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之書劄(第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者,往往累月經時,不能置答,不唯世情所不可,亦義理所不安。
然精力有限,無可如何,無所逃責也。
向承見示與友人論學書,答印光法師書,皆足為儒者張目。
然此學在今日亦已成為方外。
吾曹在人間,人亦以黃冠缁衣目之,以為與世事初無所與。
而長生久視、莊嚴福根之說,儒者所不道,故與俗情所求大相迳庭,望望然去之,無足異也。
羁旅既久,默觀衆機,直一事不可為。
洞山家每好舉“楖枥橫擔不顧人,直入千峰萬峰去”之句,今乃知其信然耳。
入泥入草,徒增忉怛,有何饒益?祇有荊棘,而無龍天,如來出世,亦唯面壁杜口而已。
書院本不得已而後應,念法從緣起,亦冀勉為後生作緣,使不斷絕。
今乃知時命所不許,近于無繩自縛,炳燭餘光,蹄涔微沫,決難為繼。
頃方力求解免,在不久間或可脫然。
仁者相去遠,容有未悉,每以古德相期,不知今非其時,亦非其人,當使掃蹤滅迹,更不留一元字腳。
若慈悲忒煞,不免曳尾塗中,轉增礙塞也。
竿木随身,逢場作戲,此自過量人神通自在者之事,拙劣不具福智二嚴,唯有息機歸寂耳。
知勞仁者遠念,不容不告。
尊著《循吏傳論》,郵寄輾轉,逾年始得入手。
今恐遺失,未敢辄交郵局寄還,容謀之毅成,當俟茶葉公司有妥便赴滬時,托其攜緻,想不責其緩也。
心湛屬題陽明學,昨往一詩,亦不言之言。
處亂久,日睹波旬業力增上,凡屬有心,能無悲咤?山中景物蕭索,病榻草草,不盡欲言。
敬祝仰事禔福,順時珍重。
二 一九四〇年四月十三日 累書不報,宜仁者見恨。
然公不知地獄變相,猶謂佛土現前,今知世間實無此事。
謂過得荊棘林是好手者,乃正堕在荊棘林中。
初不欲相殃及,所歉然者太不世情耳。
屬毅成裹飯乃竟未至,今以來書示之。
凡巴人解歌者皆冥行不知休,毅成亦視天夢夢,不解作活計,公似望之太厚耳。
寒暑到來,無處回避,寒時盡地寒,熱時盡地熱,切莫道喚甚麼作寒暑好。
某被業風所吹,到此痿痿羸羸,祇恁麼過,實無可言者。
見索寱語已别奉,土梗豈足一視。
若心湛欲之,亦請分與,然實是慚惶,祇道得老僧罪過而已。
窮諸玄辯,若置一毫于太虛,将得禅闆來唯用從大,何暇更計滔滔之議哉。
聊為相詢,話堕一上。
伏惟珍重,不宣。
庚辰三月六日。
三 一九四一年五月六日 松生道兄足下: 兩辱書,俱未奉答。
不言之言,似較勝于言耳。
諸緣奇劣,不複可為,今拟謝遣學人,從此杜口,不欲更作非時語矣。
弟無福德,此宗直是扶不起,當以俟諸後人。
語默元無二緻也。
下月即罷講,尚須料理結束。
豺虎盈路,難為歸計,或一時未能迳去。
過此當向沒蹤迹處藏身,準備遭大德毒罵。
書至此不覺大笑,世俗良不知此是何等語也。
書院講友修敬,戋戋者本無濟于事,末後一期,已托人彙奉。
請自此為止,恕不更續,此亦不可不告。
時危,唯樂道不改,珍重珍重。
弟浮再拜。
四 一九四二年八月九日 松生尊兄禮次: 聞有太夫人之憂,何以堪任。
來書逾兩月始至,道阻可知。
慰唁禮阙,朋友之誼亦廢矣。
伏唯孝思不匮,無間幽明。
仁人之所以事其親,固有非養生送死所能盡者。
俯順中制,無緻過毀。
志傳之文,世俗使他人為之,實不足取信。
仁者紀述先德,既已詳慎,更無待于他人之增飾也。
敬為題霜寒補衣圖二絕,别紙寫去,聊示歎仰。
不宣。
弟浮頓首。
壬午立秋後一日。
五 累書未報,懶性使然,幸未怪責。
知皖遊未果,客居不易。
生逢亂世,但祈免死。
吹箫賣餅,賃舂牧豕,猶可為之。
必欲席上之珍以待聘,臯比之尊以為望,是自趨于枯魚之肆也,甚為賢者惜之。
雖曰翔而後集,然滿目榛莽,将安适歸。
若夫采薇蕨、拾橡栗,豈必遂無術哉。
仲尼素王,自名執禦;大鑒玄悟,乃甘守網。
今來書猶不屑為講師,而必居教授,何其滞于名相也?名之貴賤,俗妄所成。
呼牛任牛,呼馬任馬,于己何加損邪?曩嘗告賢以今日謀生,事同力作,居卑苟活,不可以為名高。
養賢貴士,豈能期之今人?況我之果賢,亦豈待人之賢我?遁世不見知而不悔,此關若不透過,終無灑落自在分也。
吾力不足以濟子之厄,使其言尚可納,或猶足以釋子之憂耳。
人皆岌岌不自保,孰有閑情,更蓄名畫?此事實不能為謀。
毅成喪子,不免過戚。
然漚生漚滅,二法本齊,惜毅成未明此義。
聞其日内複将返杭,賢事當更與商搉,恐不得當耳。
某拜啟。
松生仁兄足下。
十一月十五日。
鐘泰 鐘山 一 一九四〇年四月二日 前月得複電,同時并得廖君來電,具道師院倚重,囑勿敦促。
知兄一時未能俯如所請,未敢再以為言。
頃奉一月廿六日惠書,快郵直至經月始至。
具詳曲折。
設身處地,固不能強兄拂廖君之意而徇弟之請。
時節因緣,尚猶有待,然不能無失望也。
書院之設,亦非弟始意所及。
明知時人未喻,難與為緣,既不得已而後應,祇能随分為之,盡其在已之誠,不遷就,不夾雜,做得一分是一分,庶幾血脈不斷。
但求契理,不求契機,任人貶駁無恤也。
初時所以未敢遂以為請者,方披榛斬棘,拮據未就,又異論噂沓,慮不為世俗所容。
弟意但欲得一二真正學子,伏處山谷,闇然自修,無聲無臭,不涉纖毫功利之習,庶不失古人之用心。
而友朋間持論往往不能盡同,獨謠寡和,深有寂寥之感。
乃知誠不能動物,學不能及人,過不自量,徒然犯手。
将求閉門杜口,勢又未容遽辍。
風雨漂搖中,不敢妄期久遠。
然一日存在,弟不能不竭一日之誠。
現來學之士,僅二十人,氣質雖有不齊,其間不乏有志而可造者。
續有來者,亦當容接。
雖不惜入泥入草,而孤掌難鳴,宜廣求咨益,庶可興起。
平日承兄見知之厚,有以察其用心,足補弟之阙失,亦使學子有所矜式,此其所以不敢有隐。
其求助之切,不因兄之未能遽許而遂改,故終望廖君之能見諒。
此及暑假,俟兄《孟子》講畢,如時局不變,可否預為之地,從容更與廖君商之。
前廖君電示,恕不另複,乞為道意。
此弟區區之望,幸兄之不我棄也。
《會語》及續刻《講錄》,當别寄請正。
敬頌道履千吉,仍候賜複,不具。
庚辰二月廿五日。
二 一九四〇年六月八日 二月廿五日曾航寄一書,經時未蒙垂答。
誠知講論鮮暇,廖君倚重至深,區區求助之情,未容更渎。
積思既久,仍有不能已于中者。
辄複申其鄙懷,唯兄熟慮,可否更與廖君商之? 書院所以異于學校者,學校造士,唯求适于時用之才;書院求師,乃在繼此絕學之緒。
在今日雖學校為重,書院為輕,然可以任學校之師者,尚不乏人,可以為書院之師者,實難其選,故虛席以待兄者為日久矣。
前書未敢敦促,竊望于暑假前從容畢講,不我遐棄,惠然肯來。
而嗣音寂然,我勞曷極?書院雖百無足道,一年以來,僅講得《論語》、《孝經》大義,已别寄請正,未知達否?近方擇講《戴記》,粗示治經塗徑。
學子頗增于前,苟得兄來,施以法雨,茂厥靈根,未始不堪雕琢。
其中來自學校者,誦數所記,未能盡畢五經。
是以于章句訓诂,猶多疏略,驟語之以義理,不免隔閡者有之。
欲得兄來共相商略,謀所以誘掖之道。
浮精力既衰,深懼多所阙失,尤賴兄輔益,庶免贻誤後進。
此其所以日夕仰望。
幸兄一鑒其誠,尚或許之。
至講說之多寡,一唯兄之所命。
但使諸生得就爐錘,固不必如學校占畢之煩也。
山寺雖臨江,林木蓊翳,且多岩穴,可避飛鸢。
院中更别賃村舍,雖陋,亦粗可栖止。
傥危局尚可支持,即今道路猶未梗塞,夏月江水方漲,輪舶可通。
舊曆八月則水退不通輪。
自渝達此,不過二日。
若得廖君見諒,兄當不厭津梁,萬一不可舍旃,亦望暫屈期月,或于人情未至過拂。
其有曲折應商之處,并希見谕罄言之。
恃相愛厚,不覺其言之直遂如此。
書至伫盼繼教。
漸燠,唯道履安和。
臨穎神馳,不具。
再有白者,書院征選肄業生辦法,去年開始試行。
以文字來求甄别者八百餘人,可錄者不及百分之三。
現有學生二十餘人,參學在外。
仍苦程度不齊,根柢欠阙。
其中質美而肯用功者,雖亦有之,終患讀書太少,領解力不深。
今欲就現有學生略予沙汰,更征一次,一律為預備生,教以應讀基本書籍,不拘時限,以課試法就中選拔。
如此,或可得少數真正學人,易于成就。
弟精力有限,不能不求助于友朋。
然實苦相知者少,或鄙其固陋,或嗤其迂闊,或别作主張,欲根本不談經術,以為不合時代,實有道孤之歎。
此其所以仰望于兄者獨至也。
時人不諒,吾無所憾。
念此事阒絕,欲使血脈不斷,亦今日所不容已。
以兄之知我,乃因緣阻,不見匡益,能無惘然興喟乎?所欲就咨百端,非筆劄可罄。
冀廖君能圓融無礙,旦暮期兄夙駕。
幸深察此情,無金玉爾音也。
書不盡意,複贅數言,勿以絮聒為罪。
三 一九四〇年七月六日 鐘山尊兄先生左右: 得前月廿三日教,允于今月内命駕。
為斯道幸,為學子幸,不獨朋友之私也。
聞湘西通貴陽汽車無阻,令侄在晃縣,正湘黔之交,當益知其詳。
弟有及門王星賢,名培德。
在浙大任一年級英文講師,分住青岩。
距貴陽甚近。
今亦約其來嘉,本拟八月初由貴陽起程。
頃已往書告之,囑迳函左右詢行日。
如時日相當,彼可相候,俟從者至貴陽同行,途中稍可照料。
未知兄是否挈眷同來?世兄方任講席,想仍留藍田也。
渝中雖空襲頻仍,聞行旅照常無礙。
但恐相識諸友,多散居郊外,訪人不易,似未宜多留耳。
荊襄失利,寇焰未衰,封鎖益亟,後此正未知所屆。
然盡大地皆如此,更複何擇?書院萌芽傥未緻摧折,吾曹亦盡其一日之責,或不唐捐。
一切非面究莫悉,故日夕望兄之至彌切也。
茲彙奉法币三百,區區聊佐脂車。
明知長途,未足以資徒禦,亦不可以薄少而徑廢之。
何日言發,幸飛書先以見告。
臨書不勝神馳,不宣。
弟浮再拜。
四 一九四〇年八月二十四日 鐘山尊兄左右: 十三日奉電示,逾旬始得。
初十日飛函,知因患下利,未能成行。
怅惘之餘,彌深馳系。
新愈猶須攝養,固未敢敦促。
然願尊兄徐俟康複,早踐諾言,不我遐棄,非徒此間學子之幸而已也。
書院方始萌芽,未有遠大之計,頗為時人所嗤,初未敢輕于求助。
友朋間如十力者,猶不能相諒,必欲使近于現代學校化,遂緻相怫,實乖弟之夙心。
往者亦嘗為兄略言之。
弟之固陋,良未足以繼先儒素業。
然綿此一脈,乃今日所不容已。
兄久承海陵黃先生之風規,能不嘅然有念于氣類之孤,而思有以振起之乎?世方阽危,吾侪又已衰老,後生可念,苟尚有岩穴可栖,能容其盡一日之誠者,吾侪固不可自安于玄默也。
兄雖積年示教于學校,未嘗辍講,然書院事義,似未可同日而語,故所望于兄之扶翼者,實深且钜,此容非俗情所憭。
微兄見信之厚,任道之真,亦不敢言之直遂如此,冀兄之能察之也。
現前學子雖根柢不齊,亦非不可雕琢。
但弟一人氣力有限,若得兄至,當精采迥殊。
就目下資糧,苟不至中斷,一時亦未虞匮絕,此亦所當告者。
昔年兄避地嚴州,曾有結鄰之約。
當時恨未能相從,然至今未嘗忘之。
拾橡空山,患難可共,無負夙期,亦猶往日之志。
長君既任教藍田,少者亦方就學。
來教欲俟秋深取道桂林飛渝,自非盡室偕行。
然兄病後餐衛須調,嫂夫人似以同來為便。
書院賃有村舍,雖陋,尚可容膝也。
曩時所寄講錄,未知得蒙賜覽否?頗望得兄正其違失。
每攬來書,未置一辭。
誠恐胸臆之言,或于義理未合。
固當俟之奉手,從容請益。
今晤對猶需,亦願因而教之。
春間講得《孝經大義》,雖草草寫出,頗申先儒未發之旨。
月内或可刻成,當先以奉正。
近刻《避寇集》一小冊,草間呻吟,聊寄一時流離之感,今并寄呈一粲。
别有小詩奉懷,寫在别紙乞正。
相望之勞,情見乎辭,亦不以聲律為病也。
世俗例有關聘,雖非所以為敬,亦似未甚違禮。
既命駕猶待,宜先緻之左右。
今遂附去,幸勿見斥。
其道太觳,則限于時。
至講論之事,唯兄所好,初不如學校之有定程也。
前奉微秣,乃勞卻還。
此間僅有中央銀行。
據雲,藍田乃未通彙,未知由長沙或他處可轉否?并希示其确處,以便補奉。
未晤間千萬珍衛。
仍盼贶答,不宣。
弟浮再拜。
五 一九四一年二月二十七日 鐘山尊兄左右: 去冬奉書怅惘,累日不知所以為慰。
子敬人琴之感,平世猶然,況在流離?然失眠舊患可念,宜親藥餌,節憂樂,無過悒悒也。
道路難行,寇勢未戢,兵革之禍,遍于四海,曠古所無。
蜀地苦饑,憂危益甚,區區之願,今亦不敢更以為言。
儒術久绌,猶不得比方外。
道方否塞,不可強為。
弟與俗多迕,深違括囊之訓,不久亦将杜口。
此事本非語默所能增損耳。
别附小詩申意。
敬問餐衛,千萬珍攝,不宣。
弟浮再拜。
六 一九四四年暮春 鐘山道兄: 辱和鄙作,更以絕句見贻,亦綴二首敬答來恉。
觸背雙臨喚竹篦,捕風上壁事難齊。
空山深草藏身地,丹鳳從來避楚雞。
峨眉西去更多山,行盡青溪見百蠻;雪嶺不教飛鳥度,下方雲氣至今閑。
别有二律屬希之轉奉,恕不更寫。
甲申暮春。
浮拜呈。
七 鐘山先生道席: 前複數行,想已達覽。
頃得葉左文先生答書,知關勤注,謹以附上。
左文衰老,不勝講論,乃系實情。
此緣未就,無以慰諸生來學之望,深可惜也。
比日涼燠不時,弟幻軀益憊,未知命駕何時。
雖途路非遠,往返跋涉亦甚勞頓。
若北行在即,似宜多留筋力,勿過勞也。
臨書神馳,仍候賜複。
不宣。
浮頓首六月廿七日。
附葉書。
此書恐須示佟所長,即請留之,勿見還。
八 一九四五年七月二日 連日酷熱,眠食如何?滇行是否可已?殊深懸念。
頃得沈敬仲豔日重慶來電,謹以送閱。
閱後仍請擲還。
不日董會當有專電奉浼,甚望能早移山中也。
胡覺生送《楊愧庵集》五冊至,茲并以送呈。
此君好言神化,語淺而切,使人易喻,其書似可節取,兄謂如何?前遊牛華溪得二絕,并錄奉一笑。
浮頓首。
鐘山道兄左右。
令侄均候。
七月二日。
九 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七日 鐘山道兄左右: 蒙示決罷滇行,即可相聚山中。
開函喜躍,不獨弟引為深幸,亦現在将來諸友同所仰望者也。
董會遇事濡遲,向來如是。
值潦後信阻,益無足異。
然敬仲前書雲,當于初旬開會。
計已畢事,必有電信在途,旦暮可至。
兄能不責以恒情,略此形迹,似可早移山中。
如以為可,請示期,當使星賢奉迓。
若欲稍待,想電至亦不出數日。
一切依兄意行之。
手此代面,仍候賜答。
臨書神馳,不宣,弟浮頓首。
卅四年七月十七日。
一〇 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 見示新撰《愧庵粹言》序,簡當之至。
此書選成,似可早付剞劂。
以其善導初機,兼為蜀人,宜為屬士所樂讀也。
尊稿仍交星賢奉納。
杜伯楷法尚端謹,再求熟練可矣。
率答,不宣。
弟浮頓首。
鐘山道兄先生左右。
八月八日。
一一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六日 辱示感事二絕,所憂者遠。
恻怛之懷古今不異,所殊者事相耳。
今人視萬物皆與己無幹,此詩教之所以不行也。
昨日又苦于發藥,雨中益悶。
率謝,不宣。
鐘山道兄左右。
弟浮頓首。
八月十六日巳。
一二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 罷戰 罷戰疑婚媾,陳師尚曲防。
因人真碌碌,開國已皇皇。
上客焦頭在,餘黎問訊忙。
相逢俱夢裡,有口說還鄉。
連日多雨,殊悶損。
偶得小詩,寫奉一笑。
戰後心情,宜人所同。
然恨語少含蓄耳。
乙酉七月十三日。
浮頓首。
鐘山道兄坐右。
一三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二日 一昨呈小詩,未荷示答,殆無足觀。
偶為人作書,寫少陵《喜聞賊盜蕃寇總退口号》絕句,病其于今事不切,亦謬成六首以寓所感。
聊複寫上,或可以示諸子,稍悟變風之遺意。
未知亦有當否。
雨不止,曠教多日,良念。
弟浮頓首。
鐘山道兄左右。
乙酉七月十五日晨。
