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古史的特殊方法
關燈
小
中
大
上節所說,乃系指普通欲讀中國舊史者而言;如性喜研究古史的,則更須有一種特殊的預備工作。
此所謂古史,古、近之分,大略以周、秦為界。
史事必憑記載,有無正式的記載,實為曆史上一道鴻溝。
我國在秦及漢初所傳的史實,固多根據傳說,全不可信。
然史實的來源,雖系傳說,而作史者所根據的材料,則多系記載;且其記載多系為記載而記載,而非憑借别種著述流傳下來。
當此時期,我們就算它有正式的記載了。
(史公所記漢興時事,《漢書·司馬遷傳贊》謂其出于《楚漢春秋》,此非指陸賈所著;春秋二字,為古史籍之通稱,蓋凡記楚、漢間事者皆屬焉。
其書既可總括稱為春秋,必系為記事而作;非發表主觀見解,引史事為佐證,甚或出于虛構者矣。
秦、漢間史迹,仍有帶此等性質者。
如《史記·李斯列傳》載斯在獄中上二世書,論督責之術以求免,蓋儒家诋毀法家者所為。
《婁敬傳》載敬說漢高祖移都關中,其辭全為儒家之義〈見《呂覽·恃君覽》〉,蓋亦儒家所附會也。
然此等漸少,故論史籍原料者,有書籍為據,與有史籍為據,仍系兩事也)這種轉變,大體以周、秦為界。
所以治周以前的曆史,即所謂先秦史者,是有一種特殊的方法的,但知道普通讀史方法還嫌不夠。
讀古史的方法如何?即治經、子的方法而已。
因為古史的材料,都存于經、子之中。
所以治古史的,對于治經、子的方法,是不必如治經、子之學者之深通,亦宜通知至足以治古史的程度。
史事前後相因,後世之事,無不導源于古。
所以治古史之法,但欲讀普通史者,亦不可全不知道;不過較專治古史者,又可淺近一些而已。
因其方法特殊,所以别為一節論之。
讀者可視其對于古史興味的深淺,以定其對于本節所說用功的深淺。
把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乃系後世之事;在古代則無集而隻有子,說已見前。
現存最古的書目,實為漢時劉向、劉歆父子所定的《七略》。
《漢書·藝文志》,即本此而成。
此為漢時王室藏書的目錄。
其所藏庋頗富,故據之以論古代學術的流别,最為完全。
(近人講古代學術流别,多喜引《莊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淮南子·要略》,及《史記·自序》載其父談論六家要旨之辭,此等誠皆極寶貴之材料,然皆不如《漢志》之完全)因其時代較早,學術尚守專門;所以書籍的分類,和學術的分類,大緻相合,深為後人所景仰。
其實此乃時代為之,不關編次者之本領也。
《七略》中的《輯略》,僅總論編輯之意,其中并無書目。
《六藝略》即群經,因漢人特尊儒家,乃别之于諸子之外,其實儒家亦諸子之一,說已見前。
《兵書》《數術》《方技》,各為專家;因校雠者異其人,所以書亦各為一略,以學術流别論,自當列為諸子之一。
《詩賦略》專收文辭、記事之書,并不别為一類。
今之《史記》,《漢志》稱為《太史公書》,特附《春秋》之末而已。
然則就心理根據言之,其時根于記憶的記載,尚未與根于理智的學術分張,而特與根于情感的文辭對立也。
《詩賦略》中的書,後世亦多入子部。
然則欲治古史者,其材料,信乎都在經、子之中了。
經、子,我們本平等相看,然自漢以後,儒家之學盛行,(一)其書之傳者獨多;(二)而其訓釋亦較完備。
借徑于治經以治子較易,而獨立以治子,則殆不可能。
所以要治古史的,于經學,必不可不先知門徑。
治經的門徑如何?第一先須細讀經的本文。
凡書經熟讀,則易于了解,而治之不覺費力,且随處可以觸發。
從前讀舊書的人,小時都熟誦經文,所以長大了要治經較易。
現在的學子,這一層功夫都沒有了,再要補做,既勢不可能,而亦事可不必。
因為一一熟誦,本來亦屬浪費也。
但古經、子究較後世之書為難解,讀時用力稍多,則勢不能免。
所以對于古史有興味的人,最好能于群經中先擇一種淺近的注解(此隻求其于本文不太捍格,可以讀下去而已。
既非據為典要,故任何注釋皆可取,總以簡明易看為主),閱讀一過。
覺得其有用而難解之處,則多讀若幹遍,至讀來有些習熟,不覺費力為止。
群經本文無多,昔人言讀注疏雖不甚費力,亦一年可畢(譚仲修語),況于擇取淺近的注?為時不逾一載,可以斷言。
第二須略知訓诂。
讀古書須通古代的言語,人人所知。
