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之書劄(第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尚待下文,事在人為,當不緻無著落,弟唯坐以俟之而已。
承囑緻惺老一信,在人情亦不可少,唯弟語言太拙,未必有當,今以附呈。
如兄以為可者,即請轉交。
至文老與毅成處,似可稍緩,亦無妨也。
職事簡表應改小注,别紙囑羽翔抄呈,登用法亦依三日來示補改錄後,适寫此信時,來示方到也。
仍候酌定。
弟深望惺老于書院宗旨能了解愈深,庶于事所益愈大。
至打通九五一層,餘人似俱不敢言,弟望惺老與布雷能言之。
非欲其私于書院,亦所以成蔣公之美也。
俗情總以冒渎尊嚴為懼,故使在位者永不得聞善言,何有于民主哉!陳芷汀、朱骝先能幫忙至何種程度,尚不可知。
力子亦非不能進言者,蓋彼輩同視書院為無足重輕。
惺老與尹默不可同日而語,古謂“宰相必用讀書人”,良不誣也。
鐘山作風,弟頗失望。
然赴杭度地亦是艱苦之事,想不日當可成行。
安期遲遲其行,深負兄期待之厚,俟其到渝後,望有以鞭策之。
欲其為兄稍效奔走,亦未知果能不辱命否。
星賢卧病已旬餘,病屬冬溫,本非劇,想其于調攝未得其宜耳。
院中事現俱由羽翔任之,兄所囑付者,想若等俱能留意也。
撄甯殊可念,将來到杭,當謀有以安之。
見示渠書,茲以附還,安期書亦附還。
已将地址抄出,容即緻書慰問。
潦草作此,不盡欲言,順頌餐衛多勝。
弟浮頓首。
四一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五日 敬仲老兄左右: 九日奉寄一函,内附緻周惺老一書,諒達。
佳電及八日來教具悉。
已仰徇尊意,暫不卻修,仍用一勺齋名義另行存儲,俟東遷有日再看。
目前實在蹇難時期,董會所希望于政府者,尚懸而未決,就令如其所期,恐實際開支,必有溢出于預算之外者,竊謂董會亦須令有準備方可。
吾兄處事詳密,固無庸弟之鰓鰓過計也。
毅成有信來雲:不果來嘉,将飛滬。
已别作複。
敬生不知何時往魯,弟有小款在渠處,已函告渠,俟其行前,将單據等悉交兄代為保管,預備弟臨行到渝取用。
瑣事本不舉奉渎,然别無可托之人,隻得并以勞兄,想蒙俯諾,實不勝皇恐也。
星賢病愈,昨已到山。
陰曆年内院中事尚簡,但使東遷有定期,恐不免一時事集,須令從容早作準備,免緻臨時忽促淩亂。
此當待兄随時指示,弟實隻能坐享其成,未必能有裨益耳。
安期未能早來稍效奔走,弟頗引以為憾。
若其到時,留渝或來嘉,唯兄所命,但弟私望其來嘉,可為弟稍饬行事,然此對于董會,實為不情之請耳。
又有一小事奉求者,附《大公報》本月初八日廣告一條,弟意欲購此項魚肝油精丸一百粒,英文名HalioerOilPlainorHalinolCapsules,美國ParkDavis公司出品,系黃色糖衣,狀如蜜蠟,透明體豆形丸藥(長圓形)。
又廣告中小字,有含八種維他命丸,未知系何形狀,亦未知其價。
此間曾買到一種含唯他命四種者,系黑色糖衣,圓形,現已無覓,好在價亦與魚肝油精丸相仿,亦欲購買一百粒。
恐廣告中價目須酌加,亦仍欲購之。
本可以命安期,恐渠不識英文藥名,又于渝地生疏,故冒昧托兄轉饬他友代辦。
應需藥價,請在敬生交款中扣用,其藥即交安期來樂時帶來。
此事尤瑣,恃愛妄渎,想不為罪。
餘俟來教再詳。
手此敬候多豫,不悉。
弟浮頓首。
四二 今日為兄作書兩幅,并檢往歲所書一聯同奉,聊以塞責,不複成書,存此空中鳥迹而已。
某頓首啟,無倦尊兄左右。
趙熙 堯生 香宋 一 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五日 側聞高義之日久矣,海内誦先生詩者,皆思一親豐采為幸。
浮于民國初年曾一遇先生于杭州車站,憾未及從容奉教也。
今以避寇入蜀,遂至嘉州,喜近先生之居,冀得因間通谒門下,相從請益,以慰平生之願。
會有書院之役,假舍烏尤,睹山中石刻幾遍為先生手筆,知其地固先生遊屐所常經,而寺主遍能,自稱與其師傳度,皆嘗學詩于先生。
私幸此地緣勝因先生而益顯,又獲遇江翊雲參政于淩雲,曾托其代達悃忱,将因而請谒,量先生當不以冒昧見斥。
三十年來,學絕道喪,世之所以為教者,拾異邦殊俗之土直以為寶,後生小子幾不知聖賢為何人、經籍為何物。
今因寇亂之餘,當路諸賢一念之發,因得于現行學制之外,存此書院。
思藉此略聚少數學子,導以經術,使返求諸義理,冀續先儒之墜緒于垂絕之交,此亦人心之同然,有不可泯滅者在也。
唯是草創之初,規制簡陋,無足比數,而以浮之迂拙,暫供掃除于其間,實愧其不稱。
欲示未來學子,使知所向,非求名德如先生者為之矜式,不足以資興起,而況去鄭公之裡又如此其近者乎?每與翊雲參政言,欲因造門面陳,适又患瘧,未能即路。
今特具書,不揆僭妄,敢以詩教特設講座為請。
仍因翊雲參政,以聞于左右。
伏望先生恕其禮數之阙略,察其質野之由誠,惠而許之,不吝餘誨,非特書院之幸,實斯道之光也。
誠知先生年尊,杖履不輕出,今亦未敢遽勞傔從,徐俟秋清,乘興命駕,随意止息。
或時一至,或歲一至,唯視起居所便,擇而行之。
至當灑掃堂室,以安幾杖,選諸生之才俊可教者,使得進見,亦不敢過煩講論也。
古者飨更老于太學,憲老則惟儀刑其德,乞言則惇史書之。
今欲于書院略存斯意。
先生國之耆碩,典型所系,凡在後進,孰不承風仰化?推君子教思無窮之旨,必不惡其近野而棄之。
率爾直陳,伫候賜答。
敬頌頤安,不具。
敬再啟者:前者政府諸公以書院籌備方始,欲屈先生為籌備委員。
寄來聘書,屬為轉奉。
竊病其詞之不文,非所施于耆德,況又勞之以事,益非所安。
書中迳題大名,尤為不敬。
因請易其詞為名譽董事,改題表德,而後敢聞。
今所易聘書尚未至,而前書留置已兩月。
終不為之達,于事義又不可,達之則嫌于冒昧。
凡今之人,蓋未可責之以禮。
先生雅量,或不以為忤,故今遂為達之。
實代諸公惶悚無地,亦願恕其近野,不加深責為幸。
二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九日 前辱還教,兼被和章,深銘誘進之盛。
屬樂山大災,書院造始,諸未甯集,緻疏箋候。
即日秋清,唯動定多豫為祝。
承介貴邑學生四人,察其文字,似學力尚少根柢,未與甄錄,殊覺歉然。
然答之之言,頗緻勖勉。
講習不在一時,亦不限入院與不入院,果其自知用力,實有餘師。
先生責人以德,必不以鄙言為謬而責之以必錄也。
書院已于十七日開講,例當柬請莅教,因風鶴頻警,故未敢以虛文奉渎。
瞬屆九秋,夙承登高之約,便思先詣門下,摳衣擁彗,亦以寇氛甚惡,非所以安幾杖,故進見之期,尚猶有待耳。
《講錄》數葉,呈請賜正。
敬頌頤安,不具。
友人熊十力别有一函問起居,并以附呈。
二 一九三九年十月二十日 迩以寇氛不靖,空襲頻驚,緻違進谒之私,遂沮登高之會。
唯郊居安隐,不礙恬懷,曷勝仰止。
書院開講甫及匝月,生徒不過十餘,才講得《學規》數條,略示為學塗徑。
将俟飛鸢稍斂,道路無虞,便思躬造鄭鄉,自比執禦,冀得奉餘教,以啟颛蒙;今玆尚未敢必耳。
陶、李二生,昔在門下,今因其趨前,辄率附數言,敬問起居。
外《平蠻三将題名》及《元祐黨人碑》拓本二種,系去年得之桂林者,聊伴空函,未足以塵鑒錄也。
臨書神馳,不具。
四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七日 向陶、李二生還,辱書及賜詩,欣知道履康勝。
經月未修箋候為疚。
書院開講将及三月,先以《學規》及《讀書法》,欲使諸生粗識趨向;近方講《論語》、《孝經》大義,拟于舊曆年内講畢,明春次弟更講群經。
愚管之見,不敢謂其有當,但庶幾不悖先儒之微旨,一以義理為宗。
今将已刊成《講錄》一卷請正,伏望賜以繩削。
天寒歲暮,道路多虞,久懷造問之志,而至今未果。
倘寇患不逼,猶可假息,将以俟之來春。
或得請于左右,仍許一莅山中,使諸生得暫親杖履,誠莫大之幸。
前托翊雲參政緻意,拟修飨食之敬,歲奉法币千圓。
實恨菲薄,不足為禮。
若并此而阙之,則惡其近野矣。
今以半年計,彙奉名世之數,納于下執事。
乞先生千萬勿外之,比于為諸生自行束修,以為異日受教之地。
若先生執意不受,是距之門外不屑教誨也。
諸生資地雖有未齊,思稍稍道以六藝,其間或不無一二可造之材。
故願先生鑒其誠悃,惠此童蒙。
弘不倦之仁,視同執贽之例,亦勿以徑直之詞為罪,是區區之所禱望者也。
别附小詩,至俚淺,不入律,亦稀有以教之。
霜寒,敬唯餐衛多祜,不宣。
五 一九四〇年一月二十五日 前奉教卻還微脯,未敢再渎。
先生清介之操,足為後生矜式,似不必以未嘗到院為嫌。
将俟春日暄和,徐以為請,使諸生得被餘誨,修嚴事之禮焉,庶先生不更斥之,斯幸矣。
屢思造谒,汔未獲閑,會舊臘将除,陶、李二生奉召往詣門下,辄附書敬問起居。
外奉高麗參四支,系往年得之浙中者,尚非下品,或可聊備頤養之須,望不以細末見卻。
書院近狀,陶、李二生當能言之。
古調獨彈,自不适于俗耳。
區區之愚,亦唯盡其在己者而已。
此學不絕如縷,所望耆年大德有以匡正而扶翼之,非敢謂遂能負荷也。
謝靈運有言:“匪為衆人說,冀與智者論。
”先生傥不以鄙言為誕邪。
浮于詩初未用力,五十以前所作,皆不足存。
近年以避寇轉徙,感時傷亂,時亦托諸篇詠,獨謠寡和,自言其勞,未有以合于古人之旨也。
今屬二生錄數十首,敬以就正。
亦望先生不鄙,引而教之。
如荷摘其利病,示以準繩,賜加題語,庶使晚學猶得幸聞前輩典範,何厚如之。
二生行遽,匆促附此,祇請道安,并頌春祺,不備。
舊曆臘月十七日。
六 一九四〇年七月二十六日 香宋先生座下: 江參政見枉,親緻賜書,厚蒙齒錄。
信知德教之遠,無棄于颛蒙;謙光所流,不擇于少賤。
曲被忘年之雅,益深仰止之思。
許以九秋贶臨,故當先事迎谒撰杖,請閑冀獲音旨,以遂瞻依,不勝慶幸。
踴躍之情,辄更附書述其懷仰,仍因江參政以聞于左右。
别附小詩一律,辭意蕪淺,實慚未學。
何幸得遇先生一代宗匠,亦不敢自匿其陋。
如尚非不堪繩削,并乞俯而教之。
暑熱,伏惟順時頤養。
肅叩道安,敬遲來誨。
臨書神馳,不具。
後學浮再拜。
夏曆六月廿二日。
七 一九四〇年八月五日 香宋先生座下: 曠問經時,寇患益亟,随在皆有空襲之虞,遂虛往谒,又以病暑不出戶庭,未知何日始得奉對。
比想肥遁居貞,怡神物外,治亂可忘。
瞻望高風,懷仰彌積。
浮近歲所為短篇,憂生念亂,粗寄一時之感,未足言詩。
因友朋見索,陋不自掩,聊刻一小冊,今遂以奉正。
忘其荒率,志此流離,或不為長老所斥,亦願因而教之,幸甚幸甚!秋熱,趨候猶需。
肅此,敬問興居多祜,不悉。
浮再拜。
庚辰立秋前二日。
八 一九四一年二月十日 去冬辱手教,曠答經時,世情所甚不可。
因累欲詣候,卒未果,歉然于懷。
山中景物蕭索,亦無可言者,諒長者不深責也。
入春唯頤養多祜,康強益增,曷勝仰望。
書院藜羹不糁,幾至中辍。
本同挂搭,未為誅茅之計。
來學者不堪枯淡,亦有漸引去者。
昔人每謂儒門淡泊,收拾不住,今乃知其信然。
儒術久绌,猶不得比方外,矧以浮之谫陋,妄有稱說,其不諧于俗固宜。
方求所以自脫之道,承謂尚有學子欲相就者,幸為善謝之,不敢有隐于大德也。
拙刻《避寇集》,略增數葉,謹如來命,續奉十冊。
别錄近作,并乞正。
順頌道安,不莊。
浮再拜。
辛巳上元。
九 一九四一年三月六日 香宋先生座下: 春初曾奉書問起居,嗣從烏尤寺主得聞去冬有帷帳之悼,未知所以奉慰。
念智通晝夜,當無損于神明也。
又聞将遊峨眉,道經樂山,宜可枉駕山寺,此積年所仰望而未遂者,何幸得如夙願。
書院往歲欲求降重,曾托江君翊雲代緻區區,屬以寇警,久虛造谒,未敢更以為請。
今值空襲稍弛,春物昭蘇,杖履安和,遊辰可俟。
院中諸生雖蒙稚,亦思一得瞻望豐采,親承提命,引為至榮。
不揣冒昧,敢更申前請,附呈别柬,乃随俗為之,誠懼遠于禮意,非所以尊耆德。
然願先生俯垂聽許,無棄幼賤,潤之以詩教,被之以聞熏。
即浮亦獲仰奉餘誨,有所楷式,幸莫大焉。
憲老乞言,亦猶行古之道,諒先生必不見距也。
至莅止之期,一唯從者擇之,但祈先以見示,俾便掃除。
臨穎不勝仰跂之至。
肅此,祗請赜安,不莊不備。
晚學馬浮再拜。
舊曆辛巳二月九日。
一〇 一九四一年五月六日 香宋先生坐下: 舊曆二月初,聞先生将有峨眉之行,曾奉書敬速。
冀得枉駕烏尤,兼為書院學人懇請垂接,未蒙賜答,深懼其言近野,為長者所擯。
然信先生薰然慈仁,或不咎其疏略也。
比日清和,伏惟頤養多祜,曷勝仰望。
久懷造谒之志,迄未得遂。
近聞馳道已成,五通橋有車可直趨珂裡,如或可附,當謀一竟此願,旦暮間尚苦未能成行。
書院權制,例有戋戋之敬,今遂别呈,請納于傔侍,幸勿見斥。
如許臨莅,決當躬造,以備執禦之役。
率冒上渎,祗頌道安,不宣。
後學馬浮再拜。
辛巳立夏日。
一一 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一日 香宋先生門下: 賜答二書,深情若揭,仰懷高誼,彌勤思服。
書院薄少之饋,不足以為敬,複勞見卻,重益其過。
竊念先生方議重修貴邑文廟,何不移此以佐役,使得效一椽一瓦之末。
如是則先生受之為虛,而書院亦獲申其區區之意,幸其不為先生所外,是誠義之兩得者。
雖然,是必以先生之名行之,若以書院助營斯役,則不可。
謹更以納于左右,願先生鑒之,萬勿再卻也。
率土為戎,孰使緻之?誠如來教,懸絲之喻,書院方為時诟病,猶吹劍一吷耳,豈能令河水倒流哉。
奉對猶虛,率爾再渎,并求恕其迳直。
敬請道安,不備。
後學馬浮再拜。
孟夏廿六日。
附彙票一紙。
一二 一九四二年七月廿七日 香宋先生侍下: 往者幸獲撰杖,倏忽經時,曠于箋敬。
比盛夏養長,伏維尊候禔福,定慰仰望。
纕蘅先生屢書索上巳詩,向以長者未先倡,未敢下筆。
今又得程君寄示五言,促其補作,遂勉成十韻,率易不容自掩,别紙寫呈,乞賜繩削。
寇患轉深,羁懷彌積,形于言者,亦無和樂之音也。
暑中想調禦多宜,不遠及。
後學馬浮頓首。
一二 一九四二年九月十三日 秋初辱還教,敬審興居康勝,并喜貴邑文廟修複,俎豆一新。
此先生願力所成,盛德之感,可使禮樂不墜,誠衰亂中盛事也。
烏尤修禊雅唱,未蒙賜讀,頃始于成都報端見之。
以詩中猶見齒及,辄敬和一首,别紙錄請繩削,殊愧未能合轍也。
袁生自好之士,在書院時初無所益,來教厚蒙稱譽,自是長者獎進後學之心,聞而增悚,冀其不負誨勵耳。
比粳稻已登,伏想井裡安戢,頤養唯宜。
不敢多勞神觀,因閑口授數語見答,以慰懷仰,幸甚幸甚! 屈映光 文六 一 一九三九年七月二十六日 峨眉之遊,暫忘五濁,可念者不在名山而在良友。
惜過嘉僅留一日,未獲從容,不免恨其别之遽耳。
奉十七日惠教并九老、萬年攝影,備承愛注。
弟患瘧經旬,頃已平複,惟幻軀衰相并現,亦不足以是萦懷。
書院不唯全賴護持,所望發大心、深心,乃可羽翼斯道。
布金建刹,雖難責之今時;避地誅茆,茲亦未能跂及。
誠愧福德之薄,遠遜古人。
見示攝機宜廣,接物宜弘,用心則然,于事猶礙。
一則資糧不具,二則齋舍無多,祇能稱家有無,未可望空祈禱。
此在諸仁者願力有以成之,不徒系于浮一人之心也。
基金及常費二事,諸公為書院計,自慮無不周,不勞辭費。
百闵及毅成處俱有書往還,望大德合力主持為幸。
時暑,唯那伽在定,常枉德音,不具。
二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七日 月初得教,未及答。
十九日樂山被災甚烈,旋荷手書慰問,良感。
弟前以瘧後徙居外城過街樓,是日落彈無數,寓屋悉坍。
幸書院同人俱各無恙,唯熊十力兄住宅被焚,左足受傷。
現已全體移住烏尤。
别在涼橋戴家賃得一宅,距寺三裡許。
安頓同人家屬。
幸此宅賃之在先,否則益無辦法。
一星期來,大緻粗定。