一四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鐘山道兄左右: 惠示十四絕,乃詠史之傑。
《詩譜序》所謂“吉兇之所由,憂娛之萌漸,昭昭在斯,足作後來之鑒”者,真詩人之志也。
使彼邦有賢,正可以作朦誦之誡。
鄙作但寫山澤之感,于義為小矣。
一夏以來,久為醫藥所苦,涉筆殊少新意。
觀近日報端消息,事勢猶未大定,内争尤為可憂。
歸心雖切,歸計實難。
私人且置,念及書院,若謀東遷,似都無從措手。
敬仲與星賢書雖注意此事,言之甚略,且尚未到渝,未知董會如何作計。
此時雖似尚早,恐謀之不可不預也。
因晤,當更傾談,希面領教益。
不悉。
弟浮頓首。
乙酉七月既望。
一五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昨日秋陽頗烈,入城往返,不過勞否?星賢見告雲,途遇令侄,知内戰已發,聞之浩歎。
晚來複得一詩,雖非無病之呻,亦背括囊之誡,一時感發,不能自已,今遂别紙寫呈。
誇者死權,比之鸱鸮嗜鼠,良不為過。
然言之者有罪,聞之者不戒。
詩之為用,乃無足言,未可以示時人,亦不敢求屬和也。
猶熱,唯順時慎衛,不宣。
弟浮頓首。
鐘山道兄左右。
乙酉七月十八日。
一六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 次韻奉和受降成 土伯人為食,螳螂鵲易欺。
幾曾誇勝算,終見豎降旗。
海上神風改,城中劍氣奇。
推移憑世運,尊酒且重持。
見示新作,率和就正。
尊作典重近雅,鄙拟輕脫,乃壁上觀語,以此寓諷,或近于風。
兄謂何如?月底當遣知白、林伯同往安谷,續拟提出書目,即請兄主稿。
因便見示棻之疾稍解,承問良荷。
鐘山尊兄道右。
弟浮頓首。
八月廿八日申。
一七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昨日傾談,數年來所未有。
兄不覺疲否?夜來得一律,今寫以奉正。
如承屬和,請勿限韻。
末句指無功用道言。
月無心于照物,物之生成亦不自知。
此義稍玄,恐諸子未喻。
如有問者,願兄告之。
弟浮頓首。
既望早。
一八 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九日 演生窮愁可念,似宜有以慰之。
頃答以一詩,并附小簡,辄奉一覽。
并可示星賢輩,使知故舊之情耳。
浮白。
鐘山道兄左右。
一九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日 今晨得五言一首,頗有理境,聊複奉正,未必遂合古轍,然非好事之言也。
弟生平于《論語》“興于詩”一句尚未做到,但以自抒其感而已。
閱後亦可一示星賢、羽翔諸子,恐無薰習之益耳。
浮頓首。
鐘山道兄左右。
十月二十日。
在此山見雲海,今日乃第一次。
惜為時甚暫,刹那變滅,未及共賞也。
二〇 一九四六年一月二日 鐘山先生左右: 山中相聚數月,晨夕聞教,乃知從前管窺蠡測,其識公者猶淺也。
得十二月廿三日教,知飛航不遠,為慰。
開會以後,壁壘一新,從此書院當有生氣,但尚未得敬兄詳示耳。
院舍想與諸公商略益審,公自能擇之盡其宜。
弟無所容心。
已有書告袁心粲,若有需彼時可随時招之。
行旅所屆,仍盼因暇示慰。
順頌元吉,不宣。
弟馬浮頓首。
卅五年一月二日。
二一 一九四六年二月十三日 鐘山先生左右: 疊奉三書,知行旅甚勞,且喜已到杭州。
雖殘破之後舉目荒蕪,幸得省府指撥蔣莊暫用,又可希望撥予藩署舊址。
此皆兄與李秘書長之力,聞之至為欣慰。
浙捐款既未付,惠清借墊有限,承示已電敬仲,當可彙寄。
弟今日亦發一電促之。
市政府秘書長羅少秋,與弟素識,關于接收房屋及劃地事,如有需其相助之處,兄亦可訪之。
弟亦當與書關照。
與羅書今以附呈,是否需此,請酌行。
羅本杭人,向在工程、土地諸局任事,于就地情形較熟。
若省府能允撥藩署舊址,弟意測地定界諸事,羅君或可幫忙也。
敬仲來書雲,遷費已經核定,但尚未發。
傥三月内能照發,則四月舊曆三月當可成行。
山中正準備裝箱,但運輸工具尚感困難。
然無論如何,省府指撥房屋基地,必須早日接收。
蔣蘇盦雅士,想必不緻見距,書院借其别業,或勝其他機關。
兄日與各方周旋,能為書院奠定基礎,其功德亦不細也。
承示拙存近狀,良慰。
弟私人寓宅,馬所巷屋主能允續租,甚善。
當再函姜心白,早與定議。
越園、文叔晤時均為道念。
仍候繼教,不宣。
弟浮頓首。
二二 一九四六年二月二十四日 鐘山先生左右: 昨寄一書,諒得邀覽。
日盼來教未至,殊為懸懸。
頃見逸夫來書雲:蔣莊已成畫餅,葛蔭山莊須挖費甚苛,尊意拟借朱文公祠,又須加以修理,現尚未能決定,雲雲。
逸夫當系據來示所言如此。
兄受董會委托,于選擇院舍、院址,自必斟酌至當。
弟本不應妄作主張,多所儳越,徒亂人意。
但刍荛之見,似亦不當有所隐,故姑且妄言之。
竊意省府若允指撥,自當以公産為範圍,不能任意指借私人産業。
葛蔭山莊與蔣莊一例非屬公産,況須自出挖費,何必借重官中?此可存而不論。
若如逸夫言,尊意所屬乃在朱文公祠。
據弟所知,此祠亦非公産,乃系朱子裔孫朱養心堂藥肆主人所建。
往時春秋二祭,皆朱氏子孫主之,似本屬家祠,與官中無涉。
若書院借用,亦須與朱氏合族交涉,得其同意方可。
此屋祇有三徑,前徑湖樓;中為正寝,祀朱子;後為啟賢祠,祀韋齋先生,似并無餘屋。
若弟記憶不謬,借作書院,其屋似嫌不彀。
後兩徑中供栗主,皆不便隔作三間。
無論朱氏族人是否同意,即使可以改作,亦似不盡适用。
如兄意以省吏不足與謀,決拟改賃私家宅舍者,則昨日弟據湯拙存來書所舉,孩兒巷夏氏之屋似尚在可取之列。
交通較湖上為便,房屋較朱祠為多,似可一往相視。
若認為暫時彀用,不妨早與議租,但租價是否相宜,弟尚未悉。
又弟拟請劃出一部分,為弟住宅,是否可行,弟亦不便迳自主張,須得董會同意。
若董會不見外者,暫住一起,或無妨礙。
但弟必按照屋之多少,自聽租費。
唯用弟名義承租,嫌于使書院附于弟,似屬非體,故必讓書院承租耳。
然此屋究竟适用與否,弟亦不能懸揣,須俟兄相視後,方可決定。
或作為暫時安頓之所,從容另覓他屋,亦無不可。
目前即開手招刻工、收學生兩事,恐皆談不到。
若兩者先取其一,此屋亦似不适用。
唯鑒于覓屋之難,欲求一勞永逸,既不可能,姑作暫時權宜之計,亦聊勝于無,未知兄意以為如何。
又弟前賃馬所巷李氏屋,其正屋在弟所居右手,若能全部租下,或亦彀用。
兄在山中時曾言及之,今未知其住戶為誰,屋主亦可與商否?若姜心白在杭,似可托其一詢,此亦可作備卷。
至省吏态度如何,弟所未知。
兄前書言可望撥與舊藩署空地,究竟有無成議?屋既不可得,則舍屋而求地,亦是一法。
望兄锲而不舍,似不可輕易放過也。
敬仲十五日由渝還江津,輪船在小南海失事,幾遭滅頂,幸遇救得全,現尚在津将養,險哉!弟在山中一事不能為力,空言饒舌,自亦覺其可厭。
每作書不覺剌剌累牍,未免渎聽。
請止于此,仍候賜教,不宣。
弟浮頓首。
二三 一九五〇年六月二十二日 鐘山先生左右: 前月辱書存問,并勞緻饋。
适移榻蘇堤,旋患下利,幾至委蒿,遂稽答謝。
心湛順化,失一良友,為之嘅歎。
即移見惠之資,緻唁其家,亟于病枕草挽詩一章寄之,以志腹痛。
世相無常,友朋難得。
攬來書眷眷,于彼生前似可無憾也。
書院有未了公案。
舊時諸友多主張舍棄包袱,委之路人,猶患其唾而不顧。
今遂就蔣蘇廠假屋數椽,庋置高閣,雖乏精本,然不可無目。
及門俱已星散,編目之事,乃不得不以一手一足之力為之。
而朝夕之供亦正不易。
鬻書既不可以給,亦不欲求助于人。
附鬻書小引及編纂處啟事各數通,亦欲大德委悉其志之苦。
處困行權,吾行吾素而已。
病後目力昏耗,不能多作字,并希諒之。
梅雨沉陰,諸唯善自葆衛。
不宣。
浮頓首。
附錄 哀王心湛詩并正 駿豹全生孰多鞭?恬愉交養義堪傳。
一期觀化從吾好,百歲褰裳獨子先。
叩寂求音如在定,(君示疾失音幾逾年)歸根得旨在忘筌。
遙知易箦無餘憾,不見蚊虻日過前? 庚寅夏至日自湖上定香橋蔣氏别業寄 二四 一九六二年三月四日 鐘山先生左右: 前得惠複即轉寄長春,旋佟君自滬來,面謂先生已允其請,良為彼方學子慶幸。
昨蒙繼示,行前将莅湖上,語以善誘之道。
得奉餘談,豈非甚願?但愧學殖荒落,無以仰贊高深。
然足慰契闊,亦是殘年之幸。
比日春寒未已,仍留客舍取暖,俟春分方還蔣莊。
衰病不堪行旅,已決罷北行矣。
引領良觌,率爾奉答。
即頌道履多豫,不宣。
浮頓首。
三月四日。
二五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鐘山先生侍右: 得書欣若暫對,深慰闊懷。
聞比年講論甚勤,彼中學子頗能受教,此實可喜。
承謂佟君欲遣生徒就學于葉左文先生,即日将尊書寄衢,希望左文或不深距。
俟其見複,即以奉覽。
浮衰病日增,殆無久理。
暑中仍将就近往莫幹山小住,頃尚未□,大約小暑前當仍留湖上。
若從者能在半月内見枉,尚可快作數日談,遲則須在山中相俟矣。
瞽人作書,不自辨識,幸恕其□率。
順問道履多豫,不宣。
浮頓首。
六四年六月廿三日。
于 斌 一九四〇年三月三日 久欽今望,未遂瞻風;頃枉德音,有慚藻飾。
承介韋君偉志願來學,并由左右資以赢糧,具仰仁者愛人以德之意。
敝院雖已停征選,果有笃行好學之士,亦當量予容接。
但義理之學,味淡聲希,自非壹志窮經,鮮能安于儒素。
雖有名德介紹,照章須具書自陳志趣,詳叙涉學經過,并附平日所作文字及照片,以憑審查。
事同一例,未便獨異。
希轉達韋君,依照上述事項,迳函書院候複,以符定章。
如其可與共學,定不有拂尊恉。
專此奉複,敬頌铎安,不具。
馬浮拜啟。
張晴麓 一九四〇年三月七日 曩者辱書,遠荷敦勉。
其時書院猶在拟議,無可告者。
卒于蹇難之中,栖息草間,自比方外,未敢高言講學也。
緣起流布之語,徒為虛願。
以是阙然,久而未答。
今奉繼教,彌疚于懷。
仁者見地,迥異時賢。
何圖晦塞之辰,乃有千裡之應?但恨衰陋不進,未能以弘道自期。
今但稍接初機,其言直同土梗,非曰足以及人。
過勞撝謙,益滋慚德矣。
見示大文,得窺君子之志。
以是告學者正其趨向,定知為益無方,佩悅之至。
近刻兩種,皆一時酬問之言,陋不自匿,聊以奉質。
亦希有以教之,并謝稽答之過。
敬頌道安,不具。
何奎垣 一九四〇年五月二十四日 損書并見示大著兩篇,诠析玄名,獨标勝解,蓋由自得之深,非常塗所能幾也。
幸睹高文,彌欽雅量。
浮遭亂羁旅,屏迹岩阿,百無足稱。
乃荷先施,益慚荒陋。
尊論即已傳示學人,共沾饒益矣。
手此肅謝,順頌道祉,不宣。
李星槎 一 一九四〇年七月二十六日 去臘惠書,過執撝謙,欲伸北面之禮,此非愚陋所敢承,愧悚未有以答。
嗣聞已自麻栗坡還省垣,鞅掌差減,賓暇有讀書味道之娛,深慰懷想。
疏簡多失,汔未修候,托在忘言之契,或不咎其嫚也。
平生所見治軍從政多年而猶能降心抑志欿然若不足如公者,實難其人。
浮晚歲羁栖,初無聚徒講學之意。
業風所感,遂來巴蜀,謬設書院,無益于時。
古調獨彈,尤乖俗好,值此艱危之會,徒膺迂闊之譏。
越在流離,未容辍罷,誠未知何以維此墜緒于垂絕之餘。
夙夜憂歎,其誰可語? 迩者荊、宜寇迫,後此蜀中是否尚可苟安,實難逆料。
歐戰方烈,滇邊亦未知能否不受影響。
茫茫大地,将安适歸?必不得已時,當如古德住山,把茅蓋頂,采薇拾橡,與麋鹿為緣。
但學者相從,亦當為謀依止,安所得此一片閑田地邪?滇中除大理外,山水佳處不乏,有無故刹名藍,或舊家園苑,适于避地,可容假以栖息者?設一旦播徙,公能為之地否?此事不期其實現,然不能不為萬一之慮,非相知如公,亦不敢冒然縱語及此。
聞見所及,如有可以見告之處,似亦不妨拟議。
姑作此想,傥無可為謀,亦盼徑答,然不足為外人道也。
《講錄》已别寄請正。
欲稍刻先儒書,亦苦費绌,刻工既劣而又緩,并此區區者亦未易舉,遑論其他。
率爾奉渎,兼謝稽答之過。
敬候潭祉,仰伫繼教,不宣。
庚辰六月廿二日。
二 一九四一年十月 星槎先生左右: 經年未緻箋候,良以衰年羁旅,百無好懷,遂至懶過叔夜,遠于人情,想不責其慢也。
息園物故,承緻書舍甥,慰問甚至。
追念昔遊,怆然興感,遂成小詩,聊以寫奉。
仁者笃于故舊,誠薄俗之所難能也。
弟性不諧俗,與物多迕,講習之事,徒為虛語,無益于人,近已力辭。
唯寇患未遏,欲歸無計。
殘年假息,委之時命,亦無容心。
以素荷關懷,聊複及之耳。
手此,敬頌道祉,不悉。
弟浮頓首。
柯定楚 一九四〇年七月十六日 定楚先生左右: 聞高誼之日久矣,惠書又荷先施之雅,經時未報,其能無疚?先生弘道甚力,所及必遠。
聖賢之道,自在人心,默不能藏,語不能顯。
乾坤一日不息,生理一日不亡。
令雖值晦塞之餘,亦必有昌明之會也。
浮在流離中,謬為初機敷陳六藝,誠不敢自附于有聞。
淺陋之言,何期遽蒙齒及?此時人所斥為空疏者,實愧未能固守括囊之訓。
且臨機施設,語焉不詳,擇焉不精,猶未足以資憤悱,何堪流布當世?承欲加以采摭,載之學志,或将議其不類,反為大雅之玷。
壇坫之下,必多鴻學,固無取于斯也。
比聞行都空襲甚烈,想宴居山林,定不為撓。
近刻《避寇集》,不足言詩,聊寄一時之思,辄以奉正。
順頌道履貞吉,不宣。
關天培 一九四〇年七月十六日 天培先生左右: 去冬奉惠書,半年未答,歉疚之至。
曩歲湖上之晤,思之如隔世矣。
流離中遑言講學,但栖止山寺,藉全麋鹿之性。
後生多不喜儒術,六經久成束閣。
今古調獨彈,每為俗耳所詫,不圖賢者猶見齒及。
然黃河之濁,豈寸膠所能止?實愧不守括囊之訓,徒見其拙而已。
比聞行都空襲甚烈,想仆禦無驚,曾否徙宅郊外?姑先馳問,兼謝稽答之愆。
如勿見罪,亦願繼此往複。
即頌動定勝常,不宣。
馬浮頓首。
俶仁久無消息,不知仍在滬否?如知其寓地,即望見告。
梁寒操 一 一九四〇年七月二十日 寒操先生左右: 前荷惠教,并見示近著《三民探讨》,涉月經時,阙然未報,負歉實深。
四方士友以書見及者,積累盈箧,皆須手自作答,頗苦日不暇給,此情或荷曲諒,不責其慢也。
大著極有精采,中山先生建國之道,如此闡發,益能深入于人心矣。
中間以智仁勇配真善美,以心物不二、理想與現實不違為說,尤見卓識。
其言駿快,不獨長于辯說,益有以見恻怛之懷。
大凡世界哲人,無論古今,其言足以感人者,必有其獨到之處。
但其所用诠表之名言,各因其所習,不能無異,是在有以觀其會通。
《易》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此即尊書所謂“力量”也。
《孟子》曰:“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由中山先生之言推之,豈非最科學底邪? 時人之淺妄者,往往鄙棄聖賢經籍,以為與時代不合,是坐不讀書,非但不知古義,亦悖于中山先生之訓。
甚盼尊論多所牖啟,力救此失,必能發揚民志,增進民德也。
志士仁人之毅力,與元惡大憝之暴力,二者恒互為消長。
毅力出于大願,暴力出于大欲,即君子小人、仁與不仁之辨也。
《易&bull雜卦傳》終于《夬》,孔子系之曰:“夬,決也,剛決柔也。
此以剛表直道,柔表陰謀。
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此真革命精神之第一義谛。
今世界方有暴力哲學,故國際間恒以侵略為患,此乃一時現象,終久必歸消滅。
吉兇之道,貞勝者也。
今言奮鬥,但秉此仁心以抗暴力,有剛大之氣,必可以濟蹇難,乃所謂貞勝也。
中土先哲具此信念最堅,故不憂不懼。
因覽尊論,辄抒所感,信筆及之,此亦仁者之餘義,或不斥其迂闊耳。
聞行都雖空襲甚烈,而朝野鎮定如常,此是佳象。
山中僅有少數學子相與講習先儒舊說,無足比數,來書深執謙沖,過見推挹,殊不敢當。