訓诂本身,亦為一種學問,治古史者,自不必如治小學者之專精;隻須通知門徑,遇不應望文生義之處,能夠知道,能夠查檢而已。
其第一部應讀之書,仍為《說
此所謂古史,古、近之分,大略以周、秦為界。
史事必憑記載,有無正式的記載,實為曆史上一道鴻溝。
我國在秦及漢初所傳的史實,固多根據傳說,全不可信。
然史實的來源,雖系傳說,而作史者所根據的材料,則多系記載;且其記載多系為記載而記載,而非憑借别種著述流傳下來。
當此時期,我們就算它有正式的記載了。
(史公所記漢興時事,《漢書·司馬遷傳贊》謂其出于《楚漢春秋》,此非指陸賈所著;春秋二字,為古史籍之通稱,蓋凡記楚、漢間事者皆屬焉。
其書既可總括稱為春秋,必系為記事而作;非發表主觀見解,引史事為佐證,甚或出于虛構者矣。
秦、漢間史迹,仍有帶此等性質者。
如《史記·李斯列傳》載斯在獄中上二世書,論督責之術以求免,蓋儒家诋毀法家者所為。
《婁敬傳》載敬說漢高祖移都關中,其辭全為儒家之義〈見《呂覽·恃君覽》〉,蓋亦儒家所附會也。
然此等漸少,故論史籍原料者,有書籍為據,與有史籍為據,仍系兩事也)這種轉變,大體以周、秦為界。
所以治周以前的曆史,即所謂先秦史者,是有一種特殊的方法的,但知道普通讀史方法還嫌不夠。
讀古史的方法如何?即治經、子的方法而已。
因為古史的材料,都存于經、子之中。
所以治古史的,對于治經、子的方法,是不必如治經、子之學者之深通,亦宜通知至足以治古史的程度。
史事前後相因,後世之事,無不導源于古。
所以治古史之法,但欲讀普通史者,亦不可全不知道;不過較專治古史者,又可淺近一些而已。
因其方法特殊,所以别為一節論之。
讀者可視其對于古史興味的深淺,以定其對于本節所說用功的深淺。
把書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乃系後世之事;在古代則無集而隻有子,說已見前。
現存最古的書目,實為漢時劉向、劉歆父子所定的《七略》。
《漢書·藝文志》,即本此而成。
此為漢時王室藏書的目錄。
其所藏庋頗富,故據之以論古代學術的流别,最為完全。
(近人講古代學術流别,多喜引《莊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淮南子·要略》,及《史記·自序》載其父談論六家要旨之辭,此等誠皆極寶貴之材料,然皆不如《漢志》之完全)因其時代較早,學術尚守專門;所以書籍的分類,和學術的分類,大緻相合,深為後人所景仰。
其實此乃時代為之,不關編次者之本領也。
《七略》中的《輯略》,僅總論編輯之意,其中并無書目。
《六藝略》即群經,因漢人特尊儒家,乃别之于諸子之外,其實儒家亦諸子之一,說已見前。
《兵書》《數術》《方技》,各為專家;因校雠者異其人,所以書亦各為一略,以學術流别論,自當列為諸子之一。
《詩賦略》專收文辭、記事之書,并不别為一類。
今之《史記》,《漢志》稱為《太史公書》,特附《春秋》之末而已。
然則就心理根據言之,其時根于記憶的記載,尚未與根于理智的學術分張,而特與根于情感的文辭對立也。
《詩賦略》中的書,後世亦多入子部。
然則欲治古史者,其材料,信乎都在經、子之中了。
經、子,我們本平等相看,然自漢以後,儒家之學盛行,(一)其書之傳者獨多;(二)而其訓釋亦較完備。
借徑于治經以治子較易,而獨立以治子,則殆不可能。
所以要治古史的,于經學,必不可不先知門徑。
治經的門徑如何?第一先須細讀經的本文。
凡書經熟讀,則易于了解,而治之不覺費力,且随處可以觸發。
從前讀舊書的人,小時都熟誦經文,所以長大了要治經較易。
現在的學子,這一層功夫都沒有了,再要補做,既勢不可能,而亦事可不必。
因為一一熟誦,本來亦屬浪費也。
但古經、子究較後世之書為難解,讀時用力稍多,則勢不能免。
所以對于古史有興味的人,最好能于群經中先擇一種淺近的注解(此隻求其于本文不太捍格,可以讀下去而已。
既非據為典要,故任何注釋皆可取,總以簡明易看為主),閱讀一過。
覺得其有用而難解之處,則多讀若幹遍,至讀來有些習熟,不覺費力為止。
群經本文無多,昔人言讀注疏雖不甚費力,亦一年可畢(譚仲修語),況于擇取淺近的注?為時不逾一載,可以斷言。
第二須略知訓诂。
讀古書須通古代的言語,人人所知。
訓诂本身,亦為一種學問,治古史者,自不必如治小學者之專精;隻須通知門徑,遇不應望文生義之處,能夠知道,能夠查檢而已。
其第一部應讀之書,仍為《說