尤所歡迎。

    浮垂盡之年,百事不複措意,庋置闆片,無力檢視。

    昨書來,适有一人力相助,因囑公純即将闆片撿出,計一百七十二闆,系兩面刻,全書約三百四十餘葉,尚不繁重。

    公發願印此書已久,今得集事,良可喜也。

    世間一切法待緣而生,此理不誣。

    使石齋複生,亦當欣慰。

    公純日内将如滬,或可偕從者同行,益善。

    奉手不遠,曷勝仰伫。

    率複,諸俟面盡,不宣。

    浮白。

    舊曆十月四日。

     陳毅 仲弘 一 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 仲弘副總理閣下: 從化山遊,倏忽二載。

    岩林在望,寤寐猶存;音問久虛,雲泥遂隔。

    然每于報端獲睹篇制,未嘗不仰訏谟之遠、文采之豐也。

    浮炳燭殘年,恒苦疾疢,難勝勞侶,實愧優容。

    今夏木方蕃,時物愈楙。

    既贍化行之速,益歎鼓舞之神。

    辄奉小詩一章,竊比風謠,述其懷念。

    吐握餘暇,或俯覽及之,亦略見山野之情耳。

    遙惟輯和萬邦,輔成感化,下慰馳仰,不宣。

    一九五八年五月一日,浮謹上。

     更有白者,去夏湖上苦熱,浮病暍幾殆。

    今頗思為避暑之計,而未知所适。

    私意拟就近往黃山暫憩數月。

    莫幹雖近,頗患人多,不及黃山清靜。

    不敢援工人療養之例,一切自費。

    但老年需人扶持,亦欲攜弟子數人相從,不知山中館舍是否可容,又道路往還,未甚便利,公共汽車攜帶行李有限制。

    慮或有條件為私人力量所不能及者,不得不求助官中。

    素荷關垂,謬欲仰勞左右囑诿浙中長吏,予以方便,量為之地,使免困難。

    假重一言,則為惠多矣。

    細事不合上渎聽覽,或乃有近于妄。

    是否可行,靜候指示,務懇賜答為幸。

    浮再拜。

    一九五八年勞動節。

     二 一九六〇年三月 仲弘副總理閣下: 夙承禮遇,獲遂優遊,每念賢勞,彌勤仰止。

    明公輯和萬國,光輔大猷。

    何幸耄年,得逢盛治。

    方今化行之速,力用轶于風霆;鼓舞之神,蕃變逮乎草木:然後知儒、墨之拙,管、晏之卑也。

    頃應政協之招,扶病北來,雖有愧刍荛,虛随海衆,冀暫因賓暇,親奉燕談,聊申契闊之思,一振衰暮之氣。

    拟請左右傳語大會執事,闵其笃老,無以曠阙見繩,在議程中,分組讨論及大會發言,免其參加。

    幸甚幸甚!舊寫蘭亭詩一幅,似可附于尊藏《定武蘭亭》之後。

    别臨雜帖數種,并呈雅鑒。

    目力益敝,後此将不複能書,非矜其敝帚也。

    又浮近年患脈見結代,每苦炎夏,憊不可支,不能不為避暑計。

    若餘年尚在,今夏拟就廬山、青島兩處,擇一而往。

    然旅人瑣瑣,若不因賓接,稅駕無從。

    以此願乞鼎言,預為之地,惠便實多。

    幸逢有道之世,務盡安懷,或不斥為溢分。

    久居湖曲,溽暑堪虞,如蒙俯順天機,得全烏養,尤不敢忘德。

    率爾陳詞,敬希賜察。

    順頌鈞候曼福,不宣。

    馬浮謹啟。

     三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仲弘副總理閣下: 不接杯酒,遂隔三年。

    側聞體國至公,示民大信,遠人慕義,殊俗歸心。

    良由輔相之宜,益仰賢良之着。

    風猷所被,誦美同深。

    頃者海會宏開,群彥雲集。

    浮亦忘其笃老,随衆俱來。

    冀因賓退之餘,複奉燕閑之對。

    曲承雅厚,足慰衰殘;幸值明時,愧無獻納。

    亦有鄙懷,欲稍陳白,願垂省覽,不咎其渎。

    竊惟國家文教設施有取于藝術,書法雖末,亦在藝術之科。

    某少好金石,粗知碑帖源流,筆勢利病;但學之未精,年逾耆艾,始少有進。

    六十以後臨摹所積,尚百餘冊,衆體略備,自餘雜書屏聯手卷等亦二百數十件,俱未裝池。

    陋不自揣,差比雕蟲,雖未足供專家評鑒,或者披沙簡金,擇付景印,以贻後學,亦可少助臨池。

    不敢謬希著錄,附于文物保管之列。