惟樂山全城,大半已為焦土。
世事之無常如此,真堪浩歎。
書院征選學生,已得二十餘人,到者尚屬寥寥。
現拟展期于九月十七日開講,屆時深盼公與百闵能撥冗莅臨,此亦籌委會不可缺之典也。
毅成想早已飛桂。
渠曾于初七日來書,始知基金保管委員會組織已定,得藹士先生與公主持。
将來書院倚賴之重,全在諸公,曷勝跂望。
八、九兩月經常費,亦甫于十五日彙到。
唯昨得教育部來文一件,系緻籌委會者,文中謂别附基金保管委員派狀七件,此項派狀并未附到。
今将教部原文交航寄呈,至望賜複。
鄙意籌委會本系公與百闵、毅成三人為主體,公等并在重慶,而教部來文屢寄樂山,展轉經郵,徒費時日。
望與百闵商搉,可否即于公寓所貼一複性書院籌備委員會标題。
一面迳告教部,以後如有緻書院籌委會公文,請迳送公處,較為直截,且免轉寄遺誤,想公等必以為然。
至基金,據教部文中猶須審查概算,未知何日始行實撥,此事亦全仗公等深留念慮。
藹士先生弟未曾謀面,未便通書,晤時并希代為道意。
百闵兄均此,恕不另肅。
順頌法安,不具。
三 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 頃奉八月廿九日手教,極佩仁言。
征選是一事,征選以外随機接引又是一事,是即廣書院于天下之意。
心量本來如此,夫豈限于書院?但願力雖屬無盡,而事實實有未能。
書院且未具緣,衆機何由廣被?今時根器下劣者多,又習氣深厚,難為解脫。
每苦書問酬答之煩,雖與方便饒益,其實勞而少功。
然在己苟有可盡之道者,固未嘗敢有遺也。
熊先生傷勢稍瘥,堪以告慰。
山中蠻洞不乏,無須更鑿,但近來月夜往往聞警,露坐竟夕,為之不甯。
業力所招,無可避免,徒有浩歎耳。
百闵欲于開講日延林主席莅會緻辭,鄙意不如寝罷。
昨緻百闵書中言之頗詳,囑其送公一覽,當不以鄙言為謬。
開講日請柬以籌委會諸公為限,不延外賓。
其實可至者亦唯公與百闵,除熊、賀二君在院,其餘諸公或在遠,或事羁,未必能命駕也。
教部寄來政院所發基金保管委員派狀七件,今日始至。
除将緻朱铎民一件留下就近轉送外,其餘六件,因毅成曾囑其秘書李春坪來函,囑俟此件到日,即彙寄彼處,以便分送,今已照寄李處,請洽。
又開講日請柬,其中陳藹士先生一份,因未詳當寄何處,今并附奉,欲煩左右代緻。
别示孔院長六十壽辰須緻詞壽祝一節,愚意值此危時,以孔公地位,方憂勤惕厲之不遑,似不當以慶祝為事,或書一聯贈之,寓箴規之言,卻無不可。
但苦無佳紙,公能代為謀之否?率複,順頌法安,不具。
四 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日 十八日答公與藹士先生一書,當已達覽。
開講日并承藹士先生來電,适已在書發之後,不及另複。
晤時乞為道及,兼緻謝意。
百闵兄得篠電後,未知能否撥冗一行?實不勝伫望。
玆有小事奉渎者,書院師生及執事員役,現已達四十餘人,學生尚有未到者。
不能不為疾病不時之備。
值嘉定炸後,時疫流行,尤須防慮。
但城内中西藥肆俱焚毀一空,無從得藥。
因念貴會振濟事業之廣,亦嘗以藥物施放,救病扶傷,其于重慶諸大藥房必有交往熟識。
今不獨價昂,亦兼貨缺,若由書院迳自往購,或竟求而不得,困難實多。
特将拟購諸藥,另單附呈,可否仰懇費神,囑貴會執事代為購取?如有難購之品,或數量不足,亦請加以酌量,并望設法盡速交運來嘉。
最好能托便人攜帶,尤為迅妥。
應付藥價及運費,可否就近托李春坪兄暫由茶葉公司代為墊付,即在留渝之開辦費項下扣還。
事屬瑣屑,然關于書院公共衛生,不容不為之計。
公恫瘝在抱,想必荷慨允相助,不厭其渎也。
前書所陳各節,百闵兄未來以前能與公一度商搉,必能盡善。
弟明知行之維艱,亦非無病之呻,好為饒舌。
此必在公洞鑒之中耳。
手肅,敬頌法安,不具。
五 一九三九年十月三日 昨發一電寄戴家巷轉,想蒙察及。
前承答購藥事,并與藹士先生同署一複,俱已奉讀,諸公熱誠可感。
書院前途,悉賴維護,非浮之坐論所能為力,蒿目時艱,杞憂曷極。
前此所陳,亦有感于百闵兄之言而發。
故深盼一為命駕,從容讨論。
愚慮所及,非止一端,非筆劄所能宣也。
目前最要者,尤在經常費,一有不繼,則同在陳。
故望諸公深謀遠慮,為此一線學脈計,為此遠來就學諸生計,必有不能已于衷者,初無待于浮之饒舌也。
振濟會自為全民而設,書院托購藥則可,求分藥則不可。
見示以代貴會施藥為請,便可發藥,期期以為未安。
且笾豆各有所司,亦未便以施藥為事,既代購為難,便合寝罷。
近日空襲頻仍,山寺亦感杌陧。
徒言拔宅之地,亦為無米之炊,或當就其近而易者,略為準備,聊勝坐忘。
即此亦非一手一足之烈,羸老無能,但有興歎。
心之憂矣,不能奮飛。
故欲待咨決而後可行,亦非有出位之思、過奢之望也。
百闵兄惠書至今未至,能無怅然?毅成有無來訊,何日方還?基金已否實撥,今後兩月經費,曾否具領交彙?俱盼撥冗一一賜答。
熊兄傷足已愈,昨已上堂講論,足慰愛注。
率爾布臆,即頌磐安,不悉。
藹士先生處,并希道意,恕不另肅。
六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五日 經月未奉教,得世兄及百闵來書,知方安居修法。
想那伽在定,所證益深矣。
近日當已還渝。
回真入俗,自應不廢善權方便。
弘範三界,固從來大士之悲心也。
弟日在水邊林下,為後生饒舌,一無所補,而二時粥飯,将成問題。
書院基金及十月、十一月經常補助費,迄未撥下。
據李春坪君來函,謂财部須俟最高國防委員會令下,始能實撥。
如此久懸不決,不解何因。
公等為法城塹,外護功高,定有智力圓此未了公案。
百闵允來山寺,而遲遲其行。
昨為此事,更與一書。
公若在渝,務望一晤百闵,同閱鄙函,更約藹士先生共相商搉,一勞神用。
庶使諸生無愠見之容,而群公亦不失豚魚之信,是所望也。
專肅,敬頌法安。
臨書神馳,并希賜答,不具。
藹士先生處恕不另肅,乞為道候。
七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九日 前緻飛函,想蒙察及,靜候還答,無取多陳。
然其渴盼莅教之心,懷不能已,初不專為資糧也。
諸公謬采刍荛,責以講論,自必慮遠思深,決不視同泡影,緻如昙華一現,遽爾冰銷。
若以拙野之言為不合時宜,不餍人望,亦當有以處之,未可于開講甫及兩月之間,而遂棄之若遺也。
浮德不足以領衆,學不足以及人,才不足以應變,每深自引咎,未遑責人。
而熊逸翁以主張不同,形神躁擾,賀藏雲以義理非要,意趣參差,先後決然言去,留之不可,此誠始意所不及料者。
蓋二君于書院之所以為教,皆意主更張,以浮言為空疏無用。
浮再三申譬:關于論學,未嘗自專。
但簡章所定,二君當時并無異議。
今即亟欲更張,當俟百兄來山,從容讨論。
浮既無能為役,亦當去就分明,非不肯徇二君之志。
而二君怫然遽行,将謂浮迂拘不能容納。
浮之用心,初未敢有負于二君也。
傥百兄早來商定大計,于彼于此,必有所擇。
蓋浮之語默,初無增損,而書院宗趣,不容不定。
此其曲折,非面語莫宣。
今略言之者,以見前書速駕,其所為固不止一端也。
更有一事當告者,當開講之初,值樂山災後,逸翁傷足,諸生應選文字,積卷盈屋,鹹須裁答。
又方草定《學規》,竭思講事,故于講外所當務者,疏節闊目,未之能舉。
藏雲久辭監院,未嘗一日視事。
此席虛懸,遂至今日,不容更緩。
老友沈敬仲先生,服膺儒訓,兼明佛法。
曾從楊仁山先生遊,佐蔡孑民先生辦中國公學,任總務長。
曾曆歐西,谙練世務。
天懷曠遠,氣象溫恭,饒有治事之才。
自避地來蜀,已經年矣。
八月來嘉,聘為講友。
相聚三月,益見其進德之勤。
平日講論之間,于浮多所裨益。
今再三勸請,以風、立民等亦屢以為言,始于昨日起,允任監院。
自茲以後,庶凡事皆得其理,而浮亦可專心講事。
自開講以來,所可為書院慶幸,而浮之舉措所差堪自信,足以補其往日疏闊之咎者,唯此一事而已。
兩兄于沈君或未深知,今亦不可不告。
百兄能早日莅止,甚盼多留旬日,冀可罄其所懷,兼願多與沈君談議,必于書院前途有益。
浮在此一日,終欲盡其一日之誠耳。
慮文兄或尚在鄉,故此書仍寄百兄處。
俟毅成還時,亦以示之。
仍盼賜複,不具。
八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日 百闵兄見枉,具道二公愛護書院之熱誠,至堪紉佩。
自開講訖今,甫及三月,深愧未能有所裨益于學子,但欲令稍知趨向之正而已。
凡所講論,未及次弟付刊,僅刊成《學規》及《讀書法》一冊,略見一斑,今以奉正。
至學生氣象如何,百闵兄當能言之。
時人或以書院所講為空疏無用,此亦無須置辨。
平生所學,一本先儒,以義理為歸,不敢苟以徇人,當為有識所共鑒。
如其不當,亦希有以教之。
書院初不為浮而設,諸公既承創議諸公諈诿,凡所以為書院計者,宜無不周,初無待于浮言。
然蠡管之見,亦似有不能已于中者,别草提案一通,謹因百闵兄之還,托其攜奉公覽。
是否可行,敬候抉擇示複。
餘托百闵兄面緻。
不盡覼縷,順頌道安。
布雷、力子諸兄均此道意,恕不另肅。
九 一九四〇年三月三日 舊臘底奉書,及铎民來山,具詳道履,經月曠答。
毅成既有約不來,百闵亦金玉爾音,弟之所以不複言者,實以初無名理義味之興,而徒為頭會箕斂之責,亦自病其無聊。
深憶峨眉舊談,但憑願力而未修福德,誠未足以接物利生也。
頃承介遂安王生白尹來院就學,少年有志,頗堪嘉許,已允其入院。
但枯淡之業,亦恐未有以益之耳。
去歲所提鄙議,兄出關以後,當已備悉。
書院若應有一發之延,端賴諸公千鈞之力。
願勿似禅家機語,竟成泥牛入海也。
兄前書勉以佛法。
鳥窠吹布毛,曾謂若論佛法,此間亦有些子。
但恨無所用之,聊舉以為笑。
毅成還否?百闵想常晤及。
藹士先生處亦希代緻拳拳。
率頌法樂,不宣。
書院廿八年度決算,日内另寄,并及。
一〇 一九四〇年六月三十日 文六尊兄道長左右: 累月疏候,聞曾掩關習定,宜深得受用。
未知定中光景如何,想觀慧之發,益臻勝妙矣。
承示陳部長函,囑介趙文成來學一事。
鄙意趙生年甫成童,能為韻語,有志經史,堪為美材。
但如是稚年,出入猶待父兄将護。
以言讀書,須先習章句訓诂,驟難語以深義,入山就學,尚非其時。
乞便婉複陳部長,轉告趙生父兄,許其通訊問學,不必來山。
庶在彼既免跋涉,亦可随分得益,并不孤其願學之志,尊意當以為然。
百闵何時返渝?聞在桂患盲腸炎,當已就痊。
藹老想時相見?毅成有無消息?俱在念中。
山居蕭索,枉駕難期,益深羁旅之感。
院事不日另當函告。
專複,即頌道祉。
方暑,唯珍護萬宜,不具。
弟浮頓首。
一一 一九四〇年八月三十日 文六尊兄先生閣下: 惠書足慰積念。
行都頻患空襲,公目睹三災,身行六度,當益增慈忍之力,福德無盡也。
承以書院基金措置見詢,此在公與藹士先生洎董會、保管會諸公自必慮之已詳,浮何所容喙?學田之議,本自百闵發之。
然書院迹同羁泊,未有定居,以常理言之,須先有屋宇,再議置田。
今處變之時,未足語此。
若買山結茅,耕田自給,此本古之遺風。
欲使資糧足供來學,亦須小具規模,方可為久遠之計。
今衆緣未集,物力維艱,即舉現有基金盡數營此,猶不足一頃之田,何濟于事?聞人言,現時因米價騰貴,田價亦随之增高,良田一畝,歲收米不足一斛者,已須千圓,此據溫江言之。
嘉定系山郡,無此沃野。
他處未詳。
況田有肥硗,歲有豐歉,收獲管理,在在需人。
戰後農村生産情形,亦恐驟難安定,似亦計慮所當及者。
總之,購置學田有先決問題數端。
一、書院須有确定地址;二、須先建院舍;三、置田不能離書院過遠;四、畝數不宜過少。
四者有一未決,則不如緩圖。
此鄙見所及,不過舉之以供參考,非謂必不可行也。
至存儲生息,但期金融穩定,利率不緻過低,期限不緻成礙,比較易行。
聞有甲種建國儲蓄,半年以後,亦可提取,其利率較存活兩便者為優,不知信然否。
此亦非山野所能詳,且亦不必問者,料諸公必能善為處置也。
目前書院所指望者,但欲以此項息金為刻書之費。
刻書之多寡,當視息金之厚薄以為準。
若懸而無定,則刻書之計無從進行,或且因而停頓。
此則深望諸公留意及之。
又前議增設預備班,雖補助費已荷通過,而臨時費則付之阙如,實無從着手準備。
前于緻百闵、毅成書中,已詳言之。
原有補助費僅七月份已發,而八月份則至今未到,頃已屆月底,秋季開講在迩,拟九月十一日開講。
亦盼諸公一為促之,勿緻過延。
前電毅成,舉老友謝無量加入董會,想公等已悉,而未得報書。
又百闵前半月來書雲,公與毅成俱返渝,即當開董事會議,以其時考之,會期已過。
所議何等?諸公為書院計者至深,亦願有以教之。
率臆奉答,不盡覼縷。
敬頌法安,仍候贶答。
弟浮拜啟。
藹士先生、百闵、毅成諸君子,均此不另。
再有白者:往公在滇、黔之日,書院所緻毅成、百闵諸書,累牍詳言,多未蒙見答。
誠知諸公酬酢萬變,實少從容之晷,然未必遂廢筆劄,或者倦于聽聞,惡其言之多邪?月前與百闵一書,附緻立夫部長一函,亦置而未複,何也?公學佛精勤,心常在定,當不咎其言語之煩。
書院之存廢消長,實唯諸公願力之大小是視,浮何有焉?苟能維系一日,固不敢不盡其一日之誠。
萬一不為時俗所容,則浮可以杜口,而書院不容遽辍。
公等宜白之創議人,别求賢者繼講,以為可大可久之計,不當默然置之。
陳部長如于鄙言有不悅者,亦宜明白見斥,不可以不答為答也。
此函望轉與百闵一閱,因久未見複,似未宜再渎耳。
近自刻《避寇集》小冊,聊附奉一粲。
并乞以一冊轉奉許靜老。
弟浮再啟。
一二 一九四〇年十二月一日 十月八日董會紀錄逾月始到,知毅成飛港,諒近已還渝。
十一月十二日曾由沈敬仲兄緻毅成一函,并附明年預算草案,度已邀公覽。
預備班經費拟移作刻書之用,及原有補助費,因物價騰湧數倍,不足以維現狀。
一應曲折,均已詳陳,無待贅述。
應如何設施,方可繼續,公等自有主張,固當靜候來教取決。
唯急景凋年,忽忽遒盡,來春之計,似須早為之所,否則勢将停頓,無由進行,實望公等加之意也。
玆有渎陳者,書院之設,本出公等與創議諸公弘願,欲綿此絕學于衰歇之餘。
因齒及衰朽,使為前驅,并非為浮而設也。
自惟炳燭餘光,實未能廣作饒益。
一年半以來,未嘗不思彈精竭慮,冀有以仰答諸公期望之厚,無如予口卒瘏,予手拮據,未有尺寸之補,而老病侵尋,疲于講說,不能有所興起。
無益于來學而有負于初心,雖不暇自憂,然精力實難乎為繼。
屢次延聘講座,每以他緣梗阻,卒不果來,亦由書院清苦,未足以待耆碩之選也。
途人之議,又以書院所講不合時宜,若以浮久屍此席,或恐轉為諸公之累。
七月間托百闵兄代緻陳部長一函,迄今未蒙省錄,是取瑟之意亦可知矣。
避言避色,聖訓昭然,此而不去,何顔更講義理?九月初本拟辍講待命,學人已集,勢難中止。
今粗畢《洪範》,亦屆年終,不可更以頑鈍自安,已迳函陳部長,力辭主講。
今将此函抄呈,附請公覽。
董會為書院計,為老朽計,宜亟聘通人,繼續主持講事,毋令中斷。
在院諸生若得良師,自易于成材,浮實未有以益之也。
本月課試畢即放寒假,浮自下月起即不支修,敬俟來者。
書院所有書籍、器具、闆片等項,俱有清冊,随時可以移交。
本年下半年度決算,亦當于一月初寄奉。
其刻而未竟之書,仍照常繼刻。
期将《儒林典要》第一輯十種完成,告一段落。
《講錄》第四卷甫竣,第五卷已發抄,此後遂可辍筆。
公等相知有素,必能諒解愚衷,不加深責。
至其言辭質直,或近不巽,亦希格外見原。
如陳部長斥其不合,此浮個人應負其責,不關書院存廢。
不能因浮之不善教人,遂并書院而廢之也。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今遲及半年,亦已晚矣。
明知公等或病其葛藤,引為不快,然吾固不當有隐也。
鹄候賜答,不具。
董會諸公均此,附抄呈緻陳部長函一件。
再渎者:緻陳部長函本拟迳寄,因恐部中壓閣,欲寄往其鄉居私宅,而未詳其地址。
