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古史的特殊方法
關燈
小
中
大
文解字》。
(無論鐘鼎、甲骨文字,考釋者均仍以篆書為本。
不知篆書,不徒自己不能解釋;即于他人之解釋,亦将不能了解也)此書看似枯燥,但其中的死字可以看過便棄;熟字隻有固定意義的,亦不必究心;(如鯉字是。
虎字同為動物名;然有虎虎有生氣等語,其含義便較廣)隻其有引申、假借的,須注意以求通知其條例。
(字之妙用,全在引申、假借。
若每字隻有一義,則單字必不夠用。
若有一義即造一字,則單字将繁極不堪,不可複識矣。
且文字所以代表語言,語言以音為主,音同義異,而各别造字,而義之同異,各人所見不同,益将紛然淆亂矣。
一種言語内容的豐富,固恃複音之辭之增多,亦恃為複音之辭之基本之單字含義之豐富。
單字含義之豐富,則一由引申,一資假借。
引申者,同一語言,而含多義,自不必别造一字;假借者,本系兩語,而其音相同,于其不虞混淆者,亦即合用而不别造,皆所以限制單字之數者也)如此,則全書字數雖有九千餘,其所當注意者,實不過數百而已。
全書十四篇,加《序》一篇,以段茂堂的《注》和王友的《句讀》,同時并讀,(《說文》一書,久不可讀,清儒始創通條例,其首出者實為段茂堂,故段《注》雖專辄、錯誤處多,必不可以不讀。
王菉友于《說文》,亦功力甚深,《句讀》系為初學而作,簡淺而平正,且可附帶知古書句讀之法,故亦宜一讀)假令半個月讀一篇,為時亦不過七個半月而已。
又凡字都無十分固定的意義,随着應用而都小有變化。
此不能于訓诂之書求之,非讀書時涵泳上下文不能得。
此法至清代高郵王氏父子而始精,且幾乎可說,到他們而後創通。
所以王伯申的《經傳釋詞》,必須一讀。
不求記憶,而但求通知其條例,閱覽甚易。
全書十卷,日讀一卷,可謂絕不費力。
經的本文既經熟習,訓诂亦有相當門徑;要研究古史的,自可進而閱讀各種注、疏。
(疏謂注之注,非專指彙刻之《十三經注疏》言。
)但在閱讀注、疏以前,尚宜有一簡單的預備。
因為解經大别有漢、宋二流,講義理别是一事,治史則旨在求真,漢人之說,自較宋人為勝;(漢儒理解之力,遠遜于宋儒。
但宋儒喜據理推論,而不知社會之變遷,多以後世情形論古事,每陷于錯誤;漢儒去古近,所知古事較多,其言有時雖極可笑,究于古事為近真)而漢學中又有今、古文兩派,對于經文的解釋,甚至所傳經文的本身,都時有異同,亦必須通知其門徑也。
學者于此,當先讀陳恭甫的《五經異義疏證》。
此書乃許慎列舉今古文異義,加以評骘,而鄭玄又對許氏加以駁正者,今古文異義重要的,略具于此。
(今古文說,初非每事俱異。
朱希祖曾在《北京大學月刊》撰文,欲依“立敵共許”之法,取經文為今古文家所共認者,立為标準,然後據以評定其異義。
不知異義之存,皆用此法不能評定者也。
不然,從來治經者,豈皆愚,有此明白簡易之法而不之取邪?況就今學立場論,經文并不重于經說,因經學所重在義,義多存于口說中;且經文亦經師所傳,經師所傳之經文可信,其所傳之經說亦可信,所傳之經說不可信,則所傳之經文亦不可信。
朱氏偏重經文,即非立敵共許之法也)次則《白虎通義》,為今文經說的荟萃。
此書有陳卓人《疏證》,浏覽一過,則于經學中重要的問題,都能知道一個大概,然後進而求詳,自然不覺費力,且可避免一曲之見。
(廖季平的《今古文考》現在不易得。
此書論今古文之異,原于一為齊學,一為魯學,實為經學上一大發明。
又前此分别今古文者,多指某書為今文,某書為古文;其細密者,亦不過指某篇為今文,某篇為古文。
至廖氏,始知古書編次錯亂,不但一書之中,今古雜糅;即一篇之中,亦往往如此。
分别今古文者,宜就其内容互相鈎考,方法可謂最密。
廖氏中年以後,學說漸涉荒怪,然不能以此累其少作。
此書如能得之,可以一覽,卷帙甚少,不費時也)經、子所重,都在社會、政治方面,此于治經、子者固為重要;于治史者實更為重要也。
《異義》三卷,《通義》十二卷,日讀一卷,不過半個月;合諸前文所舉,曆時亦僅兩年耳。
經學既有門徑,同一方法,自可推以治子。
治子第一步工夫,亦在細讀子之本文。
古子書重要的有,《老子》二卷,《莊子》十卷,(《列子》系晉張湛僞造,中亦間存古說,初學可暫緩。
《荀子》二十卷,《墨子》十五卷,名家之學,道原于墨,見其書中之《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
至惠施、公孫龍等而恢廓,見《莊子·天下》篇。
名家之書,今有《公孫龍子》。
