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之書劄(第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與學生晚輩
彭味辛 去疾 及弟月卿
一 一九一八年一月四日
味辛世兄足下:
年來尊翁在杭,過從甚稔。
尊翁懷才不遇,時有羁旅之感,每恨無力相慰。
近日尊翁以憂思太過,似有心疾。
聞水利委員會同人已函知府上,請即日一來省視,想已得悉。
仆與尊翁商略,以旅舍塵嚣,殊多不便,已于昨日移居浙江病院,在杭城運司河下,現住二等病室第六号。
藉資靜攝。
醫者謂須安心調養,旬月之後可望痊複。
現在眠食如常,所患者,未能去其憂思。
至病院需費,一切由仆料量,可以無念。
惟尊翁思家心切,又不欲徑歸,朝夕憂懸,慰藉無術。
仆念世兄年甫成童,或恐未能遠涉。
今設法寄奉銀十圓,收到之日,務望禀明尊慈,轉商親黨,聞令伯友三先生、令姑丈楊芝庭先生俱在蘇州,可就近迅即往商。
相攜至杭,親來省視,使尊翁之憂可以釋然,其疾自已,仍希先以書告。
如一時不能成行,則請迅速由世兄親筆修禀寄杭,詳述府中平安,力勸尊翁勿過憂慮,或請其暫歸,就家調養。
然總以親來為宜。
即或萬一不能自來,必須轉挽親黨一行,以不如此不能解尊翁之憂也。
仆于尊翁辱交有年,故不敢不告。
手此,敬候侍福,令弟均此。
馬一浮謹啟。
十一月廿二日。
來杭或以途徑未谙,不能徑造病院,可先至敝寓,當親自伴往。
書到即盼寄複,寄尊翁禀,亦可由仆處轉交,或徑寄浙江病院二等病房第六号亦可。
敝寓在杭州城内延定巷伍号,并聞。
再啟者:此書草成,即攜往病院,以示尊翁,藉安其心。
尊翁之意不欲令賢兄弟遠來,因自草一書,病院醫生勸尊翁不可作書,恐緻勞神。
仆為請于醫生,始允作此短簡。
囑為附寄,今并以封往。
察尊翁今日神志稍甯,覺有起色,倘能靜養,或可冀速痊。
然則來杭省視之舉,似不妨姑從緩議,但書到之日,務須即複,以慰尊翁之望,至要至要!味辛、月卿兩世兄再覽。
馬一浮又白。
十一月廿二日。
二 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味辛、月卿兩世兄同覽: 去臘得來書并附緻尊翁禀函,即已轉緻。
頃尊翁囑為代寄一函,特以附奉。
新年想百凡安順為頌。
尊翁以世事不複可為,立志皈依佛門。
仆屢相勸慰,以為研究佛法不必一定出家,而尊翁意甚堅決。
且謂推之命理,必須剃度,乃可免于憂患。
仆于命理茫然不知,不能再下轉語。
默察尊翁此志已不可挽。
竊念佛法本極精微,尊翁秉資高明,使舍身修行,将來成佛作祖亦是自然之理。
諺雲:“一子成佛,七祖升天。
”世界一切功名富貴,皆是轉眼空華。
若得成佛果,功德難量,勝過人天福報多矣。
非有大智大勇不能及此。
仆于尊翁辱在友朋之列,對于此事,實深贊歎!世兄輩善體親心,似不須苦加谏阻,但當勸慰尊慈,勿緻憂煩,乃所以承順尊翁之志願,而安其身心之道也。
至尊翁書中有“不如一齊出家”之說,是乃一時快意之言,亦不可以從令為孝。
尊翁既獨行其志,專求佛道,以報祖德,世兄輩則當力學事母,以守宗祀,乃為兩全。
今世兄輩尚在就學之年,不能遽謀力養,此在宗族朋友,皆當量力資助。
但使菽水之供安于菲約,尚非難籌。
俟數年之後,世兄輩學業有成,斯無憂矣。
兩世兄今尚在高等小學幾年級?約何時可以畢業,及畢業之後志願欲入何種學校?請詳細開示。
他日苟有可以贊助之處,仆惟力是視。
至若尊翁出家之後,目前府中所需日用,但願時世不緻擾亂,總可設法維持,按月彙寄。
幸告尊慈,勿以為憂。
此亦朋友之責,無所用其不安也。
以尊翁書詞簡略,故特附緻數行,代達其意。
即頌侍安百益。
馬一浮頓首。
正月十五日。
三 一九一八年 味辛、月卿兩世兄均覽: 前得複書并緻尊翁禀,具悉。
世兄輩能承順親心,安慰慈闱,甚善甚善!尊翁信即已轉去。
常時相見,甚為安适。
頃寄奉銀十圓,聊資菽水,請查收示複。
前承函示,欲入體操學校,亦已與尊翁商之,尊翁意似不謂然。
此種學校雖畢業較易,然畢業之後未必遂有事可就。
仆意世兄輩既在高等小學将近畢業,宜安心向學。
且俟高等小學畢業後,再議進他種學校,不可半途中止,凡事總不宜躁進也。
尊翁意欲使世兄輩學商業,仆意或入工業學校亦可,且須高等小學畢業,始能考取。
二者孰便,容俟将來從容計議,目前可不生問題也。
尊翁雖在佛門,較之在社會中就事者,清閑安樂多矣。
且名譽甚好,人皆敬之。
世兄輩宜一力孝養尊慈,使慈懷安慰,與尊翁在家無異也。
馬一浮白。
四 一九一八年五月二十六日 味辛、月卿兩世兄足下: 前月得複,良慰。
尊翁近月起居如常,可勿遠念。
茲寄上銀拾圓,聊資菽水。
至時,并希示複為盼。
尊翁處想時有書禀問也。
他不多及,此詢侍安。
馬一浮頓首。
四月十七日。
五 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味辛、月卿兩世兄覽: 前得複書,知侍奉多福,為慰。
今寄去洋銀十圓,聊資菽水,至時仍希示複。
尊翁在山閉關習靜,工夫甚為精進。
鄙意世兄輩每月仍應寄禀一回,告知家中安穩,以免其系念。
盛夏諸宜慎衛,不宣。
馬一浮頓首。
五月既望。
六 一九一八年 世兄此來甚善,尊翁方卧疾,留侍左右,亦可少盡人子之職。
教無儒、佛,皆以孝為本也。
須念尊翁已從佛制,割愛出家,世兄輩勢不能常在親側,今此之日,甚為可珍。
務竭其力,有以慰之,令忘所苦,則于道為得矣。
寺中一切非所習,有當問者,可禀之李先生。
必俟尊翁病愈,乃可出也。
寄宿舍已為覓得,在城内吳山。
其地寂靜,适于讀書,所費亦省。
同舍數人,中多謹饬之士。
有林六圃開化人者,嘗從仆問學,誠笃可與交。
世兄方少,而出門遊學,居處交遊,不可不慎。
吾為世兄擇此,庶乎其可也。
世兄此來本為省父,其次則以就學之事相咨。
吾于世兄忝居父執,無所容其謙遜。
令同學徐生,昨與同看寄宿舍,詢其所業,亦尚未畢,欲求試而轉學,實慮成績不能及格。
世兄輕與俱來,實于徐生無益。
徐生亦自料恐不及格,意欲仍還溧陽,仆甚韪之。
世兄若留與共處,殊非愛之之道。
且同入一學校,其事必不能行。
工校前承林君同莊先生力任,為言于校長,或于世兄可勉為錄取,然焉得人人而屬托之?且徐生處境與世兄不同,不俟畢業而汲汲轉學,何為者?亟歸猶可告于父母,世兄勿更誤之,至囑至囑!尊翁方病,世兄亦無暇與同學久談。
徐生既來,一面便可促其還至仆處就飯,因寺中留飯亦不便也。
餘語徐生面能言之,不一一。
父執馬一浮手啟。
味辛世兄覽。
十二日晨。
七 一九一八年 林君來告工校已開學,宜即日進校。
今遣人為肩行李,可即收拾下山。
寄宿舍尚須付房膳金二圓,按月算,自前月廿四日起,尚少數日,可勿與較。
茲附去。
裹被之毯,已為買得,竹箱可緩。
下山即詣林君寓所,仆亦在彼相待,勿逾九句鐘。
諸俟面囑,不悉。
浮手啟。
味辛世兄。
六圃諸君均候。
二十一日。
八 一九一八年九月十八日 昨偕林先生入山,往視尊翁,至暮始返。
所需買書費,未及送去。
今附往五圓鈔票一紙,收明即複,餘款留作下月零用可也。
尊翁體氣尚佳,意興亦好,可以勿念。
唯勤學自愛為慰。
浮手啟。
八月十四日。
九 一九一八年 前晤林同莊先生,知應用書籍已為購齊,甚慰。
比日想勤于學,務宜奮勉勿失為要!天氣驟涼,恐未攜夾衣,特遺人送去銀兩元,可制一布袍。
如箧中有舊衣可用,則可勿制。
凡學者,具以習于刻苦為佳耳。
浮白。
味辛世兄。
頃有嚴州之行,約旬日可返。
一〇 一九一八年 昨書已至,知天寒需被,今送去一襲,可收用。
下星期日仆以事須外出,可暫勿來,免緻相左。
遲日再圖晤談。
此緻味辛世兄足下。
浮手啟。
一一 所患能差平否?今日想已得校醫診察,務宜靜心自攝,勿可躁急,此慎疾之道也。
附去兩圓,聊備藥餌之需,又餅幹一包,如覺微饑,可少食之。
胃中濕熱未盡,其他雜食非宜也。
稍痊,即示知為慰,或托葉君轉告族侄亦可。
此緻味辛世兄。
浮手啟。
初八。
一二 仆将有紹興之行,須經旬始返。
附去銀二圓,聊資紙筆。
光陰易過,惟力學自愛為望。
父友浮手字。
味辛世兄足下。
十八日。
一三 先後來書均悉。
開學期近,今寄去銀十五圓,以十圓助菽水之供,五圓作舟車之費。
到杭仍宜先至仆處,然後詣校。
諸俟面談,不一一。
浮手啟。
味辛世兄足下。
正月十五日。
一四 近日試驗想已畢事。
今夏假期較長,校中既不允留住,另覓宿舍亦有未便。
鄙意不如暫還溧陽,俟秋季開學,再行來杭。
見書即可過舍面談,不具。
此緻味辛世兄。
浮手啟。
初六日。
一五 昨得書,知初九日始能畢試。
仆頃有三衢之行,不及相待。
世兄歸計,一切已與林先生面洽,試竣即迳行往谒,一依林先生之教而行可也。
途次慎勿逗留,抵家後仍即寄書,以免懸念為要!味辛世兄。
浮手啟。
初八日。
一六 臘底得書,知安穩抵家,甚慰!舊曆新春,想侍奉納祜。
昨日入山,往視尊公,狀甚安适,堪以告慰堂上。
開學在即,今寄去銀十五圓,聊為留備菽水及來杭途路之用。
去臘歸途,未及往視令弟,今便道過滬,或可一往晤之,亦勿多留滬也。
餘俟面叙,此候侍祉。
味辛世兄。
浮手啟。
十四日。
一七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味辛世兄足下: 去臘足下來别,适有客,未暇款語;因更思一面,有所申盡,次日天曉即遣人相招,則已行矣。
除夕得來書,知已抵家,承侍奉曼福,為慰。
然曾否到昆山谒見尊翁?書中殊無一語及之,何其略也。
察來書語氣、字迹,便知方寸中殊未甯帖。
平時所以期望告語之意,知其感發尚少。
日月不再,幸勿放過,徒汩沒于區區升鬥間也。
賢從田君遊久,田君之遇賢為何如,無待于仆言。
田君故重尊翁,又以賢為可與語于學。
有女年十五,謂其才慧相埒,意欲以妻賢,蓄之久而未發,亦欲俟賢之學寖進、年寖壯,然後言之,今尚未暇及是耳。
仆念賢歸觐不易,今宜乘是時告于父母,若親意以為可者,此良緣也。
古者婚娶,男子三十,女子二十,不以為過時。
程子言:擇婦須求世之有行誼者。
田君家世行誼,向固與賢言之,仆亦願見賢為田君之婿,謂可相得而益彰。
今少年喜言婚姻自由,斯實夷狄之道,不欲賢更蹈此失,宜一禀父母之命。
賢者、令弟何日相将至滬?若能同來杭一面,殊佳,亦欲觇其志趣。
雖時有書問,終不若晤對為能得其情也。
再至昆山時,尊翁前為仆道意。
雖持論相異,吾不能一日忘之。
專頌侍祉。
諸俟面盡,不一一。
浮手啟。
甲子上九。
一八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來書具述迎養之志,此為人子所當然,但須積誠以感親心。
察尊翁平時議論,似已習于山居,頗厭滬上塵嚣,此無兩全之計。
在賢昆仲善為譬解,得尊翁欣然返其初服,斯誠大可慶幸之事。
許先生待賢不薄,今以苟垂敗而汲汲引去,非義也。
前事既問,便可忘之,今言之若有餘憤,亦非持己恕物之道。
辭職之議,更須審量。
織廠新創,諸宜競業,作事謀始,勿忘此言。
若有餘暇,得親書冊,可求明儒呂新吾坤《呂子節錄》。
坊刻闆本甚多,浙局亦有之,或題《呻吟語》。
但須購木闆者,勿看石印,以訛略較多也。
置之案頭,時時省覽。
此書文義明白易曉,說理切近,立身涉世之要略具。
果能體而行之,亦可以為善人矣。
賢既不暇治經,則此類書不可不看,當視同嚴師益友,必能有益身心也。
近月因家姊有疾,日讀醫書,量藥餌,幾無片刻之暇。
今幸稍起,乘夜作此,力倦不能多及,唯祝侍奉多祜,不宣。
湛翁手啟。
味辛賢世兄足下。
令弟均候。
丁卯十二月六日丙夜。
一九 一九二八年十月二日 味辛世兄足下: 屢得書,每以近狀佳勝為慰。
所以久未報者,固由疏懶,亦以賢輩企業之志,衰朽無能為力,遂爾忘言,然惓惓之懷,未嘗釋也。
愚謂世方多難,尚平有言:“貴不如賤,富不如貧。
”此語深可尋味。
在今日,或以為迂談,使賢輩再閱曆一二十年,當知此為不刊之論。
今固不能不治生,但今事蓄之資可以粗給,便當淡然處之。
息彼馳求,不唯儉德避難、居易俟命之道宜然,亦使此心淡定,絕諸躁擾,然後可以窮理,即所以立身事親。
若多赀高位,皆為危道。
且富厚有命,非可強緻。
賢向謂欲更集萬金為基本,愚今所能為賢謀者,但有此言,異日思之,或萬金不啻也。
尊翁以談義不契,久不相見,空言慰問,亦病其無益。
然每自憾所學未粹,竟不能回老友之誤思,以是耿耿。
曩亦屢為賢輩言之,其深憂切慮,非恒情所知,吾豈能湛然哉!一昨令外舅田程見告,以尊翁近來頗覺山寺不能安住,意欲賃居城中。
愚謂賢兄弟本有迎養之請,此其時矣。
已告令外舅,專往大慈,力勸尊翁返其初服,就養滬上。
然愚知尊翁必以還俗為嫌,實則此時缁流之中,何可托迹?晚而知返,正可全其天倫,此亦磊落之事。
唯尊翁既不以愚為然,雖瘏口何濟?而謂賢兄弟當積誠以感之,舍此别無他道。
賢兄弟宜亟圖之,必以來杭面請,方為正辦。
賢兄弟得申其反哺之恩,而尊翁亦得遂優遊之樂。
計無有善于此者,予日望之。
手此,敬頌侍福。
令弟均此,不另。
浮手啟。
戊辰八月十九日。
二〇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味辛、子寬仁世兄同鑒: 得書,承饋茔地種樹資兩佰元,衰朽何德以堪之?然賢昆玉厚意不可卻,謹已留之。
将以此款作一草亭,榜曰“息影亭”,并附一聯曰:“深松茂柏聊可憩;青山白雲相與閑。
”果能成此,亦足以慰賢輩相念之意。
然今時私人無法營此,唯有托之園林管理局。
計畫未定,尚未能進行也。
仆立冬後感寒,病卧旬日,書來适在病中,故未能即答。
今姑強起,氣力未複,猶不能多作字也。
附拙書兩幅,雖無足觀,然是目疾後所書,後此亦将辍筆,聊為賢輩教示兒孫之助,以所書杜元凱、韓退之語,卻是好言語耳。
手此申謝,順頌潭吉,不宣。
浮謹白。
舊曆壬寅小雪後一日。
烏以風 一 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以風賢友足下: 累書及詩均至。
一理渾然,則人我不成安立,須是實到此田地,始得窮理盡性,談何容易。
學者先須從求仁識仁用力,才有纖毫務外之心,便是不仁。
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隻是要人知,從此一念流生,遂成計較利害,必陷于不仁。
今時學者大患,雖千塗百轍,要之,隻是不識仁與不仁之辨,誤認不仁為仁,以人欲為天理,以不仁之心而以仁自居、以仁自任,在高位者尤甚。
舉世習于以不仁為仁,不知反求諸己。
故必毋近名而後求己始真,不求人知而後求仁始切。
多讀書,少發議論,多涵養,少作文字,此亦求仁之要也。
詩教甚大,而世之名為詩人者,其詩則小。
果能聞道,雖不能詩,何損?詩雖工,而無當于性情之正,何益?漢魏以降,詩人多如牛毛,語其至者,一代不過數人,一人不過數篇。
吾夙昔耽詩,每恨其多,不可勝讀,然粗知其利弊,為之而不謬于古人,不溺于流俗,非用力十餘年,殆未易語。
但非謂詩不可學,亦弗謂可不學也。
性之所近,以餘力求之可耳,勿以是自喜也。
來稿略為點定數篇附去。
揚子雲謂“讀賦千篇,自然能賦”;杜子美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此皆甘苦自得之言。
要之,詩之外必有事焉,而能一切發之于詩,詩始可傳。
吾有舊句雲:“自古言皆寄,從心法始生。
”悟此,則學詩與學道一矣。
學在悟前須用力,悟後仍須學,但心開眼明,事半功倍,不甚費力耳。
北樓詩文鈔序簡淨可用,吼山諸詩印本無存,鄧、孫二君處為道歉。
信筆率答,不具。
浮啟。
甲戌二月廿四日。
仁是性德,不是知識,不是情見,一毫己私未盡,便是害仁。
今時人所言道德倫理,皆是知識情見,從己私出發,所謂色取仁者,與仁觌體相反,以依似之解、回曲之言當之,最為心術之害。
如侈言救國,即其一端。
學者須是識得此理全是自性,在人在己,元是一般。
我不能有加于人,人亦不能遂遜于我,隻争得一個迷悟差别。
迷則隔,悟則通,隔則颠倒惑亂,悟則真實無妄,湛然不遷。
故必識仁而後可以知言、知人。
慎思之。
補此一段較為明了,然不能盡意,切須善會。
梁先生尊重對方之倫理說,非不可以救蔽,但乖一體之意,不能直抉根原,偶與星賢言之。
然梁先生固是才士,賢輩不可以是少之也。
二 一九四〇年三月三十日 來書具悉。
諸生出于愛敬,吾亦知之,但惜其未加深察耳。
吾昨始得聞,以為猶可寝罷,故告沈先生屬賢為婉謝。
今若此,是使吾拂乎人之情而以為禮,乃重失之。
賢輩何不早見告,使可中止?君子愛人以德。
非特吾不欲以生日受賀,亦不願在此患難之日使諸生煩費,有近于苛捐雜稅也!顧亭林有言:“《小弁》之逐子,始說我辰;《哀郢》之故臣,乃言初度。
”今請切勿再以賀生日為言。
此由賢輩謹默太過,乃使情有睽隔,後此望直告無隐。
吾之所望于賢輩者,在可裨補吾之阙失,今乃增吾過咎,甚非教學相長之道也。
諸生處希善為慰喻,務使有以知吾之用心,斯可矣。
來人立待,草草付此,諸惟亮察,不宣。
浮拜啟。
三月三十。
三 一九四一年二月十七日 去臘得書,訖未答。
時因小疾,益緻羸頓,非盡懶也。
聞所居地幽而事簡,足可慰意。
又朋遊不乏,勝于山寺寂寥多矣。
緣聚不常,何足深念?所恨者往日于賢輩都無饒益耳。
見示《洪範》劄記,因病未及細閱,殊以為歉。
當時所舉,亦僅藉為喤引,安足以盡其義?賢輩能緻思,當有得于言說之外。
至纂輯舊說,以備遺忘則可,勿遽以為得之,汲汲流布,緻蹈時人之習。
書院刻《講錄》,乃不得已而為之,鄙意實病其出之太率也。
原稿恐郵寄損壞,今因瀛眷赴渝,遂以納還。
院事亦暫且任運支持。
不欲久誤來學,過此便思辍講。
不煩多及,唯進德益猛,不宣。
浮拜啟。
四 一九四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以風賢友足下: 賤辰辱電存問,殊愧無以堪之。
莊生有言:“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始時所是,卒而非之。
”此明乘為以遊者,初無心于執己也。
昔日之我已逝,今日之我不住,如此推勘,我終不可得,何有于形壽哉?賢等若能悟此,亦是小歇場,以此為我壽,不亦善乎?不欲作世俗語相謝,聊以此奉答。
雖在遠,如晤語也。
春寒珍重,不宣。
浮拜啟。
五 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九日 以風賢友足下: 相去日久,念亂日深,尋常頗恨書劄之少。
春前曾荷電問,電文訛略,未詳何意,竟未置複,至今歉然。
久求《胡傳》未得,聞賢有之,因囑星賢函問,逾三月始蒙寄到,書寄到未旬日,審封面,寄出之日在三月以前。
郵遞遲緩如是,可怪。
而賢寄書之日,未附一字,何其忙也?向欲刻是書,苦無佳本,今欲請賢即以此本捐贈書院,亦是功德,想所樂從。
現已付排印,若時變不亟,秋後或可印成。
山中學人寥落,百無可為,唯以刻書為一線之延耳。
聞賢在重慶大學任事少暇,暑中例假若有興,何不暫來山中相聚少時,足慰岑寂。
行旅雖難,一衣帶水之隔,果欲相即亦非不可能也。
或言賢中饋有仳離之歎,疑是誤傳。
又聞将入天柱山為歸隐計,益遠于事實。
非特腥膻滿地,豺虎塞途,不可以行,皖中氣象非複前時,以賢之智,宜不出此。
凡人經亂,久習事慣。
拂逆困橫,皆足以鍛煉身心,變化氣質。
嗜欲減則計較漸輕,私吝退則怨尤自寡。
中虛則感易通,理顯則事愈切。
若秦越人之相視而無動于中者,隻是一念之隔耳。
與賢兩年不相見,宜必有進于前,不知賢亦曾念及之否。
書不盡意,諸唯自愛,不宣。
浮頓首。