前次百闵兄來函,僅謂彼在南山休養,已兩月未到部,亦未提及南山何處,故今仍附入函中,敬煩董會即日代為轉送,幸勿稽延。
函稿乃另抄附覽。
此函到後,務懇明确示複為感。
浮再啟。
如毅成尚未返渝,即煩蔣慶莊兄代辦,并将此函送與屈、劉二公,請複。
一三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文六道兄大德坐下: 自公還渝,兩奉手書,經月未報。
董會前月漾日函電,亦甫于今月真日電複。
衰病曠失,想不深責。
浮既德薄,不足感人,書院艱困,益難為繼。
固宜夙退,以俟名賢。
若猶圖一線之延,須賴衆緣之具,是在公等之願力為之。
浮去住亦何所容心?誠懼徒留無益,轉累公等。
務望俯依真電,示以善權方便,庶克有濟,今不複渎陳。
承謂有人索作榜書,字大逾尺。
此間筆、墨、紙三者皆苦不能應手,亦無處可購。
行書小幅,猶可勉強為之,盈尺之字,實無法可寫。
今縮寫一小本附去,聊以塞責。
若欲放大,似可以照相法行之。
戰後百物窳敗缺乏,即寫字亦病不能矣。
浙中自甯、紹淪沒後,景象如何?安得奉手一豁愁抱。
順頌法樂,不具。
弟浮頓首。
藹士、百闵兩公均候,不另。
一四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三日 屈文六先生鑒: 公能枉駕,不獨弟所仰望,在院諸友及學生同深鼓舞。
特電歡迎,不勝翹切。
浮。
江。
一五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六日 屈文六先生并轉藹老、百兄同鑒: 江電想達。
頃得沈敬兄沁函,述宥日談話概略。
公等為書院計畫甚周,唯揆諸事實,應商搉者多,非面莫究,一切待決于公,仍懇不吝撥冗一行。
膏秣之費,請在基金息内開支。
渴望速駕,臨電禱切。
并與敬兄一閱。
浮叩。
魚。
一六 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文六、藹士先生同鑒: 沈敬仲兄來山,出示手教,具道二公相念,良厚。
書院維持辦法,據敬兄面述二公讨論之旨甚詳,深荷垂注。
書院在今日實同方外,前文老來書亦曾舉是為言。
昔創議諸公許待之以賓禮,其不欲自侪于下吏者,非倨也,義則然也。
國家如謂儒者之學無益于今之世,則當徑從罷黜,不可以吏蓄之。
今諸公既不肯任其遽辍,将别籌所以增其廪饩,果其接以禮,斯有可受之道。
唯書院同人誼兼師友,除前此因事他就,自行辭去者外,所留少數,大率志在相依,将求有進于道,未有遣去之理。
校刻之事雖簡之又簡,實更無可省之人。
誠愧辟谷無術,緻以粥飯之供累及諸公曲為之計。
諸公雖不欲使同人饑餓,且推及其家屬,若使廪人以坐耗為嫌,或虞其不給,則不如置之。
在同人亦不敢為此升鬥,遂忘辭受之正也。
所有書院同人名字及其家屬人口實數,并最近書院支出概況,已囑分别開列簡目,托敬兄面呈。
至浮之區區,妄冀儒者一發之延,或免由此中斷,初不為口腹而來。
所苦圓鑿方枘,與俗相違,是以累次請辭,不蒙聽許,今亦不複更以為言。
但謂書院所待決于諸公者,厥唯存廢二途。
欲存,則須使有持續之資;當廢,則亦宜取立斷之策。
如今若存若亡,進退維谷,似非制事之義。
此乃系于諸公願力,浮既無福德,決非一人所能負荷也。
百闵先生聞不日返渝,陳、周、沈、謝諸董事俱不另簡,并請轉達鄙意。
又舍表弟何茂桢殉職,前由書院同人電告,承董會議予存恤,澤及孤茕,謹代其家屬申謝。
不盡之言,請詢沈敬兄,當能詳其曲折。
辄因敬兄還渝之便,草草附此。
順頌秋祺,諸維朗照,不宣。
馬浮頓首。
又,文老遺浮以楮筆,彌愧臨池之疏。
藹老複厚赙茂桢,更感脫骖之德。
并此志謝,不複另箋,并希曲諒。
一七 一九四二年 文六尊兄道長左右: 頃沈敬仲兄見枉,備述仁者關垂之殷,良荷良荷!除院事已别具函徑答外,有不揆而近于渎者。
敬兄自去年識公,蒙相接燕談甚洽。
渠深敬公之風度和厚,每為弟言之,贊歎不去口。
其于藹老亦然。
敬兄昔年從事實業,素稱谙練。
遭亂徙蜀,頹年羁旅,處境益困而恥于幹谒,其自守甚介。
聞藹老方總領農行,頗欲效尺寸之勞,而難于為毛遂之自薦,欲藉公一言以為重,又慮其徑率,将語而仍默,因謀之于弟。
弟不肯輕為人說項,非唯敬兄知之,兄亦知之。
然謂今日為人擇事者多,為事擇人者少。
如敬兄者,垂老而不見錄,未免失之交臂。
公與藹老皆夙負知人之鑒,初無待于人言。
但敬兄有不能自達之情,而使弟為達之,此亦友朋所恒有。
公能俟時而言之,藹老量宜而進之,此皆非弟之所得與。
因草此付敬兄面陳取進止。
順頌法樂,不宣。
一八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八日 文六尊兄先生閣下: 前辱桂林、韶關兩教,以公方在征途,未即作答。
頃奉臨海來書,知尚留珂裡,撫集流亡,散粟以食饑者,賢勞可想。
三災并臻,未知末劫衆生,何緣至此。
然大心菩薩興悲運智,今正其時,非獨為有司之責也。
昨見百闵書,因知公瀕行時甚為書院盡力。
然自公行後,唯蔣公捐助刻書費三萬元,其餘如經常補助是否稍能增益,及基金如何處理,米貼是否得請,迄今猶未得要領。
書院往複文電,恐渝中未能一一奉聞。
今已易歲,諸事尚無從措手。
仰勞關注,亦不容不約略以告。
浮衰病撐持,實苦無術。
當俟及春還轅,再承明教,茲亦不複多陳。
附呈小詩一章,喪亂懷鄉,情不自已,聊寄别後之思,亦幸教之。
盛寒,諸唯行道有福,一切慎衛,不宣。
弟浮頓首。
一九 一九四三年五月 文六尊兄道長左右: 去冬得桂林、曲江兩教,曾以二簡寄臨海,未知俱達記室否?近于報端見轺車已還巴中,想爰诹爰度,必有以蘇吾民之困。
仁者菩提發心,當不以勞苦為意也。
山中近況,益複寥落。
講習既空言無益,刻書亦事實維艱。
承董會大力,雖得蔣公捐助刻赀,教部允撥米貼,仍有捉襟見肘之患。
弟不得已,思以鬻字濟之,不惜自貶,以謀涓滴,亦罕有過而問者。
智計之拙,亦何敢更以為言。
頗思一奉談議,以豁繁憂,然道途荊棘,難為行旅。
望江水而懷歸,見車塵而卻步。
亦恐諸公無言見答之暇,徒增慨歎而已。
茲又有不容已于言者,四月份書院經費,至今國庫支付書尚未寄到,此為曆年所無。
若再愆期,勢将立涸,可否請董會一為催詢。
又前見劉百闵兄緻院友書,寄彙米貼六個月,系補發卅一年度者。
據稱本年例有續發,似在計月授廪之科。
未知此項米貼,是否按月陸續交付,抑須俟半年一發,院友繼書詢問,未蒙劉兄複示。
揆以人情之常,勢不能颔顑長饑,待半年而後一食。
此乃澤降自天,不宜更存奢願。
然甚望惠政無屯膏之占,庶仁言有分甘之實。
此事亦盼明谕,以釋群情,勿咎其渎也。
更有一事當奉告者,書院自廿八年五月借屋山寺,訂期五年。
迄今已滿四年,僅餘一年之限。
去歲曾預陳董會,以書院既未停罷,又無計可遷,當在限期未滿一年以前,自動提議,與訂延期續借之約。
但目今情勢迥異前時,屋價地租俱成倍蓰,若仍舊貫,決不能行,是非量予增加,斷難浃洽。
拟請董會早為之計,至今未蒙指示方略,而五月已屆,不容更緩。
因不避專辄之嫌,迳與商訂。
寺僧善意,幸免龃龉。
理當由董會出面,是以迳用代表名義,簽定新約,繼續延長,代為董會了卻一事。
唯每年緻送寺方之赀,較前已增四倍。
謹将約底抄呈賜覽,并希諒其适應之權,而恕其矯稱之過。
雖諸公未遑下問,在衰陋固不容不告也。
每次作書,動辄累椟,有勞視聽。
亦嘗自嫌其冗,諸公若猶見省錄,亦望有以答之,勿置諸不論不議之列,為幸。
《鬻字啟》曾寄臨海,恐其未達,今複另寄數通乞教。
手肅,敬頌法安,唯照不盡。
弟浮頓首。
藹土、百闵兩先生暨董會諸公均此不另。
二〇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八日 文六尊兄道長閣下: 初五日有書緻董事會,請廢主講,置監院,想蒙省納。
昨奉手示,乃同為初五日所發,此或感應道交之證。
手書難得,語亦駿快可喜。
公好佛法,今請以佛法言之。
書院是緣生法,公與浮皆其中之一緣耳。
法之從緣者,緣起則生,緣離則滅,緣勝則興,緣劣則廢。
浮智慧淺,福德薄,不善觀機,缺少方便,此緣之無力者也。
不堪更為書院作緣,故書院不可廢,而浮乃在所當廢。
公既具弘願,且于世法圓融,是緣之有力者。
此後書院如欲持續,将唯公及其餘諸董事是賴,浮所不能與,故願公等勿再以俗情見絷,決聽其辭。
以留之無益,不如從其所好之為愈也。
世間法無定相,窮則變,變則通。
書院規制可改,在今日固不須有主講。
若必求主講,則浮實為最不相宜之人,公等又何為而必欲固留之乎?鄙意,最好由董事會推舉,以公領院長,而置監院,使綜院務。
院長但持大體,不必定莅院,一切由監院秉院長之意行之,諸事必能就理。
如采納鄙言,即以監院事屬之沈君敬仲。
似當優其薪給,使得專意所事。
又舊時院中諸友薪皆太薄,猶不得比一刻工,此實不可,亦宜量與增加,然後刻書可進于前。
以浮管見,處今日而講學,遠不如刻書之有益。
以真實學人難得,而經籍道消,戰後尤苦無處求書。
能多刻一書,即多存一粒種子,為後人多開一線光明。
公等若能真實發心,引為己任,實為無量功德海。
浮雖退處無為,若公等猶以此事見咨詢,未嘗不可盡其所知,以備采擇,但不欲再受書院任何名義、任何報酬耳。
唯千萬垂察,不宣。
弟浮頓首。
癸未十一月十二日。
二一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文六道長坐右: 沈敬兄來山,得手示,并贶佳紙,空谷中獲此,不啻謦欬于其側,喜慰可知。
衆生幻業,如海一漚,起滅無常,徒招苦聚。
來教自是悲心所發,然以智眼觀之,恒自空寂,清淨心中元無事也。
書院區區,賴公等支持,今所亟也,乃在東遷。
廣作饒益,須待緣會。
浮之薄劣,夫何足言?擔荷經綸,唯在公等耳。
沈兄頃還,率附數字為謝。
順頌禅悅,不宣。
弟浮拜啟。
二二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文老道鑒: 沈敬兄昨日還渝,忽促托緻數行。
而十日手教适至,未及與敬兄同讀。
承與教部商書院東遷事,公發言剀切,而部中答語似尚涉遊移,未有明确表示。
務望再接再厲,必得請而後可。
否則真如公言,書院将困于樂山,非特董會不能放過,政府以創議人地位,于義亦不當置而不問也。
見示政府還都日近,公亦将待機而行。
彼時藹老或先赴京,惺、默諸公亦或相繼離渝,董會何人主持?獨留敬兄一人,諸事如何接洽?此事宜先有部署,庶免進退維谷。
料敬兄還渝,與公商量邃密,必有辦法,不緻使弟獨懷杞憂也。
聞毅成不日到渝,鄙意董會總幹事名義,宜以屬之敬兄,方為名副其實,公意如何?能俟敬兄晤後,再盼詳示。
順頌道祉,不宣。
弟浮頓首。
再有陳白者,弟在院講論既阙,纂輯猶虛,實深疚憾。
所有本年全修,已托敬兄悉數捐入基金。
自遭水移住爾雅台後,不便自炊,從十月起,亦不複自行購米,即由院中供膳,已曆三月,彌愧素餐。
茲屆年終,禮合告謝。
藹老處不另肅。
弟浮再頓首。
二三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文六、藹士、惺甫、敬仲先生同鑒: 迳啟者,去年十月書院遷杭後第一次董事會議,浮忝招列席,面陳講習久虛,纂輯亦阙,請予廢除主講、總纂名義,未蒙見許。
先是已敬辭修脯,旋于十月底荷賜書,以拙著多未付刊,由書院酌饋刻赀,藉助剞劂。
詞意殷拳,不容固卻。
一年以來,拙詩因此得以刊成,是皆出自諸公雅意,不敢忘惠。
唯假館經年,有同挂褡,默觀時變,近揆物情,書院講習既規複無期,刻書亦難求推進,雖欲盡分,其道末由。
不可再屍此虛名,贻譏士友,彌深内疚,益負初心。
本年第二次董事會議開會于上海,本拟再申去年之請,經敬仲先生力勸暫緩。
今已屆年終,不容再事瞻徇。
浮雖恨寡聞,于去就之義不敢不緻其謹。
君子愛人以德,與其留之轉以增我愆尤,何如允之立可去其疣贅?務懇決然毅然聽其辭去上項名義,書院緻送刻赀請即于來月停止。
拙著亦無意再行流布,不敢再受。
諸公若猶以浮言為重,毋再相強,所以全交,亦所以适道。
浮一人之去留,無關書院之興廢也。
已負深期,庶免後責。
臨書不勝愧謝之至。
董會全體諸公均此。
馬浮敬啟。
卅六年十二月廿八日。
再有白者,浮之在院,本為閑客,今既引退,分當早日遷出。
徒以覓屋不易,猶暫時寄寓于此。
幸未見擯,或不以為嫌,傥尺宅可賃,旦暮即行,亦不敢不告。
又文六先生栖隐匡廬,惺甫先生亦尚未聞還京,此書手寫,未能一一分緻,故以迳呈藹士先生,希為轉達。
唯敬仲先生在杭,已就近送與過目,然後付郵。
不恭之處,并希共諒。
浮再白,同日。
江龍骧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日 龍骧先生左右: 兩辱書,見示大著《複性說》二篇,深荷不棄。
先生以八十高年而猶勤于學問,不廢撰述,手書楷法精整,非天禀過人,修養有素,何以及此?不勝歎仰!書院草創,規制簡陋,無足比數。
國中宿學以文字見贻者頗多,未能一一具答。
凡文中義理足以裨益後學者,皆為裒藏,但亦不輕于流布。
尊着事同一例,已謹為保存,理合具書緻謝。
古者憲老而不乞言,不唯重在儀型,不貴辭說,亦以耆年宜專意頤養,雖複勤誨,不當以教事勞之也。
今書院于敬老之禮,阙然未能修舉,但有心儀。
竊以先生德臘之高,謂宜加意葆攝,不複以筆劄為事。
至窮理盡性,當令學者體究自得,不務亟以文字示之,求其速喻。
此意亦願先生垂察,或是愚者之一慮耳。
手此,敬頌道安,不具。
未詳表德,徑題大名,并希恕其不恭。
邵力子 一 一九三九年八月十五日 在渝快晤,深慰闊懷。
書院初萌,諸荷贊畫,曠于箋敬,每念賢勞。
玆承介張君庚由來院參學,張君治事之材,乃欲折節讀書,至堪嘉許。
唯書院所講求,或以為迂闊。
若未嘗治經,尤不免捍格,于張君未必能有裨益。
又設備苟簡,若其不鄙,照章可以住外,時或一至,較便于彼。
專複,順頌時祉,不具。
二 一九三九年九月六日 前承介張君庚由來書院參學,奉複一書,即交張君轉呈,想邀鑒及。
頃得九月一日手教,以楊君霞峰學端品粹,不恥下問,曾以所為文字寄閱,久未得複,因是見詢。
查前月中旬曾得《中央日報》陸孔章君來函,亦似楊君為言,并雲楊君曾有論文《治亂》、《族類》等篇見寄。
乃迄今并未寄到,僅從陸君函中知其篇題名目,故無從答複,或恐竟付洪喬。
未知楊君系以何時交郵,是否挂号?今承垂問,至為歉然,然非稽于作答也。
楊君既績學能文,必有以自得于己,雖荷虛懷诹訪,似未可使居北面之列,姑俟得見其文字後,量宜答之。
書院齋舍逼促,實無以待四方之彥。
現拟于本月十七日開講,已别柬請,恐未暇莅教。
向後一切,諸賴維護,豈唯車笠之愛,實推龍象之功耳。
專複,即頌道祉,不宣。
郭孔良 一 一九三九年八月十八日 令孫建藩世講欲入書院肄業,其志可嘉。
前寓武聖祠時,尊兄見枉,談次曾及此事。
弟以令孫才具開展,似可令習吏事。
既學法政,能卒所業,入仕可期。
書院所講求者,不裨時用,枯淡之業,牖下鑽研,窮老難究,實非今孫材質所宜。
徒費日力,有妨進取,不能有所助益,徒以誤其壯志。
此乃誠言,非飾詞以相拒也。
尊兄诒謀之切,固無待于鄙言。
天之生才,各因其長,并可成器,不必人人使為迂儒。
尊兄愛孫之道,宜有過于此者。
量器而施,則取舍可知矣。
書院簡陋已極,學額無多,津貼又薄,且時局艱危,方行患難,陳蔡之厄,随在堪虞。
故願尊兄詳慮,弗遽遣令就學。
至令孫所呈文字尚優,惜在掄選之中,亦不免有遺珠之憾。
是非區區所能為力也。
率臆直陳,不勝歉仄,諸維諒察,即頌道安,不具。
二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五日 本月十七日敝院開講,須行簡單儀式,拟請公為知賓。