率複,并謝稽答之咎,唯千萬為國珍重,不宣。
馬浮謹啟。
二 一九四二年二月三日 寒操先生左右: 跧伏岩阿,遂成疏逖。
遠勞藻飾,實非迂陋所任。
見示《講演集》,必多警辟振俗之言,尚容披玩,以起衰慵。
承介司徒、馮、曾、黃諸彥,并好文藝,兼慕玄風,有遠來就問之意,其志可嘉。
惜書院迍邅,益病簡陋,至無以待四方之士。
向時住院、參學之例,今皆停罷,僅欲稍事刻書,猶不能舉。
舊有學人,留者無幾。
世謂儒門淡泊,收拾不住,其言蓋為信然。
深愧拙劣無益于人,空有容接之心,實無裁成之力,故于诹訪之倫,悉從謝卻,不敢誤人遠來。
司徒君等,清才雅韻,斐然有成,何勞自屈?若乃遊蹤所及,偶過荒山,或見枉蕭寺,欲圖一晤,是固不得而辭耳。
辱詢近刻,剞劂無多,稊米一漚,未足為喻,彌愧其陋。
聊附目錄乞正,未足采也。
率複,敬頌道祉,不宣。
弟馬浮頓首。
朱鏡宙 铎民 一 一九四〇年五月一日 辱書并勞奇楠鹿脯之饋,實非衰朽所宜服,然鄭重之意,又不容卻,愧謝愧謝!尊詩立時畢讀,佳句滿目。
公自是隽才,不謬為石遺法乳。
真不圖于永嘉之日,複聞正始之音矣。
承寄存箧書及藏拓,已交書院善為保存,當由書院具複,并将目錄送繳。
憑仗山靈诃護,留俟異日取還。
在保存期間,亦聽書院學子借覽,當不緻有損丹鉛。
此亦仁者法施之益也。
孔公屬書,容少閑下筆,但苦無佳筆,益見拙劣耳。
前者談次及于舍甥,此子粗解事理,尚非驽下。
山野之性,從不肯輕為子弟幹請,公所知也。
因其羁宦黔中,渠曾充保安處及九十九軍中校秘書,今在興仁專署。
道路多患。
念公方事墾殖,欲令來川,棄此吏事,學為耕桑。
故漫以相屬,非欲其與雞鹜争食也。
不謂遽蒙收錄,畀以委狀,實非鄙意所及。
左右既辭稅局,就令到職,亦似無所因依。
初意欲俟其到渝,當令進谒。
諒其可備器使,然後命之,則隸在帡幪,或可俾資曆練。
今若此,卻似曲為之地,有類濫竿。
然既荷見采,亦不宜過拂厚意,當如所谕告之。
區區之懷,則不當匿于賢者,故傾其愚直如此。
在俗情或以為盭,公則稔其非倨也。
發駕有待,更圖快晤,先此陳謝,不宣。
二 一九四〇年八月五日 铎民尊兄左右: 累書未報,以與公同病下利,甚憊,頃始能起。
觀心無常,觀受是苦,維摩默然,乃真入不二法門也。
行都雖頻患空警,想郊居無虞。
逆境界亦是入道之助,恨末法機劣,此理尚堙晦耳。
佳篇訖今未能和得,刻得近歲雜詩為《避寇集》一小冊,今以奉正。
記此流離,非求傾聽,亦不足以示塗人也。
毅成、百闵頗時相見否?山中亦苦暑熱。
因暇仍望繼教,諸唯珍衛,不宣。
浮頓首。
三 一九四一年九月九日 铎民仁兄先生左右: 月前快晤,良慰。
别後複勞堅緻刻資,已由星賢、立民具答,并函書院董事會專函申謝。
推君子之用心,實衰俗所難遘。
拙野何足以言著述?會當留之以刻先儒遺書。
浮即去,亦當敬告後來者,不虛仁者之惠耳。
屬寫先德墓文舊稿,今始率爾寫成,無長紙,今寫作四幅,若裝卷,可接黏。
并敬題《詠莪堂詩》,均别紙附去,至希示複。
何時移自流井,亦望見及。
草草,順頌禅悅,不宣。
弟浮頓首。
四 一九四二年十月二十七日 铎民仁兄先生左右: 往得成都來教,聞将赴第八戰區,竟未知其地何在,無從通訊,但有怅惘。
昨荷自流井惠書,始知暫還。
又有年内重遊嘉定之意,既慰且望。
唯謂時作出世想,何也?若論佛法,究竟實無世間可出。
菩薩視生死如遊園,觀今日世途荊棘,特如行廢園荒徑而已。
若待莊嚴,亦賴自身。
仁者題其居曰“維摩室”,則出世已竟矣,何須更出?聊舉此以當晤談。
弘一法師亦久無消息,聞仍在泉州,想安隐無恙,因問故及之。
書院不複可為,粥飯亦難為繼,餘事可以不言。
去年承助刻資,勉招刻工一二人,開雕羅近溪《盱壇直诠》及拙講《觀象卮言》,約年内或可脫手。
時人視此如毛發許事,無足重輕。
董會無辦法,亦無須深論。
基金特虛有其号,聞至今國庫并未撥出。
保管委員當日系由政院指派,似非董會所能主張,浮更無從置喙。
前來教欲辭去保管名義,無法代為轉達,并希諒之。
書院恐不久終當廢止,然則仁者此意似亦可置之不論耳。
率複,順頌旅祉,不宣。
弟浮頓首。
五 一九四三年四月十九日 前立民見告仁者示疾,未暇修問。
亦以夙宗維摩,深知病本,必善調禦,無取俗情。
近聞尊候已安隐如恒,益慰懷仰。
豐子恺來山,并承饋沱茶二團,既滌愁慮,亦助詩思,良厚良厚。
兼谂擺落塵網,肆志閑居,比想道念益精進矣。
弘一法師,公所推挹,惜遂遷化。
失此僧寶,喪我良朋,能無悼歎?舊與啬庵各有二詩,今以錄奉。
亦緣公于弘師,久欲參承,當同贊仰也。
寫詩者為山中學人王伯尹,夙好弘師楷法,頗能得其仿佛,虎贲中郎,亦或公之所喜邪?滬上諸學佛人寄來《紀念刊》一冊,中間似少佳文,今亦以奉覽,即可留之,不必寄還。
書院既罷講論,乃謀刻書。
刻書無赀,乃謀鬻字。
世緣之劣,莫可如何。
既不可乞助于檀施,遂不辭以翰墨為人役。
惡劄流傳,此亦末法時之劣應身耳。
囑書各件,已别由立民寄奉。
相距非遠,言晤無由,春深猶寒,唯加意調攝,不盡。
六 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日 得十四日書,知體中尚未複,良念。
比日秋涼,想攝衛漸宜。
何日如蓉?傥荷迂道見枉,至慰所望。
承示缪劍霜先生雅意闳識,至堪欽佩。
前月得曹君纕蘅書,亦以缪君願助刻書為言。
唯來書所雲先彙刻赀,至今未到。
弟以未得缪君箋教,亦未可率爾陳詞。
書院雖有中斷之虞,刻書實為當務之亟。
傥荷缪君先施,敢不盡臆以對?藝風堂通博精鑒,海内所稱。
弟之區區所欲從事剞劂者,乃是先其所急,不過蹄涔篑土,未足以言網羅放失,而今人意量,已病其迂。
事本從緣,不必自我。
他日若與缪君幸接餘談,當勸請紹隆家譽,多作饒益,亦不限于書院之陋耳。
手複,順頌痊安,不一一。
缪君處幸為道意。
七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五日 承示将往依虛老,甚善。
草草書此贈行,實了無一字也。
平生作書不願重複,公所得拙書既為人持去,便休,不可再向仆補償,故未能如命。
虛空無盡,未來無盡,何處不相見?行矣,勉之。
铎民道者足下。
浮白。
癸未初冬上弦。
八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 铎民仁兄先生左右: 得書,藉審尊候已和,良慰。
承謂有馬君季洪,今之佳士,欲于暑假來山見訪。
浮久撤臯比,舊時學人都已星散。
自病講論無益,不欲再屍其名,堅請廢除,幸獲休假。
刻書事亦付之二三友人,故已退處無為,杜門謝客,實不敢勞馬君遠辱。
且山寺湫隘,暑中假榻尤非所宜。
傥或便道相顧,自無不面之理;若曰留而請益,非特衰鈍決不敢當,亦非退院僧所得專也。
即希轉達,并代緻歉為幸。
率爾奉答,敬頌安隐,不具。
馬浮頓首。
卅三年六月六日。
九 四日星期一午間,即在荒齋摘園蔬、具脫粟,奉屈一飯,幸早枉暢談。
但約立民奉陪,亦不邀他友,初無下箸處也。
浮頓首。
铎民尊兄左右。
劉弘度 一九四〇年十月十三日 入山以來,足迹罕及城市,相隔一衣帶水而經年不見,真成麋鹿之性矣。
昨荷惠問,兼示新詞,空谷聞聲,病眼頓豁。
此事久廢,難為嗣音。
然嘉贶不可虛辱,勉和三阕,殊病其不類,聊複寫上,以當晤對。
秋清,唯餐衛多宜,不宣。
杜肖菊 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累辱惠書,兼蒙雅什。
卧疴山寺,讀之每覺病氣為之一蘇,流離中何幸得此?衰白之餘,懶廢彌甚,士友之以書見及者,往往累月經時不能置答,實戾于世情。
然精力所限,無所逃責。
比維動定勝常為慰。
書院區區,百無足言,但為避地計,聊順俗緣。
然古調獨彈,不諧裡耳,行将謝去,面壁杜口,以畢餘年。
唯冀寇患早平,重還鄉裡,得與二三故舊,重尋釣遊之所。
此願未知何日遂耳。
蜀中百物凋弊,山川亦為減色,了無足戀。
然大地風雲變态,尚不可測。
以佛眼觀之,祇益悲心,難回定業,想仁者有同嘅也。
嘉贶不可虛辱,病榻勉和二律,别紙奉正。
《避寇集》複增刻數葉,亦往二冊,别付郵。
其一以贈李君。
率複,順頌春祺,不具。
張溥泉 一九四一年二月 辱書以黨史編纂需才,囑于書院諸生中擇人推薦,以備選用。
具見延納之廣,不遺岩野,曷勝仰佩。
惜敝院草創未久,來學無多,諸生方粗涉經籍,未有長于史才之選。
雖承待以厚糈,諸生等皆未欲中途辍學。
虛被來命,愧無以應,實深歉仄,尚希鑒諒。
院中所刻講錄,皆谫陋無足觀,容更奉正。
率複,順頌撰祉,不恭。
弟馬浮拜啟。
張汝舟 一九四一年二月十日 去秋承寄示大著《然疑待征錄》、《四國考》、《反切易知引言》諸篇,深歎賢者于考據緻力甚勤。
其後複荷見示佳什,涉月經時,未及奉答,至以為歉。
四方士友以書見及者,往往堆案盈箧,衰病荒落,實未暇盡談。
但泛泛作贊歎語,亦似苟然,以是益不免曠阙。
茲承囑尹君見問,彌覺悚然。
謹将原稿挂号寄還,至希賜複,想不深責為幸。
詩篇當珍襲藏之。
賢者博涉多通,甚望務其大者、遠者,坐進此道,必更沛然有得于文字之外也。
率複,順頌撰祉,不宣。
馬浮拜啟。
張頤 真如 丹崖 一 一九四一年三月七日 真如道兄侍右: 日前趨晤,雖未盡鄙懷,承兄鑒納,并不見外,良深慶慰。
書院學人雖寥寥,亦欲使其博習親師,得奉當世通人之餘教,庶可免于固陋。
此意懷之甚久,所以未敢遽言者,恐如陶公之于惠遠,徒令攢眉卻步耳。
世俗以儒為诟病,兄今之大哲,不唯不見薄,又從而稱道之,譬猶空谷之聞謦欬。
此非于弟有所私譽而然,誠見斯學之未宜絕也。
途人每議書院為抱殘守缺,不知當日草拟《簡章》,實欲廣集玄儒,恢弘六藝,徒以資糧不具,不能樹此規模。
是由弟之無德,敢曰人之距我?今何幸而得兄為之張目,乃知吾道未孤。
故願兄不吝法施,俯如其請。
此與兄提補助案各為一事,不可并為一談,兄決無事于引嫌。
且自由講座之權制,亦就目前書院所能為者,僅乃及此,初非為兄一人而設,香宋翁及無量皆以此例為請。
因暇時一臨莅,亦于教事無妨,況本無修脯之奉,無可為卻,人又安得而議之邪?不嫌徑率,遂以别柬附呈,幸垂聽許,為惠滋大。
本欲再詣,恐不值賓暇,故倩立民代緻,并乞恕其簡易,勿見屏斥。
若以為浼,則是不屑教誨。
以兄之雅量闳達,必不以弟言為迳庭也。
書至此,适立民以兄手書見示,知欲于山中相宅。
書院所賃邨舍,若兄不以為陋,可随意擇之,但恐湫隘不适。
若得晨夕過從,豈非大佳?請兄偕嫂夫人于明日駕臨濠上,當陪往相視,即在草堂午膳。
掃徑以待,餘囑立民面陳。
順頌俪福。
臨書不勝歡伫。
弟浮再拜啟。
二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真如尊兄有道: 向者奉詣,以客談方劇,所懷未申。
昨立民還,具道兄意将以五月下旬莅講,不勝慶慰。
堯老年高,行旅良苦,或未必即枉。
久未見複,亦似未便促之。
莅講先後無關禮數,兄可無須遜避。
至講德國哲學源流,亦與國際戰争無涉,不必以為嫌。
學術不當存國界,唯其是耳。
此亦見兄矜慎之至,鄙意卻以為無礙也。
承問率答,順頌俪安。
仍候明誨,不具。
弟浮頓首。
二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真如尊兄先生左右: 前緻區區筆劄之敬,兄卻之甚堅,不得申其微悃,心滋不安。
竊謂參會提案,是兄所獨,而書院莅講,則兄與人同之。
二事本不相蒙,不可以彼妨此。
今為改購建國儲蓄,以其券納奉,乞兄留之,千萬勿更見斥。
本拟趨谒,因阻雨不果,用此代面,并希恕其不恭。
何日如成都?良以為念。
順頌道安,不悉。
弟浮頓首。
四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真如先生左右: 承問良感。
弟卧病數日,今已能強起矣。
黃君以車借無量之說,恐不可恃。
頃得無量十四日來書,雲方用灸法治疾,須下月初始可來。
若是,則嫂夫人欲于月内返嘉,亦不能待無量同行也。
稍遲當趨候,先此率複。
順頌道安,不悉。
弟浮頓首。
無量來書發自提督中街十一号持正法律事務所,似現寓彼處,特附聞。
兄緻函嫂夫人時,似可及之,或便往洽。
弟又及。
五 一九四二年三月十七日 真如先生左右: 經月未晤,得書良慰。
承詢萬慧法師消息,弟處現尚未得确訊。
但在半月前獲仰光友人吳君來函,謂曾與慧公有同行之約,未悉事變倉猝,能否如其所言。
前數日曾電昆明詢其蹤迹,亦尚未有複音。
據啬庵來書,謂成都彙款曾得滇複,确已由滇彙出,但未知是否能于陷落以前收到,亦無從推測。
倘見幾而作,今或已達滇中,想不日當有書至也。
風日暄和,若有興郊遊,藉可暫接清言,不勝忻伫。
率複,順頌道履,不具。
弟浮頓首。
六 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五日 真如先生左右: 昨立民出示手書,約以今日午前見枉,因囑以舟往迎候于安瀾門,過午未見莅止,曷勝怅惘。
不日暫還成都,念須秋後始得晤教。
若遇啬庵,幸為緻聲。
又前托代借《春秋胡傳》,茲欲奉渎左右,乞便為迳還蒙君。
另函并書囑立民面奉,卷帙無多,想不為礙,悚謝悚謝!省款分期補助,但得稍佐剞劂之費,為惠已多。
前者複勞齒頰,曲荷關垂,實深銘佩。
書院區區刻書之計,乃如愚公移山,迂陋亦可哂耳。
立民詣前,辄附數字奉候。
敬頌俪安,不一一。
弟浮頓首。
七 一九四二年八月二十日 真如尊兄先生左右: 兩荷惠書存問,甚厚。
方遭舍表弟之變,情懷惡劣,又苦炎蒸,阙然未報,至歉至歉。
入秋殘暑未退,唯調禦多宜為慰。
承示世變益亟,杼軸已空,蜩螗猶沸,茫茫大地,置身何所?振古如斯,但有歎惋耳。
啬庵前月自江油寄詩來,雲不久還成都,尚無續訊。
聞寅恪、錫予諸公皆将來蜀,亦亂離中佳事。
伏漲漸消,稍涼當謀趨晤。
先此馳謝,順頌俪安。
弟浮頓首。
八 一九四三年五月三十一日 真如先生左右: 立民見示來書,始知傔從已如成都。
瀕行未及一趨晤,為歉。
承垂詢先祖碑傳,囑轉錄一本備覽,今遂錄奉如别。
此事初未嘗言之于士友前,因有仁壽徐君子靜來山,頗見往複,因與相習,始略道之。
徐君囑抄碑傳為訪問之資,不謂立民遽以聞于左右。
伏念先祖以薄尉卑官,力為地方禦寇,緻以身殉。
在前代褒其烈,為立專祠,固當然之義。
今事隔久遠,彼邑耆老已盡,罕有知者。
祠之圮廢,亦是恒情。
矧國體既更,祀法未定,當存當廢,固宜俟之邑人,非浮之所能預,故不欲輕有所幹。
蓋存滅繼絕,出于邦人,好德之心,則為公義。
出于其子孫述德陳請而後舉之,未足以取信于當世也。
立民具道大德意存厲俗,欲為言于彼邑之賢者。
此意鄭重,固非為朋友之私以存錄其先人為厚。
浮于義不當有言,然亦不容不附陳其區區,使君子得照燭其情實,故謹以奉白。
亢旱日久,隐憂方大,議會既開,想建言所及,于民物必有所濟也。
啬庵晤時并為道念。
時燠,唯調禦多宜,不悉。
弟浮再拜。
九 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一日 丹崖先生左右: 向者潘君昆仲以其母夫人墓文為請,初辭以不文,亦不敢辱其币。
重以啬庵書命,又立民亦數以左右之意見告,不欲過拂,兼恐後期,因遂以文與之。
頃複勞手書見及,并以潘氏币至。
既固辭不獲,敢不敬從?此雖于禮為可受,但疑于過厚,實愧鄙文未足以稱之耳。
方暑,郊居多宜,及秋當複承晤。
敬頌俪福,不備。
弟浮再拜。
一〇 一九四六年 丹崖尊兄道席栖: 昔歲羁栖,每叨愛顧。
今玆遠别,複荷思存。
覽書忻然,俨如接席。
丘山雖隔,寤寐能通。
信乎了境唯心,執物非智矣。
比日秋清,想履候無爽。
燕郊未清,鄂渚猶安,巾車所指,或以東下為适。
吳楚密迩,尤喜相見之近耳。
弟謬曰還鄉,實同客寄。