六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三日 以風足下: 方賢之來也,仆聞訊已晚,亟附書抵渝,而賢已行,為喟然者久之。
然入山亦是佳事,恐擺脫世網亦非易耳!近有一詩,囑星賢為寄天柱,亦未知能達否?山中近況如何?盼示及為慰。
有故人趙綸士,太湖人,亦皖中詩人也。
亂後聞亦在潛山辦中學,近不詳其居址。
附去一詩,煩因便為緻之,若不得緻,亦無礙。
天寒珍重,不悉。
浮頓首。
壬午臘月八日。
七 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日 以風吾友足下: 前月曾寄數字,附近刻《系辭精義》《慈湖家記》二序,未知達否?昨得舊曆六月來書,經時始到。
辱見懷諸作,率爾奉答一律,别紙寫去。
知山居安隐,遊從尚不寂寞,甚善。
綸士詩未能和得,晤時為道念。
時勢益壞,書院不足複言,諸賢留此者亦了無意緒,但刊書尚未辍耳。
仆已為退院僧,以鬻字自活。
餘年向盡,還鄉無日,安命而已。
道路埂澀,寄書亦不知何時始達?臨穎增喟,諸唯珍重,不宣。
浮頓首。
舊曆九月四日。
雲頌天 一 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 聞昨日曾到延定巷面息園,未知曾否約定日期。
息園未曾告吾。
詢之,但雲容稍部署,便可請頌天遷入。
賢但依息園所定日期遷來可也。
未到延定巷之前,宜率賢配及令媛迂道至孩兒巷一面吾姐。
行李預囑車夫在門前稍停,或由此間派一仆先行伴送至彼。
此後相見如一家人,先行一見似不可少也。
徙居之時,不免添置器物及諸雜費,今遣田戚之赍此字往,聊附三十圓稍資應付,賢便留之,不可與吾客氣。
居貧處約,自系本分,不以饑渴害志則得,亦不可學陳仲子之介也。
餘俟面罄,不悉。
頌天賢友足下。
湛翁手啟。
六月十一日。
二 一九三四年 頌天足下: 别遂經時,奉書未及置答。
吾病入秋漸愈,而家姊日益危笃,延至立冬後,遂至不起。
暮年兄弟,疾病相依,一旦長訣,曾不能稍損其痛苦,傷哉!雖知死生之理本齊,逆順之境如一,不能以此遂亡哀戚之情也。
而今而後,吾天屬之親頓盡,真有“夕死可矣”之感。
俟營葬既畢,便當将孩兒巷賃宅撤消,别賃數椽,安置經籍。
後此生活,便同雲水,或将獨居山寺,送此殘年,于斯世更無複系戀矣。
緣會靡常,法爾如此。
往時講集諸子,亦各星散,有如昨夢,無足深嗟。
永嘉雲:“大千世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誠哉是言也! 每念賢笃厚近道之姿,别時依戀見于容色,别後勤拳形于書問。
吾今哀苦之餘,無可告語,所願賢留意者,莫要于識仁。
須知程子之言識仁,與孟子之言盡心、知性一也。
老氏之流為陰謀,法家之趨于刻薄,皆緣不識仁。
不識仁者,必至于不仁。
今世所謂社會科學、唯物辨證、純客觀哲學者,去道家、法家絕遠,其足以折其本而害仁者甚深。
此心若有一毫間雜,未有不被其賊害者。
《易》言“觀其所感,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與老子言“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者不同。
蓋“恒”、“感”以己言之,“作”、“複”以物言之。
此可見老子便有外物之意。
梁先生講演,謂西洋人對物有辦法而對己無辦法;吾則謂西洋人既不識己,豈能識物?彼其對物之辦法,乃其害己之辦法耳!不可無一語相酬,聊複蛇足一上。
心氣衰耗,亦不能多及也。
天寒珍重,不盡。
三 一九三六年三月八日 頌天足下: 彌年未寄一字,每憶舊日相聚時事,彌覺可懷。
前月承以菏澤新印本《先聖大訓》見寄,别附賀年片二紙,頗恨其簡。
晤笑春,謂曾得書,雲:舊患腦脹,至今未愈。
以醫理言之,當屬升而不降之故。
未知治事之暇,亦嘗用舊日功夫靜坐否?氣有精粗,養生家之術,往往隻能得其粗者,不免用意造作,不如放令自然,氣自流行無滞。
若流俗之人動亂耗散,則又并其粗者而不知也。
讀書窮理是養氣第一法門,亦即孟子集義功夫。
勿忘勿助,釋氏謂之離作止二病,先儒謂未有學聖人之道而得心疾者。
心與腦皆氣也,腦病皆由氣病而來,切望賢養之得其道,則此病必可已。
但覺義理浃洽于中,而悅怿之意生,自然暢于四體,此則病愈之候矣。
吾形體雖日衰,氣則尚未消索。
姊喪既除,曾遊天台、黃山,又賃居一廢園,頗有樹石,但亦不能無寂寥之感。
熊先生既久别,舊時同遊諸子皆散而之四方,又各以事牽,未能一意進德修業。
翻念昔日相處未有裨益,心之憂矣,曷之能來?虜患日迫,或将不免播徙,後此益不可知矣。
夷狄患難之相乘,其來已久。
《易》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
”今天下多端,皆主于力,而不知有正,苟以求伸,夷夏一也。
以陵暴相勝,力有盡時,覆亡随之,其愚可哀。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
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
”今乃無所不忍,無所不為,尚複何言哉!如尚以衰朽為念,卻望于身心切要處緻問,勿泛泛作寒暄語。
臨書不勝馳念。
浮啟。
二月十五日。
四 頌天足下: 前得書良慰。
讀書窮理工夫,隻是勿忘勿助,久久自然得力,得力便覺省力矣。
性外無理,窮理即是盡性,今人以理為有外者,隻是知有習而不知有性耳。
性、道、教三義,《中庸》最說得明白簡易。
今惟以随順習氣為道,故于率性相違;以增上習氣為教,故于修道益遠。
率性是盡己,不言盡人而盡人在其中;修道是成己,不言成物而成物在其中。
未有徇人逐物而可以為道者,故儒者言求之在己,釋氏亦言回機就己,隻是這些關捩子而已。
性焉安焉之謂聖,複焉執焉之謂賢,言複與執亦是回機就己之意。
才有所得,心便是理外矣。
大凡身心病痛皆氣為之,理則渾然一體,氣乃流形殊别。
有私己心者,亦是執此氣耳。
理足以勝其私,斯德足以勝其氣。
橫渠所謂性命于德,則一切氣之為病者全消矣。
賢腦病必能自愈,此理之可信者。
尊阃所患,謝壽田言是行痹,較着痹為輕,但未詳形脈,未敢懸拟方藥,姑拟一外治方附去,可試之。
謝方早已拟就,因未暇作書,遷延至今日始寄,甚歉。
言不盡意,諸唯珍重。
浮啟。
三月廿七日。
五 頌天賢友: 得書良慰闊懷。
知腦病時作,舊醫謂頭為諸陽之首,此是陽浮于上,升而不降之故。
治宜益陰潛陽,使火降水升,其病自已。
即不欲服藥,但本此意于日用中體驗之,亦是一法,或當有效而無弊也。
仆眠食尚如常,但神明之衰過于形體,任運過時,了無餘念。
熊先生在上海常通信,然彼此俱難于旅行,亦未相見。
賢輩相去遠,欲千裡命駕,談何容易,何必觌面乃為相存。
鄧子琴想在同校共事?舊日友朋俱散處四方,或久不通訊。
老來安于寂寞,不相往來亦省事之道耳。
朱子詩會得甚好,有以見賢之所存矣。
率爾作答,唯順時自愛,不宣。
浮白。
舊曆九月三日。
六 一九三六年九月十六日 頌天足下: 進德之驗,如人孩童漸至少壯,血氣日盛,膚革充盈。
方其長也,初不自知,隻是生機自不容已。
其退惰也,如人衰老,日就隤敝,神氣消索,亦不自知,隻是生機日漸減少。
平時爪生發長及發白面皺,皆不自知。
此喻雖淺而實切。
變化密移其所由緻,皆在潛行默運之中。
及其形着,皆為粗迹。
其未形未着之時,乃其本也。
故必涵養純熟,然後氣自常定,理自常明。
逢緣遇物,行所無事,毫不費力。
然其得力處,皆在平日讀書窮理工夫不間斷,于不知不覺之中,滓穢日去,清虛日來,氣質自然清明,義理自然昭著,此正孟子所謂集義也。
才有一毫有所得心,便堕計較,便至急迫,便是義襲而取。
故但當用力,不當責效。
用力隻是集義,責效則是揠苗助長。
趙州雲:“汝但自體究,若三年不悟,割取老僧頭去。
”朱子嘗為學者舉趙州此話。
然悟與不悟是兩頭語,克期待悟亦是責效,亦堕急迫。
法眼見羅漢琛,琛問雲:“行腳事如何?”眼雲:“不知。
”琛因雲:“不知最親切。
”此語勝過趙州。
隻是俯焉日有孜孜,死而後已。
雖聖人分上,日新之功亦隻是個不自知、不容已;天地之大化,亦隻是個不自知、不容已。
會得此旨,則一切勝心、客氣、私智、妄計,豈複尚有絲毫存在耶?必如此,方可入德,方許見性。
在杭時所言雖多,未嘗及此。
頌天于吾語雖信而未入,故今為更進一解,切須善會,更無餘事也。
前與賢同遊洞霄宮還遂别。
别後即病數日,病後追憶昔遊,得數詩,已囑立民别寄。
獨《雲中望秦望》一首,以悼林同莊,詩興遂沮,不複作。
此亦發于天機,如風動泉流,自然成韻,不可強作也。
熊先生時有書來,吾亦兩月未病。
世事無足言者。
陳撄甯處有書緻問否?腦病總是氣不流行,養得此心活潑潑地,氣自大順,乃知神仙方術未是極妙耳。
浮啟。
丙子八月一日。
七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頌天足下: 得書知将入蜀,且喜梁先生之教将行于蜀中。
所惜者,但與賢相去益遠耳。
寇氛雖逼,吾所居薪木尚在,飛鸢日來,時有煨燼之虞,然流離轉徙,亦終委溝壑,二者又何擇焉?在杭諸子勸吾避地,吾謂何适而非跖裡,直是無地可避!夷狄患難,紛然相乘,困而不失其亨,亡而不失其正,俟命之義也,何必擇地乃為首陽?吉兇與民同患,亦無獨全之理。
今日之事,三十年前已知之矣。
共業已成,同歸塗炭,哀此淪溺,祇益悲心。
今國家民族皆無道以求生存,不知彼所求之生存,皆危亡之塗也。
連橫兼并,争奪相殺,殉财死權,無有紀極,皆由自私之一念以充之。
儒者謂之生心害政,佛氏謂之循業發見,孟子有一喻與今時适合:“逄蒙學射于羿,盡羿之道,思天下唯羿為愈己,于是殺羿。
”今西夷,羿也;東夷,逄蒙也;争霸是殺羿也。
今羿亦知逄蒙之患,不獨欲亡中國。
然逄蒙之道即羿之道,豈有優劣哉。
故言富強者必極于不仁,争資源,辟殖民地,力征經營,狙詐飙起,趨其民以就死而不悔,曰吾将以是生之也,至愚大惑,孰有甚于此乎?國土性空,物我一體,此義不明,人類終無甯日。
哀我國人,至今尚以蒙羿之道為堯舜。
深望梁先生将來于鄉村建設之教育中,稍稍傅以經術,為當來人類留此一線生機。
此不獨一國家、一民族之事。
賢勉之矣。
變滅從緣,虛空不爛,言性德也。
行矣自愛,餘不多及。
丁醜十月十日。
八 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二日 頌天足下: 兩得來書,未暇緻答。
然觀賢于《顔子問仁》章四目能着眼,似有會處,頗慰老懷。
諸人見此語都未留意,可知皆草草看過便休,全不體會。
賢卻如此,不孤此一番饒舌矣。
書院雖稍有端倪,尚不堪把捉。
彼哉之倫,口惠而實不至,欲以一莖草建梵刹,如何可能?趨風者又多為食來,不為法來。
門庭施設且談不到,何況入理深談?吾知其不可而為之,但思為衆竭力,不為身謀。
既已應緣而來,隻得随分而住,僧多則粥薄,水淺則船膠,此莫可如何之勢也。
古人求道心切,千裡裹糧,所為何事?初不必有書院也。
今設為征選及膏火之制,已是全身入草,随順劣機,未能免俗。
來者不純為學道,不免夾雜,以佛氏言之,便是發心不清淨。
熊先生卻欲吾為學生定出路,吾以書院乃在現行學制系統之外,無權為此。
以熊先生之明,尚不了解書院本旨如此,何況他人?所以言及此者,欲賢知橫身入俗之難。
過得荊棘林是好手,一與世人為緣,便終日在荊棘林中度活,然不損吾毫發事。
此語或者唯賢能信得及耳。
熊先生來書謂賢意欲來相依止,固是好,但賢在梁先生保社中是否可以自由離去?又此間淡泊,凡屬舊時從吾共學之人,吾欲一律以都講名義待之。
但領導學生不帶職務,僅能月支津貼六十圓;其帶職務者,視其事之繁簡,量與增加。
若須資事蓄者,實不彀生活。
然經常費隻有此數可以支配,時局若有變動,是否有着尚不能保證,故一律未敢輕諾。
現在此相助者,以風、立民、公純三人外,有賀昌群及舍表弟何茂桢。
将來若學生人數少,則職務亦簡,未便增加。
重慶炸後一切停頓,書院受此影響,故前允撥之基金及經常費,皆但有空言,尚未實行撥付。
此間應措置之事,不能放手做去,然亦不能住手,隻好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僅僅修葺屋舍借烏尤寺屋而已。
由南充到嘉定如何走法,吾尚未知,賢如決意欲來相即,先須考慮者有數事:一、民教館所任職務是否可以中辍;二、一家幾口最儉約之生活,每月必需若幹始能敷用;三、道路情形如何,攜帶家眷行李是否安全可行;四、萬一書院不能維持,作何計較。
此數事若皆無疑問,方可決行。
否則無動為大。
亦當先以書告我,言須不厭其詳。
俾便安排。
行期先一月須早托以風、立民諸人代為覓屋,以嘉定覓屋甚不易也。
簡章已由公純寄奉,賢所舉兩處已改定矣。
餘不多及,即問近祉,盼早具複。
浮啟。
五月廿六日。
此書勿泛泛示人,為囑。
九 一九三九年六月十八日 頌天足下: 來書具道所以緩來之意甚詳。
須知吾于頌天屬望之切,亦猶賢之望我。
然此事不在一時,書院諸緣未具,吾不得徑行己意。
吾雖因避難而來,豈不欲成就得一二人,庶幾血脈不斷?在今日世法中,乃絕無義理可言。
吾所持為義理應爾者,他人視之或以為不合時宜,或竟毫不措意。
以素相知愛之久如熊先生,猶不能箭鋒相柱,函蓋相合,各說各的話,何況餘人?看來古人不得行其志,所以憂則違之,實是事緣如此,不能絲毫勉強。
吾今所處已有可去之道,現猶忍而待之者,實惜此萌芽,欲稍盡灌溉之力,使可發生,不緻生機遽折,初非為身謀也。
若為身謀,久已遠引為上。
今人不明義理,亦不足深責,不可過望,是皆可恕。
但因此實鈍置煞人,觸途成滞,令人不快,故前書有荊棘林之喻也。
基金允而未撥。
經常費欲請全年一期撥給,亦尚待商洽。
能否慨諾,尚無把握。
僅此區區開辦費,無論如何儉啬,亦不旋踵而涸。
且吾尚未接得正式聘書,一切措施無名義可以依據。
今所行者實皆籌備委員之事,非吾所有事也。
事不獲已,簡章發出,不能收回,後此進行如何,有無阻礙,實難逆睹。
熊先生謂吾“但知有理法界,不知有事事無礙法界”,此言信然。
吾戲答之雲:“今實是事事有礙法界也。
”今姑置不談。
若經常費能實撥到,在短時期或不緻有陳蔡之厄。
賢來未晚。
至來時,似以由渝附輪徑到嘉為便。
長途汽車與長途滑竿,皆于婦孺非宜。
若款項有着,月薪可開八十圓。
現方就烏尤附近拟租一山家之屋,作公共宿舍。
若能成,則住處不須另覓,但成否亦尚未能十分确定耳。
路費賢能自謀,固不須論,萬一實有困難,不妨見告,吾當于公款外為賢設法助其行。
今且少待為佳。
以風、立民既已來此,則已無所容其計。
慮賢尚未發足,故願且審慎。
賢當深察吾言之忠,非不欲賢之早至也。
此詢阖宅安吉,不宣。
浮啟。
六月十八日。
十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六日 頌天足下: 前來書介何清璠來學,已囑立民通知。
觀其文字尚有思路,而好輕作主張,如謂中道為有讓頭之類。
乃是時人批評習氣,全未體會,此即以不知為知也。
書院錄之者,以其尚有向學之心,加以薰習或可自知病痛所在。
人之氣質焉能全美?學問正是變化氣質之事。
識得救取自己,方解用力。
在彼未來之前,願賢以此意告之,此亦不徒為渠一人發藥。
凡病痛輕而能自知其為病者,變化易,容易得入;病痛深而不自知,必自執其所見以為得,此種人不受人言,難以救藥。
書院不怕病人,但恐其拒藥。
若拒藥者,難與其處,必令出院,因于彼無益也。
賢既與何生相處有日,須将此意剀切語之,此亦朋友之道宜爾。
吾以本分事接人,從不欲孤負人,來意但有自己孤負自己者,則不奈伊何,此誠言也。
熊先生廿六日由渝附輸首途,臨行有信來。
在宜賓須換船,計時今日必可到,鄧子琴送之同來。
書院前途須看時局是否能支持,在陳之厄,時時可能,然此事不由人安排,隻好随分。
前所以勸賢緩來者,亦是為此。
今頗感覺人少,有事時不彀分配。
賢之來于自己分上或未必有益,且生活或較苦,但于書院不為無助,故仍望其能來,然去就之間切須仔細斟酌。
熊先生前有來書雲梁先生不放賢去,張叔芝亦不肯,若是則賢自不能絕裾而來。
吾前書所以謂必先得請于梁先生而後可,此則望賢量宜自處,吾初無固必也。
行止決定後,速以書見告為盼。
浮啟。
八月四日。
再:來書雲下半年拟任何事不作,似民教事結束後,梁先生中學開辦,賢亦不拟參加。
然者,此時若幸無割交,道路可行,烏尤尚在,似有來嘉暫聚之可能。
何處不可共患難,況今日若言擇地,則安危實已無擇,但細弱行路稍費力耳。
如有妥帖安頓處,一身行腳,其事省易,即有自由分,又何焉而不可乎?傥或能來,予日望之。
浮再白。
同日。
一一 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九日 頌天足下: 前答一書,想已達。
秋暑猶熱,體中如何?近刻《系辭精義》、《慈湖家記》二書,裝訂需時,先将拙序刷出,今各以一通奉寄。
其間料簡舊失,亦頗不苟,但未能益人耳。
浮白。
八月十九日。
一二 一九五〇年三月八日 頌天賢友足下: 立民、石君轉來二書,得詳近狀,良慰!世事無常,隔闊彌久,相見無日,能不怃然?衆生業力難思,三毒所感,苦報不可勝言。
以今觀之,對治法門當以三論為要,而《百論》破外見尤切,嘉祥疏亦以《百論》為最精。
下劣所執,不堪一擊,惜賢輩俱未能緻思耳!膺中所惠能轉着不?晤時為道念。
梁先生是否返蜀?熊先生聞已赴京,想時通問。
仆智淺悲深,無心住世,所欠者坐化尚未有日耳。
他無足言,諸希珍重不宣。
浮白。
舊曆庚寅驚蟄後二日。
一三 一九五二年二月二十日 頌天賢友足下: 得初四日書,遠勞存注,良荷。
憶去年曾寫小詩奉寄,今來書謂經歲不得問,豈未至邪?吾自庚寅夏,移居蘇堤定香橋蔣氏别業。
主人蔣蘇盦,謹厚士也。
丁亥始及吾門,性好文藝,笃于朋友,故迎吾居此。
坐卧一小樓中,山色湖光,四時在目,頗适野性。
其地小有花木,任人遊覽,因劃為風景區,故尚得保留。
吾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各不相礙,所苦者唯寂寥耳。
舊時從遊,都已星散,各不相聞。
入此歲來,吾年已七十矣。
目力大壞,已不能作小字,燈下不複能看書,乘化歸盡之期或不在遠,更無餘念。
賢輩大都俱為生事所累,然聞道不在早晚,苟不以饑渴害志,舊學尚未至禁斷,何患不能讀書?熊、梁二先生頗常通書否?動定亦希以時見告。
來書可徑寄蔣莊,勿再寄郭家河頭也。
壬辰雨水節,浮白。
一四 一九五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頌天老友: 辱書存注,深慰闊懷。
随分教學,應緣無礙,甚善。
唯頭痛舊疾未愈,良念。
河北醫外治方,想試之,嘗有效也。
吾衰已久,罕接人事。
湖居往往經月不入城市。
沈驎士有言“吾雖未能景行坐忘,何為不希企日損”,斯言吾實近之。
去年患目疾,視物易位,因自題其壁曰:“離形去知,收視返聽;捐書絕學,息慮忘緣。
”用以自省。
賢若欲知吾近狀,觀此數語足矣。
熊先生著書不辍,想時通問。
立民在武昌華中師範,亦經年不得書。
公純在此無恙。
舊友中唯王星賢曾來杭相視,星賢留北京以譯書自給。
餘俱散處四方。
緣會靡常,自然之理,無足萦懷也。
方春猶寒,諸唯珍重,不悉。
浮白。
舊曆己亥正月廿一日。
一五 一九六三年二月三日 頌天賢友如晤: 得書良慰。
知随分教學,能于論證切己體究,甚善甚善!舊疾仍未脫體,宜少思慮,慎起居,不足為患。
浮近年苦白内障,幾瀕于瞽,真成捐書絕學;然眠食如恒。
餘年未盡,深感形體之累耳。
公純尚留杭。
熊先生亦尚健。
梁先生去年曾過杭一面。