令孫建藩,已由院通知暫為院外聽講生。
行開講禮時,拟屬其為贊禮員,是亦教之以敬之道。
唯行禮時間在辰初(早七時),非前夕預宿山中不可。
今特先行肅函奉請,即求賜諾。
若荷惠允,明午當派專船奉迓。
手此,敬頌道安,不恭。
申鳳荪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峨眉之遊,曆曆在目,不兩月而樂山竟為煨燼,世事之無常如此。
累蒙賜書存問,前日夏參議來,複被手教,兼承劉倚仁先生垂詢鄙狀,深荷關注之殷。
此次樂山钜災,實出意外,書院同仁猶幸未為池魚,唯老友熊十力寓屋被焚,足受輕傷,亦尚跛而能履,堪以告慰。
書院經始草草,規制苟簡,至無足比數,時人多目為不亟之務。
其在一二賢達,過相愛重,或又責望稍奢。
實則先儒素業,事至平常,無德可稱,何敢汰然自許?承謂盧、蕭兩先生欲遠來诹訪,愧不敢當。
又僧舍湫隘,生徒雜沓,災後避難者麇集,至室無空虛,将無以待賓客。
蕭君忘年投分,獲接餘談,固所甚願,但恐不能避堂以舍,懸榻相留,有失敬禮耆賢之意,此亦不敢不先為聲明者也。
率複,順頌秋祺,不具。
劉倚仁先生均此緻侯,不另。
盧子鶴、蕭秋恕兩先生處,并希代為道意。
張澤涵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二日 辱書并示自撰墓志,深仰高風。
兼以敝院收蓄故書,宜多貯副本,自願以邺架所藏,捐贈敝院圖書館,附來書目一冊,囑為設法接收,益見君子用心之遠,曷勝欽佩。
敝院草創,簡陋無比,又值寇亂之餘,求書不易,購置無多,正苦副本缺乏。
查所示拟捐書目,雖屬通行經見之本,在今日已足為饋貧之糧,将來使學子得沾溉餘澤。
仁者處置是書,亦勝于納楹藏壁,所益者廣,實一舉而該數善。
所惜者,寇勢猶張,運輸困難,尊居相距較遠,現值敝院開講方始,未能派人專往接收。
拟請仁者暫行保留,俟有簡便妥善方法,再謀運取。
為此先行具書緻謝,仰祈鑒察。
又承示貴邑宿儒孫善滋先生,邃于《易》學,堪任專門講座之選。
孫君耆年高節,固所同欽,但敝院經費寒儉,一時難于延聘多師,深愧未能禮緻,并希諒之。
專複,敬頌頤安,不具。
書目謹留。
陳其采 藹士 涵廬 一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八日 辱十二日惠書,遠荷存問。
并悉基金保管委員會已于六日成立,深勞諸公擘劃,至堪欽佩。
息金用途,第一年拟先以半數刻書,半數為添築簡陋齋舍,以備增廣學生。
前已繕具概略,寄李春坪兄,托為轉奉,想邀察及。
昨日書院業已開講,未荷公等贲臨賜教,未免阙然。
百闵兄寄來報告文,已由昌群兄代表報告,共仰賢勞。
既念締構之堅,尤賴匡扶之力。
書院始茁新萌,值此危時,須令根株穩固,雨露時滋,培養無阙,方可期其蔚成大樹,覆蔭天下。
弟炳燭之年,暫承講論,心餘力绌,蒿目興憂,其應如何維護,如何推進,以應當前蹇難之局,諒在諸公圖慮之中,亦有非筆劄所能盡者。
弟意作始之基,今猶未立,持久之計,更宜預謀。
公等高瞻遠矚,固無待于鄙言,然鞅掌多勞,難為數渎。
毅成又東下未還,百闵俟會議畢後,未知能否枉駕來嘉?得就燕閑從容商略,是山野之所望也。
十月、十一月經常費,尤盼早為之計,無令後時。
至基金存期三年,是否可以變更,得由保管委員會提議,酌量移購不動産,如學田之類。
此事百闵昔曾言之,未知尊意以為如何。
弟初無成見,且經濟責在委會,亦不須弟汲汲過問。
但歐戰既開,将來國内金融是否能不受影響,殊難預料,量宜适變之道,容亦有當為賢智所深慮者。
是以不避妄越,聊一言之。
面究既難猝圖,故望百闵能一來耳。
昨已迳電百闵,并托緻意左右。
又《書院講錄》一小冊,當分呈創議暨籌委諸公,已彙寄戴家巷李春坪君,托為轉奉,并希賜覽教正為荷。
手此,敬頌勳祺,不宣。
二 一九四一年八月二日 藹士先生左右: 一昨見枉山中,足慰積愫,惜太忽遽,未及從容聆教。
又賓從翩集,蒼卒無以相款,歉仄何似。
日來晴雨不定,足疾想已漸平。
本拟趨谒,亦以衰孱少力,憚于出門。
且曾許再莅,無取仆仆亟往,故遂阙之,當不責其慢也。
前月十六日曾再緻董會一書,又毅成篠日來電,亦于哿日奉複。
皆在公行後,自未及見。
頃别錄一通奉覽,托老友沈君敬仲攜緻,并托代詢枉教确期,務乞早日見示。
又囑書便面,草草塞責。
筆墨皆不稱手,故不中尺度,幸諒之。
餘托沈君代陳。
敬頌旅祉,不具。
弟浮頓首。
三 一九四一年九月十日 涵廬先生侍右: 沈君還,奉讀惠詩,乃知前此竟為郵誤,幾成虛辱。
尊詩清妙天然,情緻綿邈,不可無答。
然高韻難酬,僅成一律,略露鄙懷,别紙錄正,未足仰酬雅贶也。
本拟日内趨谒,沈君力述尊意不以俗情相責,亦遂寝罷。
然往還禮廢,曲荷見容,何厚如之。
不日軒車過此,再得奉教,尤深忻幸。
先此率候,敬頌吟祉,不備。
弟浮再拜。
四 一九四二年十月三日 吳敬生、沈敬仲兩君先後來山,具道左右相念之厚。
沈君還渝,已附書詳答。
凡關于書院存廢之宜,一聽裁決,無待贅言。
頃因敬生歸谒,複附數行,敬候興居。
辄不自量,有近于渎者,初但為敬生言之,未敢迳白,繼念左右既齒之交末,何為自外?故遂以直陳。
浮淡于世情,本無系累。
自遭亂轉徙,但有一甥丁安期,舉家相從,未能恝置。
舍甥方少時,浮嘗教以讀書,材質尚非驽下。
欲使曆練世務,故令留黔,稍習吏事,然祿微不足以養。
浮今年逾六十,自慮疾病蒼卒,頗欲招之來川,而苦無資藉,勢又不可家食。
平生恥于竿牍,亦不肯教其苟進,以是益難為謀。
敬生屢稱左右知人善鑒,樂于汲引後進,無有棄材。
傥或可備器使之末,俾得效其尺寸,豈唯舍甥仰荷裁成之德,浮垂暮羁旅,亦可藉慰茕獨之感。
準之義理,或不為分外,唯左右察之。
舍甥性行,敬生知之頗詳,可詢而得之。
傥所言不當,望賜明斥。
鄙性坦易,不避疏逖之嫌。
臨書屏營,伏候教示。
秋涼,唯為國珍衛,不宣。
五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涵廬先生左右: 前者沈敬仲兄來山,臨去時托緻文六一書,以敬兄羁旅困頓,欲文六從容一言于公,量為之地。
後以文六匆匆行役,此書遂未及交。
頃得敬兄來書,囑浮更将前意迳陳左右。
浮意公于敬兄不薄,即有所請,可以面述,初無待于鄙言。
而敬兄終以自緻為嫌,因告敬兄,以浮前所緻文六書,迳呈于公,辄附數字明其曲折。
此或非浮之所當言。
然與敬兄交舊,無以助之,不得而辭也。
度公必有以處之,而不以浮之言為渎,幸甚幸甚。
又近得吳敬生書,謂入冬以來,餐衛似小有未适,想攝養唯宜,必已轉和矣。
率爾附此,順頌頤福。
諸唯亮鑒,不宣。
弟浮再拜。
梁漱溟 一 一九三九年十月十五日 自避寇來蜀,适公有齊魯之行,亦竟未通一字。
頃見與十力郵片,乃知從者方在成都,且喜相距略近,亦憾未能驅車造問也。
仁者形勞天下,比于禹墨,頃又身曆兵間,悲智之興,必有更深且大者。
惜未得遽聞高議,一起衰頑。
書院亦是緣生之法,不得已而後應,事至淺薄,無足比數。
十力往在渝中,與聞造始,曾假重碩望,俯同籌備之列。
但以道阻,末由咨商。
如或不鄙硁硁,傥因行化餘閑,惠然肯顧,出其懸河之辯,驚此在鷇之雛,則說法一會,度人無數。
方之今日,猶為陋矣。
附呈請疏,幸勿見斥。
假舍山寺,僅比茆檐,亦乏求、由可使迎候。
至何時乘興,一聽裁量,初不敢期必也。
專肅,敬頌道安。
臨書不勝翹跂。
二 一九六二年四月三日 漱溟先生侍右: 星賢來,辱手教,見示尊撰《熊著書後》。
粗讀一過,深佩抉擇之精。
熊着之失正坐二執二取,骛于辯說而忽于躬行,遂緻堕增上慢而不自知。
迷複已成,虛受無□,但有痛惜。
尊論直抉其蔽而不沒所長,使後來讀者可昭然無惑,所以救其失者甚大。
雖未可期其晚悟,朋友相愛之道,固舍此末由。
亦以見仁者用心之厚,浮贊歎□□。
夫何間然。
尊稿仍囑星賢奉還。
草草附答,敬頌道履貞吉,不宣。
浮頓首。
四月三日。
三 一九六二年六月六日 漱溟先生道席: 三月間星賢還京,曾托緻數行,想蒙鑒及。
友人王邈達先生所著《傷寒論講義》,頃已繕寫清本,約十八萬言,由浙江省政協迳寄全國政協,請交醫藥衛生組審閱。
去年承面許與嶽醫師商略,交衛生部允予出版。
王君于醫學研究甚深,浮親見其屬草,力求通俗易喻,凡數易稿而後成,耄年精力悉瘁于此。
如認為有裨後學,可否請轉陳衛生部,量予稿費,以示優遇。
國家重視舊醫,定不沒其勤,是亦山野之所仰望也。
浮患目疾幾鄰于瞽,下筆不複成字,草草附此,順頌道履多豫,不宣。
浮頓首。
舊曆壬寅端陽。
蒙文通 一 一九三九年十月十七日 承與熊子真先生書,并介紹範君午欲來敝院讀書,附來範君所纂《張臯文詞選評注》一冊,既欽仁者愛才之摯,亦嘉範君讀書之勤。
惜敝院所講習者,在經術義理,未遑及于詞章。
雖詞亦樂府之遺,可附詩教之末;箋注之業,亦須博涉群書,心知其意,方足名家。
範君好樂在是,則于敝院所講,必嫌枯淡,恐非其志之所存。
且院中蓄書過少,亦不足以資博聞。
雖荷下問,實不能有所裨益。
是以于範君之書,未敢加以評骘,而于其來學之意,則深有所愧負,不敢勞其虛辱也。
範君原著奉還,并希代緻歉懷。
子真先生因災後時苦警報頻煩,不樂住嘉,現已暫往璧山,并以附聞。
三峨在望,異日如巾車枉過,一覽淩雲、烏尤之勝,亦敝院同人所欣伫者也。
專複,順頌撰安,不具。
二 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五日 文通先生左右: 前托謝無量先生代借石印《春秋胡氏傳》,謝先生函囑迳自寄還。
因郵遞遲滞,直至四月底始到。
現已繕寫完畢,謹将原書四冊,商務石印《四部叢刊》續編本。
特托張真如先生赴成都之便,代為奉還,并謝雅意,實恐郵局過緩也。
又前承貴館見贈《圖書集刊》創刊号一冊,藉得奉讀近着,考據特精,校勘尤審,足祛鄙滞,合并緻謝。
書到并希示複為幸。
率爾,順頌撰安,不盡。
馬浮再拜。
外石印《胡傳》一部。
艾險舟 一九三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險舟先生左右: 惠書過承藻飾,非所敢承。
書院經始,至為簡陋,但以先儒雅言,聊與二三學子共相薰習,曷敢侈然以道自居。
且假屋山寺,亦苦湫隘,未足以待四方之士。
未能廣立多師,不餍來學之望,方深引為愧。
承介貴院上舍王生淩雲有志經術,欲相就問。
察其文辭修饬,自系美才。
唯書院所講習者,一以義理為主,未知王生好樂如何,是否與其才性相适。
或恐儒門淡泊,收拾不住,容有非其所能安者。
王生果有來學之意,請告以須照章具書自陳志趣,有以觇其所存。
果能以究心義理為歸,自當引與共學,期其深造。
若據所為文字,斐然可觀,雖可與論文,未敢必其遂可與入理也。
美才信不可失,唯其愛之,故欲其慎之于始,不贻坐誤之過。
君子愛人以德,想不以斯言為河漢耳。
王生文暫留,别奉《書院講錄》數葉請正。
方印《學規》,續當寄呈。
兼可以示王生,俟其有惬于心,再謀相即,未為晚也。
率複,順頌道祉,不具。
馬浮頓首。
朱光潛 孟實 一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日 向辱枉駕,久阙答候,想不以疏簡為罪。
承示黃君天明著述兩種,知其為新考據家。
至謂理學出于李習之,目為陽儒陰釋,是義不然,未免輕下判斷。
書院所講習者,實與黃君舛馳,未敢引為同調,不妨各求其志。
且院中枯槁,亦非其所能堪。
原稿兩冊附還,原信仍夾置冊内。
并希代緻歉意為感。
率此,順頌撰安,不具。
二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十二日 奉來教,并承李光炯先生示以方盤君先生詩簡。
既悲方先生凋謝之速,益欽李先生風義之厚。
請史館立傳一舉,固當由珂鄉耆碩及士林公意出之。
李先生欲使賤名附于其列,所不容辭,但首署則萬萬不敢。
匪特嫌于僭越,即以私誼言之,與盤君先生雖有一日之雅,謬承愛重,然年輩差後,未及遊從之久,實未敢汰然自附于交末也。
此意務懇婉達于李先生。
至見示方先生詩簡共八葉,肅容浣誦,佩仰弗谖,謹以附還,并乞代轉、賜複為禱。
書院僅出《學規》數條,其平日所講亦未及一一記錄付刊。
今奉去二冊,一以就正,一請代緻李先生乞教。
淺薄之言,聊示初學,實無足觀也。
二方索閱,當分别依谕迳寄。
率複,敬頌教安,不具。
光炯先生處乞代緻拳拳,恕不另肅。
三 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經月未晤,唯著述日富,動定勝常,不勝懷仰。
頃有一事奉渎,冀垂省覽。
昨據寺僧來告,第三十二補訓處軍官,欲向書院借屋辦公,雖尚在拟議之中,并未見諸行事,若俟其來而謝之,恐滋其不悅。
院中本借寺屋,粗安弦誦,現雖學人寥落,亦實無間房可讓。
弟足迹罕及城市,與當地軍吏素未謀面,無事亦無通谒之禮。
頗聞彼處長韓君,平日與貴校賓接甚洽,欲浼左右商諸撫五先生,可否于談燕之間預為之地,使假屋之議,消于無形。
不唯書院獲安,亦成彼軍之美。
以仁者夙厚于書院,故冒然言之,幸勿見斥,必不吝善為說辭也。
茲囑王君星賢詣前,辄附數字奉候。
敬頌道安,不宣。
撫五先生處祈為道意,恕不另肅。
陶冶公 一九四〇年一月三十日 春初快晤,轉瞬冬殘。
頃荷惠書,深慰懷仰。
唯稱譽過情,實非衰陋所及,聞之增悚。
蕃叔久不得其音訊,承附書至,亦以增懷。
答書一通,因未詳其居址,仍以附奉,乞為轉緻。
書院講錄僅印成一冊,乃示初機,使知所向,非能宣揚勝義,何敢妄拟先哲?别寄二本,一以奉正,一煩代緻蕃叔。
仁者般若緣深,淨行彌笃,世谛語言,甯足措意?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如謂有法與人,豈非重增系縛?今此所言,亦是為實施權,随分而說,非敢以弘道自任也。
忏華移居,想時過從。
歐陽德三先生晤時并希道意。
率複,敬頌法樂。
因暇賜教,不宣。
己卯年十二月廿二日。
邵潭秋 一 一九四〇年一月四日 逾年隔闊,各在流離。
忽被惠書,欣若暫對。
且喜居近草堂,想益富篇什。
尊集付梨,先睹為快。
承以寫樣見示,寫手楊子霖的是上選。
書院蓄書甚少,暫不需寫書根,唯頗拟量力稍事刻書,每恨此間無良工可覓。
聞成都刻工以字計值,寫、刻、闆片并計,每萬字若幹圓。
印刷在外。
未知尊集是否如此辦法?抑系另計寫工?假如有書囑楊君寫刻,須其随帶刻工來嘉,每月約刻兩萬字,需價幾何?煩便為一詢。
以書院刻書,必須寫工、刻工俱住附近,始便校雠。
但祇能計字予值,膳宿均需工人自理,在彼或以字數無多,所得有限,不易維持。
若其樂于承辦,将來字數或可增加。
在訂約期間,亦決不使中辍。
因左右稱道楊君為良工,亦欲善用其所長,故不避瑣渎,聊以奉告,托為代詢示複。
傥楊君但能任寫而不任刻,則但計寫工,亦可。
每萬字需值若幹,每月可寫若幹字?能否來嘉?或長期,或短期,須由彼自願。
詢知其意之後,俾可量宜招緻。
寫樣即暫留,恕不附還。
尊意如何?想不以鄙言為謬也。
書院事至寒薄,無足比數。
且古調獨彈,不入俗耳。
方行患難,随分為之,初無所容心也。
《講錄》一冊,藉以奉正,殊淺陋,無足觀耳。
霜寒,唯善時珍衛,不悉。
二 一九四〇年一月十三日 八日教至。
承詢楊君寫書事,極勞神慮。
楊君自非俗工,亦非有好刻手不辦。
嶽池刻工,書院本有之,恨其寫刻俱差。
然闆片、寫刻、印刷均一人承辦,于事良便,價亦尚廉。
今楊君字雖工,此間刻手不能刻,倩彼另招,價須增上,原有工人勢須遣散。
而楊君祇能任寫,僅留三四月,為之亦不能專且久。
在彼往返羁旅,所得甚微。
而書院于刻書一事,須另起爐竈。
彼去後,寫手又須易人。