湖山雖在,景物全非。
書院久撤臯比,亦罷剞劂,行吟坐嘯,無複可為。
法本緣生,任其起滅,觀相如翳,何所容心?矧康老胡雛,今方持世;焦螟蚊睫,猶自稱雄。
愍彼沉淪,不堪救藥。
未能反之結繩,更何資于名教乎?啬庵想時相晤, 黃離明 一 一九四一年三月七日 離明先生左右: 去夏承見枉山中,複蒙饷以新著《比較倫理學》,綜貫群言,歎其該洽。
衰病疏簡,訖未以一書為謝,想不過責其嫚也。
儒術久绌,猶不得比方外。
書院區區,謬欲揚其墜緒,不為時人所喜。
仁者獨不遺鄙拙,遠荷存問,竊幸斯道之不孤。
學人雖寥寥,亦欲使博習親師,導以先路。
而資糧不具,未有以待海内方聞之哲,非遂安于陋也。
今權設自由講座之制,誠不揆其率易,欲奉屈大賢時一臨莅,被以聞熏。
此于教事或無所妨,而于書院則為益滋大。
惠而好我,幸勿見斥。
别柬附呈,敬頌道履,伫候贶答,不宣。
弟馬浮再拜。
二 一九四一年三月二十六日 離明先生左右: 辱十八日還教,深荷不棄,慶幸何如!會當預誡在院諸生,益加淬厲,以為受教之地。
唯莅講之期,承擇在本年七月及來年一月,本當悉從尊便,因來谕亦有“傥書院寒暑假适在是時,當另定時日,前後移易均無不可”之語,故敢更以為言。
可否仰懇移前一二月。
蓋一則因書院借住烏尤,屋皆西向,夏至後恒苦炎蒸,冬至後恒苦風烈,故不能不提早放假。
每年暑假正在七、八兩月,寒假正在一、二兩月。
一則因院中肄業諸生多蜀籍,假期中皆各還家。
其留院者僅屬外省籍,人數過少也。
來谕既許移改,不以為嫌,但于貴校教程不緻有妨,想定可通融,提前臨莅。
傥荷曲如所請,仍候明示,以便掃除,且當先奉膏秣之費也。
又蒙示宜多延尊宿,極感拳拳之雅。
趙、謝二老及張真如先生,已承見許,其餘或因事緣一時未能相即,容當徐圖之,知注附及。
專肅,敬頌着安,不具。
弟馬浮頓首。
三 一九四一年五月六日 離明先生左右: 辱示将以六月中旬臨講,不勝慶慰。
聞峨眉至樂山馳道已成,雖無汽車,乘肩輿、人力車均一日可達。
屆時本合遣人奉迓,因乏由、求可使,是以竟阙,想不為咎。
書院例奉筆劄舟車費,宜先以納諸傔從,今遂附去,乞頫存之,戋戋者殊不足以為敬也。
命駕前數日,仍盼先示确期,以便過江迎候。
承教不遠,曷勝仰伫,順頌道祉,不宣。
弟馬浮再拜。
四 一九四二年八月二十日 離明先生左右: 去夏爾雅台講集,轉瞬經年。
别後承惠詩,未能屬和,良以衰亂羁旅,百無好懷,不覺荏苒至今,良歉良歉。
書院已如先零之草,無足為言。
頃兆平來辭,雲将赴雅召。
辄寫近作短章奉正,以謝曠阙之咎,囑其代候興居。
匆促附此,敬叩侍福,并頌撰安,不具。
弟浮頓首。
雷維松 一九四一年三月九日 惠書介紹鄧、謝二生來院旁聽,承力稱其馴謹,且有以助其行,具見仁者獎勸後生,成人之美。
惜敝院本無兼收旁聽生之制。
查二生根柢尚淺,即曲徇其請,難以領解,于彼無益。
且此間百物騰貴,二生在外自覓寓所,膳宿二項,為費已屬不輕。
又方在弱齡,不習羁旅,值此時會,處處堪虞,深恐虛擲光陰,徒增耗費。
敝院不欲以姑息誤人,是以力勸其歸,别求轉學,是乃所以愛之,非棄之也。
但勞彼遠涉,更辜雅意,不免歉然。
二生果有志于學,途徑甚多,不必求之書院,亦願仁者加以開喻,勿以未許其請,遂懷怨沮。
專此奉複,順頌教安,諸希鑒諒,不具。
吳子馨 一九四一年四月六日 子馨先生左右: 囑撰同鄉會序,别紙錄上。
迂拙之言,異乎俗尚。
古者燕集有序,亦與今事殊科。
集會之辰,群賢畢至,各抒闳論,實無取于此,舍之可也。
又頹年多病,習靜山中,罕入城市,凡有集會,皆不能赴,并希轉告同鄉諸公,鑒其衰老,勿以疏慢見責為幸。
手此敬頌着福,并盼惠答。
不具。
浮頓首。
錢穆 賓四 賓泗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一日 賓泗先生左右: 一昨獲奉餘談,有如飲海,乃知言鑒邁俗,固自不可及也。
書院荒陋,無足齒數,每恨衰鈍,無以振之。
又學人寥落,未知所裁,然亦欲使得近當世顯學,稍被聞熏之益。
何意行教所及,其室甚迩,竊願請間因得暫許臨枉講演,出其緒論,以豁颛愚。
法雨所沾,足令草木生色,其為幸滋大。
今囑張立民、劉公純二君面谒,乞示以時日,俾可預誡諸生,更當躬迓。
臨書不勝跂望之至。
馬浮再拜。
釋萬慧 一 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 萬慧法師坐下: 頃得敬生書,獲聞道風卓越,遙禮增歎。
衆生瞋業所感,大地俱為戰場。
仰光夙為法師應化之地,近聞亦遭魔襲。
弟俗情未祛,心頗憂之,欲勸請還蜀,恨未有以為供養之具。
末法機劣,難期勝緣。
謬謂法師若入廛垂手,以梵文教授國中,未為不可,未悉法師于意雲何?令兄現在成都,許于月内見枉嘉定,俟晤時當就商略。
滇緬路尚未阻,倘取道昆明轉蜀,弟方假寓烏尤,暫可粗安禅榻。
但未審道路需費若幹,且須先得法師同意,方可力謀。
辄因敬生奉書扣問,渴望賜答,不具。
弟浮和南。
二 一九四二年二月六日 萬慧法師坐下: 前托敬生奉書,勸請還蜀,當蒙垂鑒。
旋承令兄啬庵見枉嘉州,共相商略。
啬庵亦以鄙意為然,已由蓉彙款至滇聚興城,銀号。
囑轉彙仰光,以為促裝之需。
若電彙尚通,計日可至。
比聞緬境兵事益迫,法師宜早決計東還。
能飛航至渝,請即轉莅嘉定。
弟雖奉迎禮阙,書院假屋山寺,尚可安榻。
引領德輝,日夕遙禮。
書至即盼賜答,以慰懸馳,不宣。
弟浮和南。
三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萬慧法師道鑒: 前托敬生兩奉箋,勸請還蜀。
令兄見枉,亦與共計,還蓉後,聞已徑緻書,并彙資斧至仰光。
旋得敬生書,知已允同行,甚慰私望。
此雖俗情,然亦大士權現之本懷也。
彼土魔事方急,頃想法駕當已到滇,實望早日即路。
由叙永過宜賓附船,亦可徑到樂山,較取道渝、蓉費省。
雖迎奉禮阙,延企實勤,山寺借寮,粗堪安置坐具,衲僧風味,固大德所習,想不見斥也。
令兄仍在成都,通訊處:提督中街十一号持正法律事務所轉。
往晤亦便。
此間有武漢大學友人王撫五、張真如、朱孟實諸君,與令兄素習,并夙慕高風,情殷瞻禮,兼欲奉屈宣揚印度哲學,未敢以請。
想應機赴物,亦可量宜饒益衆生也。
四十年來,一彈指頃,幻軀易盡,良友難逢。
渴俟玄言,用慰遲暮。
臨書不勝翹切,敬問徒旅安勝,不宣。
弟浮和南。
曹纕蘅 一 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六日 纕蘅先生左右: 辱書并贶佳什,約以禊後偕香宋先生及翊雲諸公見枉。
久思奉手,緣會難逢,何幸得償斯願。
空山寂寥,忽來佳客,便覺水石堪娛,因立和一詩代柬,并呈香宋先生及坐中諸公,承約以十九日到山,舊曆三月五日。
已借僧廚略具蔬筍。
務望以是日辰初發駕,半時即可達,巳刻共飯烏尤。
午後從容向報國寺,決不緻晚。
但請五通橋必以早發,愈早愈好。
僅留半日,幸勿爽期。
良晤在即,臨書不勝忻伫之至。
弟浮再拜。
鹄候示複。
二 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七日 纕蘅先生左右: 往荷見遺筆墨,并屬佳品,亂後何緣得此,敬拜雅贶,亦未肯辄用也。
頃奉手教,垂詢上巳詩,當時實未及此,又香宋先生未曾首倡,亦未敢率爾而作。
今見養複佳篇,又示将傳之圖繪,不容竟已,因補作短章,别紙錄奉,乞正。
山中寂寥,兼苦炎熱,興味蕭索,詩思益枯淡矣。
高篇幸不吝示教為望。
順頌吟祉,不宣。
浮頓首。
三 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九日 纕蘅先生左右: 向荷惠書,告以缪君劍霜願助刻赀,拟俟其至而後答。
然訖今未得缪君隻字,因成小詩,頗近於戲,聊以寫呈一笑,不可為典要也。
秋涼,唯清燕多宜,益豐吟事,不次。
浮頓首。
拙句錄後。
又去年和香宋先生《烏尤禊飲》一詩,未以寄公,亦是缺典,今亦補寫于後。
四 一九四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纕蘅先生左右: 中秋後得惠書,旋缪君捐助書院刻資國币萬元亦至。
因缪君未有書,故未箋謝。
今附小詩達意,或視通常謝簡為不俗,亦請公為緻之,但詩殊未能佳耳。
書院蕭索如僧寺,雖視剞劂重于粥飯,恨其拙而且遲。
近刻慈湖書未成,僅成排印《春秋胡氏傳》,印工過劣,故未奉覽,承問故及之。
秋深,唯動定勝常為祝。
弟浮再拜。
舊曆癸未九月朔。
朱惠清 一 一九四二年六月三十日 惠清先生左右: 來教不遺故舊,殆如空谷足音,良慰羁索。
唯曩年惠書及饋金華脮,竟未拜賜。
道遠莫緻,初無足異,方行患難,斯味久忘,得書亦如過門大嚼矣。
賢者長才遠馭,為時所重,勤勞可想。
迩來民力已疲,物資益乏,似非勤恤民隐,不能轉此危機。
智計之士,當不為身謀,庶克有濟。
此亦迂陋之常談也。
毅成留美,亦未得其消息。
仆衰病羁旅,比迹方外,百無足言。
故鄉淪沒,欲返無時,追憶曩遊,真同隔世。
俗情未盡,能無惘然?立民、星賢比仍在山,舍甥猶滞貴陽,承問并及。
公暇時枉音教。
方暑,唯為時珍衛,不悉。
馬浮拜啟。
二 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二日 惠清仁兄先生左右: 辱書深荷存錄。
屬書各件已寫就,交立民托便奉寄。
其中賀君培心手卷,因下筆時偶未撿視簽條,誤以為單款,緻将上款遺漏,乃系出于無心。
既已寫成,不便補填,寄還時請代為道歉。
又筆墨多不應手,字實不佳,并希諒之。
衡湘淪沒,浙中道路益梗,未知近來通訊往複,系取道何處,便望示及。
秋涼,唯動定勝常,不具。
浮頓首。
緻某某 一 心白所借運貨車為江幹警察五分局所阻,請函電心白請設法。
弟因無從得知心白現在何處,故以奉告。
想大才必有以處之也。
浮啟。
□□尊兄足下。
二十二日下午四時。
二 安期向在博物館、國術館服務有年,雖乏專長,尚非下驷。
其年方壯,似不可令其伏處草間,欲使從賢豪之後,自效尺寸。
但有工作,不論地位,不拘俸給,苟可堪任,分當努力。
今遂遣其進谒,幸為圖之。
蹇難之時,亦資鍛煉,庶無棄我。
以公明達,或不咎其迳率也。
順頌台祉。
餘囑安期面述,不罄。
浮頓首啟。
十二月十日。
張其昀 曉峰 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九日 曉峰仁兄先生左右: 每睹貴刊,得讀近着,又所收皆一時名作,甚盛甚盛!惠書屬寫封面題字,别紙寫奉,恐不堪用也。
衰朽久罷講論,實無文字可資采摭,且亦自病其不類,虛辱來命,幸諒之。
柳先生想健勝如昔,便為緻聲。
諸舊友并希道念。
率複,順頌撰祉,不盡。
浮拜啟。
王宏實 一九四二年八月三十日 頃奉來教,并見示商會劉會長函,具荷關愛。
敝院購油損失,前托代達劉會長轉商油行緩付。
今既據劉會長函催,當于下月設法提早了結。
但仍拟代煩劉會長轉付,換取該行收據。
院中人現于該行皆不認識,勢不能不如此,并乞諒之。
想劉會長始終相為,當不嫌其渎也。
先此奉複,即希轉達,并謝雅意。
順頌台綏,不悉。
蕭君绛 一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八日 向承告尊居葺作亭,欲錫以佳名。
據左右述其地形勢,似可名以“鳳舉亭”。
雖稍嫌近質,然似未有以易之也。
《楚辭&bull九辨》曰:“凫雁皆唼夫梁藻兮,鳳愈飄翔而高舉。
”取義如此,亭主人甚占身分,未審高見以為何如?浮敬白。
君绛先生左右。
耀先先生均候。
壬午立冬日。
二 一九四二年 前承為舍甥婦制方,已服十餘劑,病者自言有效,日内當更遣詣前,求為複診。
此多年痼疾,若從此得向愈,為惠大矣。
頃再有渎者,友人劉君公純,患疽在項,瘍醫治之兩月而毒未盡,似非内服良劑不為功。
念辨症用藥之精莫如公者,特為介使求診。
良醫之門足病人,務懇推愛詳為診察,不勝感荷之至。
易民蘇 一九四三年 民蘇先生惠鑒: 承招飲山寺,極拟趨前。
奈近日天氣酷熱,眠食俱損,衰年畏暑,憚于出門,未克往領雅教,深為歉仄。
手此敬謝,幸恕不恭。
馬浮拜啟。
宋君處均此道歉。
陳法香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七日 法香居士慧鑒: 承惠貴刊弘一法師紀念号,敬謝。
一師洵近世律宗大德,雖與仆為雅故,迩年契闊實深。
前聞示寂,僅有二詩悼之,老友謝啬庵亦與同作,今以錄奉。
衰年絕意文字,恕不能更酬來命也。
順頌安隐,不一一。
馬湛翁和南。
附詩一紙。
姚味辛 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味辛先生左右: 承寫示近作,并足名家,什襲藏之。
恨衰年多病,未能仰酬雅贶也。
囑題大集封面,草草寫奉,小印稍偏,可去之。
恐不堪用。
春暄,唯吟興嘉勝,罄無不宜。
馬浮拜啟。
釋遍能 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遍能大和尚坐下: 頃有事欲面談,因詣丈室或恐相左,又慮未值清暇,故特手書奉約,祈于日内因便枉駕,至濠上相晤。
其時間由大德定之,老拙長日不出,無時不相候也。
肅頌禅悅,不宣。
浮和南。
胡朗和 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六日 朗和先生道長左右: 久旅仙鄉,未聞丹訣,每懷高蹈,彌仰玄風。
舊有參學郭、鄧二君暨及門張立民,皆先後親承指誨,因得略聞門下道侶之盛,嘗以未曾奉谒為憾。
茲有渎者,書院假屋烏尤,頗承寺主善意,近因舊約期限将滿,欲與商訂繼續延長。
書院資力寒薄,誠恐未能如寺僧所望,聞尊府本為此山檀越,仁者又為一方耆老,缁素同欽。
現拟先與寺僧面商,若或推诿,可否借重大德一言使其易洽?俗事本不宜妄幹,因念拙刻短書,頗蒙采及,竊推雅愛,書院雖區區,愧其無益,似猶在維護之列,或不咎其造次。
衰年苦腰腳不健,不能山行,特托鄧、張二君詣前,先為道意。
所有經過情形及現拟提出繼續商訂辦法,俱屬二君代陳。
或恐于人情習慣未能盡合,并祈指示方略,曲予周旋,不勝感荷。
手肅,敬頌道祉,幸賜垂察,不宣。
馬浮頓首。
歐陽裡東 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八日 裡東先生左右: 己卯年曾于邱居士坐上一瞻豐采,爾後山居累載,罕涉城市,無緣奉對。
敬想深樂大乘,慧業日勝,曷勝懷仰。
茲有渎者,書院假屋烏尤,承能和尚善意相處,當時締約,曾荷證明,轉瞬已閱四年。
今與能師商訂換約,繼續延長,已荷能師完全同意,欲借重大德,仍予作證。
此乃承上文而言,為題中應有之義,世間法所不可少者。
本合詣前乞教,因掩室養疴,幾同禁足,又恐難值賓暇,轉勞晉接,故托能師迳行面陳,并将新約奉覽。
想方便融通,定能恕其疏簡,俯予簽署,圓此一段公案。
廣與人天為緣,是固仁者所宜贊許也。
手肅,順頌法安,唯照不具。
馬浮頓首。
辛心禅 一九四三年五月十七日 心禅先生左右: 去年辱書介習生傳裕來山,知方主修貴省《通志》,藉悉起居清勝,至慰遠念。
浮久羁蜀中,比迹方外,舊時學人俱已星散,僅欲稍事刻書,留此一脈。
志孱力薄,無足為言。
習生隽爽之姿,殊愧未有以益之。
旋于秋間辭去,從軍印度,将來當有以自樹也。
茲有渎者,新建王生紫東,畢業武漢大學文科,自廿八年入書院,相從最久,謹饬力學,今之端士。
近以甯親還贛,且就昏泰和,因囑奉谒左右。
念仁者于鄉裡後進,必樂為扶植,若志局編輯需人,欲請量為采錄,授以筆劄之事,可使免于遠遊。