其書《漢志
(無論鐘鼎、甲骨文字,考釋者均仍以篆書為本。
不知篆書,不徒自己不能解釋;即于他人之解釋,亦将不能了解也)此書看似枯燥,但其中的死字可以看過便棄;熟字隻有固定意義的,亦不必究心;(如鯉字是。
虎字同為動物名;然有虎虎有生氣等語,其含義便較廣)隻其有引申、假借的,須注意以求通知其條例。
(字之妙用,全在引申、假借。
若每字隻有一義,則單字必不夠用。
若有一義即造一字,則單字将繁極不堪,不可複識矣。
且文字所以代表語言,語言以音為主,音同義異,而各别造字,而義之同異,各人所見不同,益将紛然淆亂矣。
一種言語内容的豐富,固恃複音之辭之增多,亦恃為複音之辭之基本之單字含義之豐富。
單字含義之豐富,則一由引申,一資假借。
引申者,同一語言,而含多義,自不必别造一字;假借者,本系兩語,而其音相同,于其不虞混淆者,亦即合用而不别造,皆所以限制單字之數者也)如此,則全書字數雖有九千餘,其所當注意者,實不過數百而已。
全書十四篇,加《序》一篇,以段茂堂的《注》和王友的《句讀》,同時并讀,(《說文》一書,久不可讀,清儒始創通條例,其首出者實為段茂堂,故段《注》雖專辄、錯誤處多,必不可以不讀。
王菉友于《說文》,亦功力甚深,《句讀》系為初學而作,簡淺而平正,且可附帶知古書句讀之法,故亦宜一讀)假令半個月讀一篇,為時亦不過七個半月而已。
又凡字都無十分固定的意義,随着應用而都小有變化。
此不能于訓诂之書求之,非讀書時涵泳上下文不能得。
此法至清代高郵王氏父子而始精,且幾乎可說,到他們而後創通。
所以王伯申的《經傳釋詞》,必須一讀。
不求記憶,而但求通知其條例,閱覽甚易。
全書十卷,日讀一卷,可謂絕不費力。
經的本文既經熟習,訓诂亦有相當門徑;要研究古史的,自可進而閱讀各種注、疏。
(疏謂注之注,非專指彙刻之《十三經注疏》言。
)但在閱讀注、疏以前,尚宜有一簡單的預備。
因為解經大别有漢、宋二流,講義理别是一事,治史則旨在求真,漢人之說,自較宋人為勝;(漢儒理解之力,遠遜于宋儒。
但宋儒喜據理推論,而不知社會之變遷,多以後世情形論古事,每陷于錯誤;漢儒去古近,所知古事較多,其言有時雖極可笑,究于古事為近真)而漢學中又有今、古文兩派,對于經文的解釋,甚至所傳經文的本身,都時有異同,亦必須通知其門徑也。
學者于此,當先讀陳恭甫的《五經異義疏證》。
此書乃許慎列舉今古文異義,加以評骘,而鄭玄又對許氏加以駁正者,今古文異義重要的,略具于此。
(今古文說,初非每事俱異。
朱希祖曾在《北京大學月刊》撰文,欲依“立敵共許”之法,取經文為今古文家所共認者,立為标準,然後據以評定其異義。
不知異義之存,皆用此法不能評定者也。
不然,從來治經者,豈皆愚,有此明白簡易之法而不之取邪?況就今學立場論,經文并不重于經說,因經學所重在義,義多存于口說中;且經文亦經師所傳,經師所傳之經文可信,其所傳之經說亦可信,所傳之經說不可信,則所傳之經文亦不可信。
朱氏偏重經文,即非立敵共許之法也)次則《白虎通義》,為今文經說的荟萃。
此書有陳卓人《疏證》,浏覽一過,則于經學中重要的問題,都能知道一個大概,然後進而求詳,自然不覺費力,且可避免一曲之見。
(廖季平的《今古文考》現在不易得。
此書論今古文之異,原于一為齊學,一為魯學,實為經學上一大發明。
又前此分别今古文者,多指某書為今文,某書為古文;其細密者,亦不過指某篇為今文,某篇為古文。
至廖氏,始知古書編次錯亂,不但一書之中,今古雜糅;即一篇之中,亦往往如此。
分别今古文者,宜就其内容互相鈎考,方法可謂最密。
廖氏中年以後,學說漸涉荒怪,然不能以此累其少作。
此書如能得之,可以一覽,卷帙甚少,不費時也)經、子所重,都在社會、政治方面,此于治經、子者固為重要;于治史者實更為重要也。
《異義》三卷,《通義》十二卷,日讀一卷,不過半個月;合諸前文所舉,曆時亦僅兩年耳。
經學既有門徑,同一方法,自可推以治子。
治子第一步工夫,亦在細讀子之本文。
古子書重要的有,《老子》二卷,《莊子》十卷,(《列子》系晉張湛僞造,中亦間存古說,初學可暫緩。
《荀子》二十卷,《墨子》十五卷,名家之學,道原于墨,見其書中之《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
至惠施、公孫龍等而恢廓,見《莊子·天下》篇。
名家之書,今有《公孫龍子》。
其書《漢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