此于兩方俱非善法,故不如其已。
以楊君之藝,在私家刻書力求精善,不計時日、不計工價者,則為相宜。
今書院未足以語于此,暫不拟招緻。
辄以實情奉告,請為婉謝之。
急景凋年,風物蕭索。
想吟詠益新且富,甚望尊集早日刻成也。
順頌撰祉,不悉。
龍松生 一 一九四〇年三月七日 衰病日深,百事俱廢,士友之以書見及
承囑緻惺老一信,在人情亦不可少,唯弟語言太拙,未必有當,今以附呈。
如兄以為可者,即請轉交。
至文老與毅成處,似可稍緩,亦無妨也。
職事簡表應改小注,别紙囑羽翔抄呈,登用法亦依三日來示補改錄後,适寫此信時,來示方到也。
仍候酌定。
弟深望惺老于書院宗旨能了解愈深,庶于事所益愈大。
至打通九五一層,餘人似俱不敢言,弟望惺老與布雷能言之。
非欲其私于書院,亦所以成蔣公之美也。
俗情總以冒渎尊嚴為懼,故使在位者永不得聞善言,何有于民主哉!陳芷汀、朱骝先能幫忙至何種程度,尚不可知。
力子亦非不能進言者,蓋彼輩同視書院為無足重輕。
惺老與尹默不可同日而語,古謂“宰相必用讀書人”,良不誣也。
鐘山作風,弟頗失望。
然赴杭度地亦是艱苦之事,想不日當可成行。
安期遲遲其行,深負兄期待之厚,俟其到渝後,望有以鞭策之。
欲其為兄稍效奔走,亦未知果能不辱命否。
星賢卧病已旬餘,病屬冬溫,本非劇,想其于調攝未得其宜耳。
院中事現俱由羽翔任之,兄所囑付者,想若等俱能留意也。
撄甯殊可念,将來到杭,當謀有以安之。
見示渠書,茲以附還,安期書亦附還。
已将地址抄出,容即緻書慰問。
潦草作此,不盡欲言,順頌餐衛多勝。
弟浮頓首。
四一 一九四六年一月十五日 敬仲老兄左右: 九日奉寄一函,内附緻周惺老一書,諒達。
佳電及八日來教具悉。
已仰徇尊意,暫不卻修,仍用一勺齋名義另行存儲,俟東遷有日再看。
目前實在蹇難時期,董會所希望于政府者,尚懸而未決,就令如其所期,恐實際開支,必有溢出于預算之外者,竊謂董會亦須令有準備方可。
吾兄處事詳密,固無庸弟之鰓鰓過計也。
毅成有信來雲:不果來嘉,将飛滬。
已别作複。
敬生不知何時往魯,弟有小款在渠處,已函告渠,俟其行前,将單據等悉交兄代為保管,預備弟臨行到渝取用。
瑣事本不舉奉渎,然别無可托之人,隻得并以勞兄,想蒙俯諾,實不勝皇恐也。
星賢病愈,昨已到山。
陰曆年内院中事尚簡,但使東遷有定期,恐不免一時事集,須令從容早作準備,免緻臨時忽促淩亂。
此當待兄随時指示,弟實隻能坐享其成,未必能有裨益耳。
安期未能早來稍效奔走,弟頗引以為憾。
若其到時,留渝或來嘉,唯兄所命,但弟私望其來嘉,可為弟稍饬行事,然此對于董會,實為不情之請耳。
又有一小事奉求者,附《大公報》本月初八日廣告一條,弟意欲購此項魚肝油精丸一百粒,英文名HalioerOilPlainorHalinolCapsules,美國ParkDavis公司出品,系黃色糖衣,狀如蜜蠟,透明體豆形丸藥(長圓形)。
又廣告中小字,有含八種維他命丸,未知系何形狀,亦未知其價。
此間曾買到一種含唯他命四種者,系黑色糖衣,圓形,現已無覓,好在價亦與魚肝油精丸相仿,亦欲購買一百粒。
恐廣告中價目須酌加,亦仍欲購之。
本可以命安期,恐渠不識英文藥名,又于渝地生疏,故冒昧托兄轉饬他友代辦。
應需藥價,請在敬生交款中扣用,其藥即交安期來樂時帶來。
此事尤瑣,恃愛妄渎,想不為罪。
餘俟來教再詳。
手此敬候多豫,不悉。
弟浮頓首。
四二 今日為兄作書兩幅,并檢往歲所書一聯同奉,聊以塞責,不複成書,存此空中鳥迹而已。
某頓首啟,無倦尊兄左右。
趙熙 堯生 香宋 一 一九三九年七月十五日 側聞高義之日久矣,海内誦先生詩者,皆思一親豐采為幸。
浮于民國初年曾一遇先生于杭州車站,憾未及從容奉教也。
今以避寇入蜀,遂至嘉州,喜近先生之居,冀得因間通谒門下,相從請益,以慰平生之願。
會有書院之役,假舍烏尤,睹山中石刻幾遍為先生手筆,知其地固先生遊屐所常經,而寺主遍能,自稱與其師傳度,皆嘗學詩于先生。
私幸此地緣勝因先生而益顯,又獲遇江翊雲參政于淩雲,曾托其代達悃忱,将因而請谒,量先生當不以冒昧見斥。
三十年來,學絕道喪,世之所以為教者,拾異邦殊俗之土直以為寶,後生小子幾不知聖賢為何人、經籍為何物。
今因寇亂之餘,當路諸賢一念之發,因得于現行學制之外,存此書院。
思藉此略聚少數學子,導以經術,使返求諸義理,冀續先儒之墜緒于垂絕之交,此亦人心之同然,有不可泯滅者在也。
唯是草創之初,規制簡陋,無足比數,而以浮之迂拙,暫供掃除于其間,實愧其不稱。
欲示未來學子,使知所向,非求名德如先生者為之矜式,不足以資興起,而況去鄭公之裡又如此其近者乎?每與翊雲參政言,欲因造門面陳,适又患瘧,未能即路。
今特具書,不揆僭妄,敢以詩教特設講座為請。
仍因翊雲參政,以聞于左右。
伏望先生恕其禮數之阙略,察其質野之由誠,惠而許之,不吝餘誨,非特書院之幸,實斯道之光也。
誠知先生年尊,杖履不輕出,今亦未敢遽勞傔從,徐俟秋清,乘興命駕,随意止息。
或時一至,或歲一至,唯視起居所便,擇而行之。
至當灑掃堂室,以安幾杖,選諸生之才俊可教者,使得進見,亦不敢過煩講論也。
古者飨更老于太學,憲老則惟儀刑其德,乞言則惇史書之。
今欲于書院略存斯意。
先生國之耆碩,典型所系,凡在後進,孰不承風仰化?推君子教思無窮之旨,必不惡其近野而棄之。
率爾直陳,伫候賜答。
敬頌頤安,不具。
敬再啟者:前者政府諸公以書院籌備方始,欲屈先生為籌備委員。
寄來聘書,屬為轉奉。
竊病其詞之不文,非所施于耆德,況又勞之以事,益非所安。
書中迳題大名,尤為不敬。
因請易其詞為名譽董事,改題表德,而後敢聞。
今所易聘書尚未至,而前書留置已兩月。
終不為之達,于事義又不可,達之則嫌于冒昧。
凡今之人,蓋未可責之以禮。
先生雅量,或不以為忤,故今遂為達之。
實代諸公惶悚無地,亦願恕其近野,不加深責為幸。
二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九日 前辱還教,兼被和章,深銘誘進之盛。
屬樂山大災,書院造始,諸未甯集,緻疏箋候。
即日秋清,唯動定多豫為祝。
承介貴邑學生四人,察其文字,似學力尚少根柢,未與甄錄,殊覺歉然。
然答之之言,頗緻勖勉。
講習不在一時,亦不限入院與不入院,果其自知用力,實有餘師。
先生責人以德,必不以鄙言為謬而責之以必錄也。
書院已于十七日開講,例當柬請莅教,因風鶴頻警,故未敢以虛文奉渎。
瞬屆九秋,夙承登高之約,便思先詣門下,摳衣擁彗,亦以寇氛甚惡,非所以安幾杖,故進見之期,尚猶有待耳。
《講錄》數葉,呈請賜正。
敬頌頤安,不具。
友人熊十力别有一函問起居,并以附呈。
二 一九三九年十月二十日 迩以寇氛不靖,空襲頻驚,緻違進谒之私,遂沮登高之會。
唯郊居安隐,不礙恬懷,曷勝仰止。
書院開講甫及匝月,生徒不過十餘,才講得《學規》數條,略示為學塗徑。
将俟飛鸢稍斂,道路無虞,便思躬造鄭鄉,自比執禦,冀得奉餘教,以啟颛蒙;今玆尚未敢必耳。
陶、李二生,昔在門下,今因其趨前,辄率附數言,敬問起居。
外《平蠻三将題名》及《元祐黨人碑》拓本二種,系去年得之桂林者,聊伴空函,未足以塵鑒錄也。
臨書神馳,不具。
四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七日 向陶、李二生還,辱書及賜詩,欣知道履康勝。
經月未修箋候為疚。
書院開講将及三月,先以《學規》及《讀書法》,欲使諸生粗識趨向;近方講《論語》、《孝經》大義,拟于舊曆年内講畢,明春次弟更講群經。
愚管之見,不敢謂其有當,但庶幾不悖先儒之微旨,一以義理為宗。
今将已刊成《講錄》一卷請正,伏望賜以繩削。
天寒歲暮,道路多虞,久懷造問之志,而至今未果。
倘寇患不逼,猶可假息,将以俟之來春。
或得請于左右,仍許一莅山中,使諸生得暫親杖履,誠莫大之幸。
前托翊雲參政緻意,拟修飨食之敬,歲奉法币千圓。
實恨菲薄,不足為禮。
若并此而阙之,則惡其近野矣。
今以半年計,彙奉名世之數,納于下執事。
乞先生千萬勿外之,比于為諸生自行束修,以為異日受教之地。
若先生執意不受,是距之門外不屑教誨也。
諸生資地雖有未齊,思稍稍道以六藝,其間或不無一二可造之材。
故願先生鑒其誠悃,惠此童蒙。
弘不倦之仁,視同執贽之例,亦勿以徑直之詞為罪,是區區之所禱望者也。
别附小詩,至俚淺,不入律,亦稀有以教之。
霜寒,敬唯餐衛多祜,不宣。
五 一九四〇年一月二十五日 前奉教卻還微脯,未敢再渎。
先生清介之操,足為後生矜式,似不必以未嘗到院為嫌。
将俟春日暄和,徐以為請,使諸生得被餘誨,修嚴事之禮焉,庶先生不更斥之,斯幸矣。
屢思造谒,汔未獲閑,會舊臘将除,陶、李二生奉召往詣門下,辄附書敬問起居。
外奉高麗參四支,系往年得之浙中者,尚非下品,或可聊備頤養之須,望不以細末見卻。
書院近狀,陶、李二生當能言之。
古調獨彈,自不适于俗耳。
區區之愚,亦唯盡其在己者而已。
此學不絕如縷,所望耆年大德有以匡正而扶翼之,非敢謂遂能負荷也。
謝靈運有言:“匪為衆人說,冀與智者論。
”先生傥不以鄙言為誕邪。
浮于詩初未用力,五十以前所作,皆不足存。
近年以避寇轉徙,感時傷亂,時亦托諸篇詠,獨謠寡和,自言其勞,未有以合于古人之旨也。
今屬二生錄數十首,敬以就正。
亦望先生不鄙,引而教之。
如荷摘其利病,示以準繩,賜加題語,庶使晚學猶得幸聞前輩典範,何厚如之。
二生行遽,匆促附此,祇請道安,并頌春祺,不備。
舊曆臘月十七日。
六 一九四〇年七月二十六日 香宋先生座下: 江參政見枉,親緻賜書,厚蒙齒錄。
信知德教之遠,無棄于颛蒙;謙光所流,不擇于少賤。
曲被忘年之雅,益深仰止之思。
許以九秋贶臨,故當先事迎谒撰杖,請閑冀獲音旨,以遂瞻依,不勝慶幸。
踴躍之情,辄更附書述其懷仰,仍因江參政以聞于左右。
别附小詩一律,辭意蕪淺,實慚未學。
何幸得遇先生一代宗匠,亦不敢自匿其陋。
如尚非不堪繩削,并乞俯而教之。
暑熱,伏惟順時頤養。
肅叩道安,敬遲來誨。
臨書神馳,不具。
後學浮再拜。
夏曆六月廿二日。
七 一九四〇年八月五日 香宋先生座下: 曠問經時,寇患益亟,随在皆有空襲之虞,遂虛往谒,又以病暑不出戶庭,未知何日始得奉對。
比想肥遁居貞,怡神物外,治亂可忘。
瞻望高風,懷仰彌積。
浮近歲所為短篇,憂生念亂,粗寄一時之感,未足言詩。
因友朋見索,陋不自掩,聊刻一小冊,今遂以奉正。
忘其荒率,志此流離,或不為長老所斥,亦願因而教之,幸甚幸甚!秋熱,趨候猶需。
肅此,敬問興居多祜,不悉。
浮再拜。
庚辰立秋前二日。
八 一九四一年二月十日 去冬辱手教,曠答經時,世情所甚不可。
因累欲詣候,卒未果,歉然于懷。
山中景物蕭索,亦無可言者,諒長者不深責也。
入春唯頤養多祜,康強益增,曷勝仰望。
書院藜羹不糁,幾至中辍。
本同挂搭,未為誅茅之計。
來學者不堪枯淡,亦有漸引去者。
昔人每謂儒門淡泊,收拾不住,今乃知其信然。
儒術久绌,猶不得比方外,矧以浮之谫陋,妄有稱說,其不諧于俗固宜。
方求所以自脫之道,承謂尚有學子欲相就者,幸為善謝之,不敢有隐于大德也。
拙刻《避寇集》,略增數葉,謹如來命,續奉十冊。
别錄近作,并乞正。
順頌道安,不莊。
浮再拜。
辛巳上元。
九 一九四一年三月六日 香宋先生座下: 春初曾奉書問起居,嗣從烏尤寺主得聞去冬有帷帳之悼,未知所以奉慰。
念智通晝夜,當無損于神明也。
又聞将遊峨眉,道經樂山,宜可枉駕山寺,此積年所仰望而未遂者,何幸得如夙願。
書院往歲欲求降重,曾托江君翊雲代緻區區,屬以寇警,久虛造谒,未敢更以為請。
今值空襲稍弛,春物昭蘇,杖履安和,遊辰可俟。
院中諸生雖蒙稚,亦思一得瞻望豐采,親承提命,引為至榮。
不揣冒昧,敢更申前請,附呈别柬,乃随俗為之,誠懼遠于禮意,非所以尊耆德。
然願先生俯垂聽許,無棄幼賤,潤之以詩教,被之以聞熏。
即浮亦獲仰奉餘誨,有所楷式,幸莫大焉。
憲老乞言,亦猶行古之道,諒先生必不見距也。
至莅止之期,一唯從者擇之,但祈先以見示,俾便掃除。
臨穎不勝仰跂之至。
肅此,祗請赜安,不莊不備。
晚學馬浮再拜。
舊曆辛巳二月九日。
一〇 一九四一年五月六日 香宋先生坐下: 舊曆二月初,聞先生将有峨眉之行,曾奉書敬速。
冀得枉駕烏尤,兼為書院學人懇請垂接,未蒙賜答,深懼其言近野,為長者所擯。
然信先生薰然慈仁,或不咎其疏略也。
比日清和,伏惟頤養多祜,曷勝仰望。
久懷造谒之志,迄未得遂。
近聞馳道已成,五通橋有車可直趨珂裡,如或可附,當謀一竟此願,旦暮間尚苦未能成行。
書院權制,例有戋戋之敬,今遂别呈,請納于傔侍,幸勿見斥。
如許臨莅,決當躬造,以備執禦之役。
率冒上渎,祗頌道安,不宣。
後學馬浮再拜。
辛巳立夏日。
一一 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一日 香宋先生門下: 賜答二書,深情若揭,仰懷高誼,彌勤思服。
書院薄少之饋,不足以為敬,複勞見卻,重益其過。
竊念先生方議重修貴邑文廟,何不移此以佐役,使得效一椽一瓦之末。
如是則先生受之為虛,而書院亦獲申其區區之意,幸其不為先生所外,是誠義之兩得者。
雖然,是必以先生之名行之,若以書院助營斯役,則不可。
謹更以納于左右,願先生鑒之,萬勿再卻也。
率土為戎,孰使緻之?誠如來教,懸絲之喻,書院方為時诟病,猶吹劍一吷耳,豈能令河水倒流哉。
奉對猶虛,率爾再渎,并求恕其迳直。
敬請道安,不備。
後學馬浮再拜。
孟夏廿六日。
附彙票一紙。
一二 一九四二年七月廿七日 香宋先生侍下: 往者幸獲撰杖,倏忽經時,曠于箋敬。
比盛夏養長,伏維尊候禔福,定慰仰望。
纕蘅先生屢書索上巳詩,向以長者未先倡,未敢下筆。
今又得程君寄示五言,促其補作,遂勉成十韻,率易不容自掩,别紙寫呈,乞賜繩削。
寇患轉深,羁懷彌積,形于言者,亦無和樂之音也。
暑中想調禦多宜,不遠及。
後學馬浮頓首。
一二 一九四二年九月十三日 秋初辱還教,敬審興居康勝,并喜貴邑文廟修複,俎豆一新。
此先生願力所成,盛德之感,可使禮樂不墜,誠衰亂中盛事也。
烏尤修禊雅唱,未蒙賜讀,頃始于成都報端見之。
以詩中猶見齒及,辄敬和一首,别紙錄請繩削,殊愧未能合轍也。
袁生自好之士,在書院時初無所益,來教厚蒙稱譽,自是長者獎進後學之心,聞而增悚,冀其不負誨勵耳。
比粳稻已登,伏想井裡安戢,頤養唯宜。
不敢多勞神觀,因閑口授數語見答,以慰懷仰,幸甚幸甚! 屈映光 文六 一 一九三九年七月二十六日 峨眉之遊,暫忘五濁,可念者不在名山而在良友。
惜過嘉僅留一日,未獲從容,不免恨其别之遽耳。
奉十七日惠教并九老、萬年攝影,備承愛注。
弟患瘧經旬,頃已平複,惟幻軀衰相并現,亦不足以是萦懷。
書院不唯全賴護持,所望發大心、深心,乃可羽翼斯道。
布金建刹,雖難責之今時;避地誅茆,茲亦未能跂及。
誠愧福德之薄,遠遜古人。
見示攝機宜廣,接物宜弘,用心則然,于事猶礙。
一則資糧不具,二則齋舍無多,祇能稱家有無,未可望空祈禱。
此在諸仁者願力有以成之,不徒系于浮一人之心也。
基金及常費二事,諸公為書院計,自慮無不周,不勞辭費。
百闵及毅成處俱有書往還,望大德合力主持為幸。
時暑,唯那伽在定,常枉德音,不具。
二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七日 月初得教,未及答。
十九日樂山被災甚烈,旋荷手書慰問,良感。
弟前以瘧後徙居外城過街樓,是日落彈無數,寓屋悉坍。
幸書院同人俱各無恙,唯熊十力兄住宅被焚,左足受傷。
現已全體移住烏尤。
别在涼橋戴家賃得一宅,距寺三裡許。
安頓同人家屬。
幸此宅賃之在先,否則益無辦法。
一星期來,大緻粗定。
惟樂山全城,大半已為焦土。
世事之無常如此,真堪浩歎。
書院征選學生,已得二十餘人,到者尚屬寥寥。
現拟展期于九月十七日開講,屆時深盼公與百闵能撥冗莅臨,此亦籌委會不可缺之典也。