餘事無足言,唯順時珍重,不宣。
浮白。
癸卯立春前二日。
張立民 一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立民足下: 累書不一報,甚孤見望之厚。
窮理工夫本自要約,不在言說。
見處若是端的,自能表裡洞然,不留餘惑。
事物當前,自有個恰當處,了了分明,灑然行将去便得,無許多計較勞攘。
《書》所謂“作德心逸日休”也。
聖賢語脈,隻是平常,就他真實行履處道出,不假安排。
因問有答,亦是不得已而後應,非有要人必喻之心。
故言語簡要,不欲說得太盡,方可使學者入思。
惟向内體究,久則豁然自喻,無有二理。
若人不肯體究,聖人亦不奈伊何,非若近時講哲學,要立體系,費差排施設,一時說盡,末了隻成一種言語,無真實受用。
莊子譏惠施多方,正複類此。
印度論師、西洋哲學多屬此類。
其曰某種思想雲雲,即莊子所謂“辨者之囿”也。
惟禅師差勝,以其貴自悟也。
孟子曰:“學問之道,欲其自得之也。
”《易傳》曰:“默而識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孔子學不厭,教不倦,本領在默而識之。
會得此語,自知所用力。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天何言哉?四時行,百物生”,“夙夜基命宥密,無聲之樂也”,此皆從默上顯體。
默而識之,即是涵養功夫,不言察識而察識在其中。
“鸢飛戾天,魚躍于淵”,不到默識心融田地,不能上下察也。
格緻之說,向來多門,吾自宗朱子。
補《格物》章“或問”一段尤要,切須細玩。
然須識得格物、緻知隻是一事。
物以事言,知以理言。
理雖散在萬事,而實具乎一心,豈有内外之别!即物窮理,即是由博返約。
程子所謂窮理,即孟子所謂盡心。
物有所未格,知有所未至,即是理有所不行而心有所不盡也。
至于物格、知至,則萬物皆備于我,随在莫非此理之流行矣。
學者患在将心與物、事與理總打成兩橛,故無入頭處。
攝事歸理,會物歸心,舍敬何由哉?敬隻是收放心。
心體本湛然常存,由于氣習或昏焉,或雜焉,斯不免于放。
然操之則存,亦自不遠而可複。
昏者複明,雜者複純,乃可與窮理,可與盡心。
故曰:“未有緻知而不在敬者。
”豈是程子旋添得出來?敬則自然虛靜,敬則自然無欲。
須知虛靜無欲乃心之本然,敬則返其本然之機也。
人不必馳求、歆羨、躁妄方是欲境界,隻散漫、怠忘、急迫便是欲境界,便是不敬。
當此之時,若能一念猛自提警,此心便存。
佛氏所謂“一念回機,便同本得”,固自不妄。
但人心昏雜過久,雖乍得回機,不免旋又放失,故須持敬功夫,綿綿不間斷,久久純熟,方得習氣廓落,自然氣質清明,義理昭著。
到此田地,方可說到不違仁,才有默而識之、不言而信氣象,才是涵養深厚,才可明倫察物,理無不明,物無不格。
故察識即在涵養之中,不可分為二事也。
若心猶未免昏雜,如何能察識,如何言格緻?莊子言“以恬養知”,亦識得此意。
程子所謂“養知莫善于寡欲”,即是“涵養須用敬”。
讀書而不窮理,隻是增長習氣;察識而不涵養,隻是用智自私。
賢能善體斯言,庶乎其有進矣。
熊先生新出《語要》,大體甚好。
其非釋氏之趣寂而以孟子“形色天性”為歸,實為能見其大。
其判哲學家領域當以本體論為主,亦可為近時言哲學者針劄一上。
但以方便施設,故多用時人術語,不免擇焉未精。
自餘立言稍易處固有之,如以虛靜為道家思想及賢者所舉格緻之說一類是。
然大旨要人向内體究,意餘于言。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吾取其大者,其小者可弗辨也。
《報春亭記》不過欲與子言孝之意,賢自會得好。
然似說得太闊了。
當時下筆,亦無許多意思。
又稱道太過,卻非吾之所敢當也。
留漢随分教學亦不惡,杭地亦非昔比。
後此恐難安定,不必定圖聚處為樂也。
吾雖衰尚無疾病,随緣安命而已。
書不盡意,唯進德及時為望。
浮啟。
乙亥十一月四日。
二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乾元用九,是大機大用,是孔子、如來行履處。
禅家所謂“向上一路,千聖不傳”,非不傳也,不可得而傳也。
直須自證自悟,始得到此。
凡教家極則語,如聖谛第一義,皆用不着,故謂唯“廓然無聖”一語差相似耳。
賢所會是義解邊事,雖有思緻,而下語未惬。
鄭注亦未得旨,但《易贊》說三易絕精。
變易說圓融,不易說行布,簡易說二門不二,宛是《華嚴》義旨,該攝無餘,可試繹之。
來書以天下、一己對說。
天下,依也;一己,正也。
須明依正不二。
看他古人語脈,才說正即具依,才說依不離正。
如曰:“緻中和,天地位,萬物育。
”中和是正,位育是依。
“笃恭而天下平”,“一旦克己複禮,天下歸仁”,莫不如此。
今一向分說去了,末梢合攏,卻費氣力,便與古人語脈不類。
第二書謂讀《普賢行願品》亦觸發警省,如此消歸自己,極好!末後引鄭注處又卻未合。
詳鄭注:舜既受禅,禹與契、稷、臯陶之屬,并在于朝,以此說“飛龍在天,大人造也”,則事義甚為符合;若以此說“群龍無首”,則不相當也。
因賢舉普賢行,卻思《論語》“顔淵”、“仲弓問仁”二章義。
首答顔淵語是文殊法門,答仲弓語是普賢法門。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此真普賢行也。
見大賓、承大祭,是因地語;老安、少懷,是果地語,思之。
“随流返流”,義出《楞嚴》;今作“停流”,誤。
餘俟面究,不悉。
丙子十月二十九夜。
三 一九三七年七月四日 昨緻葉先生一書,雖是因病發藥,亦不專為考據家說法,實是破名字執之要門。
文辭舒緩懇摯,亦朋友講論之道應爾。
今以寄覽,可别錄一通存之,并與笑春、禹澤、星賢諸子同閱。
然須善會,非直謂史冊可捐、名字可廢也。
惠施去尊之尊,猶今言權威。
老聃去智之智,猶今言知識。
此皆習氣,故可去,與本智無幹。
丁醜五月二十五日。
四 一九三八年一月三日 立民賢友足下: 昨日相晤,為時過促。
每念賢獨居為吾守舍,無可與語,殊難為懷。
憶曩時賢在報恩寺,曾欲獨住後山别院僧寮。
今桐廬況味,大類報恩别院。
雖誼寂緣境,而定亂在心。
昨晤時,見賢氣貌甚靜,知近月以來,經曆患難,用力似有進矣。
吾今日玩《易》,于《豐》、《旅》、《巽》相次之義,悟得益親切。
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
吾曹今日所處之時,義正如此。
蓋旅困之中,義當巽順。
此與《明夷》蒙難艱貞,内文明而外柔順,其義正同。
但能于此體究,于今日所以自處之道,庶幾可以無失矣。
丁醜十二月二日。
五 一九三八年一月七日 來書具悉。
貞敬和順之義通于禮樂,賢自會得好。
《易》中凡言亨者,即樂義;凡言貞者,即禮義。
禮樂皆得,謂之有德。
在《易》為君子,為大人。
如曰“困,亨貞,大人吉。
”《彖》言“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
伊川釋之曰:處險而能說,雖在困窮艱險之中,樂天安義,自得其說樂也。
時雖困也,處不失義,則其道自亨,困而不失其所亨也。
處不失義是禮,其道自亨是樂。
若失其正,自無亨理。
困之所以亨者,以其貞也。
言樂則該禮,言禮則該樂,言有先後,理則同時,不必分體用為說。
禮樂之本,唯是一心,就體言之,無二無别。
禮樂之文,乃就用說,始可分言。
如禮主減,樂主盈;禮主退,樂主進;禮主别異,樂主和同,此為言禮樂之用,不可以禮樂相望為體用也。
有子言:“禮之用,和為貴……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此言禮之文,非就禮之本說。
故林放問禮之本,孔子即贊其“大哉問”。
甯儉甯戚,乃就一心體上說。
賢謂樂乃禮之用,斯語未惬,更思之。
吾輩今日處患難中,大好體究。
見得此心義理分明,自然不亂,便是禮;不憂不懼,便是樂。
自性序即自性和,和與序同時,即禮與樂一體。
合而言之,即仁也。
造次颠沛必于是,即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此語賢自會得好。
《中庸》言“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
此道即率性之謂。
仁是性之全德,禮樂即性之合德。
賢今所理會猶在用上,故似未澈。
今就體上提持,簡易直截,似可為賢進一解也。
丁醜十二月六日乙夜。
六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二日 立民足下: 自賢去桐廬,不旬日而杭州遂陷。
得上饒來片,知已附車如株洲,爾後不得消息,想已還鄉裡。
武漢尚未動搖,所居能安定否?曾往黃州見熊先生未?無時不以為念也。
自寇逼富陽,吾與星賢俱徙開化,依葉先生。
雖曰流離,猶未失所,道途之苦,無足複言,星賢已有書相告矣。
吾年老力衰,不堪再徙,既至開化,亦暫安之。
由今之道,涉足皆是畏途,所履無非危地。
然吾心自有坦道,自有樂邦,與之交參互入,亦不壞不雜也。
所有書物,俱棄置桐廬,亦不複留念。
資斧垂盡,槁餓無傷。
星賢從我,頗能弦歌不辍,固窮之道,庶幾可期。
賢如見懷,當以書見及,用慰寂寥之感。
今天下例見,莫如以心性為空談,而以徇物為實在,此戰禍之所由來。
儒者謂之不仁,釋氏謂之癡業,輾轉增上,以至于此。
暴不可以遏虐,愚不可以勝殘,此理易曉,而舉世不悟,雖授之天下,不能以一朝居。
五峰雲:“有夷行者,必有夷禍。
”感應之理實然。
魏源“師夷制夷”之瞽說,至今不出此窠臼。
既曰師夷,已淪為夷矣,尚何制乎?孰不以五峰為迂闊,以魏源為識時?今日之禍,自魏源已始之矣。
民力既竭而禍連不解,可奈何?言之不可不慎,于此可見其系之大也。
浮啟。
到開化後有一詩,今屬安期寫一份附去,可以見其所懷。
浮再啟。
戊寅年二月十一日。
七 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九日 立民足下: 三月廿六重慶來書,由星賢轉到,具悉入蜀後近狀,差慰遠念。
去臘在開化,曾有一書寄漢口王孟荪轉,此書似未到也。
同時緻熊先生一書,寄團風。
近得熊先生書,亦未及之。
彼時猶未知熊先生與賢皆入蜀,其後得壽毅成電始知之。
凡處患難之時,吃苦捱餓,俱是平等,此吾侪分内合有底事,須是能堪忍,方有剛大氣息。
然此系平日所養,不可強為。
前書所言,大抵明此義。
雖涉畏途,吾心自有坦道;雖履危地,吾心自有樂邦。
與之交參互入,不壞不雜,如是則涅不缁,磨不磷,在險而能出矣。
今吾輩雖流離,尚未至失所也,何處不可用力?吾自桐廬徙開化,今又從開化來泰和。
其間所更曆,星賢已有書告賢,無足贅述。
浙大非知我者,然其接也以禮,吾方羁旅擇地,是亦可以暫寄,寇退則返浙亦近,不亟為入蜀計,亦去父母國之道也。
虜患未已,國人謀所以圖存者,其見小而論卑,即無外患,亦豈能晏然無事邪?今往所出筆語數葉,題曰《泰和會語》者,用明人講學例,且示不在學官所立之科也。
雖多用對治語,亦猶平日所常言,但盡己之感,不責物之應。
如遇頌天、振聲,亦可示之。
不能多寄,但于熊先生處已别寄一份。
此行一書未攜,但從葉先生借得注疏一部。
今所講者,欲引書但憑記憶,隻得從胸中流出,亦欲賢能知其旨也。
有疑,盼見示,不悉。
浮啟。
戊寅五月一日。
八 一九三八年七月四日 立民足下: 三得來書,尚未一答。
“恕乃仁之術”,此語得之。
“心與理一”四字未切,宜改作“物我無間”。
子貢在事上求仁,孔子示之以理。
施濟是事,立達是理。
事是空想,故遠;理是實際,故近。
拈出一“近”字,教伊反求諸己,最須着眼。
《中庸》言忠恕違道不遠,亦與此同意。
推己及人,非是難事,人人有此一念,便可以見仁。
仁是心之本體,本來如是。
物我無間,乃理之自然。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亦吃緊在“近”字。
如子貢以博施濟衆為仁,斯乃轉求轉遠矣。
由恕可以見仁,不是仁之外更有一個恕。
充擴得去,天地變化,草木蕃。
此即仁矣,豈别有哉?故曰“恕乃仁之術”,此語得之。
吾來泰和,直為避難耳。
浙大諸人要我講學,吾亦以人在危難中,其心或易收斂,故應之。
欲且與提持得一二,亦庶幾不空過。
《會語》臨時逞快寫出,非以此為六藝論也。
但去其枝葉,亦粗具六藝論之輪廓。
他日欲草此書,須另自起草。
著述須還他一個體例,不能如此草草也。
但賢等觀之,于吾平日所說者或如散錢得串,較有脈絡可尋耳。
《老子流失》一篇,本有為而言,未免将老子好處完全抹殺。
葉左文先生斥吾為戲論,因撤去未講。
此篇便可毀卻,勿留也。
熊先生處寄去一份,尚未得複,未知作何批評,恐未必盡契。
今續往數紙,卻比前較細,望加玩索。
如有所疑便問,勿徒贊歎也。
來書“六藝之實”,“實”字應改作“本”,較妥。
近日魔焰複張,若犯廣州、逼武漢,則泰和無留理。
月前方遣安期往桐廬取書,到衢即交通發生困難,現尚未至,殊令人懸情。
星賢亦未宜長此家食。
安期亦思覓工作,未易得。
而吾羁旅茕獨,亦需彼曹扶持。
若入川,路費非二千元不可,此事真困人也。
揮汗作此,不多及。
唯進德修業日就緝熙。
不宣。
浮啟。
戊寅六月七日。
培德謹案:立民來書有“行恕求仁”一語。
師雲:“如此則仁如工夫,恕如手段,是二之矣;強恕而行,求仁莫近,則二而一矣。
” 九 一九三八年七月十三日 立民足下: 六月七日往一書,并附《會語》十紙。
十一日得賢四日來書,知曾詣熊先生,昨始得熊先生五月卅日璧山來書,即作答,并《會語》及雜詩兩份,俱彙寄賢處。
答書即為加封寄去,《會語》及詩,以一份寄熊先生,一份自留可也。
此次說理氣、知能,頗有發揮,望勿草草讀過。
吾意處處在提持向上,此間聽衆,知其未能辏泊,初不專為一時言之。
賢輩相從稍久,聞吾語較熟,或能有所省發,則此言亦不為空說矣。
在泰和所作諸詩,皆有義,不是苟作。
若于詩能有悟入,真是活潑潑地也。
大局轉變不可知,若泰和不可居,吾或徑自入川,或與校方一同入桂。
但有此二途,尚待旬日半月間觀察而後決,但恐事亟則道路益難行耳。
餘詳熊先生書中,不具白。
當暑,善自調攝,多寄書為盼,浮啟。
戊寅六月十六日。
一〇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日 疊次來書均至。
吾自泰和行二十五日始到桂林,今已将匝月。
舟中不免勞頓,又此方為瘴鄉,山水雖有可觀,氣候實不宜人。
少陵詩雲:“五嶺多炎熱,宜人獨桂林。
”殊未然。
亦嘗小病數日,吾自藥之而愈。
然中途經三水,即以電船小輪,兩粵人呼為電船。
但有艙位,無地可置行李,因率星賢全家及安期眷屬先行,而留安期在三水,别附貨船運書箱行李,故安期到梧州稍後。
吾自柳州附車到桂,而安期在梧梧州經狂炸兩次,幸未殃及。
候平樂電船,半月不能得。
因電囑雇民船來桂,今尚在途中,約尚須半月後始可到。
日來桂林亦頗有空襲,如去年在杭時相似。
拟俟安期運行李到後,即暫往宜山小住。
宜山為舊慶遠府首縣,在柳州以西,黔桂公路中間。
因浙大遷彼,亦可為覓屋,彼處空襲之患尚較桂林為少也。
星賢已由子恺介紹,識桂人唐現之,聞亦為梁漱溟先生門下士。
唐方創辦桂林師範學校,校址在兩江。
去桂約五六十裡。
已聘星賢教國文兼導師。
俟出月後校舍落成,便當挈眷俱往。
傥衡湘未至淪為戰區,桂或尚能自保。
星賢與唐、豐甚相洽,羁旅之計,似暫可無憂矣。
賢今月二十日航空函頃已到。
書院之議,非吾意所及。
前在泰和臨行時所草簡章,僅費一小時許,匆匆寫出,未能詳加考慮。
但因物付物,在吾處己處人之道,自合如此。
知此事決不能契機,故寫出便了,未嘗置念。
今觀賢來書,似乎必要其成。
毅成諸友已着手籌備,又請熊先生為創議人,草緣起書。
愚意道之顯晦,不以語默而異。
書院之成否,殊無所加損。
今武漢方危,蜀中将來是何景象,亦難逆料。
此時即勉強成立,亦難以持久。
吾前者是燒退符,不謂反成催符。
賢等辦法似太迫促。
吾意但政府承認不加幹涉即可。
經費一層,不能依賴政府。
今來示謂毅成雖别籌基金,當以創議人名義向教育部請開辦費。
又謂陳部長已表示每月可補助經費若幹。
似此辦法,與普通私立學校請官款補助無異,與吾簡章所謂經濟須完全屬社會性,政府意主宏獎,義同檀施者,實相違矣。
吾意政府但可捐助基金,不欲其補助經費。
因捐金則由彼自願,并非向彼募化,故等于檀施。
今由書院創議人請求補助,事義迥别,此不可不考慮者一也。
倡議人請熊先生首署,并請熊先生草緣起,吾無間然。
但列名者如謝無量、馬君武、竺可桢諸君,吾知其初未預知此事,先須通函告之,得其同意乃可。
今似由賢輩拟議,徑用其名,是豈可行?曹赤霞先生已于去冬歸道山。
吾近得鐘山先生書始知之。
彼似厭見兵革,坐脫以去者。
吾晚年失此良友,方深感悼。
今觀賢等欲延曹先生共講之議,益覺觸緒增悲。
至贊助人欲盡一時名彥,此亦須其人對此事實有了解,真能贊助方可。
否則彼以為應酬,此以為标榜,二者交失之,此不可不考慮者二也。
君子作事謀始,永終知敝。
今即欲因機示教,與衆作緣,亦是不得已而後應。
立心不容有纖毫夾雜,對人不能有些微遷就,不可期其必成。
亦深知毅成、百闵與賢輩為此能見其大,并非有所私于我。
即陳部長亦出于好善之秉彜。
但若輩在世途中習熟久,或未暇于制事之義精密緻思,故願賢輩更詳審之。
吾意以為不安者,書院雖成,吾不能至也。
前草簡章,雖系一時觸發,然大體似不可易,欲以佛氏叢林制施之儒家,亦與舊時書院、今時研究院性質不同。
吾信熊先生必能深了此意,他人吾未敢必。
向來儒者講學不及佛氏出人衆多者,原因有二:一、儒者不得位,不能行其道,故不能離仕宦;其仕也,每為小人所排抑。
佛氏不預人家國,與政治絕緣,世之人王但為外護,有崇仰而無畏忌,故得終身自由。
二、儒者有室家之累,不能不為生事計;其治生又别無他途,不免徇微祿,故每為生事所困。
佛氏無此。
叢林接待十方,粥飯不須自辦,故得專心求道。
大德高僧安坐受供養。
然其法施無窮,饒益衆生,不為虛費信施,退之小儒,故有《原道》謬論。
世俗亦不以為非。
因此二端,比儒者緣勝。
今欲學者深入,縱不能令其出家,必須絕意仕宦,方可與議。
章子厚欲從邵堯夫學,堯夫曰:“公欲學道,先須退居林下十年然後可。
”即此意也。
今乃孟子所謂率獸食人之時。
世間号為強國者,猶未離乎禽獸,在雜霸以下。
欲大拯生民,先當令其出乎利欲,所謂“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出雜霸而進于王。
欲造就學者使個個可以為王者師,方是儒者本分。
如此設立書院,方有意義。
故當從源頭處審谛,不可稍有假借也。
否則人雲亦雲,安用此骈拇枝指為哉。
原叢林所由興,初唯二三道人相與閑處于水邊林下,茆屋蓋頭、荠菜充腸而已。
其後參學者衆,檀施日集,遂成叢席,可容千百衆者有之。
且其地多在山水勝處,此亦自然之勢,非可以人力勉強為之。
陸子靜之象山精舍,朱子之武夷精舍,規制皆極簡陋,取其可以待四方之學者而止。
觀朱、陸所營精舍,即隐寓禅師家住山之意。
然無有繼起,亦無百丈其人。
南嶽下出馬祖,馬祖下出百丈,制百丈清規,叢林之制始廣。
絕大多數但當時政府聽其自由,并未取締,此又勝于今時者也。
增設講坐,吾本有此意。
簡章中未及,今補寫一節,立三學之名以待耆碩,略如叢林之遇他方尊宿然。
此如三公不求備,唯其人。
賢輩所拟,唯熊先生可尊為義學大師。
曹先生已逝不論,葉先生專重考據,對吾所草書院制恐不能贊同。
在今日請之,吾知其不來也。