浮于從遊諸子,每誡其幹進,從未為之謀事。
今于王生特為左右一言之者,以事與幹進有殊,又可令近依大德,全其事親之志,或于義不為分外耳。
可否,唯左右命之,并恕造次。
手肅,敬頌道安,不宣。
弟馬浮頓首。
許紹光 明兩 一 一九四三年五月 紹光仁兄先生左右: 宜山一别,倏忽五年,回首前塵,有如夢幻。
前得駕吾來書,具詳近履安善,良用浣慰。
茲有渎者,不佞有舊書四箱存駕吾處,近因豐子恺見告,
然精力有限,無可如何,無所逃責也。
向承見示與友人論學書,答印光法師書,皆足為儒者張目。
然此學在今日亦已成為方外。
吾曹在人間,人亦以黃冠缁衣目之,以為與世事初無所與。
而長生久視、莊嚴福根之說,儒者所不道,故與俗情所求大相迳庭,望望然去之,無足異也。
羁旅既久,默觀衆機,直一事不可為。
洞山家每好舉“楖枥橫擔不顧人,直入千峰萬峰去”之句,今乃知其信然耳。
入泥入草,徒增忉怛,有何饒益?祇有荊棘,而無龍天,如來出世,亦唯面壁杜口而已。
書院本不得已而後應,念法從緣起,亦冀勉為後生作緣,使不斷絕。
今乃知時命所不許,近于無繩自縛,炳燭餘光,蹄涔微沫,決難為繼。
頃方力求解免,在不久間或可脫然。
仁者相去遠,容有未悉,每以古德相期,不知今非其時,亦非其人,當使掃蹤滅迹,更不留一元字腳。
若慈悲忒煞,不免曳尾塗中,轉增礙塞也。
竿木随身,逢場作戲,此自過量人神通自在者之事,拙劣不具福智二嚴,唯有息機歸寂耳。
知勞仁者遠念,不容不告。
尊著《循吏傳論》,郵寄輾轉,逾年始得入手。
今恐遺失,未敢辄交郵局寄還,容謀之毅成,當俟茶葉公司有妥便赴滬時,托其攜緻,想不責其緩也。
心湛屬題陽明學,昨往一詩,亦不言之言。
處亂久,日睹波旬業力增上,凡屬有心,能無悲咤?山中景物蕭索,病榻草草,不盡欲言。
敬祝仰事禔福,順時珍重。
二 一九四〇年四月十三日 累書不報,宜仁者見恨。
然公不知地獄變相,猶謂佛土現前,今知世間實無此事。
謂過得荊棘林是好手者,乃正堕在荊棘林中。
初不欲相殃及,所歉然者太不世情耳。
屬毅成裹飯乃竟未至,今以來書示之。
凡巴人解歌者皆冥行不知休,毅成亦視天夢夢,不解作活計,公似望之太厚耳。
寒暑到來,無處回避,寒時盡地寒,熱時盡地熱,切莫道喚甚麼作寒暑好。
某被業風所吹,到此痿痿羸羸,祇恁麼過,實無可言者。
見索寱語已别奉,土梗豈足一視。
若心湛欲之,亦請分與,然實是慚惶,祇道得老僧罪過而已。
窮諸玄辯,若置一毫于太虛,将得禅闆來唯用從大,何暇更計滔滔之議哉。
聊為相詢,話堕一上。
伏惟珍重,不宣。
庚辰三月六日。
三 一九四一年五月六日 松生道兄足下: 兩辱書,俱未奉答。
不言之言,似較勝于言耳。
諸緣奇劣,不複可為,今拟謝遣學人,從此杜口,不欲更作非時語矣。
弟無福德,此宗直是扶不起,當以俟諸後人。
語默元無二緻也。
下月即罷講,尚須料理結束。
豺虎盈路,難為歸計,或一時未能迳去。
過此當向沒蹤迹處藏身,準備遭大德毒罵。
書至此不覺大笑,世俗良不知此是何等語也。
書院講友修敬,戋戋者本無濟于事,末後一期,已托人彙奉。
請自此為止,恕不更續,此亦不可不告。
時危,唯樂道不改,珍重珍重。
弟浮再拜。
四 一九四二年八月九日 松生尊兄禮次: 聞有太夫人之憂,何以堪任。
來書逾兩月始至,道阻可知。
慰唁禮阙,朋友之誼亦廢矣。
伏唯孝思不匮,無間幽明。
仁人之所以事其親,固有非養生送死所能盡者。
俯順中制,無緻過毀。
志傳之文,世俗使他人為之,實不足取信。
仁者紀述先德,既已詳慎,更無待于他人之增飾也。
敬為題霜寒補衣圖二絕,别紙寫去,聊示歎仰。
不宣。
弟浮頓首。
壬午立秋後一日。
五 累書未報,懶性使然,幸未怪責。
知皖遊未果,客居不易。
生逢亂世,但祈免死。
吹箫賣餅,賃舂牧豕,猶可為之。
必欲席上之珍以待聘,臯比之尊以為望,是自趨于枯魚之肆也,甚為賢者惜之。
雖曰翔而後集,然滿目榛莽,将安适歸。
若夫采薇蕨、拾橡栗,豈必遂無術哉。
仲尼素王,自名執禦;大鑒玄悟,乃甘守網。
今來書猶不屑為講師,而必居教授,何其滞于名相也?名之貴賤,俗妄所成。
呼牛任牛,呼馬任馬,于己何加損邪?曩嘗告賢以今日謀生,事同力作,居卑苟活,不可以為名高。
養賢貴士,豈能期之今人?況我之果賢,亦豈待人之賢我?遁世不見知而不悔,此關若不透過,終無灑落自在分也。
吾力不足以濟子之厄,使其言尚可納,或猶足以釋子之憂耳。
人皆岌岌不自保,孰有閑情,更蓄名畫?此事實不能為謀。
毅成喪子,不免過戚。
然漚生漚滅,二法本齊,惜毅成未明此義。
聞其日内複将返杭,賢事當更與商搉,恐不得當耳。
某拜啟。
松生仁兄足下。
十一月十五日。
鐘泰 鐘山 一 一九四〇年四月二日 前月得複電,同時并得廖君來電,具道師院倚重,囑勿敦促。
知兄一時未能俯如所請,未敢再以為言。
頃奉一月廿六日惠書,快郵直至經月始至。
具詳曲折。
設身處地,固不能強兄拂廖君之意而徇弟之請。
時節因緣,尚猶有待,然不能無失望也。
書院之設,亦非弟始意所及。
明知時人未喻,難與為緣,既不得已而後應,祇能随分為之,盡其在已之誠,不遷就,不夾雜,做得一分是一分,庶幾血脈不斷。
但求契理,不求契機,任人貶駁無恤也。
初時所以未敢遂以為請者,方披榛斬棘,拮據未就,又異論噂沓,慮不為世俗所容。
弟意但欲得一二真正學子,伏處山谷,闇然自修,無聲無臭,不涉纖毫功利之習,庶不失古人之用心。
而友朋間持論往往不能盡同,獨謠寡和,深有寂寥之感。
乃知誠不能動物,學不能及人,過不自量,徒然犯手。
将求閉門杜口,勢又未容遽辍。
風雨漂搖中,不敢妄期久遠。
然一日存在,弟不能不竭一日之誠。
現來學之士,僅二十人,氣質雖有不齊,其間不乏有志而可造者。
續有來者,亦當容接。
雖不惜入泥入草,而孤掌難鳴,宜廣求咨益,庶可興起。
平日承兄見知之厚,有以察其用心,足補弟之阙失,亦使學子有所矜式,此其所以不敢有隐。
其求助之切,不因兄之未能遽許而遂改,故終望廖君之能見諒。
此及暑假,俟兄《孟子》講畢,如時局不變,可否預為之地,從容更與廖君商之。
前廖君電示,恕不另複,乞為道意。
此弟區區之望,幸兄之不我棄也。
《會語》及續刻《講錄》,當别寄請正。
敬頌道履千吉,仍候賜複,不具。
庚辰二月廿五日。
二 一九四〇年六月八日 二月廿五日曾航寄一書,經時未蒙垂答。
誠知講論鮮暇,廖君倚重至深,區區求助之情,未容更渎。
積思既久,仍有不能已于中者。
辄複申其鄙懷,唯兄熟慮,可否更與廖君商之? 書院所以異于學校者,學校造士,唯求适于時用之才;書院求師,乃在繼此絕學之緒。
在今日雖學校為重,書院為輕,然可以任學校之師者,尚不乏人,可以為書院之師者,實難其選,故虛席以待兄者為日久矣。
前書未敢敦促,竊望于暑假前從容畢講,不我遐棄,惠然肯來。
而嗣音寂然,我勞曷極?書院雖百無足道,一年以來,僅講得《論語》、《孝經》大義,已别寄請正,未知達否?近方擇講《戴記》,粗示治經塗徑。
學子頗增于前,苟得兄來,施以法雨,茂厥靈根,未始不堪雕琢。
其中來自學校者,誦數所記,未能盡畢五經。
是以于章句訓诂,猶多疏略,驟語之以義理,不免隔閡者有之。
欲得兄來共相商略,謀所以誘掖之道。
浮精力既衰,深懼多所阙失,尤賴兄輔益,庶免贻誤後進。
此其所以日夕仰望。
幸兄一鑒其誠,尚或許之。
至講說之多寡,一唯兄之所命。
但使諸生得就爐錘,固不必如學校占畢之煩也。
山寺雖臨江,林木蓊翳,且多岩穴,可避飛鸢。
院中更别賃村舍,雖陋,亦粗可栖止。
傥危局尚可支持,即今道路猶未梗塞,夏月江水方漲,輪舶可通。
舊曆八月則水退不通輪。
自渝達此,不過二日。
若得廖君見諒,兄當不厭津梁,萬一不可舍旃,亦望暫屈期月,或于人情未至過拂。
其有曲折應商之處,并希見谕罄言之。
恃相愛厚,不覺其言之直遂如此。
書至伫盼繼教。
漸燠,唯道履安和。
臨穎神馳,不具。
再有白者,書院征選肄業生辦法,去年開始試行。
以文字來求甄别者八百餘人,可錄者不及百分之三。
現有學生二十餘人,參學在外。
仍苦程度不齊,根柢欠阙。
其中質美而肯用功者,雖亦有之,終患讀書太少,領解力不深。
今欲就現有學生略予沙汰,更征一次,一律為預備生,教以應讀基本書籍,不拘時限,以課試法就中選拔。
如此,或可得少數真正學人,易于成就。
弟精力有限,不能不求助于友朋。
然實苦相知者少,或鄙其固陋,或嗤其迂闊,或别作主張,欲根本不談經術,以為不合時代,實有道孤之歎。
此其所以仰望于兄者獨至也。
時人不諒,吾無所憾。
念此事阒絕,欲使血脈不斷,亦今日所不容已。
以兄之知我,乃因緣阻,不見匡益,能無惘然興喟乎?所欲就咨百端,非筆劄可罄。
冀廖君能圓融無礙,旦暮期兄夙駕。
幸深察此情,無金玉爾音也。
書不盡意,複贅數言,勿以絮聒為罪。
三 一九四〇年七月六日 鐘山尊兄先生左右: 得前月廿三日教,允于今月内命駕。
為斯道幸,為學子幸,不獨朋友之私也。
聞湘西通貴陽汽車無阻,令侄在晃縣,正湘黔之交,當益知其詳。
弟有及門王星賢,名培德。
在浙大任一年級英文講師,分住青岩。
距貴陽甚近。
今亦約其來嘉,本拟八月初由貴陽起程。
頃已往書告之,囑迳函左右詢行日。
如時日相當,彼可相候,俟從者至貴陽同行,途中稍可照料。
未知兄是否挈眷同來?世兄方任講席,想仍留藍田也。
渝中雖空襲頻仍,聞行旅照常無礙。
但恐相識諸友,多散居郊外,訪人不易,似未宜多留耳。
荊襄失利,寇焰未衰,封鎖益亟,後此正未知所屆。
然盡大地皆如此,更複何擇?書院萌芽傥未緻摧折,吾曹亦盡其一日之責,或不唐捐。
一切非面究莫悉,故日夕望兄之至彌切也。
茲彙奉法币三百,區區聊佐脂車。
明知長途,未足以資徒禦,亦不可以薄少而徑廢之。
何日言發,幸飛書先以見告。
臨書不勝神馳,不宣。
弟浮再拜。
四 一九四〇年八月二十四日 鐘山尊兄左右: 十三日奉電示,逾旬始得。
初十日飛函,知因患下利,未能成行。
怅惘之餘,彌深馳系。
新愈猶須攝養,固未敢敦促。
然願尊兄徐俟康複,早踐諾言,不我遐棄,非徒此間學子之幸而已也。
書院方始萌芽,未有遠大之計,頗為時人所嗤,初未敢輕于求助。
友朋間如十力者,猶不能相諒,必欲使近于現代學校化,遂緻相怫,實乖弟之夙心。
往者亦嘗為兄略言之。
弟之固陋,良未足以繼先儒素業。
然綿此一脈,乃今日所不容已。
兄久承海陵黃先生之風規,能不嘅然有念于氣類之孤,而思有以振起之乎?世方阽危,吾侪又已衰老,後生可念,苟尚有岩穴可栖,能容其盡一日之誠者,吾侪固不可自安于玄默也。
兄雖積年示教于學校,未嘗辍講,然書院事義,似未可同日而語,故所望于兄之扶翼者,實深且钜,此容非俗情所憭。
微兄見信之厚,任道之真,亦不敢言之直遂如此,冀兄之能察之也。
現前學子雖根柢不齊,亦非不可雕琢。
但弟一人氣力有限,若得兄至,當精采迥殊。
就目下資糧,苟不至中斷,一時亦未虞匮絕,此亦所當告者。
昔年兄避地嚴州,曾有結鄰之約。
當時恨未能相從,然至今未嘗忘之。
拾橡空山,患難可共,無負夙期,亦猶往日之志。
長君既任教藍田,少者亦方就學。
來教欲俟秋深取道桂林飛渝,自非盡室偕行。
然兄病後餐衛須調,嫂夫人似以同來為便。
書院賃有村舍,雖陋,尚可容膝也。
曩時所寄講錄,未知得蒙賜覽否?頗望得兄正其違失。
每攬來書,未置一辭。
誠恐胸臆之言,或于義理未合。
固當俟之奉手,從容請益。
今晤對猶需,亦願因而教之。
春間講得《孝經大義》,雖草草寫出,頗申先儒未發之旨。
月内或可刻成,當先以奉正。
近刻《避寇集》一小冊,草間呻吟,聊寄一時流離之感,今并寄呈一粲。
别有小詩奉懷,寫在别紙乞正。
相望之勞,情見乎辭,亦不以聲律為病也。
世俗例有關聘,雖非所以為敬,亦似未甚違禮。
既命駕猶待,宜先緻之左右。
今遂附去,幸勿見斥。
其道太觳,則限于時。
至講論之事,唯兄所好,初不如學校之有定程也。
前奉微秣,乃勞卻還。
此間僅有中央銀行。
據雲,藍田乃未通彙,未知由長沙或他處可轉否?并希示其确處,以便補奉。
未晤間千萬珍衛。
仍盼贶答,不宣。
弟浮再拜。
五 一九四一年二月二十七日 鐘山尊兄左右: 去冬奉書怅惘,累日不知所以為慰。
子敬人琴之感,平世猶然,況在流離?然失眠舊患可念,宜親藥餌,節憂樂,無過悒悒也。
道路難行,寇勢未戢,兵革之禍,遍于四海,曠古所無。
蜀地苦饑,憂危益甚,區區之願,今亦不敢更以為言。
儒術久绌,猶不得比方外。
道方否塞,不可強為。
弟與俗多迕,深違括囊之訓,不久亦将杜口。
此事本非語默所能增損耳。
别附小詩申意。
敬問餐衛,千萬珍攝,不宣。
弟浮再拜。
六 一九四四年暮春 鐘山道兄: 辱和鄙作,更以絕句見贻,亦綴二首敬答來恉。
觸背雙臨喚竹篦,捕風上壁事難齊。
空山深草藏身地,丹鳳從來避楚雞。
峨眉西去更多山,行盡青溪見百蠻;雪嶺不教飛鳥度,下方雲氣至今閑。
别有二律屬希之轉奉,恕不更寫。
甲申暮春。
浮拜呈。
七 鐘山先生道席: 前複數行,想已達覽。
頃得葉左文先生答書,知關勤注,謹以附上。
左文衰老,不勝講論,乃系實情。
此緣未就,無以慰諸生來學之望,深可惜也。
比日涼燠不時,弟幻軀益憊,未知命駕何時。
雖途路非遠,往返跋涉亦甚勞頓。
若北行在即,似宜多留筋力,勿過勞也。
臨書神馳,仍候賜複。
不宣。
浮頓首六月廿七日。
附葉書。
此書恐須示佟所長,即請留之,勿見還。
八 一九四五年七月二日 連日酷熱,眠食如何?滇行是否可已?殊深懸念。
頃得沈敬仲豔日重慶來電,謹以送閱。
閱後仍請擲還。
不日董會當有專電奉浼,甚望能早移山中也。
胡覺生送《楊愧庵集》五冊至,茲并以送呈。
此君好言神化,語淺而切,使人易喻,其書似可節取,兄謂如何?前遊牛華溪得二絕,并錄奉一笑。
浮頓首。
鐘山道兄左右。
令侄均候。
七月二日。
九 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七日 鐘山道兄左右: 蒙示決罷滇行,即可相聚山中。
開函喜躍,不獨弟引為深幸,亦現在将來諸友同所仰望者也。
董會遇事濡遲,向來如是。
值潦後信阻,益無足異。
然敬仲前書雲,當于初旬開會。
計已畢事,必有電信在途,旦暮可至。
兄能不責以恒情,略此形迹,似可早移山中。
如以為可,請示期,當使星賢奉迓。
若欲稍待,想電至亦不出數日。
一切依兄意行之。
手此代面,仍候賜答。
臨書神馳,不宣,弟浮頓首。
卅四年七月十七日。
一〇 一九四五年八月八日 見示新撰《愧庵粹言》序,簡當之至。
此書選成,似可早付剞劂。
以其善導初機,兼為蜀人,宜為屬士所樂讀也。
尊稿仍交星賢奉納。
杜伯楷法尚端謹,再求熟練可矣。
率答,不宣。
弟浮頓首。
鐘山道兄先生左右。
八月八日。
一一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六日 辱示感事二絕,所憂者遠。
恻怛之懷古今不異,所殊者事相耳。
今人視萬物皆與己無幹,此詩教之所以不行也。
昨日又苦于發藥,雨中益悶。
率謝,不宣。
鐘山道兄左右。
弟浮頓首。
八月十六日巳。
一二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 罷戰 罷戰疑婚媾,陳師尚曲防。
因人真碌碌,開國已皇皇。
上客焦頭在,餘黎問訊忙。
相逢俱夢裡,有口說還鄉。
連日多雨,殊悶損。
偶得小詩,寫奉一笑。
戰後心情,宜人所同。
然恨語少含蓄耳。
乙酉七月十三日。
浮頓首。
鐘山道兄坐右。
一三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二日 一昨呈小詩,未荷示答,殆無足觀。
偶為人作書,寫少陵《喜聞賊盜蕃寇總退口号》絕句,病其于今事不切,亦謬成六首以寓所感。
聊複寫上,或可以示諸子,稍悟變風之遺意。
未知亦有當否。
雨不止,曠教多日,良念。
弟浮頓首。
鐘山道兄左右。
乙酉七月十五日晨。