毅成想早已飛桂。
渠曾于初七日來書,始知基金保管委員會組織已定,得藹士先生與公主持。
将來書院倚賴之重,全在諸公,曷勝跂望。
八、九兩月經常費,亦甫于十五日彙到。
唯昨得教育部來文一件,系緻籌委會者,文中謂别附基金保管委員派狀七件,此項派狀并未附到。
今将教部原文交航寄呈,至望賜複。
鄙意籌委會本系公與百闵、毅成三人為主體,公等并在重慶,而教部來文屢寄樂山,展轉經郵,徒費時日。
望與百闵商搉,可否即于公寓所貼一複性書院籌備委員會标題。
一面迳告教部,以後如有緻書院籌委會公文,請迳送公處,較為直截,且免轉寄遺誤,想公等必以為然。
至基金,據教部文中猶須審查概算,未知何日始行實撥,此事亦全仗公等深留念慮。
藹士先生弟未曾謀面,未便通書,晤時并希代為道意。
百闵兄均此,恕不另肅。
順頌法安,不具。
三 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 頃奉八月廿九日手教,極佩仁言。
征選是一事,征選以外随機接引又是一事,是即廣書院于天下之意。
心量本來如此,夫豈限于書院?但願力雖屬無盡,而事實實有未能。
書院且未具緣,衆機何由廣被?今時根器下劣者多,又習氣深厚,難為解脫。
每苦書問酬答之煩,雖與方便饒益,其實勞而少功。
然在己苟有可盡之道者,固未嘗敢有遺也。
熊先生傷勢稍瘥,堪以告慰。
山中蠻洞不乏,無須更鑿,但近來月夜往往聞警,露坐竟夕,為之不甯。
業力所招,無可避免,徒有浩歎耳。
百闵欲于開講日延林主席莅會緻辭,鄙意不如寝罷。
昨緻百闵書中言之頗詳,囑其送公一覽,當不以鄙言為謬。
開講日請柬以籌委會諸公為限,不延外賓。
其實可至者亦唯公與百闵,除熊、賀二君在院,其餘諸公或在遠,或事羁,未必能命駕也。
教部寄來政院所發基金保管委員派狀七件,今日始至。
除将緻朱铎民一件留下就近轉送外,其餘六件,因毅成曾囑其秘書李春坪來函,囑俟此件到日,即彙寄彼處,以便分送,今已照寄李處,請洽。
又開講日請柬,其中陳藹士先生一份,因未詳當寄何處,今并附奉,欲煩左右代緻。
别示孔院長六十壽辰須緻詞壽祝一節,愚意值此危時,以孔公地位,方憂勤惕厲之不遑,似不當以慶祝為事,或書一聯贈之,寓箴規之言,卻無不可。
但苦無佳紙,公能代為謀之否?率複,順頌法安,不具。
四 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日 十八日答公與藹士先生一書,當已達覽。
開講日并承藹士先生來電,适已在書發之後,不及另複。
晤時乞為道及,兼緻謝意。
百闵兄得篠電後,未知能否撥冗一行?實不勝伫望。
玆有小事奉渎者,書院師生及執事員役,現已達四十餘人,學生尚有未到者。
不能不為疾病不時之備。
值嘉定炸後,時疫流行,尤須防慮。
但城内中西藥肆俱焚毀一空,無從得藥。
因念貴會振濟事業之廣,亦嘗以藥物施放,救病扶傷,其于重慶諸大藥房必有交往熟識。
今不獨價昂,亦兼貨缺,若由書院迳自往購,或竟求而不得,困難實多。
特将拟購諸藥,另單附呈,可否仰懇費神,囑貴會執事代為購取?如有難購之品,或數量不足,亦請加以酌量,并望設法盡速交運來嘉。
最好能托便人攜帶,尤為迅妥。
應付藥價及運費,可否就近托李春坪兄暫由茶葉公司代為墊付,即在留渝之開辦費項下扣還。
事屬瑣屑,然關于書院公共衛生,不容不為之計。
公恫瘝在抱,想必荷慨允相助,不厭其渎也。
前書所陳各節,百闵兄未來以前能與公一度商搉,必能盡善。
弟明知行之維艱,亦非無病之呻,好為饒舌。
此必在公洞鑒之中耳。
手肅,敬頌法安,不具。
五 一九三九年十月三日 昨發一電寄戴家巷轉,想蒙察及。
前承答購藥事,并與藹士先生同署一複,俱已奉讀,諸公熱誠可感。
書院前途,悉賴維護,非浮之坐論所能為力,蒿目時艱,杞憂曷極。
前此所陳,亦有感于百闵兄之言而發。
故深盼一為命駕,從容讨論。
愚慮所及,非止一端,非筆劄所能宣也。
目前最要者,尤在經常費,一有不繼,則同在陳。
故望諸公深謀遠慮,為此一線學脈計,為此遠來就學諸生計,必有不能已于衷者,初無待于浮之饒舌也。
振濟會自為全民而設,書院托購藥則可,求分藥則不可。
見示以代貴會施藥為請,便可發藥,期期以為未安。
且笾豆各有所司,亦未便以施藥為事,既代購為難,便合寝罷。
近日空襲頻仍,山寺亦感杌陧。
徒言拔宅之地,亦為無米之炊,或當就其近而易者,略為準備,聊勝坐忘。
即此亦非一手一足之烈,羸老無能,但有興歎。
心之憂矣,不能奮飛。
故欲待咨決而後可行,亦非有出位之思、過奢之望也。
百闵兄惠書至今未至,能無怅然?毅成有無來訊,何日方還?基金已否實撥,今後兩月經費,曾否具領交彙?俱盼撥冗一一賜答。
熊兄傷足已愈,昨已上堂講論,足慰愛注。
率爾布臆,即頌磐安,不悉。
藹士先生處,并希道意,恕不另肅。
六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五日 經月未奉教,得世兄及百闵來書,知方安居修法。
想那伽在定,所證益深矣。
近日當已還渝。
回真入俗,自應不廢善權方便。
弘範三界,固從來大士之悲心也。
弟日在水邊林下,為後生饒舌,一無所補,而二時粥飯,将成問題。
書院基金及十月、十一月經常補助費,迄未撥下。
據李春坪君來函,謂财部須俟最高國防委員會令下,始能實撥。
如此久懸不決,不解何因。
公等為法城塹,外護功高,定有智力圓此未了公案。
百闵允來山寺,而遲遲其行。
昨為此事,更與一書。
公若在渝,務望一晤百闵,同閱鄙函,更約藹士先生共相商搉,一勞神用。
庶使諸生無愠見之容,而群公亦不失豚魚之信,是所望也。
專肅,敬頌法安。
臨書神馳,并希賜答,不具。
藹士先生處恕不另肅,乞為道候。
七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九日 前緻飛函,想蒙察及,靜候還答,無取多陳。
然其渴盼莅教之心,懷不能已,初不專為資糧也。
諸公謬采刍荛,責以講論,自必慮遠思深,決不視同泡影,緻如昙華一現,遽爾冰銷。
若以拙野之言為不合時宜,不餍人望,亦當有以處之,未可于開講甫及兩月之間,而遂棄之若遺也。
浮德不足以領衆,學不足以及人,才不足以應變,每深自引咎,未遑責人。
而熊逸翁以主張不同,形神躁擾,賀藏雲以義理非要,意趣參差,先後決然言去,留之不可,此誠始意所不及料者。
蓋二君于書院之所以為教,皆意主更張,以浮言為空疏無用。
浮再三申譬:關于論學,未嘗自專。
但簡章所定,二君當時并無異議。
今即亟欲更張,當俟百兄來山,從容讨論。
浮既無能為役,亦當去就分明,非不肯徇二君之志。
而二君怫然遽行,将謂浮迂拘不能容納。
浮之用心,初未敢有負于二君也。
傥百兄早來商定大計,于彼于此,必有所擇。
蓋浮之語默,初無增損,而書院宗趣,不容不定。
此其曲折,非面語莫宣。
今略言之者,以見前書速駕,其所為固不止一端也。
更有一事當告者,當開講之初,值樂山災後,逸翁傷足,諸生應選文字,積卷盈屋,鹹須裁答。
又方草定《學規》,竭思講事,故于講外所當務者,疏節闊目,未之能舉。
藏雲久辭監院,未嘗一日視事。
此席虛懸,遂至今日,不容更緩。
老友沈敬仲先生,服膺儒訓,兼明佛法。
曾從楊仁山先生遊,佐蔡孑民先生辦中國公學,任總務長。
曾曆歐西,谙練世務。
天懷曠遠,氣象溫恭,饒有治事之才。
自避地來蜀,已經年矣。
八月來嘉,聘為講友。
相聚三月,益見其進德之勤。
平日講論之間,于浮多所裨益。
今再三勸請,以風、立民等亦屢以為言,始于昨日起,允任監院。
自茲以後,庶凡事皆得其理,而浮亦可專心講事。
自開講以來,所可為書院慶幸,而浮之舉措所差堪自信,足以補其往日疏闊之咎者,唯此一事而已。
兩兄于沈君或未深知,今亦不可不告。
百兄能早日莅止,甚盼多留旬日,冀可罄其所懷,兼願多與沈君談議,必于書院前途有益。
浮在此一日,終欲盡其一日之誠耳。
慮文兄或尚在鄉,故此書仍寄百兄處。
俟毅成還時,亦以示之。
仍盼賜複,不具。
八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日 百闵兄見枉,具道二公愛護書院之熱誠,至堪紉佩。
自開講訖今,甫及三月,深愧未能有所裨益于學子,但欲令稍知趨向之正而已。
凡所講論,未及次弟付刊,僅刊成《學規》及《讀書法》一冊,略見一斑,今以奉正。
至學生氣象如何,百闵兄當能言之。
時人或以書院所講為空疏無用,此亦無須置辨。
平生所學,一本先儒,以義理為歸,不敢苟以徇人,當為有識所共鑒。
如其不當,亦希有以教之。
書院初不為浮而設,諸公既承創議諸公諈诿,凡所以為書院計者,宜無不周,初無待于浮言。
然蠡管之見,亦似有不能已于中者,别草提案一通,謹因百闵兄之還,托其攜奉公覽。
是否可行,敬候抉擇示複。
餘托百闵兄面緻。
不盡覼縷,順頌道安。
布雷、力子諸兄均此道意,恕不另肅。
九 一九四〇年三月三日 舊臘底奉書,及铎民來山,具詳道履,經月曠答。
毅成既有約不來,百闵亦金玉爾音,弟之所以不複言者,實以初無名理義味之興,而徒為頭會箕斂之責,亦自病其無聊。
深憶峨眉舊談,但憑願力而未修福德,誠未足以接物利生也。
頃承介遂安王生白尹來院就學,少年有志,頗堪嘉許,已允其入院。
但枯淡之業,亦恐未有以益之耳。
去歲所提鄙議,兄出關以後,當已備悉。
書院若應有一發之延,端賴諸公千鈞之力。
願勿似禅家機語,竟成泥牛入海也。
兄前書勉以佛法。
鳥窠吹布毛,曾謂若論佛法,此間亦有些子。
但恨無所用之,聊舉以為笑。
毅成還否?百闵想常晤及。
藹士先生處亦希代緻拳拳。
率頌法樂,不宣。
書院廿八年度決算,日内另寄,并及。
一〇 一九四〇年六月三十日 文六尊兄道長左右: 累月疏候,聞曾掩關習定,宜深得受用。
未知定中光景如何,想觀慧之發,益臻勝妙矣。
承示陳部長函,囑介趙文成來學一事。
鄙意趙生年甫成童,能為韻語,有志經史,堪為美材。
但如是稚年,出入猶待父兄将護。
以言讀書,須先習章句訓诂,驟難語以深義,入山就學,尚非其時。
乞便婉複陳部長,轉告趙生父兄,許其通訊問學,不必來山。
庶在彼既免跋涉,亦可随分得益,并不孤其願學之志,尊意當以為然。
百闵何時返渝?聞在桂患盲腸炎,當已就痊。
藹老想時相見?毅成有無消息?俱在念中。
山居蕭索,枉駕難期,益深羁旅之感。
院事不日另當函告。
專複,即頌道祉。
方暑,唯珍護萬宜,不具。
弟浮頓首。
一一 一九四〇年八月三十日 文六尊兄先生閣下: 惠書足慰積念。
行都頻患空襲,公目睹三災,身行六度,當益增慈忍之力,福德無盡也。
承以書院基金措置見詢,此在公與藹士先生洎董會、保管會諸公自必慮之已詳,浮何所容喙?學田之議,本自百闵發之。
然書院迹同羁泊,未有定居,以常理言之,須先有屋宇,再議置田。
今處變之時,未足語此。
若買山結茅,耕田自給,此本古之遺風。
欲使資糧足供來學,亦須小具規模,方可為久遠之計。
今衆緣未集,物力維艱,即舉現有基金盡數營此,猶不足一頃之田,何濟于事?聞人言,現時因米價騰貴,田價亦随之增高,良田一畝,歲收米不足一斛者,已須千圓,此據溫江言之。
嘉定系山郡,無此沃野。
他處未詳。
況田有肥硗,歲有豐歉,收獲管理,在在需人。
戰後農村生産情形,亦恐驟難安定,似亦計慮所當及者。
總之,購置學田有先決問題數端。
一、書院須有确定地址;二、須先建院舍;三、置田不能離書院過遠;四、畝數不宜過少。
四者有一未決,則不如緩圖。
此鄙見所及,不過舉之以供參考,非謂必不可行也。
至存儲生息,但期金融穩定,利率不緻過低,期限不緻成礙,比較易行。
聞有甲種建國儲蓄,半年以後,亦可提取,其利率較存活兩便者為優,不知信然否。
此亦非山野所能詳,且亦不必問者,料諸公必能善為處置也。
目前書院所指望者,但欲以此項息金為刻書之費。
刻書之多寡,當視息金之厚薄以為準。
若懸而無定,則刻書之計無從進行,或且因而停頓。
此則深望諸公留意及之。
又前議增設預備班,雖補助費已荷通過,而臨時費則付之阙如,實無從着手準備。
前于緻百闵、毅成書中,已詳言之。
原有補助費僅七月份已發,而八月份則至今未到,頃已屆月底,秋季開講在迩,拟九月十一日開講。
亦盼諸公一為促之,勿緻過延。
前電毅成,舉老友謝無量加入董會,想公等已悉,而未得報書。
又百闵前半月來書雲,公與毅成俱返渝,即當開董事會議,以其時考之,會期已過。
所議何等?諸公為書院計者至深,亦願有以教之。
率臆奉答,不盡覼縷。
敬頌法安,仍候贶答。
弟浮拜啟。
藹士先生、百闵、毅成諸君子,均此不另。
再有白者:往公在滇、黔之日,書院所緻毅成、百闵諸書,累牍詳言,多未蒙見答。
誠知諸公酬酢萬變,實少從容之晷,然未必遂廢筆劄,或者倦于聽聞,惡其言之多邪?月前與百闵一書,附緻立夫部長一函,亦置而未複,何也?公學佛精勤,心常在定,當不咎其言語之煩。
書院之存廢消長,實唯諸公願力之大小是視,浮何有焉?苟能維系一日,固不敢不盡其一日之誠。
萬一不為時俗所容,則浮可以杜口,而書院不容遽辍。
公等宜白之創議人,别求賢者繼講,以為可大可久之計,不當默然置之。
陳部長如于鄙言有不悅者,亦宜明白見斥,不可以不答為答也。
此函望轉與百闵一閱,因久未見複,似未宜再渎耳。
近自刻《避寇集》小冊,聊附奉一粲。
并乞以一冊轉奉許靜老。
弟浮再啟。
一二 一九四〇年十二月一日 十月八日董會紀錄逾月始到,知毅成飛港,諒近已還渝。
十一月十二日曾由沈敬仲兄緻毅成一函,并附明年預算草案,度已邀公覽。
預備班經費拟移作刻書之用,及原有補助費,因物價騰湧數倍,不足以維現狀。
一應曲折,均已詳陳,無待贅述。
應如何設施,方可繼續,公等自有主張,固當靜候來教取決。
唯急景凋年,忽忽遒盡,來春之計,似須早為之所,否則勢将停頓,無由進行,實望公等加之意也。
玆有渎陳者,書院之設,本出公等與創議諸公弘願,欲綿此絕學于衰歇之餘。
因齒及衰朽,使為前驅,并非為浮而設也。
自惟炳燭餘光,實未能廣作饒益。
一年半以來,未嘗不思彈精竭慮,冀有以仰答諸公期望之厚,無如予口卒瘏,予手拮據,未有尺寸之補,而老病侵尋,疲于講說,不能有所興起。
無益于來學而有負于初心,雖不暇自憂,然精力實難乎為繼。
屢次延聘講座,每以他緣梗阻,卒不果來,亦由書院清苦,未足以待耆碩之選也。
途人之議,又以書院所講不合時宜,若以浮久屍此席,或恐轉為諸公之累。
七月間托百闵兄代緻陳部長一函,迄今未蒙省錄,是取瑟之意亦可知矣。
避言避色,聖訓昭然,此而不去,何顔更講義理?九月初本拟辍講待命,學人已集,勢難中止。
今粗畢《洪範》,亦屆年終,不可更以頑鈍自安,已迳函陳部長,力辭主講。
今将此函抄呈,附請公覽。
董會為書院計,為老朽計,宜亟聘通人,繼續主持講事,毋令中斷。
在院諸生若得良師,自易于成材,浮實未有以益之也。
本月課試畢即放寒假,浮自下月起即不支修,敬俟來者。
書院所有書籍、器具、闆片等項,俱有清冊,随時可以移交。
本年下半年度決算,亦當于一月初寄奉。
其刻而未竟之書,仍照常繼刻。
期将《儒林典要》第一輯十種完成,告一段落。
《講錄》第四卷甫竣,第五卷已發抄,此後遂可辍筆。
公等相知有素,必能諒解愚衷,不加深責。
至其言辭質直,或近不巽,亦希格外見原。
如陳部長斥其不合,此浮個人應負其責,不關書院存廢。
不能因浮之不善教人,遂并書院而廢之也。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今遲及半年,亦已晚矣。
明知公等或病其葛藤,引為不快,然吾固不當有隐也。
鹄候賜答,不具。
董會諸公均此,附抄呈緻陳部長函一件。
再渎者:緻陳部長函本拟迳寄,因恐部中壓閣,欲寄往其鄉居私宅,而未詳其地址。
前次百闵兄來函,僅謂彼在南山休養,已兩月未到部,亦未提及南山何處,故今仍附入函中,敬煩董會即日代為轉送,幸勿稽延。
函稿乃另抄附覽。