所以楷定三學名義者,如江南之周太谷派,蜀中之劉芷堂派,并雜以丹道為學。
楊仁山之揚淨抑禅,歐陽先生之專主法相,疑及方等,似皆不可為訓。
熊先生自悟唯識,宗歸般若,斯乃義學正宗耳。
諸先生于吾所草簡章是否毫無異議,尚未可知。
如熊先生以為未當,有何意見?望盡量提出商榷。
在商榷未定以前,此簡章不可發表。
因書院之成否可以不論,而此簡章必須修改盡善。
今即不成,可留為後人取法也。
熊先生所草緣起文字,亦欲先一見示。
總之,望賢輩慎重考慮,不可亟亟期成。
須知道本常存,并不以人而加損,亦禅師家所謂“佛法不怕爛卻,着甚死急”。
此言深可為賢輩頂門上下一針也。
“複性”之名,此取“湯武反之”之意,與李翺《複性書》義别。
自覺揭出得谛當。
今時所謂“革命運動”、“啟明運動”,皆襲取外來名詞而失其本義。
若能于“複性”兩字下薦得,亦盡多了。
然亦隻圖契理,不管契機不契機,吾向來持說如此也。
言語已太冗,今當暫止。
徐更往複,不厭求詳。
熊先生處容再另簡,諸賢均此不另。
浮謹啟。
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此書寫畢以示星賢,覺意有未盡。
今複稍申其義。
吾所不惬者,莫如請部補助一事。
書院緣起、簡章,照今制須得政府認可,由創議人呈請備案,于義無傷。
彼若嘉獎,助以基金,不論多寡,可以接受。
若請求開辦費,請求補助經常費,此與普通私立學校無異。
須經彼批準,須按月領取,則明系隸屬性質,事體乃大不侔。
部中若有變遷,亦可削減停止。
所謂作事謀始,并非倨傲,妄自尊大。
以儒者立事,不可輕言請求。
若求而與之,不唯失其自處之道,亦使彼重道之心完全消失。
此事本屬例外,彼若不了解,何必多此一舉,在危難之時而為此不亟之務?若彼能了解少分,則知移減一分購飛機大炮之費,已足以養成少數賢才而有餘矣。
此不可強喻。
但出于捐贈則可,出于請求名為補助則不可。
如郗鑒為支道林買山,梁武為陶宏景、陸修靜立館,遣太學生詣何胤山中受學,在當時極為平常之事,并不足矜異。
至舍宅為寺,舍田供僧,蠲其租稅及置學田者,曆代多有之。
今人但知求利,絕未夢見。
其有出資興學者,亦隻是俗學。
學生入學隻為出路,以學校比工廠,學生亦自安于工具,以人為器械,舉世不知其非。
今一旦語以“人者仁也”,教以明道,學以盡性,别有事在,如何能使之速喻邪?薰習之久,乃可漸入,此居賢善俗所以取象于《漸》也。
緣不具則事不成,名不正則言不順。
雖明知其遠于事情,義理自如此。
所謂法爾如然故,絕不可有取必之心。
有意則有必、有固、有我悉具,此聖人之所絕也。
平時每言學者須有剛大之氣,若有絲毫假借,則剛大于何有?此理甚望賢輩體驗。
否則成事不說,吾但不來即足矣,何必如是之不憚煩邪?佛肸召,子欲往;公山弗擾召,子亦往,且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然終不往者,此是絕好一段公案,可參。
簡章增入一條,卻極有關系,下語甚有斟酌,如葉先生見此,必駭然卻走。
趙大洲陽明後學在翰林院教習,每教人讀《楞嚴經》,卻有此見地也。
賢輩似誤于求速成之一念。
莊子雲“見彈而求鸮炙,見卵而求時夜”,未免太早計耳。
浮再啟。
同日。
書院旨趣及辨法應加入一條如下: 一、書院分設玄學、義學、禅學三講坐,由主講延聘精于三學大師敷揚經論旨要,以明性道。
但如一時不能得師,可以暫阙。
得師則一門不礙多師,故人數不預為之限。
附 說明 先儒多出入二氏,歸而求之六經。
佛老于窮理盡性之功,實資助發。
自俗儒不明先儒機用,屏而不講,遂使聖道之大若有所遺,墨守之徒不能觀其會通,漸趨隘陋而儒學益衰。
今當一律解放,聽學者自由研究。
故特分設此三門,使明三學源流,導以正知正見。
但俗學傅會丹經、希求福報者,乃是缁羽末流之失,亦彼法所诃,非佛老本旨,須有料簡。
又一切宗教儀式皆不得濫入,以道貴自證自悟,此為純粹學術的研究,異于一般信仰也。
一一 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三日 立民足下: 今月六日來書,并熊先生第二書,均至。
吾與熊先生亦有兩書,一十月三日發,一十月十七日發。
想亦先後得達矣。
熊先生謂吾與賢書陳義過高,但如陶闿士所言當局能遵守,勸吾便當力任,不可堅持。
吾非有固必也。
義理可行則行,當止則止,一身之語默事小,斯道之明晦事大,但緣缺則事不能舉,直無所益,又何必多此一番饒舌邪?前書多說理、少說事,今姑就事上略為賢輩助發,條舉數項如下。
雖簡章漏略,其間容亦有為賢輩思慮所未及者,願與毅成諸子更詳之,不必定見諸行事。
即垂之空言,亦是慮事之道所應爾也。
(一)創議人于書院規制,須有具體計畫,始可告之。
政府即關于基金一層,雖可稱家有無,亦須有相當數目,始可依以規畫,然後政府乃可量予贊助。
若全無資金,遽向政府告乞,即名義上免于隸屬,明是依賴,決不可行。
(一)地點選擇最要,前與熊先生書己略言之。
其必要條件:須不受軍事影響,治安無虞,交通無阻,供給無乏,山水形勝,氣候适宜。
此決非過苛過奢,須知不是為一時計,當為久遠計。
若在川中,鄙意或就嘉定、眉州等處選之。
重慶、成都皆不宜。
雲南據方志似以大理為最适,山水氣候均佳,公路已通。
昆明交通亦非甚不便,但學者不免遠涉,終嫌太偏遠,不及蜀中。
黔、桂皆山國,氣象逼仄,無取也。
擇地之事,須先派人前往相度,亦須政府協助,由中央饬知地方政府,或撥公地,或向民間價買,亦須與當地人士相稔乃可。
然後可議營構,決非旦夕可就。
若不擇地而賃屋以為之,若峨眉、青城等山有寺觀可借賃,作為臨時用,亦可。
但今時僧道習氣多可厭,不如賃人家園墅為之。
則系臨時性質,似太求簡速矣。
歐陽先生之支那内學院,亦系當時蘇省政府撥予之地。
(一)據賢前次來書雲,請開辦費壹萬無,教部表示補助經常費按月三四千元,現方編制預算案,未知如何支配。
鄙意第一義須酌定學生生活費,每人月給若幹。
最低亦須三四十元。
就所能供給之數核算,據以暫定學生名額,其他開支不論。
若一無基金,但依賴此款,不惟太寒伧,亦決不能持久也。
據教部表示此數,則每年亦須四五萬元,若能一次補助基金五六十萬,則可為永久計。
其實按年計息,亦與此數相準。
事屬平常,然料今之大夫,未必肯出此。
創議人籌集基金,大緻須與政府捐助者數目相當。
有過之,無不及,方免寒伧。
然又料今之有赀力者,未必具此弘願,能為此檀度也。
曩年毅成組織中國茶葉公司,以吳部長酒間一度談話,遂決定由部出赀六十萬,各産茶省分任一二十萬不等,不數日而兩百萬之資本立集。
此為商業營利之事,故其易成如此,所謂趨利如鹜也。
若國家于文化事業,知其重大性過于增進生産,則立一書院,甯不得比于創設一國際貿易公司邪?此雖拟于不倫,然可見文化事業之不被重視。
非獨政府,一般知識階級、賢豪長者,又豈真能認識?況乃欲究心性之微,真乃不耕不織,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彼所視為極端消耗者邪?故料縱能少有籌集,必不免于寒伧。
今人決無此魄力、無此識力也。
姚興本羌人也,而能供養鸠摩羅什,立逍遙園,聚諸玄侶,數逾三千,魏文、梁武皆有遜色。
此今人所不能夢見者。
(一)熊先生所草緣起書,未知已成否?鄙意書院即不必實現,此緣起書卻極有關系文字,可留以示後人。
故甚盼其文成先以見示。
至創議人有自動加入,如陳百年先生者,自有迎而無拒。
謝無量先生但知其在香港華夏學院主國學講座,亦未詳其住址,久未通信。
此次毅成往港,未知曾晤及否?浙大梅迪生先生光迪,在泰和時頗相知重,其後赴參政會議,至今尚未相見。
據張曉峰教授其昀告我,張其時以慰勞會事亦在漢。
書院動議,梅在陳布雷秘書坐上贊之頗力,即陳布雷亦系贊議之一人。
鄙意竺、馬本未與知,若梅與陳卻實有是議,似不當遺之。
但列名與否,亦須其本人自願。
梅或已赴渝出席參政會第二次會議,毅成亦與之稔識,不妨就問。
陳則吾不知,陳身在政府,或不便列名。
由毅成酌其應詢與否。
此亦無關宏恉,其要乃在緣起書之文字耳。
(一)書院規制大小,從緣而定。
大則擇地營構,可立多師,可容學生多人,可附設印書處流通古籍,且可設分院以便學者,擴而充之,亦可設置于國外。
小則無力營構,或買人家舊宅為之,不能容多人、立多師,不能附設印書部,但極簡陋之圖書館決不可少。
若無基金,但有臨時費,不能持久,不如其已。
政府捐助基金過于寒伧,不能集事,不如卻之為上。
如象山精舍、武夷精舍之例,何必驚師動衆,并此而不能,則亦已矣,不可強為。
以上數條,辄就鄙慮所及,草草寫去,卻是切近事實,并非誇大,并非拘執。
須知堯舜事業,亦如浮雲過太虛,此在天壤間真同稊米之細,有之不增,無之亦不減,慎無以吾言為河漢也。
附緻熊先生書,凡此書所言皆當告熊先生。
如熊先生以為未當,再可讨論,但熊先生恐不耐如此煩瑣耳。
寫此書迄此,有客來告,時局消息大惡,後此變化未知至何田地。
當此時無論誰何,恐皆未遑更及書院之事。
此等言語,亦如空華,變滅于空,不堪把捉,然既已寫出,不妨寄去,置諸不論不議之列可矣。
月内或暫往宜山,展轉流徙,未知所極。
最感困難者,一為覓車,二為覓屋,然患難之際,自合如此,無足深嗟。
傥得免溝壑,猶可從容往複。
言不盡意,諸維自愛。
浮謹啟。
十月廿三日。
一二 一九四一年 頃徇鄉人之請,為草《同鄉會集會序》一文。
雖簡樸,頗有義理,但非時人所喜,吾自言其所當言而已。
玆以送去,煩賢為清繕一本。
明日講畢見與,因願後日寄出,了此一事。
字數不多,或不嫌勞耳。
浮白。
立民足下。
諸友均覽。
四日未。
一三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 承示答羅潤滋《百字令》一首,亦是接人之道,信然信然!豈惟使知作詞有法,善會者亦可從此悟入。
實相涅槃,謂佛無老死,達道者豈有衰病!衰難扶,故須扶。
此聖人垂教之不容已也。
樂教是無緣慈,不是作意安排。
“榔栗橫擔人不顧,直入千峰影滅。
”以世谛言,雖近絕人,卻正是為人心切。
奈罪人障重,不能識此孤懷,自成辜負。
所以寶山下空手而歸,千古之所緻歎。
以真谛言,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鳥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藏身處沒蹤迹,沒蹤迹處莫藏身。
此非深入三昧、親證實相,烏足以語此?又何怪至人之終悔饒舌邪?老子猶龍,何堪責此蛇足。
作死法會,合吃三十棒,唯夫子正之。
小詞亦是遊戲三昧,但不是閑言語。
所謂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也。
賢自善會。
結句系用百丈下堂句公案,此卻實有悟門,将來或有人于此悟入去,則此詞不為虛作耳。
一四 一九四二年 《〈聖傳論〉序》補得一段,将本書要義拈出,卻不可少。
後篇文句亦略有改定處,似較明白妥帖,此可為定稿矣。
然以此付抄,恐寫手不辨,仍勞将末兩葉另繕,再詳校一過,亦可以示留院學人。
此書向來無人着眼,有此一序或不緻忽略讀過矣。
賢昨書會處仍在義解邊,性、修亦不可打成兩橛。
豈唯性是自己分上事,修亦在自己分上,總須實在用力始得也。
立民足下。
星賢諸友均此。
浮白。
七日巳。
一五 一九四二年 《羁懷》亦是胸襟流出,不假安排,卻于詩律頗細,此有似洞山禅所謂妙挾。
賢會處義解盡去得,但古德有言:“須于旨外明宗,莫向言中取則。
”此語移作說詩,正是第一義耳。
熟後自知,亦不去言說也。
一六 一九四二年八月三十一日 頃有寄謝先生小簡,煩明日為付郵。
又昨日偶作和陶詩數章,似有變雅遺響,亦非東坡境界。
聊與諸子一覽,原稿仍見還。
《盱壇直诠序》是有關系文字,勞清本兩份,一存院待刻,一并原稿見還。
優缽昙華,後此亦将難值,願勿等閑看過也。
浮白。
立民足下。
八月三十一日午。
一七 一九四三年十月八日 頌天以出世故,不言生化簡佛氏。
不知渠喚什麼作生化,喚什麼作體。
若言出世,乃是小乘偏真,《涅盤》、大乘方等教中已明言無世間可出。
菩薩莊嚴萬行,一法不遺,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此非生化邪?頌天被熊先生一語縛定,正坐不知何為生化,以此簡佛,實堕大妄語過。
然今日不必語之,以此引起诤論,與自己分上何益?因見賢答頌天語亦過泛,且失頌天意,故為點出耳。
十月八日。
一八 一九四三年 昨晚為敬涵講《自序》,因成《科解》一篇,并自贅跋語。
今附去一覽,亦可為後來看文字不仔細者下一針錐,非欲自贊其文也。
浮再白。
立民足下。
九日未。
一九 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一日 今之學校,猶昔之科舉。
自唐宋以來,士子無不應科舉者。
子弟有志入學,亦何足為病?但由儒術不明,故令學校、科舉同為俗學,汩沒人才,此後之為教者所宜知反耳。
昨星賢有書問人情物理與世故之别,答書頗為分析,曾見之否?甲申七月廿四日。
二〇 一九四四年 兩賢未刻來書俱悉。
廿七年最初草案及廿八年所草簡章,照理俱應編入,即與熊先生讨論書劄,亦當删存,本末方具。
今可單錄簡章,緣起序另存,不必錄。
以其為創議人所承認。
其後轉變,幾于原義無存也。
書院意義不特一般社會不識,董會諸公亦至今不能盡識。
廿八年冬,熊先生曾持異議,欲變為國立文哲學院。
仆不為動。
及廿九年教部欲審核教材,仆始有去志。
三十年學生反對刻《答問》,此為罷講求去之主因,不獨專為經濟困難也。
轉變到專事刻書,猶欲藉此稍竭微願。
蹭蹬累年,愈困而難舉。
至去年不得已而接受糧部實米,雖可稍資一部分刻費,而書院降為一領米機關,仆從此不得不力去。
此意董會至今不曾了解。
及沈先生推董會發起集赀之議,久而無成。
請免造報,恐亦難辦到。
此二事不得明朗解決,非特仆永遠不欲再問,諸友在此局面之下,左支右绌,亦疑難孔多,決不可長此聽命由天。
故謂宜勸沈先生早來,逆料此兩事全無把握,沈先生亦無來理,故謂明年局面未必能如今年容易支持。
所以猶以抄存文卷為言者,誠覺今後事勢難知,從前意義不可全使堙沒而已,非欲求知于塗人也。
二一 一九四五年一月九日 立民足下: 晨間來示并抄緻敬生一書,已悉。
當時亦是率爾下筆,稱性而談,故寄出便忘之。
《系辭》“原始反終”之說,恐賢輩皆未會。
其實“原始”即是無始,“反終”即是無終。
老氏所謂“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洞山禅所謂“空劫以前自己”,傅大士《法性頌》用老氏“有物先天地”語,皆不出此意。
然此非意識能緣境界,縱饒會得,亦隻是義解,不中用。
惜當時語太簡,亦未為敬生說及此也。
昨日有短簡緻丹崖,初無多語。
賢明日往谒,言及書院籌集基金事,有一義必須說明。
董會為此,隻是為書院刻書而募款,并非為仆欲刻書而假書院募款。
沈尹默先生原拟《通啟》即陷此誤,亦是人法不分。
從前丹崖先生在省參議會提案,亦推重仆個人,以人為主而書院為賓,亦不免此誤。
故仆屢次對董會聲明及今後所以自處,皆欲使此意分明。
不唯董會當認刻書為書院分内事,籌募基金者亦當視此為文化盡責,而非為個人幫忙,此點最宜分别清楚。
以丹崖先生之賢,必能了解此意。
至乎籌集之多寡,自當随緣任運,否則便是強拉人幫忙。
給人以難題目做,而坐享其成,豈有此種義理?然恐董會與諸友存希望,皆未十分了解也。
草草寫此,亦是不容放過之一端耳。
二二 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七日 立民、士青兩賢同覽: 賢輩到安谷後來書均得見。
知寫書甚勤,食住差安,良慰。
十一日兩賢書至今日始到,撿郵局樂山戳子為十二日,是十二日已到郵局,乃逾六日而後撿出,如此稽擱,可異。
其小有未便,如士青因蔬食太單調至胃納欠佳之類,可設法調劑,當無大苦。
兩賢俱每日及三千字。
習久熟煉,必不覺吃力。
至所抄之書,義或未解,決不可心存厭倦。
當知日睹未見之書,宜生歡喜。
象數之學,至赜而不可亂,康節唯能精于此,故有灑落自得之趣。
士青喜讀《擊壤集》,宜思邵子何故能樂。
今繹其遺義而反苦之,何也?立民極稱穎濱《詩》傳文字。
須知古人說詩,各有其得力處。
溫柔敦厚之旨,當反之自心,看能體會到甚處?若有一豪剛忿,則遇物捍格,去詩教遠矣。
以仆自驗過去,每日讀書作事,遇人接物,無時不是下功夫處。
但随事自反而求義理之所安,自然于境界之适與不适不生計校,何處不可進德修業,何事非自受用處?甚望賢輩能體味斯言,自必漸能不覺其苦而有進矣。
且于所抄書決不可先存撿擇之成見。
若人多書多,分配豈能一律?必若各擇其所好,則無事于仆之選定矣。
附去書目一紙,俟兩書将抄畢時,可請歐陽先生預為檢出,下月如吳林伯、張知白能來,便可分抄。
至兩賢續抄之書:立民可抄《詩童子問》;士青可抄《觀物篇解》。
此二種畢後,再由仆為賢輩選定。
抄成者宜送院裝釘備閱。
鐘山先生已罷滇行,俟董會電聘,便可到山,屆時當偕往安谷一視賢輩。
多雨甚涼,諸宜珍重,不悉,浮白。
應請續檢書目 經部詩類:《詩童子問》十卷 宋 輔廣 經部禮類:《周禮新義》十六卷 宋 王安石 子部儒家類:《麗澤論說集錄》十卷 宋 呂喬年編 《迩言》十二卷 宋 劉炎 《朱子讀書法》四卷 宋 張浩、齊熙同編 子部術數類:《〈數學&bull觀物篇〉解》 宋 祝泌 以上六種請随時撿出,以便繼續分抄。
二三 一九四五年十月四日 胡翁挽聯頃已寫成,并附一函,即煩明日代為緻送,了卻一事。
聯語上句用《遠遊》,下句用呂洞賓《沁園春》詞,頗覺天成,且與胡翁身分相稱。
即此抵得一篇傳志。
彼諸子若更以文字為請者,賢務為力辭,實無暇再為秉筆也。
浮白。
立民足下。
二四 《宗喀巴傳》閱畢,并其餘偈頌等共七冊,今以奉還。
詳宗喀巴化迹,推知其原文定可觀。
譯筆殊乏理緻,辄題一詩于後,别紙附去一覽,絕不可流布也。
立民足下。
舊曆十二月二日。
二五 見示與李君書,為易數字附還。
凡年長于我者,不宜稱仆,稱名則無施而不可。
此亦恭與倨之判,世俗文字相亦不可忽也。
适交楊力送上《宗喀巴傳》等書,并附一詩,來書并未提及之,恐尚未到。
交彼時尚早,想必留山下,将俟就飯時始送上。
工役疲緩如此,亦院中所宜注意也。
另有與星賢數字,為戚之代其友購書事。
昨日見郭良俊所言,亦似與先芳相去一間。
郭去後作得《送兩生》一詩,亦将能海法師拉入。
又前日作《養生》一律,非必定為料簡。
然賢輩欲知定道資糧,須知亦不待外求也。
文字般若今日全用不着,亦姑與一看而已。
今并附去,可與伯尹同一覽,原稿擲還。
浮白。
立民足下。
十二月二日申。
二六 一九四□年 敬方能覺,不可迳釋敬為覺。
“獨”乃對人所不知而言,若作覺體解,其上更不能着一“慎”字。
佛氏所謂“照體獨立”者,乃謂不依根境,此别是一義,不可牽附。
先難而後獲,未可遽說到簡。
念有善、惡、無記。
一念而善,可說為覺,不可以念為覺體。
陽明指出“知善知惡是良知”,方是覺體,何等分明。
敬隻是收斂向内,不令外馳,所謂“操之則存”也。
存心養性,所以事天,故與盡心知性尚隔一程,其效何遽及此。
敬乃可幾于覺,未有不敬而能覺者,不可說未有不覺而能敬者。
敬與肆之分,乃所以為覺與不覺之分也。
此語傎倒。
何不道“一念不敬便是不仁”? 常惺惺是敬之力用。
力行近乎仁,下功夫隻在日用踐履上,不在言說也。
李笑春 一 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六日 笑春足下: 從立民諸子得見長沙來書,藉詳近狀。