    謹别具草目,悉數捆載以進。

    如何措置,悉聽平章。

    若付之司存,俾加甄采,以示陶鑄之廣,無棄秕糠;埃露之微,鹹歸海嶽。

    是使流螢爝火,上與日月分輝;鳥迹蝸涎,不随草木同腐。

    其為嘉惠,何幸如之。

    率爾陳詞,颙然待命。

    敬頌尊候禔福,不宣。

    馬浮謹上。

    别附拙句一篇,并希莞正。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蠲戲齋臨池偶存》簡目 初編八集:甲四冊,乙九冊,丙十二冊,丁五冊,戊二十冊,己九冊,庚十六冊,辛八冊,共八十三冊。

     續編四集:甲十冊,乙十冊,丙六冊,丁八冊,共三十四冊。

     以上共計一百一十七冊,分裝“蠲戲齋叢帖”木箱兩扣。

     《蠲戲齋剩墨》草目 謹案,譜錄舊例,分類标題下應錄所書文字,出其來曆,以示不苟。

    又紙幅尺寸,亦應詳書。

    今因臨時編錄,不及細檢,僅列種類件數,其中各種字體,未及一一分别注明,覽者諒之。

     一、榜書類,共計六件;二、堂幅類,共計十件;三、條幅類,共計六十五件;四、小單條類,共計三十八件;五、橫幅類,共計五件;六、屏條類,共計三十八件;七、楹聯類,共計六十八件;八、手卷類,共計七件。

    以上八類,共計二百三十七件。

     四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仲弘副總理閣下: 睽教經年,賢勞彌仰。

    竊惟我國遠猷至計,邁越群倫,威懾萬方,義動天下,凡屬有知,莫不鼓舞。

    浮雖身在岩薮,誦悅同深。

    玆屆政協集會,再詣國門,瞻望旌旗,曷勝歡忭。

    未宜過煩吐握,辄以短簡略申鄙懷。

    去冬承政協雅意緻問,念其衰病,厚饋藥餌,不容固辭。

    暮齒優遊,其敢忘德?所愧炳燭餘光,未效瞽蒙之末耳。

    汔未箋謝,尤歉于衷。

    舊藏北宋人界畫山水一幀,用筆細入豪發,雖未見著錄,審非俗工所為。

    今以呈諸左右,退食之餘,或邀鑒賞,藉洽賓談,亦此畫之幸也,諒不以荒陋見斥。

    肅此,敬頌鈞候禔祜,不宣。

    馬浮謹上。

     張慕槎 紫峰 一九六二年七月十日 紫峰先生惠鑒: 前承寄示《五洩遊記》,行文甚美。

    衰朽患白内障幾瞽,尋常不能閱覽,然深恐孤負佳文,亦嘗竭目力以讀之。

    但苦作字不辨點畫,久廢筆硯,以是稽于奉答,甚歉甚歉!茲複繼示《五洩吟》百韻,直是奇作,可喜之至!清恙想日就康複,益富篇詠,異日編入方志,定可流傳,甚盛事也。

    三十年前,曾到五洩山寺一宿,僅睹二洩,未盡其勝。

    以視賢者之窮幽極險,更無遺美,真瞠乎後矣。

    即日仍就近如莫幹逭暑。

    草草馳答,順頌吟祉,不具。

    浮白。

     蘇淵雷 仲翔 一 一九六二年七月七日 辱示《題東坡斷硯歌》及近作諸篇,歎其精麗,既欣神物之有托,複喜佳詠之必傳,殘年何幸得此,翳眼為之頓豁。

    恨才退不複能為長篇,僅成絕句一首,聊以塞責,幸恕其荒率。

    高篇謹當珍襲,拓片即以附還。

    來紙甚佳,惜雙目近瞽,下筆不複成字,殊負雅意。

    睽遠難期晤對,跂望增勞。

    諸唯順時珍重,不宣。

    浮白。

    淵雷先生左右。

    舊曆壬寅小暑日。

     二 一九六四年五月二十七日 淵雷先生侍史: 得浴佛日來教,知有《讀史十講》之刻。

    辱示篇目并自題卷首,大篇氣勢旁礴,詢為傑作,三複增歎!囑寫題簽,恨目障加深,幾同瞽人,下筆不自辨識,勉作大字附奉,恐不可用。

    若制鋅闆,亦可随意伸縮也。

    垂盡之年,益不能親書史、近筆硯,日唯瞑目枯坐,等于老衲。

    惠詩亦未能仰答,諒不以疏慢見責。

    南方近已蒸郁,唯順時進德,不宜。

    浮白。

    舊曆甲辰四月既望。

     陳雪湄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十日 雪湄賢嫂禮次: 頃聞啬庵仙逝,不勝感怆,深以未及到京一訣為疚。