此函到後,務懇明确示複為感。
浮再啟。
如毅成尚未返渝,即煩蔣慶莊兄代辦,并将此函送與屈、劉二公,請複。
一三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文六道兄大德坐下: 自公還渝,兩奉手書,經月未報。
董會前月漾日函電,亦甫于今月真日電複。
衰病曠失,想不深責。
浮既德薄,不足感人,書院艱困,益難為繼。
固宜夙退,以俟名賢。
若猶圖一線之延,須賴衆緣之具,是在公等之願力為之。
浮去住亦何所容心?誠懼徒留無益,轉累公等。
務望俯依真電,示以善權方便,庶克有濟,今不複渎陳。
承謂有人索作榜書,字大逾尺。
此間筆、墨、紙三者皆苦不能應手,亦無處可購。
行書小幅,猶可勉強為之,盈尺之字,實無法可寫。
今縮寫一小本附去,聊以塞責。
若欲放大,似可以照相法行之。
戰後百物窳敗缺乏,即寫字亦病不能矣。
浙中自甯、紹淪沒後,景象如何?安得奉手一豁愁抱。
順頌法樂,不具。
弟浮頓首。
藹士、百闵兩公均候,不另。
一四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三日 屈文六先生鑒: 公能枉駕,不獨弟所仰望,在院諸友及學生同深鼓舞。
特電歡迎,不勝翹切。
浮。
江。
一五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六日 屈文六先生并轉藹老、百兄同鑒: 江電想達。
頃得沈敬兄沁函,述宥日談話概略。
公等為書院計畫甚周,唯揆諸事實,應商搉者多,非面莫究,一切待決于公,仍懇不吝撥冗一行。
膏秣之費,請在基金息内開支。
渴望速駕,臨電禱切。
并與敬兄一閱。
浮叩。
魚。
一六 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文六、藹士先生同鑒: 沈敬仲兄來山,出示手教,具道二公相念,良厚。
書院維持辦法,據敬兄面述二公讨論之旨甚詳,深荷垂注。
書院在今日實同方外,前文老來書亦曾舉是為言。
昔創議諸公許待之以賓禮,其不欲自侪于下吏者,非倨也,義則然也。
國家如謂儒者之學無益于今之世,則當徑從罷黜,不可以吏蓄之。
今諸公既不肯任其遽辍,将别籌所以增其廪饩,果其接以禮,斯有可受之道。
唯書院同人誼兼師友,除前此因事他就,自行辭去者外,所留少數,大率志在相依,将求有進于道,未有遣去之理。
校刻之事雖簡之又簡,實更無可省之人。
誠愧辟谷無術,緻以粥飯之供累及諸公曲為之計。
諸公雖不欲使同人饑餓,且推及其家屬,若使廪人以坐耗為嫌,或虞其不給,則不如置之。
在同人亦不敢為此升鬥,遂忘辭受之正也。
所有書院同人名字及其家屬人口實數,并最近書院支出概況,已囑分别開列簡目,托敬兄面呈。
至浮之區區,妄冀儒者一發之延,或免由此中斷,初不為口腹而來。
所苦圓鑿方枘,與俗相違,是以累次請辭,不蒙聽許,今亦不複更以為言。
但謂書院所待決于諸公者,厥唯存廢二途。
欲存,則須使有持續之資;當廢,則亦宜取立斷之策。
如今若存若亡,進退維谷,似非制事之義。
此乃系于諸公願力,浮既無福德,決非一人所能負荷也。
百闵先生聞不日返渝,陳、周、沈、謝諸董事俱不另簡,并請轉達鄙意。
又舍表弟何茂桢殉職,前由書院同人電告,承董會議予存恤,澤及孤茕,謹代其家屬申謝。
不盡之言,請詢沈敬兄,當能詳其曲折。
辄因敬兄還渝之便,草草附此。
順頌秋祺,諸維朗照,不宣。
馬浮頓首。
又,文老遺浮以楮筆,彌愧臨池之疏。
藹老複厚赙茂桢,更感脫骖之德。
并此志謝,不複另箋,并希曲諒。
一七 一九四二年 文六尊兄道長左右: 頃沈敬仲兄見枉,備述仁者關垂之殷,良荷良荷!除院事已别具函徑答外,有不揆而近于渎者。
敬兄自去年識公,蒙相接燕談甚洽。
渠深敬公之風度和厚,每為弟言之,贊歎不去口。
其于藹老亦然。
敬兄昔年從事實業,素稱谙練。
遭亂徙蜀,頹年羁旅,處境益困而恥于幹谒,其自守甚介。
聞藹老方總領農行,頗欲效尺寸之勞,而難于為毛遂之自薦,欲藉公一言以為重,又慮其徑率,将語而仍默,因謀之于弟。
弟不肯輕為人說項,非唯敬兄知之,兄亦知之。
然謂今日為人擇事者多,為事擇人者少。
如敬兄者,垂老而不見錄,未免失之交臂。
公與藹老皆夙負知人之鑒,初無待于人言。
但敬兄有不能自達之情,而使弟為達之,此亦友朋所恒有。
公能俟時而言之,藹老量宜而進之,此皆非弟之所得與。
因草此付敬兄面陳取進止。
順頌法樂,不宣。
一八 一九四三年一月十八日 文六尊兄先生閣下: 前辱桂林、韶關兩教,以公方在征途,未即作答。
頃奉臨海來書,知尚留珂裡,撫集流亡,散粟以食饑者,賢勞可想。
三災并臻,未知末劫衆生,何緣至此。
然大心菩薩興悲運智,今正其時,非獨為有司之責也。
昨見百闵書,因知公瀕行時甚為書院盡力。
然自公行後,唯蔣公捐助刻書費三萬元,其餘如經常補助是否稍能增益,及基金如何處理,米貼是否得請,迄今猶未得要領。
書院往複文電,恐渝中未能一一奉聞。
今已易歲,諸事尚無從措手。
仰勞關注,亦不容不約略以告。
浮衰病撐持,實苦無術。
當俟及春還轅,再承明教,茲亦不複多陳。
附呈小詩一章,喪亂懷鄉,情不自已,聊寄别後之思,亦幸教之。
盛寒,諸唯行道有福,一切慎衛,不宣。
弟浮頓首。
一九 一九四三年五月 文六尊兄道長左右: 去冬得桂林、曲江兩教,曾以二簡寄臨海,未知俱達記室否?近于報端見轺車已還巴中,想爰诹爰度,必有以蘇吾民之困。
仁者菩提發心,當不以勞苦為意也。
山中近況,益複寥落。
講習既空言無益,刻書亦事實維艱。
承董會大力,雖得蔣公捐助刻赀,教部允撥米貼,仍有捉襟見肘之患。
弟不得已,思以鬻字濟之,不惜自貶,以謀涓滴,亦罕有過而問者。
智計之拙,亦何敢更以為言。
頗思一奉談議,以豁繁憂,然道途荊棘,難為行旅。
望江水而懷歸,見車塵而卻步。
亦恐諸公無言見答之暇,徒增慨歎而已。
茲又有不容已于言者,四月份書院經費,至今國庫支付書尚未寄到,此為曆年所無。
若再愆期,勢将立涸,可否請董會一為催詢。
又前見劉百闵兄緻院友書,寄彙米貼六個月,系補發卅一年度者。
據稱本年例有續發,似在計月授廪之科。
未知此項米貼,是否按月陸續交付,抑須俟半年一發,院友繼書詢問,未蒙劉兄複示。
揆以人情之常,勢不能颔顑長饑,待半年而後一食。
此乃澤降自天,不宜更存奢願。
然甚望惠政無屯膏之占,庶仁言有分甘之實。
此事亦盼明谕,以釋群情,勿咎其渎也。
更有一事當奉告者,書院自廿八年五月借屋山寺,訂期五年。
迄今已滿四年,僅餘一年之限。
去歲曾預陳董會,以書院既未停罷,又無計可遷,當在限期未滿一年以前,自動提議,與訂延期續借之約。
但目今情勢迥異前時,屋價地租俱成倍蓰,若仍舊貫,決不能行,是非量予增加,斷難浃洽。
拟請董會早為之計,至今未蒙指示方略,而五月已屆,不容更緩。
因不避專辄之嫌,迳與商訂。
寺僧善意,幸免龃龉。
理當由董會出面,是以迳用代表名義,簽定新約,繼續延長,代為董會了卻一事。
唯每年緻送寺方之赀,較前已增四倍。
謹将約底抄呈賜覽,并希諒其适應之權,而恕其矯稱之過。
雖諸公未遑下問,在衰陋固不容不告也。
每次作書,動辄累椟,有勞視聽。
亦嘗自嫌其冗,諸公若猶見省錄,亦望有以答之,勿置諸不論不議之列,為幸。
《鬻字啟》曾寄臨海,恐其未達,今複另寄數通乞教。
手肅,敬頌法安,唯照不盡。
弟浮頓首。
藹土、百闵兩先生暨董會諸公均此不另。
二〇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八日 文六尊兄道長閣下: 初五日有書緻董事會,請廢主講,置監院,想蒙省納。
昨奉手示,乃同為初五日所發,此或感應道交之證。
手書難得,語亦駿快可喜。
公好佛法,今請以佛法言之。
書院是緣生法,公與浮皆其中之一緣耳。
法之從緣者,緣起則生,緣離則滅,緣勝則興,緣劣則廢。
浮智慧淺,福德薄,不善觀機,缺少方便,此緣之無力者也。
不堪更為書院作緣,故書院不可廢,而浮乃在所當廢。
公既具弘願,且于世法圓融,是緣之有力者。
此後書院如欲持續,将唯公及其餘諸董事是賴,浮所不能與,故願公等勿再以俗情見絷,決聽其辭。
以留之無益,不如從其所好之為愈也。
世間法無定相,窮則變,變則通。
書院規制可改,在今日固不須有主講。
若必求主講,則浮實為最不相宜之人,公等又何為而必欲固留之乎?鄙意,最好由董事會推舉,以公領院長,而置監院,使綜院務。
院長但持大體,不必定莅院,一切由監院秉院長之意行之,諸事必能就理。
如采納鄙言,即以監院事屬之沈君敬仲。
似當優其薪給,使得專意所事。
又舊時院中諸友薪皆太薄,猶不得比一刻工,此實不可,亦宜量與增加,然後刻書可進于前。
以浮管見,處今日而講學,遠不如刻書之有益。
以真實學人難得,而經籍道消,戰後尤苦無處求書。
能多刻一書,即多存一粒種子,為後人多開一線光明。
公等若能真實發心,引為己任,實為無量功德海。
浮雖退處無為,若公等猶以此事見咨詢,未嘗不可盡其所知,以備采擇,但不欲再受書院任何名義、任何報酬耳。
唯千萬垂察,不宣。
弟浮頓首。
癸未十一月十二日。
二一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文六道長坐右: 沈敬兄來山,得手示,并贶佳紙,空谷中獲此,不啻謦欬于其側,喜慰可知。
衆生幻業,如海一漚,起滅無常,徒招苦聚。
來教自是悲心所發,然以智眼觀之,恒自空寂,清淨心中元無事也。
書院區區,賴公等支持,今所亟也,乃在東遷。
廣作饒益,須待緣會。
浮之薄劣,夫何足言?擔荷經綸,唯在公等耳。
沈兄頃還,率附數字為謝。
順頌禅悅,不宣。
弟浮拜啟。
二二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文老道鑒: 沈敬兄昨日還渝,忽促托緻數行。
而十日手教适至,未及與敬兄同讀。
承與教部商書院東遷事,公發言剀切,而部中答語似尚涉遊移,未有明确表示。
務望再接再厲,必得請而後可。
否則真如公言,書院将困于樂山,非特董會不能放過,政府以創議人地位,于義亦不當置而不問也。
見示政府還都日近,公亦将待機而行。
彼時藹老或先赴京,惺、默諸公亦或相繼離渝,董會何人主持?獨留敬兄一人,諸事如何接洽?此事宜先有部署,庶免進退維谷。
料敬兄還渝,與公商量邃密,必有辦法,不緻使弟獨懷杞憂也。
聞毅成不日到渝,鄙意董會總幹事名義,宜以屬之敬兄,方為名副其實,公意如何?能俟敬兄晤後,再盼詳示。
順頌道祉,不宣。
弟浮頓首。
再有陳白者,弟在院講論既阙,纂輯猶虛,實深疚憾。
所有本年全修,已托敬兄悉數捐入基金。
自遭水移住爾雅台後,不便自炊,從十月起,亦不複自行購米,即由院中供膳,已曆三月,彌愧素餐。
茲屆年終,禮合告謝。
藹老處不另肅。
弟浮再頓首。
二三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文六、藹士、惺甫、敬仲先生同鑒: 迳啟者,去年十月書院遷杭後第一次董事會議,浮忝招列席,面陳講習久虛,纂輯亦阙,請予廢除主講、總纂名義,未蒙見許。
先是已敬辭修脯,旋于十月底荷賜書,以拙著多未付刊,由書院酌饋刻赀,藉助剞劂。
詞意殷拳,不容固卻。
一年以來,拙詩因此得以刊成,是皆出自諸公雅意,不敢忘惠。
唯假館經年,有同挂褡,默觀時變,近揆物情,書院講習既規複無期,刻書亦難求推進,雖欲盡分,其道末由。
不可再屍此虛名,贻譏士友,彌深内疚,益負初心。
本年第二次董事會議開會于上海,本拟再申去年之請,經敬仲先生力勸暫緩。
今已屆年終,不容再事瞻徇。
浮雖恨寡聞,于去就之義不敢不緻其謹。
君子愛人以德,與其留之轉以增我愆尤,何如允之立可去其疣贅?務懇決然毅然聽其辭去上項名義,書院緻送刻赀請即于來月停止。
拙著亦無意再行流布,不敢再受。
諸公若猶以浮言為重,毋再相強,所以全交,亦所以适道。
浮一人之去留,無關書院之興廢也。
已負深期,庶免後責。
臨書不勝愧謝之至。
董會全體諸公均此。
馬浮敬啟。
卅六年十二月廿八日。
再有白者,浮之在院,本為閑客,今既引退,分當早日遷出。
徒以覓屋不易,猶暫時寄寓于此。
幸未見擯,或不以為嫌,傥尺宅可賃,旦暮即行,亦不敢不告。
又文六先生栖隐匡廬,惺甫先生亦尚未聞還京,此書手寫,未能一一分緻,故以迳呈藹士先生,希為轉達。
唯敬仲先生在杭,已就近送與過目,然後付郵。
不恭之處,并希共諒。
浮再白,同日。
江龍骧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日 龍骧先生左右: 兩辱書,見示大著《複性說》二篇,深荷不棄。
先生以八十高年而猶勤于學問,不廢撰述,手書楷法精整,非天禀過人,修養有素,何以及此?不勝歎仰!書院草創,規制簡陋,無足比數。
國中宿學以文字見贻者頗多,未能一一具答。
凡文中義理足以裨益後學者,皆為裒藏,但亦不輕于流布。
尊着事同一例,已謹為保存,理合具書緻謝。
古者憲老而不乞言,不唯重在儀型,不貴辭說,亦以耆年宜專意頤養,雖複勤誨,不當以教事勞之也。
今書院于敬老之禮,阙然未能修舉,但有心儀。
竊以先生德臘之高,謂宜加意葆攝,不複以筆劄為事。
至窮理盡性,當令學者體究自得,不務亟以文字示之,求其速喻。
此意亦願先生垂察,或是愚者之一慮耳。
手此,敬頌道安,不具。
未詳表德,徑題大名,并希恕其不恭。
邵力子 一 一九三九年八月十五日 在渝快晤,深慰闊懷。
書院初萌,諸荷贊畫,曠于箋敬,每念賢勞。
玆承介張君庚由來院參學,張君治事之材,乃欲折節讀書,至堪嘉許。
唯書院所講求,或以為迂闊。
若未嘗治經,尤不免捍格,于張君未必能有裨益。
又設備苟簡,若其不鄙,照章可以住外,時或一至,較便于彼。
專複,順頌時祉,不具。
二 一九三九年九月六日 前承介張君庚由來書院參學,奉複一書,即交張君轉呈,想邀鑒及。
頃得九月一日手教,以楊君霞峰學端品粹,不恥下問,曾以所為文字寄閱,久未得複,因是見詢。
查前月中旬曾得《中央日報》陸孔章君來函,亦似楊君為言,并雲楊君曾有論文《治亂》、《族類》等篇見寄。
乃迄今并未寄到,僅從陸君函中知其篇題名目,故無從答複,或恐竟付洪喬。
未知楊君系以何時交郵,是否挂号?今承垂問,至為歉然,然非稽于作答也。
楊君既績學能文,必有以自得于己,雖荷虛懷诹訪,似未可使居北面之列,姑俟得見其文字後,量宜答之。
書院齋舍逼促,實無以待四方之彥。
現拟于本月十七日開講,已别柬請,恐未暇莅教。
向後一切,諸賴維護,豈唯車笠之愛,實推龍象之功耳。
專複,即頌道祉,不宣。
郭孔良 一 一九三九年八月十八日 令孫建藩世講欲入書院肄業,其志可嘉。
前寓武聖祠時,尊兄見枉,談次曾及此事。
弟以令孫才具開展,似可令習吏事。
既學法政,能卒所業,入仕可期。
書院所講求者,不裨時用,枯淡之業,牖下鑽研,窮老難究,實非今孫材質所宜。
徒費日力,有妨進取,不能有所助益,徒以誤其壯志。
此乃誠言,非飾詞以相拒也。
尊兄诒謀之切,固無待于鄙言。
天之生才,各因其長,并可成器,不必人人使為迂儒。
尊兄愛孫之道,宜有過于此者。
量器而施,則取舍可知矣。
書院簡陋已極,學額無多,津貼又薄,且時局艱危,方行患難,陳蔡之厄,随在堪虞。
故願尊兄詳慮,弗遽遣令就學。
至令孫所呈文字尚優,惜在掄選之中,亦不免有遺珠之憾。
是非區區所能為力也。
率臆直陳,不勝歉仄,諸維諒察,即頌道安,不具。
二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五日 本月十七日敝院開講,須行簡單儀式,拟請公為知賓。
令孫建藩,已由院通知暫為院外聽講生。
行開講禮時,拟屬其為贊禮員,是亦教之以敬之道。
唯行禮時間在辰初(早七時),非前夕預宿山中不可。
今特先行肅函奉請,即求賜諾。
若荷惠允,明午當派專船奉迓。