自賢返湖南後,不過三月,不圖世變遂至如此。
夷狄患難紛然交乘,此時正要勘驗自家身心,須有一個安頓處。
否則與之俱亂而已。
所言安頓處,即是義理。
無論死生存亡皆不失其正,求仁得仁,此外豈有餘事邪? 今人競言求生存,遂至争奪相殺。
不知如此生存,更複何義?一念之私,毒流天下,儒者謂之生心害政,佛氏謂之循業發見。
國家、民族同為陷阱之名,物質、精神皆成陵
尊翁懷才不遇,時有羁旅之感,每恨無力相慰。
近日尊翁以憂思太過,似有心疾。
聞水利委員會同人已函知府上,請即日一來省視,想已得悉。
仆與尊翁商略,以旅舍塵嚣,殊多不便,已于昨日移居浙江病院,在杭城運司河下,現住二等病室第六号。
藉資靜攝。
醫者謂須安心調養,旬月之後可望痊複。
現在眠食如常,所患者,未能去其憂思。
至病院需費,一切由仆料量,可以無念。
惟尊翁思家心切,又不欲徑歸,朝夕憂懸,慰藉無術。
仆念世兄年甫成童,或恐未能遠涉。
今設法寄奉銀十圓,收到之日,務望禀明尊慈,轉商親黨,聞令伯友三先生、令姑丈楊芝庭先生俱在蘇州,可就近迅即往商。
相攜至杭,親來省視,使尊翁之憂可以釋然,其疾自已,仍希先以書告。
如一時不能成行,則請迅速由世兄親筆修禀寄杭,詳述府中平安,力勸尊翁勿過憂慮,或請其暫歸,就家調養。
然總以親來為宜。
即或萬一不能自來,必須轉挽親黨一行,以不如此不能解尊翁之憂也。
仆于尊翁辱交有年,故不敢不告。
手此,敬候侍福,令弟均此。
馬一浮謹啟。
十一月廿二日。
來杭或以途徑未谙,不能徑造病院,可先至敝寓,當親自伴往。
書到即盼寄複,寄尊翁禀,亦可由仆處轉交,或徑寄浙江病院二等病房第六号亦可。
敝寓在杭州城内延定巷伍号,并聞。
再啟者:此書草成,即攜往病院,以示尊翁,藉安其心。
尊翁之意不欲令賢兄弟遠來,因自草一書,病院醫生勸尊翁不可作書,恐緻勞神。
仆為請于醫生,始允作此短簡。
囑為附寄,今并以封往。
察尊翁今日神志稍甯,覺有起色,倘能靜養,或可冀速痊。
然則來杭省視之舉,似不妨姑從緩議,但書到之日,務須即複,以慰尊翁之望,至要至要!味辛、月卿兩世兄再覽。
馬一浮又白。
十一月廿二日。
二 一九一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味辛、月卿兩世兄同覽: 去臘得來書并附緻尊翁禀函,即已轉緻。
頃尊翁囑為代寄一函,特以附奉。
新年想百凡安順為頌。
尊翁以世事不複可為,立志皈依佛門。
仆屢相勸慰,以為研究佛法不必一定出家,而尊翁意甚堅決。
且謂推之命理,必須剃度,乃可免于憂患。
仆于命理茫然不知,不能再下轉語。
默察尊翁此志已不可挽。
竊念佛法本極精微,尊翁秉資高明,使舍身修行,将來成佛作祖亦是自然之理。
諺雲:“一子成佛,七祖升天。
”世界一切功名富貴,皆是轉眼空華。
若得成佛果,功德難量,勝過人天福報多矣。
非有大智大勇不能及此。
仆于尊翁辱在友朋之列,對于此事,實深贊歎!世兄輩善體親心,似不須苦加谏阻,但當勸慰尊慈,勿緻憂煩,乃所以承順尊翁之志願,而安其身心之道也。
至尊翁書中有“不如一齊出家”之說,是乃一時快意之言,亦不可以從令為孝。
尊翁既獨行其志,專求佛道,以報祖德,世兄輩則當力學事母,以守宗祀,乃為兩全。
今世兄輩尚在就學之年,不能遽謀力養,此在宗族朋友,皆當量力資助。
但使菽水之供安于菲約,尚非難籌。
俟數年之後,世兄輩學業有成,斯無憂矣。
兩世兄今尚在高等小學幾年級?約何時可以畢業,及畢業之後志願欲入何種學校?請詳細開示。
他日苟有可以贊助之處,仆惟力是視。
至若尊翁出家之後,目前府中所需日用,但願時世不緻擾亂,總可設法維持,按月彙寄。
幸告尊慈,勿以為憂。
此亦朋友之責,無所用其不安也。
以尊翁書詞簡略,故特附緻數行,代達其意。
即頌侍安百益。
馬一浮頓首。
正月十五日。
三 一九一八年 味辛、月卿兩世兄均覽: 前得複書并緻尊翁禀,具悉。
世兄輩能承順親心,安慰慈闱,甚善甚善!尊翁信即已轉去。
常時相見,甚為安适。
頃寄奉銀十圓,聊資菽水,請查收示複。
前承函示,欲入體操學校,亦已與尊翁商之,尊翁意似不謂然。
此種學校雖畢業較易,然畢業之後未必遂有事可就。
仆意世兄輩既在高等小學将近畢業,宜安心向學。
且俟高等小學畢業後,再議進他種學校,不可半途中止,凡事總不宜躁進也。
尊翁意欲使世兄輩學商業,仆意或入工業學校亦可,且須高等小學畢業,始能考取。
二者孰便,容俟将來從容計議,目前可不生問題也。
尊翁雖在佛門,較之在社會中就事者,清閑安樂多矣。
且名譽甚好,人皆敬之。
世兄輩宜一力孝養尊慈,使慈懷安慰,與尊翁在家無異也。
馬一浮白。
四 一九一八年五月二十六日 味辛、月卿兩世兄足下: 前月得複,良慰。
尊翁近月起居如常,可勿遠念。
茲寄上銀拾圓,聊資菽水。
至時,并希示複為盼。
尊翁處想時有書禀問也。
他不多及,此詢侍安。
馬一浮頓首。
四月十七日。
五 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味辛、月卿兩世兄覽: 前得複書,知侍奉多福,為慰。
今寄去洋銀十圓,聊資菽水,至時仍希示複。
尊翁在山閉關習靜,工夫甚為精進。
鄙意世兄輩每月仍應寄禀一回,告知家中安穩,以免其系念。
盛夏諸宜慎衛,不宣。
馬一浮頓首。
五月既望。
六 一九一八年 世兄此來甚善,尊翁方卧疾,留侍左右,亦可少盡人子之職。
教無儒、佛,皆以孝為本也。
須念尊翁已從佛制,割愛出家,世兄輩勢不能常在親側,今此之日,甚為可珍。
務竭其力,有以慰之,令忘所苦,則于道為得矣。
寺中一切非所習,有當問者,可禀之李先生。
必俟尊翁病愈,乃可出也。
寄宿舍已為覓得,在城内吳山。
其地寂靜,适于讀書,所費亦省。
同舍數人,中多謹饬之士。
有林六圃開化人者,嘗從仆問學,誠笃可與交。
世兄方少,而出門遊學,居處交遊,不可不慎。
吾為世兄擇此,庶乎其可也。
世兄此來本為省父,其次則以就學之事相咨。
吾于世兄忝居父執,無所容其謙遜。
令同學徐生,昨與同看寄宿舍,詢其所業,亦尚未畢,欲求試而轉學,實慮成績不能及格。
世兄輕與俱來,實于徐生無益。
徐生亦自料恐不及格,意欲仍還溧陽,仆甚韪之。
世兄若留與共處,殊非愛之之道。
且同入一學校,其事必不能行。
工校前承林君同莊先生力任,為言于校長,或于世兄可勉為錄取,然焉得人人而屬托之?且徐生處境與世兄不同,不俟畢業而汲汲轉學,何為者?亟歸猶可告于父母,世兄勿更誤之,至囑至囑!尊翁方病,世兄亦無暇與同學久談。
徐生既來,一面便可促其還至仆處就飯,因寺中留飯亦不便也。
餘語徐生面能言之,不一一。
父執馬一浮手啟。
味辛世兄覽。
十二日晨。
七 一九一八年 林君來告工校已開學,宜即日進校。
今遣人為肩行李,可即收拾下山。
寄宿舍尚須付房膳金二圓,按月算,自前月廿四日起,尚少數日,可勿與較。
茲附去。
裹被之毯,已為買得,竹箱可緩。
下山即詣林君寓所,仆亦在彼相待,勿逾九句鐘。
諸俟面囑,不悉。
浮手啟。
味辛世兄。
六圃諸君均候。
二十一日。
八 一九一八年九月十八日 昨偕林先生入山,往視尊翁,至暮始返。
所需買書費,未及送去。
今附往五圓鈔票一紙,收明即複,餘款留作下月零用可也。
尊翁體氣尚佳,意興亦好,可以勿念。
唯勤學自愛為慰。
浮手啟。
八月十四日。
九 一九一八年 前晤林同莊先生,知應用書籍已為購齊,甚慰。
比日想勤于學,務宜奮勉勿失為要!天氣驟涼,恐未攜夾衣,特遺人送去銀兩元,可制一布袍。
如箧中有舊衣可用,則可勿制。
凡學者,具以習于刻苦為佳耳。
浮白。
味辛世兄。
頃有嚴州之行,約旬日可返。
一〇 一九一八年 昨書已至,知天寒需被,今送去一襲,可收用。
下星期日仆以事須外出,可暫勿來,免緻相左。
遲日再圖晤談。
此緻味辛世兄足下。
浮手啟。
一一 所患能差平否?今日想已得校醫診察,務宜靜心自攝,勿可躁急,此慎疾之道也。
附去兩圓,聊備藥餌之需,又餅幹一包,如覺微饑,可少食之。
胃中濕熱未盡,其他雜食非宜也。
稍痊,即示知為慰,或托葉君轉告族侄亦可。
此緻味辛世兄。
浮手啟。
初八。
一二 仆将有紹興之行,須經旬始返。
附去銀二圓,聊資紙筆。
光陰易過,惟力學自愛為望。
父友浮手字。
味辛世兄足下。
十八日。
一三 先後來書均悉。
開學期近,今寄去銀十五圓,以十圓助菽水之供,五圓作舟車之費。
到杭仍宜先至仆處,然後詣校。
諸俟面談,不一一。
浮手啟。
味辛世兄足下。
正月十五日。
一四 近日試驗想已畢事。
今夏假期較長,校中既不允留住,另覓宿舍亦有未便。
鄙意不如暫還溧陽,俟秋季開學,再行來杭。
見書即可過舍面談,不具。
此緻味辛世兄。
浮手啟。
初六日。
一五 昨得書,知初九日始能畢試。
仆頃有三衢之行,不及相待。
世兄歸計,一切已與林先生面洽,試竣即迳行往谒,一依林先生之教而行可也。
途次慎勿逗留,抵家後仍即寄書,以免懸念為要!味辛世兄。
浮手啟。
初八日。
一六 臘底得書,知安穩抵家,甚慰!舊曆新春,想侍奉納祜。
昨日入山,往視尊公,狀甚安适,堪以告慰堂上。
開學在即,今寄去銀十五圓,聊為留備菽水及來杭途路之用。
去臘歸途,未及往視令弟,今便道過滬,或可一往晤之,亦勿多留滬也。
餘俟面叙,此候侍祉。
味辛世兄。
浮手啟。
十四日。
一七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味辛世兄足下: 去臘足下來别,适有客,未暇款語;因更思一面,有所申盡,次日天曉即遣人相招,則已行矣。
除夕得來書,知已抵家,承侍奉曼福,為慰。
然曾否到昆山谒見尊翁?書中殊無一語及之,何其略也。
察來書語氣、字迹,便知方寸中殊未甯帖。
平時所以期望告語之意,知其感發尚少。
日月不再,幸勿放過,徒汩沒于區區升鬥間也。
賢從田君遊久,田君之遇賢為何如,無待于仆言。
田君故重尊翁,又以賢為可與語于學。
有女年十五,謂其才慧相埒,意欲以妻賢,蓄之久而未發,亦欲俟賢之學寖進、年寖壯,然後言之,今尚未暇及是耳。
仆念賢歸觐不易,今宜乘是時告于父母,若親意以為可者,此良緣也。
古者婚娶,男子三十,女子二十,不以為過時。
程子言:擇婦須求世之有行誼者。
田君家世行誼,向固與賢言之,仆亦願見賢為田君之婿,謂可相得而益彰。
今少年喜言婚姻自由,斯實夷狄之道,不欲賢更蹈此失,宜一禀父母之命。
賢者、令弟何日相将至滬?若能同來杭一面,殊佳,亦欲觇其志趣。
雖時有書問,終不若晤對為能得其情也。
再至昆山時,尊翁前為仆道意。
雖持論相異,吾不能一日忘之。
專頌侍祉。
諸俟面盡,不一一。
浮手啟。
甲子上九。
一八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來書具述迎養之志,此為人子所當然,但須積誠以感親心。
察尊翁平時議論,似已習于山居,頗厭滬上塵嚣,此無兩全之計。
在賢昆仲善為譬解,得尊翁欣然返其初服,斯誠大可慶幸之事。
許先生待賢不薄,今以苟垂敗而汲汲引去,非義也。
前事既問,便可忘之,今言之若有餘憤,亦非持己恕物之道。
辭職之議,更須審量。
織廠新創,諸宜競業,作事謀始,勿忘此言。
若有餘暇,得親書冊,可求明儒呂新吾坤《呂子節錄》。
坊刻闆本甚多,浙局亦有之,或題《呻吟語》。
但須購木闆者,勿看石印,以訛略較多也。
置之案頭,時時省覽。
此書文義明白易曉,說理切近,立身涉世之要略具。
果能體而行之,亦可以為善人矣。
賢既不暇治經,則此類書不可不看,當視同嚴師益友,必能有益身心也。
近月因家姊有疾,日讀醫書,量藥餌,幾無片刻之暇。
今幸稍起,乘夜作此,力倦不能多及,唯祝侍奉多祜,不宣。
湛翁手啟。
味辛賢世兄足下。
令弟均候。
丁卯十二月六日丙夜。
一九 一九二八年十月二日 味辛世兄足下: 屢得書,每以近狀佳勝為慰。
所以久未報者,固由疏懶,亦以賢輩企業之志,衰朽無能為力,遂爾忘言,然惓惓之懷,未嘗釋也。
愚謂世方多難,尚平有言:“貴不如賤,富不如貧。
”此語深可尋味。
在今日,或以為迂談,使賢輩再閱曆一二十年,當知此為不刊之論。
今固不能不治生,但今事蓄之資可以粗給,便當淡然處之。
息彼馳求,不唯儉德避難、居易俟命之道宜然,亦使此心淡定,絕諸躁擾,然後可以窮理,即所以立身事親。
若多赀高位,皆為危道。
且富厚有命,非可強緻。
賢向謂欲更集萬金為基本,愚今所能為賢謀者,但有此言,異日思之,或萬金不啻也。
尊翁以談義不契,久不相見,空言慰問,亦病其無益。
然每自憾所學未粹,竟不能回老友之誤思,以是耿耿。
曩亦屢為賢輩言之,其深憂切慮,非恒情所知,吾豈能湛然哉!一昨令外舅田程見告,以尊翁近來頗覺山寺不能安住,意欲賃居城中。
愚謂賢兄弟本有迎養之請,此其時矣。
已告令外舅,專往大慈,力勸尊翁返其初服,就養滬上。
然愚知尊翁必以還俗為嫌,實則此時缁流之中,何可托迹?晚而知返,正可全其天倫,此亦磊落之事。
唯尊翁既不以愚為然,雖瘏口何濟?而謂賢兄弟當積誠以感之,舍此别無他道。
賢兄弟宜亟圖之,必以來杭面請,方為正辦。
賢兄弟得申其反哺之恩,而尊翁亦得遂優遊之樂。
計無有善于此者,予日望之。
手此,敬頌侍福。
令弟均此,不另。
浮手啟。
戊辰八月十九日。
二〇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味辛、子寬仁世兄同鑒: 得書,承饋茔地種樹資兩佰元,衰朽何德以堪之?然賢昆玉厚意不可卻,謹已留之。
将以此款作一草亭,榜曰“息影亭”,并附一聯曰:“深松茂柏聊可憩;青山白雲相與閑。
”果能成此,亦足以慰賢輩相念之意。
然今時私人無法營此,唯有托之園林管理局。
計畫未定,尚未能進行也。
仆立冬後感寒,病卧旬日,書來适在病中,故未能即答。
今姑強起,氣力未複,猶不能多作字也。
附拙書兩幅,雖無足觀,然是目疾後所書,後此亦将辍筆,聊為賢輩教示兒孫之助,以所書杜元凱、韓退之語,卻是好言語耳。
手此申謝,順頌潭吉,不宣。
浮謹白。
舊曆壬寅小雪後一日。
烏以風 一 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以風賢友足下: 累書及詩均至。
一理渾然,則人我不成安立,須是實到此田地,始得窮理盡性,談何容易。
學者先須從求仁識仁用力,才有纖毫務外之心,便是不仁。
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隻是要人知,從此一念流生,遂成計較利害,必陷于不仁。
今時學者大患,雖千塗百轍,要之,隻是不識仁與不仁之辨,誤認不仁為仁,以人欲為天理,以不仁之心而以仁自居、以仁自任,在高位者尤甚。
舉世習于以不仁為仁,不知反求諸己。
故必毋近名而後求己始真,不求人知而後求仁始切。
多讀書,少發議論,多涵養,少作文字,此亦求仁之要也。
詩教甚大,而世之名為詩人者,其詩則小。
果能聞道,雖不能詩,何損?詩雖工,而無當于性情之正,何益?漢魏以降,詩人多如牛毛,語其至者,一代不過數人,一人不過數篇。
吾夙昔耽詩,每恨其多,不可勝讀,然粗知其利弊,為之而不謬于古人,不溺于流俗,非用力十餘年,殆未易語。
但非謂詩不可學,亦弗謂可不學也。
性之所近,以餘力求之可耳,勿以是自喜也。
來稿略為點定數篇附去。
揚子雲謂“讀賦千篇,自然能賦”;杜子美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此皆甘苦自得之言。
要之,詩之外必有事焉,而能一切發之于詩,詩始可傳。
吾有舊句雲:“自古言皆寄,從心法始生。
”悟此,則學詩與學道一矣。
學在悟前須用力,悟後仍須學,但心開眼明,事半功倍,不甚費力耳。
北樓詩文鈔序簡淨可用,吼山諸詩印本無存,鄧、孫二君處為道歉。
信筆率答,不具。
浮啟。
甲戌二月廿四日。
仁是性德,不是知識,不是情見,一毫己私未盡,便是害仁。
今時人所言道德倫理,皆是知識情見,從己私出發,所謂色取仁者,與仁觌體相反,以依似之解、回曲之言當之,最為心術之害。
如侈言救國,即其一端。
學者須是識得此理全是自性,在人在己,元是一般。
我不能有加于人,人亦不能遂遜于我,隻争得一個迷悟差别。
迷則隔,悟則通,隔則颠倒惑亂,悟則真實無妄,湛然不遷。
故必識仁而後可以知言、知人。
慎思之。
補此一段較為明了,然不能盡意,切須善會。
梁先生尊重對方之倫理說,非不可以救蔽,但乖一體之意,不能直抉根原,偶與星賢言之。
然梁先生固是才士,賢輩不可以是少之也。
二 一九四〇年三月三十日 來書具悉。
諸生出于愛敬,吾亦知之,但惜其未加深察耳。
吾昨始得聞,以為猶可寝罷,故告沈先生屬賢為婉謝。
今若此,是使吾拂乎人之情而以為禮,乃重失之。
賢輩何不早見告,使可中止?君子愛人以德。
非特吾不欲以生日受賀,亦不願在此患難之日使諸生煩費,有近于苛捐雜稅也!顧亭林有言:“《小弁》之逐子,始說我辰;《哀郢》之故臣,乃言初度。
”今請切勿再以賀生日為言。
此由賢輩謹默太過,乃使情有睽隔,後此望直告無隐。
吾之所望于賢輩者,在可裨補吾之阙失,今乃增吾過咎,甚非教學相長之道也。
諸生處希善為慰喻,務使有以知吾之用心,斯可矣。
來人立待,草草付此,諸惟亮察,不宣。
浮拜啟。
三月三十。
三 一九四一年二月十七日 去臘得書,訖未答。
時因小疾,益緻羸頓,非盡懶也。
聞所居地幽而事簡,足可慰意。
又朋遊不乏,勝于山寺寂寥多矣。
緣聚不常,何足深念?所恨者往日于賢輩都無饒益耳。
見示《洪範》劄記,因病未及細閱,殊以為歉。
當時所舉,亦僅藉為喤引,安足以盡其義?賢輩能緻思,當有得于言說之外。
至纂輯舊說,以備遺忘則可,勿遽以為得之,汲汲流布,緻蹈時人之習。
書院刻《講錄》,乃不得已而為之,鄙意實病其出之太率也。
原稿恐郵寄損壞,今因瀛眷赴渝,遂以納還。
院事亦暫且任運支持。
不欲久誤來學,過此便思辍講。
不煩多及,唯進德益猛,不宣。
浮拜啟。
四 一九四一年三月二十五日 以風賢友足下: 賤辰辱電存問,殊愧無以堪之。
莊生有言:“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
始時所是,卒而非之。
”此明乘為以遊者,初無心于執己也。
昔日之我已逝,今日之我不住,如此推勘,我終不可得,何有于形壽哉?賢等若能悟此,亦是小歇場,以此為我壽,不亦善乎?不欲作世俗語相謝,聊以此奉答。
雖在遠,如晤語也。
春寒珍重,不宣。
浮拜啟。
五 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九日 以風賢友足下: 相去日久,念亂日深,尋常頗恨書劄之少。
春前曾荷電問,電文訛略,未詳何意,竟未置複,至今歉然。
久求《胡傳》未得,聞賢有之,因囑星賢函問,逾三月始蒙寄到,書寄到未旬日,審封面,寄出之日在三月以前。
郵遞遲緩如是,可怪。
而賢寄書之日,未附一字,何其忙也?向欲刻是書,苦無佳本,今欲請賢即以此本捐贈書院,亦是功德,想所樂從。
現已付排印,若時變不亟,秋後或可印成。
山中學人寥落,百無可為,唯以刻書為一線之延耳。
聞賢在重慶大學任事少暇,暑中例假若有興,何不暫來山中相聚少時,足慰岑寂。
行旅雖難,一衣帶水之隔,果欲相即亦非不可能也。
或言賢中饋有仳離之歎,疑是誤傳。
又聞将入天柱山為歸隐計,益遠于事實。
非特腥膻滿地,豺虎塞途,不可以行,皖中氣象非複前時,以賢之智,宜不出此。
凡人經亂,久習事慣。
拂逆困橫,皆足以鍛煉身心,變化氣質。
嗜欲減則計較漸輕,私吝退則怨尤自寡。
中虛則感易通,理顯則事愈切。
若秦越人之相視而無動于中者,隻是一念之隔耳。
與賢兩年不相見,宜必有進于前,不知賢亦曾念及之否。
書不盡意,諸唯自愛,不宣。
浮頓首。
六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三日 以風足下: 方賢之來也,仆聞訊已晚,亟附書抵渝,而賢已行,為喟然者久之。