一四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鐘山道兄左右: 惠示十四絕,乃詠史之傑。
《詩譜序》所謂“吉兇之所由,憂娛之萌漸,昭昭在斯,足作後來之鑒”者,真詩人之志也。
使彼邦有賢,正可以作朦誦之誡。
鄙作但寫山澤之感,于義為小矣。
一夏以來,久為醫藥所苦,涉筆殊少新意。
觀近日報端消息,事勢猶未大定,内争尤為可憂。
歸心雖切,歸計實難。
私人且置,念及書院,若謀東遷,似都無從措手。
敬仲與星賢書雖注意此事,言之甚略,且尚未到渝,未知董會如何作計。
此時雖似尚早,恐謀之不可不預也。
因晤,當更傾談,希面領教益。
不悉。
弟浮頓首。
乙酉七月既望。
一五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昨日秋陽頗烈,入城往返,不過勞否?星賢見告雲,途遇令侄,知内戰已發,聞之浩歎。
晚來複得一詩,雖非無病之呻,亦背括囊之誡,一時感發,不能自已,今遂别紙寫呈。
誇者死權,比之鸱鸮嗜鼠,良不為過。
然言之者有罪,聞之者不戒。
詩之為用,乃無足言,未可以示時人,亦不敢求屬和也。
猶熱,唯順時慎衛,不宣。
弟浮頓首。
鐘山道兄左右。
乙酉七月十八日。
一六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 次韻奉和受降成 土伯人為食,螳螂鵲易欺。
幾曾誇勝算,終見豎降旗。
海上神風改,城中劍氣奇。
推移憑世運,尊酒且重持。
見示新作,率和就正。
尊作典重近雅,鄙拟輕脫,乃壁上觀語,以此寓諷,或近于風。
兄謂何如?月底當遣知白、林伯同往安谷,續拟提出書目,即請兄主稿。
因便見示棻之疾稍解,承問良荷。
鐘山尊兄道右。
弟浮頓首。
八月廿八日申。
一七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昨日傾談,數年來所未有。
兄不覺疲否?夜來得一律,今寫以奉正。
如承屬和,請勿限韻。
末句指無功用道言。
月無心于照物,物之生成亦不自知。
此義稍玄,恐諸子未喻。
如有問者,願兄告之。
弟浮頓首。
既望早。
一八 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九日 演生窮愁可念,似宜有以慰之。
頃答以一詩,并附小簡,辄奉一覽。
并可示星賢輩,使知故舊之情耳。
浮白。
鐘山道兄左右。
一九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日 今晨得五言一首,頗有理境,聊複奉正,未必遂合古轍,然非好事之言也。
弟生平于《論語》“興于詩”一句尚未做到,但以自抒其感而已。
閱後亦可一示星賢、羽翔諸子,恐無薰習之益耳。
浮頓首。
鐘山道兄左右。
十月二十日。
在此山見雲海,今日乃第一次。
惜為時甚暫,刹那變滅,未及共賞也。
二〇 一九四六年一月二日 鐘山先生左右: 山中相聚數月,晨夕聞教,乃知從前管窺蠡測,其識公者猶淺也。
得十二月廿三日教,知飛航不遠,為慰。
開會以後,壁壘一新,從此書院當有生氣,但尚未得敬兄詳示耳。
院舍想與諸公商略益審,公自能擇之盡其宜。
弟無所容心。
已有書告袁心粲,若有需彼時可随時招之。
行旅所屆,仍盼因暇示慰。
順頌元吉,不宣。
弟馬浮頓首。
卅五年一月二日。
二一 一九四六年二月十三日 鐘山先生左右: 疊奉三書,知行旅甚勞,且喜已到杭州。
雖殘破之後舉目荒蕪,幸得省府指撥蔣莊暫用,又可希望撥予藩署舊址。
此皆兄與李秘書長之力,聞之至為欣慰。
浙捐款既未付,惠清借墊有限,承示已電敬仲,當可彙寄。
弟今日亦發一電促之。
市政府秘書長羅少秋,與弟素識,關于接收房屋及劃地事,如有需其相助之處,兄亦可訪之。
弟亦當與書關照。
與羅書今以附呈,是否需此,請酌行。
羅本杭人,向在工程、土地諸局任事,于就地情形較熟。
若省府能允撥藩署舊址,弟意測地定界諸事,羅君或可幫忙也。
敬仲來書雲,遷費已經核定,但尚未發。
傥三月内能照發,則四月舊曆三月當可成行。
山中正準備裝箱,但運輸工具尚感困難。
然無論如何,省府指撥房屋基地,必須早日接收。
蔣蘇盦雅士,想必不緻見距,書院借其别業,或勝其他機關。
兄日與各方周旋,能為書院奠定基礎,其功德亦不細也。
承示拙存近狀,良慰。
弟私人寓宅,馬所巷屋主能允續租,甚善。
當再函姜心白,早與定議。
越園、文叔晤時均為道念。
仍候繼教,不宣。
弟浮頓首。
二二 一九四六年二月二十四日 鐘山先生左右: 昨寄一書,諒得邀覽。
日盼來教未至,殊為懸懸。
頃見逸夫來書雲:蔣莊已成畫餅,葛蔭山莊須挖費甚苛,尊意拟借朱文公祠,又須加以修理,現尚未能決定,雲雲。
逸夫當系據來示所言如此。
兄受董會委托,于選擇院舍、院址,自必斟酌至當。
弟本不應妄作主張,多所儳越,徒亂人意。
但刍荛之見,似亦不當有所隐,故姑且妄言之。
竊意省府若允指撥,自當以公産為範圍,不能任意指借私人産業。
葛蔭山莊與蔣莊一例非屬公産,況須自出挖費,何必借重官中?此可存而不論。
若如逸夫言,尊意所屬乃在朱文公祠。
據弟所知,此祠亦非公産,乃系朱子裔孫朱養心堂藥肆主人所建。
往時春秋二祭,皆朱氏子孫主之,似本屬家祠,與官中無涉。
若書院借用,亦須與朱氏合族交涉,得其同意方可。
此屋祇有三徑,前徑湖樓;中為正寝,祀朱子;後為啟賢祠,祀韋齋先生,似并無餘屋。
若弟記憶不謬,借作書院,其屋似嫌不彀。
後兩徑中供栗主,皆不便隔作三間。
無論朱氏族人是否同意,即使可以改作,亦似不盡适用。
如兄意以省吏不足與謀,決拟改賃私家宅舍者,則昨日弟據湯拙存來書所舉,孩兒巷夏氏之屋似尚在可取之列。
交通較湖上為便,房屋較朱祠為多,似可一往相視。
若認為暫時彀用,不妨早與議租,但租價是否相宜,弟尚未悉。
又弟拟請劃出一部分,為弟住宅,是否可行,弟亦不便迳自主張,須得董會同意。
若董會不見外者,暫住一起,或無妨礙。
但弟必按照屋之多少,自聽租費。
唯用弟名義承租,嫌于使書院附于弟,似屬非體,故必讓書院承租耳。
然此屋究竟适用與否,弟亦不能懸揣,須俟兄相視後,方可決定。
或作為暫時安頓之所,從容另覓他屋,亦無不可。
目前即開手招刻工、收學生兩事,恐皆談不到。
若兩者先取其一,此屋亦似不适用。
唯鑒于覓屋之難,欲求一勞永逸,既不可能,姑作暫時權宜之計,亦聊勝于無,未知兄意以為如何。
又弟前賃馬所巷李氏屋,其正屋在弟所居右手,若能全部租下,或亦彀用。
兄在山中時曾言及之,今未知其住戶為誰,屋主亦可與商否?若姜心白在杭,似可托其一詢,此亦可作備卷。
至省吏态度如何,弟所未知。
兄前書言可望撥與舊藩署空地,究竟有無成議?屋既不可得,則舍屋而求地,亦是一法。
望兄锲而不舍,似不可輕易放過也。
敬仲十五日由渝還江津,輪船在小南海失事,幾遭滅頂,幸遇救得全,現尚在津将養,險哉!弟在山中一事不能為力,空言饒舌,自亦覺其可厭。
每作書不覺剌剌累牍,未免渎聽。
請止于此,仍候賜教,不宣。
弟浮頓首。
二三 一九五〇年六月二十二日 鐘山先生左右: 前月辱書存問,并勞緻饋。
适移榻蘇堤,旋患下利,幾至委蒿,遂稽答謝。
心湛順化,失一良友,為之嘅歎。
即移見惠之資,緻唁其家,亟于病枕草挽詩一章寄之,以志腹痛。
世相無常,友朋難得。
攬來書眷眷,于彼生前似可無憾也。
書院有未了公案。
舊時諸友多主張舍棄包袱,委之路人,猶患其唾而不顧。
今遂就蔣蘇廠假屋數椽,庋置高閣,雖乏精本,然不可無目。
及門俱已星散,編目之事,乃不得不以一手一足之力為之。
而朝夕之供亦正不易。
鬻書既不可以給,亦不欲求助于人。
附鬻書小引及編纂處啟事各數通,亦欲大德委悉其志之苦。
處困行權,吾行吾素而已。
病後目力昏耗,不能多作字,并希諒之。
梅雨沉陰,諸唯善自葆衛。
不宣。
浮頓首。
附錄 哀王心湛詩并正 駿豹全生孰多鞭?恬愉交養義堪傳。
一期觀化從吾好,百歲褰裳獨子先。
叩寂求音如在定,(君示疾失音幾逾年)歸根得旨在忘筌。
遙知易箦無餘憾,不見蚊虻日過前? 庚寅夏至日自湖上定香橋蔣氏别業寄 二四 一九六二年三月四日 鐘山先生左右: 前得惠複即轉寄長春,旋佟君自滬來,面謂先生已允其請,良為彼方學子慶幸。
昨蒙繼示,行前将莅湖上,語以善誘之道。
得奉餘談,豈非甚願?但愧學殖荒落,無以仰贊高深。
然足慰契闊,亦是殘年之幸。
比日春寒未已,仍留客舍取暖,俟春分方還蔣莊。
衰病不堪行旅,已決罷北行矣。
引領良觌,率爾奉答。
即頌道履多豫,不宣。
浮頓首。
三月四日。
二五 一九六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鐘山先生侍右: 得書欣若暫對,深慰闊懷。
聞比年講論甚勤,彼中學子頗能受教,此實可喜。
承謂佟君欲遣生徒就學于葉左文先生,即日将尊書寄衢,希望左文或不深距。
俟其見複,即以奉覽。
浮衰病日增,殆無久理。
暑中仍将就近往莫幹山小住,頃尚未□,大約小暑前當仍留湖上。
若從者能在半月内見枉,尚可快作數日談,遲則須在山中相俟矣。
瞽人作書,不自辨識,幸恕其□率。
順問道履多豫,不宣。
浮頓首。
六四年六月廿三日。
于 斌 一九四〇年三月三日 久欽今望,未遂瞻風;頃枉德音,有慚藻飾。
承介韋君偉志願來學,并由左右資以赢糧,具仰仁者愛人以德之意。
敝院雖已停征選,果有笃行好學之士,亦當量予容接。
但義理之學,味淡聲希,自非壹志窮經,鮮能安于儒素。
雖有名德介紹,照章須具書自陳志趣,詳叙涉學經過,并附平日所作文字及照片,以憑審查。
事同一例,未便獨異。
希轉達韋君,依照上述事項,迳函書院候複,以符定章。
如其可與共學,定不有拂尊恉。
專此奉複,敬頌铎安,不具。
馬浮拜啟。
張晴麓 一九四〇年三月七日 曩者辱書,遠荷敦勉。
其時書院猶在拟議,無可告者。
卒于蹇難之中,栖息草間,自比方外,未敢高言講學也。
緣起流布之語,徒為虛願。
以是阙然,久而未答。
今奉繼教,彌疚于懷。
仁者見地,迥異時賢。
何圖晦塞之辰,乃有千裡之應?但恨衰陋不進,未能以弘道自期。
今但稍接初機,其言直同土梗,非曰足以及人。
過勞撝謙,益滋慚德矣。
見示大文,得窺君子之志。
以是告學者正其趨向,定知為益無方,佩悅之至。
近刻兩種,皆一時酬問之言,陋不自匿,聊以奉質。
亦希有以教之,并謝稽答之過。
敬頌道安,不具。
何奎垣 一九四〇年五月二十四日 損書并見示大著兩篇,诠析玄名,獨标勝解,蓋由自得之深,非常塗所能幾也。
幸睹高文,彌欽雅量。
浮遭亂羁旅,屏迹岩阿,百無足稱。
乃荷先施,益慚荒陋。
尊論即已傳示學人,共沾饒益矣。
手此肅謝,順頌道祉,不宣。
李星槎 一 一九四〇年七月二十六日 去臘惠書,過執撝謙,欲伸北面之禮,此非愚陋所敢承,愧悚未有以答。
嗣聞已自麻栗坡還省垣,鞅掌差減,賓暇有讀書味道之娛,深慰懷想。
疏簡多失,汔未修候,托在忘言之契,或不咎其嫚也。
平生所見治軍從政多年而猶能降心抑志欿然若不足如公者,實難其人。
浮晚歲羁栖,初無聚徒講學之意。
業風所感,遂來巴蜀,謬設書院,無益于時。
古調獨彈,尤乖俗好,值此艱危之會,徒膺迂闊之譏。
越在流離,未容辍罷,誠未知何以維此墜緒于垂絕之餘。
夙夜憂歎,其誰可語? 迩者荊、宜寇迫,後此蜀中是否尚可苟安,實難逆料。
歐戰方烈,滇邊亦未知能否不受影響。
茫茫大地,将安适歸?必不得已時,當如古德住山,把茅蓋頂,采薇拾橡,與麋鹿為緣。
但學者相從,亦當為謀依止,安所得此一片閑田地邪?滇中除大理外,山水佳處不乏,有無故刹名藍,或舊家園苑,适于避地,可容假以栖息者?設一旦播徙,公能為之地否?此事不期其實現,然不能不為萬一之慮,非相知如公,亦不敢冒然縱語及此。
聞見所及,如有可以見告之處,似亦不妨拟議。
姑作此想,傥無可為謀,亦盼徑答,然不足為外人道也。
《講錄》已别寄請正。
欲稍刻先儒書,亦苦費绌,刻工既劣而又緩,并此區區者亦未易舉,遑論其他。
率爾奉渎,兼謝稽答之過。
敬候潭祉,仰伫繼教,不宣。
庚辰六月廿二日。
二 一九四一年十月 星槎先生左右: 經年未緻箋候,良以衰年羁旅,百無好懷,遂至懶過叔夜,遠于人情,想不責其慢也。
息園物故,承緻書舍甥,慰問甚至。
追念昔遊,怆然興感,遂成小詩,聊以寫奉。
仁者笃于故舊,誠薄俗之所難能也。
弟性不諧俗,與物多迕,講習之事,徒為虛語,無益于人,近已力辭。
唯寇患未遏,欲歸無計。
殘年假息,委之時命,亦無容心。
以素荷關懷,聊複及之耳。
手此,敬頌道祉,不悉。
弟浮頓首。
柯定楚 一九四〇年七月十六日 定楚先生左右: 聞高誼之日久矣,惠書又荷先施之雅,經時未報,其能無疚?先生弘道甚力,所及必遠。
聖賢之道,自在人心,默不能藏,語不能顯。
乾坤一日不息,生理一日不亡。
令雖值晦塞之餘,亦必有昌明之會也。
浮在流離中,謬為初機敷陳六藝,誠不敢自附于有聞。
淺陋之言,何期遽蒙齒及?此時人所斥為空疏者,實愧未能固守括囊之訓。
且臨機施設,語焉不詳,擇焉不精,猶未足以資憤悱,何堪流布當世?承欲加以采摭,載之學志,或将議其不類,反為大雅之玷。
壇坫之下,必多鴻學,固無取于斯也。
比聞行都空襲甚烈,想宴居山林,定不為撓。
近刻《避寇集》,不足言詩,聊寄一時之思,辄以奉正。
順頌道履貞吉,不宣。
關天培 一九四〇年七月十六日 天培先生左右: 去冬奉惠書,半年未答,歉疚之至。
曩歲湖上之晤,思之如隔世矣。
流離中遑言講學,但栖止山寺,藉全麋鹿之性。
後生多不喜儒術,六經久成束閣。
今古調獨彈,每為俗耳所詫,不圖賢者猶見齒及。
然黃河之濁,豈寸膠所能止?實愧不守括囊之訓,徒見其拙而已。
比聞行都空襲甚烈,想仆禦無驚,曾否徙宅郊外?姑先馳問,兼謝稽答之愆。
如勿見罪,亦願繼此往複。
即頌動定勝常,不宣。
馬浮頓首。
俶仁久無消息,不知仍在滬否?如知其寓地,即望見告。
梁寒操 一 一九四〇年七月二十日 寒操先生左右: 前荷惠教,并見示近著《三民探讨》,涉月經時,阙然未報,負歉實深。
四方士友以書見及者,積累盈箧,皆須手自作答,頗苦日不暇給,此情或荷曲諒,不責其慢也。
大著極有精采,中山先生建國之道,如此闡發,益能深入于人心矣。
中間以智仁勇配真善美,以心物不二、理想與現實不違為說,尤見卓識。
其言駿快,不獨長于辯說,益有以見恻怛之懷。
大凡世界哲人,無論古今,其言足以感人者,必有其獨到之處。
但其所用诠表之名言,各因其所習,不能無異,是在有以觀其會通。
《易》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此即尊書所謂“力量”也。
《孟子》曰:“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由中山先生之言推之,豈非最科學底邪? 時人之淺妄者,往往鄙棄聖賢經籍,以為與時代不合,是坐不讀書,非但不知古義,亦悖于中山先生之訓。
甚盼尊論多所牖啟,力救此失,必能發揚民志,增進民德也。
志士仁人之毅力,與元惡大憝之暴力,二者恒互為消長。
毅力出于大願,暴力出于大欲,即君子小人、仁與不仁之辨也。
《易&bull雜卦傳》終于《夬》,孔子系之曰:“夬,決也,剛決柔也。
此以剛表直道,柔表陰謀。
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此真革命精神之第一義谛。
今世界方有暴力哲學,故國際間恒以侵略為患,此乃一時現象,終久必歸消滅。
吉兇之道,貞勝者也。
今言奮鬥,但秉此仁心以抗暴力,有剛大之氣,必可以濟蹇難,乃所謂貞勝也。
中土先哲具此信念最堅,故不憂不懼。
因覽尊論,辄抒所感,信筆及之,此亦仁者之餘義,或不斥其迂闊耳。
聞行都雖空襲甚烈,而朝野鎮定如常,此是佳象。
山中僅有少數學子相與講習先儒舊說,無足比數,來書深執謙沖,過見推挹,殊不敢當。