    念啬庵年逾耄耋,生順殁甯,可以無憾。

    賢嫂侍疾,倍極勞苦,今宜勉抑哀思,慎終如禮。

    此後應以編次遺著為重。

    浮不日赴京,恐未及執绋,今由航空寄上挽聯一副,聊表微悃。

    諸令郎令媛,如有在京者,并此緻唁,不宣。

    馬湛翁謹啟。

     蔡吉堂 一九六六年 吉堂居士:惠雙印水仙,率爾奉謝!一盞烹雙印,全身到武夷。

    沩山圓夢次,寂子點茶時。

    啜盡鴻蒙味,方知沆瀣奇。

    舌根功德在,勘破趙州機。

    丙午春,蠲戲老人年八十四瞑書。

     夏承焘 瞿禅 瞿禅先生: 得研究室來書,知日内欲偕諸同學見枉,敢不敬須?唯衰朽寡聞,無以相益,未免虛勞往返,誠恐有孤厚望耳。

    惠贈照片,謝謝。

    浮白。

    十一月十六日。

     陳屺懷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三日 屺懷先生惠鑒: 奉書知新主西湖博物館,将以荟萃文物,導揚民志,甚盛舉也。

    見示遴選專門委員,此通才顯學之事,乃咨诹之廣,下逮刍荛,聞命滋愧。

    浮學無成名,性不諧俗,久贻達巷之譏,不谙掌故之任,非其倫也。

    虛被誤知,未敢承教。

    專複,諸唯亮察,不宣。

    馬浮謹啟。

    十二月三日。

     周采泉 采泉先生史席: 昨在蒼水墓下,有勞扶掖,感懷感懷!友人劉公純受中華書局之屬校勘《水心集》,聞貴校藏有孫琴西先生手校本,曾托瞿禅先生先容,意欲借抄過錄。

    昨幸已識面,今遂詣前面請,可否允予借出?限期過錄,畢即奉還。

    使琴西先生校語,藉可流傳于世,亦是佳事,想貴校必惠予同意也。

    率爾奉渎,順頌撰祉,不具。

    馬浮白。

    四月六日。

     周善培 孝懷 頃晤及門壽毅成,具道嘉遁滬濱,老而彌健。

    且荷不遺,頗見齒及。

    六十年前童稚之遊,已如隔世。

    爾時通家世好,今日都不相知,何期尚邀存錄。

    撫今追昔,能無嘅然?又前遇珂鄉老儒徐病無,言曾見大著《雜卦傳解證》,極稱其精博,久思求而讀之。

    今遂因毅成緻書候問,竊不自揣,欲乞惠一部,未知能見許否?附短詩,藉申懷仰。

    傥他日相遇,冀可從容奉教也。

    臨書神馳,敬頌履道多祜,不宣。

     丁輔之 一九三〇年八月三十日 輔之先生惠鑒: 久不晤教,唯動定勝常為頌。

    頃有托者,老友熊十力先生近著《新唯識論》一書,欲用仿宋聚珍版排印,留滬自校。

    此書絕有價值,恐貴局執事人以普通顧客見待,印刷不免稽遲,故不避冒昧,特為之介,欲藉鼎言為重,囑諸執事人,務令加工趕印,克日出書。

    行款一切,悉依熊君所定。

    至印價、紙價,亦希核實計算,以示優異學者、重視名著之意。

    率爾奉渎,想不為過。

    新秋漸涼,想益以藝事自樂,不宣。

    馬浮頓首。

    八月卅日。

     姜丹書 敬廬 敬廬先生道席: 來書并附劉君函,屬題弘一法師書簽,今并劉函奉還。

    且喜幽居咫尺,蘇廠春暖或還湖上,定可謀面。

    率複,順頌康頤,不悉。

    浮白。

    三月十五日。

     酉澄道長 昨荷長卷,頃又辱和章,兼枉舊刻,何幸得此。

    容當細繹,以滌塵襟。

    先此志謝。

    雨意未止,新正二日,當具舟詣篦子街奉速,午後仍可以舟還,免登降之勞。

    不敢以粗粝為敬,但欲多承道論耳。

    浮再拜酉澄道長坐下。

    臘月廿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