然入山亦是佳事,恐擺脫世網亦非易耳!近有一詩,囑星賢為寄天柱,亦未知能達否?山中近況如何?盼示及為慰。
有故人趙綸士,太湖人,亦皖中詩人也。
亂後聞亦在潛山辦中學,近不詳其居址。
附去一詩,煩因便為緻之,若不得緻,亦無礙。
天寒珍重,不悉。
浮頓首。
壬午臘月八日。
七 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日 以風吾友足下: 前月曾寄數字,附近刻《系辭精義》《慈湖家記》二序,未知達否?昨得舊曆六月來書,經時始到。
辱見懷諸作,率爾奉答一律,别紙寫去。
知山居安隐,遊從尚不寂寞,甚善。
綸士詩未能和得,晤時為道念。
時勢益壞,書院不足複言,諸賢留此者亦了無意緒,但刊書尚未辍耳。
仆已為退院僧,以鬻字自活。
餘年向盡,還鄉無日,安命而已。
道路埂澀,寄書亦不知何時始達?臨穎增喟,諸唯珍重,不宣。
浮頓首。
舊曆九月四日。
雲頌天 一 一九三三年八月一日 聞昨日曾到延定巷面息園,未知曾否約定日期。
息園未曾告吾。
詢之,但雲容稍部署,便可請頌天遷入。
賢但依息園所定日期遷來可也。
未到延定巷之前,宜率賢配及令媛迂道至孩兒巷一面吾姐。
行李預囑車夫在門前稍停,或由此間派一仆先行伴送至彼。
此後相見如一家人,先行一見似不可少也。
徙居之時,不免添置器物及諸雜費,今遣田戚之赍此字往,聊附三十圓稍資應付,賢便留之,不可與吾客氣。
居貧處約,自系本分,不以饑渴害志則得,亦不可學陳仲子之介也。
餘俟面罄,不悉。
頌天賢友足下。
湛翁手啟。
六月十一日。
二 一九三四年 頌天足下: 别遂經時,奉書未及置答。
吾病入秋漸愈,而家姊日益危笃,延至立冬後,遂至不起。
暮年兄弟,疾病相依,一旦長訣,曾不能稍損其痛苦,傷哉!雖知死生之理本齊,逆順之境如一,不能以此遂亡哀戚之情也。
而今而後,吾天屬之親頓盡,真有“夕死可矣”之感。
俟營葬既畢,便當将孩兒巷賃宅撤消,别賃數椽,安置經籍。
後此生活,便同雲水,或将獨居山寺,送此殘年,于斯世更無複系戀矣。
緣會靡常,法爾如此。
往時講集諸子,亦各星散,有如昨夢,無足深嗟。
永嘉雲:“大千世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誠哉是言也! 每念賢笃厚近道之姿,别時依戀見于容色,别後勤拳形于書問。
吾今哀苦之餘,無可告語,所願賢留意者,莫要于識仁。
須知程子之言識仁,與孟子之言盡心、知性一也。
老氏之流為陰謀,法家之趨于刻薄,皆緣不識仁。
不識仁者,必至于不仁。
今世所謂社會科學、唯物辨證、純客觀哲學者,去道家、法家絕遠,其足以折其本而害仁者甚深。
此心若有一毫間雜,未有不被其賊害者。
《易》言“觀其所感,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與老子言“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者不同。
蓋“恒”、“感”以己言之,“作”、“複”以物言之。
此可見老子便有外物之意。
梁先生講演,謂西洋人對物有辦法而對己無辦法;吾則謂西洋人既不識己,豈能識物?彼其對物之辦法,乃其害己之辦法耳!不可無一語相酬,聊複蛇足一上。
心氣衰耗,亦不能多及也。
天寒珍重,不盡。
三 一九三六年三月八日 頌天足下: 彌年未寄一字,每憶舊日相聚時事,彌覺可懷。
前月承以菏澤新印本《先聖大訓》見寄,别附賀年片二紙,頗恨其簡。
晤笑春,謂曾得書,雲:舊患腦脹,至今未愈。
以醫理言之,當屬升而不降之故。
未知治事之暇,亦嘗用舊日功夫靜坐否?氣有精粗,養生家之術,往往隻能得其粗者,不免用意造作,不如放令自然,氣自流行無滞。
若流俗之人動亂耗散,則又并其粗者而不知也。
讀書窮理是養氣第一法門,亦即孟子集義功夫。
勿忘勿助,釋氏謂之離作止二病,先儒謂未有學聖人之道而得心疾者。
心與腦皆氣也,腦病皆由氣病而來,切望賢養之得其道,則此病必可已。
但覺義理浃洽于中,而悅怿之意生,自然暢于四體,此則病愈之候矣。
吾形體雖日衰,氣則尚未消索。
姊喪既除,曾遊天台、黃山,又賃居一廢園,頗有樹石,但亦不能無寂寥之感。
熊先生既久别,舊時同遊諸子皆散而之四方,又各以事牽,未能一意進德修業。
翻念昔日相處未有裨益,心之憂矣,曷之能來?虜患日迫,或将不免播徙,後此益不可知矣。
夷狄患難之相乘,其來已久。
《易》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
”今天下多端,皆主于力,而不知有正,苟以求伸,夷夏一也。
以陵暴相勝,力有盡時,覆亡随之,其愚可哀。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
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
”今乃無所不忍,無所不為,尚複何言哉!如尚以衰朽為念,卻望于身心切要處緻問,勿泛泛作寒暄語。
臨書不勝馳念。
浮啟。
二月十五日。
四 頌天足下: 前得書良慰。
讀書窮理工夫,隻是勿忘勿助,久久自然得力,得力便覺省力矣。
性外無理,窮理即是盡性,今人以理為有外者,隻是知有習而不知有性耳。
性、道、教三義,《中庸》最說得明白簡易。
今惟以随順習氣為道,故于率性相違;以增上習氣為教,故于修道益遠。
率性是盡己,不言盡人而盡人在其中;修道是成己,不言成物而成物在其中。
未有徇人逐物而可以為道者,故儒者言求之在己,釋氏亦言回機就己,隻是這些關捩子而已。
性焉安焉之謂聖,複焉執焉之謂賢,言複與執亦是回機就己之意。
才有所得,心便是理外矣。
大凡身心病痛皆氣為之,理則渾然一體,氣乃流形殊别。
有私己心者,亦是執此氣耳。
理足以勝其私,斯德足以勝其氣。
橫渠所謂性命于德,則一切氣之為病者全消矣。
賢腦病必能自愈,此理之可信者。
尊阃所患,謝壽田言是行痹,較着痹為輕,但未詳形脈,未敢懸拟方藥,姑拟一外治方附去,可試之。
謝方早已拟就,因未暇作書,遷延至今日始寄,甚歉。
言不盡意,諸唯珍重。
浮啟。
三月廿七日。
五 頌天賢友: 得書良慰闊懷。
知腦病時作,舊醫謂頭為諸陽之首,此是陽浮于上,升而不降之故。
治宜益陰潛陽,使火降水升,其病自已。
即不欲服藥,但本此意于日用中體驗之,亦是一法,或當有效而無弊也。
仆眠食尚如常,但神明之衰過于形體,任運過時,了無餘念。
熊先生在上海常通信,然彼此俱難于旅行,亦未相見。
賢輩相去遠,欲千裡命駕,談何容易,何必觌面乃為相存。
鄧子琴想在同校共事?舊日友朋俱散處四方,或久不通訊。
老來安于寂寞,不相往來亦省事之道耳。
朱子詩會得甚好,有以見賢之所存矣。
率爾作答,唯順時自愛,不宣。
浮白。
舊曆九月三日。
六 一九三六年九月十六日 頌天足下: 進德之驗,如人孩童漸至少壯,血氣日盛,膚革充盈。
方其長也,初不自知,隻是生機自不容已。
其退惰也,如人衰老,日就隤敝,神氣消索,亦不自知,隻是生機日漸減少。
平時爪生發長及發白面皺,皆不自知。
此喻雖淺而實切。
變化密移其所由緻,皆在潛行默運之中。
及其形着,皆為粗迹。
其未形未着之時,乃其本也。
故必涵養純熟,然後氣自常定,理自常明。
逢緣遇物,行所無事,毫不費力。
然其得力處,皆在平日讀書窮理工夫不間斷,于不知不覺之中,滓穢日去,清虛日來,氣質自然清明,義理自然昭著,此正孟子所謂集義也。
才有一毫有所得心,便堕計較,便至急迫,便是義襲而取。
故但當用力,不當責效。
用力隻是集義,責效則是揠苗助長。
趙州雲:“汝但自體究,若三年不悟,割取老僧頭去。
”朱子嘗為學者舉趙州此話。
然悟與不悟是兩頭語,克期待悟亦是責效,亦堕急迫。
法眼見羅漢琛,琛問雲:“行腳事如何?”眼雲:“不知。
”琛因雲:“不知最親切。
”此語勝過趙州。
隻是俯焉日有孜孜,死而後已。
雖聖人分上,日新之功亦隻是個不自知、不容已;天地之大化,亦隻是個不自知、不容已。
會得此旨,則一切勝心、客氣、私智、妄計,豈複尚有絲毫存在耶?必如此,方可入德,方許見性。
在杭時所言雖多,未嘗及此。
頌天于吾語雖信而未入,故今為更進一解,切須善會,更無餘事也。
前與賢同遊洞霄宮還遂别。
别後即病數日,病後追憶昔遊,得數詩,已囑立民别寄。
獨《雲中望秦望》一首,以悼林同莊,詩興遂沮,不複作。
此亦發于天機,如風動泉流,自然成韻,不可強作也。
熊先生時有書來,吾亦兩月未病。
世事無足言者。
陳撄甯處有書緻問否?腦病總是氣不流行,養得此心活潑潑地,氣自大順,乃知神仙方術未是極妙耳。
浮啟。
丙子八月一日。
七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頌天足下: 得書知将入蜀,且喜梁先生之教将行于蜀中。
所惜者,但與賢相去益遠耳。
寇氛雖逼,吾所居薪木尚在,飛鸢日來,時有煨燼之虞,然流離轉徙,亦終委溝壑,二者又何擇焉?在杭諸子勸吾避地,吾謂何适而非跖裡,直是無地可避!夷狄患難,紛然相乘,困而不失其亨,亡而不失其正,俟命之義也,何必擇地乃為首陽?吉兇與民同患,亦無獨全之理。
今日之事,三十年前已知之矣。
共業已成,同歸塗炭,哀此淪溺,祇益悲心。
今國家民族皆無道以求生存,不知彼所求之生存,皆危亡之塗也。
連橫兼并,争奪相殺,殉财死權,無有紀極,皆由自私之一念以充之。
儒者謂之生心害政,佛氏謂之循業發見,孟子有一喻與今時适合:“逄蒙學射于羿,盡羿之道,思天下唯羿為愈己,于是殺羿。
”今西夷,羿也;東夷,逄蒙也;争霸是殺羿也。
今羿亦知逄蒙之患,不獨欲亡中國。
然逄蒙之道即羿之道,豈有優劣哉。
故言富強者必極于不仁,争資源,辟殖民地,力征經營,狙詐飙起,趨其民以就死而不悔,曰吾将以是生之也,至愚大惑,孰有甚于此乎?國土性空,物我一體,此義不明,人類終無甯日。
哀我國人,至今尚以蒙羿之道為堯舜。
深望梁先生将來于鄉村建設之教育中,稍稍傅以經術,為當來人類留此一線生機。
此不獨一國家、一民族之事。
賢勉之矣。
變滅從緣,虛空不爛,言性德也。
行矣自愛,餘不多及。
丁醜十月十日。
八 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二日 頌天足下: 兩得來書,未暇緻答。
然觀賢于《顔子問仁》章四目能着眼,似有會處,頗慰老懷。
諸人見此語都未留意,可知皆草草看過便休,全不體會。
賢卻如此,不孤此一番饒舌矣。
書院雖稍有端倪,尚不堪把捉。
彼哉之倫,口惠而實不至,欲以一莖草建梵刹,如何可能?趨風者又多為食來,不為法來。
門庭施設且談不到,何況入理深談?吾知其不可而為之,但思為衆竭力,不為身謀。
既已應緣而來,隻得随分而住,僧多則粥薄,水淺則船膠,此莫可如何之勢也。
古人求道心切,千裡裹糧,所為何事?初不必有書院也。
今設為征選及膏火之制,已是全身入草,随順劣機,未能免俗。
來者不純為學道,不免夾雜,以佛氏言之,便是發心不清淨。
熊先生卻欲吾為學生定出路,吾以書院乃在現行學制系統之外,無權為此。
以熊先生之明,尚不了解書院本旨如此,何況他人?所以言及此者,欲賢知橫身入俗之難。
過得荊棘林是好手,一與世人為緣,便終日在荊棘林中度活,然不損吾毫發事。
此語或者唯賢能信得及耳。
熊先生來書謂賢意欲來相依止,固是好,但賢在梁先生保社中是否可以自由離去?又此間淡泊,凡屬舊時從吾共學之人,吾欲一律以都講名義待之。
但領導學生不帶職務,僅能月支津貼六十圓;其帶職務者,視其事之繁簡,量與增加。
若須資事蓄者,實不彀生活。
然經常費隻有此數可以支配,時局若有變動,是否有着尚不能保證,故一律未敢輕諾。
現在此相助者,以風、立民、公純三人外,有賀昌群及舍表弟何茂桢。
将來若學生人數少,則職務亦簡,未便增加。
重慶炸後一切停頓,書院受此影響,故前允撥之基金及經常費,皆但有空言,尚未實行撥付。
此間應措置之事,不能放手做去,然亦不能住手,隻好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僅僅修葺屋舍借烏尤寺屋而已。
由南充到嘉定如何走法,吾尚未知,賢如決意欲來相即,先須考慮者有數事:一、民教館所任職務是否可以中辍;二、一家幾口最儉約之生活,每月必需若幹始能敷用;三、道路情形如何,攜帶家眷行李是否安全可行;四、萬一書院不能維持,作何計較。
此數事若皆無疑問,方可決行。
否則無動為大。
亦當先以書告我,言須不厭其詳。
俾便安排。
行期先一月須早托以風、立民諸人代為覓屋,以嘉定覓屋甚不易也。
簡章已由公純寄奉,賢所舉兩處已改定矣。
餘不多及,即問近祉,盼早具複。
浮啟。
五月廿六日。
此書勿泛泛示人,為囑。
九 一九三九年六月十八日 頌天足下: 來書具道所以緩來之意甚詳。
須知吾于頌天屬望之切,亦猶賢之望我。
然此事不在一時,書院諸緣未具,吾不得徑行己意。
吾雖因避難而來,豈不欲成就得一二人,庶幾血脈不斷?在今日世法中,乃絕無義理可言。
吾所持為義理應爾者,他人視之或以為不合時宜,或竟毫不措意。
以素相知愛之久如熊先生,猶不能箭鋒相柱,函蓋相合,各說各的話,何況餘人?看來古人不得行其志,所以憂則違之,實是事緣如此,不能絲毫勉強。
吾今所處已有可去之道,現猶忍而待之者,實惜此萌芽,欲稍盡灌溉之力,使可發生,不緻生機遽折,初非為身謀也。
若為身謀,久已遠引為上。
今人不明義理,亦不足深責,不可過望,是皆可恕。
但因此實鈍置煞人,觸途成滞,令人不快,故前書有荊棘林之喻也。
基金允而未撥。
經常費欲請全年一期撥給,亦尚待商洽。
能否慨諾,尚無把握。
僅此區區開辦費,無論如何儉啬,亦不旋踵而涸。
且吾尚未接得正式聘書,一切措施無名義可以依據。
今所行者實皆籌備委員之事,非吾所有事也。
事不獲已,簡章發出,不能收回,後此進行如何,有無阻礙,實難逆睹。
熊先生謂吾“但知有理法界,不知有事事無礙法界”,此言信然。
吾戲答之雲:“今實是事事有礙法界也。
”今姑置不談。
若經常費能實撥到,在短時期或不緻有陳蔡之厄。
賢來未晚。
至來時,似以由渝附輪徑到嘉為便。
長途汽車與長途滑竿,皆于婦孺非宜。
若款項有着,月薪可開八十圓。
現方就烏尤附近拟租一山家之屋,作公共宿舍。
若能成,則住處不須另覓,但成否亦尚未能十分确定耳。
路費賢能自謀,固不須論,萬一實有困難,不妨見告,吾當于公款外為賢設法助其行。
今且少待為佳。
以風、立民既已來此,則已無所容其計。
慮賢尚未發足,故願且審慎。
賢當深察吾言之忠,非不欲賢之早至也。
此詢阖宅安吉,不宣。
浮啟。
六月十八日。
十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六日 頌天足下: 前來書介何清璠來學,已囑立民通知。
觀其文字尚有思路,而好輕作主張,如謂中道為有讓頭之類。
乃是時人批評習氣,全未體會,此即以不知為知也。
書院錄之者,以其尚有向學之心,加以薰習或可自知病痛所在。
人之氣質焉能全美?學問正是變化氣質之事。
識得救取自己,方解用力。
在彼未來之前,願賢以此意告之,此亦不徒為渠一人發藥。
凡病痛輕而能自知其為病者,變化易,容易得入;病痛深而不自知,必自執其所見以為得,此種人不受人言,難以救藥。
書院不怕病人,但恐其拒藥。
若拒藥者,難與其處,必令出院,因于彼無益也。
賢既與何生相處有日,須将此意剀切語之,此亦朋友之道宜爾。
吾以本分事接人,從不欲孤負人,來意但有自己孤負自己者,則不奈伊何,此誠言也。
熊先生廿六日由渝附輸首途,臨行有信來。
在宜賓須換船,計時今日必可到,鄧子琴送之同來。
書院前途須看時局是否能支持,在陳之厄,時時可能,然此事不由人安排,隻好随分。
前所以勸賢緩來者,亦是為此。
今頗感覺人少,有事時不彀分配。
賢之來于自己分上或未必有益,且生活或較苦,但于書院不為無助,故仍望其能來,然去就之間切須仔細斟酌。
熊先生前有來書雲梁先生不放賢去,張叔芝亦不肯,若是則賢自不能絕裾而來。
吾前書所以謂必先得請于梁先生而後可,此則望賢量宜自處,吾初無固必也。
行止決定後,速以書見告為盼。
浮啟。
八月四日。
再:來書雲下半年拟任何事不作,似民教事結束後,梁先生中學開辦,賢亦不拟參加。
然者,此時若幸無割交,道路可行,烏尤尚在,似有來嘉暫聚之可能。
何處不可共患難,況今日若言擇地,則安危實已無擇,但細弱行路稍費力耳。
如有妥帖安頓處,一身行腳,其事省易,即有自由分,又何焉而不可乎?傥或能來,予日望之。
浮再白。
同日。
一一 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九日 頌天足下: 前答一書,想已達。
秋暑猶熱,體中如何?近刻《系辭精義》、《慈湖家記》二書,裝訂需時,先将拙序刷出,今各以一通奉寄。
其間料簡舊失,亦頗不苟,但未能益人耳。
浮白。
八月十九日。
一二 一九五〇年三月八日 頌天賢友足下: 立民、石君轉來二書,得詳近狀,良慰!世事無常,隔闊彌久,相見無日,能不怃然?衆生業力難思,三毒所感,苦報不可勝言。
以今觀之,對治法門當以三論為要,而《百論》破外見尤切,嘉祥疏亦以《百論》為最精。
下劣所執,不堪一擊,惜賢輩俱未能緻思耳!膺中所惠能轉着不?晤時為道念。
梁先生是否返蜀?熊先生聞已赴京,想時通問。
仆智淺悲深,無心住世,所欠者坐化尚未有日耳。
他無足言,諸希珍重不宣。
浮白。
舊曆庚寅驚蟄後二日。
一三 一九五二年二月二十日 頌天賢友足下: 得初四日書,遠勞存注,良荷。
憶去年曾寫小詩奉寄,今來書謂經歲不得問,豈未至邪?吾自庚寅夏,移居蘇堤定香橋蔣氏别業。
主人蔣蘇盦,謹厚士也。
丁亥始及吾門,性好文藝,笃于朋友,故迎吾居此。
坐卧一小樓中,山色湖光,四時在目,頗适野性。
其地小有花木,任人遊覽,因劃為風景區,故尚得保留。
吾目不窺園,足不下樓,各不相礙,所苦者唯寂寥耳。
舊時從遊,都已星散,各不相聞。
入此歲來,吾年已七十矣。
目力大壞,已不能作小字,燈下不複能看書,乘化歸盡之期或不在遠,更無餘念。
賢輩大都俱為生事所累,然聞道不在早晚,苟不以饑渴害志,舊學尚未至禁斷,何患不能讀書?熊、梁二先生頗常通書否?動定亦希以時見告。
來書可徑寄蔣莊,勿再寄郭家河頭也。
壬辰雨水節,浮白。
一四 一九五九年二月二十八日 頌天老友: 辱書存注,深慰闊懷。
随分教學,應緣無礙,甚善。
唯頭痛舊疾未愈,良念。
河北醫外治方,想試之,嘗有效也。
吾衰已久,罕接人事。
湖居往往經月不入城市。
沈驎士有言“吾雖未能景行坐忘,何為不希企日損”,斯言吾實近之。
去年患目疾,視物易位,因自題其壁曰:“離形去知,收視返聽;捐書絕學,息慮忘緣。
”用以自省。
賢若欲知吾近狀,觀此數語足矣。
熊先生著書不辍,想時通問。
立民在武昌華中師範,亦經年不得書。
公純在此無恙。
舊友中唯王星賢曾來杭相視,星賢留北京以譯書自給。
餘俱散處四方。
緣會靡常,自然之理,無足萦懷也。
方春猶寒,諸唯珍重,不悉。
浮白。
舊曆己亥正月廿一日。
一五 一九六三年二月三日 頌天賢友如晤: 得書良慰。
知随分教學,能于論證切己體究,甚善甚善!舊疾仍未脫體,宜少思慮,慎起居,不足為患。
浮近年苦白内障,幾瀕于瞽,真成捐書絕學;然眠食如恒。
餘年未盡,深感形體之累耳。
公純尚留杭。
熊先生亦尚健。
梁先生去年曾過杭一面。
餘事無足言,唯順時珍重,不宣。
浮白。
癸卯立春前二日。
張立民 一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立民足下: 累書不一報,甚孤見望之厚。
窮理工夫本自要約,不在言說。
見處若是端的,自能表裡洞然,不留餘惑。
事物當前,自有個恰當處,了了分明,灑然行将去便得,無許多計較勞攘。