率複,并謝稽答之咎,唯千萬為國珍重,不宣。
馬浮謹啟。
二 一九四二年二月三日 寒操先生左右: 跧伏岩阿,遂成疏逖。
遠勞藻飾,實非迂陋所任。
見示《講演集》,必多警辟振俗之言,尚容披玩,以起衰慵。
承介司徒、馮、曾、黃諸彥,并好文藝,兼慕玄風,有遠來就問之意,其志可嘉。
惜書院迍邅,益病簡陋,至無以待四方之士。
向時住院、參學之例,今皆停罷,僅欲稍事刻書,猶不能舉。
舊有學人,留者無幾。
世謂儒門淡泊,收拾不住,其言蓋為信然。
深愧拙劣無益于人,空有容接之心,實無裁成之力,故于诹訪之倫,悉從謝卻,不敢誤人遠來。
司徒君等,清才雅韻,斐然有成,何勞自屈?若乃遊蹤所及,偶過荒山,或見枉蕭寺,欲圖一晤,是固不得而辭耳。
辱詢近刻,剞劂無多,稊米一漚,未足為喻,彌愧其陋。
聊附目錄乞正,未足采也。
率複,敬頌道祉,不宣。
弟馬浮頓首。
朱鏡宙 铎民 一 一九四〇年五月一日 辱書并勞奇楠鹿脯之饋,實非衰朽所宜服,然鄭重之意,又不容卻,愧謝愧謝!尊詩立時畢讀,佳句滿目。
公自是隽才,不謬為石遺法乳。
真不圖于永嘉之日,複聞正始之音矣。
承寄存箧書及藏拓,已交書院善為保存,當由書院具複,并将目錄送繳。
憑仗山靈诃護,留俟異日取還。
在保存期間,亦聽書院學子借覽,當不緻有損丹鉛。
此亦仁者法施之益也。
孔公屬書,容少閑下筆,但苦無佳筆,益見拙劣耳。
前者談次及于舍甥,此子粗解事理,尚非驽下。
山野之性,從不肯輕為子弟幹請,公所知也。
因其羁宦黔中,渠曾充保安處及九十九軍中校秘書,今在興仁專署。
道路多患。
念公方事墾殖,欲令來川,棄此吏事,學為耕桑。
故漫以相屬,非欲其與雞鹜争食也。
不謂遽蒙收錄,畀以委狀,實非鄙意所及。
左右既辭稅局,就令到職,亦似無所因依。
初意欲俟其到渝,當令進谒。
諒其可備器使,然後命之,則隸在帡幪,或可俾資曆練。
今若此,卻似曲為之地,有類濫竿。
然既荷見采,亦不宜過拂厚意,當如所谕告之。
區區之懷,則不當匿于賢者,故傾其愚直如此。
在俗情或以為盭,公則稔其非倨也。
發駕有待,更圖快晤,先此陳謝,不宣。
二 一九四〇年八月五日 铎民尊兄左右: 累書未報,以與公同病下利,甚憊,頃始能起。
觀心無常,觀受是苦,維摩默然,乃真入不二法門也。
行都雖頻患空警,想郊居無虞。
逆境界亦是入道之助,恨末法機劣,此理尚堙晦耳。
佳篇訖今未能和得,刻得近歲雜詩為《避寇集》一小冊,今以奉正。
記此流離,非求傾聽,亦不足以示塗人也。
毅成、百闵頗時相見否?山中亦苦暑熱。
因暇仍望繼教,諸唯珍衛,不宣。
浮頓首。
三 一九四一年九月九日 铎民仁兄先生左右: 月前快晤,良慰。
别後複勞堅緻刻資,已由星賢、立民具答,并函書院董事會專函申謝。
推君子之用心,實衰俗所難遘。
拙野何足以言著述?會當留之以刻先儒遺書。
浮即去,亦當敬告後來者,不虛仁者之惠耳。
屬寫先德墓文舊稿,今始率爾寫成,無長紙,今寫作四幅,若裝卷,可接黏。
并敬題《詠莪堂詩》,均别紙附去,至希示複。
何時移自流井,亦望見及。
草草,順頌禅悅,不宣。
弟浮頓首。
四 一九四二年十月二十七日 铎民仁兄先生左右: 往得成都來教,聞将赴第八戰區,竟未知其地何在,無從通訊,但有怅惘。
昨荷自流井惠書,始知暫還。
又有年内重遊嘉定之意,既慰且望。
唯謂時作出世想,何也?若論佛法,究竟實無世間可出。
菩薩視生死如遊園,觀今日世途荊棘,特如行廢園荒徑而已。
若待莊嚴,亦賴自身。
仁者題其居曰“維摩室”,則出世已竟矣,何須更出?聊舉此以當晤談。
弘一法師亦久無消息,聞仍在泉州,想安隐無恙,因問故及之。
書院不複可為,粥飯亦難為繼,餘事可以不言。
去年承助刻資,勉招刻工一二人,開雕羅近溪《盱壇直诠》及拙講《觀象卮言》,約年内或可脫手。
時人視此如毛發許事,無足重輕。
董會無辦法,亦無須深論。
基金特虛有其号,聞至今國庫并未撥出。
保管委員當日系由政院指派,似非董會所能主張,浮更無從置喙。
前來教欲辭去保管名義,無法代為轉達,并希諒之。
書院恐不久終當廢止,然則仁者此意似亦可置之不論耳。
率複,順頌旅祉,不宣。
弟浮頓首。
五 一九四三年四月十九日 前立民見告仁者示疾,未暇修問。
亦以夙宗維摩,深知病本,必善調禦,無取俗情。
近聞尊候已安隐如恒,益慰懷仰。
豐子恺來山,并承饋沱茶二團,既滌愁慮,亦助詩思,良厚良厚。
兼谂擺落塵網,肆志閑居,比想道念益精進矣。
弘一法師,公所推挹,惜遂遷化。
失此僧寶,喪我良朋,能無悼歎?舊與啬庵各有二詩,今以錄奉。
亦緣公于弘師,久欲參承,當同贊仰也。
寫詩者為山中學人王伯尹,夙好弘師楷法,頗能得其仿佛,虎贲中郎,亦或公之所喜邪?滬上諸學佛人寄來《紀念刊》一冊,中間似少佳文,今亦以奉覽,即可留之,不必寄還。
書院既罷講論,乃謀刻書。
刻書無赀,乃謀鬻字。
世緣之劣,莫可如何。
既不可乞助于檀施,遂不辭以翰墨為人役。
惡劄流傳,此亦末法時之劣應身耳。
囑書各件,已别由立民寄奉。
相距非遠,言晤無由,春深猶寒,唯加意調攝,不盡。
六 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日 得十四日書,知體中尚未複,良念。
比日秋涼,想攝衛漸宜。
何日如蓉?傥荷迂道見枉,至慰所望。
承示缪劍霜先生雅意闳識,至堪欽佩。
前月得曹君纕蘅書,亦以缪君願助刻書為言。
唯來書所雲先彙刻赀,至今未到。
弟以未得缪君箋教,亦未可率爾陳詞。
書院雖有中斷之虞,刻書實為當務之亟。
傥荷缪君先施,敢不盡臆以對?藝風堂通博精鑒,海内所稱。
弟之區區所欲從事剞劂者,乃是先其所急,不過蹄涔篑土,未足以言網羅放失,而今人意量,已病其迂。
事本從緣,不必自我。
他日若與缪君幸接餘談,當勸請紹隆家譽,多作饒益,亦不限于書院之陋耳。
手複,順頌痊安,不一一。
缪君處幸為道意。
七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五日 承示将往依虛老,甚善。
草草書此贈行,實了無一字也。
平生作書不願重複,公所得拙書既為人持去,便休,不可再向仆補償,故未能如命。
虛空無盡,未來無盡,何處不相見?行矣,勉之。
铎民道者足下。
浮白。
癸未初冬上弦。
八 一九四四年六月六日 铎民仁兄先生左右: 得書,藉審尊候已和,良慰。
承謂有馬君季洪,今之佳士,欲于暑假來山見訪。
浮久撤臯比,舊時學人都已星散。
自病講論無益,不欲再屍其名,堅請廢除,幸獲休假。
刻書事亦付之二三友人,故已退處無為,杜門謝客,實不敢勞馬君遠辱。
且山寺湫隘,暑中假榻尤非所宜。
傥或便道相顧,自無不面之理;若曰留而請益,非特衰鈍決不敢當,亦非退院僧所得專也。
即希轉達,并代緻歉為幸。
率爾奉答,敬頌安隐,不具。
馬浮頓首。
卅三年六月六日。
九 四日星期一午間,即在荒齋摘園蔬、具脫粟,奉屈一飯,幸早枉暢談。
但約立民奉陪,亦不邀他友,初無下箸處也。
浮頓首。
铎民尊兄左右。
劉弘度 一九四〇年十月十三日 入山以來,足迹罕及城市,相隔一衣帶水而經年不見,真成麋鹿之性矣。
昨荷惠問,兼示新詞,空谷聞聲,病眼頓豁。
此事久廢,難為嗣音。
然嘉贶不可虛辱,勉和三阕,殊病其不類,聊複寫上,以當晤對。
秋清,唯餐衛多宜,不宣。
杜肖菊 一九四一年一月三十一日 累辱惠書,兼蒙雅什。
卧疴山寺,讀之每覺病氣為之一蘇,流離中何幸得此?衰白之餘,懶廢彌甚,士友之以書見及者,往往累月經時不能置答,實戾于世情。
然精力所限,無所逃責。
比維動定勝常為慰。
書院區區,百無足言,但為避地計,聊順俗緣。
然古調獨彈,不諧裡耳,行将謝去,面壁杜口,以畢餘年。
唯冀寇患早平,重還鄉裡,得與二三故舊,重尋釣遊之所。
此願未知何日遂耳。
蜀中百物凋弊,山川亦為減色,了無足戀。
然大地風雲變态,尚不可測。
以佛眼觀之,祇益悲心,難回定業,想仁者有同嘅也。
嘉贶不可虛辱,病榻勉和二律,别紙奉正。
《避寇集》複增刻數葉,亦往二冊,别付郵。
其一以贈李君。
率複,順頌春祺,不具。
張溥泉 一九四一年二月 辱書以黨史編纂需才,囑于書院諸生中擇人推薦,以備選用。
具見延納之廣,不遺岩野,曷勝仰佩。
惜敝院草創未久,來學無多,諸生方粗涉經籍,未有長于史才之選。
雖承待以厚糈,諸生等皆未欲中途辍學。
虛被來命,愧無以應,實深歉仄,尚希鑒諒。
院中所刻講錄,皆谫陋無足觀,容更奉正。
率複,順頌撰祉,不恭。
弟馬浮拜啟。
張汝舟 一九四一年二月十日 去秋承寄示大著《然疑待征錄》、《四國考》、《反切易知引言》諸篇,深歎賢者于考據緻力甚勤。
其後複荷見示佳什,涉月經時,未及奉答,至以為歉。
四方士友以書見及者,往往堆案盈箧,衰病荒落,實未暇盡談。
但泛泛作贊歎語,亦似苟然,以是益不免曠阙。
茲承囑尹君見問,彌覺悚然。
謹将原稿挂号寄還,至希賜複,想不深責為幸。
詩篇當珍襲藏之。
賢者博涉多通,甚望務其大者、遠者,坐進此道,必更沛然有得于文字之外也。
率複,順頌撰祉,不宣。
馬浮拜啟。
張頤 真如 丹崖 一 一九四一年三月七日 真如道兄侍右: 日前趨晤,雖未盡鄙懷,承兄鑒納,并不見外,良深慶慰。
書院學人雖寥寥,亦欲使其博習親師,得奉當世通人之餘教,庶可免于固陋。
此意懷之甚久,所以未敢遽言者,恐如陶公之于惠遠,徒令攢眉卻步耳。
世俗以儒為诟病,兄今之大哲,不唯不見薄,又從而稱道之,譬猶空谷之聞謦欬。
此非于弟有所私譽而然,誠見斯學之未宜絕也。
途人每議書院為抱殘守缺,不知當日草拟《簡章》,實欲廣集玄儒,恢弘六藝,徒以資糧不具,不能樹此規模。
是由弟之無德,敢曰人之距我?今何幸而得兄為之張目,乃知吾道未孤。
故願兄不吝法施,俯如其請。
此與兄提補助案各為一事,不可并為一談,兄決無事于引嫌。
且自由講座之權制,亦就目前書院所能為者,僅乃及此,初非為兄一人而設,香宋翁及無量皆以此例為請。
因暇時一臨莅,亦于教事無妨,況本無修脯之奉,無可為卻,人又安得而議之邪?不嫌徑率,遂以别柬附呈,幸垂聽許,為惠滋大。
本欲再詣,恐不值賓暇,故倩立民代緻,并乞恕其簡易,勿見屏斥。
若以為浼,則是不屑教誨。
以兄之雅量闳達,必不以弟言為迳庭也。
書至此,适立民以兄手書見示,知欲于山中相宅。
書院所賃邨舍,若兄不以為陋,可随意擇之,但恐湫隘不适。
若得晨夕過從,豈非大佳?請兄偕嫂夫人于明日駕臨濠上,當陪往相視,即在草堂午膳。
掃徑以待,餘囑立民面陳。
順頌俪福。
臨書不勝歡伫。
弟浮再拜啟。
二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真如尊兄有道: 向者奉詣,以客談方劇,所懷未申。
昨立民還,具道兄意将以五月下旬莅講,不勝慶慰。
堯老年高,行旅良苦,或未必即枉。
久未見複,亦似未便促之。
莅講先後無關禮數,兄可無須遜避。
至講德國哲學源流,亦與國際戰争無涉,不必以為嫌。
學術不當存國界,唯其是耳。
此亦見兄矜慎之至,鄙意卻以為無礙也。
承問率答,順頌俪安。
仍候明誨,不具。
弟浮頓首。
二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真如尊兄先生左右: 前緻區區筆劄之敬,兄卻之甚堅,不得申其微悃,心滋不安。
竊謂參會提案,是兄所獨,而書院莅講,則兄與人同之。
二事本不相蒙,不可以彼妨此。
今為改購建國儲蓄,以其券納奉,乞兄留之,千萬勿更見斥。
本拟趨谒,因阻雨不果,用此代面,并希恕其不恭。
何日如成都?良以為念。
順頌道安,不悉。
弟浮頓首。
四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真如先生左右: 承問良感。
弟卧病數日,今已能強起矣。
黃君以車借無量之說,恐不可恃。
頃得無量十四日來書,雲方用灸法治疾,須下月初始可來。
若是,則嫂夫人欲于月内返嘉,亦不能待無量同行也。
稍遲當趨候,先此率複。
順頌道安,不悉。
弟浮頓首。
無量來書發自提督中街十一号持正法律事務所,似現寓彼處,特附聞。
兄緻函嫂夫人時,似可及之,或便往洽。
弟又及。
五 一九四二年三月十七日 真如先生左右: 經月未晤,得書良慰。
承詢萬慧法師消息,弟處現尚未得确訊。
但在半月前獲仰光友人吳君來函,謂曾與慧公有同行之約,未悉事變倉猝,能否如其所言。
前數日曾電昆明詢其蹤迹,亦尚未有複音。
據啬庵來書,謂成都彙款曾得滇複,确已由滇彙出,但未知是否能于陷落以前收到,亦無從推測。
倘見幾而作,今或已達滇中,想不日當有書至也。
風日暄和,若有興郊遊,藉可暫接清言,不勝忻伫。
率複,順頌道履,不具。
弟浮頓首。
六 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五日 真如先生左右: 昨立民出示手書,約以今日午前見枉,因囑以舟往迎候于安瀾門,過午未見莅止,曷勝怅惘。
不日暫還成都,念須秋後始得晤教。
若遇啬庵,幸為緻聲。
又前托代借《春秋胡傳》,茲欲奉渎左右,乞便為迳還蒙君。
另函并書囑立民面奉,卷帙無多,想不為礙,悚謝悚謝!省款分期補助,但得稍佐剞劂之費,為惠已多。
前者複勞齒頰,曲荷關垂,實深銘佩。
書院區區刻書之計,乃如愚公移山,迂陋亦可哂耳。
立民詣前,辄附數字奉候。
敬頌俪安,不一一。
弟浮頓首。
七 一九四二年八月二十日 真如尊兄先生左右: 兩荷惠書存問,甚厚。
方遭舍表弟之變,情懷惡劣,又苦炎蒸,阙然未報,至歉至歉。
入秋殘暑未退,唯調禦多宜為慰。
承示世變益亟,杼軸已空,蜩螗猶沸,茫茫大地,置身何所?振古如斯,但有歎惋耳。
啬庵前月自江油寄詩來,雲不久還成都,尚無續訊。
聞寅恪、錫予諸公皆将來蜀,亦亂離中佳事。
伏漲漸消,稍涼當謀趨晤。
先此馳謝,順頌俪安。
弟浮頓首。
八 一九四三年五月三十一日 真如先生左右: 立民見示來書,始知傔從已如成都。
瀕行未及一趨晤,為歉。
承垂詢先祖碑傳,囑轉錄一本備覽,今遂錄奉如别。
此事初未嘗言之于士友前,因有仁壽徐君子靜來山,頗見往複,因與相習,始略道之。
徐君囑抄碑傳為訪問之資,不謂立民遽以聞于左右。
伏念先祖以薄尉卑官,力為地方禦寇,緻以身殉。
在前代褒其烈,為立專祠,固當然之義。
今事隔久遠,彼邑耆老已盡,罕有知者。
祠之圮廢,亦是恒情。
矧國體既更,祀法未定,當存當廢,固宜俟之邑人,非浮之所能預,故不欲輕有所幹。
蓋存滅繼絕,出于邦人,好德之心,則為公義。
出于其子孫述德陳請而後舉之,未足以取信于當世也。
立民具道大德意存厲俗,欲為言于彼邑之賢者。
此意鄭重,固非為朋友之私以存錄其先人為厚。
浮于義不當有言,然亦不容不附陳其區區,使君子得照燭其情實,故謹以奉白。
亢旱日久,隐憂方大,議會既開,想建言所及,于民物必有所濟也。
啬庵晤時并為道念。
時燠,唯調禦多宜,不悉。
弟浮再拜。
九 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一日 丹崖先生左右: 向者潘君昆仲以其母夫人墓文為請,初辭以不文,亦不敢辱其币。
重以啬庵書命,又立民亦數以左右之意見告,不欲過拂,兼恐後期,因遂以文與之。
頃複勞手書見及,并以潘氏币至。
既固辭不獲,敢不敬從?此雖于禮為可受,但疑于過厚,實愧鄙文未足以稱之耳。
方暑,郊居多宜,及秋當複承晤。
敬頌俪福,不備。
弟浮再拜。
一〇 一九四六年 丹崖尊兄道席栖: 昔歲羁栖,每叨愛顧。
今玆遠别,複荷思存。
覽書忻然,俨如接席。
丘山雖隔,寤寐能通。
信乎了境唯心,執物非智矣。
比日秋清,想履候無爽。
燕郊未清,鄂渚猶安,巾車所指,或以東下為适。
吳楚密迩,尤喜相見之近耳。
弟謬曰還鄉,實同客寄。
湖山雖在,景物全非。
書院久撤臯比,亦罷剞劂,行吟坐嘯,無複可為。
法本緣生,任其起滅,觀相如翳,何所容心?矧康老胡雛,今方持世;焦螟蚊睫,猶自稱雄。