手此,敬頌道安,不恭。
申鳳荪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峨眉之遊,曆曆在目,不兩月而樂山竟為煨燼,世事之無常如此。
累蒙賜書存問,前日夏參議來,複被手教,兼承劉倚仁先生垂詢鄙狀,深荷關注之殷。
此次樂山钜災,實出意外,書院同仁猶幸未為池魚,唯老友熊十力寓屋被焚,足受輕傷,亦尚跛而能履,堪以告慰。
書院經始草草,規制苟簡,至無足比數,時人多目為不亟之務。
其在一二賢達,過相愛重,或又責望稍奢。
實則先儒素業,事至平常,無德可稱,何敢汰然自許?承謂盧、蕭兩先生欲遠來诹訪,愧不敢當。
又僧舍湫隘,生徒雜沓,災後避難者麇集,至室無空虛,将無以待賓客。
蕭君忘年投分,獲接餘談,固所甚願,但恐不能避堂以舍,懸榻相留,有失敬禮耆賢之意,此亦不敢不先為聲明者也。
率複,順頌秋祺,不具。
劉倚仁先生均此緻侯,不另。
盧子鶴、蕭秋恕兩先生處,并希代為道意。
張澤涵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二日 辱書并示自撰墓志,深仰高風。
兼以敝院收蓄故書,宜多貯副本,自願以邺架所藏,捐贈敝院圖書館,附來書目一冊,囑為設法接收,益見君子用心之遠,曷勝欽佩。
敝院草創,簡陋無比,又值寇亂之餘,求書不易,購置無多,正苦副本缺乏。
查所示拟捐書目,雖屬通行經見之本,在今日已足為饋貧之糧,将來使學子得沾溉餘澤。
仁者處置是書,亦勝于納楹藏壁,所益者廣,實一舉而該數善。
所惜者,寇勢猶張,運輸困難,尊居相距較遠,現值敝院開講方始,未能派人專往接收。
拟請仁者暫行保留,俟有簡便妥善方法,再謀運取。
為此先行具書緻謝,仰祈鑒察。
又承示貴邑宿儒孫善滋先生,邃于《易》學,堪任專門講座之選。
孫君耆年高節,固所同欽,但敝院經費寒儉,一時難于延聘多師,深愧未能禮緻,并希諒之。
專複,敬頌頤安,不具。
書目謹留。
陳其采 藹士 涵廬 一 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八日 辱十二日惠書,遠荷存問。
并悉基金保管委員會已于六日成立,深勞諸公擘劃,至堪欽佩。
息金用途,第一年拟先以半數刻書,半數為添築簡陋齋舍,以備增廣學生。
前已繕具概略,寄李春坪兄,托為轉奉,想邀察及。
昨日書院業已開講,未荷公等贲臨賜教,未免阙然。
百闵兄寄來報告文,已由昌群兄代表報告,共仰賢勞。
既念締構之堅,尤賴匡扶之力。
書院始茁新萌,值此危時,須令根株穩固,雨露時滋,培養無阙,方可期其蔚成大樹,覆蔭天下。
弟炳燭之年,暫承講論,心餘力绌,蒿目興憂,其應如何維護,如何推進,以應當前蹇難之局,諒在諸公圖慮之中,亦有非筆劄所能盡者。
弟意作始之基,今猶未立,持久之計,更宜預謀。
公等高瞻遠矚,固無待于鄙言,然鞅掌多勞,難為數渎。
毅成又東下未還,百闵俟會議畢後,未知能否枉駕來嘉?得就燕閑從容商略,是山野之所望也。
十月、十一月經常費,尤盼早為之計,無令後時。
至基金存期三年,是否可以變更,得由保管委員會提議,酌量移購不動産,如學田之類。
此事百闵昔曾言之,未知尊意以為如何。
弟初無成見,且經濟責在委會,亦不須弟汲汲過問。
但歐戰既開,将來國内金融是否能不受影響,殊難預料,量宜适變之道,容亦有當為賢智所深慮者。
是以不避妄越,聊一言之。
面究既難猝圖,故望百闵能一來耳。
昨已迳電百闵,并托緻意左右。
又《書院講錄》一小冊,當分呈創議暨籌委諸公,已彙寄戴家巷李春坪君,托為轉奉,并希賜覽教正為荷。
手此,敬頌勳祺,不宣。
二 一九四一年八月二日 藹士先生左右: 一昨見枉山中,足慰積愫,惜太忽遽,未及從容聆教。
又賓從翩集,蒼卒無以相款,歉仄何似。
日來晴雨不定,足疾想已漸平。
本拟趨谒,亦以衰孱少力,憚于出門。
且曾許再莅,無取仆仆亟往,故遂阙之,當不責其慢也。
前月十六日曾再緻董會一書,又毅成篠日來電,亦于哿日奉複。
皆在公行後,自未及見。
頃别錄一通奉覽,托老友沈君敬仲攜緻,并托代詢枉教确期,務乞早日見示。
又囑書便面,草草塞責。
筆墨皆不稱手,故不中尺度,幸諒之。
餘托沈君代陳。
敬頌旅祉,不具。
弟浮頓首。
三 一九四一年九月十日 涵廬先生侍右: 沈君還,奉讀惠詩,乃知前此竟為郵誤,幾成虛辱。
尊詩清妙天然,情緻綿邈,不可無答。
然高韻難酬,僅成一律,略露鄙懷,别紙錄正,未足仰酬雅贶也。
本拟日内趨谒,沈君力述尊意不以俗情相責,亦遂寝罷。
然往還禮廢,曲荷見容,何厚如之。
不日軒車過此,再得奉教,尤深忻幸。
先此率候,敬頌吟祉,不備。
弟浮再拜。
四 一九四二年十月三日 吳敬生、沈敬仲兩君先後來山,具道左右相念之厚。
沈君還渝,已附書詳答。
凡關于書院存廢之宜,一聽裁決,無待贅言。
頃因敬生歸谒,複附數行,敬候興居。
辄不自量,有近于渎者,初但為敬生言之,未敢迳白,繼念左右既齒之交末,何為自外?故遂以直陳。
浮淡于世情,本無系累。
自遭亂轉徙,但有一甥丁安期,舉家相從,未能恝置。
舍甥方少時,浮嘗教以讀書,材質尚非驽下。
欲使曆練世務,故令留黔,稍習吏事,然祿微不足以養。
浮今年逾六十,自慮疾病蒼卒,頗欲招之來川,而苦無資藉,勢又不可家食。
平生恥于竿牍,亦不肯教其苟進,以是益難為謀。
敬生屢稱左右知人善鑒,樂于汲引後進,無有棄材。
傥或可備器使之末,俾得效其尺寸,豈唯舍甥仰荷裁成之德,浮垂暮羁旅,亦可藉慰茕獨之感。
準之義理,或不為分外,唯左右察之。
舍甥性行,敬生知之頗詳,可詢而得之。
傥所言不當,望賜明斥。
鄙性坦易,不避疏逖之嫌。
臨書屏營,伏候教示。
秋涼,唯為國珍衛,不宣。
五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涵廬先生左右: 前者沈敬仲兄來山,臨去時托緻文六一書,以敬兄羁旅困頓,欲文六從容一言于公,量為之地。
後以文六匆匆行役,此書遂未及交。
頃得敬兄來書,囑浮更将前意迳陳左右。
浮意公于敬兄不薄,即有所請,可以面述,初無待于鄙言。
而敬兄終以自緻為嫌,因告敬兄,以浮前所緻文六書,迳呈于公,辄附數字明其曲折。
此或非浮之所當言。
然與敬兄交舊,無以助之,不得而辭也。
度公必有以處之,而不以浮之言為渎,幸甚幸甚。
又近得吳敬生書,謂入冬以來,餐衛似小有未适,想攝養唯宜,必已轉和矣。
率爾附此,順頌頤福。
諸唯亮鑒,不宣。
弟浮再拜。
梁漱溟 一 一九三九年十月十五日 自避寇來蜀,适公有齊魯之行,亦竟未通一字。
頃見與十力郵片,乃知從者方在成都,且喜相距略近,亦憾未能驅車造問也。
仁者形勞天下,比于禹墨,頃又身曆兵間,悲智之興,必有更深且大者。
惜未得遽聞高議,一起衰頑。
書院亦是緣生之法,不得已而後應,事至淺薄,無足比數。
十力往在渝中,與聞造始,曾假重碩望,俯同籌備之列。
但以道阻,末由咨商。
如或不鄙硁硁,傥因行化餘閑,惠然肯顧,出其懸河之辯,驚此在鷇之雛,則說法一會,度人無數。
方之今日,猶為陋矣。
附呈請疏,幸勿見斥。
假舍山寺,僅比茆檐,亦乏求、由可使迎候。
至何時乘興,一聽裁量,初不敢期必也。
專肅,敬頌道安。
臨書不勝翹跂。
二 一九六二年四月三日 漱溟先生侍右: 星賢來,辱手教,見示尊撰《熊著書後》。
粗讀一過,深佩抉擇之精。
熊着之失正坐二執二取,骛于辯說而忽于躬行,遂緻堕增上慢而不自知。
迷複已成,虛受無□,但有痛惜。
尊論直抉其蔽而不沒所長,使後來讀者可昭然無惑,所以救其失者甚大。
雖未可期其晚悟,朋友相愛之道,固舍此末由。
亦以見仁者用心之厚,浮贊歎□□。
夫何間然。
尊稿仍囑星賢奉還。
草草附答,敬頌道履貞吉,不宣。
浮頓首。
四月三日。
三 一九六二年六月六日 漱溟先生道席: 三月間星賢還京,曾托緻數行,想蒙鑒及。
友人王邈達先生所著《傷寒論講義》,頃已繕寫清本,約十八萬言,由浙江省政協迳寄全國政協,請交醫藥衛生組審閱。
去年承面許與嶽醫師商略,交衛生部允予出版。
王君于醫學研究甚深,浮親見其屬草,力求通俗易喻,凡數易稿而後成,耄年精力悉瘁于此。
如認為有裨後學,可否請轉陳衛生部,量予稿費,以示優遇。
國家重視舊醫,定不沒其勤,是亦山野之所仰望也。
浮患目疾幾鄰于瞽,下筆不複成字,草草附此,順頌道履多豫,不宣。
浮頓首。
舊曆壬寅端陽。
蒙文通 一 一九三九年十月十七日 承與熊子真先生書,并介紹範君午欲來敝院讀書,附來範君所纂《張臯文詞選評注》一冊,既欽仁者愛才之摯,亦嘉範君讀書之勤。
惜敝院所講習者,在經術義理,未遑及于詞章。
雖詞亦樂府之遺,可附詩教之末;箋注之業,亦須博涉群書,心知其意,方足名家。
範君好樂在是,則于敝院所講,必嫌枯淡,恐非其志之所存。
且院中蓄書過少,亦不足以資博聞。
雖荷下問,實不能有所裨益。
是以于範君之書,未敢加以評骘,而于其來學之意,則深有所愧負,不敢勞其虛辱也。
範君原著奉還,并希代緻歉懷。
子真先生因災後時苦警報頻煩,不樂住嘉,現已暫往璧山,并以附聞。
三峨在望,異日如巾車枉過,一覽淩雲、烏尤之勝,亦敝院同人所欣伫者也。
專複,順頌撰安,不具。
二 一九四二年六月十五日 文通先生左右: 前托謝無量先生代借石印《春秋胡氏傳》,謝先生函囑迳自寄還。
因郵遞遲滞,直至四月底始到。
現已繕寫完畢,謹将原書四冊,商務石印《四部叢刊》續編本。
特托張真如先生赴成都之便,代為奉還,并謝雅意,實恐郵局過緩也。
又前承貴館見贈《圖書集刊》創刊号一冊,藉得奉讀近着,考據特精,校勘尤審,足祛鄙滞,合并緻謝。
書到并希示複為幸。
率爾,順頌撰安,不盡。
馬浮再拜。
外石印《胡傳》一部。
艾險舟 一九三九年十月二十六日 險舟先生左右: 惠書過承藻飾,非所敢承。
書院經始,至為簡陋,但以先儒雅言,聊與二三學子共相薰習,曷敢侈然以道自居。
且假屋山寺,亦苦湫隘,未足以待四方之士。
未能廣立多師,不餍來學之望,方深引為愧。
承介貴院上舍王生淩雲有志經術,欲相就問。
察其文辭修饬,自系美才。
唯書院所講習者,一以義理為主,未知王生好樂如何,是否與其才性相适。
或恐儒門淡泊,收拾不住,容有非其所能安者。
王生果有來學之意,請告以須照章具書自陳志趣,有以觇其所存。
果能以究心義理為歸,自當引與共學,期其深造。
若據所為文字,斐然可觀,雖可與論文,未敢必其遂可與入理也。
美才信不可失,唯其愛之,故欲其慎之于始,不贻坐誤之過。
君子愛人以德,想不以斯言為河漢耳。
王生文暫留,别奉《書院講錄》數葉請正。
方印《學規》,續當寄呈。
兼可以示王生,俟其有惬于心,再謀相即,未為晚也。
率複,順頌道祉,不具。
馬浮頓首。
朱光潛 孟實 一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日 向辱枉駕,久阙答候,想不以疏簡為罪。
承示黃君天明著述兩種,知其為新考據家。
至謂理學出于李習之,目為陽儒陰釋,是義不然,未免輕下判斷。
書院所講習者,實與黃君舛馳,未敢引為同調,不妨各求其志。
且院中枯槁,亦非其所能堪。
原稿兩冊附還,原信仍夾置冊内。
并希代緻歉意為感。
率此,順頌撰安,不具。
二 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十二日 奉來教,并承李光炯先生示以方盤君先生詩簡。
既悲方先生凋謝之速,益欽李先生風義之厚。
請史館立傳一舉,固當由珂鄉耆碩及士林公意出之。
李先生欲使賤名附于其列,所不容辭,但首署則萬萬不敢。
匪特嫌于僭越,即以私誼言之,與盤君先生雖有一日之雅,謬承愛重,然年輩差後,未及遊從之久,實未敢汰然自附于交末也。
此意務懇婉達于李先生。
至見示方先生詩簡共八葉,肅容浣誦,佩仰弗谖,謹以附還,并乞代轉、賜複為禱。
書院僅出《學規》數條,其平日所講亦未及一一記錄付刊。
今奉去二冊,一以就正,一請代緻李先生乞教。
淺薄之言,聊示初學,實無足觀也。
二方索閱,當分别依谕迳寄。
率複,敬頌教安,不具。
光炯先生處乞代緻拳拳,恕不另肅。
三 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五日 經月未晤,唯著述日富,動定勝常,不勝懷仰。
頃有一事奉渎,冀垂省覽。
昨據寺僧來告,第三十二補訓處軍官,欲向書院借屋辦公,雖尚在拟議之中,并未見諸行事,若俟其來而謝之,恐滋其不悅。
院中本借寺屋,粗安弦誦,現雖學人寥落,亦實無間房可讓。
弟足迹罕及城市,與當地軍吏素未謀面,無事亦無通谒之禮。
頗聞彼處長韓君,平日與貴校賓接甚洽,欲浼左右商諸撫五先生,可否于談燕之間預為之地,使假屋之議,消于無形。
不唯書院獲安,亦成彼軍之美。
以仁者夙厚于書院,故冒然言之,幸勿見斥,必不吝善為說辭也。
茲囑王君星賢詣前,辄附數字奉候。
敬頌道安,不宣。
撫五先生處祈為道意,恕不另肅。
陶冶公 一九四〇年一月三十日 春初快晤,轉瞬冬殘。
頃荷惠書,深慰懷仰。
唯稱譽過情,實非衰陋所及,聞之增悚。
蕃叔久不得其音訊,承附書至,亦以增懷。
答書一通,因未詳其居址,仍以附奉,乞為轉緻。
書院講錄僅印成一冊,乃示初機,使知所向,非能宣揚勝義,何敢妄拟先哲?别寄二本,一以奉正,一煩代緻蕃叔。
仁者般若緣深,淨行彌笃,世谛語言,甯足措意?知一切法即心自性,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如謂有法與人,豈非重增系縛?今此所言,亦是為實施權,随分而說,非敢以弘道自任也。
忏華移居,想時過從。
歐陽德三先生晤時并希道意。
率複,敬頌法樂。
因暇賜教,不宣。
己卯年十二月廿二日。
邵潭秋 一 一九四〇年一月四日 逾年隔闊,各在流離。
忽被惠書,欣若暫對。
且喜居近草堂,想益富篇什。
尊集付梨,先睹為快。
承以寫樣見示,寫手楊子霖的是上選。
書院蓄書甚少,暫不需寫書根,唯頗拟量力稍事刻書,每恨此間無良工可覓。
聞成都刻工以字計值,寫、刻、闆片并計,每萬字若幹圓。
印刷在外。
未知尊集是否如此辦法?抑系另計寫工?假如有書囑楊君寫刻,須其随帶刻工來嘉,每月約刻兩萬字,需價幾何?煩便為一詢。
以書院刻書,必須寫工、刻工俱住附近,始便校雠。
但祇能計字予值,膳宿均需工人自理,在彼或以字數無多,所得有限,不易維持。
若其樂于承辦,将來字數或可增加。
在訂約期間,亦決不使中辍。
因左右稱道楊君為良工,亦欲善用其所長,故不避瑣渎,聊以奉告,托為代詢示複。
傥楊君但能任寫而不任刻,則但計寫工,亦可。
每萬字需值若幹,每月可寫若幹字?能否來嘉?或長期,或短期,須由彼自願。
詢知其意之後,俾可量宜招緻。
寫樣即暫留,恕不附還。
尊意如何?想不以鄙言為謬也。
書院事至寒薄,無足比數。
且古調獨彈,不入俗耳。
方行患難,随分為之,初無所容心也。
《講錄》一冊,藉以奉正,殊淺陋,無足觀耳。
霜寒,唯善時珍衛,不悉。
二 一九四〇年一月十三日 八日教至。
承詢楊君寫書事,極勞神慮。
楊君自非俗工,亦非有好刻手不辦。
嶽池刻工,書院本有之,恨其寫刻俱差。
然闆片、寫刻、印刷均一人承辦,于事良便,價亦尚廉。
今楊君字雖工,此間刻手不能刻,倩彼另招,價須增上,原有工人勢須遣散。
而楊君祇能任寫,僅留三四月,為之亦不能專且久。
在彼往返羁旅,所得甚微。
而書院于刻書一事,須另起爐竈。
彼去後,寫手又須易人。
此于兩方俱非善法,故不如其已。
以楊君之藝,在私家刻書力求精善,不計時日、不計工價者,則為相宜。
今書院未足以語于此,暫不拟招緻。
辄以實情奉告,請為婉謝之。
急景凋年,風物蕭索。
想吟詠益新且富,甚望尊集早日刻成也。
順頌撰祉,不悉。
龍松生 一 一九四〇年三月七日 衰病日深,百事俱廢,士友之以書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