《書》所謂“作德心逸日休”也。
聖賢語脈,隻是平常,就他真實行履處道出,不假安排。
因問有答,亦是不得已而後應,非有要人必喻之心。
故言語簡要,不欲說得太盡,方可使學者入思。
惟向内體究,久則豁然自喻,無有二理。
若人不肯體究,聖人亦不奈伊何,非若近時講哲學,要立體系,費差排施設,一時說盡,末了隻成一種言語,無真實受用。
莊子譏惠施多方,正複類此。
印度論師、西洋哲學多屬此類。
其曰某種思想雲雲,即莊子所謂“辨者之囿”也。
惟禅師差勝,以其貴自悟也。
孟子曰:“學問之道,欲其自得之也。
”《易傳》曰:“默而識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孔子學不厭,教不倦,本領在默而識之。
會得此語,自知所用力。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天何言哉?四時行,百物生”,“夙夜基命宥密,無聲之樂也”,此皆從默上顯體。
默而識之,即是涵養功夫,不言察識而察識在其中。
“鸢飛戾天,魚躍于淵”,不到默識心融田地,不能上下察也。
格緻之說,向來多門,吾自宗朱子。
補《格物》章“或問”一段尤要,切須細玩。
然須識得格物、緻知隻是一事。
物以事言,知以理言。
理雖散在萬事,而實具乎一心,豈有内外之别!即物窮理,即是由博返約。
程子所謂窮理,即孟子所謂盡心。
物有所未格,知有所未至,即是理有所不行而心有所不盡也。
至于物格、知至,則萬物皆備于我,随在莫非此理之流行矣。
學者患在将心與物、事與理總打成兩橛,故無入頭處。
攝事歸理,會物歸心,舍敬何由哉?敬隻是收放心。
心體本湛然常存,由于氣習或昏焉,或雜焉,斯不免于放。
然操之則存,亦自不遠而可複。
昏者複明,雜者複純,乃可與窮理,可與盡心。
故曰:“未有緻知而不在敬者。
”豈是程子旋添得出來?敬則自然虛靜,敬則自然無欲。
須知虛靜無欲乃心之本然,敬則返其本然之機也。
人不必馳求、歆羨、躁妄方是欲境界,隻散漫、怠忘、急迫便是欲境界,便是不敬。
當此之時,若能一念猛自提警,此心便存。
佛氏所謂“一念回機,便同本得”,固自不妄。
但人心昏雜過久,雖乍得回機,不免旋又放失,故須持敬功夫,綿綿不間斷,久久純熟,方得習氣廓落,自然氣質清明,義理昭著。
到此田地,方可說到不違仁,才有默而識之、不言而信氣象,才是涵養深厚,才可明倫察物,理無不明,物無不格。
故察識即在涵養之中,不可分為二事也。
若心猶未免昏雜,如何能察識,如何言格緻?莊子言“以恬養知”,亦識得此意。
程子所謂“養知莫善于寡欲”,即是“涵養須用敬”。
讀書而不窮理,隻是增長習氣;察識而不涵養,隻是用智自私。
賢能善體斯言,庶乎其有進矣。
熊先生新出《語要》,大體甚好。
其非釋氏之趣寂而以孟子“形色天性”為歸,實為能見其大。
其判哲學家領域當以本體論為主,亦可為近時言哲學者針劄一上。
但以方便施設,故多用時人術語,不免擇焉未精。
自餘立言稍易處固有之,如以虛靜為道家思想及賢者所舉格緻之說一類是。
然大旨要人向内體究,意餘于言。
“聖人吾不得而見之,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吾取其大者,其小者可弗辨也。
《報春亭記》不過欲與子言孝之意,賢自會得好。
然似說得太闊了。
當時下筆,亦無許多意思。
又稱道太過,卻非吾之所敢當也。
留漢随分教學亦不惡,杭地亦非昔比。
後此恐難安定,不必定圖聚處為樂也。
吾雖衰尚無疾病,随緣安命而已。
書不盡意,唯進德及時為望。
浮啟。
乙亥十一月四日。
二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乾元用九,是大機大用,是孔子、如來行履處。
禅家所謂“向上一路,千聖不傳”,非不傳也,不可得而傳也。
直須自證自悟,始得到此。
凡教家極則語,如聖谛第一義,皆用不着,故謂唯“廓然無聖”一語差相似耳。
賢所會是義解邊事,雖有思緻,而下語未惬。
鄭注亦未得旨,但《易贊》說三易絕精。
變易說圓融,不易說行布,簡易說二門不二,宛是《華嚴》義旨,該攝無餘,可試繹之。
來書以天下、一己對說。
天下,依也;一己,正也。
須明依正不二。
看他古人語脈,才說正即具依,才說依不離正。
如曰:“緻中和,天地位,萬物育。
”中和是正,位育是依。
“笃恭而天下平”,“一旦克己複禮,天下歸仁”,莫不如此。
今一向分說去了,末梢合攏,卻費氣力,便與古人語脈不類。
第二書謂讀《普賢行願品》亦觸發警省,如此消歸自己,極好!末後引鄭注處又卻未合。
詳鄭注:舜既受禅,禹與契、稷、臯陶之屬,并在于朝,以此說“飛龍在天,大人造也”,則事義甚為符合;若以此說“群龍無首”,則不相當也。
因賢舉普賢行,卻思《論語》“顔淵”、“仲弓問仁”二章義。
首答顔淵語是文殊法門,答仲弓語是普賢法門。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此真普賢行也。
見大賓、承大祭,是因地語;老安、少懷,是果地語,思之。
“随流返流”,義出《楞嚴》;今作“停流”,誤。
餘俟面究,不悉。
丙子十月二十九夜。
三 一九三七年七月四日 昨緻葉先生一書,雖是因病發藥,亦不專為考據家說法,實是破名字執之要門。
文辭舒緩懇摯,亦朋友講論之道應爾。
今以寄覽,可别錄一通存之,并與笑春、禹澤、星賢諸子同閱。
然須善會,非直謂史冊可捐、名字可廢也。
惠施去尊之尊,猶今言權威。
老聃去智之智,猶今言知識。
此皆習氣,故可去,與本智無幹。
丁醜五月二十五日。
四 一九三八年一月三日 立民賢友足下: 昨日相晤,為時過促。
每念賢獨居為吾守舍,無可與語,殊難為懷。
憶曩時賢在報恩寺,曾欲獨住後山别院僧寮。
今桐廬況味,大類報恩别院。
雖誼寂緣境,而定亂在心。
昨晤時,見賢氣貌甚靜,知近月以來,經曆患難,用力似有進矣。
吾今日玩《易》,于《豐》、《旅》、《巽》相次之義,悟得益親切。
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
吾曹今日所處之時,義正如此。
蓋旅困之中,義當巽順。
此與《明夷》蒙難艱貞,内文明而外柔順,其義正同。
但能于此體究,于今日所以自處之道,庶幾可以無失矣。
丁醜十二月二日。
五 一九三八年一月七日 來書具悉。
貞敬和順之義通于禮樂,賢自會得好。
《易》中凡言亨者,即樂義;凡言貞者,即禮義。
禮樂皆得,謂之有德。
在《易》為君子,為大人。
如曰“困,亨貞,大人吉。
”《彖》言“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
伊川釋之曰:處險而能說,雖在困窮艱險之中,樂天安義,自得其說樂也。
時雖困也,處不失義,則其道自亨,困而不失其所亨也。
處不失義是禮,其道自亨是樂。
若失其正,自無亨理。
困之所以亨者,以其貞也。
言樂則該禮,言禮則該樂,言有先後,理則同時,不必分體用為說。
禮樂之本,唯是一心,就體言之,無二無别。
禮樂之文,乃就用說,始可分言。
如禮主減,樂主盈;禮主退,樂主進;禮主别異,樂主和同,此為言禮樂之用,不可以禮樂相望為體用也。
有子言:“禮之用,和為貴……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此言禮之文,非就禮之本說。
故林放問禮之本,孔子即贊其“大哉問”。
甯儉甯戚,乃就一心體上說。
賢謂樂乃禮之用,斯語未惬,更思之。
吾輩今日處患難中,大好體究。
見得此心義理分明,自然不亂,便是禮;不憂不懼,便是樂。
自性序即自性和,和與序同時,即禮與樂一體。
合而言之,即仁也。
造次颠沛必于是,即禮樂不可斯須去身。
此語賢自會得好。
《中庸》言“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
此道即率性之謂。
仁是性之全德,禮樂即性之合德。
賢今所理會猶在用上,故似未澈。
今就體上提持,簡易直截,似可為賢進一解也。
丁醜十二月六日乙夜。
六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二日 立民足下: 自賢去桐廬,不旬日而杭州遂陷。
得上饒來片,知已附車如株洲,爾後不得消息,想已還鄉裡。
武漢尚未動搖,所居能安定否?曾往黃州見熊先生未?無時不以為念也。
自寇逼富陽,吾與星賢俱徙開化,依葉先生。
雖曰流離,猶未失所,道途之苦,無足複言,星賢已有書相告矣。
吾年老力衰,不堪再徙,既至開化,亦暫安之。
由今之道,涉足皆是畏途,所履無非危地。
然吾心自有坦道,自有樂邦,與之交參互入,亦不壞不雜也。
所有書物,俱棄置桐廬,亦不複留念。
資斧垂盡,槁餓無傷。
星賢從我,頗能弦歌不辍,固窮之道,庶幾可期。
賢如見懷,當以書見及,用慰寂寥之感。
今天下例見,莫如以心性為空談,而以徇物為實在,此戰禍之所由來。
儒者謂之不仁,釋氏謂之癡業,輾轉增上,以至于此。
暴不可以遏虐,愚不可以勝殘,此理易曉,而舉世不悟,雖授之天下,不能以一朝居。
五峰雲:“有夷行者,必有夷禍。
”感應之理實然。
魏源“師夷制夷”之瞽說,至今不出此窠臼。
既曰師夷,已淪為夷矣,尚何制乎?孰不以五峰為迂闊,以魏源為識時?今日之禍,自魏源已始之矣。
民力既竭而禍連不解,可奈何?言之不可不慎,于此可見其系之大也。
浮啟。
到開化後有一詩,今屬安期寫一份附去,可以見其所懷。
浮再啟。
戊寅年二月十一日。
七 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九日 立民足下: 三月廿六重慶來書,由星賢轉到,具悉入蜀後近狀,差慰遠念。
去臘在開化,曾有一書寄漢口王孟荪轉,此書似未到也。
同時緻熊先生一書,寄團風。
近得熊先生書,亦未及之。
彼時猶未知熊先生與賢皆入蜀,其後得壽毅成電始知之。
凡處患難之時,吃苦捱餓,俱是平等,此吾侪分内合有底事,須是能堪忍,方有剛大氣息。
然此系平日所養,不可強為。
前書所言,大抵明此義。
雖涉畏途,吾心自有坦道;雖履危地,吾心自有樂邦。
與之交參互入,不壞不雜,如是則涅不缁,磨不磷,在險而能出矣。
今吾輩雖流離,尚未至失所也,何處不可用力?吾自桐廬徙開化,今又從開化來泰和。
其間所更曆,星賢已有書告賢,無足贅述。
浙大非知我者,然其接也以禮,吾方羁旅擇地,是亦可以暫寄,寇退則返浙亦近,不亟為入蜀計,亦去父母國之道也。
虜患未已,國人謀所以圖存者,其見小而論卑,即無外患,亦豈能晏然無事邪?今往所出筆語數葉,題曰《泰和會語》者,用明人講學例,且示不在學官所立之科也。
雖多用對治語,亦猶平日所常言,但盡己之感,不責物之應。
如遇頌天、振聲,亦可示之。
不能多寄,但于熊先生處已别寄一份。
此行一書未攜,但從葉先生借得注疏一部。
今所講者,欲引書但憑記憶,隻得從胸中流出,亦欲賢能知其旨也。
有疑,盼見示,不悉。
浮啟。
戊寅五月一日。
八 一九三八年七月四日 立民足下: 三得來書,尚未一答。
“恕乃仁之術”,此語得之。
“心與理一”四字未切,宜改作“物我無間”。
子貢在事上求仁,孔子示之以理。
施濟是事,立達是理。
事是空想,故遠;理是實際,故近。
拈出一“近”字,教伊反求諸己,最須着眼。
《中庸》言忠恕違道不遠,亦與此同意。
推己及人,非是難事,人人有此一念,便可以見仁。
仁是心之本體,本來如是。
物我無間,乃理之自然。
“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亦吃緊在“近”字。
如子貢以博施濟衆為仁,斯乃轉求轉遠矣。
由恕可以見仁,不是仁之外更有一個恕。
充擴得去,天地變化,草木蕃。
此即仁矣,豈别有哉?故曰“恕乃仁之術”,此語得之。
吾來泰和,直為避難耳。
浙大諸人要我講學,吾亦以人在危難中,其心或易收斂,故應之。
欲且與提持得一二,亦庶幾不空過。
《會語》臨時逞快寫出,非以此為六藝論也。
但去其枝葉,亦粗具六藝論之輪廓。
他日欲草此書,須另自起草。
著述須還他一個體例,不能如此草草也。
但賢等觀之,于吾平日所說者或如散錢得串,較有脈絡可尋耳。
《老子流失》一篇,本有為而言,未免将老子好處完全抹殺。
葉左文先生斥吾為戲論,因撤去未講。
此篇便可毀卻,勿留也。
熊先生處寄去一份,尚未得複,未知作何批評,恐未必盡契。
今續往數紙,卻比前較細,望加玩索。
如有所疑便問,勿徒贊歎也。
來書“六藝之實”,“實”字應改作“本”,較妥。
近日魔焰複張,若犯廣州、逼武漢,則泰和無留理。
月前方遣安期往桐廬取書,到衢即交通發生困難,現尚未至,殊令人懸情。
星賢亦未宜長此家食。
安期亦思覓工作,未易得。
而吾羁旅茕獨,亦需彼曹扶持。
若入川,路費非二千元不可,此事真困人也。
揮汗作此,不多及。
唯進德修業日就緝熙。
不宣。
浮啟。
戊寅六月七日。
培德謹案:立民來書有“行恕求仁”一語。
師雲:“如此則仁如工夫,恕如手段,是二之矣;強恕而行,求仁莫近,則二而一矣。
” 九 一九三八年七月十三日 立民足下: 六月七日往一書,并附《會語》十紙。
十一日得賢四日來書,知曾詣熊先生,昨始得熊先生五月卅日璧山來書,即作答,并《會語》及雜詩兩份,俱彙寄賢處。
答書即為加封寄去,《會語》及詩,以一份寄熊先生,一份自留可也。
此次說理氣、知能,頗有發揮,望勿草草讀過。
吾意處處在提持向上,此間聽衆,知其未能辏泊,初不專為一時言之。
賢輩相從稍久,聞吾語較熟,或能有所省發,則此言亦不為空說矣。
在泰和所作諸詩,皆有義,不是苟作。
若于詩能有悟入,真是活潑潑地也。
大局轉變不可知,若泰和不可居,吾或徑自入川,或與校方一同入桂。
但有此二途,尚待旬日半月間觀察而後決,但恐事亟則道路益難行耳。
餘詳熊先生書中,不具白。
當暑,善自調攝,多寄書為盼,浮啟。
戊寅六月十六日。
一〇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日 疊次來書均至。
吾自泰和行二十五日始到桂林,今已将匝月。
舟中不免勞頓,又此方為瘴鄉,山水雖有可觀,氣候實不宜人。
少陵詩雲:“五嶺多炎熱,宜人獨桂林。
”殊未然。
亦嘗小病數日,吾自藥之而愈。
然中途經三水,即以電船小輪,兩粵人呼為電船。
但有艙位,無地可置行李,因率星賢全家及安期眷屬先行,而留安期在三水,别附貨船運書箱行李,故安期到梧州稍後。
吾自柳州附車到桂,而安期在梧梧州經狂炸兩次,幸未殃及。
候平樂電船,半月不能得。
因電囑雇民船來桂,今尚在途中,約尚須半月後始可到。
日來桂林亦頗有空襲,如去年在杭時相似。
拟俟安期運行李到後,即暫往宜山小住。
宜山為舊慶遠府首縣,在柳州以西,黔桂公路中間。
因浙大遷彼,亦可為覓屋,彼處空襲之患尚較桂林為少也。
星賢已由子恺介紹,識桂人唐現之,聞亦為梁漱溟先生門下士。
唐方創辦桂林師範學校,校址在兩江。
去桂約五六十裡。
已聘星賢教國文兼導師。
俟出月後校舍落成,便當挈眷俱往。
傥衡湘未至淪為戰區,桂或尚能自保。
星賢與唐、豐甚相洽,羁旅之計,似暫可無憂矣。
賢今月二十日航空函頃已到。
書院之議,非吾意所及。
前在泰和臨行時所草簡章,僅費一小時許,匆匆寫出,未能詳加考慮。
但因物付物,在吾處己處人之道,自合如此。
知此事決不能契機,故寫出便了,未嘗置念。
今觀賢來書,似乎必要其成。
毅成諸友已着手籌備,又請熊先生為創議人,草緣起書。
愚意道之顯晦,不以語默而異。
書院之成否,殊無所加損。
今武漢方危,蜀中将來是何景象,亦難逆料。
此時即勉強成立,亦難以持久。
吾前者是燒退符,不謂反成催符。
賢等辦法似太迫促。
吾意但政府承認不加幹涉即可。
經費一層,不能依賴政府。
今來示謂毅成雖别籌基金,當以創議人名義向教育部請開辦費。
又謂陳部長已表示每月可補助經費若幹。
似此辦法,與普通私立學校請官款補助無異,與吾簡章所謂經濟須完全屬社會性,政府意主宏獎,義同檀施者,實相違矣。
吾意政府但可捐助基金,不欲其補助經費。
因捐金則由彼自願,并非向彼募化,故等于檀施。
今由書院創議人請求補助,事義迥别,此不可不考慮者一也。
倡議人請熊先生首署,并請熊先生草緣起,吾無間然。
但列名者如謝無量、馬君武、竺可桢諸君,吾知其初未預知此事,先須通函告之,得其同意乃可。
今似由賢輩拟議,徑用其名,是豈可行?曹赤霞先生已于去冬歸道山。
吾近得鐘山先生書始知之。
彼似厭見兵革,坐脫以去者。
吾晚年失此良友,方深感悼。
今觀賢等欲延曹先生共講之議,益覺觸緒增悲。
至贊助人欲盡一時名彥,此亦須其人對此事實有了解,真能贊助方可。
否則彼以為應酬,此以為标榜,二者交失之,此不可不考慮者二也。
君子作事謀始,永終知敝。
今即欲因機示教,與衆作緣,亦是不得已而後應。
立心不容有纖毫夾雜,對人不能有些微遷就,不可期其必成。
亦深知毅成、百闵與賢輩為此能見其大,并非有所私于我。
即陳部長亦出于好善之秉彜。
但若輩在世途中習熟久,或未暇于制事之義精密緻思,故願賢輩更詳審之。
吾意以為不安者,書院雖成,吾不能至也。
前草簡章,雖系一時觸發,然大體似不可易,欲以佛氏叢林制施之儒家,亦與舊時書院、今時研究院性質不同。
吾信熊先生必能深了此意,他人吾未敢必。
向來儒者講學不及佛氏出人衆多者,原因有二:一、儒者不得位,不能行其道,故不能離仕宦;其仕也,每為小人所排抑。
佛氏不預人家國,與政治絕緣,世之人王但為外護,有崇仰而無畏忌,故得終身自由。
二、儒者有室家之累,不能不為生事計;其治生又别無他途,不免徇微祿,故每為生事所困。
佛氏無此。
叢林接待十方,粥飯不須自辦,故得專心求道。
大德高僧安坐受供養。
然其法施無窮,饒益衆生,不為虛費信施,退之小儒,故有《原道》謬論。
世俗亦不以為非。
因此二端,比儒者緣勝。
今欲學者深入,縱不能令其出家,必須絕意仕宦,方可與議。
章子厚欲從邵堯夫學,堯夫曰:“公欲學道,先須退居林下十年然後可。
”即此意也。
今乃孟子所謂率獸食人之時。
世間号為強國者,猶未離乎禽獸,在雜霸以下。
欲大拯生民,先當令其出乎利欲,所謂“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出雜霸而進于王。
欲造就學者使個個可以為王者師,方是儒者本分。
如此設立書院,方有意義。
故當從源頭處審谛,不可稍有假借也。
否則人雲亦雲,安用此骈拇枝指為哉。
原叢林所由興,初唯二三道人相與閑處于水邊林下,茆屋蓋頭、荠菜充腸而已。
其後參學者衆,檀施日集,遂成叢席,可容千百衆者有之。
且其地多在山水勝處,此亦自然之勢,非可以人力勉強為之。
陸子靜之象山精舍,朱子之武夷精舍,規制皆極簡陋,取其可以待四方之學者而止。
觀朱、陸所營精舍,即隐寓禅師家住山之意。
然無有繼起,亦無百丈其人。
南嶽下出馬祖,馬祖下出百丈,制百丈清規,叢林之制始廣。
絕大多數但當時政府聽其自由,并未取締,此又勝于今時者也。
增設講坐,吾本有此意。
簡章中未及,今補寫一節,立三學之名以待耆碩,略如叢林之遇他方尊宿然。
此如三公不求備,唯其人。
賢輩所拟,唯熊先生可尊為義學大師。
曹先生已逝不論,葉先生專重考據,對吾所草書院制恐不能贊同。
在今日請之,吾知其不來也。
所以楷定三學名義者,如江南之周太谷派,蜀中之劉芷堂派,并雜以丹道為學。
楊仁山之揚淨抑禅,歐陽先生之專主法相,疑及方等,似皆不可為訓。
熊先生自悟唯識,宗歸般若,斯乃義學正宗耳。
諸先生于吾所草簡章是否毫無異議,尚未可知。
如熊先生以為未當,有何意見?望盡量提出商榷。
在商榷未定以前,此簡章不可發表。
因書院之成否可以不論,而此簡章必須修改盡善。
今即不成,可留為後人取法也。