愍彼沉淪,不堪救藥。
未能反之結繩,更何資于名教乎?啬庵想時相晤, 黃離明 一 一九四一年三月七日 離明先生左右: 去夏承見枉山中,複蒙饷以新著《比較倫理學》,綜貫群言,歎其該洽。
衰病疏簡,訖未以一書為謝,想不過責其嫚也。
儒術久绌,猶不得比方外。
書院區區,謬欲揚其墜緒,不為時人所喜。
仁者獨不遺鄙拙,遠荷存問,竊幸斯道之不孤。
學人雖寥寥,亦欲使博習親師,導以先路。
而資糧不具,未有以待海内方聞之哲,非遂安于陋也。
今權設自由講座之制,誠不揆其率易,欲奉屈大賢時一臨莅,被以聞熏。
此于教事或無所妨,而于書院則為益滋大。
惠而好我,幸勿見斥。
别柬附呈,敬頌道履,伫候贶答,不宣。
弟馬浮再拜。
二 一九四一年三月二十六日 離明先生左右: 辱十八日還教,深荷不棄,慶幸何如!會當預誡在院諸生,益加淬厲,以為受教之地。
唯莅講之期,承擇在本年七月及來年一月,本當悉從尊便,因來谕亦有“傥書院寒暑假适在是時,當另定時日,前後移易均無不可”之語,故敢更以為言。
可否仰懇移前一二月。
蓋一則因書院借住烏尤,屋皆西向,夏至後恒苦炎蒸,冬至後恒苦風烈,故不能不提早放假。
每年暑假正在七、八兩月,寒假正在一、二兩月。
一則因院中肄業諸生多蜀籍,假期中皆各還家。
其留院者僅屬外省籍,人數過少也。
來谕既許移改,不以為嫌,但于貴校教程不緻有妨,想定可通融,提前臨莅。
傥荷曲如所請,仍候明示,以便掃除,且當先奉膏秣之費也。
又蒙示宜多延尊宿,極感拳拳之雅。
趙、謝二老及張真如先生,已承見許,其餘或因事緣一時未能相即,容當徐圖之,知注附及。
專肅,敬頌着安,不具。
弟馬浮頓首。
三 一九四一年五月六日 離明先生左右: 辱示将以六月中旬臨講,不勝慶慰。
聞峨眉至樂山馳道已成,雖無汽車,乘肩輿、人力車均一日可達。
屆時本合遣人奉迓,因乏由、求可使,是以竟阙,想不為咎。
書院例奉筆劄舟車費,宜先以納諸傔從,今遂附去,乞頫存之,戋戋者殊不足以為敬也。
命駕前數日,仍盼先示确期,以便過江迎候。
承教不遠,曷勝仰伫,順頌道祉,不宣。
弟馬浮再拜。
四 一九四二年八月二十日 離明先生左右: 去夏爾雅台講集,轉瞬經年。
别後承惠詩,未能屬和,良以衰亂羁旅,百無好懷,不覺荏苒至今,良歉良歉。
書院已如先零之草,無足為言。
頃兆平來辭,雲将赴雅召。
辄寫近作短章奉正,以謝曠阙之咎,囑其代候興居。
匆促附此,敬叩侍福,并頌撰安,不具。
弟浮頓首。
雷維松 一九四一年三月九日 惠書介紹鄧、謝二生來院旁聽,承力稱其馴謹,且有以助其行,具見仁者獎勸後生,成人之美。
惜敝院本無兼收旁聽生之制。
查二生根柢尚淺,即曲徇其請,難以領解,于彼無益。
且此間百物騰貴,二生在外自覓寓所,膳宿二項,為費已屬不輕。
又方在弱齡,不習羁旅,值此時會,處處堪虞,深恐虛擲光陰,徒增耗費。
敝院不欲以姑息誤人,是以力勸其歸,别求轉學,是乃所以愛之,非棄之也。
但勞彼遠涉,更辜雅意,不免歉然。
二生果有志于學,途徑甚多,不必求之書院,亦願仁者加以開喻,勿以未許其請,遂懷怨沮。
專此奉複,順頌教安,諸希鑒諒,不具。
吳子馨 一九四一年四月六日 子馨先生左右: 囑撰同鄉會序,别紙錄上。
迂拙之言,異乎俗尚。
古者燕集有序,亦與今事殊科。
集會之辰,群賢畢至,各抒闳論,實無取于此,舍之可也。
又頹年多病,習靜山中,罕入城市,凡有集會,皆不能赴,并希轉告同鄉諸公,鑒其衰老,勿以疏慢見責為幸。
手此敬頌着福,并盼惠答。
不具。
浮頓首。
錢穆 賓四 賓泗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一日 賓泗先生左右: 一昨獲奉餘談,有如飲海,乃知言鑒邁俗,固自不可及也。
書院荒陋,無足齒數,每恨衰鈍,無以振之。
又學人寥落,未知所裁,然亦欲使得近當世顯學,稍被聞熏之益。
何意行教所及,其室甚迩,竊願請間因得暫許臨枉講演,出其緒論,以豁颛愚。
法雨所沾,足令草木生色,其為幸滋大。
今囑張立民、劉公純二君面谒,乞示以時日,俾可預誡諸生,更當躬迓。
臨書不勝跂望之至。
馬浮再拜。
釋萬慧 一 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 萬慧法師坐下: 頃得敬生書,獲聞道風卓越,遙禮增歎。
衆生瞋業所感,大地俱為戰場。
仰光夙為法師應化之地,近聞亦遭魔襲。
弟俗情未祛,心頗憂之,欲勸請還蜀,恨未有以為供養之具。
末法機劣,難期勝緣。
謬謂法師若入廛垂手,以梵文教授國中,未為不可,未悉法師于意雲何?令兄現在成都,許于月内見枉嘉定,俟晤時當就商略。
滇緬路尚未阻,倘取道昆明轉蜀,弟方假寓烏尤,暫可粗安禅榻。
但未審道路需費若幹,且須先得法師同意,方可力謀。
辄因敬生奉書扣問,渴望賜答,不具。
弟浮和南。
二 一九四二年二月六日 萬慧法師坐下: 前托敬生奉書,勸請還蜀,當蒙垂鑒。
旋承令兄啬庵見枉嘉州,共相商略。
啬庵亦以鄙意為然,已由蓉彙款至滇聚興城,銀号。
囑轉彙仰光,以為促裝之需。
若電彙尚通,計日可至。
比聞緬境兵事益迫,法師宜早決計東還。
能飛航至渝,請即轉莅嘉定。
弟雖奉迎禮阙,書院假屋山寺,尚可安榻。
引領德輝,日夕遙禮。
書至即盼賜答,以慰懸馳,不宣。
弟浮和南。
三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萬慧法師道鑒: 前托敬生兩奉箋,勸請還蜀。
令兄見枉,亦與共計,還蓉後,聞已徑緻書,并彙資斧至仰光。
旋得敬生書,知已允同行,甚慰私望。
此雖俗情,然亦大士權現之本懷也。
彼土魔事方急,頃想法駕當已到滇,實望早日即路。
由叙永過宜賓附船,亦可徑到樂山,較取道渝、蓉費省。
雖迎奉禮阙,延企實勤,山寺借寮,粗堪安置坐具,衲僧風味,固大德所習,想不見斥也。
令兄仍在成都,通訊處:提督中街十一号持正法律事務所轉。
往晤亦便。
此間有武漢大學友人王撫五、張真如、朱孟實諸君,與令兄素習,并夙慕高風,情殷瞻禮,兼欲奉屈宣揚印度哲學,未敢以請。
想應機赴物,亦可量宜饒益衆生也。
四十年來,一彈指頃,幻軀易盡,良友難逢。
渴俟玄言,用慰遲暮。
臨書不勝翹切,敬問徒旅安勝,不宣。
弟浮和南。
曹纕蘅 一 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六日 纕蘅先生左右: 辱書并贶佳什,約以禊後偕香宋先生及翊雲諸公見枉。
久思奉手,緣會難逢,何幸得償斯願。
空山寂寥,忽來佳客,便覺水石堪娛,因立和一詩代柬,并呈香宋先生及坐中諸公,承約以十九日到山,舊曆三月五日。
已借僧廚略具蔬筍。
務望以是日辰初發駕,半時即可達,巳刻共飯烏尤。
午後從容向報國寺,決不緻晚。
但請五通橋必以早發,愈早愈好。
僅留半日,幸勿爽期。
良晤在即,臨書不勝忻伫之至。
弟浮再拜。
鹄候示複。
二 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七日 纕蘅先生左右: 往荷見遺筆墨,并屬佳品,亂後何緣得此,敬拜雅贶,亦未肯辄用也。
頃奉手教,垂詢上巳詩,當時實未及此,又香宋先生未曾首倡,亦未敢率爾而作。
今見養複佳篇,又示将傳之圖繪,不容竟已,因補作短章,别紙錄奉,乞正。
山中寂寥,兼苦炎熱,興味蕭索,詩思益枯淡矣。
高篇幸不吝示教為望。
順頌吟祉,不宣。
浮頓首。
三 一九四三年八月二十九日 纕蘅先生左右: 向荷惠書,告以缪君劍霜願助刻赀,拟俟其至而後答。
然訖今未得缪君隻字,因成小詩,頗近於戲,聊以寫呈一笑,不可為典要也。
秋涼,唯清燕多宜,益豐吟事,不次。
浮頓首。
拙句錄後。
又去年和香宋先生《烏尤禊飲》一詩,未以寄公,亦是缺典,今亦補寫于後。
四 一九四三年九月二十九日 纕蘅先生左右: 中秋後得惠書,旋缪君捐助書院刻資國币萬元亦至。
因缪君未有書,故未箋謝。
今附小詩達意,或視通常謝簡為不俗,亦請公為緻之,但詩殊未能佳耳。
書院蕭索如僧寺,雖視剞劂重于粥飯,恨其拙而且遲。
近刻慈湖書未成,僅成排印《春秋胡氏傳》,印工過劣,故未奉覽,承問故及之。
秋深,唯動定勝常為祝。
弟浮再拜。
舊曆癸未九月朔。
朱惠清 一 一九四二年六月三十日 惠清先生左右: 來教不遺故舊,殆如空谷足音,良慰羁索。
唯曩年惠書及饋金華脮,竟未拜賜。
道遠莫緻,初無足異,方行患難,斯味久忘,得書亦如過門大嚼矣。
賢者長才遠馭,為時所重,勤勞可想。
迩來民力已疲,物資益乏,似非勤恤民隐,不能轉此危機。
智計之士,當不為身謀,庶克有濟。
此亦迂陋之常談也。
毅成留美,亦未得其消息。
仆衰病羁旅,比迹方外,百無足言。
故鄉淪沒,欲返無時,追憶曩遊,真同隔世。
俗情未盡,能無惘然?立民、星賢比仍在山,舍甥猶滞貴陽,承問并及。
公暇時枉音教。
方暑,唯為時珍衛,不悉。
馬浮拜啟。
二 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二日 惠清仁兄先生左右: 辱書深荷存錄。
屬書各件已寫就,交立民托便奉寄。
其中賀君培心手卷,因下筆時偶未撿視簽條,誤以為單款,緻将上款遺漏,乃系出于無心。
既已寫成,不便補填,寄還時請代為道歉。
又筆墨多不應手,字實不佳,并希諒之。
衡湘淪沒,浙中道路益梗,未知近來通訊往複,系取道何處,便望示及。
秋涼,唯動定勝常,不具。
浮頓首。
緻某某 一 心白所借運貨車為江幹警察五分局所阻,請函電心白請設法。
弟因無從得知心白現在何處,故以奉告。
想大才必有以處之也。
浮啟。
□□尊兄足下。
二十二日下午四時。
二 安期向在博物館、國術館服務有年,雖乏專長,尚非下驷。
其年方壯,似不可令其伏處草間,欲使從賢豪之後,自效尺寸。
但有工作,不論地位,不拘俸給,苟可堪任,分當努力。
今遂遣其進谒,幸為圖之。
蹇難之時,亦資鍛煉,庶無棄我。
以公明達,或不咎其迳率也。
順頌台祉。
餘囑安期面述,不罄。
浮頓首啟。
十二月十日。
張其昀 曉峰 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九日 曉峰仁兄先生左右: 每睹貴刊,得讀近着,又所收皆一時名作,甚盛甚盛!惠書屬寫封面題字,别紙寫奉,恐不堪用也。
衰朽久罷講論,實無文字可資采摭,且亦自病其不類,虛辱來命,幸諒之。
柳先生想健勝如昔,便為緻聲。
諸舊友并希道念。
率複,順頌撰祉,不盡。
浮拜啟。
王宏實 一九四二年八月三十日 頃奉來教,并見示商會劉會長函,具荷關愛。
敝院購油損失,前托代達劉會長轉商油行緩付。
今既據劉會長函催,當于下月設法提早了結。
但仍拟代煩劉會長轉付,換取該行收據。
院中人現于該行皆不認識,勢不能不如此,并乞諒之。
想劉會長始終相為,當不嫌其渎也。
先此奉複,即希轉達,并謝雅意。
順頌台綏,不悉。
蕭君绛 一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八日 向承告尊居葺作亭,欲錫以佳名。
據左右述其地形勢,似可名以“鳳舉亭”。
雖稍嫌近質,然似未有以易之也。
《楚辭&bull九辨》曰:“凫雁皆唼夫梁藻兮,鳳愈飄翔而高舉。
”取義如此,亭主人甚占身分,未審高見以為何如?浮敬白。
君绛先生左右。
耀先先生均候。
壬午立冬日。
二 一九四二年 前承為舍甥婦制方,已服十餘劑,病者自言有效,日内當更遣詣前,求為複診。
此多年痼疾,若從此得向愈,為惠大矣。
頃再有渎者,友人劉君公純,患疽在項,瘍醫治之兩月而毒未盡,似非内服良劑不為功。
念辨症用藥之精莫如公者,特為介使求診。
良醫之門足病人,務懇推愛詳為診察,不勝感荷之至。
易民蘇 一九四三年 民蘇先生惠鑒: 承招飲山寺,極拟趨前。
奈近日天氣酷熱,眠食俱損,衰年畏暑,憚于出門,未克往領雅教,深為歉仄。
手此敬謝,幸恕不恭。
馬浮拜啟。
宋君處均此道歉。
陳法香 一九四三年一月二十七日 法香居士慧鑒: 承惠貴刊弘一法師紀念号,敬謝。
一師洵近世律宗大德,雖與仆為雅故,迩年契闊實深。
前聞示寂,僅有二詩悼之,老友謝啬庵亦與同作,今以錄奉。
衰年絕意文字,恕不能更酬來命也。
順頌安隐,不一一。
馬湛翁和南。
附詩一紙。
姚味辛 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味辛先生左右: 承寫示近作,并足名家,什襲藏之。
恨衰年多病,未能仰酬雅贶也。
囑題大集封面,草草寫奉,小印稍偏,可去之。
恐不堪用。
春暄,唯吟興嘉勝,罄無不宜。
馬浮拜啟。
釋遍能 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遍能大和尚坐下: 頃有事欲面談,因詣丈室或恐相左,又慮未值清暇,故特手書奉約,祈于日内因便枉駕,至濠上相晤。
其時間由大德定之,老拙長日不出,無時不相候也。
肅頌禅悅,不宣。
浮和南。
胡朗和 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六日 朗和先生道長左右: 久旅仙鄉,未聞丹訣,每懷高蹈,彌仰玄風。
舊有參學郭、鄧二君暨及門張立民,皆先後親承指誨,因得略聞門下道侶之盛,嘗以未曾奉谒為憾。
茲有渎者,書院假屋烏尤,頗承寺主善意,近因舊約期限将滿,欲與商訂繼續延長。
書院資力寒薄,誠恐未能如寺僧所望,聞尊府本為此山檀越,仁者又為一方耆老,缁素同欽。
現拟先與寺僧面商,若或推诿,可否借重大德一言使其易洽?俗事本不宜妄幹,因念拙刻短書,頗蒙采及,竊推雅愛,書院雖區區,愧其無益,似猶在維護之列,或不咎其造次。
衰年苦腰腳不健,不能山行,特托鄧、張二君詣前,先為道意。
所有經過情形及現拟提出繼續商訂辦法,俱屬二君代陳。
或恐于人情習慣未能盡合,并祈指示方略,曲予周旋,不勝感荷。
手肅,敬頌道祉,幸賜垂察,不宣。
馬浮頓首。
歐陽裡東 一九四三年四月二十八日 裡東先生左右: 己卯年曾于邱居士坐上一瞻豐采,爾後山居累載,罕涉城市,無緣奉對。
敬想深樂大乘,慧業日勝,曷勝懷仰。
茲有渎者,書院假屋烏尤,承能和尚善意相處,當時締約,曾荷證明,轉瞬已閱四年。
今與能師商訂換約,繼續延長,已荷能師完全同意,欲借重大德,仍予作證。
此乃承上文而言,為題中應有之義,世間法所不可少者。
本合詣前乞教,因掩室養疴,幾同禁足,又恐難值賓暇,轉勞晉接,故托能師迳行面陳,并将新約奉覽。
想方便融通,定能恕其疏簡,俯予簽署,圓此一段公案。
廣與人天為緣,是固仁者所宜贊許也。
手肅,順頌法安,唯照不具。
馬浮頓首。
辛心禅 一九四三年五月十七日 心禅先生左右: 去年辱書介習生傳裕來山,知方主修貴省《通志》,藉悉起居清勝,至慰遠念。
浮久羁蜀中,比迹方外,舊時學人俱已星散,僅欲稍事刻書,留此一脈。
志孱力薄,無足為言。
習生隽爽之姿,殊愧未有以益之。
旋于秋間辭去,從軍印度,将來當有以自樹也。
茲有渎者,新建王生紫東,畢業武漢大學文科,自廿八年入書院,相從最久,謹饬力學,今之端士。
近以甯親還贛,且就昏泰和,因囑奉谒左右。
念仁者于鄉裡後進,必樂為扶植,若志局編輯需人,欲請量為采錄,授以筆劄之事,可使免于遠遊。
浮于從遊諸子,每誡其幹進,從未為之謀事。
今于王生特為左右一言之者,以事與幹進有殊,又可令近依大德,全其事親之志,或于義不為分外耳。
可否,唯左右命之,并恕造次。
手肅,敬頌道安,不宣。
弟馬浮頓首。
許紹光 明兩 一 一九四三年五月 紹光仁兄先生左右: 宜山一别,倏忽五年,回首前塵,有如夢幻。
前得駕吾來書,具詳近履安善,良用浣慰。
茲有渎者,不佞有舊書四箱存駕吾處,近因豐子恺見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