熊先生所草緣起文字,亦欲先一見示。
總之,望賢輩慎重考慮,不可亟亟期成。
須知道本常存,并不以人而加損,亦禅師家所謂“佛法不怕爛卻,着甚死急”。
此言深可為賢輩頂門上下一針也。
“複性”之名,此取“湯武反之”之意,與李翺《複性書》義别。
自覺揭出得谛當。
今時所謂“革命運動”、“啟明運動”,皆襲取外來名詞而失其本義。
若能于“複性”兩字下薦得,亦盡多了。
然亦隻圖契理,不管契機不契機,吾向來持說如此也。
言語已太冗,今當暫止。
徐更往複,不厭求詳。
熊先生處容再另簡,諸賢均此不另。
浮謹啟。
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此書寫畢以示星賢,覺意有未盡。
今複稍申其義。
吾所不惬者,莫如請部補助一事。
書院緣起、簡章,照今制須得政府認可,由創議人呈請備案,于義無傷。
彼若嘉獎,助以基金,不論多寡,可以接受。
若請求開辦費,請求補助經常費,此與普通私立學校無異。
須經彼批準,須按月領取,則明系隸屬性質,事體乃大不侔。
部中若有變遷,亦可削減停止。
所謂作事謀始,并非倨傲,妄自尊大。
以儒者立事,不可輕言請求。
若求而與之,不唯失其自處之道,亦使彼重道之心完全消失。
此事本屬例外,彼若不了解,何必多此一舉,在危難之時而為此不亟之務?若彼能了解少分,則知移減一分購飛機大炮之費,已足以養成少數賢才而有餘矣。
此不可強喻。
但出于捐贈則可,出于請求名為補助則不可。
如郗鑒為支道林買山,梁武為陶宏景、陸修靜立館,遣太學生詣何胤山中受學,在當時極為平常之事,并不足矜異。
至舍宅為寺,舍田供僧,蠲其租稅及置學田者,曆代多有之。
今人但知求利,絕未夢見。
其有出資興學者,亦隻是俗學。
學生入學隻為出路,以學校比工廠,學生亦自安于工具,以人為器械,舉世不知其非。
今一旦語以“人者仁也”,教以明道,學以盡性,别有事在,如何能使之速喻邪?薰習之久,乃可漸入,此居賢善俗所以取象于《漸》也。
緣不具則事不成,名不正則言不順。
雖明知其遠于事情,義理自如此。
所謂法爾如然故,絕不可有取必之心。
有意則有必、有固、有我悉具,此聖人之所絕也。
平時每言學者須有剛大之氣,若有絲毫假借,則剛大于何有?此理甚望賢輩體驗。
否則成事不說,吾但不來即足矣,何必如是之不憚煩邪?佛肸召,子欲往;公山弗擾召,子亦往,且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然終不往者,此是絕好一段公案,可參。
簡章增入一條,卻極有關系,下語甚有斟酌,如葉先生見此,必駭然卻走。
趙大洲陽明後學在翰林院教習,每教人讀《楞嚴經》,卻有此見地也。
賢輩似誤于求速成之一念。
莊子雲“見彈而求鸮炙,見卵而求時夜”,未免太早計耳。
浮再啟。
同日。
書院旨趣及辨法應加入一條如下: 一、書院分設玄學、義學、禅學三講坐,由主講延聘精于三學大師敷揚經論旨要,以明性道。
但如一時不能得師,可以暫阙。
得師則一門不礙多師,故人數不預為之限。
附 說明 先儒多出入二氏,歸而求之六經。
佛老于窮理盡性之功,實資助發。
自俗儒不明先儒機用,屏而不講,遂使聖道之大若有所遺,墨守之徒不能觀其會通,漸趨隘陋而儒學益衰。
今當一律解放,聽學者自由研究。
故特分設此三門,使明三學源流,導以正知正見。
但俗學傅會丹經、希求福報者,乃是缁羽末流之失,亦彼法所诃,非佛老本旨,須有料簡。
又一切宗教儀式皆不得濫入,以道貴自證自悟,此為純粹學術的研究,異于一般信仰也。
一一 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三日 立民足下: 今月六日來書,并熊先生第二書,均至。
吾與熊先生亦有兩書,一十月三日發,一十月十七日發。
想亦先後得達矣。
熊先生謂吾與賢書陳義過高,但如陶闿士所言當局能遵守,勸吾便當力任,不可堅持。
吾非有固必也。
義理可行則行,當止則止,一身之語默事小,斯道之明晦事大,但緣缺則事不能舉,直無所益,又何必多此一番饒舌邪?前書多說理、少說事,今姑就事上略為賢輩助發,條舉數項如下。
雖簡章漏略,其間容亦有為賢輩思慮所未及者,願與毅成諸子更詳之,不必定見諸行事。
即垂之空言,亦是慮事之道所應爾也。
(一)創議人于書院規制,須有具體計畫,始可告之。
政府即關于基金一層,雖可稱家有無,亦須有相當數目,始可依以規畫,然後政府乃可量予贊助。
若全無資金,遽向政府告乞,即名義上免于隸屬,明是依賴,決不可行。
(一)地點選擇最要,前與熊先生書己略言之。
其必要條件:須不受軍事影響,治安無虞,交通無阻,供給無乏,山水形勝,氣候适宜。
此決非過苛過奢,須知不是為一時計,當為久遠計。
若在川中,鄙意或就嘉定、眉州等處選之。
重慶、成都皆不宜。
雲南據方志似以大理為最适,山水氣候均佳,公路已通。
昆明交通亦非甚不便,但學者不免遠涉,終嫌太偏遠,不及蜀中。
黔、桂皆山國,氣象逼仄,無取也。
擇地之事,須先派人前往相度,亦須政府協助,由中央饬知地方政府,或撥公地,或向民間價買,亦須與當地人士相稔乃可。
然後可議營構,決非旦夕可就。
若不擇地而賃屋以為之,若峨眉、青城等山有寺觀可借賃,作為臨時用,亦可。
但今時僧道習氣多可厭,不如賃人家園墅為之。
則系臨時性質,似太求簡速矣。
歐陽先生之支那内學院,亦系當時蘇省政府撥予之地。
(一)據賢前次來書雲,請開辦費壹萬無,教部表示補助經常費按月三四千元,現方編制預算案,未知如何支配。
鄙意第一義須酌定學生生活費,每人月給若幹。
最低亦須三四十元。
就所能供給之數核算,據以暫定學生名額,其他開支不論。
若一無基金,但依賴此款,不惟太寒伧,亦決不能持久也。
據教部表示此數,則每年亦須四五萬元,若能一次補助基金五六十萬,則可為永久計。
其實按年計息,亦與此數相準。
事屬平常,然料今之大夫,未必肯出此。
創議人籌集基金,大緻須與政府捐助者數目相當。
有過之,無不及,方免寒伧。
然又料今之有赀力者,未必具此弘願,能為此檀度也。
曩年毅成組織中國茶葉公司,以吳部長酒間一度談話,遂決定由部出赀六十萬,各産茶省分任一二十萬不等,不數日而兩百萬之資本立集。
此為商業營利之事,故其易成如此,所謂趨利如鹜也。
若國家于文化事業,知其重大性過于增進生産,則立一書院,甯不得比于創設一國際貿易公司邪?此雖拟于不倫,然可見文化事業之不被重視。
非獨政府,一般知識階級、賢豪長者,又豈真能認識?況乃欲究心性之微,真乃不耕不織,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彼所視為極端消耗者邪?故料縱能少有籌集,必不免于寒伧。
今人決無此魄力、無此識力也。
姚興本羌人也,而能供養鸠摩羅什,立逍遙園,聚諸玄侶,數逾三千,魏文、梁武皆有遜色。
此今人所不能夢見者。
(一)熊先生所草緣起書,未知已成否?鄙意書院即不必實現,此緣起書卻極有關系文字,可留以示後人。
故甚盼其文成先以見示。
至創議人有自動加入,如陳百年先生者,自有迎而無拒。
謝無量先生但知其在香港華夏學院主國學講座,亦未詳其住址,久未通信。
此次毅成往港,未知曾晤及否?浙大梅迪生先生光迪,在泰和時頗相知重,其後赴參政會議,至今尚未相見。
據張曉峰教授其昀告我,張其時以慰勞會事亦在漢。
書院動議,梅在陳布雷秘書坐上贊之頗力,即陳布雷亦系贊議之一人。
鄙意竺、馬本未與知,若梅與陳卻實有是議,似不當遺之。
但列名與否,亦須其本人自願。
梅或已赴渝出席參政會第二次會議,毅成亦與之稔識,不妨就問。
陳則吾不知,陳身在政府,或不便列名。
由毅成酌其應詢與否。
此亦無關宏恉,其要乃在緣起書之文字耳。
(一)書院規制大小,從緣而定。
大則擇地營構,可立多師,可容學生多人,可附設印書處流通古籍,且可設分院以便學者,擴而充之,亦可設置于國外。
小則無力營構,或買人家舊宅為之,不能容多人、立多師,不能附設印書部,但極簡陋之圖書館決不可少。
若無基金,但有臨時費,不能持久,不如其已。
政府捐助基金過于寒伧,不能集事,不如卻之為上。
如象山精舍、武夷精舍之例,何必驚師動衆,并此而不能,則亦已矣,不可強為。
以上數條,辄就鄙慮所及,草草寫去,卻是切近事實,并非誇大,并非拘執。
須知堯舜事業,亦如浮雲過太虛,此在天壤間真同稊米之細,有之不增,無之亦不減,慎無以吾言為河漢也。
附緻熊先生書,凡此書所言皆當告熊先生。
如熊先生以為未當,再可讨論,但熊先生恐不耐如此煩瑣耳。
寫此書迄此,有客來告,時局消息大惡,後此變化未知至何田地。
當此時無論誰何,恐皆未遑更及書院之事。
此等言語,亦如空華,變滅于空,不堪把捉,然既已寫出,不妨寄去,置諸不論不議之列可矣。
月内或暫往宜山,展轉流徙,未知所極。
最感困難者,一為覓車,二為覓屋,然患難之際,自合如此,無足深嗟。
傥得免溝壑,猶可從容往複。
言不盡意,諸維自愛。
浮謹啟。
十月廿三日。
一二 一九四一年 頃徇鄉人之請,為草《同鄉會集會序》一文。
雖簡樸,頗有義理,但非時人所喜,吾自言其所當言而已。
玆以送去,煩賢為清繕一本。
明日講畢見與,因願後日寄出,了此一事。
字數不多,或不嫌勞耳。
浮白。
立民足下。
諸友均覽。
四日未。
一三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 承示答羅潤滋《百字令》一首,亦是接人之道,信然信然!豈惟使知作詞有法,善會者亦可從此悟入。
實相涅槃,謂佛無老死,達道者豈有衰病!衰難扶,故須扶。
此聖人垂教之不容已也。
樂教是無緣慈,不是作意安排。
“榔栗橫擔人不顧,直入千峰影滅。
”以世谛言,雖近絕人,卻正是為人心切。
奈罪人障重,不能識此孤懷,自成辜負。
所以寶山下空手而歸,千古之所緻歎。
以真谛言,雁過長空,影沈寒水,鳥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藏身處沒蹤迹,沒蹤迹處莫藏身。
此非深入三昧、親證實相,烏足以語此?又何怪至人之終悔饒舌邪?老子猶龍,何堪責此蛇足。
作死法會,合吃三十棒,唯夫子正之。
小詞亦是遊戲三昧,但不是閑言語。
所謂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也。
賢自善會。
結句系用百丈下堂句公案,此卻實有悟門,将來或有人于此悟入去,則此詞不為虛作耳。
一四 一九四二年 《〈聖傳論〉序》補得一段,将本書要義拈出,卻不可少。
後篇文句亦略有改定處,似較明白妥帖,此可為定稿矣。
然以此付抄,恐寫手不辨,仍勞将末兩葉另繕,再詳校一過,亦可以示留院學人。
此書向來無人着眼,有此一序或不緻忽略讀過矣。
賢昨書會處仍在義解邊,性、修亦不可打成兩橛。
豈唯性是自己分上事,修亦在自己分上,總須實在用力始得也。
立民足下。
星賢諸友均此。
浮白。
七日巳。
一五 一九四二年 《羁懷》亦是胸襟流出,不假安排,卻于詩律頗細,此有似洞山禅所謂妙挾。
賢會處義解盡去得,但古德有言:“須于旨外明宗,莫向言中取則。
”此語移作說詩,正是第一義耳。
熟後自知,亦不去言說也。
一六 一九四二年八月三十一日 頃有寄謝先生小簡,煩明日為付郵。
又昨日偶作和陶詩數章,似有變雅遺響,亦非東坡境界。
聊與諸子一覽,原稿仍見還。
《盱壇直诠序》是有關系文字,勞清本兩份,一存院待刻,一并原稿見還。
優缽昙華,後此亦将難值,願勿等閑看過也。
浮白。
立民足下。
八月三十一日午。
一七 一九四三年十月八日 頌天以出世故,不言生化簡佛氏。
不知渠喚什麼作生化,喚什麼作體。
若言出世,乃是小乘偏真,《涅盤》、大乘方等教中已明言無世間可出。
菩薩莊嚴萬行,一法不遺,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此非生化邪?頌天被熊先生一語縛定,正坐不知何為生化,以此簡佛,實堕大妄語過。
然今日不必語之,以此引起诤論,與自己分上何益?因見賢答頌天語亦過泛,且失頌天意,故為點出耳。
十月八日。
一八 一九四三年 昨晚為敬涵講《自序》,因成《科解》一篇,并自贅跋語。
今附去一覽,亦可為後來看文字不仔細者下一針錐,非欲自贊其文也。
浮再白。
立民足下。
九日未。
一九 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一日 今之學校,猶昔之科舉。
自唐宋以來,士子無不應科舉者。
子弟有志入學,亦何足為病?但由儒術不明,故令學校、科舉同為俗學,汩沒人才,此後之為教者所宜知反耳。
昨星賢有書問人情物理與世故之别,答書頗為分析,曾見之否?甲申七月廿四日。
二〇 一九四四年 兩賢未刻來書俱悉。
廿七年最初草案及廿八年所草簡章,照理俱應編入,即與熊先生讨論書劄,亦當删存,本末方具。
今可單錄簡章,緣起序另存,不必錄。
以其為創議人所承認。
其後轉變,幾于原義無存也。
書院意義不特一般社會不識,董會諸公亦至今不能盡識。
廿八年冬,熊先生曾持異議,欲變為國立文哲學院。
仆不為動。
及廿九年教部欲審核教材,仆始有去志。
三十年學生反對刻《答問》,此為罷講求去之主因,不獨專為經濟困難也。
轉變到專事刻書,猶欲藉此稍竭微願。
蹭蹬累年,愈困而難舉。
至去年不得已而接受糧部實米,雖可稍資一部分刻費,而書院降為一領米機關,仆從此不得不力去。
此意董會至今不曾了解。
及沈先生推董會發起集赀之議,久而無成。
請免造報,恐亦難辦到。
此二事不得明朗解決,非特仆永遠不欲再問,諸友在此局面之下,左支右绌,亦疑難孔多,決不可長此聽命由天。
故謂宜勸沈先生早來,逆料此兩事全無把握,沈先生亦無來理,故謂明年局面未必能如今年容易支持。
所以猶以抄存文卷為言者,誠覺今後事勢難知,從前意義不可全使堙沒而已,非欲求知于塗人也。
二一 一九四五年一月九日 立民足下: 晨間來示并抄緻敬生一書,已悉。
當時亦是率爾下筆,稱性而談,故寄出便忘之。
《系辭》“原始反終”之說,恐賢輩皆未會。
其實“原始”即是無始,“反終”即是無終。
老氏所謂“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洞山禅所謂“空劫以前自己”,傅大士《法性頌》用老氏“有物先天地”語,皆不出此意。
然此非意識能緣境界,縱饒會得,亦隻是義解,不中用。
惜當時語太簡,亦未為敬生說及此也。
昨日有短簡緻丹崖,初無多語。
賢明日往谒,言及書院籌集基金事,有一義必須說明。
董會為此,隻是為書院刻書而募款,并非為仆欲刻書而假書院募款。
沈尹默先生原拟《通啟》即陷此誤,亦是人法不分。
從前丹崖先生在省參議會提案,亦推重仆個人,以人為主而書院為賓,亦不免此誤。
故仆屢次對董會聲明及今後所以自處,皆欲使此意分明。
不唯董會當認刻書為書院分内事,籌募基金者亦當視此為文化盡責,而非為個人幫忙,此點最宜分别清楚。
以丹崖先生之賢,必能了解此意。
至乎籌集之多寡,自當随緣任運,否則便是強拉人幫忙。
給人以難題目做,而坐享其成,豈有此種義理?然恐董會與諸友存希望,皆未十分了解也。
草草寫此,亦是不容放過之一端耳。
二二 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七日 立民、士青兩賢同覽: 賢輩到安谷後來書均得見。
知寫書甚勤,食住差安,良慰。
十一日兩賢書至今日始到,撿郵局樂山戳子為十二日,是十二日已到郵局,乃逾六日而後撿出,如此稽擱,可異。
其小有未便,如士青因蔬食太單調至胃納欠佳之類,可設法調劑,當無大苦。
兩賢俱每日及三千字。
習久熟煉,必不覺吃力。
至所抄之書,義或未解,決不可心存厭倦。
當知日睹未見之書,宜生歡喜。
象數之學,至赜而不可亂,康節唯能精于此,故有灑落自得之趣。
士青喜讀《擊壤集》,宜思邵子何故能樂。
今繹其遺義而反苦之,何也?立民極稱穎濱《詩》傳文字。
須知古人說詩,各有其得力處。
溫柔敦厚之旨,當反之自心,看能體會到甚處?若有一豪剛忿,則遇物捍格,去詩教遠矣。
以仆自驗過去,每日讀書作事,遇人接物,無時不是下功夫處。
但随事自反而求義理之所安,自然于境界之适與不适不生計校,何處不可進德修業,何事非自受用處?甚望賢輩能體味斯言,自必漸能不覺其苦而有進矣。
且于所抄書決不可先存撿擇之成見。
若人多書多,分配豈能一律?必若各擇其所好,則無事于仆之選定矣。
附去書目一紙,俟兩書将抄畢時,可請歐陽先生預為檢出,下月如吳林伯、張知白能來,便可分抄。
至兩賢續抄之書:立民可抄《詩童子問》;士青可抄《觀物篇解》。
此二種畢後,再由仆為賢輩選定。
抄成者宜送院裝釘備閱。
鐘山先生已罷滇行,俟董會電聘,便可到山,屆時當偕往安谷一視賢輩。
多雨甚涼,諸宜珍重,不悉,浮白。
應請續檢書目 經部詩類:《詩童子問》十卷 宋 輔廣 經部禮類:《周禮新義》十六卷 宋 王安石 子部儒家類:《麗澤論說集錄》十卷 宋 呂喬年編 《迩言》十二卷 宋 劉炎 《朱子讀書法》四卷 宋 張浩、齊熙同編 子部術數類:《〈數學&bull觀物篇〉解》 宋 祝泌 以上六種請随時撿出,以便繼續分抄。
二三 一九四五年十月四日 胡翁挽聯頃已寫成,并附一函,即煩明日代為緻送,了卻一事。
聯語上句用《遠遊》,下句用呂洞賓《沁園春》詞,頗覺天成,且與胡翁身分相稱。
即此抵得一篇傳志。
彼諸子若更以文字為請者,賢務為力辭,實無暇再為秉筆也。
浮白。
立民足下。
二四 《宗喀巴傳》閱畢,并其餘偈頌等共七冊,今以奉還。
詳宗喀巴化迹,推知其原文定可觀。
譯筆殊乏理緻,辄題一詩于後,别紙附去一覽,絕不可流布也。
立民足下。
舊曆十二月二日。
二五 見示與李君書,為易數字附還。
凡年長于我者,不宜稱仆,稱名則無施而不可。
此亦恭與倨之判,世俗文字相亦不可忽也。
适交楊力送上《宗喀巴傳》等書,并附一詩,來書并未提及之,恐尚未到。
交彼時尚早,想必留山下,将俟就飯時始送上。
工役疲緩如此,亦院中所宜注意也。
另有與星賢數字,為戚之代其友購書事。
昨日見郭良俊所言,亦似與先芳相去一間。
郭去後作得《送兩生》一詩,亦将能海法師拉入。
又前日作《養生》一律,非必定為料簡。
然賢輩欲知定道資糧,須知亦不待外求也。
文字般若今日全用不着,亦姑與一看而已。
今并附去,可與伯尹同一覽,原稿擲還。
浮白。
立民足下。
十二月二日申。
二六 一九四□年 敬方能覺,不可迳釋敬為覺。
“獨”乃對人所不知而言,若作覺體解,其上更不能着一“慎”字。
佛氏所謂“照體獨立”者,乃謂不依根境,此别是一義,不可牽附。
先難而後獲,未可遽說到簡。
念有善、惡、無記。
一念而善,可說為覺,不可以念為覺體。
陽明指出“知善知惡是良知”,方是覺體,何等分明。
敬隻是收斂向内,不令外馳,所謂“操之則存”也。
存心養性,所以事天,故與盡心知性尚隔一程,其效何遽及此。
敬乃可幾于覺,未有不敬而能覺者,不可說未有不覺而能敬者。
敬與肆之分,乃所以為覺與不覺之分也。
此語傎倒。
何不道“一念不敬便是不仁”? 常惺惺是敬之力用。
力行近乎仁,下功夫隻在日用踐履上,不在言說也。
李笑春 一 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六日 笑春足下: 從立民諸子得見長沙來書,藉詳近狀。
自賢返湖南後,不過三月,不圖世變遂至如此。
夷狄患難紛然交乘,此時正要勘驗自家身心,須有一個安頓處。
否則與之俱亂而已。
所言安頓處,即是義理。
無論死生存亡皆不失其正,求仁得仁,此外豈有餘事邪? 今人競言求生存,遂至争奪相殺。
不知如此生存,更複何義?一念之私,毒流天下,儒者謂之生心害政,佛氏謂之循業發見。
國家、民族同為陷阱之名,物質、精神皆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